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以色列: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觀光業:​ 修飾語句 內容擴充
第296行: 第296行:


=== 觀光業 ===
=== 觀光業 ===
以色列另外一個重要的產業是觀光業,其優勢在於以色列國內大量而又珍貴的歷史遺跡,從猶太教、基督教、到伊斯蘭教都有,另外以色列的溫暖氣候和豐富的水利資源也是優勢之一。以色列的觀光業包括了圍繞於聖地的各種歷史和宗教景點,也包括了現代的度假海灘,以及各種考古學觀光、古蹟觀光、以及[[生態旅遊]]。
以色列另外一個重要的產業是觀光業,其優勢在於以色列國內大量而又珍貴的歷史遺跡,從猶太教、基督(包括天主教、東正教及基督教)、到伊斯蘭教都有,另外以色列的溫暖氣候和豐富的水利資源也是優勢之一。以色列的觀光業包括了圍繞於聖地的各種歷史和宗教景點,也包括了現代的度假海灘,以及各種考古學觀光、古蹟觀光、以及[[生態旅遊]]。


== 人口 ==
== 人口 ==

2009年1月18日 (日) 11:17的版本

Template:Infobox Country test 以色列国号全名以色列国希伯來語מְדִינַת יִשְׂרָאֵל,阿拉伯语:دولة إسرائيل‎),是一個位於西亞巴勒斯坦地區的國家,位於地中海的東南方向。以色列北靠黎巴嫩、東瀕敘利亞約旦、西南邊則是埃及[1]

以色列在1948年宣布獨立建國,目前人口已超過700萬,主要來自猶太人族群,也是世界上唯一以猶太人為主體的國家[2][3]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所宣稱的首都和中央政府所在地,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只承認特拉維夫並於該地設立使領館。[4]以色列是中東地區唯一一個民主國家[5][6]。除此之外,以色列也被視為是中東地區裡經濟發展、商業自由、新聞自由和整體人類發展度最高的國家。

歷史

歷史根源

耶路撒冷的猶太教燈臺被劫掠。

以色列最初是指一个民族而非地名,可查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公元前1211年[7]。在过去3000年的历史中,犹太人视以色列地为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称之为“圣地”或“应许之地”。以色列在犹太教中具有特别的含义,包括圣殿遗迹和相关的宗教礼仪,都是現代猶太教傳統的重要基礎[8]。从公元前1200年开始,一系列的犹太人王朝在这一地区存在了超過1000餘年[9]

经历过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拜占廷等古国的统治,犹太人在这一地区逐渐衰落并遭驱逐。尤其是在公元132年的一次大规模起义遭到镇压后,罗马帝国将犹太人驱逐出这一地区,将地名改为“叙利亚-巴勒斯坦”,企圖抹滅猶太人千年來與這片土地相連的痕跡[10]。雖然如此,仍有小部分猶太人一直留在巴勒斯坦,但主要的猶太人口從以色列南部移至了北部。猶太教最重要的兩本經籍《密西拿》和《塔木德》經也是在這段時期寫成。公元638年穆斯林从拜占廷帝国夺取了该地区的控制权,之后数个穆斯林国家统治过这个地区;包括了倭馬亞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及花剌子模蒙古,在1260年至1516年間由馬木魯克統治,接著在1517年成為奥斯曼帝国一個省份。

锡安主义和犹太人回归

File:First aliyah BILU in kuffiyeh.jpg
第一批回歸的猶太人比魯們仍然穿着傳統的阿拉伯頭巾。

數個世紀以來,許許多多流亡海外的猶太人一直試圖返回以色列。18世紀便有數波小型的回歸潮,從數百到上千人不等。在1878年,佩塔提克瓦出現了第一個大型的猶太人農場殖民區。第一次大規模的回归浪潮則始于1881年,散居在世界其他地区的犹太人为了逃避迫害,开始回流到巴勒斯坦,即古犹太国之地。犹太人从奥斯曼帝国和阿拉伯人手中购买土地并且定居。随着犹太居民的增多,他们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关系也日趋紧张。

1896年維也納記者和劇作家西奥多·赫茨尔发起锡安主义运动(又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号召全世界犹太人回归故土,恢复本民族的生活方式。1897年8月29日瑞士巴塞尔,他召集了第一届“世界锡安主义大会”,大会决议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或国家)”。“犹太国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开发公司”等相应机构成立,帮助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

锡安主义运动的发展推动了第二次回归浪潮(1904-1914年),约有四万名犹太人返回定居。1917年英国外长贝尔福发表《贝尔福宣言》:“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国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1920年国际联盟委托英国管辖巴勒斯坦。1922年英国将托管地划分为两部分:东部(现约旦)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为犹太居民区。

1945年6月15日,布痕瓦爾德集中營的倖存者抵達海法時遭到英國托管政府逮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犹太人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回归浪潮。在1929年爆發的一場巴勒斯坦暴動中,阿拉伯人杀死了133名犹太人。接著在1936年-1939年又有數場暴動發生。對此英國在1939年頒布了一份白皮書,規定39年后的5年內猶太人可再移民75,000人,此后不再接受猶太移民。這份白皮書被許多猶太人和錫安主義者視為是對猶太人的背叛,並且認為那違背了贝尔福宣言。阿拉伯人也並沒有就此平息,他們希望完全停止猶太人的移民。

1933年纳粹党在德国执政,掀起第五次犹太人回归浪潮。1940年,犹太人已占当地居民总数的30%。后来在欧洲发生的猶太人大屠殺,进一步推动了犹太人回归。1944至1948年之间,約20万犹太人通过各种途径辗转来到巴勒斯坦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勒斯坦地区已经有60万犹太居民[11]

复国

1947年,鉴于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暴力冲突不断升级,和平努力受到挫败,英国政府决定从巴勒斯坦托管地脱身[12]。猶太人的移民數量自從19世紀末以來一直穩定增長,受到二戰中的猶太人大屠殺影響,猶太人復國的理念也獲得越來越多的國際支持。联合国成立了“巴勒斯坦专门委员会”,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表决了《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33国赞成(包括美国苏联),13国反对,10国弃权,通过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再分为两个国家(上次巴勒斯坦領區77%給予阿拉伯人,成為今天的約旦),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别拥有大约55%和45%的领土,耶路撒冷被置于联合国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冲突。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分治方案的当日,大卫·本-古理安接受了该方案,但阿拉伯国家联盟不接受。阿盟委員會高層下令對以色列的猶太平民展開為期三天的暴力襲擊,攻擊建築、商店、以及住宅區,緊接著猶太人組織的地下民兵部隊展開還擊,這些戰鬥很快便蔓延为大规模的冲突,继而引发了1948年的以色列独立战争[13]

1948年5月14日大卫·本-古理安宣布以色列建国。

1948年5月14日,在英国的托管期结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以色列在1949年5月11日被承認為聯合國的成員國

1948年獨立戰爭

在以色列建國之後,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戰,開始了以色列獨立戰爭。北邊的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軍隊都在接近邊界的地方被阻擋下來,來自東方的約旦軍隊則攻下耶路撒冷的東部,並且對城市的西部展開攻擊。不過,猶太人的民兵部隊成功的阻擋了約旦軍隊,而地下的國民軍組織部隊(Irgun)也阻止了來自南方的埃及軍隊。從6月開始,聯合國宣佈了一個月的停火令,在這段期間裡以色列國防軍正式成立。在數個月的戰鬥後,雙方在1949年達成一則停火協議並劃清暫時的邊界,這條邊界線被稱為「綠線」(Green Line)。以色列在約旦河的西方獲得了額外的23.5%的管轄領域[14],約旦則佔有以色列南部一塊山地區域和撒馬利亞,後來那裡被稱為西岸地區。埃及在沿海地區佔有一小塊的土地,後來被稱為加薩走廊

大量的阿拉伯人口在戰爭中逃離新成立的猶太人國家,阿拉伯人將此次流亡稱為「大災難」(النكبة‎),估計有400,000至900,000名阿拉伯人流亡,後來稱為巴勒斯坦難民,聯合國估計有711,000人[15],戰爭結束後,以色列不許這些巴勒斯坦難民重返家園。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未解決的衝突、以及巴勒斯坦難民的問題一直持續至今。隨著1948年的戰爭,西岸地區和加薩走廊的猶太人口開始遷入以色列,大量來自阿拉伯國家的猶太人難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遽增了兩倍。在接下來幾年裡將近850,000名瑟法底猶太人從阿拉伯國家逃離或遭驅逐,其中約有600,000人遷移至以色列,其他的人則移民至歐洲和美國。

1950年代和1960年代

在1954年至1955年間,擔任以色列總理的摩西·夏里特(Moshe Sharett)試圖轟炸埃及未遂而爆發醜聞,造成以色列在政治上蒙羞。埃及在1956年國有化了蘇伊士運河英國法國對此相當不滿。以色列在遭到一連串阿拉伯地下民兵部隊的襲擊後,秘密的與英法兩國結盟,並且對埃及宣戰。在蘇伊士運河危機後,三個國家遭到聯合國的譴責,以色列被迫從西奈半島撤軍。

在1955年,大衛·本-古理安再次成為以色列總理,並且一直任職到1963年才辭職。在古理安辭職後,列維·艾希科爾(Levi Eshkol)繼任了總理。

在1961年,納粹的戰爭犯、也是歐洲猶太人大屠殺主謀之一的阿道夫·艾希曼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遭到以色列的摩薩德(Mossad)情報局幹員逮捕,並且被送回以色列接受審判。艾希曼成為以色列歷史上唯一一個遭到法庭判決死刑的罪犯。

在政治舞台上,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關係在1967年5月再次緊繃。敘利亞、約旦、和埃及透露了開戰的意圖[16],埃及並且驅逐了在加薩走廊的聯合國維和部隊。埃及違反了之前立定的條約、並且封鎖了以色列戰略要地的堤藍海峽,接著又在以色列邊界部署大量的戰車和戰機,以色列於是以埃及挑釁為由在6月5日對埃及展開先發制人的攻勢。在這場六日戰爭中,以色列擊敗了所有阿拉伯鄰國的軍隊,並且在空軍戰場上獲得完全的勝利。以色列一口氣奪下了整個西岸地區、加薩走廊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1949年劃定的綠線則變成以色列管轄國內領土和佔領區域的行政分界線。後來在簽訂大衛營和約後,以色列將西奈半島還給了埃及。

在戰爭中以色列空軍誤炸了一艘美軍的情報船自由號(USS Liberty),造成34名美軍死亡。美國和以色列的調查總結認為這場意外是因為自由號的辨識困難而造成的誤擊事件。

1969年,以色列的第一位,也是至今唯一的女總理梅爾夫人當選。

1970年代

File:Yom Kippur War 2.jpg
贖罪日戰爭中,在西奈半島的以色列的傘兵部隊突破了埃及軍的突擊部隊據點。

1968年至1972年這段期間被稱為消耗戰爭(War of Attrition),以色列和敘利亞、埃及間的邊界頻繁爆發許多小規模的衝突。除此之外,在1970年代早期,巴勒斯坦武裝部隊對以色列和各國的猶太人展開了規模空前的恐怖攻擊,在197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爆發了慕尼黑慘案,巴勒斯坦的武裝民兵挾持以色列的代表團成員作為人質,最後所有人質皆遭殺害。以色列對此展開了報復性的「上帝之怒行動」(Operation Wrath of God),由一群以色列摩薩德情報局的幹員在世界各地行刺那些籌畫慕尼黑慘案的幕後兇手。

最後,在1973年10月6日,正值猶太人傳統的贖罪節那天,埃及和敘利亞對以色列發起了突襲攻勢。儘管阿拉伯國家在戰爭初期成功打擊了準備不足的以色列軍隊,埃及和敘利亞最終仍被以色列擊退。戰後的幾年局勢變的較為平靜,以色列和埃及終於得以達成和平協議。

在1974年,伊扎克·拉賓繼承梅爾夫人成為第五任總理。1977年的國會選舉成為以色列政治歷史上的主要轉捩點,從1948年來一直支配以色列政壇的工黨聯盟(המערך)遭到梅納赫姆·貝京領導的聯合黨擊敗,這次選舉在以色列還被稱為是一場「革命」。

接著,在當年的11月,埃及的總統沙達特史無前例的拜訪了以色列,在以色列國會進行演講,這是以色列建國以來第一次獲得阿拉伯國家的承認。以色列軍隊的後備軍官也組成和平運動以支持這次談和。在沙達特拜訪之後,兩國間進行的和平談判最後簽下了大衛營和約。在1979年3月,貝京和沙達特在美國華盛頓特區達成以色列-埃及和平條約。隨著條約的簽訂,以色列從西奈半島撤軍,並且撤離了自從1970年代開始在那裡建立的移民區。以色列也同意依據1949年劃定的綠線讓巴勒斯坦獲得自治權。

1980年代

參與了巴比倫行動的飛行員伊蘭·拉蒙後來成為以色列的第一名太空人

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軍轟炸了伊拉克在奧西拉克(Osirak)建立的核子反應爐,阻止了伊拉克製造核武器的企圖,這次任務又被稱為巴比倫行動

在1982年,以色列對黎巴嫩發動了一場攻勢,捲入自從1975年以來一直進行的黎巴嫩內戰。以色列的開戰理由為保護以色列在北方的殖民區,當時殖民區經常受到來自黎巴嫩的恐怖攻擊。在建立了四十公里的障礙區後,以色列國防軍繼續前進,甚至攻下了首都貝魯特。以色列軍隊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逐出了黎巴嫩,迫使巴解轉移基地至突尼斯。由於無法承擔戰爭帶來的壓力,總理貝京在1983年辭職,由伊扎克·沙米爾(Yitzhak Shamir)繼任。以色列最後在1986年撤出了大部分在黎巴嫩的軍隊,邊界的緩衝地帶則一直被維持著,直到2000年以色列進行單方面的撤軍。

在1980年代裡,原本由伊扎克·沙米爾領導的右派政府被左派的希蒙·佩雷斯取代。佩雷斯從1984年開始擔任总理,但在1986年又被沙米爾取代,沙米爾達成了一個政黨聯盟的協議。在1987年爆發的巴勒斯坦大起義引燃了佔領區域的一連串暴動,在暴動後沙米爾再次於1988年的選舉中連任總理職位。

1990年代

1993年9月13日,在比爾·柯林頓主導下,伊扎克·拉賓與亞西爾·阿拉法特達成奧斯陸協議。

波斯灣戰爭中,雖然以色列不是反伊拉克的聯盟國之一、也沒有實際參與伊拉克戰事,以色列仍遭到39枚飛毛腿飛彈擊中。在戰事中,以色列也向在西岸和加薩走廊的巴勒斯坦人提供防毒面具,以免他們遭伊拉克的生化武器攻擊[17]。儘管如此,巴解仍然表示支持海珊政權,一些巴勒斯坦居民甚至還站在屋頂上替來襲的飛毛腿飛彈歡呼,雖然最後他們仍使用了以色列人提供的防毒面具[18]

在1990年代早期,蘇聯的大量猶太人開始移民至以色列,依據以色列的回歸法,這些人在抵達以色列時便能取得以色列公民權。大約有380,000人在1990-1991年抵達以色列。雖然以色列大眾最初相當支持回歸法,新移民造成的許多問題被工黨作為選戰中的把柄,批評執政的聯合黨沒有解決他們的工作和住房問題。結果在1992年的選舉中,新移民們大量投票給工黨,使得左派再次抬頭。

在選舉之後,伊扎克·拉賓成為了總理。在選舉中工黨曾經承諾將會大為改善以色列的國內治安和與阿拉伯國家的關係。到了1993年底,以色列政府拋棄了1991年的馬德里協議框架,改與巴解簽訂奧斯陸協議。在1994年,約旦成為繼埃及之後第二個承諾與以色列和平共處的阿拉伯國家。

位於耶路撒冷的哭牆是猶太教最重要的宗教聖地。

最初以色列大眾廣泛支持奧斯陸協議,然而在協議簽訂之後以色列仍然持續遭到哈馬斯武裝團體的頻繁攻擊,協議受到的支持也開始大量減少。在1995年11月4日,拉賓遭到一名極端的以色列民族主義者刺殺。

由於拉賓的遇刺,大眾對於奧斯陸協議的觀感也稍有好轉,大為提升了希蒙·佩雷斯的支持度,使他贏得了1996年的大選。不過,新的一波自殺炸彈攻勢加上阿拉法特讚美炸彈客的聲明,使得公眾輿論再次扭轉,並且在1996年5月輸給了聯合黨的本雅明·內塔尼亞胡

雖然內塔尼亞胡被視為是奧斯陸協議的堅定反對者,他仍然決定從希伯倫(Hebron)撤軍,並且簽下了懷伊備忘錄(Wye River Memorandum),給予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更大的自治權力。在內塔尼亞胡任內巴勒斯坦團體對以色列平民的襲擊活動大為減少,然而他的聯合政府仍然在1999年垮台。在1999年選舉中工黨的埃胡德·巴拉克以大幅票數差距擊敗內塔尼亞胡而繼任總理。

2000年

巴拉克在2000年決定單邊的從黎巴嫩撤軍,這次撤軍也是為了阻撓真主黨對以色列的攻擊,迫使他們不得不跨越以色列邊界才能發動攻擊。巴拉克和亞西爾·阿拉法特曾在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的斡旋下於2000年在大衛營進行協商,然而協商最後失敗了,亞西爾·阿拉法特提出的條件是一個由73%西岸地區和100%加薩走廊組成的巴勒斯坦國家,並且在10至25年時間內將西岸地區的巴勒斯坦領域擴展至90%(排除耶路撒冷郊區則是94%),但巴拉克拒絕這個提議。

2003年6月4日,在喬治·沃克·布希主持下,巴勒斯坦權力機構主席马赫姆得·阿巴斯和以色列前總理夏隆約旦相會。

在談判破裂後,巴勒斯坦開始了第二次的暴動,被稱為阿克薩群眾起義,暴動開始的時間就發生在以色列反對派領袖艾里爾·夏隆訪問耶路撒冷聖殿山(Temple Mount)之後不久。協商的失敗以及新戰爭的爆發使得許多以色列人對巴拉克政府感到失望,並且也使和平協議的支持度大減。

在一場總理的特別選舉後,艾里爾·夏隆在2001年3月成為了新的總理,稍後又在2003年的選舉中當選了連任。夏隆開始從加薩走廊進行單邊的撤軍,這次撤軍在2005年8月至9月間實行完成。

以色列也在西岸地區建立了圍牆,目的是為了保護以色列免遭武裝巴勒斯坦團體的攻擊。為了建立長達681公里的圍牆,接近圍牆的緩衝地區也連帶的減少了9.5%的西岸地區面積,使得巴勒斯坦居民的經濟狀況遭遇困難[19]。圍牆的建立遭致了國際間的許多批評,也遭到一些以色列極左派的批評,不過,圍牆的確有效的減少了對以色列平民的恐怖攻擊事件[20]

在艾里爾·夏隆嚴重中風之後,總理權力轉移給了艾胡德·奧爾默特。在2006年4月14日,在前進黨贏得了大選後,奧爾默特當選為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的前進黨也在2006年的選舉中贏得了多數派席位。

2006年6月28日,哈瑪斯的民兵部隊從加薩走廊挖地道潛入以色列境內攻擊以色列國防軍的據點,俘虜了一名以色列士兵并且殺害了其他兩名。以色列對此展開了夏雨行動,大量轟炸哈瑪斯目標以及其他橋樑、道路、以及發電站。以色列也派軍佔領此地區。

2006年6月13日爆發的以黎衝突發生在以色列北部和黎巴嫩地區,主要是介於真主黨和以色列之間的衝突。衝突始於真主黨之前在一次跨越邊界的恐怖襲擊行動中殺害了八名以色列士兵並且俘虜其他兩名,以色列認為黎巴嫩政府必須對這次攻擊負起責任,因此從海上和空中對黎巴嫩展開轟炸,並且進軍黎巴嫩南部。真主黨繼續使用火箭攻擊以色列北部,並且以游擊隊的打帶跑戰術襲擊以色列軍隊。最後以色列在2006年8月14日達成一則停火令。這場衝突殺害了一千名黎巴嫩平民[21]、440名真主黨民兵、以及119名以色列士兵[22],也對黎巴嫩城市的基礎建設造成了龐大損害[23]

2008年12月19日,哈馬斯與以色列簽署的停火協議到期,哈馬斯向以色列境內發射大約百枚火箭彈和迫擊彈,以色列藉此發動反擊,從12月27日開始對加薩走廊實行空中軍事攻擊。2009年1月3日,以軍開始發動地面進攻。此外,以軍被懷疑在攻擊中使用了被聯合國禁止的白磷彈,并因此遭到各方相當的抗議,但目前對“以軍是否有使用白磷彈”仍有爭議,以軍方發表聲明否認使用了白磷彈,但并未說明使用的是何種砲彈;有分析認為,以軍當時使用是M825型煙幕彈。经过连续20多天对加沙的进攻后,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17日晚宣布,以军将于当地时间18日凌晨2时(北京时间18日8时)开始在加沙地带实施单边停火。据悉,以国防军已经得到命令,在实施单边停火期间,将仅对针对以方城镇的火箭弹袭击和针对以军的攻击火力进行还击。以军强调说,将对敌方任何攻击行为予以强力回应。哈马斯一名发言人当晚表示,哈马斯将继续抵抗,直到以军撤出加沙。他说,以色列应该“停止侵略并完全撤出加沙,开放口岸,解除封锁”。 以色列自向加沙地带发动大规模军事打击以来,已造成超过120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超过5300人受伤。以色列方面迄今有13人死亡,其中4人死于火箭弹袭击。埃及方面一直努力调解以色列和哈马斯实现停火,并提出三点停火倡议,包括巴以双方立刻实现一定期限的停火,然后开始长期停火条件谈判。

地理

以色列的地形圖。

以色列北靠黎巴嫩、東瀕敘利亞約旦、西南邊則是埃及。以色列西邊有著與地中海相連的海岸線、在南邊則有埃拉特海灣(又被稱為亞喀巴灣)。

以色列可以分為四個不同的區域:海岸平原、中部丘陵、約旦大裂谷、以及內蓋夫沙漠。地中海沿岸的海岸平原從北部的黎巴嫩邊界一直延伸至南部的加薩,該地區土壤肥沃而潮濕,是農業和水果栽種的重要地帶。海岸平原的東部是中央的高原地帶,高原地帶的北邊是加利利山脈的山丘,更南邊的地區是由許多小型而肥沃的溪谷地區所組成的撒馬利亞山脈;再往南則是荒蕪的朱代(Judea)山丘地區。中央高原地帶的東部是約旦大裂谷,屬於長達6,500公里的東非大裂谷的一部分。在以色列境內的裂谷是由約旦河、加利利海、以及死海所構成。內蓋夫沙漠由大約12,000平方公里的沙漠組成,佔據了以色列的一半土地面積,在地理上內蓋夫沙漠是屬於西奈半島的延伸。

1967年六日戰爭中,以色列攻克了約旦王國的約旦河西岸地區、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和埃及的加薩走廊(當時被埃及佔領)與西奈半島。以色列在1982年從西奈半島撤出了所有的駐軍和殖民地,並在2005年9月12日完全撤出了加薩走廊,不過西岸地區和加薩走廊的歸屬問題目前仍未解決。自從1967年以來耶路撒冷東部一直在以色列司法、行政管轄範圍之內[24],戈蘭高地自從1981年以來也屬以色列管轄,雖然它們都不屬以色列的正式領土。

以色列國的主權範圍,若去除所有以色列在1967年攻克的領土,總計為20,777平方公里(1%水面積)。而若加上以色列民法管轄範圍內的領域,包括耶路撒冷東部和戈蘭高地在內,則是22,145平方公里,水面積不到1%。而全部由以色列控制的領土,包括軍事控制和巴勒斯坦政府自治的西岸地區,則是28,023平方公里。

直到2006年,以色列人口統計處列出以下三個大都會地區:特拉維夫(3,040,400人口)、海法(996,000人口)、以及貝爾謝巴(Beersheba,531,600人口)。首都耶路撒冷則有人口719,900人

氣候

海法市的港灣。

以色列是有著地中海型氣候,特徵為漫長而又炎熱、少雨的夏季,以及相對較為短暫而又涼爽、多雨的冬季。以色列的氣候是由鄰近的亞熱帶撒哈拉和阿拉伯沙漠地帶、與地中海東部沿岸的亞熱帶溼熱氣候所共同影響的,氣候的狀況在以色列國內各地也有相當差異,並且會因為各地高度、緯度、以及與地中海的距離而變化。

一月是最冷的月份,平均的氣溫從6°C至15°C(43°F至59°F)不等,七月和八月則是最熱的月份,平均氣溫從22°C至33°C(72°F至91°F)不等。地中海沿岸地區在夏季時相當潮濕,但在中部的高原地區則相當乾燥。在埃拉特市等沙漠都市,夏季白天的氣溫通常是全以色列最高的,從44°C至46°C(111°F至115°)不等。超過70%的以色列降雨量是在11月至3月之間降下,6月至9月通常是無雨季節。降雨量在全國分配不均,越南部的地區降雨量越低,尤其是在內蓋夫沙漠地區。龐大的降雨量通常是伴隨著強大的暴風雨,有時會造成水土流失洪災。有時中部地區在冬季時會遇到降雪,包括耶路撒冷在內。赫爾蒙山(Mount Hermon)的三個最高的頂峰在每年的冬季和春季都會有季節性的降雪出現。以色列國內最具農業耕種價值的土地便是那些每年獲得超過300毫米降雨量的地區,這樣的地區大約只佔了全國面積的三分之一。

大雷雨和冰雹在雨季也相當常見,海龍捲風有時也會襲捲地中海沿岸,但通常只會造成些微的損失。不過,在2006年4月4日襲捲加利利西部的一次F2級颶風相當嚴重,對當地造成了極大的損害,並造成75人受傷。

政府

以色列是一個所谓的民主共和國,實行普遍選舉權,政府由議會制組成。

立法

位於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國會大廈。

以色列的立法機構一院制,稱為「Knesset」 (כנסת‎、كنيست إسرائيلي‎),由120名議員組成。國會裡的議席分配是由各政黨在大選裡的得票比例決定的,透過比例代表制的投票制度。國會的選舉通常是四年舉行一次,但國會可以在進行選舉前經由表決決定自行解散,這種表決又稱為不信任投票。目前國會裡有12個擁有至少1個議席的政黨。作為以色列的立法機構,國會負責頒布法律、監督政府行為,並且有權選出或免職以色列總統。

國會議員的選舉制度繼承了英國管轄時期留下的傳統,使得任何政黨都很難在國會裡獲得一個有效的多數派地位,也因此政府通常是由政黨聯盟組成。總理是由國會裡的議員選出,因此都是由最有能力組成聯合政府並爭取最多議員支持的人出任。在總統的選舉之後,總理有45天的時間可以組成一個聯合政府,聯合政府的內閣也必須要由國會集體批准。

在1996年5月的選舉中以色列曾試圖改革選舉制度,由普選直接選出總理,不過在那次之後便沒有再實行,又繼續沿用議會制度至今。

行政

以色列總統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主要只是擔任禮儀上的象徵。另外總統必須指派國會裡的多數黨或多數派聯盟領袖作為總理,總理擔任政府首腦以及內閣的領導人。目前的以色列總統是希蒙·佩雷斯,總理則是艾胡德·奧爾默特

法律制度

以色列未有一部明文寫成的憲法。因此以色列政府的運作都是依據以色列國會頒布的法規進行,包括了一系列的「以色列基本法」(Basic Laws),目前為止總計有14條基本法。這些基本法被計畫用作未來憲法頒布的基礎。在2003年中旬,國會的憲法、法律、和司法委員會開始起草一份正式的憲法[25],直到2007年初為止憲法的起草過程仍在進行[26]

以色列的法律系统混合了英美普通法系歐陸法系和犹太法典的影响,另外也受到以色列建國宣言的影響。

如同英美的法系,以色列的法律體制建立在先前判例的原則上。以色列的法庭採取抗辯制度,而不是審訊制度,當事人(原告和被告)必須自行將證據帶到法庭上,法庭並不會進行任何獨立的調查。

以色列最高法院的建築。

如同歐陸法系,以色列不設陪審團制度,案件是由專業的法官進行判決。許多主要的以色列法規(例如契約法)也都受到歐陸法系的影響,是根基於民法的原則上。以色列的法規並不是由法典組成,而是由單獨的法規構成。不過,一套民法的法典在最近完成了,並且預估將會被正式採用。

宗教法庭(猶太教伊斯蘭、和基督教)則在婚姻的離婚判決上擁有獨占的法律權利。

司法

以色列的司法部門是由三層架構的法庭組成。在最低層次的是地方法院,分布於大多數的都市。第二層則是地區法院,同時負起上訴法院和地方法院的功能,分布於五座城市:耶路撒冷、特拉維夫、海法、貝爾謝巴、以及拿撒勒

最上層的法院則是以色列最高法院,位於耶路撒冷,目前的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是Dorit Beinisch。最高法院是最高的上訴法院,也身兼高等法院(HCQJ)的功能,高等法院主要是負責解決個別公民對於法院提出的請願,對這些請願的回覆通常是由政府部門進行(包括以色列國防軍)。這樣的請願可能使得高等法院作出決定,指導政府部門改正行政的方式。

一般的法官是由國會組成的委員會、最高法院的法官、以及以色列律師行會的會員聯合選出的。法律規定要求法官在70歲時退休。最高法院的首席大法官由司法部長所批准,負責指派所有法庭的常務官員。

以色列並不是國際刑事法院的成員,因為擔心若加入成員將會導致以色列在有爭議的領地的殖民者會遭到起訴。

外交

File:CHENEYIS.jpg
以色列外交部長齊皮·利夫尼白宮與美國副總統迪克·錢尼會面。

以色列在1949年5月11日加入了聯合國。在今天,以色列與161個國家保持正式的外交關係[27],不過仍然有幾個國家拒絕承認以色列,主要是阿拉伯國家。

自從1948年獨立建國以來,以色列在外交上便遭遇到一些困難。1948年以色列在外交上遭到中東各鄰國的集體抵制,為了解決這種困境,以色列開始與遠離中東地區的世界國家發展外交關係。以色列政府也特別注重與美國的外交關係,以及一些新獨立不久的非洲亞洲國家。在1967年之前,以色列與世界上大部分的國家保持外交關係,除了阿拉伯國家和一些穆斯林國家除外。在1991年馬德里會議之後,由於和平協議的簽訂,以色列又與其他68個國家建立或恢復了正式的外交關係。

以色列也加入了許多國際的組織和機構,並且是「地中海對話」(Mediterranean Dialogue)協約的成員國之一,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保持合作關係。

軍事

以色列空軍的F-15I戰鬥機。

以色列的軍隊由一支統一的以色列國防軍(IDF)組成,在歷史上還沒有其他的軍事部門獨立出現過,海軍和空軍都是由陸軍管轄。也有其他一些準軍事的部門負責不同層面的以色列國家安全(例如邊界警察和內部安全局)。以色列國防軍的前身是在英國管轄時期組織的地下軍隊(Haganah)。

以色列國防軍的國防預算是中東地區最高的軍隊之一,並且也被列為世界上訓練最為精良的軍隊之一,在建國半個世紀以來參與了五場主要的大型戰爭和其他無數的小型衝突。在人員上,以色列國防軍的主要優勢是其人員訓練的精良品質以及完善的制度,而不是人員的數量多寡。以色列國防軍也大量依賴於高科技的武器系統,以色列國內也有一些專門替國防軍生產和開發武器科技的機構或企業,其他的則進口自國外(大多來自美國)。

大多數以色列人(無論男女)都在18歲時被徵召從軍[28]。有些移民也會自願的加入以色列國防軍。不過阿拉伯裔的公民則是例外,大多數阿拉伯公民都沒有被徵召,以避免在與其他阿拉伯國家開戰時可能爆發的利益衝突。其他不需當兵的還包括殘障人士、已婚婦女、或者出於宗教原因者。男性的義務役是三年、女性則是兩年。以色列國防軍裡也有貝都因人等少數族群參與。自從1956年來,德魯茲(Druze)族群也和猶太人一樣被以色列國防軍徵召從軍。在宗教機構就學的人可以獲得延緩徵召。多数犹太正教人士会不停地延迟服役,直到超出法定服役年龄,这种做法在以色列引起相当大的争议。

雖然阿拉伯裔的公民不在徵兵範圍內,他們也可以自願從軍。同樣的政策也套用在貝多因人和許多非猶太裔的公民上。

服过义务兵役后,以色列男子转入国防军预备役部队,每年从事几个星期的服务,直到40岁为止。

以色列海岸部隊的Saar級飛彈快艇。

核武能力

許多人推測以色列具有使用核武器的能力,還有預估認為以色列的軍火庫可能儲藏了高達400枚的核武器[29]。自從20世紀中旬以來,以色列一直有一座Negev核能研究中心負責此領域的研究,並且有能力生產被歸類為核武器的材料。這座研究中心從來沒有被國際原子能機構檢查過,國際原子能機構宣稱他們相信以色列「是個擁有核子武器的國家」,然而以色列政府對此不置可否。由於以色列不是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簽署國,雖然以色列核子武器軍火庫的詳細數量一直有待爭議,一般相信以色列擁有至少一百枚核子武器裝置。

有關以色列核武器投射能力的資料比詳細的核武器研究計畫資料還要容易取得。以色列是中東地區研發中程彈道飛彈(MRBM)最為領先的國家之一,名為「耶利哥」(Jericho)的彈道飛彈系列早在1970年代便已開始部署,目前已有三個系列:耶利哥一型、二型、和三型。耶利哥二型飛彈從1980年代中旬開始服役,預估射程有至少1,500公里。而最新的耶利哥三型飛彈,則預估至少有4,500公里射程[30],其他的估計則認為耶利哥三型的射程高達7,800公里[31]

除了彈道飛彈科技以外,以色列保有一系列的海豚級(Dolphin class)傳統動力潛艦,一般廣泛推測海豚級潛艦搭載有以色列自製的中程(1450公里)巡弋飛彈,有能力攜帶核子彈頭[32]

經濟

特拉維夫的商業區,主要的證券交易所也是位於此地。

以色列是中東地區最為工業化、經濟發展程度最高的國家。以色列有著發展成熟的市場經濟,但也由政府進行一定的管理。以色列在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氣煤炭)、糧食牛肉、原料、以及軍事配備上都依賴進口。儘管自然資源的限制,以色列發展出了非常成熟而密集的農業和工業界。除了牛肉及穀物以外,以色列在糧食上可以自給自足。鑽石、高科技、軍事配備、電腦軟體、藥物、高級化學原料、以及農業產品(水果、蔬菜、和花卉)都是以色列的主要出口貨物。以色列在經常帳戶上時常保持龐大的赤字,這些赤字主要來源於與國外的資金往來以及外國借債,雖然一些經濟學家也認為這些赤字是表現出了以色列的成熟市場經濟特徵。以色列有著廣泛的煉油鑽石開採半導體製造產業。依據世界銀行的資料,以色列有著中東地區管理最良善、對財產權利保護最佳的經濟體制。

大約有一半的以色列政府外部借債是由美國所有,通常是來自經濟和軍事的支援。另外還有一大部分是由個別的投資者所擁有,通常是經由以色列公債計畫。美國購買的債款加上個別投資者購買的公債加起來,使得以色列政府得以有效的進行借款,有時候還能獲得低於市場利率的利息。

在1989年-1999年間來自蘇聯的大量猶太人移民有750,000人,總計來自蘇聯的移民浪潮則高達一百萬人,等於以色列總人口的六分之一,之中許多人都是受過高等教育、擁有科學和專業技能的人才,這對以色列經濟是一大利多。加上在冷戰結束後新市場的出現,有效刺激了以色列的經濟,在1990年代早期得以快速的發展。不過,經濟的發展在1996年開始減緩,政府施加了更嚴格的財政和金融政策,移民帶來的經濟成長開始減緩。這些政策有效的減低了以色列的通貨膨脹,在1999年通貨膨脹到達了新低的紀錄。

24%的以色列勞動人口擁有大學學歷,這使以色列成為工業國家裡學歷程度第三高的國家,僅次於美國荷蘭。12%的人口擁有大學以上的學歷[33]

近年來,在以色列相當重要的鑽石產業也受到了工業環境改變以及來自遠東地區的競爭增加的影響。

以色列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2006年是每人$26,200美元(世界第26名),整體生產總值則是$1,773億美元。直到2006年9月,以色列的人口為710萬人,其中260萬人為受雇勞工。直到2006年8月為止,平均勞工的月薪為7,251新謝克爾元或1,794美元。失業率在2006年則是7.6%[34]

科學和科技

哈伊姆·魏茨曼創建的魏茨曼科學研究所。

以色列對於科學科技的發展貢獻相當重大。自從建國以來,以色列一直致力於科學和工程學的技術研發,以色列的科學家在遺傳學電腦科學光學工程學、以及其他技術產業上的貢獻都相當傑出。以色列的研發產業中最知名的是其軍事科技產業,在農業、物理學、和醫學上的研發也相當知名。

總計有四名以色列人曾獲得諾貝爾獎。包括了生物學家Avram Hershko和Aaron Ciechanover,兩人在2004年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以色列裔的美國心理學家Daniel Kahneman也曾在2002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在2005年,來自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羅伯特·約翰·奧曼也贏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高科技產業在以色列經濟中舉足輕重,尤其是在過去十年中。以色列有限的自然資源以及對於教育的強烈重視使得高科技產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大,以色列在軟體開發、通信、和生命科學上都是世界頂尖的國家之一,以色列還經常被稱為是第二個矽谷[35][36]

直到2004年,以色列獲得的風險資本投資總額高過了任何歐洲的國家[37],並且有著世界最高的VC(投資資本)/GDP比率。除了美國與加拿大以外,以色列有著全世界最多的納斯達克上市公司[38]

以色列出產的學術論文數量就人口來算也是全世界最高的,平均10,000人裡有109篇[39]。以色列的專利權申請檔案數量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國家之一。

在研究和開發(R&D)花費指數上,以色列是第三高的國家,在科技準備(產業界在R&D上的花費、科研社群的創造力、個人電腦和網路覆蓋率)上則是第八,在科技創新上是第十一,高科技出口總額上是第十六。

觀光業

以色列另外一個重要的產業是觀光業,其優勢在於以色列國內大量而又珍貴的歷史遺跡,從猶太教、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及基督教)、到伊斯蘭教都有,另外以色列的溫暖氣候和豐富的水利資源也是優勢之一。以色列的觀光業包括了圍繞於聖地的各種歷史和宗教景點,也包括了現代的度假海灘,以及各種考古學觀光、古蹟觀光、以及生態旅遊

人口

人口統計

在加利利地區與阿拉伯平民聊天的以色列士兵,1978年。

依據以色列人口統計處的資料,直到2006年12月為止,以色列有710萬人口,其中76%是猶太人、20%阿拉伯人、以及4%「其他」人種[40]。在猶太人之中,有68%是在以色列出生,通常是第二代或第三代的以色列人,而其他在外國出生的32%裡則有22%來自歐洲、10%來自亞洲和非洲,包括了阿拉伯世界在內[41]

以色列有兩種官方語言:希伯來語阿拉伯語,希伯來語是主要的也是最優先的國家語言,並且被大多數人口所使用。阿拉伯語則是由阿拉伯族群與阿拉伯猶太人使用。以色列學校都會教授英語,大多數的人口也將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其他被使用的語言還包括了俄語意第緒語拉迪諾語羅馬尼亞語波蘭語法語義大利語荷蘭語德語阿姆哈拉語波斯語。來自美國和歐洲的流行電視節目也在以色列廣泛播放,也可以找到全世界各種語言的報紙。

特拉維夫的度假海灘。

直到2004年,有224,200名以色列公民住在西岸地區的各種殖民區,包括了許多早在1948年戰爭前便已建立、在六日戰爭後又重新駐紮的殖民區。大約有180,000名以色列公民住在耶路撒冷東部[42],那裡自從六日戰爭以來便一直為以色列所佔領。原本還有大約8,500名以色列人住在加薩走廊的殖民區,直到2005年以色列進行單邊撤軍,下令撤除那裡的所有殖民區為止。

教育

以色列理工學院(Technion IIT)的電腦科學大樓。

以色列有著中東地區以及西亞最高的平均受教育年數,與日本並列為整個亞洲平均受教育年數最高的國家,而在全世界上則排名22名.[43]。依據聯合國的說法,以色列也有中東地區最高的識字率[44]

以色列的教育制度,在中等教育的層次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初等教育(1-6年級)、初級中學(7-9年級)、接著是高級中學(10-12年級),義務教育則是從1年級至11年級。中等教育通常包括了協助準備以色列大學的入學考試(תעודת בגרות)。大學入學考試是由數個題材組成,一些是必考的(希伯來語、英語、數學、聖經教育、公民學、以及文學),有一些則是選考的(如化學音樂法語)。在2003年,有56.4%的12年級以色列學生獲得大學入學許可:希伯來語學生有57.4%、而阿拉伯語學生有50.7%[45]

獲得大學入學許可的以色列學生都可以就讀高等教育。不同的大學通常會要求一定的入學分數,同時也會考量到心理測驗的分數(類似美國的SAT)。由於所有大學(以及許多學院)都是由政府所補助,學生負擔的學費只佔了一部分的教學成本。

以色列有八所大學、以及數十所學院。依據Webometrics在2006年的調查,中東地區最好的10所大學裡,有7所位於以色列,其中前四名都是以色列大學[46]。不過到了2007年1月,Webometrics已經將以色列(以及土耳其)大學與歐洲大學並列計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是中東地區唯一一所在Webometrics統計裡排名前200的大學,以色列也是中東地區唯一一個有大學名列SJTU前100名大學排名的國家(希伯來大學第60名)[47]。另外,在所有中東和西亞國家中,以色列也擁有最多的耶鲁大学校友[48]

宗教

耶路撒冷最大的猶太教堂。

依據以色列人口統計處的調查,有76.1%的以色列人是猶太人、16.2%是穆斯林、2.1%是基督徒、1.6%是德魯茲教派、3.9%未分類[49]

大約12%的以色列猶太人屬於哈拉迪教派(極端正統派猶太教徒),有9%則是「有宗教信仰」,而35%則自認為是「傳統派」,43%自認為是「現世派」(被稱為hiloni)。而在現世派中,有53%的人相信上帝。不過,有78%的以色列人都有過逾越節的習慣.[50]。猶太教有猶太教改革派猶太教保守派等等。

在阿拉伯裔以色列人中,有82.6%是穆斯林,8.8%是基督徒,而有8.4%是德魯茲教派。另外以色列也有一些艾哈邁迪教派(Ahmadi)的穆斯林[51]

以色列境內也有14種不同的佛教群體,有混合了猶太教與佛教的猶佛教(Jubus),也有從越南逃難來到以色列而獲得公民權、為數不多的越南裔佛教徒[52]。以色列也有一小群的印度教團體,包括了毗濕奴派(Vaishnavism)的信徒[53]。另外也有為數不多的伊斯蘭教伊斯瑪儀教派,以及錫克教徒(Sikh)。以色列也是巴哈伊教的世界中心,巴哈伊教的「國際正義院」座落於海法,每年都吸引了大量來自全球各地的朝聖教徒[54]

文化

猶太人在過逾越節時的傳統家宴。

以色列文化是由猶太教和猶太人數千年以來的歷史經驗所交織構成的。具有來自全世界六大洲上百個國家的各式移民,以色列社會相當的豐富而多元,也極具藝術創造力。以色列政府鼓勵並且也會資助藝術的活動,特拉維夫、海法、和耶路撒冷等城市都建有完善的美術博物館,許多城鎮農場也都有類似的博物館或古蹟景點。位於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博物館藏有古老的死海古卷,以及其他大量有關猶太教和猶太人藝術的廣泛珍藏品。位於特拉維夫大學校區的大流散博物館(בית התפוצות)也相當知名。以色列的許多城鎮還建有藝術村

除此之外,在同性戀權利議題上,以色列一直是中東地區最為開放並寬容同性戀族群的國家。

文學

以色列文學絕大多數都是以希伯來文寫成,以色列文學的歷史也是見證了希伯來語在現代復興作為主要語言的過程。

自從19世紀以來,希伯來語被越來越多人使用作為書寫和溝通的語言,文學上的創作從散文、詩歌、和戲劇都包括在內。在以色列,每年有數千本希伯來文的新書被出版,之中大多數都是以希伯來文原創撰寫的。

以色列作家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1966年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音樂

File:Itzhak perlman.jpg
小提琴手伊扎克·帕爾曼

以色列的音樂是混合了西方音樂與東方音樂的綜合體,也因此以色列音樂通常採取折衷主義,並且吸收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流散猶太人所帶來的影響。以色列音樂也吸收了現代文化的成分。從猶太教歌曲、亞洲歌曲、阿拉伯流行歌曲—尤其是葉門歌手,乃至於嘻哈音樂重金屬音樂都是構成現代以色列音樂的成分。

以色列傳統的民間音樂通常是與錫安主義的理想和願景有關,例如描繪年輕的猶太子弟建構並防衛一個美好家園的題材。類似的題材通常被稱為שירי ארץ ישראל(「以色列之歌」)。

以色列的古典音樂管弦樂團以及目前由祖賓·梅塔領導的以色列愛樂管絃樂團(Israel Philharmonic Orchestra)也在國際間赫赫有名。Dudu Fisher、伊扎克·帕爾曼、Pinchas Zukerman等人都是來自以色列的知名古典音樂演奏者。

在以色列廣受歡迎的音樂型式包括了流行音樂、搖滾樂、重金屬、嘻哈音樂、以及各種族群的音樂。

運動

運動在以色列就如同其他國家一樣,是非常重要的全國性休閒活動。以色列的運動文化較為類似歐洲的國家。以色列的體育發展可以追溯至以色列建國時期。雖然足球籃球被視為是以色列最受歡迎的運動,但以色列在許多其他的運動如手球田徑上也有非常傑出的表現,並且也積極投入各種體育項目的發展和推廣。

在以色列,運動的文化傳統上是注重於參與,而非產生精英的運動員。原因之一是因為義務兵役制度的實施使幾乎所有年滿18歲的以色列公民都必須加入軍隊訓練,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猶太人的傳統精神,強調培養健康的身體和心靈的重要性,但卻不太會支持追求競爭性的體育形式。這種傳統也是出自歷史上馬加比家族(以及再獻聖殿節)抵制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想法。也因此,許多以色列人喜歡一些非競爭性的運動,例如游泳、遠足、以及在沙灘上玩Matkot(一種類似網球的以色列運動)。

不過,許多現代的以色列人在支持足球和籃球隊的熱情上幾乎不下於其他歐洲人。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中,以色列在柔道皮划艇滑浪風帆上都曾贏過獎牌。

2007年成立於以色列棒球聯盟為世界上首個球季比賽只打七局的職業棒球聯盟,若比賽出現平手,將於賽後由兩隊球員進行全壘打比賽決定勝負,彷彿足球的PK大戰。

參見

注釋

  1. ^ http://www.mfa.gov.il/mfa/facts%20about%20israel/land/
  2. ^ "Country Report — Israel (2006)", Freedom House, 2006, accessed October 17, 2006.
  3. ^ PDF , Israeli Central Bureau of Statistics, accessed October 2, 2006.
  4. ^ 有關耶路撒冷地位的問題,請參看相關條目。
  5. ^ Global Survey 2006: Middle East Progress Amid Global Gains in Freedom
  6. ^ freedomhouse.org: Methodology
  7. ^ The Stones Speak: The Merneptah Stele. [2006-04-08]. 
  8. ^ The Land of Israel. [2006-04-08]. 
  9. ^ Maps of war shows Jewish rule
  10. ^ Lehmann, Clayton Miles. Palestine: History: 135-337: Syria Palaestina and the Tetrarchy. The On-line Encyclopedia of the Roman Provinces. University of South Dakota. 1998 [2006-07-19].  已忽略未知参数|month=(建议使用|date=) (帮助)
  11. ^ [1]
  12. ^ British Rule (see "The Termination of the British Mandate"). Jewish Agency for Israel. [2006-10-02]. 
  13. ^ Myth & Facts - The War of 1948
  14. ^ The incredible shrinking Palestine.  已忽略未知参数|source= (帮助)
  15. ^ General Progress Report and Supplementary Report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ciliation Commission for Palestine, Covering the Period from 11 December 1949 to 23 October 1950
  16. ^ Michael B. Oren, Six Days of War: June 1967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
  17. ^ High Court ruling
  18. ^ [2]
  19. ^ B'Tselem
  20. ^ http://www.washingtoninstitute.org/media/makovsky/makovsky020504.pdf [1, p56]
  21. ^ Humanitarian Assistance to Lebanon. 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Disaster Assistance. 1 September 2006 [2006-09-03]. 
  22. ^ Israel-Hizbullah conflict: Victims of rocket attacks and IDF casualties. Israel,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23. ^ Assessing the Environmental Costs of the War in the North - Summer 2006.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6-08-30 [2006-09-14]. 
  24. ^ Israel effectively annexes East Jerusalem
  25. ^ Steven Mazie, Israel's Higher Law: Religion and Liberal Democracy in the Jewish State (Lexington Books, 2006), chapter 2.
  26. ^ Constitution for Israel. [2006-04-08]. 
  27. ^ Israel's Diplomatic Missions Abroad (Israeli MFA).
  28. ^ The Israel Defense Forces. Israeli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2006-10-21]. 
  29. ^ [3]
  30. ^ [4]
  31. ^ http://www.nuclearfiles.org/menu/key-issues/nuclear-weapons/basics/nuclear-stockpiles.htm
  32. ^ http://www.fas.org/news/israel/e20000619israelmakes.htm
  33. ^ Top Ten Reasons to Invest in Israel. Israel Consulate in New York. [2006-11-19]. 
  34. ^ http://www1.cbs.gov.il/reader/newhodaot/hodaa_template.html?hodaa=200720049
  35. ^ Israel keen on IT tie-ups. The Hindu Business Line. 2001-01-11. 
  36. ^ Israel: Punching above its weight. The Economist. 2005-11-14. 
  37. ^ Venture capital invests in Israeli techs Recovering from recession, country ranks behind only Boston, Silicon Valley in attracting cash for startups.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04-04-02. 
  38. ^ NASDAQ Appoints Asaf Homossany as New Director for Israel. NASDAQ. 2005-02-06. 
  39. ^ BOYCOTT ISRAEL? DO IT PROPERLY... Mideast Outpost. 2004-12-31. 
  40. ^ Central Bureau of Statistics, Government of Israel. Population, by religion and population group (PDF). [2006-12-28]. 
  41. ^ Central Bureau of Statistics, Government of Israel. Jews and others, by origin, continent of birth and period of immigration (PDF). [2006-04-08]. 
  42. ^ Settlements information, Foundation for Middle East Peace. East Jerusalem Population and Area, 2000-2002. [2006-04-08]. 
  43. ^ NationMaster - Statistics > School life expectancy
  44. ^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Report 2005
  45. ^ http://www1.cbs.gov.il/shnaton56/st08_21.pdf
  46. ^ http://www.webometrics.info/top100_continent.asp?cont=meast
  47. ^ http://ed.sjtu.edu.cn/rank/2006/ARWU2006_Top100.htm
  48. ^ http://world.yale.edu/graduates/mideast_map.html
  49. ^ Israel Central Bureau of Statistics, Government of Israel. Population, by religion and population group (PDF). [2007-02-26]. 
  50. ^ Religion in Israel: A Consensus for Jewish Tradition by Daniel J. Elazar (JCPA).
  51. ^ Ahmadis in Israel. 1999-06-05. 
  52. ^ BuddhaNet Middle East Directory. BuddhaNet. [2006-11-24]. 
  53. ^ Srila Danurdhara Swami's Waves of Devotion. Srila Danurdhara Swami. [2007-03-24]. 
  54. ^ http://info.bahai.org/article-1-6-0-5.html

外部連結

Template:Link FA Template:Link FA

Template:Link FA

Template:Link 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