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指數
本條目為香港經濟系列之一 |
|
其他香港系列
|
恒生指數(英語:Hang Seng Index)是以反映香港股市行情的重要指標,指數由五十隻恒指成份股的市值計算出來的,代表了香港交易所所有上市公司的十二個月平均市值涵蓋率的六十三個百份比,恒生指數成份股,即是香港的藍籌股。恒生指數由恒生銀行屬下恒生指數有限公司負責計算及按季檢討,公佈成份股調整。恒生指數是由時任恆生銀行研究部負責人關士光所創製,關士光因此被譽為「恒指之父」。在關士光的自傳《龍與皇冠:香港回憶錄》(The Dragon and the Crown: Hong Kong Memoirs)的前言中,亞洲皇家學會香港分會的主席羅伯特·尼爾德將恆生指數譽為香港「資本主義的終極衡量標準」。
恆生指數1969年11月24日正式向外發報。多年來,恆生指數一直獲引用為反映香港股票市場表現的重要指標,指數包括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市值最大及成交最活躍的公司。在推出早期,恆指僅每日報價一次,惟在電腦化洗禮之下,指數早已每十數秒變動接近實時報價,2013年4月更已加速至每兩秒報價。
歷史
早期
一九六四年,時任恆生銀行研究部負責人關士光受恒生銀行董事長何善衡所託,創製恒生指數。恒生指數以一九六四年七月三十一日為基數日,基數點一百點,並選出三十三間上市公司股票為成分股,初時僅供恒生銀行內部參閱,直至一九六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才正式向外發報,開始點數是一百五十點。當時香港只得英資的香港證券交易所(簡稱香港會),上市公司總數不過60多間,主要是外資大行。
恆指歷史最低收市位是1967年8月31日的58.61點,原因是六七暴動引發的股災。1985年1月2日,恒生指數增加4隻分類指數,把33隻成份股以行業分為4個分類:恒生金融分類指數、恒生公用事業分類指數、恒生地產分類指數、恒生工商業分類指數。1986年5月6日,香港期貨交易所推出恒生指數期貨合約。
黑色星期一
1987年10月26日,恆指錄得歷來單日最大跌幅(以百分比計)33.33%,當日恆指收市報2241.69點,下跌1120.7點,是1987年10月期间,由纽约华尔街的「黑色星期一」引發的八七股災。1993年3月推出恒生指數期權合約,為投資者提供套戥方式,分散投資風險。
加入紅籌股
在恆指推出初期, 成份股一向由本地業務為主的公司囊括,指數長久以來代表著本港的經濟興衰。不過,自從90年代起內地改革開放,市場多了紅色資本企業,其後市場關注更漸漸增加,於1992年8月4日,中信泰富(現稱中信股份(0267))成為了首隻晉身恆指成分股的紅籌股。由於市場愛將恆指成分股叫作藍籌股,這些具雙重身分的股票亦順理成章被稱為「紫籌股」。1993年12月10日,恒生指數首次衝破10,000點並以10,228.10點收市。1993年12月24日,恒生指數首次衝破11,000點並以11,039.80點收市。1994年1月3日,恒生指數首次突破12,000點。1996年11月18日,恒生指數首次突破13,000點。1997年5月14日,恒生指數首次衝破14,000點並以14,153.60點收市。
1997年6月20日,恒生指數首次衝破15,000點並以15,154.40點收市。1997年7月31日,恒生指數首次衝破16,000點並以16,365.70點收市。1997年10月29日,恆指收報10765.3點,當日的升幅是18.82%(1705.41點),主要因對沖基金活動以及前一日暴跌後的反彈所致。之前一日,泰銖被狙擊,對沖基金拋售港股,恆指下跌1438.31點,當日最多曾跌1722.32點。
千禧年後
2000年1月3日,恒生指數首次衝破17,000點並以17,369.63點收市。
2000年3月27日,恒生指數首次突破18,000點。
2001年10月3日,恒生綜合指數設立,提供更具廣泛代表性的股市指標,綜合指數包括在香港股市市值頭200位的上市公司,共代表香港交易所上市公司的97%市值。
除了在港註冊的紅籌股,其實90年代初亦開始有在內地註冊的H股在港掛牌,不過一直未有獲納入成為恆指成份股。其後中央讓更多重磅國企來港上市,直至2006年8月11日,恆指服務公司決定將中國建設銀行(港交所:0939、上交所:601939)的H股納入成為恆指成份股,成為史上首隻染藍H股,中國建設銀行成為首隻晉身恒生指數成份股的國企股。
2006年11月15日,恒生指數首次衝破19,000點並以19,093.00點收市。
2006年12月28日,恒生指數首次衝破20,000點並以20,001.91點收市。
2007年,受內地宣布推出「港股直通車」的消息帶動,恆指2007年10月18日突破30,000點,並於2007年10月30日升上31958.41點的歷史新高。可是最終「港股直通車」未成事,港股亦隨之回落,其後更遇上金融海嘯,即使今日「滬港通」真正落實,至今恆指仍未能返回當年水平。
美國次按風暴
2008年1月22日,當日暴跌2061.2點,收市報21757.63點,跌幅達8.65%。當時美國次按風暴無法受控,引發的全球股災,恆指盤中曾一度下跌2109.23點。
2008年1月23日,當日恆指收升2332.54點,報24090.17點,恆指盤中曾一度上升2482.35點,主要原因是美國突然減息四分三厘救市及前一日暴跌後的反彈。
2008年5月9日 ,恒生指數公司收市後公佈季度檢討,中國鋁業(2600)及騰訊控股(0700)成為成份股取代長江基建(1038)及電訊盈科(0008),在2008年6月10日生效。
2008年10月27日 ,市場憂慮全球信貸危機進一步惡化,拖累恒指下午曾一度下跌1,942點,低見10,676點,收市報11,015點,跌1,602點或12.7%。與2007年10月30日歷史高位31,958點比較,恒指於一年間,累跌了20,943點或65.5%[1]。
2009年3月9日,匯豐控股開市後不斷尋底,收市前徘徊於37至38元水平。但於收市競價時段,匯控急跌至33元收市,單日暴跌逾24%,為歷來最大跌幅[2]。拖累恒指急跌576.94點或4.8%並以11344.58點全日低位收市[3]。
2010年2月5日 ,恒生指數公司收市後公佈季度檢討,華潤置地(1109)成為成份股,在2010年3月8日生效。
2010年8月13日 ,恒生指數公司收市後公佈季度檢討,百麗國際(1880)及中煤能源(1898)成為成份股,在2010年9月6日生效。
2011年11月11日 ,恒生指數公司收市後公佈季度檢討,康師傅(0322)及中國旺旺(0151)成為成份股,是次檢討沒有剔除任何成分股,恒指成分股數目會由現時的46隻,進一步增加至48隻,在2011年12月5日生效。
2012年5月10日進一步增加至49隻,金沙中國(1928)成為恒生指數成份股。2012年11月17日 ,恒生指數公司收市後公佈季度檢討,昆侖能源(0135)成為成份股。增至50隻的上限。在2012年12月10日生效。
2013年
2013年2月6日 ,恒生指數公司收市後公佈季度檢討,聯想集團(0992)成為成份股,中國鋁業(2600)則一如預期被剔出。恒指成份股數目維持在50隻不變。在2013年3月4日生效。
2013年5月10日 ,恒生指數公司收市後公佈季度檢討,銀河娛樂(0027)成為成份股,思捷環球(0330)則一如預期被剔出。恒指成份股數目維持在50隻不變。在2013年6月17日生效。
2014年
2014年2月12日 ,恒生指數公司收市後公佈季度檢討,蒙牛乳業(2319)成為成份股,中煤能源(1898)被剔出。恒指成份股數目維持在50隻不變。在2014年3月10日生效。
2014年7月24日,受內地PMI數據理想帶動,恒指創2011年4月11日以來的新高,收報 24,141.5點。
2014年8月15日,受內地股市上升及公司業積理想帶動,恒指一度升至25,010.31點,收報 24,954.94點。
2014年8月19日,受美股上升及公司業積理想帶動,恒指創2008年5月22日以來的新高,一度升至25,201.21點,收報 25,122.95點。
2014年9月3日,受中資及地產股帶動,恒指單日暴漲568.93點,收市報25,317.95點,成交1004.8億。
2014年8月15日 ,恒生指數公司收市後公佈季度檢討,成份股不變,每隻成份股的權重上限將在未來12個月通過五輪指數調整,由15%逐步降低至10%。並從下一次指數檢討開始將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納入恒生指數的選股範圍[4]。
2014年11月7日 ,恒生指數公司收市後公佈季度檢討,領匯房產基金(現稱領展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0823))成為成份股,中遠太平洋(1199)則被剔出。恒指成份股數目維持在50隻不變。在2014年12月8日生效。
2015年
2015年1月19日,受內地股市急挫6-7%拖累,恒指下午一度急挫513.47點,低見23,590.05點。收市報23,738.49點,下跌365.03點,成交1,278.9億。
2015年2月13日 ,恒生指數公司收市後公佈季度檢討,因應長和系重組,長和(0001)取代長江實業的成份股地位。和記黃埔(0013)將在完成合併後被剔除,直至下次定期指數檢討前不會作出成份股替代。恒指成份股數目維持在50隻不變。在2015年3月18日生效。
2015年4月8日,受外圍股市在假期前做好帶動,恒指單日暴升961.22點,收報26,236.86點,成交2,500.318 億元。當日內地資金大舉南下,港股通在開通後,首次出現「爆額」的情況,於下午2時09分,港股通每日105億元人民幣額度已用盡[5]。
2015年4月9日,受外圍股市在假期前做好帶動,恒指單日一度暴升1,685.81點,升至27,922.67點。惟之後受到內地A股突然急跌拖累,恒指升幅顯著收窄至約500點,低見26,732點,全日高低波幅超過1000點。[6]收市升707.53點,報26,944.39點。成交2,915.287億。當日有中國資金前進相對便宜的港股套利,港股通每日105億元人民幣額度於下午1時46分用盡[7][8]。
2015年4月27日,受匯豐控股遷冊總部消息及內地股市做好帶動下,恒指最多曾飆527點至28,588點,創下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的新高。收市升372點,報28,433點,港股總成交1,928億元[9]。
2015年5月28日,受內地股市急挫6%拖累,恒指下午一度急挫839.1點,低見27,242.11點。收市報27,454.31點,下跌626.9點,成交2,060.48億。
2015年6月29日,受內地股市一度急挫7%拖累,恒指下午一度急挫1,046.19點,低見25,617.78點。收市報25,966.98點,下跌696.89點,成交1,861.26億。
2015年7月6日,受市場擔心希臘債務危機影響,恒指下午一度急挫1,313.86點,低見24,750.31點。收市報25,236.28點,下跌827.83點,成交2,127.07億。
2015年7月8日,恒指臨近收市一度破紀錄急挫2,138.49點,低見22,836.82點。收市報23,516.56點,下跌1,458.75點,成交2,359.70億。
2015年8月24日,受上日杜指暴跌530點加上A股急挫8.5%,恆指一度急挫1273.14點,低見21,136.48點,收報21,251.57點,下跌1,158.05點,成交1,389.71億。
2016年
2016年1月4日及2016年1月7日,內地股市急挫7%,兩度觸及熔斷機制,恆指2日分別下跌587.28點及647.47點。
2016年1月11日,受內地股市急挫5%影響,恆指自2013年6月26日以來首度跌穿2萬點關口,一度低見19865.18點,比2016年1月8日收市價下跌590.53點,恆指收報19,888.50點,跌565.21點,跌幅2.76%,成交874.78億。
2016年1月20日,受港匯跌勢影響,港股全日大跌超過700點,恒指失守19000點水平,收報18886點[10]。
2016年1月29日,雖然恒指於2016年1月最後交易日反彈2.5%,但受內地股市拖累下恒指全月累跌2,231點或1成[11]。
2016年2月5日,恒指於羊年最後交易日反彈0.55%,總結羊年,恒指受內地股市拖累急跌5,543點或22.3%,是有史以來最傷最頹的羊年,也是2008年鼠年以來回報最差的農曆年[12][13]。
2016年2月11日,受外圍股市急跌拖累,恒指於猴年首個交易日低開801點後,最多跌過842點,低見18,446點;收市報18,545點,跌742點或3.85%,全日成交金額669億元,以點數計是2008年鼠年以來最差的紅盤收市[14]。
現況
自2003年年中開始,恒生指數逐漸由2003年4月25日低位8,331點反彈,進入長達四年半的牛市。於2003年6月17日重上10,000點後,更先後於2006年12月28日及2007年10月18日分別突破20,000點及30,000點,並於2007年10月30日升上歷史新高31,958.41點。
但受港股直通車落實遙遙無期、內地股市由高位大幅調整及美國次按風暴惡化等利淡因素拖累,恒生指數由高位反覆下跌,於2008年1月22日跌穿被視為牛熊分界線的250天移動平均線,跌至 2008年3月14日的低位21,041.25點,及後雖曾一度反彈至26,000點水平,但隨著美國次按風暴新一波危機爆發,受投資銀行、美國國際集團陷入財政困難等消息拖累,恒生指數每況愈下,更於2008年10月27日報出最低位10,676.29點,為2004年5月以來的新低,其後雖反彈上15,000點水平,不過於2009年3月9日再度跌至11,344.58點,其後展開升浪,先後於5月份再度突破牛熊分界線和7月27日重上20,000點水平。唯擔心歐洲債務危機以及歐元下跌,令恒指在2010年5月17日再次失守20,000點大關,在19,000至20,000點水平上落。直至6月14日才重上20,000點收盤。其後股市一路揚起,2010年10月,恒生指數因資金推動,於10月11日升破23,000點,後於10月14日創上2008年以來的最高收市點23,852.17點。2010年11月第一星期,受大量利好消息,包括高盛調高恒指12個月目標至29,000點、內地PMI數據好過預期、以及美國的量化寬鬆數額大過預期的消息帶動,恒生指數1星期內由23,096.32點升至24,876.82點水平,為一年半以來升得最快的一個星期。
指數歷史
單位計算為港元,最高值與最低值是以交易中出現的極值為準,波幅的計算為最高值減最低值。
時間 | 最高值 | 日期 | 最低值 | 日期 | 波幅 |
---|---|---|---|---|---|
1997年 | 16,820 | 8月7日 | 8,776 | 10月28日 | 8,044 |
1998年 | 11,926 | 3月26日 | 6,545 | 8月13日 | 5,381 |
1999年 | 17,138 | 12月29日 | 9,000 | 2月10日 | 8,138 |
2000年 | 18,398 | 3月28日 | 13,597 | 5月26日 | 4,801 |
2001年 | 16,275 | 2月2日 | 8,894 | 9月21日 | 7,381 |
2002年 | 12,022 | 5月17日 | 8,772 | 10月10日 | 3,250 |
2003年 | 12,741 | 12月15日 | 8,332 | 4月25日 | 4,409 |
2004年 | 14,339 | 12月2日 | 10,918 | 5月17日 | 3,421 |
2005年 | 15,509 | 8月16日 | 13,321 | 1月24日 | 2,188 |
2006年 | 20,049 | 12月29日 | 14,844 | 1月3日 | 5,205 |
2007年 | 31,958 | 10月30日 | 18,659 | 3月5日 | 13,299 |
2008年 | 27,854 | 1月2日 | 10,676 | 10月27日 | 17,178 |
2009年 | 23,100 | 11月18日 | 11,345 | 3月9日 | 11,755 |
2010年 | 24,989 | 11月8日 | 18,972 | 5月25日 | 6,017 |
2011年 | 24,469 | 4月8日 | 16,170 | 10月4日 | 8,299 |
2012年 | 22,718 | 12月27日 | 18,056 | 6月4日 | 4,662 |
2013年 | 24,111 | 12月2日 | 19,426 | 6月25日 | 4,685 |
2014年 | 25,362 | 9月4日 | 21,137 | 3月20日 | 4,225 |
2015年 | 28,588 | 4月27日 | 20,368 | 9月29日 | 8,220 |
各項紀錄
- 歷史最高點數:31958.41點,於2007年10月30日出現,收市則回吐至31,638.22點,仍是這個指數的史上最高收市點數。
- 歷史最低收市點數:58.61點,於1967年8月31日錄得,原因是六七暴動引發的1967年香港股災。
- 歷史單日最大跌幅(以百分率計):33.33%(三分之一),於1987年10月26日出現,當日受到黑色星期一拖累,引發1987年香港股災,收市報2,241.69點,暴瀉1,120.7點。
- 歷史單日最大跌幅(以點數計):2,138.49點,在2015年7月8日出現,收市跌幅收窄至1458點,報23516點。以收市計的最大跌幅則是在2008年1月22日出現,報21,757.63點,暴挫2061.2點,主因是美國次按風暴失控而引發的全球股災;但翌日恆指就出現「大奇蹟日」,創出歷史最大單日點數升幅。
- 歷史單日最小跌幅:0.02點、0.00009422%,於2013年6月18日出現,當日收市報21,225.88點。
- 歷史單日最大升幅(以百分率計):18.82%,在1997年10月29日錄得,當日收市報10,765.3點,大升1705.41點。主因是對沖基金活動以及前一日暴跌後的反彈引致。之前一日因泰銖被狙擊,對沖基金炒作港股,恒生指數狂瀉1,438.31點,報9,059.89點。
- 歷史單日最大升幅(以點數計):2482.35點,在2008年1月23日錄得,當時報24239.98點;收市報24,090.17點,仍然暴升2,332.54點。主要是因為美國突然減息四分三厘救市,及前一日暴瀉超過2000點並創出史上第二最大單日點數跌幅後的反彈引致,成為港股「大奇蹟日」之一,完全收復失地。
- 歷史單日最小升幅:0.06點、0.00029%,在2012年3月26日錄得,當日收市報20,668.86點。
- 單日最大成交量:562.64億,於2015年4月9日出現。
- 單日最大成交金額:2,915.29億,同樣於2015年4月9日出現。排列第二的2500.32億紀錄只是於前一日出現。
- 最高市價總值:261,259億元,在2014年8月27日錄得。
計算
今日恒生指數的計算公式:
- CI:現時指數
- YCI:上日收市指數
- P(t):現時股價
- P(t-1):上日收市股價
- IS:已發行股票數量
- FAF:流通系數
- CF:比重上限系數
(例如比重上限系數為40%,即指在指數編算上,只計算該成份股40%之流通量股權,會出現升停板及跌停板。)
基準日是1964年7月31日,基準日指數是100點。
四個分類指數的計算方法及公式與恒生指數相同。
2006年6月30日恒指服務有限公司宣佈更改恒生指數加入H股後的計算方法及對現有成份股的數目及影響。(詳情於外部連結)
計算方法
恒生指數分三階段更改成份股於指數比重上限,第一階段由2006年9月8日開始,恒生指數的計算方法改為以流通市值調整計算。每隻成份股的比重上限為25%。第二階段由2007年3月9日實施2/3的流通調整,流通系數=100-2/3(100%-流通系數)並上調至最接近的5%倍數,比重上限為20%。第三階段由2007年9月7日實施全流通調整,比重上限為15%。此舉主要是為了避免指數受個別大市值成份股(如匯豐控股)所左右而失去代表性。
2014年8月15日季度檢討宣布,每隻成份股的權重上限將在未來12個月通過五輪指數調整,由15%逐步降低至10%,與恒生國企指數看齊。
目前對恒生指數影響最大的成份股是匯豐控股(13%),其次是騰訊(8.95%)、中國移動(7.51%)、友邦保險(6.67%)。 2015年3月9日起,對恒生指數影響最大的成份股是匯豐控股(12%),其次是騰訊(9.06%)、中國移動(7.64%)、友邦保險(6.48%)。 2015年6月8日起,對恒生指數影響最大的成份股是匯豐控股(11%),其次是騰訊(9.66%)、中國移動(7.08%)、友邦保險(6.48%)。
交易時段
自2011年3月7日起,恒生指數的交易時段將分階段與內地接通,第一階段將上午的開市時間提早至9時30分,中午12時正休市1小時30分鐘,下午1時30分下午交易開始,照舊下午4時收盤。2012年3月5日起,進一步將下午開市時間提早至1時正,正式與內地同步交易。
流通系數調整
流通量調整系數(Freefloat adjusted factor,簡稱流通系數)是流通股份佔總發行股之百份比。各成份股之發行量將經流通系數調整後才用以編算指數,策略性持有的股權將不納入指數編算中。例如流通量調整系數為70%,指該成份股流通於市場上之股權為70%。
2009年11月24日恒指公司宣布收緊流通股定義,由現時持股逾30%始被視作非流通股,大幅降至5%。其持股不會被計入流通股部分,亦即不會用作計算恒指比重。
新的成份股數目
恒指服務有限公司於2006年6月30日宣佈將成份股數目由33隻加至38隻(當中包括33隻非H股及5隻H股),並於2007年2月9日宣佈將成份股逐漸增加至50隻,當中H股與非H股數目將不會被固定於持定水平。
選股範疇
恒生指數成份股必須是以主版及於香港作第一上市地點。如是國企股只要符合以下其中一點亦可:
- 該H股公司股本以全國企股於香港交易所上市;
- 該H股公司需完成股權分置改革並沒有非流通股本;
- 新上市的H股公司沒有非上市股本;
- 必須位列在聯交所上市所有普通股份(H股除外)總市值在首90%之列(市值指按過去一年內的平均值);或
- 必須位列在聯交所上市所有普通股份(H股除外)成交額在首90%之列(成交額指按將過去兩年內的成交總額分成八個季度各自作出評估);或須在聯交所上市滿兩年或符合相關上市少於兩年的大型股獲納入恒生指數的指引。
於檢討指數時大型股平均市值排名 | 最少上市時間 |
---|---|
第5或以上 | 3個月 |
第6至15 | 6個月 |
第16至20 | 12個月 |
第21至25 | 18個月 |
第25以下 | 24個月 |
經甄選符合資格後,再按以下3項準則接受最終評選:
- 公司市值及成交額之排名;
- 不同行業在恒生指數內所佔的比重能否反映股市分佈;及
- 公司的財政狀況。
恒生指數任何一隻指數成份股如連續停牌一個月,該成份股將會從指數中剔除。在非常特殊情況下,例如該成份股被認為極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復牌,才有可能獲保留在指數內。
恒生指數成份股
恒生指數成份股,即是香港的蓝筹股。由2015年12月24日起,恒生指數五十隻成份股,包括: (粗體為H股,斜體為紅籌股)
註:雖然「中銀香港控股」(2388) 股東是中國銀行,但中銀香港主要業務集中於香港,故不屬於紅籌股。
(*)號為市值只包含H股,以下列出2015年12月24日聖誕節前收市後的恒指成份股市值,只供參考。
最初成分股恒生銀行初時選取三十間上市公司股票作為成分股,作為銀行內部參考資料,以下是三十個恒生指數最初成分股:
歷來變動1975年以來變動
参考資料
外部連結维基新闻中的相关報導:恆指曾瀉2139點 歷來最大跌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