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地球轨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凌雲留言 | 贡献2024年4月1日 (一) 16:32 研究的歷史:​ 增加或調整內部連結)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地球在其軌道上的季節性點(不按比例)。
地球軌道(黃色)與圓(灰色)的比較。

地球太陽軌道平均距離1.4960億公里(8.317光分,9296萬英里)[1],從北半球上方看是逆時針方向的運動。一個完整的軌道需要365.256天(1 恆星年),在此期間地球已經行進了9億4000萬公里(5.84億英里)[2]。忽略其它太陽系天體的影響,地球軌道,也稱為「地球公轉」,是一個橢圓,地球-太陽的質心為一個焦點,目前偏心率為0.0167。由於該值接近於零,因此軌道中心相對靠近太陽中心(相對於軌道大小)。

從地球這顆行星的軌道看太陽是順行運動,使太陽的視運動相對於其它恆星是每一太陽日向東約1°的速度(或每12小時一個太陽或月亮直徑)[nb 1]。地球的軌道速度平均為29.78 公里/秒(107,200 公里/小時;66,620 mph),這足以在7分鐘內跨越地球的直徑,並在4小時內從地球跨越地月距離月球[3]

從太陽或地球北極上方的有利位置來看,地球似乎以逆時針方向繞太陽旋轉。從同一個有利位置看,地球和太陽似乎也繞各自的軸以逆時針方向旋轉。

研究的歷史

日心太陽系。
日心說(下圖)與地心模型(上圖)相比,不按比例縮放。

日心說是首先將太陽置於太陽系中心,並將包括地球在內的行星置於其軌道上的科學模型。薩摩斯的阿里斯塔克斯在西元前三世紀就已經提出了日心說模型。在十六世紀,尼古拉·哥白尼 天體運行論對宇宙的哥白尼日心說英语Copernican heliocentrism進行了全面討論[4]。與托勒密在第二世紀提出他的地心說模型的方式大致相同。這個「哥白尼革命」解決了行星視逆行運動英语Apparent retrograde motion的問題,認為這種運動只是感知和視覺的。根據歷史學家傑里·布羅頓的說法:「儘管哥白尼的開創性著作......早在一個多世紀前,[荷蘭製圖師]瓊·布勞英语Joan Blaeu是第一位將他革命性的日心說納入世界地圖的製圖師[5]。」

對地球的影響

註解

  1. ^ 我們的地球繞太陽公轉大約需要365天,而一個完整的軌道有360°。這一事實表明,地球每天在其軌道上運行大約1°。因此,太陽相對於恆星在天空中的移動量似乎相同。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apsis”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epoch”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arg_peri”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參考資料

  1. ^ Sun: Facts & Figures. Solar System Exploration.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July 29,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3, 2015).  已忽略未知参数|df= (帮助)
  2. ^ Jean Meeus, Astronomical Algorithms 2nd ed, ISBN 0-943396-61-1 (Richmond, VA: Willmann-Bell, 1998) 238. See Ellipse#Circumference. The formula by Ramanujan is accurate enough.[來源請求]
  3. ^ Williams, David R. Earth Fact Sheet. NASA. 2004-09-01 [2007-03-17]. 
  4. ^ 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 Johannes Petreius. 1543. 
  5. ^ Jerry Brotton,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Twelve Maps, London: Allen Lane, 2012, ISBN 9781846140990 p. 262.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Allen294”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VSOP87”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