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效模式效應與關鍵性分析法:修订间差异
外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小 機器人 正在新增: it:FMECA 修改: en:Failure Mode, Effects, and Criticality Analysis |
无编辑摘要 |
||
第1行: | 第1行: | ||
{{unreferenced|time=2009-5-3}} |
|||
'''失效模式效應與關鍵性分析法'''(failure mode, effects and criticality analysis; FMECA)為[[風險管理]]的先驅,該分析模式創始於[[1950年代]][[美國]][[空軍]]。該模式本用來試驗[[戰鬥機]]駕駛員彈射裝置失效的機率與其主因,經由以負面風險思維反覆測試後,相當有效的提高美國空軍戰機的性能。 |
'''失效模式效應與關鍵性分析法'''(failure mode, effects and criticality analysis; FMECA)為[[風險管理]]的先驅,該分析模式創始於[[1950年代]][[美國]][[空軍]]。該模式本用來試驗[[戰鬥機]]駕駛員彈射裝置失效的機率與其主因,經由以負面風險思維反覆測試後,相當有效的提高美國空軍戰機的性能。 |
||
2009年5月3日 (日) 01:13的版本
此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09年5月3日) |
失效模式效應與關鍵性分析法(failure mode, effects and criticality analysis; FMECA)為風險管理的先驅,該分析模式創始於1950年代美國空軍。該模式本用來試驗戰鬥機駕駛員彈射裝置失效的機率與其主因,經由以負面風險思維反覆測試後,相當有效的提高美國空軍戰機的性能。
1961年,美國貝爾實驗室沃森(Watson)等人,在民兵導彈發射控制系統也將此管理概念應用於硬體設施。除此,該分析法稍後更成為美國航空太空總署(NASA)執行阿波羅計畫時,可靠度及安全管理契約中的重要條款。自此,在美對於武器系統可靠性及安全性的重視與要求之下,風險概念或風險管理邁入新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