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易经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Ymaccn留言 | 贡献2014年9月9日 (二) 04:59 “先天易”朱冠邵戴:​ 调整格式、排版)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易经
全名:《易經
[[File:File:Taijis02.png|frameless]]
其他名称周易
作者伏羲
类型五经十三经
语言上古汉语
文字:上古汉语
成书年代大約在西周時期
發行信息
连载状态原書篇數:以「」組成,共有六十四卦
出版地點中国

易经》是中国古老的卜筮之书,是远古时期中华先祖与神灵沟通的工具。虽是筮占之书,但其内在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逻辑体系却是构成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骨架。由于孔子的重视并著“十翼”,《易经》由卜筮之术上升到哲学高度,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其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究天人际,探索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大道理,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作为人类行为的规范。这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称作“天人之学”,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一切学术思想的根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特色。

《易经》主要内容为卦象,其经卦为八,即通常人们所说的八卦,别卦为六十四,由八经卦重叠组合而成。故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符号系统和卦辞、爻辞的文字系统组成,每卦又是一套相对独立的系统结构。八经卦乾坤兑离震巽坎艮符号为古汉字雏形,如“坎”符号为古汉字“水”等。

易之成书,据《周礼》载,古有三易:“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1]《连山》、《归藏》[2]失传,现传本为《周易》。

通常情况下,《易经》系指《周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经文爻辞是周文王“拘羑里,演周易”而作,易传(十翼)部份,为春秋时期孔子整理编纂而成。《易经》因之成为儒家经典,冠群经之首。

此外,《易经》对道家影响亦深,被尊为道家“三玄(《周易》、《老子》、《庄子》)”之一。

公元十七世纪,《易经》被介绍到西方,从此风靡世界。

歷史

八卦为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所创,《易经•系辞•下》载:“古者包羲氏(即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易学早期发展史,传统说法以“易更三圣”为主,三圣即“伏羲、文王、孔子”,指画卦者伏羲、演卦者文王、传述者孔子。

易由八经卦演绎成六十四卦,说法不一,主要看法有四种:①王弼认为六十四卦也是伏羲所排列的。②司马迁等认为六十四卦是文王的演绎。③郑玄等认为由八卦重复排演成六十四卦的,是神农氏。④孙盛等认为重复演卦的人是夏禹。其中以司马迁等人之说法影响最大[3]

从大陆近些年考古发现表明,王弼之说可信,即“六十四卦也是伏羲所排列的”,据《系辞•下》“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斵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中,亦可见一斑。

易之成书及卦序,夏之《連山》以為首卦,商之《歸藏》,以為首卦,周之《周易》以 乾坤為首。

《易经》成为显学,同汉代儒家兴起使其经学成为正统思想和官方学术息息相关,因此易学地位确立是从汉代开始。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将内朝秘藏中发现的战国古《易经》校对当时通行的《易经》各种隶书本,把费氏《易》定为古文经典。刘歆还用《易经》来统贯儒家整个经学系统,即冠群经之首。此后,历代志书和目录关于六艺的次序,均以刘歆的说法为准,这就意味着《易经》为中国文化的最高经典。

释名

「易」有幾種解釋:

  1. “日月为易,象阴阳也” 许慎说文解字
  2. “易字从日月。” 魏伯阳《周易参同契》
  3. 指《易经》或《周易》。在先秦文献如《論語》、《莊子》、《左傳》中,《易经》(《周易》)被稱為《易》。
  4. “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郑玄《易论》
  5. “生生之谓易。”《周易 系辞传》
  6. ‘易’即是“”,恒常的真理,即事物随时空变幻,而恒常的道不变。

三易

  1. 易简、变易和不易,“易简以言其德﹑变易以言其气﹑不易以言其位” 《易纬》
  2. 指《連山》、《歸藏》和《周易》。《周禮‧春官‧宗伯》载:“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三易之中,“連山易”與“歸藏易”已經失傳,《漢書‧藝文志》並未列出,只有「《周易》」流傳下來。《連山》據傳是伏羲氏或神農氏所創的易,成書於夏朝,[4]。《連山》以“艮”卦為首,“象山之出雲連绵不絕”。黃帝時代為《歸藏》易[5],殷商朝代用以占筮。《歸藏》易以坤卦為主,“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

周易

「周易」爻辞为為周文王所創而得名[6],盛行於周朝及后世,卦序以乾坤两卦為首。

「周易」之名最早見於《周禮》(原稱《周官》,約成書在戰國時代)。

《周易》之“周”有两種不同的解釋: ⒈東漢鄭玄《易論》,認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無所不備,周而復始。 ⒉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認為「周」是指中國陝西省岐山縣(古稱西岐,西周發祥地)地名,是周朝的代稱。

易經

易经複刻本

《易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易经》、《尚書》、《詩經》、《禮記》、《春秋》之一,据历史记载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编纂和修订。在先秦至西汉末之前的儒门中,《易经》的地位不高。

《易經》被冠以群经之首,则应归功于西汉末年大学者刘歆。刘歆认为:“《易》与《春秋》,天人之道也”。《汉书·艺文志·六艺略序》载:“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

刘歆用《易经》来统贯整个经学系统,等于承认《易经》为中国文化的最高经典。[7]

易傳

據《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步入晚年的孔子对周易按儒家思想进行注释,整理编纂了《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繫辭傳(上下)》、《文言传》、《序卦傳》、《說卦傳》、《雜卦傳》,[8]共计十篇,稱作「十翼」。

漢武帝时期,“十翼”被稱為《易傳》,並被列為《易經》的一部分。

对《易傳》為孔子所编纂修订之说,历史上看法不一。随着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出土,证明此说不伪。

結構

File:Yi-Jingjg.gif
六爻卦结构

《易經》由本文的“经”和解说的“传”构成。“经”由六十四个用象征符号(即卦画)的卦组成,每卦的内容包括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组成。 此外,传本易还有彖辞、象辞、小象,为孔子著《十翼》时所加,为儒家借助易象阐述其思想的产物,属易传部分曾单独成章。自东汉郑玄和三国王弼就将《彖传》、《象传》移居各卦,《文言传》移居乾坤,至南宋朱熹等再次《经》《传》分离,故传本存在两种体例。

概念

  1. 爻,卦画的基本单位为「爻」(yao2),爻分奇画与偶画,奇画由一條長的橫線而成「—」,俗稱「陽爻」;偶画是以兩條斷開的橫線而成「--」,俗稱「陰爻」。每一卦從最底層數起,總共有六爻,六爻以不同的奇画偶画配搭,形成八八六十四種不同的組合。按易天地人三才观,初、二爻代表地,奇画为刚偶画为柔,三、四爻代表人,奇画为义偶画为仁,五、上爻代表天,奇画为阳偶画为阴。[9]所以用「陽爻」「陰爻」称谓奇画与偶画,是泛阴阳论的表现。
  2. 卦画(卦的符号),即由六条“—”“--”奇偶画爻组成。
  3. 卦名,顾名思义即前面卦画之名,如“坤”“复”“既济”等。
  4. 卦辞,在卦名后,对六爻的综合总结,如“元亨利贞”,“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等。
  5. 爻题,即爻位名称,表示某一爻在六爻中的具体位置及奇偶画性质,六爻卦位自下而上数起,分别为初(即一)、二、三、四、五、上(即六)。「—」为九,「--」为六。如“初六”“九三”“六五”“上九”等。
  6. 爻辞,指单条爻的说明、描述文辞,一卦有六爻,故共有六条爻辞,如“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同一卦六条爻辞间相对独立、相对静止但又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表示不同时间、阶段事物的发展状态,以构成完整的发展、发生过程即全卦六爻整体内容总结—卦辞。
  7. 上卦与下卦和内卦与外卦,因六十四卦最初由三爻八经卦重之演变而成:“八卦成列,像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10]所以六爻卦亦可以分解為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四、五、上為(上卦)或「外卦」,初、二、三為「下卦」或「內卦」。如“复”卦,上“地”下“震”,内“震”外“地”,“谦”卦为“坤”上“艮”下,内“艮”外“坤”。

举例

以“”卦为例,说明其中的“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

”卦由六条奇画爻“—”重叠构成卦画

(卦名), 元亨利贞(卦辞)。


初九(爻题,表示为初爻为奇画),潜龙勿用(初爻爻辞)。

九二(爻题,表示为二爻为奇画),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二爻爻辞)。

九三(爻题,表示为三爻为奇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三爻爻辞)。

九四(爻题,表示为四爻为奇画),或跃在渊,无咎(四爻爻辞)。

九五(爻题,表示为五爻为奇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五爻爻辞)。

上九(爻题,表示为六爻为奇画),亢龙有悔(六爻爻辞)。

八卦

File:Xinatantu.jpg
先天八卦(小圆)图
File:Houtantu.jpg
后天八卦图

八卦亦称八经卦,由三爻构成,体现“八卦成列,像在其中矣”,八经卦也是中国古汉字“水”“坤”等的雏形,卦画、卦名及类象如下:

八卦类象
卦名 卦画 自然 性情 家族 方位 Unicode
西北 U+2630
少女 西 U+2631
中女 U+2632
长男 U+2633
长女 东南 U+2634
中男 U+2635
少男 东北 U+2636
西南 U+2637

八经卦排序按《说卦传》分为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两种,历史上后天八卦较先天八卦出现的时间要早很多。

先天八卦

先天八卦源自:“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说卦第二章》

邵雍谓:“乾坤纵而六子横,《易》之本也。”

后天八卦

后天八卦源自:“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絜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说卦第五章》

邵雍谓:“震兑横而六卦纵,《易》之用也。”

六十四卦

File:I Ging64.png
六十四卦卦符及卦名检索表

六十四卦是八经卦重叠而成,是构成易之经本部分的主要内容。爻從最底向上數,最底下稱為「初」,接著是「二、三、四、五」,最頂稱為「上」。另外,最頂兩爻代表「天」、中間兩爻代表「人」、最底兩爻代表「地」,也就是所謂的天地人三位一體。

卦序

六十四卦序有多种排法,因通行本六十四卦序出自《序卦传》,故流传最广影响深远。其它卦序排列则是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思想体现。

通行本卦序

《易經》(周易)以乾坤开篇,坎离结束上篇,咸恒开启下篇之首,既济、未济殿后,分上下两经。排列方法:“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11]

File:Fuxi8g.jpg
先天八卦(方圆)图

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序

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序,据传出自陈抟,传至邵雍创先天易说,著《皇极经世书》。朱熹《周易本义》收录先天图而流传于国外,在邵子著述中伏羲先天六十四卦亦叫“先天八卦”。

夬大有及大壮,小畜需兮大畜泰。 履兑和睽与归妹,中孚节兮损和临。 同人和革离与丰,家人既济贲明夷。 无妄随兮噬盍震,益和屯兮颐和复。 姤和大过鼎与恒,巽与井兮蛊和升。 讼与困兮未济解,涣与坎兮蒙和师。 遁和咸兮旅小过,渐和蹇兮艮和谦。 否和萃兮晋和豫,观和比兮剥和坤”。

马王堆帛书易卦序

排列特点:纵以艮坎震坤兑离巽,横以天地山泽水火雷风,相叠而成六十四卦。

鍵()一、妇(否)二、掾(遁)三、礼(履)四、讼五、同人六、无孟(无妄)七、狗(姤)八根(艮)九、泰蓄(大畜)十、剥十一、损十二、蒙十三、蘩(贲)十四、颐十五、箇(蛊)十六、赣(坎)十七、襦(需)十八、比十九、蹇二十、节二十一、既济二十二、屯二十三、井二十四、辰(震)二十五、泰(大)壮二十六、馀(豫)二十七、少(小)过二十八、归妹二十九、解三十、丰三十一、恒三十二、川(坤)三十三、柰(泰)三十四、嗛(谦)三十五、林(临)三十六、师三十七、明夷三十八、复三十九、登(升)四十、夺(兑)四十一、夬四十二、卒(萃)四十三、钦(咸)四十四、困四十五、勒(革)四十六、隋(随)四十七、泰(大)过四十八、罗(离)四十九、大有五十、溍(晋)五十一、旅五十二、乖(睽)五十三、未济五十四、筮盍(噬嗑)五十五、鼎五十六、筭(巽)五十七、少蓄(小畜)五十八、观五十九、渐六十、中复(孚)六十一、涣六十二、家人六十三、益六十四。

京房卦序

西汉京房对六十四卦次序的排列方法,他将六十四卦分为八个宫,每宫以一个八纯卦为首,统率七个卦,分别称为一世卦、二世卦、三世卦、四世卦、五世 卦、游魂卦、归魂卦,简称“八宫卦”,其法亦称“火珠林”法。

宮八卦,屬金。乾為天,天風垢。天山遁,大地否,風地觀,山地剝,火地晉,火天大有。

坎宮八卦,屬水。坎為水,水澤節,水雷屯,水火既濟,澤人革,雷火豐,地火明夷,地水師。

艮宮八卦,屬土。艮為山,山火賁,山天大畜,山澤損,火澤睽,天澤履,風澤中孚,風山漸。

震宮八卦,屬木。震為雷,雷地豫,雷水解,雷風恒,地風升,水風井,澤風大過,澤雷隨。

巽宮八卦,屬木。巽為風,風天小畜,風火家人,風雷益,天雷無妄,火雷噬嗑,山雷頤,山風蠱。

離宮八卦,屬火。離為火,火山旅,火風鼎,火水未濟,山水蒙,風水渙,天水訟,天火同人。

坤宮八卦,屬土。坤為地,地雷複,地澤臨,地天泰,雷天大壯,澤天夬,水天需,水地比。

兌宮八卦,屬金。兌為澤,澤水困,澤地萃,澤山咸,水山蹇,地山謙,雷山小過,雷澤歸妹。

筮法

易之源为卜筮之术,其作用是在于沟通神人,即神人对话,此系史未分家时期的历史问题。本着尊重古人世界观、尊重史实的原则,不可否定过往,不能回避筮法。

大衍筮法

File:Baigua.gif
大衍筮法卦变示例,的例子

大衍筮法是传本《易经》记载的唯一远古筮法,又称揲蓍法、蓍占,或称周易占法,其在《易经》占卦预测中有着不可动摇的的地位。在远古时代,龟卜和蓍占并重。宋代蔡沈说:“自夫子赞《易》,极著蓍卦之德,蓍重而龟书不传云。”孔子作易传,极力推崇蓍占的大衍筮法,龟卜的方法遂失传。先秦《左传》、《国语》中记载的二十多则先秦筮案,皆为大衍筮法。历史上治易大家如邵雍、朱熹等,均用此法。

大衍筮法推衍过程载于《系辞》第九章:“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

据上文的描述,大衍筮法模拟对象显然是历法

具体演算过程:

取著草五十根(可用火柴棍、竹棍等代替),抽出一根不用,占筮时只用余下的四十九根。

一变: 将四十九根著草茎任意分为左右两份(其中每组最少为六根)。 从右边部分取出一根(策),夹于右手小指、无名指间。 将右边部分剩下的策,每四策一组分之。数到最后,或余一策、或余二策、三策、四策,把余策夹在无名指与中指之中。 将左边的部分四策一组分数之,数到最后余一至四策,将这些余策夹在中指与食指间。 把指间所夹之策合起来放到一旁。 以上为一变,所余著草或为四十或四十四根。

二变: 把一变所余之策四十或四十四再任意分成两份,其余操作步骤同前。 所余著草数或为三十二,或三十六、或四十。

三变: 将二变所余著草数或三十二,或三十六、或四十任意分成两份。其余操作步骤仍然同前。 以上为三变,最后所余著草数或为二十四,或为二十八,或三十二,或三十六。以四除,其数或六,或七,或八,或九。以七九为阳爻,用“—”表示,六八为阴爻,用“--”表示。 这样,一个卦的初爻便产生了。

重复一至三变步骤,可以求得二爻三爻至六爻,共十八次,“十有八变而成卦”。 六七八九中个数中,六为太阴、七为少阳、八为少阴、九为太阳。以六九求变爻,所谓“七八不变六九变”。

金钱筮法

即金钱代蓍法,火珠林法,是用三枚铜钱代替五十根蓍草以筮卦的方法。据说为京房所创,由于其法简便,在民间广为流传。

三枚古铜钱,有字的一面为正面,另一面为反面。用双手捧着三枚铜钱,摇晃几下,抛掷在桌面上。这时,铜钱的正反面会有四种组合即:三个正面,三个反面,两正一反,一正两反。凡三个反面为老阳,相当于揲蓍起卦法的“九”,称之为“重”,在纸上记作“0”。三个正面为老阴,相当于“六”,称之为“交”,记作“×”。两正一反为少阳,相当于“七”,称之为“单”,记作“、”。一正两阴反为少阴,相当于“八”,称之为“拆”,记作“、、”。抛掷六次,每次成为一爻,摇六次而成卦。第一次抛掷铜钱所成的爻为初爻,第二次为二爻,依次为三爻、四爻、五爻、上爻。按“七八不变六九变”原则求变卦。

流傳與學派

秦统一六国后,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书、卜筮、种树之书。”《易经》得以逃过浩劫。

汉初承秦制立博士官数十人,博士官即官设的学问师、教导师。建元五年春,汉武帝刘彻公孙弘之建议,置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博士,易学地位因此得以确立。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易学史基本上沿着“两派六宗”[12]之路发展,两派,就是象数派和义理派;六宗,一为占卜宗(太卜遗法),二为禨祥宗(京房、焦赣论机祥),三为造化宗(陈抟邵雍穷造化),四为老庄宗(王弼黜象数),五为儒理宗(胡援、程颐阐儒理,实际应为程颐、宋濂),六为史事宗(李光地杨万里参史实)。

综观历史,《易经》不仅影响了整个中国专制社会,而且也传播并影响了亚洲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以及欧美大陆。

明末,法国传教士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于1626年将《周易》翻译成拉丁文传播到西方世界,拉开了《易经》西传序幕。

近代考古发现

熹平石经《周易》残石

汉熹平四年,议郎蔡邕和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等人,鉴于当时儒家经籍辗转传抄,多生谬弊,乃“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13],于是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石经刻制工程。至光和六年告成,历时凡九年。因始于熹平年间,故称《熹平石经》。石经刻成后不久,董卓毁洛阳宫庙,太学荒废,后又屡遭破坏,几乎毁坏殆尽。自宋代以来时有石经残石出土于洛阳太学故址,这些极为珍贵的残石除现收藏于西安碑林上海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馆洛阳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等单位外,有的已流失国外,如日本中村不折氏书道博物馆就收藏残石数块。原石久佚,传世所谓旧拓者皆宋、明重刻本。

1929年出土《周易》残石两块,一件存西安碑林,另一件藏上海博物馆。残石一面刻《周易》存286字;另一面刻《文言》和《说卦》,存205字。石经书法方正严谨,为汉隶之典范。值得注意的是,东汉熹平石经《周易》采用了重视卦象的梁丘《易》本子,而不是刘歆父子选定的传本费直《易》版本[14]

马王堆帛书《周易》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掘出帛书《周易》,它包括帛书《周易》六十四卦和《易传》两部分。成书为汉初高祖至惠帝期间,与传本比没有根本的差别,但有重大特色。 其卦序排列为:纵以艮坎震坤兑离巽,横以天地山泽水火雷风,相叠而成六十四卦,卦名与传本有很多不同,有大量通假字。 帛书《易传》共六篇:它包括《二三子问》、《系辞》、《易之义》、《要》、《缪和》、《昭力》,约1.6万余字。有些内容是传本没有的,如《易之义》中孔子开宗明义之语“易之义,唯阴与阳”。

李学勤认为:“今天我们研究孔子,马王堆帛书给我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与《周易》经传的关系。孔子最大的贡献就是从学术上与占卜的《周易》分道了。帛书《要》篇里面说,孔子与占卜的“史巫”是同途殊归。孔子建立的易学的传统,是我们中国哲学传统的核心。”

阜阳汉简《周易》

1977年安徽省阜阳市的阜阳双古堆一号汉墓出土了大批竹简。其中包括《周易》。整理出三百多个破碎的简片,包括今本《易经》六十四卦中的四十多卦。其中有卦画、卦辞的九片,有爻辞的六十多片。阜阳汉简《周易》保存下来的卦画仅有五个,分别是大有卦、林(临)卦、贲卦、大过卦、离卦。与传本有显著区别是,阜阳汉简《周易》在卦爻辞的后边附有卜辞部分。卜事之辞为固定的格式,指出各种天象和人事的吉凶,如晴雨、田渔(田猎和捕鱼)、征战、事君、求官、行旅、出亡、嫁娶、疾病等等。

有学者认为卜辞部分是对龟卜的记述。

上海战国楚简《周易》

1994年春,上海博物馆在香港的古玩市场购藏了一批数量达一千余支的战国晚期楚竹书文献。其中的《周易》,是当时所发现最早的《周易》传本,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楚竹书《周易》由卦名、卦辞和爻题、爻辞等部分组成。它的用字、用辞、用句与帛书《周易》以及今本《周易》有所不同。

概况:①楚竹书《周易》共58简,涉及34个卦的内容,共1806字,其中有3个合文,8个重文,还有25个卦画。每一卦,或占两简,或占三简。是已经公布的三批竹简中篇幅最大的一篇。②它是目前最早的《周易》本子。③其卦画,以“八”表示阴爻。这与阜阳汉简易和帛书易相同,而与王家台秦易(阴爻作“∧”)和今本易(阴爻作“--”)不同。④文字表述方面,与帛书易和今本易相同,即由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组成。用字、用辞、用句有所不同。⑤首次出现六种红黑符号。首符在首简,置于卦名之后卦辞之前;尾符在末简,置于该卦最后一个字之后。尾符后留白,不再接续书写下一卦的内容,以明每一卦的独立性。⑥抄者在第54简补了漏字。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收藏的一段残简属本篇,并能和本篇第32简完全缀合。⑧本篇只有经没有传。

王家台泰简《归藏》

1993年在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出土了一批易占竹简。这座墓为战国晚期的秦墓。这批竹简经过学者的研究整理,被认为是《归藏》。

王家台泰简《归藏》编号者二百六十四支,未编号者二百三十支,共计四千余字。从形制上看,《归藏》简有两种,一种宽而薄,另一种则窄而厚,因此推测这批《归藏》有两种抄本。在这批竹简中共有七十组卦画,其中的十六组相同。卦画皆以“—”表示阳爻,以“∧ ”表示阴爻。共发现卦名七十六个,其中重复者二十三个,实际卦名五十三个。这里所见的卦画皆可与今本《周易》对应起来,卦名也与传本《归藏》、帛书《周易》及今本《周易》大部分相同。

王家台秦简《归藏》的出土意义,至少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证实了传本《归藏》不是伪书[15]。②可以校勘传本《归藏》的讹误。③通过对《归藏》体例的分析,有助于了解先秦的筮法。④通过《周易》与《归藏》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秦简《归藏》与帛书《周易》、今本《周易》之间,传本《归藏》与帛书《周易》、今本《周易》之间都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不同的《周易》传本分别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不同的《归藏》传本。秦简《归藏》的出土为探索三易的关系及《周易》经传的来源提供了重要线索。⑤《归藏》所记史实为三代史的研究提供了可信的材料。

清华战国简《筮法》

清华战国竹简是通过清华大学校友赵伟国的捐赠,自香港抢救回归。2008年7月15日,这批楚简入藏清华大学。这批竹简的重要特色为文字主要属于经、史类典籍。据《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成果发布会介绍,一篇由发布者命名为《筮法》的文献,记载了一种盛行于战国时代楚国、不同于《周易》的占筮方法。这篇文献保存良好,没有明显缺损,入藏清华时全篇大部仍维持原来成卷的状态。全篇文字分栏书写,并且附有插图和表格,体例犹如一幅帛书。简文详细记述占筮的原理和方法,包含大量以数字卦表现的占例。数字卦的形式与天星观、包山、葛陵等楚简中的实际占筮记录一致。

主要特点:①《筮法》中只有八经卦的卦名:倝(乾)、坤、震(一作“逨”,写法是上来下止)、巽、劳(坎)、罗(离)、艮、兑。六十四别卦只有卦象,没有卦名。此八经卦卦名有些与《归藏》相同或相似。②《筮法》的具体占筮程序容或与《系辞》不同,但其间有“扐”,可知一定是用蓍草的占法。③数字卦画“十七命”中筮卦都是六画卦,共114个,而且都是两两相对,并无一例单出。这57对六画卦,每对之间既不是本卦和之卦的关系,也不是所谓的“非覆即变”。它们只是以两个六画卦对举,也就是以“对”进行筮占。构成这114个六画卦最常见的数字是“一”和“∧”,此外还有“九”、“八”、“×(五)”、“四”。“九”、“八”、“×”、“四”是筮数;“一”和“∧”也当是筮数,并非是阳爻和阴爻。其《爻象》章以“子午”配“九”,“丑未”配“八”,“寅申”配“一”,“卯酉”配“∧”,“辰戌”配“×”,“巳亥”配“四”,说明“一”为“七”,“∧”为“六”无疑。④《卦位图》中六卦符合《说卦传》的后天卦位,唯独以劳(坎)为南居上,以罗(离)为北居下,与后天卦位颠倒。

清华简的真实性被一些学者质疑。

易與二進制之谬

广为流传的观点认为现代计算机二进制来自于中国的《易经》,虽早已被证明是一个神话,但在中国大陆国外华语地区还有相当数量的人相信此说。为此,有识之士据先天易理予以考据论证,从根本上否定此说。

“先天易”朱冠邵戴

先天易由北宋著名五子之一的邵雍创立,其学说“推天道以明人事”,在易学史上继往开来、独树一帜,后世难以超越。其对北宋新儒学亦有开创之功。先天易学说著于《皇极经世书》之<观物外篇>,其主要载体系《先天八卦(方圆)图》,以寓其阴阳消长之数与卦之生变。《先天八卦(方圆)图》只有卦而无文:“图虽无文,吾终日言未尝离乎是,盖天地万物之理尽在其中矣”[16]。方圆各六十四卦图为“加进递增”与“分列递减”两种概念﹐ 即“长大为小皆自下而上(方图)﹐分大为小皆自上而下(圆图)”。

邵雍先天易数深奥难懂,“能明其理者甚鲜,故世人卒莫穷其作用之所以然”[17]。后世学者多数是从南宋朱熹所著《周易本义》及《易学启蒙》入手对邵雍的先天易学有所了解。

在中国儒学史上,朱熹理学的作用和影响力仅次于孔子,朱熹理学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18] 朱熹易学师承程程颢程颐兄弟。为了建立自己的理学系统,朱熹对其他学派如北宋刘牧及邵雍的学说进行了改造,并以自己的学术态度及观念来诠译他人的学说,至使后世有许多对先天易的误解。因朱熹影响力实在太大,后世从《周易本义》二书了解的先天易基本上为“朱冠邵戴”的程朱理学,翻译到到国外的也不例外。

《周易本义》卷首载九图,其中《伏羲八卦次序图》即“朱子小横图”、《伏羲八卦方位图》、《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即“朱子大横图”、《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云:“伏羲四图,其说皆出邵氏。”事实恰恰相反,大、小横图都是朱熹自创而假以邵雍之名,《伏羲八卦方位图》即“先天八卦小圆图”,原见于王湜《易学》,但符合邵子“乾坤纵而六子横”四象之意。只有《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为邵子原图,原名《先天八卦图(注:方圆图)》。邵雍之子邵伯温也著文提及其父先天易“止有一图”[19]。朱熹肢解先天易,自创先天横图,并在先天八卦小圆图上自作主张标上一至八次序,变为后来所谓的二进制笑话打下伏笔。


太阳 少阴 少阳 太阴
File:Zhuhdt.jpg
朱子小横图

十八世纪初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以二进制解读易经,显然是受了朱熹自造先天横图的影响,事实上横图系朱熹肢解邵雍小圆图和先天八卦(方圆)图而来,与先天易理不符。

File:Xinatantu.jpg
邵子先天小圆图

郭书春在《古代世界数学泰斗刘徽》一书461页指出:“中国有所谓《周易》创造了二进制的说法,至于莱布尼茨受《周易》八卦的影响创造二进制并用于计算机的神话,更是广为流传。事实是,莱布尼兹先发明了二进制,后来才看到传教士带回的宋代学者重新编排的《周易》八卦,并发现八卦可以用他的二进制来解释。”因此,并不是莱布尼茨看到阴阳八卦才发明二进制。梁宗巨著《数学历史典故》一书14~18页对这一历史公案有更加详尽考察,想进一步了解者可参考。[20]

二进制本身具有加减乘除计算,有二进制与十进制等其他进制的换算等等。二进制与阴阳八卦截然不同,阴阳八卦根本没有加减乘除运算,没有与其他进制的换算。把仅仅表面上类似的阴阳八卦当成二进制,实际上犯了大物理学家费曼所说的草包族科学的谬误[來源請求]

莱布尼茨附会《易经》

在十八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以二進制附会易經的六十四卦。莱布尼茨在《致德雷蒙信》中指出,易经中的六十四卦图形,恰恰与他在二十多年前发明的二进制计数法相类似:阴爻-- 可以用0表示,阳爻—可以用1表示。

000
艮 001
坎 010
巽 011
震 100
離 101
兌 110
111
  • 莱布尼茨又说以0和1二数可以表示万物,一如易经中阴爻--,阳爻-生生不息,滋生万物。
    • 000000 为六十四卦中的坤坤;
    • 000100 为六十四卦中的坤震;
    • 111111 为六十四卦中的乾乾;
  • 莱布尼茨还进一步附会八卦表示上帝七日创造世界,坤 000:为天地洪荒,万物皆空;第一日:艮 001 为上帝造天,第二日:坎 010 为天地同在……第七日乾 111:乃万物具备,是为主安息日。1

或最早使用二进制的小岛

Unicode

八卦符號收錄於Unicode 1.1,其以外之符號則被Unicode 4.0收錄。

該等符號被收錄於以下兩Unicode Block內:

  • Miscellaneous Symbols (U+2600–U+26FF):
    • 兩儀:U+268A (⚊) and U+268B (⚋)
    • 四象:U+268C–U+268F (⚌ ⚍ ⚎ ⚏)
    • 八卦:U+2630–U+2637 (☰ ☱ ☲ ☳ ☴ ☵ ☶ ☷)
  • 易經六爻符號 (U+4DC0–U+4DFF):
    • 六十四卦:U+4DC0–U+4DFF
易經六十四卦符號
Yijing Hexagram Symbols[1]
Unicode Consortium 官方碼表(PDF)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U+4DCx
U+4DDx
U+4DEx
U+4DFx ䷿
註釋
1.^ 依據 Unicode 15.0

參見

註解

  1. ^ 《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
  2. ^ 《归藏易》原书佚失,晋代从汲冢当中出土,到宋代又佚失,1993年王家台秦简《归藏》出土。
  3. ^ 据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载:“《易》曰:宓戏(即伏羲)氏仰观象於天,俯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至於殷周之际,纣在上位虐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於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繫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
  4. ^ 《山海經》中說“伏羲得《河圖》,夏人因之曰《連山》”。
  5. ^ 《周禮》鄭玄注引杜子春云:“連山,宓戲;歸藏,黃帝。”
  6. ^ 《周易正義》:“文王作《易》之時,正在羑裏,周德未興,猶是殷世也,故題周別於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謂《周易》。其《周書》、《周禮》,題周以別余代。”西漢司馬遷《史记》:「西伯拘羑里,演周易」。
  7. ^ 王风 刘歆与《周易》最高经典地位的确立
  8. ^ 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繫》《象》《说卦》《文言》。”
  9. ^ 《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10. ^ 《周易•系辞•下》
  11. ^ 朱熹—周易卦序歌
  12. ^ 《四库全书总目》将易学分为“两派六宗”
  13. ^ 见《后汉书•蔡邕传》
  14. ^ 《汉书·艺文志》:“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
  15. ^ 西晋时期,属于战国中期的汲郡魏襄王墓出土《归藏》、《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书。长期被后世视为伪书。
  16. ^ 见《观物外篇》
  17. ^ 四库馆臣《皇极经世书•提要》语。
  18. ^ 顾炎武《日知录》卷18〈科场禁约〉条引冯琦于万历三十三年上书云:“惟国家以经术取士,自《五经》、《四书》、《廿一史》、《通鉴》、《性理》诸书而外,不列于学宫。而经书传注,又以宋儒(即理学家)所订者为准。此即古人‘罢黜百家,独尊孔氏’之旨。”</
  19. ^ 邵伯温《易学辨惑》
  20. ^ 数学科普:常识性谬误令人忧

参考文献

  • 刘正 杨冰 《推卦易知录—<周易>通说》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ISBN7-202-00411-9/B.37
  • (美)罗特斯坦 著,李晓东 译,《心灵的标符:音乐与数学的内在生命—大美译丛》,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ISBN 978-7-206-03821-1
  • 刘大钧,《周易概论》,齐鲁书社,1988年,ISBN 753330053
  • 南怀瑾,《易经繫传别讲》,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6年,ISBN 7-5052-0181-6
  • 周礼
  • 司馬遷,《史记
  • 邵雍《皇极经世书》
  • 朱谦之,《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第二章《中国哲学与启明运动》,河北人民出版社,ISBN 7-202-02560-4
  • 高亨,《周易古經通說》,華正書局有限公司,2005年2月1日,ISBN 978-957-580-109-0
  • 高亨,《周易古經今注》
  • 高亨,《周易大傳今注》
  • 「程氏易學三書」:《易學新探》、《易辭新詮》、《易學新論》 (程石泉
  • 李学勤:《初始清华简》(上海:中西书局,2013)
  • 踏雪寻梅《且谈先天易》
  • luoxunb 《马王堆帛书<周易>研究综述》
  • 陈仁仁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研究综述》
  • [日]大野裕司 《阜阳汉简<周易>的“筮辞”与“卜辞”》
  • 王明钦 《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摘要》
  • 《东方早报》《李学勤谈清华竹简》
  • 王宁《清华简<筮法>的最新资料》
  • 李守力《从熹平石经《周易》几处异文看梁丘贺易学重象的传统》
  • 王宁《傳本歸藏輯校》

研究書目

  • 孙振声《易经入门》(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
  • 李學勤:《周易溯源》(成都:巴蜀書社,2006)。
  • 李鏡池:《周易探源》(北京:中華書局,1987)。
  • 金谷治:于時化譯:《易的占筮與義理》(濟南:齊魯書社,1990)。
  • 邢文:《帛書周易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 金景芳:《周易讲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 廖名春:《<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济南:齐鲁书社,2001)
  • 刘大均:《周易概论》(成都:巴蜀书社,2010)。
  • 张政烺:《张政烺论易丛稿》(北京:中华书局,2011)。
  • 任国杰:《童子问易》(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 刘纲纪:《<周易>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 蔡尚思:《十家论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外部链接


Template:Link 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