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蒲隆地: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Chobot留言 | 贡献
robot Adding: af, is, sq
第3行: 第3行:
原名烏隆地(Urundi)的蒲隆地自過去以來命運就一直很坎坷,[[1899年]]時[[德國]]征服當地統治已久的王權將此地列為[[德屬東非]]的領土,並在[[1916年]]落入[[比利時]]軍隊的控制。[[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聯]]將當時已合併在一起的盧安達-烏隆地(Ruanda-Urundi)分配給比利時,比利時則透過間接的方式扶植當地王族統治該地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盧安達-烏隆地變成[[聯合國]]託管領地的一部份,委由比利時代管,[[1959年]]時烏隆地與盧安達分開,[[1962年]]時正式獨立成為今日的蒲隆地。剛獨立時的蒲隆地曾恢復過短暫的王權,但卻在[[1966年]]時由軍人出身的首相罷黜了原本的王子(他才剛篡位沒有多久),開始進入軍人獨裁執政的時期。
原名烏隆地(Urundi)的蒲隆地自過去以來命運就一直很坎坷,[[1899年]]時[[德國]]征服當地統治已久的王權將此地列為[[德屬東非]]的領土,並在[[1916年]]落入[[比利時]]軍隊的控制。[[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聯]]將當時已合併在一起的盧安達-烏隆地(Ruanda-Urundi)分配給比利時,比利時則透過間接的方式扶植當地王族統治該地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盧安達-烏隆地變成[[聯合國]]託管領地的一部份,委由比利時代管,[[1959年]]時烏隆地與盧安達分開,[[1962年]]時正式獨立成為今日的蒲隆地。剛獨立時的蒲隆地曾恢復過短暫的王權,但卻在[[1966年]]時由軍人出身的首相罷黜了原本的王子(他才剛篡位沒有多久),開始進入軍人獨裁執政的時期。


蒲隆地境內有兩大主要民族,為數約只有一成半的[[圖奇人]](Tutsi)自16世紀以來就一直擁有該國的統治權,控制著主要是由[[胡圖人]](Hutu)組成的平民百姓,再加上非常稀少的原住民[[特瓦人]](Twa)。這種少數民族佔高位的不正常社會結構埋下國家不穩定的惡種,並且在[[1993年]]10月時到達最高峰。那時剛上任才四個月、蒲隆地有史以來第一位胡圖族身份的元首,也是首任民選總統的[[梅契爾·恩達達雅]](Melchior Ndadaye),遭到主要是圖奇人控制的軍方暗殺成功身亡終於導致全面性的種族衝突。在這場種族衝突中至少有二十萬的雙方人口遭到屠殺,而當中原來有人口6.5萬的圖奇族被屠殺至少於5000人。這場屠殺一直持續到[[2002年]]時主政的圖奇政府終於在國際的斡旋下與四支不同的胡圖叛軍簽下停戰協議,但還有一支叛軍不願簽字與停戰協議的落實問題,仍然替蒲隆地的未來蒙上一層陰影。
蒲隆地境內有兩大主要民族,為數約只有一成半的[[圖奇人]](Tutsi)自16世紀以來就一直擁有該國的統治權,控制著主要是由[[胡圖人]](Hutu)組成的平民百姓,再加上非常稀少的原住民[[特瓦人]](Twa)。這種少數民族佔高位的不正常社會結構埋下國家不穩定的惡種,並且在[[1993年]]10月時到達最高峰。那時剛上任才四個月、蒲隆地有史以來第一位胡圖族身份的元首,也是首任民選總統的[[梅契爾·恩達達雅]](Melchior Ndadaye),遭到主要是圖奇人控制的軍方暗殺。恩達達雅的身亡,終於導致全面性的種族衝突。在這場種族衝突中至少有二十萬的雙方人口遭到屠殺,而當中原來有人口6.5萬的圖奇族被屠殺至少於5000人。這場屠殺一直持續到[[2002年]]時主政的圖奇政府終於在國際的斡旋下與四支不同的胡圖叛軍簽下停戰協議,但還有一支叛軍不願簽字與停戰協議的落實問題,仍然替蒲隆地的未來蒙上一層陰影。


蒲隆地的首都為[[布松布拉]](Bujumbura),是個位於坦干依喀湖湖畔的港口都市,最早是德屬東非的軍隊駐紮地,人口約有30萬(1994年時估計),是該國第一大城。
蒲隆地的首都為[[布松布拉]](Bujumbura),是個位於坦干依喀湖湖畔的港口都市,最早是德屬東非的軍隊駐紮地,人口約有30萬(1994年時估計),是該國第一大城。

2005年8月21日 (日) 19:55的版本

蒲隆地正式的名稱為蒲隆地共和國基隆迪語Republika y'u Burundi),是一個位於中部非洲的小型內陸國家,其北、東、西非別為盧安達坦尚尼亞剛果民主共和國所包圍,其中與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邊界有超過一半是座落在著名的坦干依喀湖(Lake Tanganyika)湖面上。位於東非裂谷上的蒲隆地境內地形複雜,坦干依喀湖東岸突然高聳起來的陡峭山脊是非洲兩大河流尼羅河水系與剛果河水系的分水嶺咖啡是蒲隆地最重要的兩樣外匯來源,但其收入好壞卻全得看當年的天候是否配合,與是否有發生人禍而導致收成減少。

原名烏隆地(Urundi)的蒲隆地自過去以來命運就一直很坎坷,1899年德國征服當地統治已久的王權將此地列為德屬東非的領土,並在1916年落入比利時軍隊的控制。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聯將當時已合併在一起的盧安達-烏隆地(Ruanda-Urundi)分配給比利時,比利時則透過間接的方式扶植當地王族統治該地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盧安達-烏隆地變成聯合國託管領地的一部份,委由比利時代管,1959年時烏隆地與盧安達分開,1962年時正式獨立成為今日的蒲隆地。剛獨立時的蒲隆地曾恢復過短暫的王權,但卻在1966年時由軍人出身的首相罷黜了原本的王子(他才剛篡位沒有多久),開始進入軍人獨裁執政的時期。

蒲隆地境內有兩大主要民族,為數約只有一成半的圖奇人(Tutsi)自16世紀以來就一直擁有該國的統治權,控制著主要是由胡圖人(Hutu)組成的平民百姓,再加上非常稀少的原住民特瓦人(Twa)。這種少數民族佔高位的不正常社會結構埋下國家不穩定的惡種,並且在1993年10月時到達最高峰。那時剛上任才四個月、蒲隆地有史以來第一位胡圖族身份的元首,也是首任民選總統的梅契爾·恩達達雅(Melchior Ndadaye),遭到主要是圖奇人控制的軍方暗殺。恩達達雅的身亡,終於導致全面性的種族衝突。在這場種族衝突中至少有二十萬的雙方人口遭到屠殺,而當中原來有人口6.5萬的圖奇族被屠殺至少於5000人。這場屠殺一直持續到2002年時主政的圖奇政府終於在國際的斡旋下與四支不同的胡圖叛軍簽下停戰協議,但還有一支叛軍不願簽字與停戰協議的落實問題,仍然替蒲隆地的未來蒙上一層陰影。

蒲隆地的首都為布松布拉(Bujumbura),是個位於坦干依喀湖湖畔的港口都市,最早是德屬東非的軍隊駐紮地,人口約有30萬(1994年時估計),是該國第一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