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造词法: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HerrGutmannsWiki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HerrGutmannsWiki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第1行: 第1行:
{{Globalize/Chinese}}
'''造词法'''(英语:word formation)'''构词法''',是一个[[语言学]][[术语]],创造[[新词]]的方法。<ref name="孙">{{Cite book|author=孙常叙|title=汉语词汇|location=长春|publisher=吉林人民出版社|date=1957|page=77、78}}</ref><ref name="师大">{{Cite book|author=岑运强等编|title=语言学基础理论|location=北京|publisher=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date=2005|page=135、136|ISBN=9787303034635}}</ref>

'''造词法'''(英语:word formation)又名'''构词法''',是一个[[语言学]][[术语]],创造[[新词]]的方法。<ref name="孙">{{Cite book|author=孙常叙|title=汉语词汇|location=长春|publisher=吉林人民出版社|date=1957|page=77、78}}</ref><ref name="师大">{{Cite book|author=岑运强等编|title=语言学基础理论|location=北京|publisher=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date=2005|page=135、136|ISBN=9787303034635}}</ref>


== 概论 ==
== 概论 ==
[[语言]]是具有[[任意性]]的,一个词的形式([[语音]]、文字)和意义([[语义]])的结合是任意的,因此同一个意,在不同的世界语言中的形式是不一致的但语言也有一定的相对的理据性。钟表声音的拟声词为例,[[汉语]]中为“dī dā(嘀嗒)”,英语中为{{IPA|/tiktæk/}}(ticktack),这是理据性的体现;但同一事物的拟声词的形式也可以不同,这是任意性的体现。
[[语言]]是具有[[任意性]]的,一个[[语|词]]的形式([[语音]]、[[文字]])和意义([[语义]])的结合是任意的,因此同一个意,在不同的语言中的可能是不一致的但语言也有一定的相对的理据性。表示[[時鐘|钟表]]声音的拟声词[[汉语]]中为“dī dā(嘀嗒)”,英语中为 {{IPA|/tiktæk/}} (ticktack),这是理据性的体现;但同一事物的拟声词的形式也可以不同,这是任意性的体现。


造词法是对语言而言的,创造的新词具有新的形式和语义内容。给一个已存在但是没有对应的[[文字]]形式的词找到新的书写形式,这样的行为不属于造词。
造词法创造的新词具有新的形式和新的语义。给一个已存在但是没有对应的[[文字]]形式的词一新的书写形式不属于造词。

一个词的造词法,可能综合使用了语音造词、语义造词和语法造词中的几种。


== 汉字 ==
== 汉字 ==
{{Main|六書|汉字}}
{{Main|六書}}
“[[六書|六书]]”是造汉字的最主要的方法。
“[[六書|六书]]”是造汉字的最主要的方法<ref>{{Cite web|title=六书说 -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url=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138399&Type=bkzyb&SubID=44720|website=www.zgbk.com|access-date=2024-11-03}}</ref>


=== '''象形''' ===
=== '''象形''' ===
[[File:Mountain lake, Mylgval mountain cirque, Western Caucasus.jpg|thumb|山]]
通过描绘事物的形状以表示该物体。这是最基本的造字方法。例如,“山”字的形状像山的轮廓;其他的例子有“日”、“川”和“田”等。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于难以制造抽象名词。
通过描绘事物的形状以表示该物体。这是最基本的造字方法。例如,“山”字的形状像[[]]的轮廓;其他的例子有“日”、“川”和“田”等。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于难以制造抽象[[名詞|名词]]


=== '''指事''' ===
=== '''指事''' ===
通过简单的符号或标记来表示抽象概念。例如,“上”和“下”分别用上下两个短横线表示。
通过简单的符号或标记来表示抽象概念。例如,“上”和“下”分别用上下两个短横线表示。

这个概念比较难理解而且有较多争议。详见《[[六书#指事|六书]]》中对此方法的说明。


=== '''会意''' ===
=== '''会意''' ===
[[File:Gate_in_the_forest_-_geograph.org.uk_-_1726119.jpg|thumb|树林]]
由两个或多个汉字的意思结合而成的新字,表达出新的意思。例如,“林”字由两个“木”组成,表示树林。
由两个或多个汉字的意思结合而成的新字,表达出新的意思。例如,“林”字由两个“木”组成,表示树林。


=== '''形声''' ===
=== '''形声''' ===
由一个表意部分(形旁)和一个表音部分(声旁)组合而成,形旁通常表示字义,声旁则提供相近(也可能毫无关系的)发音。例如,“江”(jiāng)字的“氵”表示与水有关,而“工”(gōng)表示发音。
由一个表意部分(形旁)和一个表音部分(声旁)组合而成,形旁通常表示字义,声旁则提供相近(也可能在现代读音中毫无关系的)发音。例如,“江”(jiāng)字的“氵”表示与水有关,而“工”(gōng)表示发音。


=== '''转注''' ===
=== '''转注''' ===
第30行: 第30行:


=== '''假借''' ===
=== '''假借''' ===
使用一个字的发音来表示另一个字的意思,原字可能与新字的意思无关。例如,“借”字本义为借用”,在古代也用于表示“借”的含义
使用一个字的发音来表示另一个字的意思<ref>{{Cite web|title=假借字 -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url=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113438&Type=bkzyb&SubID=44721|website=www.zgbk.com|access-date=2024-11-03}}</ref>,原字可能与新字的意思无关。甲骨文的万”原是[[蠍子|蝎子]]的象形,后来假为数词“千万”的“万”


== 其他语文 ==
== 其他语文 ==
{{Globalize/English}}{{Globalize/Chinese}}
{{Globalize/English}}
=== 派生构词(Derivation) ===
=== 派生构词(Derivation) ===
{{See also|派生变化}}
{{See also|派生变化}}
通过[[词根]]和[[词缀]]的组合来造新词<ref>{{Cite web|title=英语构词法 (背单词必备)_哔哩哔哩_bilibili|url=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r5411w7TY/|website=www.bilibili.com|language=zh-Hans|last=英语兔|access-date=2024-11-01}}</ref>,是英语最主要的造词法。如复合词“火车”、“boyfriend”,[[派生词]]“阿姨、“worker”等。如“桌子”“阿姨、“unbelievable”(不可思议)等
通过[[词根]]和[[词缀]]的组合来造新词<ref>{{Cite web|title=英语构词法 (背单词必备)_哔哩哔哩_bilibili|url=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r5411w7TY/|website=www.bilibili.com|language=zh-Hans|last=英语兔|access-date=2024-11-01}}</ref>。例子:文:“列车”、“管理局”、“阿姨”,英语:“boyfriend”、“worker”、“unbelievable”,德语:“mitmachen”、“Eingang”,日语:“{{Jp|j=中学生|hg=|rm=}}”。

==== 向后派生(Back-formation) ====
一个词去掉一个形式上可以被[[重新分析]]为词缀的部分来造词。比如英语中的动词,可以通过加后缀/-ɚ/(书写形式为-er、-or或-ar)变成一个相关的[[名詞|名词]]、表人的新词,比如“work”(工作)可以派生为“worker”(工人),“write”(写)可以派生为“writer”(作家)。而另有一些表人的词,本身就是以/ɚ/结尾的,如“editor”(编辑,名词),因为[[類比|类推机制]],去掉了被误认为是后缀的-or,产生了新词“edit”(编辑,动词),这就是反派生。


=== 拟声词(Onomatopoeia) ===
=== 拟声词(Onomatopoeia) ===
第49行: 第46行:
截取原词语的一部分产生新词。如“计算机”,本指一切能进行数学运算的机器;今特指电子计算机,是“电子计算机”的减缩。又如英语中“examnation”([[考试]])变为“exam”,“advertisement”([[廣告|广告]])变为“ad”,“influenza”([[流行性感冒|流感]])变为“flu”。
截取原词语的一部分产生新词。如“计算机”,本指一切能进行数学运算的机器;今特指电子计算机,是“电子计算机”的减缩。又如英语中“examnation”([[考试]])变为“exam”,“advertisement”([[廣告|广告]])变为“ad”,“influenza”([[流行性感冒|流感]])变为“flu”。


抽出原词语或词组中具有代表性的语素、音节或字母来造词。如“初级中学”变为“初中”,“春节联欢晚会”变为“春晚”,“北京大学”变为“北大”,“香港大学”变为“港大”。
抽出原词语或词组中具有代表性的语素、音节或字母来造词。如“[[初级中学]]”变为“初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变为“春晚”,“[[北京大学]]”变为“北大”,“[[香港大學|香港大学]]”变为“港大”。


=== 语义造词 (semantic derivation) ===
=== 语义造词 (Semantic derivation) ===
{{See also|语义变化}}
{{See also|语义变化}}
[[File:2018_Ford_Transit_Custom_300_Base_2.0_facelift.jpg|thumb|一辆白色的面包车]]
语义造词是指新词通过旧词词义的引申、[[比喻]]、[[借代]]、[[联想]]等方法而产生。如汉语的“信”(诚实、信用)引申为表书信的“信”;“杜鹃”(鸟)通过联想造出新词“杜鹃”(、[[谎言|吹牛皮]](说大话来源于大家都在在用羊皮筏过黄河,有人却声称自己的皮筏子是吹的牛皮)到吹牛逼(音近恶俗化)到牛逼(不是吹牛逼,是真牛逼)到牛(厉害,非常好)。
语义造词是指新词通过旧词词义的引申、[[比喻]]、[[借代]]、[[联想]]等方法而产生。如汉语的“信”(诚实、信用)引申为表书信的“信”;“[[杜鹃科|杜鹃]]”(鸟)通过联想造出新词“[[杜鵑花屬|杜鹃花]]”、[[谎言|吹牛皮]](说大话{{NoteTag|来源于人们都在在用羊皮筏过黄河,有人却声称自己的皮筏子是吹的牛皮}})到吹牛逼(音近恶俗化)到牛逼(不是吹牛逼,是真牛逼)到牛(厉害,非常好)。英语 ''cell'' 有多种含义<ref>{{Cite web|title=cell {{!}} Etymology of cell by etymonline|url=https://www.etymonline.com/word/cell#etymonline_v_8331|website=www.etymonline.com|language=en|access-date=2024-11-03}}</ref>,如[[修道院]]的小房间、[[生物学]]的[[细胞]]、[[Microsoft Excel|Excel]]的单元格,而它的主要语义都和“小隔间”相关;[[廂型車|''面包车'']] 的外形相似于[[麵包|面包]]


[[古英语]]“bock”(榉树)通过借代(用材料借代物品)引申为现代英语的“book”(书)<ref name="师大" />。
[[古英语]]“bock”([[榉树]])通过[[借代]](用材料借代物品)引申为现代英语的“book”(书)<ref name="师大" />。
[[File:Hérault River, Agde 09.jpg|thumb|[[法国]][[埃羅河|埃罗河]]。中文[[成语]]“[[wiktionary:川流不息|川流不息]]”指事物(例:交通、人群)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File:Bryum capillare leaf cells.jpg|thumb|[[细胞]]堆积的样子就好像有大量的小隔间一样。]]


=== 音变 (phonetic change) ===
=== 音变 (Phonetic change) ===
{{Unreferenced section}}
通过改变原词的某些[[超音段音位]]来造词。如[[古代汉语]]中的名词“[[雨]]”,本读[[四聲|上声]];改读[[四聲|去声]]则表示“下雨”。
通过改变原词的某些[[超音段音位]]来造词。如[[古代汉语]]中的名词“[[雨]]”,本读[[四聲|上声]];改读[[四聲|去声]]则表示“下雨”。


=== 转化(Conversion) ===
=== 转化(Conversion) ===
{{See also|词类活用}}原词在没有形式上的变化的情况下转化为另一种[[詞類|词性]]。如英语中的“phone”(电话),后来转化为[[动词]],表示“打电话”。这是一种不正式的用法
{{See also|轉化}}{{See also|词类活用}}
原词在没有形式上的变化的情况下转化为另一种[[詞類|词性]]。如英语中的“phone”(电话),后来转化为动词,表示“打电话”。


=== 复合(Compound) ===
=== 复合(Compound) ===
第69行: 第69行:


=== 专名转化(Eponym) ===
=== 专名转化(Eponym) ===
某一个人名或其他专有名词,变成了一个普通名词。如英语中,三明治的发明人名叫“Sandwich”,后来“sandwich”就变成了表示“三明治”意义的普通名词。
某一个人名或其他[[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专有名词]],变成了一个普通名词。[[三明治]]的发明人第四代三明治伯爵[[第四代三明治伯爵約翰·孟塔古|约翰·孟塔古]][[贵族等级|爵位]]叫“Sandwich”,后来“sandwich”就变成了表示“三明治”意义的普通名词。


=== 融合(Blending) ===
=== 融合(Blending) ===
在几个意义相关的旧词的基础上,各取一部分语音形式,融合成新词。汉语中的“[[羟基脲|羟]]”(qiǎng,指一种有氢、氧原子组成的基团),就融合了“氢”的声母“q”和氧的韵母和声调“iǎng”。又如英语中的“smog”(烟雾),就是由“smoke”(烟)和“fog”([[霧|雾]])融合而成的。
在几个意义相关的旧词的基础上,各取一部分语音形式,融合成新词。汉语中的“[[羟基脲|羟]]”(qiǎng,指一种有氢、氧原子组成的基团),就融合了“氢”的声母“q”和氧的韵母和声调“iǎng”;又如英语中的“smog”(烟雾),就是由“smoke”(烟)和“fog”([[霧|雾]])融合而成的。


== 外来语借词 ==
== 外来语借词 ==
{{See also|外来语}}
{{See also|外来语}}
直接吸收一个外语中的词而不进行修改,包括语音、语义,往往还包括书写形式,比如英语中的 ''fiance''(未婚夫),其音、义、形都来自法语中的 ''fiancé'' 。
吸收一个外语中的词,包括语音、语义,往往还包括书写形式,比如英语中的 ''fiancé''(未婚夫),其音、义、形都来自法语中的 ''fiancé'' 。


=== 借形 ===
=== 借形 ===
{{See also|和制汉语|漢語中的日語借詞}}借用一个外语词的语义和书写形式,但是语音是本来的语言中对应此书写形式的发音。比如汉语中的“电话”,书写形式和意义都是借[[日语]]中的“{{Jp|j=電話}}”一词,但读音仍用汉语的 diàn huà ,和日语的 {{Jp|j=でんわ|rm=denwa}} 相近{{NoteTag|A|name=A}}。日语的发音属于[[漢音|汉音]]。
{{See also|和制汉语|漢語中的日語借詞}}借用一个外语词的语义和书写形式,但是语音是本来的语言中对应此书写形式的发音。比如汉语中的“电话”,书写形式和意义都是借[[日语]]中的“{{Jp|j=電話}}”一词,但读音仍用汉语的 diàn huà ,和日语的 {{Jp|j=でんわ|rm=denwa}} 相近。日语的发音属于[[漢音|汉音]]。


=== 音译 ===
=== 音译 ===
选用纯表音的音节来翻译外来词。如“荷兰”、“彼得”、英语中的“typhoon”等。音译和拟音有区别:前者是模仿另一种语言中的语音来造词,所造词的音和词义没有直接关联;后者通过模仿自然界声音来造词,所造词的音和词义有一定关联。
选用纯表音的音节来翻译外来词。如“荷兰”、“彼得”、英语中的“typhoon”等。音译和拟音有区别:前者是模仿另一种语言中的语音来造词,所造词的音和词义通常没有直接关联{{NoteTag|也有一些例外:[[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文康农”(Carlos Watson)的名字明显和粮农组织有关系。}};后者通过模仿自然界声音来造词,所造词的音和词义有一定关联。


=== 仿译 ===
=== 仿译 ===
把一个外语中的[[合成词]]中的各个[[语素]]依次翻译来造出新词或短语,保留其构词方法和字面意思。如汉语中的“软件”,就是从英文的“software”仿译来的。
{{main|仿译}}
把一个外语中的[[合成词]]中的各个[[语素]]依次翻译来造出新词或短语,保留其构词方法和字面意思。如汉语中的“软件”,就是从英文的“software”仿译来的。又如英语中的“(to) lose face”,就是逐字翻译汉语词“丢脸”


=== 音义译 ===
=== [[音义]] ===
选用音近同时也意近的语素来翻译外来词。如“基因”,音上接近于英语的“gene”,同时也有“'''基'''本的、'''基'''础的'''因'''素、'''因'''子”的含义。
选用音近同时也意近的语素来翻译外来词。如“[[基因]]”,音上接近于英语的“gene”,同时也有“'''基'''本的、'''基'''础的'''因'''素、'''因'''子”的含义。


=== 义借用 ===
=== [[语义借用]] ===
{{main|语义借用}}
语言中本来有这个词(这点和借词区分),又吸收另外的一种语言中音、义都对应的词的某个义项。比如[[德语]]中的“realisieren”只有“实现”一个含义,而英语中对应的“(to) realize”还有“意识到”的含义;后来德语就从英语中借走了这一义项。
语言中本来有这个词(这点和借词区分),又吸收另外的一种语言中音、义都对应的词的某个义项。比如[[德语]]中的“realisieren”只有“实现”一个含义,而英语中对应的“(to) realize”还有“意识到”的含义;后来德语就从英语中借走了这一义项。


== 造词法与构词法 ==
== 造词法与构词法 ==
有的语言学家认为造词法和构词法不对等。造词法,或称造词方法,是关于词如何在已有的语言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构词法,或称造词结构,则是对已经造完的词的解剖。<ref name="孙" />。
有的语言学家{{Who}}认为造词法和构词法不对等。造词法,或称造词方法,是关于词如何在已有的语言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构词法,或称造词结构,则是对已经造完的词的解剖。<ref name="孙" />。


比如汉语中的“橄榄球”和“棒球”,从造词结构上看,都是[[偏正结构]]的[[复合词]];但从造词方法上看,前者是从“形状”和“球类运动”两个方面命名的,而后者是英文baseball的仿译词。
比如汉语中的“[[橄欖球|橄榄球]]”和“[[棒球]]”,从造词结构上看,都是[[偏正结构]]的[[复合词]];但从造词方法上看,前者是从“形状”和“球类运动”两个方面命名的,而后者是英文 ''baseball'' 的仿译词。


== 注释 ==
== 注释 ==
第106行: 第104行:
<references />
<referenc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
*{{Cite book | author = 孙常叙 | title = 汉语词汇 | location = 长春 | publisher = 吉林人民出版社 | date = 1957 }}
*{{Cite book | author = 孙常叙 | title = 汉语词汇 | location = 长春 | publisher = 吉林人民出版社 | date = 1957 }}
*{{Cite book | author = 岑运强等编 | title = 语言学基础理论 | location = 北京 | publisher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date = 2005 |ISBN = 9787303034635 }}
*{{Cite book | author = 岑运强等编 | title = 语言学基础理论 | location = 北京 | publisher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date = 2005 |ISBN = 9787303034635 }}
*{{Cite book | author = George Yule | title = The Study of Language (Fourth Edition) | location = New York | publisher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date = 2010 |ISBN = 9780521765275 }}
*{{Cite book | author = George Yule | title = The Study of Language (Fourth Edition) | location = New York | publisher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date = 2010 |ISBN = 9780521765275 }}
[[Category:词汇 (语言学)]]
[[Category:语言]]
[[Category:语言]]
[[Category:语言学]]
[[Category:语言学]]

2024年11月3日 (日) 13:56的版本

造词法(英语:word formation)又名构词法,是一个语言学术语,是创造新词的方法。[1][2]

概论

语言是具有任意性的,一个的形式(语音文字)和意义(语义)的结合是任意的,因此同一个意思,在不同的语言中的发音可能是不一致的;但语言也有一定的相对的理据性。表示钟表声音的拟声词在汉语中为“dī dā(嘀嗒)”,英语中为 /tiktæk/ (ticktack),这是理据性的体现;但同一事物的拟声词的形式也可以不同,这是任意性的体现。

造词法创造的新词具有新的形式和新的语义。给一个已经存在但是没有对应的文字形式的词一种新的书写形式不属于造词。

汉字

六书”是制造汉字的最主要的方法[3]

象形

通过描绘事物的形状以表示该物体。这是最基本的造字方法。例如,“山”字的形状像的轮廓;其他的例子有“日”、“川”和“田”等。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于难以制造抽象名词

指事

通过简单的符号或标记来表示抽象概念。例如,“上”和“下”分别用上下两个短横线表示。

会意

树林

由两个或多个汉字的意思结合而成的新字,表达出新的意思。例如,“林”字由两个“木”组成,表示树林。

形声

由一个表意部分(形旁)和一个表音部分(声旁)组合而成,形旁通常表示字义,声旁则提供相近(也可能在现代读音中毫无关系的)发音。例如,“江”(jiāng)字的“氵”表示与水有关,而“工”(gōng)表示发音。

转注

两个或多个字的意义相互借用,形成新义,通常是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关系。例如,“干”和“杆”在某些用法中可以互相转注。

假借

使用一个字的发音来表示另一个字的意思[4],原字可能与新字的意思无关。甲骨文的“万”原是蝎子的象形,但后来假借为数词“千万”的“万”。

其他语文

派生构词(Derivation)

通过词根词缀的组合来造新词[5]。例子:中文:“列车”、“管理局”、“阿姨”,英语:“boyfriend”、“worker”、“unbelievable”,德语:“mitmachen”、“Eingang”,日语:“中学生”。

拟声词(Onomatopoeia)

拟音是通过模仿声音来造词,如模仿动物声音的“”、“”,象声词“哗啦”、“啪”,“娃”“蛙”英语中的tinkle(叮当声)等。除了象声词外,其他词类的词也可以通过拟音造出,如表示名称的“蛐蛐”、“铃铛”、“bomb”(炸弹)、“horse()”、“seagull(海鸥)”。

缩写 (Abbreviation)

截取原词语的一部分产生新词。如“计算机”,本指一切能进行数学运算的机器;今特指电子计算机,是“电子计算机”的减缩。又如英语中“examnation”(考试)变为“exam”,“advertisement”(广告)变为“ad”,“influenza”(流感)变为“flu”。

抽出原词语或词组中具有代表性的语素、音节或字母来造词。如“初级中学”变为“初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变为“春晚”,“北京大学”变为“北大”,“香港大学”变为“港大”。

语义造词 (Semantic derivation)

一辆白色的面包车

语义造词是指新词通过旧词词义的引申、比喻借代联想等方法而产生。如汉语的“信”(诚实、信用)引申为表书信的“信”;“杜鹃”(鸟)通过联想造出新词“杜鹃花”、吹牛皮(说大话[註 1])到吹牛逼(音近、恶俗化)到牛逼(不是吹牛逼,是真牛逼)到牛(厉害,非常好)。英语 cell 有多种含义[6],如修道院的小房间、生物学细胞Excel的单元格,而它的主要语义都和“小隔间”相关;面包车 的外形相似于面包

古英语“bock”(榉树)通过借代(用材料借代物品)引申为现代英语的“book”(书)[2]

法国埃罗河。中文成语川流不息”指事物(例:交通、人群)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细胞堆积的样子就好像有大量的小隔间一样。

音变 (Phonetic change)

通过改变原词的某些超音段音位来造词。如古代汉语中的名词“”,本读上声;改读去声则表示“下雨”。

转化(Conversion)

原词在没有形式上的变化的情况下转化为另一种词性。如英语中的“phone”(电话),后来转化为动词,表示“拨打电话”。这是一种不正式的用法。

复合(Compound)

通过几个词语自由语素)组合造词。这种造词方法在汉语中特别常见(因为汉语的不自由语素不多),如“身体”(词素是并列关系)、“青菜”(偏正)、“地震”()、“司机”(述宾短语)、“扩大”(补充),又如英语中的“girlfriend”(女朋友)。

专名转化(Eponym)

某一个人名或其他专有名词,变成了一个普通名词。三明治的发明人第四代三明治伯爵约翰·孟塔古爵位名叫“Sandwich”,后来“sandwich”就变成了表示“三明治”意义的普通名词。

融合(Blending)

在几个意义相关的旧词的基础上,各取一部分语音形式,融合成新词。汉语中的“”(qiǎng,指一种有氢、氧原子组成的基团),就融合了“氢”的声母“q”和氧的韵母和声调“iǎng”;又如英语中的“smog”(烟雾),就是由“smoke”(烟)和“fog”()融合而成的。

外来语借词

吸收一个外语中的词,包括语音、语义,往往还包括书写形式,比如英语中的 fiancé(未婚夫),其音、义、形都来自法语中的 fiancé

借形

借用一个外语词的语义和书写形式,但是语音是本来的语言中对应此书写形式的发音。比如汉语中的“电话”,书写形式和意义都是借日语中的“電話”一词,但读音仍用汉语的 diàn huà ,和日语的 でんわ denwa 相近。日语的发音属于汉音

音译

选用纯表音的音节来翻译外来词。如“荷兰”、“彼得”、英语中的“typhoon”等。音译和拟音有区别:前者是模仿另一种语言中的语音来造词,所造词的音和词义通常没有直接关联[註 2];后者通过模仿自然界声音来造词,所造词的音和词义有一定关联。

仿译

把一个外语中的合成词中的各个语素依次翻译来造出新词或短语,保留其构词方法和字面意思。如汉语中的“软件”,就是从英文的“software”仿译来的。

选用音近同时也意近的语素来翻译外来词。如“基因”,音上接近于英语的“gene”,同时也有“本的、础的素、子”的含义。

语言中本来有这个词(这点和借词区分),又吸收另外的一种语言中音、义都对应的词的某个义项。比如德语中的“realisieren”只有“实现”一个含义,而英语中对应的“(to) realize”还有“意识到”的含义;后来德语就从英语中借走了这一义项。

造词法与构词法

有的语言学家[谁?]认为造词法和构词法不对等。造词法,或称造词方法,是关于词如何在已有的语言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构词法,或称造词结构,则是对已经造完的词的解剖。[1]

比如汉语中的“橄榄球”和“棒球”,从造词结构上看,都是偏正结构复合词;但从造词方法上看,前者是从“形状”和“球类运动”两个方面命名的,而后者是英文 baseball 的仿译词。

注释

  1. ^ 来源于人们都在在用羊皮筏过黄河,有人却声称自己的皮筏子是吹的牛皮
  2. ^ 也有一些例外: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文康农”(Carlos Watson)的名字明显和粮农组织有关系。

参考来源

  1. ^ 1.0 1.1 孙常叙. 汉语词汇.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57: 77、78. 
  2. ^ 2.0 2.1 岑运强等编. 语言学基础理论.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135、136. ISBN 9787303034635. 
  3. ^ 六书说 -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www.zgbk.com. [2024-11-03]. 
  4. ^ 假借字 -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www.zgbk.com. [2024-11-03]. 
  5. ^ 英语兔. 英语构词法 (背单词必备)_哔哩哔哩_bilibili. www.bilibili.com. [2024-11-01] (中文(简体)). 
  6. ^ cell | Etymology of cell by etymonline. www.etymonline.com. [2024-11-03] (英语). 

参考文献

  • 孙常叙. 汉语词汇.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57. 
  • 岑运强等编. 语言学基础理论.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ISBN 9787303034635. 
  • George Yule. The Study of Language (Fourth Edi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ISBN 9780521765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