治疗乐队:修订间差异
→历史: 内容扩充 |
→历史: 内容扩充 |
||
第75行: | 第75行: | ||
=== 商业上的成功(1983—1988) === |
=== 商业上的成功(1983—1988) === |
||
随着 |
随着盖洛普的退出以及史密斯和[[苏西与女妖]]的合作,有关乐队解散的谣言四起。1982年12月,史密斯对杂志《{{link-en|Melody Maker}}》称:「治疗乐队真的还存在吗?我自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已经到了我不想再以这种形式工作的地步了。」他随后补充道,「无论发生什么,我、劳伦斯和西蒙都不会再在一起了。我知道这一点。」<ref>{{cite journal |last=Sutherland |first=Steve |date=18 December 1982 |title=The Incurables |journal=[[Melody Maker]]}}</ref> |
||
克里斯·帕里很担心治疗乐队的状况,并确信解决乐队目前困境方案是重塑其音乐风格。帕里设法说服史密斯和托尔赫斯特接受这个想法,他称:“这对罗伯特很有吸引力,因为他无论如何都想摧毁治疗乐队。”{{sfn|Apter|2006|p=174}} 两人于1982年末发行了单曲《Let's Go to Bed》,其中托尔赫斯特担任键盘手而非鼓手。虽然史密斯将这首一次性写成的单曲称为「愚蠢的」流行歌曲,{{sfn|Apter|2006|p=176}} 但它在英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并在单曲榜上排名第44位,<ref name="Guinness"/> 还进入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前 20 名。随后在1983年,两首更成功的歌曲:基于合成器的《The Walk》达到了第12名,《The Love Cats》则达到了第7名,并成为了乐队第一首英国十大热门单曲。<ref name="Guinness"/><ref>{{cite web |url=http://www.officialcharts.com/search/singles/love%20cats/ |title=The Love Cats – The Cure |publisher=[[Official Charts Company]] |date=29 October 1983 |access-date=27 August 2018 }}</ref> 这些单曲及其B面都被收录在1983年发行的合辑《{{link-en|Japanese Whispers}}》中。 <ref>{{cite web |last1=True |first1=Chris |title=Japanese Whispers – The Cure {{!}} Songs, Reviews, Credits |url=https://www.allmusic.com/album/japanese-whispers-mw0000198005 |website=AllMusic |access-date=18 September 2019 |language=en-us}}</ref> |
|||
1984年,治疗乐队发行了一张迷幻摇滚专辑 |
1984年,治疗乐队发行了一张迷幻摇滚专辑《{{link-en|The Top (专辑)|The Top (album)|The Top}}》,史密斯在这张专辑中演奏了除鼓(由{{link-en|安迪·安德森 (鼓手)|Andy Anderson (drummer)|安迪·安德森}}演奏)和萨克斯管(由Malice乐队的早期成员{{link-en|珀尔·汤普森|Pearl Thompson}}演奏,他后来正式加入了治疗乐队)之外的大部分乐器。这张专辑在英国排名前十,也是他们第一张在美国打入[[Billboard 200]]的录音室专辑,排名第180位。<ref name= "Guinness"/><ref name="Billboard charts">{{cite magazine |url={{BillboardURLbyName|artist=the cure|chart=all}} |title=The Cure – Chart History <nowiki>|</nowiki> ''Billboard'' |magazine=[[Billboard (magazine)|Billboard]] |access-date= 26 June 2013}}</ref> 《Melody Maker》杂志称赞这张专辑为「永不过时的迷幻摇滚」,同时发出疑问,「我还没有遇到任何人可以告诉我治疗乐队为什么如此受欢迎」。<ref>{{cite journal |last= Sutherland |first=Steve |date=5 May 1984 |title=Topsy-Turvy [''The Top'' – review] |journal=[[Melody Maker]]}}</ref> 治疗乐队随后与汤普森和安德森一起开始了他们的“''Top Tour''”全球巡演,并由担任专辑制作人的{{link-en|菲尔·索纳利|Phil Thornalley}}演奏贝司。 治疗乐队于 1984 年底发行的第一张现场专辑《Concert》收录了这次巡演的录音。巡演即将结束时,安德森因破坏酒店房间而被解雇,取而代之的是{{link-en|鲍里斯·威廉姆斯|Boris Williams}},他曾是乐队{{link-en|Thompson Twins}}的巡演鼓手。{{sfn|Apter|2006|p=205}}<ref name=":02">{{Cite book |last=Price |first=Simon |title=Curepedia: An A-Z of The Cure |publisher=[[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William Morrow]] |year=2023 |isbn=978-0-06-306864-3 |location=New York, NY |publication-date=2023 |pages=359–362}}</ref> 不久后,索纳利也因为巡演的压力而离开。{{sfn|Apter|2006|p=207}} 这段时间,治疗乐队的前贝斯手西蒙·盖洛普组建了{{link-en|Fools Dance}}乐队,并在加里·比德尔斯(Gary Biddles)的调节下,与史密斯和解,重新加入了治疗乐队。{{sfn|Apter|2006|p=208}} 史密斯对盖洛普的回归感到欣喜若狂,并向《Melody Maker》称:「我们又是一个团体了。」<ref>{{cite journal |last=Sutherland |first=Steve |date=17 August 1985 |title=A Suitable Case for Treatment |journal=[[Melody Maker]]}}</ref> |
||
1985 |
1985年,史密斯、托尔赫斯特、盖洛普、威廉姆斯和汤普森组成的新阵容发行了专辑《{{link-en|The Head on the Door}}》。这张专辑成功地将乐队音乐中乐观和悲观的方面结合在一起。{{sfn|Apter|2006|pp=209–10}} 这张专辑在英国排名第7位,在美国排名第59位。<ref name="Guinness"/><ref name="Billboard charts"/> 这次成功部分归功于该专辑的两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单曲《In Between Days》和《Close to Me》。继专辑和世界巡演之后,乐队于1986年以三种形式发行了单曲合辑《{{link-en|Standing on a Beach}}》(每种形式都有不同的曲目列表和特定标题)。这张合辑进入了美国排行榜前50位。<ref name="Billboard charts"/> 乐队随后进行巡回演出以支持该合辑,并发布了在法国南部拍摄的节目《{{link-en|The Cure in Orange}}》的[[家用录像系统|VHS]]和激光光盘。在此期间,乐队在欧洲(特别是[[法国]]、[[德国]]和[[比荷卢]]三国)人气极高,并且在[[美国]]和[[加拿大]]也越来越受欢迎。{{sfn|Apter|2006|pp=12–13}} |
||
1987年,乐队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演出,成为第一批在那里举行大型音乐会的英国另类摇滚乐队。<ref name= "arg1">{{cite web |title=Por qué The Cure rompió su promesa y vuelve después de 26 años |url= http://www.rollingstone.com.ar/1571066 |website=Rolling Stone Argentina |access-date=9 May 202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413185113/http://www.rollingstone.com.ar/1571066 | archive-date=13 April 2013 |language=es}}</ref> 由于购买假票的乐迷被拒绝入场,音乐会最终以一片骚乱结束。<ref>{{cite web |title=The Cure's 10 most outrageous moments (and one heart-warmer) |url= https://www.nme.com/photos/the-c-2378287 |website=NME |access-date=9 May 2022 |date=13 September 2018}}</ref> 乐队直到2013年才再次回到阿根廷进行演出。<ref name="arg1" /> |
|||
⚫ | 1987 |
||
⚫ | 1987年5月,乐队发行了双专辑《[[Kiss Me, Kiss Me, Kiss Me]]》。该专辑在英国排名第6位,在多个国家排名前十,<ref>{{cite web |url= http://dutchcharts.nl/showitem.asp?interpret=The+Cure&titel=Kiss+Me+Kiss+Me+Kiss+Me&cat=a |title= The Cure – ''Kiss Me Kiss Me Kiss Me'' |website=dutchcharts.nl |access-date=26 June 2013}}</ref> 并且首次进入美国前40名(排名第35位)。这张专辑还在美国获得了白金唱片认证。<ref name="Guinness"/><ref name= "Billboard charts"/><ref>{{cite web |url=https://www.riaa.com/goldandplatinumdata.php?table=SEARCH |title= Gold & Platinum Searchable Database – June 25, 2013 |website=[[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RIAA]] |access-date=26 June 2013}}</ref> 专辑的第三首单曲《Just Like Heaven》是乐队迄今为止在美国最成功的单曲,也是他们第一首打入 ''[[告示牌 (雜誌)|Billboard]]'' 前 40 名的单曲。<ref name="Billboard charts"/> 这张专辑还制造了另外三首热门单曲。专辑发行后,乐队聘请了{{link-en|罗杰·奥唐纳|Roger O'Donnell}}(他曾是乐队{{link-en|the Psychedelic Furs}}的巡演键盘手,也是威廉姆斯的老朋友)来补充托尔赫斯特的工作,同时让汤普森专注于吉他。在随后的巡演中,托尔赫斯特的酗酒开始影响他的表演能力。{{sfn|Apter|2006|p=229}} |
||
=== 专辑 [[Disintegration]] 与世界范围内的流行(1989—1993) === |
=== 专辑 [[Disintegration]] 与世界范围内的流行(1989—1993) === |
2024年10月1日 (二) 01:47的版本
The Cure 治療樂隊 | |
---|---|
组合 | |
音乐类型 | |
出道地点 | 英国英格蘭西薩塞克斯郡克勞利 |
活跃年代 | 1976–現在 |
唱片公司 | |
网站 | www |
相关团体 | |
现任成员 | |
羅伯特·史密斯 西蒙·盖洛普 罗杰·奥唐纳 佩里·巴蒙特 杰森·库珀 里夫斯·加布雷尔斯 | |
已离开成员 | |
迈克尔·邓普西 珀尔·汤普森 洛尔·托尔赫斯特 马蒂厄·哈特利 安迪·安德森 菲尔·索纳利 鲍里斯·威廉姆斯 |
治療樂隊(英語:The Cure,台湾稱為怪人合唱團),是一支于 1976 年在西薩塞克斯郡克勞利成立的摇滚乐队。该乐队经历了多次人员调整,只有其核心、吉他手兼主要曲作者罗伯特·史密斯是固定成员。他经常以其一头乱发、苍白的面庞,和涂抹故意弄脏的唇膏示人。
治疗乐队在 1970 年代末开始尝试创作。他们的第一张专辑《Three Imaginary Boys》及一些早期单曲,使他们在英国新兴的后朋克和新浪潮运动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乐队在 1980 年代早期从哥德搖滾中汲取灵感,音乐主题趋向黑暗和痛苦。在 1982 年的专辑《Pornography》发行后,由于罗伯特·史密斯十分希望将乐队带回原来阴郁的风格,使乐队的未来难以预测。随着 1982 年发行的单曲《Let's Go to Bed》,史密斯开始在乐队的音乐里注入更多流行音乐的元素。随后乐队的人气日渐增长,特别是在美国,乐队的歌曲《Just Like Heaven》、《Lovesong》和《Friday I'm in Love》均进入了公告牌的前 40 位。在 1990 年代初,治疗乐队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另类摇滚乐队之一。经粗略统计,2004 年乐队已售出两千七百万张专辑。至今,乐队已经发行 13 张录音室专辑、2 张 EP 和超过 30 首单曲,全球专辑销量超过三千万张。[1]
历史
成立及早期(1973—1979)
治疗乐队最早的前身是一个名为“Obelisk”的乐队,由克劳利地区圣母中学的学生们组成。[3][4]乐队于 1973 年 4 月进行了首次公开演出,成员分别为罗伯特·史密斯(钢琴)、迈克尔·邓普西(吉他)、洛尔·托尔赫斯特(打击乐器)、马克·塞卡尼奥(Marc Ceccagno,主音吉他)以及艾伦·希尔(Alan Hill,贝司)。[4] 1976 年 1 月,马克·塞卡尼奥联合他在圣威尔弗里德天主教学校的同学组建了“Malice”乐队,成员包括罗伯特·史密斯、迈克尔·邓普西和另两位同学。[5][6] 1976年4月下旬,塞卡尼奥和其他两名成员离开了乐队,同时托尔赫斯特(鼓手)、马丁·克雷西(Martin Creasy,主唱)、珀尔·汤普森(吉他)加入了乐队。[7] 1977年1月,在克雷西离开后,乐队愈加受到朋克摇滚的影响,并决定将乐队名改为“Easy Cure”(该名称来源于托尔赫斯特创作的一首歌曲)。[8]
1977年5月18日,Easy Cure和德国厂牌Ariola-Hansa签订了唱片合约。[5] 然而,尽管乐队为公司录制了数首歌曲,却没有一首出版。[9][10] 1977年9月,Easy Cure的主唱离开了乐队。乐队在面试后,最终决定由罗伯特·史密斯担任主唱。[11] 1977年9月和10月,邓普西、史密斯、汤普森、托尔赫斯特四人在伦敦录制了他们的第一张录音室样本唱片,[9] 但最终并未发行。[10] 1978年3月,在权衡了未来的发展后,乐队与 Hansa Records 解约。[12] 罗伯特·史密斯在之后回忆道:「我们那时很年轻。他们总想把我们改造成一支青少年乐队。他们希望我们能去翻唱别人的作品,但我们并不想这么做。」[10]
1978年,珀尔·汤普森被踢出了乐队,因为他的演奏风格和史密斯当时所钟爱的极简主义作曲风格不一致。[13] 4月22日,Easy Cure在蒙蒂菲奥里学院礼堂(Montefiore Institute Hall)进行了最后一场演出。[14] 随后,史密斯将剩下的三人阵容(史密斯、托尔赫斯特、邓普西)命名为“The Cure”,即治疗乐队。[15] 同月晚些时候,乐队在苏塞克斯的栗子录音室(Chestnut Studios)录制了他们的首张作品,并做成了音乐样本,分发给各个主流唱片公司。[16] 其中的一份样带落到了宝丽多唱片的星探克里斯·帕里手里,后者在1978年9月将治疗乐队签入自己新成立的隶属于宝丽多唱片的新厂牌Fiction Records旗下。[17] 1978年12月22日,乐队在Small Wonder Records发行了他们的首张单曲《Killing an Arab》。此曲同时受到了人们的称赞和指责:尽管单曲由于其激进的标题受到了种族仇视的指责,但此歌曲实际上是以法国存在主义作家 加缪 的小说《局外人》为基础创作而成的。[18] 乐队选择于1979年再版此张单曲,并在唱片上贴上了否认种族歧视的标签。《NME》早期的一篇关于乐队的文章写道:“(治疗乐队)就像一股从城郊向烟雾弥漫的首都酒吧及俱乐部吹来的清新空气”,并指出“随着约翰·皮尔的推广以及特邀演奏而排满的日程表,乐队能否继续保有(音乐上)别具一格的生活情趣,仍有待观察。”[19]
1979年3月,乐队发行了首张专辑《Three Imaginary Boys》。由于乐队成员并不熟悉录音工作,克里斯·帕里和录音工程师迈克·赫奇斯掌管了录音的全过程。然而乐队对他们的首张专辑感到不满意,尤其是史密斯。他在1987年的一次采访中坦承:“很多东西都很肤浅——我当时甚至也不喜欢它。有人批评它很肤浅,我认为他们是有道理的。甚至当我们制作完成后,我还想添加一些我认为更有内涵的东西。”[20] 同年6月,乐队发行了第二张单曲《Boys Don't Cry》。
8月至10月期间,乐队作为苏西与女妖的演出嘉宾,在英格兰、北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进行Join Hands巡演。在苏西与女妖的录音吉他手约翰·麦凯(John Mckay)中途离队后,罗伯特·史密斯临时加入了该乐队以填补空缺,在巡演中身兼二职。[21] 这一段经历对史密斯影响深刻:“在与苏西与女妖乐队合作的第一个晚上,我被演奏的力量所震撼。这与我们对治疗乐队所做的事情非常不同。在此之前,我希望我们能像吵鬧公雞樂團(Buzzcocks)或埃尔维斯·科斯特洛一样,成为一个朋克版的披头士乐队。成为苏西与女妖成员的这段经历确实改变了我对所做事情的态度。”[22]
治疗乐队的第三张单曲《Jumping Someone Else's Train》在1979年10月上旬发行。[23] 紧接着,邓普西由于对史密斯为即将发行的专辑所写的素材反应冷淡而被“解雇”,于是他加入了The Associates乐队。同时,The Magazine Spies乐队的贝司手西蒙·盖洛普和键盘手马蒂厄·哈特利加入了治疗乐队。同年11月至12月,The Associates乐队作为嘉宾,同治疗乐队和The Passions乐队参加了英格兰地区 Future Pastimes Tour 的巡演。治疗乐队的新阵容在此期间演奏了数首新专辑中的歌曲。[24] 同时,史密斯、托尔赫斯特、邓普西、盖洛普、哈特利和汤普森组建了一支衍生乐队,由一些家人和朋友担任和声,并由当地的邮递员弗兰基·贝尔(Frankie Bell)担任主唱,在12月以“Cult Hero”的名义发行了一张7英寸单曲。[25]
早期的哥特式階段(1980—1982)
由於樂隊在第一張專輯中缺乏創意,史密斯在樂隊1980年發行的的第二張專輯《Seventeen Seconds》中發揮了更大的影響力。[26] 這張專輯由他和迈克·赫奇斯共同創作,並在英國單曲排行榜上排名第20位。专辑中的单曲《A Forest》成为乐队第一首热门单曲,在单曲榜上排名第 31 位。[27] 这张专辑与人们印象中治疗乐队的声音有所不同,赫奇斯将其描述为“忧郁、大气,与《Three Imaginary Boys》非常不同”。[28] NME在对该专辑的评论中表示:“对于像治疗乐队这样年轻的乐队来说,他们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便涵盖了如此多的音乐类型,令人惊讶。”[29] 与此同时,史密斯开始担心所谓“反形象”(anti-image)的概念。[30] 史密斯告诉媒体,他对与“反形象”有关的联想感到厌烦,因为一些人认为这是“精心伪装他们的平凡”,他表示:“我们必须摆脱那个反形象的东西,毕竟那并不是我们一开始创造出来的,而且看起来好像我们是在故意变得更晦涩。我们只是对传统摇滚形象不感兴趣。整件事真的变得失控了。”[31] 同年,《Three Imaginary Boys》在美国市场上被重新包装为《Boys Don't Cry》,并添加了新的艺术作品和修改后的曲目列表。为宣传这两个版本,治疗乐队开始了他们的第一次世界巡演。巡演结束后,马蒂厄·哈特利离开了乐队,并称:“我意识到这个乐队正在走向自杀式的、阴郁的音乐——我对这种东西根本不感兴趣。”[32]
1980年,乐队和赫奇斯一起制作并发行了第三张专辑《Faith》。[33] 这张专辑进一步加剧了《Seventeen Seconds》中的阴郁情绪,在英国排行榜上最高排名第14位。[27] 专辑的盒式磁带中包含了动画影片《Carnage Visors》的器乐配乐,该动画是乐队1981年巡演的开场动画。[34] 1981年末,治疗乐队发行了单曲《Charlotte Something》。到这时,乐队音乐中的阴郁情绪已经对成员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陷入了残忍的困境”。有时史密斯会被他在舞台上展现的角色所吞噬,最后流着泪结束演出。[35]
1982年,治疗乐队录制并发行了《Pornography》。这是乐队早期“压抑沮丧”三部曲的最后一张专辑,巩固了乐队作为新兴哥特摇滚传播者之一的地位。[36] 史密斯表示,在录制《Pornography》期间,他“承受了很大的精神压力,但这与团队无关,而与我的性格、年龄和性格有关。我想我在《Pornography》这张专辑上遇到了最糟糕的情况。回想并了解了其他人对当时所发生的事情的看法后,当时我真的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人”。[20] 盖洛普这样描述这张专辑:“虚无主义占据了整张专辑……我们唱『即使我们都死了也没关系(It doesn't matter if we all die)』,而这正是我们当时的想法。”帕里担心这张专辑没有适合广播播放的热门歌曲,并要求史密斯和制作人菲尔·索纳利润色歌曲《The Hanging Garden》,并将其作为单曲发行。[37] 尽管乐队担心这张专辑不会取得商业成功,《Pornography》还是成为了乐队的第一张英国十大专辑,排名第8位。[27]
《Pornography》发行后,乐队又进行了名为“十四个露骨时刻”(Fourteen Explicit Moments)的巡演。乐队首次采用了他们标志性的大而高的头发造型,并在脸上涂抹口红。[38] 巡演结束时,西蒙·盖洛普与罗伯特·史密斯在酒吧打了一架,随后前者离开了乐队。在接下来的18个月里,两人没有任何的交谈。[39] 史密斯随后搁置了治疗乐队,并于1982年11月重新加入了苏西与女妖乐队,担任主音吉他手。[40] 他随后成为该乐队的全职成员,并被推荐为乐队主唱,甚至还在现场视频和专辑《Nocturne》中出现。随后,史密斯和苏西与女妖乐队一起录制了专辑《Hyæna》,但在1984年6月,即专辑发行前两周离开了乐队,决定专注于治疗乐队。[41]
商业上的成功(1983—1988)
随着盖洛普的退出以及史密斯和苏西与女妖的合作,有关乐队解散的谣言四起。1982年12月,史密斯对杂志《Melody Maker》称:「治疗乐队真的还存在吗?我自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已经到了我不想再以这种形式工作的地步了。」他随后补充道,「无论发生什么,我、劳伦斯和西蒙都不会再在一起了。我知道这一点。」[42]
克里斯·帕里很担心治疗乐队的状况,并确信解决乐队目前困境方案是重塑其音乐风格。帕里设法说服史密斯和托尔赫斯特接受这个想法,他称:“这对罗伯特很有吸引力,因为他无论如何都想摧毁治疗乐队。”[43] 两人于1982年末发行了单曲《Let's Go to Bed》,其中托尔赫斯特担任键盘手而非鼓手。虽然史密斯将这首一次性写成的单曲称为「愚蠢的」流行歌曲,[44] 但它在英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并在单曲榜上排名第44位,[27] 还进入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前 20 名。随后在1983年,两首更成功的歌曲:基于合成器的《The Walk》达到了第12名,《The Love Cats》则达到了第7名,并成为了乐队第一首英国十大热门单曲。[27][45] 这些单曲及其B面都被收录在1983年发行的合辑《Japanese Whispers》中。 [46]
1984年,治疗乐队发行了一张迷幻摇滚专辑《The Top》,史密斯在这张专辑中演奏了除鼓(由安迪·安德森演奏)和萨克斯管(由Malice乐队的早期成员珀尔·汤普森演奏,他后来正式加入了治疗乐队)之外的大部分乐器。这张专辑在英国排名前十,也是他们第一张在美国打入Billboard 200的录音室专辑,排名第180位。[27][47] 《Melody Maker》杂志称赞这张专辑为「永不过时的迷幻摇滚」,同时发出疑问,「我还没有遇到任何人可以告诉我治疗乐队为什么如此受欢迎」。[48] 治疗乐队随后与汤普森和安德森一起开始了他们的“Top Tour”全球巡演,并由担任专辑制作人的菲尔·索纳利演奏贝司。 治疗乐队于 1984 年底发行的第一张现场专辑《Concert》收录了这次巡演的录音。巡演即将结束时,安德森因破坏酒店房间而被解雇,取而代之的是鲍里斯·威廉姆斯,他曾是乐队Thompson Twins的巡演鼓手。[49][50] 不久后,索纳利也因为巡演的压力而离开。[51] 这段时间,治疗乐队的前贝斯手西蒙·盖洛普组建了Fools Dance乐队,并在加里·比德尔斯(Gary Biddles)的调节下,与史密斯和解,重新加入了治疗乐队。[52] 史密斯对盖洛普的回归感到欣喜若狂,并向《Melody Maker》称:「我们又是一个团体了。」[53]
1985年,史密斯、托尔赫斯特、盖洛普、威廉姆斯和汤普森组成的新阵容发行了专辑《The Head on the Door》。这张专辑成功地将乐队音乐中乐观和悲观的方面结合在一起。[54] 这张专辑在英国排名第7位,在美国排名第59位。[27][47] 这次成功部分归功于该专辑的两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单曲《In Between Days》和《Close to Me》。继专辑和世界巡演之后,乐队于1986年以三种形式发行了单曲合辑《Standing on a Beach》(每种形式都有不同的曲目列表和特定标题)。这张合辑进入了美国排行榜前50位。[47] 乐队随后进行巡回演出以支持该合辑,并发布了在法国南部拍摄的节目《The Cure in Orange》的VHS和激光光盘。在此期间,乐队在欧洲(特别是法国、德国和比荷卢三国)人气极高,并且在美国和加拿大也越来越受欢迎。[55]
1987年,乐队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演出,成为第一批在那里举行大型音乐会的英国另类摇滚乐队。[56] 由于购买假票的乐迷被拒绝入场,音乐会最终以一片骚乱结束。[57] 乐队直到2013年才再次回到阿根廷进行演出。[56]
1987年5月,乐队发行了双专辑《Kiss Me, Kiss Me, Kiss Me》。该专辑在英国排名第6位,在多个国家排名前十,[58] 并且首次进入美国前40名(排名第35位)。这张专辑还在美国获得了白金唱片认证。[27][47][59] 专辑的第三首单曲《Just Like Heaven》是乐队迄今为止在美国最成功的单曲,也是他们第一首打入 Billboard 前 40 名的单曲。[47] 这张专辑还制造了另外三首热门单曲。专辑发行后,乐队聘请了罗杰·奥唐纳(他曾是乐队the Psychedelic Furs的巡演键盘手,也是威廉姆斯的老朋友)来补充托尔赫斯特的工作,同时让汤普森专注于吉他。在随后的巡演中,托尔赫斯特的酗酒开始影响他的表演能力。[60]
专辑 Disintegration 与世界范围内的流行(1989—1993)
1989年,治疗乐队发行了广受好评的专辑 Disintegration ,并在英国排名第 3 位,成为他们迄今为止排名最高的专辑。其中「Lullaby」「Lovesong」「Pictures of You」三首单曲在英国和德国排名前 30 位。专辑在美国排行榜上也达到了第 12 位,单曲「Fascination Street」首次在美国现代摇滚排行榜上排名第 1 位,「Lovesong」更是在美国流行音乐排行榜上排名第 2 位(这也是乐队唯一一首进入美国前 10 名的单曲)。到 1992 年,专辑在全球的销量已超过 300 万张。
在专辑的制作期间,乐队成员给 Smith 下了最后通牒:要么 Tolhust 离开乐队,要么其他成员离开。1989 年 2 月,Tolhust 向媒体宣布退出乐队。最终 O'Donnell 成为了乐队的正式成员,乐队的创始成员只剩下 Smith 一人。他将 Tolhust 的退出归因于后者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以及酗酒问题,「他在所有事情上都格格不入,这对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有害的」。由于 Tolhust 在录制 Disintegration 期间仍在成员名单中,因此专辑的内页注释将其标记位演奏「其他乐器」并被列为每首歌的共同创作者。然而据透露,由于酗酒,Tolhust 除了「Homesick」外,对专辑的其余部分的贡献微乎其微。
随后,乐队在美国成功举行了巡演。1989 年 9 月 6 日,乐队在洛杉机环球露天剧场举行的 1989 年 MTV 音乐录影带颁奖典礼上表演了歌曲「Just Like Heaven」。1990 年 5 月,O'Donnell 退出,由 Perry Bamonte 取代其职位,后者同时还在乐队中演奏键盘和吉他,自 1984 年以来亦是乐队的固定巡演人员。11 月,乐队发行了名为 Mixed Up 的混音合辑。1991 年,乐队荣获全英音乐奖最佳英国团体奖。同年,Tolhust 对 Smith 和 Fiction Records 提起版权费诉讼,声称他和 Smith 共同拥有「The Cure」这个名字。这场诉讼最终以 Smith 于 1994 年胜诉而告终。
与此同时,乐队返回录音室录制了下一张专辑—— Wish (1992)。这张专辑在英国排名第 1 位,在美国排名第 2 位,并贡献了国际热门歌曲「High」和「Friday I'm in Love」。专辑还获得了 1993 年格莱美奖最佳另类音乐专辑的提名。1993 年秋天,乐队发行了现场专辑 Show 和 Paris ,其中收录了他们 Wish 世界巡演的录音。
过渡(1994—1998)
1994 年,乐队为电影 The Crow 创作了歌曲「Burn」,在 Billboard 200 的专辑排行榜上名列第 1 位。同时,乐队的阵容再次发生了变化。Porl Thompson 离开乐队参与 Page and Plant 的巡演,Boris Williams 退出并由 Jason Cooper 取代,Roger O'Donnell 在阔别四年后回归,负责键盘演奏。而当他们的新专辑于 1994 年开始录制时,只有 Robert Smith 与 Perry Bamonte 参与;Simon Gallup 因健康原因请假,随后 Cooper 和 O'Donnell 加入了录制。
1996 年发行的专辑 Wild Mood Swings 与之前的专辑相比反响不佳,标志着乐队商业巅峰期的结束。1996 年,乐队进行了世界巡演以支持该专辑。1997 年,乐队发行了 Galore,这是一张收录了他们在 1987 年至 1997 年间发行的所有单曲的合辑,其中亦收录了由 David Bowie 的长期吉他手 Reeves Gabrels 演奏的新单曲「Wrong Number」。1998 年,乐队为电影 The X-Files 创作了歌曲「More Than This」。
三部曲与大规模成员变动(1999—2005)
由于他们的唱片合同只剩下最后一张专辑,加上 Wild Mood Swings 在商业上的反映和 Galore 的合辑乏善可陈,Smith 认为乐队的终结可能即将到来,因此他想要制作一张能够反映乐队更为严肃的一面的专辑。2000 年,Bloodflowers 发行(原定于 1998 年发行),并获得了格莱美奖提名。这张专辑同 Pornography 和 Disintegration 共同组成了「三部曲」(Trilogy)。此后的九个月,乐队开启了名为 Dream 的巡演。2001 年,治疗乐队离开了 Fiction Records,发行了合辑 Great Hits 和 DVD,其中收录了他们多首歌曲的音乐视频。乐队亦发行了现场视频 DVD The Cure: Trilogy。
2003 年,乐队与 Geffen Records 签约。2004 年,他们在 Fiction Records 上发行了一套合辑,名为 Join the Dots: B-Sides & Rarities, 1978-2001 (The Fiction Years)。这张专辑在 Billboard 200 专辑排行榜上最高排名第 106 位。2004 年,乐队发行了第 12 张专辑 The Cure。2005 年 5 月,O'Donnell 和 Bamonte 被乐队解雇。O'Donnell 声称 Smith 考虑将乐队人数缩减为三人。
音乐风格
治疗乐队一般被认为是哥特摇滚的代表性乐队之一。然而,乐队成员通常拒绝被分类,特别是被认为是哥特式摇滚乐队。Robert Smith 在 2006 年表示,「The Cure 这个名字上仍然贴着『哥特』的标签,真的是太遗憾了」,并补充道,「我们无法被定义。我想我们出道的时候是有些后朋克的,但总的来说并非如此……我们只是演奏出自己的风格,不管别人怎么说。」
尽管外界经常将这只乐队同黑暗、阴郁的音乐联系在一起,但治疗乐队也创作了许多欢快的歌曲,并成为新浪潮运动的一部分。Spin 曾称「治疗乐队一直是一只非此即彼的乐队:……Robert Smith 要么沉溺在哥特式的悲伤中,要么就是在舔着他沾满口红的手指上粘稠的、甜蜜的棉花糖」。2004 年,Smith 说:「一直以来,人们都在强行说我们是一支哥特乐队,这总是很矛盾的;因为对大众而言,我们并非如此。对出租车司机来说,我是那个唱着『Friday I'm in Love』的人,而非那个唱『Shake Dog Shake』或者『One Hundred Years』的家伙。」
唱片[1]
录音室专辑
- Three Imaginary Boys (1979)
- Seventeen Seconds (1980)
- Faith (1981)
- Pornography (1982)
- The Top (1984)
- The Head on the Door (1985)
- Kiss Me, Kiss Me, Kiss Me (1987)
- Disintegration (1989)
- Wish (1992)
- Wild Mood Swings (1996)
- Bloodflowers (2000)
- The Cure (2004)
- 4:13 Dream (2008)
- Songs of a Lost World (2024)
合辑
- Boys Don't Cry (1980)
- Japanese Whispers (1983)
- Standing on a Beach: The Singles (1986)
- Galore: The Singles 1987–1997 (1997)
- Greatest Hits (2001)
- Alternative Rarities 1988–1989 (2010)
- Acoustic Hits (2017)
现场专辑
- Concert: The Cure Live (1984)
- Entreat (1991)
- Show (1993)
- Paris (1993)
- Bestival Live 2011 (2011)
- 40 Live (Curætion-25 + Anniversary) (2019)
成员
- 罗伯特·史密斯 – 主唱,吉他,键盘 (1976–至今)
- 西蒙·盖洛普 – 贝司,键盘,伴唱 (1979–1982, 1985–至今)
- 杰森·库珀 – 鼓,打击乐器 (1995–至今)
- 佩里·巴蒙特 – 键盘,吉他,六弦贝司 (1990–2005, 2022-至今)
- 罗杰·奥唐纳 – 键盘,打击乐器 (1987–1990, 1995–2005, 2011-至今)
- 里夫斯·加布雷尔斯 - 吉他,六弦贝司(2012-至今)
已离开成员
- 洛尔·托尔赫斯特 – 鼓,打击乐器,键盘,鼓机,其他乐器 (1976–1989)
- 迈克尔·登普西 – 贝司,伴唱 (1976–1979)
- 马蒂厄·哈特利 – 键盘 (1979–1980)
- 菲尔·索纳利 – 贝司 (1983–1984)
- 安迪·安德森 – 鼓,打击乐器 (1983–1984)
- 鲍里斯·威廉姆斯 – 鼓,打击乐器 (1984–1994)
- 珀尔·汤普森 – 吉他,键盘 (1976–1978, 1983–1993, 2005–2011)
參考資料
- ^ 1.0 1.1 CURE songs and albums. [2024-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1).
- ^ The Cure. 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2019 [December 13,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6).
- ^ Metzer, Greg. Rock Band Name Origins. McFarland. 21 May 2008: 60. ISBN 9780786455317.
- ^ 4.0 4.1 Jeff Apter. Never Enough: The Story of The Cure. Omnibus Press. 5 November 2009: 26. ISBN 9780857120243.
- ^ 5.0 5.1 Barbarian, L.; Sutherland, Steve; Smith, Robert. Ten Imaginary Years. Zomba Books. 1988. ISBN 0-946391-87-4.
- ^ Doran, Rachel. The Cure, A History. Spiral Scratch Magazine. April 1992.
- ^ Barbarian, Sutherland, Smith (1988)
- ^ Apter 2006,第36頁.
- ^ 9.0 9.1 A History of The Cure in Melody Maker Magazine by Steve Sutherland (1990)
- ^ 10.0 10.1 10.2 Frost, Deborah. Taking The Cure with Robert. Creem. 1 October 1987.
- ^ Apter 2006,第46頁.
- ^ Sutherland (1990) and Barbarian, Sutherland, Smith (1988)
- ^ Sutherland (1990)
- ^ Anomolie, Sureaud, Michaux, Ramage (1990–'92)
- ^ Apter 2006,第56–57頁.
- ^ Apter 2006,第62頁.
- ^ Apter 2006,第68頁.
- ^ Hull, Robot A. The Cure: ...Happily Ever After. Creem. January 1982.
- ^ Thrills, Adrian. Ain't No Blues for the Summertime Cure. NME. 16 December 1978.
- ^ 20.0 20.1 Sweeting, Adam. The Cure – Curiouser and Curiouser. Spin. July 1987.
- ^ Apter 2006,第105頁.
- ^ Paytress, Mark. Siouxsie & the Banshees: The Authorised Biography. Sanctuary Publishing. 2003: 96.
- ^ Apter 2006,第106頁.
- ^ Apter 2006,第112頁.
- ^ Apter 2006,第100–101頁.
- ^ Apter 2006,第114頁.
- ^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Roberts, David (编). British Hit Singles & Albums 19th. HIT Entertainment. 2006: 130. ISBN 1-904994-10-5.
- ^ Apter 2006,第117頁.
- ^ Kent, Nick. Why Science Can't Find Cure for Vagueness. NME. 26 April 1980.
- ^ Gosse, Van. The Cure Play It Pure. The Village Voice. 21 April 1980.
- ^ Morley, Paul. Days of Wine and Poses. NME. 12 July 1980.
- ^ Apter 2006,第126頁.
- ^ Apter 2006,第132頁.
- ^ Apter 2006,第136頁.
- ^ Apter 2006,第141頁.
- ^ Reynolds, Simon. Rip It Up and Start Again: Postpunk 1978–1984. Faber and Faber. 2005: 358. ISBN 0-14-303672-6.
- ^ Apter 2006,第158–59頁.
- ^ Apter 2006,第166–67頁.
- ^ Apter 2006,第171頁.
- ^ 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 "We were losing our minds". Uncut. 24 October 2014 [18 September 2019].
- ^ Savage, Jon. 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 Our 1986 Interview. Spin. 26 July 2019 [18 September 2019].
- ^ Sutherland, Steve. The Incurables. Melody Maker. 18 December 1982.
- ^ Apter 2006,第174頁.
- ^ Apter 2006,第176頁.
- ^ The Love Cats – The Cure. Official Charts Company. 29 October 1983 [27 August 2018].
- ^ True, Chris. Japanese Whispers – The Cure | Songs, Reviews, Credits. AllMusic. [18 September 2019] (美国英语).
- ^ 47.0 47.1 47.2 47.3 47.4 The Cure – Chart History | Billboard. Billboard. [26 June 2013].
- ^ Sutherland, Steve. Topsy-Turvy [The Top – review]. Melody Maker. 5 May 1984.
- ^ Apter 2006,第205頁.
- ^ Price, Simon. Curepedia: An A-Z of The Cure. New York, NY: William Morrow. 2023: 359–3622023. ISBN 978-0-06-306864-3.
- ^ Apter 2006,第207頁.
- ^ Apter 2006,第208頁.
- ^ Sutherland, Steve. A Suitable Case for Treatment. Melody Maker. 17 August 1985.
- ^ Apter 2006,第209–10頁.
- ^ Apter 2006,第12–13頁.
- ^ 56.0 56.1 Por qué The Cure rompió su promesa y vuelve después de 26 años. Rolling Stone Argentina. [9 May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13 April 2013) (西班牙语).
- ^ The Cure's 10 most outrageous moments (and one heart-warmer). NME. 13 September 2018 [9 May 2022].
- ^ The Cure – Kiss Me Kiss Me Kiss Me. dutchcharts.nl. [26 June 2013].
- ^ Gold & Platinum Searchable Database – June 25, 2013. RIAA. [26 June 2013].
- ^ Apter 2006,第2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