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217国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Raymon090留言 | 贡献2021年9月11日 (六) 02:19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217国道
217国道路綫圖
217国道独库公路段(约960公里处)
道路信息
道路總長1,753公里(1,089英里)
主要连接道路
起點新疆阿勒泰
終點新疆塔什库尔干
公路系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道

217国道(或“国道217线”、“G217线”)是在中国的一条国道,起点为新疆阿勒泰,终点为新疆墨玉的国道,全程1753千米。在《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中,终点由新疆墨玉县调整为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里程表

城市名 距起点距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市 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布尔津县 1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 33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 40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 43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奎屯市 57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 59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111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雅县 117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拉尔市 134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墨玉县 1753

历史

独库公路

独库公路现为217国道独山子库车段。全线设有道班养护,但每年只通车3个月。2009年6月,在武警交通部队第二总队完成了独库公路从山岭重丘区三级路改造为山区二级路的施工任务。

根据毛泽东1964年4月9日“要搞活天山”的指示,在“巩固边防,加强战备,搞活天山,独立作战”的思想指导下新疆军区决定修建独库公路。1966年开始测量设计,1969年开工,至1972年突击完成,耗资816万元,只能勉强通车。

1973年新疆军区司令员杨勇推动对独库公路建设,对原路线方案提出大的修改意见,并拟提高路线标准。1974年4月21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决定加快修建天山独库公路,并将其列入国家重点项目,直接归中央军委领导建设。1974年5月,军委工程兵第四工区的三个建筑工程团1.3万人开进天山。1974年8月开工,1983年9月建成通车,总投资3.5亿多元。施工牺牲168人。

独库公路长562公里,平均海拔2500千米,翻越4个海拔3000米以上、常年积雪的达坂,跨越5条河流(库车河巴音郭楞河巩乃斯河喀什河奎屯河),通车之初建有3条高山隧道、2座防雪走廊。由北向南为:

  • 独山子区
  • 清水河大桥
  • 哈希勒根达坂,海拔3390米,为天山北侧的依连哈比尔尕山垭口。哈希勒根隧道(一号隧道)长340米,净宽7.5米,净高5.8米。隧道北侧有防雪走廊。
  • 乔尔玛
  • 玉希莫勒盖达坂,垭口海拔3428米,为阿布拉勒山垭口。玉希莫勒盖隧道(二号隧道),因穿过断层破碎带透水严重,衬砌困难,防水层不够,通车后到处冒水,导致冬季洞口被冰堵塞,仅通车一年就不能使用,来往车辆改走明线(长32.3公里)。2008年5月中铁十三局、中铁建大桥局开工新建玉希莫勒盖隧道,全长1943米,净宽7.5米,净高5米,限高4.5米。2013年9月20日竣工通车,比翻越玉希莫勒盖达坂少走14公里。[1]隧道进口位于老玉希莫勒盖隧道右侧对面山体上,进口高程约为3200m,出口高程约为3230m,出口接上废弃的老路。
  • 那拉提镇(俗称零公里)。伊犁公路总段那拉提公路段1984年开始接养K724-K906(玉希莫勒盖达坂经那拉提至巴音布鲁克区二乡)养路、救援雪困车辆人员。[2]为保障每年6月1日通车,整个五月份要用推土机、装载机、扫雪车打通积雪路段。
  • 拉尔墩达坂,海拨2700米,为那拉提山垭口。里程为217国道805公里处。达坂北侧15.5km路段内位于伊犁谷地迎风面,降雨丰富,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10月15日至5月10日为稳定积雪期,山腰通过5条沟的公路有2-5米厚的积雪,是独库公路从10月中旬至次年5月不能通车根本原因。1980年春施工部队要经过该达坂进入施工现场,用8台D-80型推土机连续推雪一个月才勉强通车。1984年4月开工建设防雪走廊,全长258.5米,宽8.5米,86根钢筋混凝土立柱,1984年12月建成。
  • 巴音布鲁克
  • 呼屯郭楞隧道,长640米,净宽7.5米,净高5米
  • 铁里买提达坂(官方地图上名称铁里买德达坂),海拔3700米。铁力买提隧道(三号隧道),海拔3192米,长1894米,净宽7米,净高6.7米,限高4.5米。
  • 卡尔脑隧道长722米,净宽7.5米,净高5米
  • 盐水沟隧道长190米,净宽9米,净高7米
  • 库车市

图片集

  1. ^ 天山玉希莫勒盖隧道竣工通车. 人民网. 2013-09-30 [2021-09-11]. 
  2. ^ 彭传哲. 为了谁——来自217国道天山公路的调查. 中国公路. 2007, (2): 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