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奴制:修订间差异
小 取消221.125.122.47 (对话)的编辑;更改回Gzdavidwong的最后一个版本 |
无编辑摘要 |
||
第1行: | 第1行: | ||
'''農奴制'''是一種奴役制度,'''農奴'''不同於奴隸。他的領主只有不完全的人身佔有權。但他要困在土地上,不得領主批准,不得離開。不能處死。但能隨意處罰或連同土地買賣、抵押和轉讓,他有義務為領主無償勞工。如果他逃亡,要受國家懲罰。 |
'''農奴制'''是一種奴役制度,'''農奴'''不同於[[奴隸]]。他的領主只有不完全的人身佔有權。但他要困在土地上,不得領主批准,不得離開。不能處死。但能隨意處罰或連同土地買賣、抵押和轉讓,他有義務為領主無償勞工。如果他逃亡,要受國家懲罰。 |
||
==农奴制在俄罗斯== |
==农奴制在俄罗斯== |
2009年2月24日 (二) 04:13的版本
農奴制是一種奴役制度,農奴不同於奴隸。他的領主只有不完全的人身佔有權。但他要困在土地上,不得領主批准,不得離開。不能處死。但能隨意處罰或連同土地買賣、抵押和轉讓,他有義務為領主無償勞工。如果他逃亡,要受國家懲罰。
农奴制在俄罗斯
農奴在歐洲大部分地區也曾有,最著名的是俄羅斯,農奴制在中世紀出現,當時有大量莊園,地多人少。無地農民投充到領主的莊園,由領主負責照顧。以收成繳租,後來文藝復興,大量農奴前往城市,因此農奴制在西歐消失。在俄羅斯,基輔時代的農民住在鄉村公社。在蒙古時代,所有公社必須向政府交納定量稅收,為方便計,可汗委任大公為代理人。地主假借蒙古人的名義,限制農民活動。後來在莫斯科大公國時代,貴族不再獨立。由大公根據忠誠決定賜予,為使服役貴族專心服役與最後為保障地主的利益,限制農民活動,成為農奴制。
在伊凡三世時,有喀山汗國與克里米亞汗國威脅,為防農民移轉,指出每年只有聖尤里節前後星期可自由走動,而且要先向原主人交納居住費。到混亂時代,人民離散,農作地區小。1581年頒布禁年法令。1585年規定,不得將戶籍隨意轉移。1597年允許尋找逃亡5年以上的農民。理論上,農民只要還了債,履行義務後。就可在每年11月26日的前後二星期離開。但戈多洛夫連型式也廢止。逃亡潮沒被制止,留下來的要負擔逃亡農民的稅捐,生活更困難。有些成為債奴,有些乾脆賣身,這樣成為農奴制度化的原因。1646年,私有莊園農民的家人必須向政府註冊。1649年的烏貞羅尼法典提出每年也是禁年,農奴制正式成型。農奴與奴隸不同,農奴是有法律地位,受國家保護,因此他有義務交稅服後,但奴隸不用,因此破產的貴族與農奴爭先恐後賣身成為奴隸。
直到19世紀,俄羅斯克里米亞戰爭戰敗,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正式廢止,但也是有條件的,農民要住在村社與用49年還債,這也是造成沙皇倒台的原因。
资料来源
- 俄國史:賀允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