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皇仁書院

坐标22°16′52″N 114°11′30″E / 22.2811485°N 114.1915635°E / 22.2811485; 114.1915635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On99expert留言 | 贡献2013年4月20日 (六) 09:02 取消Rectange (对话)所作出的修订 26242584)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皇仁書院
皇仁書院校徽
地址銅鑼灣高士威道120號
其它名称Queen's College
类型官立中學
(教學語言:英文)
创办日期1862年
校長李樂然
职员人数約60人
学生人数約1100人,33個班別
校訓“挑選教師 天經地義 不平則鳴 去蕪存菁”
英語: "Long Live Voucher Scheme"
校刊黃龍報
分院Stewart, Tanner, Williamson, Dealy, De Rome, Kay, Crook, Wright
面積約16766平方米
電話號碼(852) 2576 1992
学校网址http://www.qc.edu.hk/
地图

22°16′52″N 114°11′30″E / 22.2811485°N 114.1915635°E / 22.2811485; 114.1915635

皇仁書院(英文:Queen's College)的前身是創立於1862年中央書院(Government Central School),亦即香港在殖民地時期最早成立的男子官立中學。該校一直以英語為教學語言。中文校訓是「勤有功」,而拉丁文校訓則是Labor Omnia Vincit皇仁書院一名於1894年開始沿用至現在。該校現時位於銅鑼灣。長久以來,該校被視為最頂尖學府之一,舊生亦在社會各界貢獻良多,聲名顯赫。

歷史

1897年的皇仁書院校舍

皇仁書院前身是創立於1862年中央書院(The Government Central School),孫逸仙(孫中山)曾於此上課。校舍座落於中環歌賦街,當時該校俗稱「大書院」。

史釗域博士擔任首任校長,當時他還兼任學校督察和布政司(政務司),直至1879年3月香港政府另行設立教育部門管理香港學校為止。有別於現時絕大部份學生來自本地,當時中央書院的學生來自世界不同各地,主要研究中國古典書籍

皇仁書院正門

1884年4月26日,當時港督寶雲主持了中央書院新校舍的奠基儀式,孫中山先生也有出席。因學生日漸增多,到了1889年,位於中環鴨巴甸街荷李活道交界(即現今荷李活道警察宿舍)的新校舍啟用,校名更改為維多利亞書院(Victoria College)。新校舍是當時香港最大的校舍。1894年,香港政府刊憲宣佈維多利亞書院校名再更改為皇仁書院,一直沿用至今。當時該校主要教授算術文法常識等科目,為19世紀末的香港所罕見。由1920年代起,該校開始展現其優秀的學術及體育成就,廣為公眾認識。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攻佔香港。皇仁書院於1941年底被逼停辦。校舍初時成為日軍總部,其後完全毀於戰火,僅留下兩尊大炮和中央書院第二任校長胡禮的半身雕像。

戰事完結後,皇仁書院在1947年起曾於堅尼地道的臨時校舍(今舊英童學校)重開。1950年9月22日,位於銅鑼灣鄰近維多利亞公園的現址的校舍,由當時港督葛量洪揭幕,並於同日正式啟用,沿用至今。

2012年,皇仁書院會踏入150周年。在2010年10月時,皇仁書院便已宣佈將會在一百五十周年時發行紀念郵票,成為香港首套香港郵政官方為中學校慶發行的紀念郵票。2011年9月,香港郵政公布將發行「皇仁書院一百五十周年校慶」郵票小型張,並首次採用盾形設計郵票[1]

辦學宗旨

皇仁書院的辦學宗旨,是為學生提供各方面的教育,目的是使學生在德、智、體、群、美各方面均有卓越的發展,藉此讓他們在人生各方面都有成就感和能成為未來的領袖。

皇仁書院的五大核心價值則為:負責任(Responsibility)、正直(Integrity)、兄弟情(Brotherhood)、勤奮(Diligence)及追求卓越(Pursuit of Excellence)。

皇仁書院在校學生有1034人(2012-2013學年),分佈於28個班別。中一至中二設4個班別(A、B、C、D),中三 至中六設5個班別(A、B、C、D、E),每班約36人。2011年,新高中學制,中七取消。值得一提的是,在「三二二三」的舊學制下,中六至中七設4個班別,分別以早期香港大學的四個學院命名:6/7A(Arts 文學院)、6/7E(Engineering 工學院,修讀純數科)、6/7M(Medicine 醫學院,修讀生物科)、6/7S(Science 理學院,修讀純數科,或數學及統計科與電腦應用科或通識科),因為早期香港大學的學生主要是皇仁書院的預科生。A班有30人,而E、M、S班則均為27人。


皇仁書院為香港114間使用英文作為教學語文的中學之一。除了中國語文、中國歷史、文化科及普通話外,其餘所有科目均使用英文作為教學語文。

收生及教學

皇仁書院每年收生五班約二百人,分別由自行收生及統一派位途徑錄取,另與軒尼詩道官立小學(上午下午)及愛秩序灣官立小學均為聯繫學校。惟於教育局政策下,自2011學年起每年收生學額將減至四班約一百五十人。[2] 所有中一新生均會參與由校方及高年級師兄領導的迎新營。

除中文、中史及普通話外,所有科目均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校舍

二次大戰後,皇仁書院校舍座落香港島中部的灣仔區,實際位置位於銅鑼灣天后高士威道銅鑼灣道之交界,毗鄰維多利亞公園香港中央圖書館。校園的面積達16766平方米,較香港一般中學為大,建成於1950年。

校舍內的設施如下:

  • 校務處
  • 9個教員室:A,B,C,D,E,F,G,N15(教學助理)及PE
  • 2個操場(南面及北面)
  • 圖書館 (名為霍英東圖書館
  • 天文房
  • 大草坪
  • 花園 (名為曉陽閣)
  • 健身室(可作羽毛球場使用)
  • 會客室 

孫中山銅像

皇仁書院為了紀念曾於該校就讀三年的國父孫中山先生,於2007年鑄造了一尊孫中山銅製立像,並於12月4日霍英東基金會董事霍震寰主持開幕典禮,現安置在學校草坪。

歷任校長

caption
caption

校歌

校歌

作詞:啟先生(1920)

第一段

Hail Alma Mater! Long Life to Queen's College,
Kindly instructor and guide of our youth,
Lighting the land with the bright beams of knowledge,
Teaching thy children to reverence truth!
Bound in close brotherhood all thy collegians,
Cherishing memories tender and strong,
Scattered asunder in various regions,
Q.C.'s and O.Q.C.'s join in the song.

合唱

Q.C.! Q.C.! Q.C.! Q.C.! Q.C.!
In that cry what a magic is found.
Let us roll out the glorious sound;
Q.C.! Q.C.!

第二段

From the proud city and from the lone valley,
From the rich districts of Kwang-tung we come.
Hakka and Cantonese round thee we rally,
Far from our kindred in thee we find home.
Sternly we strive in our sports and our studies,
For the race goes to the wise and the strong.
Moulding our manhood, our mind and our bodies,
Q.C.'s and O.Q.C.'s join in the song.
重複合唱部份

第三段

Time speeds along. Soon our schooldays are ended,
Comes the sad hour when from thee we must part!
Thee who so kindly and skillfully blended,
Lore of the Orient with Western art.
We will not falter nor fearfully wonder,
Nurtured by thee we feel valiant and strong.
Sons of Cathay, raise your voices in thunder,
Q.C.'s and O.Q.C.'s join in the song.
重複 Chorus

皇仁書院校歌 的旋律來自英國哈羅公學 (Harrow School)的校歌 "Forty Years On",並與香港協恩中學的校歌相同。英文校歌歌詞出自該校代理校長啟先生(Mr.William Kay)於1920年的手筆。而中文校歌歌詞則出自皇仁書院校友陳鈞潤先生的手筆,並刊載在校刊《黃龍報》內。雖然校歌有第二及第三段,但現時師生在任何場合唱校歌的時候均不會唱該兩段。

學生會

皇仁書院學生會成立於1984年,根據其會章,學生會為校內自治組織之最高機關,職責包括協調各學會並舉辦一些活動、反映同學對校方政策上的意見、增強同學的公民意識等,皇仁書院一年一度的開放日也是學生會全權負責的。皇仁書院學生會採用內閣制,幹事會由同學組織候選政黨,以12人組成一黨,於學年初(九月)開始作出宣傳及拉票,並在每個學年初由全校所有學生投票選出。2011-2012年投票前亦曾舉辦候選黨魁辯論及選舉論壇。皇仁書院學生會的刊物為《匯聲》。

如該學年有或超過兩黨參選,則由同學選一黨投票。 如只有一黨,則由同學以信任票與不信任票去決定該黨能否當選為學生會。於選出學生會後,學生會將會由委員在任期內收取會費。(中一至中六:港幣40元;中七:港幣20元)(因新學制,2011-2012中六,中七收港幣20元)

2011年1月,皇仁書院學生會Spray提出 學生會會章憲法修訂,並於月內開始作出校內師生諮詢。會章最終於2011年2月15日經由自1997年來首次的全校學生公投,並以約83%的支持率獲得通過。

活動及成就

所有學生均被分配至8個學社(house)中的其中一個。學社制度於1950年代由威廉臣校長所創立,分別為Stewart House(史釗域社)、Dealy House(狄烈社)、Wright House(胡禮社)、Kay House(啟社)、Crook House(古祿社)、Tanner House(丹拿社)、de Rome House(狄龍社)和School House,其後School House在威廉臣校長離任後改為Williamson House(威廉臣社)。各社以皇仁書院最早和最有貢獻的8名校長命名。學社會於水運會、陸運會和其他社際比賽中互相競爭,以鼓勵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精神,也使不同年級的學生能夠融洽共處。此外,皇仁書院各個校隊亦經常參與校際比賽。

皇仁書院設有49個不同類型的學會,類型分別有體育、康樂、宗教、社會服務及學術範疇。除了學會外,皇仁書院還有四個制服團體,分別是香港海事青年團、香港紅十字會青年團、交通安全隊及港島童軍十二旅,多元化的學會選擇,令學生有更多機會參加課外活動,培養多方面的興趣和技能。不少學會會聯同其他學校舉辦聯校活動,擴闊學生視野。部份更積極投入公益慈善,幫助社會有需要的一群。

皇仁書院亦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課外活動,不少學生受薦參加香港傑出學生選舉比賽。直至2010年,皇仁書院在香港傑出學生選舉比賽中累積產生了21名香港傑出學生[4],在香港所有中學中排名第2。

公開考試佳績

在歷屆香港中學會考,皇仁書院是產生最多「十優狀元」(應考的10科全部取得A等成績)的學校。由1987年2010年期間,皇仁書院已累積產生了55名「十優狀元」,當中2006年更有六名學生考獲十優。此兩項紀錄在香港中學會考歷史上未有學校能打破。在各屆會考中,亦常有皇仁書院學生蟬聯「全港第一」的桂冠,其各科總分為一眾「十優狀元」中最高者。

隨著新高中學制的推行,中學會考於2011年停辦。在2012年的首屆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六名「七優狀元」(應考的7科全部取得5**等成績)當中,有兩人(馬浩賢和劉銘謙)乃皇仁書院的應屆考生,成為全港之冠,開創文憑試歷史的佳績紀錄。

近年各屆會考「十優狀元」人數

6位狀元: 2006

5位狀元: 1998, 2003

4位狀元: 1994, 1995, 1997, 2002, 2005

3位狀元: 2001, 2010

2位狀元: 1991, 1993, 1996, 2007

1位狀元: 1999, 2000, 2004, 2008, 2009

學校刊物

皇仁書院的校刊名為《黃龍報》,創刊於1899年6月,起初每年出版十期(除暑假及新年),1931年至1934年改為每年出版三期,1935年1941年再改為每年出版兩期,在日治時期停刊,戰後之1956年仍維持每年出版兩期,最後自1957年每年出版一期至今,為全球第二本創刊、現存歷史最悠久的中國學校校刊。黃龍報擁有很多極為珍貴的歷史資料,對研究香港以至於亞太區的早期教育發展有很大的幫助。每一期的黃龍報均包括了學會資料、照片、精選散文、得獎列表,並以中英對照方式出版。每年校內都會舉行黃龍報封面設計比賽, 每期《黃龍報》封面正是同學的作品。《黃龍報》在2005年出版第100期,校方特別把此期以全彩色印刷,並附送一隻雙面DVD,內有過去百期的封面和精選內容和第100期全本的PDF版本,以及該校合唱團唱的校歌。

學校另有校報文苑》,創刊於1968年,現時每年出版三期,內容包括校園動向、專題探討和學生投稿等。

著名校友

軍政界

商界

  • 何東爵士:香港望族,太平紳士,怡和洋行華籍總經理,企業家,慈善家。
  • 何啟:律師、醫生,第一位獲香港政府封為爵士的華人,香港西醫書院(香港大學前身)及雅麗氏醫院創辦人,實業家,立法局非官守議員。
  • 陈廉伯:广州富商,广州商团事变主导者之一。
  • 何福:何東之弟,商人、慈善家。
  • 何甘棠:何東之弟,商人及慈善家
  • 利希慎:著名利氏家族的創始人,靠鴉片販賣致富,有「鴉片大王」稱號,向英資怡和洋行買得渣甸山,發展成為利園,為利氏家族奠下了「地產王國」的基礎。因鴉片生意糾紛,街上遭人開槍打死。
  • 簡東浦:銀行家,香港東亞銀行創辦人。
  • 律敦治 (Jehangir Hormusjee Ruttonjee):律敦治醫院創辦人,有「防癆先生」之稱,曾投資啤酒廠,立法局議員。
  • 謝纘泰:香港南華早報創辦人。
  • 周壽臣爵士:太平紳士,企業家,創立安全保火險公司、泰新銀號,其後獲為香港定例局(立法局前身)議員。
  • 劉鑄伯香港中華總商會創辦人。
  • 馮柏燎利豐創辦人。
  • 馮漢柱:利豐第二代接班人,知名商人馮國經、馮國綸之父。
  • 羅文錦:曾留學英國攻讀法律,1915年畢業返港當律師。1935年任立法局議員,並曾任香港大學校董及參事、華商總會和東華醫院顧問、保良局永遠議員、華人體育協進會主席等。曾任中華電力公司、香港大酒店、省港澳輪船公司的董事等。太平紳士。
  • 黃廣田: 二十世紀初香港商界著名代表人物,曾任華商總會主席。早年參加九龍啟德機場填築計劃,同時又成立啟德汽車公司,並出任該公司經理。後又出任太古輪船公司藍煙囪公司買辦,還創辦廣田行車公司,自任經理。又兼娛樂公司、新界擴展公司董事數職,商業方面涉及甚廣。
  • 韋寶珊:韋玉是另一個為後人熟識的名稱,香港銀行家、商人及政治家,曾參與創立保良局
  • 鄧肇堅爵士:香港著名企業家及慈善家。
  • 何鴻燊:港澳知名商人,澳門首富,有「澳門賭王」之稱,信德集團有限公司行政主席兼執行董事,香港地產建設商會會長。
  • 羅德丞:前香港律師會會長,行政立法兩局議員及商人。
  • 楊光:信和置業執行董事

學術界


思想文化傳媒界

  • 蘇曼殊:清末民初詩人、作家、畫家、翻譯家。
  • 黎民偉:香港電影之父,代表作有《莊子試妻》、《天涯歌女》、《漁光曲》等。
  • 黃文山(黃凌霜):民初社會學家、無政府主義者,1919年「五四運動」北京大學學生領袖,與共產黨關係密切,曾赴莫斯科會見革命領袖列寧。
  • 吳漢源(畢華流):著名作家、遊戲家。
  • 陳鈞潤:翻譯及填詞人。
  • 胡國賢(羈魂): 詩人。
  • 鄧樹榮:劇場人,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院長。
  • 陳炳釗:劇場人,前進進劇團藝術總監、導演《飛吧!臨流鳥,飛吧!》(1997)及《飛吧!臨流鳥,飛吧!消失的翅膀》(2007)。
  • 莫昭如:香港無政府主義者及左翼戲劇工作者。
  • 徐國才星島日報執行總編輯。
  • 鮑漢琳:人稱“鮑叔”,香港電視、電影演員,戲劇節目製作人,早期身分為廣播劇演員。
  • 熊秉文:電影藝術團體總監、註冊社工、專業影評人、專欄作家。
  • 江關生:傳媒人,曾任多份本港報章及香港電台。

其他

  • 吳國敬:著名歌手、作曲人
  • 李惠堂:戰前中國職業足球球員,公認之中國足球球王。並帶領港滬兩地足球菁英,稱霸於第七、第八、第九及第十屆的遠東運動會
  • 李錦聯:香港電視名廚,曾拍攝過三級片
  • 王東泰:香港無綫電視藝員,王俊棠的兒子
  • 劉奮洋:香港籃球運動員

參閱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香港中學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