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疹:修订间差异
修飾語句 |
AlleborgoBot(留言 | 贡献) 小 機器人 修改: es, fr, hu, ja |
||
第46行: | 第46行: | ||
[[de:Hirsuties papillaris penis]] |
[[de:Hirsuties papillaris penis]] |
||
[[en:Hirsuties papillaris genitalis]] |
[[en:Hirsuties papillaris genitalis]] |
||
[[es: |
[[es:Pápulas perladas]] |
||
[[fr:Couronne |
[[fr:Couronne perlée du gland]] |
||
[[hu:A |
[[hu:A hímvessző papillomatosisa]] |
||
[[it:Papule perlacee peniene]] |
[[it:Papule perlacee peniene]] |
||
[[ja:真珠 |
[[ja:真珠様陰茎小丘疹]] |
||
[[nl:Parelketting]] |
[[nl:Parelketting]] |
||
[[pl:Perliste grudki prącia]] |
[[pl:Perliste grudki prącia]] |
2008年11月19日 (三) 12:02的版本
陰莖珍珠狀丘疹(Hirsuties papillaris genitalis),又稱為珍珠狀陰莖丘疹、陰莖多毛樣乳頭瘤、冠狀溝或龜頭丘疹,也有學者稱為毛狀陰莖或多乳頭狀陰莖。目前學者大多認為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變異,所以不會對健康造成影響,也不會通過性交感染和傳播。若是有疑問的話,可以進一步向專業皮膚專科醫師請教。
病因
引起陰莖珍珠狀丘疹的原因尚未明確,但常出現於未割包皮的男性身上,也有學者認為與包皮過長有關。它的好發年齡層出現在20歲到30歲間,隨著年紀增長而降低發生率。據估計有8%-48%的男性患有陰莖珍珠狀丘疹,未割過包皮的男性感染率(22%)會高於割過包皮的男性(12%),且黑人(21%)比白人(7%)感染的機率要高。
陰莖珍珠狀丘疹常發生在龜頭的邊緣與冠狀溝交界處,其外觀為珍珠狀乳白色丘疹,表面光滑,其顏色有粉紅色、白色、黃色,而透明的則較為少見。大小通常為1~2毫米寬,1~4毫米長,圓球狀的小丘疹,規則分佈在陰莖的冠狀溝上。一般來說沒有其他特別的症狀,大多數為患者偶然之間發現的。
治療
陰莖珍珠狀丘疹屬於一種良性病症,但為了預防該症狀加重,患者要注意局部清潔衛生,保持乾燥是相當重要的。有些患者在一定時間後便會消退,但是有些卻數十年無變化,在正常情形下並不需要特別的治療。但如果患者堅持治療的要求,可以使用液態氮冷凍治療、雷射治療、使用電燒、刮除或是手術切除,但是可能會造成疤痕,而且治療後有再度發生的可能。
文獻
1.《國外醫學婦產科學分冊》1991年7月;78(1):118-22:
《陰莖珍珠狀丘疹:在聚合酶鏈反應中人類乳頭狀病毒DNA消失》
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爾,莫蒂默大衛斯綜合醫院,病理學部門,Ferenczy A、Richart RM、Wright TC.
「陰莖珍珠狀丘疹在臨床診斷中與性交感染的生殖器濕疣類似,但從組織學上講,陰莖珍珠狀丘疹包含有融合縮氨酸,而融合縮氨酸缺少人類乳頭狀病毒感染所需的特殊形態。為研究人類乳頭狀病毒與陰莖珍珠狀丘疹的聯繫,我們從13位患有陰莖珍珠狀丘疹的患者中提取組織樣本以作檢測,其中有一部分患者患有陰莖濕疣。
通過聚合酶鏈反應來檢測活組織樣本中是否含有人類乳頭狀病毒DNA。結果顯示沒有一個陰莖珍珠狀丘疹裡含有人類乳頭狀病毒DNA,但是在7個同時患有陰莖濕疣的患者中有4個檢測到含有人類乳頭狀病毒DNA。這些結果表明,陰莖珍珠狀丘疹裡不存在人類乳頭狀病毒DNA,因此在臨床上明確區分陰莖珍珠狀丘疹與陰莖濕疣有很重要的意義。」
2.《國際性傳播疾病與愛滋病雜誌》1999年11月;10(11):726-7:
《陰莖珍珠狀丘疹:人類的擔憂》
英國,劍橋大學,艾登布汝克醫院,泌尿生殖器部門,Sonnex C、Dockerty WG.
「這份調查基於200名泌尿生殖器科的患者,調查顯示48%的患有陰莖珍珠狀丘疹。而在這些患有陰莖珍珠狀丘疹的患者中,73%的丘疹小於1毫米。出現於冠狀物周圍的丘疹有19%的小於1毫米,8%的大於1毫米。通過調查,對於陰莖珍珠狀丘疹,有超過1/3的人曾為此擔憂過,有大約1/4的人曾為此遇到過尷尬的時候。對於患有小丘疹的患者,14%的希望能去除掉,而患有大丘疹的患者75%的希望能除掉。其中有兩例曾用過CO2鐳射治療,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