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修订间差异
小无编辑摘要 |
无编辑摘要 |
||
第220行: | 第220行: | ||
# [[桑克]] |
# [[桑克]] |
||
== 姊妹校 == |
|||
*[[臺灣]]:[[天主教輔仁大學]] |
|||
==附属中学== |
==附属中学== |
2008年12月20日 (六) 06:38的版本
北京师范大学 | |||
---|---|---|---|
学校标识码 | 4111010027 | ||
網站 | www | ||
|
北京师范大学,简称“北师大”,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前身为创办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是当代中国最早成立的大学之一。在中国师范类院校中居领先地位。
历史沿革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19世纪末,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签定屈辱的《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有识之士痛感时局之危急,急起救亡图存,开办新学培养人才,是措施之一。
1898年,清政府制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分普通学与专门学两类,同时设师范斋和编译局等部门。以后历经“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变故,京师大学堂屡遭摧残,以致停办。
1901年,清政府重建京师大学堂,先设速成科,下分“仕学馆”和“师范馆”。师范馆首先招生,于次年12月17日开学,校址设在景山东马神庙。
1904年,师范馆改为优级师范科。
京师优级师范学堂
1908年5月,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改名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校址迁往厂甸五城学堂。这是中国高等师范学校独立设校的开始。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2年5月,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0年北京高师开办教育研究科,招收高师和专门学校的毕业生及大学三年级优秀学生,开中国高等学校通过考试招收研究生之先河。1923年,又续办国文、英语、史地三部的研究科。至此,北京高师已经成为学科门类较齐全,不仅能培养师范与中等学校师资及教育行政人员,而且能够培养各科专门学术人员的高等师范学校。
师范大学
1923年,北京高师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改为师范大学。始建于1908年的北京女高师亦于1925年改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在国内其他高等师范学校都相继并入或改为普通大学的时候,北京高师和女高师先后改为师范大学,对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的独立存在具有深远影响。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1931年7月,北平师范大学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合并,定名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下设教育学院、文学院、理学院及研究院。
西安临时大学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北平师范大学迁往西安,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组成西安临时大学。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1938年春,西安临时大学迁至汉中,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北平师大改为西北联大教育学院。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
1938年8月,西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改为师范学院,并于次年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
1940年,西北师院奉命迁往甘肃省兰州市。为减少损失和解决新校址房屋不足,从1941年起,老生在城固逐年毕业,新生在兰州招收。至1944年,西北师范学院全部搬迁兰州。
1946年春,学校师生陆续迁回北平,部分教师留在西北,充任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教师,支持了西北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同年11月迁回北平的学校开学。
北京师范大学
1949年2月,北平被中國共產黨軍隊佔領。9月,北平改称北京,学校也相应改为北京师范大学。
50年代初,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市体育专科学校、中国大学理学院、燕京大学教育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室和教育专修班以及天主教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师范大学,原輔仁大學校長、著名历史学家陈垣任新校长。师大的规模有了较大发展,教师增至340余人,在校生达2300余人;校舍增加近一倍,原和平门外新华街旧址称南校,定阜大街辅仁大学校址称北校,并在海淀区北太平庄建新校舍,占地82万平方米。
1966年后,师大经历了10年文革动乱的浩劫。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北京师大广大师生员工忠于职守,坚持科学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卓越成绩。
1976年10月,中国共产党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通过拨乱反正,学校的教学、科研、思想工作和后勤工作逐渐走上正轨。特别是中共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明确提出了要把北师大办成全国第一流、国际上有影响、高水平的师范大学的奋斗目标,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均有很大发展。
在十年文化大革命的人為災難後,北京师大先后增加了理论物理、固体物理、电化教学、计算机科学、非平衡态等专业和无线电电子学、心理学等系。北京师范大学已由“文革”前的12个系、18个专业、1个研究所,发展为19个学院、6个系、52个本科专业、134个硕士点、79个博士点和14个研究院/所/中心的教学、科研均衡发展的多学科的师范大学,有16个国家重点学科,14个一级学科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16个博士后流动站。教职工人数由“文革”前的2100人增加到近3000人,两院院士16人(双聘院士8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决定实施首都新世纪重点建设工程,北京师范大学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一道被列入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四所院校,写入党代会决议。到2004年,在校学生人数由过去的不足5000人增加到16000余人,其中本科生8000余人,研究生6000余人,长、短期留学生2000余人。
1989年,北师大学生联合北京大学等学校学生游行示威,并导致了六四天安门事件,校长在此时也被撤换。事件平定后,学生领袖柴玲、吾尔开希逃亡国外,政府对北师大的思想控制更加严格。
珠海分校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是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后作为“教改创新”而设置的异地校区,成立于2002年。创立时原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教育园区,并于2003年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2004年根据教育部有关指示,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并由此引发学生罢课游行事件。
珠海分校创立初期师资基本依靠北京师范大学本部的支持,后因各种原因,逐渐转变为自招自聘。 2008年珠海分校爆发保安打老师的丑闻,事情的起因据称是由于中外合作办学中的违规事件引起,时任校长的苗中正被指称为事件的幕后黑手。苗中正本人也因此下台。随后由校本部任免华生作为校长,而华生本人也因为领导无方和经济问题在就任仅5个月之后就匆匆下台,随后有校本部副校长陈光巨兼任分校代校长。据称此举将进一步加强本部对分校的管理和控制,拉近本部和分校间的距离。
而校本部也似乎有意回应这种猜测,于2008年12月成立首个研究院,并将之安置在珠海分校校内,命名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研究院,由时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兼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代校长的陈光巨兼任珠海研究院首任院长。
学科与实验室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是教育部首批6所拥有本科专业自主设置权限的重点高校之一,现有本科专业52个,其中16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北京市重点学科。
学校现有14个一级学科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有13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7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博士后流动站,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学校现有8个国家文理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及对外汉语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有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位居全国高校第4位。
学校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其中与有关单位共建2个),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此外,还设有教育部工程中心、网上合作研究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蛋白质组学研究院各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5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
2003年7月,学校十五“211工程”建设正式启动,8个重点学科项目、4个公共服务体系项目和1个队伍建设项目的建设工作也正在进行。
校园建设
组织机构
历任校长
-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张百熙 管学大臣 1902.12-l904.5
- 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 张百熙 管学大臣 1904.5-l908.5
- 京师优级师范学堂 陈问咸 监督 1908.5-1912.5
-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陈宝泉 校长 1912.5-1920.12 邓萃英 校长 1920.12-l921.10 李建勋 校长 1921.10-1922.l1
- 国立北京师范大学 范源廉 校长 1923.11-1924.9 张贻惠 校长 1925.l0 — l927.7
- 国立京师大学校师范部 张贻惠 学长 1927.8 — l928.11
- 国立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 黎锦熙 院长 1928.11-l929.1 张贻惠 院长 1929.1 — l929.8
-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张贻惠 校长 1929.8 — l930.2 李煜瀛即李石曾 校长 1930.2 — 1930.12(未到任由李蒸代理) 徐炳昶 校长 1931.2 — l932.5 李 蒸 校长 1932.7 — 1937.9
- 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教育学院 李 蒸 院长 1937.10 — 1938.6
-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李 蒸 院长 1938.7 — 1939.7
-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 李 蒸 院长 1939.8 — 1945.8 黎锦熙 院长 1945.8 — 1946.6
- 国立北平师范学院 袁敦礼 院长 1946.7 — 1948.11
-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袁敦礼 院长 1948.11 — 1948.12
- 北平师范大学 汤真 代理校长 1949.1 — 1949.5 黎锦熙 校委会主席1949.5 — 1950.2
- 北京师范大学 林砺儒 校长 1950.2-1952.10 陈垣 校长 1952.10-1971.6 王梓坤 校长 1984.5-1989.5 方福康 校长 1989.5-1995.5 陆善镇 校长 1995.5-1999.7 袁贵仁 校长 1999.7-2001.4 钟秉林 校长 2001.4-至今
学院和系
学院
- 文学院
-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 教育学院
- 教育管理学院
- 心理学院
-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 艺术与传媒学院
- 汉语文化学院
-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
- 数学科学学院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命科学学院
-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 环境学院
- 管理学院
- 体育与运动学院
- 资源学院
- 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 教育技术学院
- 法学院
-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 化学学院
系别
研究所、中心、研究院
-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
- 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
- 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
- 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 医学研究院
- 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
- 水科学研究院
- 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研究院
- 高等教育研究所
- 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
- 国家教育考试与评价研究院
-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
- 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
- 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
- 分析测试中心
- 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
- 古籍整理研究所
- 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 首都教育经济研究院
-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
学生与教师
2004年在校学生2万余人,其中本科生8300余人,研究生8800余人,长期留学生1500余人。 现有教职工近3000人,其中正高职称的教师407人,副高职称的教师729人。
文化传统
知名人物
著名学者
- 启功
- 何兹全
- 陶大镛
- 黄祖洽
- 王梓坤
- 孙儒泳
- 刘若庄
- 刘伯里
- 李小文
- 武兆發
- 郑光美
- 陈木法
- 刘昌明(双聘)
- 林学钰(双聘)
- 张新时(双聘)
- 王永炎(双聘)
- 王乃彦(双聘)
- 刘鸿亮(双聘)
- 李競
- 林猛
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