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咏春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218.102.187.59留言2016年3月30日 (三) 09:51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詠春拳近代新興及流行武術葉問於1950年代從中國大陸來到香港,是第一個以詠春派為名稱的師傅教授這種拳術。於1968年成立詠春聯誼會(後改稱詠春體育會)。於1970年代起,葉問親授[1]徒孫梁挺師傅率先將詠春拳介紹到德國,從此詠春拳在歐洲北美洲發展[2][3]。因此可以從香港繼而發展至全世界為人所熟悉。

在中國大陸稱現今在香港流行的詠春拳為香港詠春拳,詳見本頁之"主要分支"章節。

詠春拳以實際的拳術戰鬥理論為主,以身體結構、關節活動及流體力學開始研究改進,脫離了傳統五行八卦象形神意玄學、非科學性質、近似哲學性的解釋。前輩們進而設計了一套由淺入深的訓練系統,由第一套拳小念頭的單純靜態氣功及一攤三伏的部拉筋動作開始,直至意念反應全身總體運動為止。除了真正可以用於攻擊及防守之用,及至其訓練黐手階段,由於是練習自然反應,不會硬套次序重複性的招式,更加容易使到練習者感到有興趣。故此,詠春拳可以在擂台的項目上比賽,一般的訓練亦可以被視作為長期健身強體運動[4]。於香港香港警察學院廉政公署訓練營的常規武術訓練自衛術為主導,亦曾經加入詠春拳元素。此外,部份航空業在訓練空中服務員保安內容時,亦有加入詠春拳的技巧。

傳說

中國武術的早期發展多半缺乏文字記載,僅能靠師徒口耳相傳。其間或因個人學識不足而多所短缺;又因為清末迄今的政權變更,引致有關人物雖要使用化名;加上期間的反清宣傳少林故事章回小說所影響而增添幾分神秘色彩。經過若干年後,今日的傳說與當年的事實必然有其差距[5]

依據最早使用詠春拳各稱的一代名師葉問[6]所述:康熙年間,廣東人嚴二因事被誣告,攜女嚴詠春遠徙四川大涼山腳。詠春年滿15時,有當地土豪垂涎其姿色,前來逼婚。大涼山白鶴觀有河南嵩山少林寺武僧出身的五枚法師攜詠春返山,授以武藝。詠春技成後返家擊敗土霸。詠春婚後將武藝傳予夫婿梁博儔,其後梁博儔再傳予梁桂蘭,梁桂蘭再傳予黃華寶。黃華寶為棲身「紅船」之粵劇演員,與曾獲另一少林寺武僧至善禪師教授六點半棍的同袍梁二娣為伍。两人互相切磋武藝,彼此盡得所學,技法亦互相融合。其後梁二娣將技法傳予佛山名醫梁贊[7][8][9]

葉問長子葉準根據佛山永春拳彭南陳述及研究,提出與父親不同的版本:清雍正年間,湖北藝人張五擅長攤手粵劇做手),人稱「攤手五」。因故從北京流亡至佛山,組織紅花會館,教授戲曲及武藝。其拳術已經初具詠春拳的章法,經過近百年的流傳和發展,歷經嚴詠春、梁博儔、黃華寶、梁二娣等人的努力,詠春成為一套完整而成熟的拳術,至梁贊始發揚光大[5]

歷史

1948年由筆名“我是山人”的陳勁先生,根據梁德榮比武事績改編寫成及在佛山出版了「佛山贊先生」。陳勁於49年後來到香港,50-60年代於晶報撰寫武術小說,包括重新編撰「佛山贊先生」。

梁贊

File:佛山贊先生.jpg
舊小說封面, 陳勁著

梁贊原名梁德榮(1826至1901年),廣東鶴山古勞人,享壽75歲,

葉問於1950年代來到香港後,香港報紙亦連載有「佛山贊先生」的武俠小說,「贊先生」被尊稱為「詠春拳王」。傳人有人稱找錢華之陳華順

梁德榮,廣東鶴山古勞人,在古勞出生。他承繼了父親位於佛山筷子街經營中醫及跌打醫館後訂名為榮生堂[10]。梁贊及贊生堂等名稱,為陳勁所創作。

梁贊18歲時先師從紅船子弟梁二娣學習欽州蛇形洪拳。後梁二娣將梁贊引薦到亦師亦友之黃華寶〈四川梅花拳詠春〉門下。黃華寶亦是鶴山人,與贊是同鄉。黃華寶將詠春拳秘密傳授與梁贊。並告誡不可以將此拳公開發揚;否則違背祖師等語。

梁德榮(贊生)約於1870年至1890年,在榮生堂內收徒授拳,將其畢生所學重新整理,從此奠下詠春拳的良好基石。

梁贊年花甲後,由於長子梁春早逝,次子梁璧成為了其醫術及武學的繼承人。那時梁璧已經離開佛山去了香港布匹行工作,不能接替父親的生意,唯有將榮生堂交托與陳華順,贊退休後返回古勞。順為杏壇人,故小說佛山贊作者又稱此時的醫館為杏濟堂

梁璧(1845-1911年),自小追隨父親習拳(比陳華顺早20多年),後到香港與朋友經營綢緞店,1909至1911年傳技于葉問。他應該是對詠春之歷史,其父之拳法刀法最為理解的傳人。日後對葉問影響最大。

陳華顺

陳華顺(1849年-1913年),享壽64歲。順德馬寧杏壇人,順德出生,後居佛山,以找錢為業,綽號找錢華。身材高大,臂力驚人。他知道佛山赞的比武事跡,時常從門縫裡自觀自學,終於在39歲時追隨已經62歲梁贊學習詠春拳。梁贊去世,陳華顺於1904年於蓮花地大街缸瓦店內,教授詠春拳術。約於61歲(1907年左右)收葉問為徒[11]

陳華顺於1904至1910年間授拳,傳人共有16人。大師兄吳小魯、二師兄吳仲素何漢侶雷汝濟陳汝錦和封門弟子葉問等。

陳華顺在1910年後,因為中風的關係,隱居順德馬寧杏壇;佛山的跌打醫館,便交由陳汝棉負責。

陳華順傳人

陳汝棉

陳汝棉(1884年—1942年)為陳華順的獨生子。其父在他8-9歲時,便教他詠春拳。由於陳汝棉在13-4歲時,脾氣不好,稍不如意,便和別人打架,所以有貔貅棉之稱號,貔貅即是頑皮的意思。陳汝棉與鄰村昌教鄉的一個年老花洪拳教頭黎三興女兒黎好(妙顯)結婚。陳華顺晚年中風,返回順德故鄉;佛山的跌打醫館,便交由陳汝棉負責。

陳汝棉育有3子,即陳家燊、陳家廉及陳家齊。隨習父系拳術外,亦加上母系的大展手,一字劍及雙刀拆棍等洪家技巧[12]。所傳弟子中除其三子外,較為知名者有南海人招就和甘绍才。

陳汝棉在1932年遷往廣西梧州設館,名“佛鎮陳館”。教授“少林永春拳[13]。于1942年離世。

吳仲素

吳仲素父於佛山開設缸瓦店,因為工作方面需要找換錢幣,故與陳華順成為好友。隨後(約1904年後)將缸瓦店交付于陳華顺。並將仲素與兄小魯一同受托於陳華顺,成為陳華顺首兩名弟子,故人稱吳仲素為二師兄。當時陳華顺在舖內正式開始授徒。

兩年後(約1906年)追隨陳華顺租用葉氏桑園大祠堂設醫館並授徒。直至3年後(約1909年)陳華顺輕微中風,自覺年老回鄉養病。

吳仲素遷到普君墟綫香街開設醫館並授徒。很多富家子弟,如有记盲公饼何兆初,李众胜堂少东李赐豪,英聚茶楼司库梁福初等也慕名求學。

30年代,姚氏鴉片煙館禮聘阮濟雲睇埸,其弟阮奇山及煙館太子姚才得以學習其蛇形拳術近10年[14]。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皇軍南下前,阮濟雲1939年到越南,煙館由吳氏接任睇場,而阮奇山及姚才有機會學習詠春拳。及後,吳仲素到香港,姚才曾兩度請得其師公郭寶全[15]到佛山加以指導。

據說戰時,吳仲素曾在香港筲箕灣設館,但時間甚短。和平後返回佛山,由姚才兄弟等前徒弟供養。

葉問

葉問(1899年-1972年)本是佛山世家子弟,後習藝於陳華順。1950年,於香港發揚詠春拳[9]。傳人有梁相(梁相弟子包括鄭傳勳、郭強中醫、梁景棠、布建華、吳華森、陳春保和梁冠等。)、駱耀[16]袁九會徐尙田古生招允黃淳樑梁挺盧文錦(台灣)、李小龍(美國)、何金銘(澳門)、梅柄華(又名余有顯,美國)、梅逸(美國)、長子葉準和次子葉正等,他們都遵照其遺志,把詠春拳發展至世界各個角落。故葉問為發揚詠春拳至全世界再記一功。其中弟子之一的李小龍更以詠春拳作為武術基礎,發展出截拳道

梁博儔起、梁蘭桂黃華寶皆沒有設立武館之習慣。梁贊在醫館中教習,陳華順在缸瓦店內授拳,吳仲素在俱樂部中,傳授詠春拳術。

詠春體育會

葉問於1966倡議其弟子組成詠春聯誼會(後改稱詠春體育會),得到鄧生探長同僚彭錦發藍賢發經濟上支持及於彌敦道創立,1968年向香港警務處註冊成立社團,為最早註冊的國術團體[17]。第一個訓練班由梁挺主持。詠春聯誼會後來遷往旺角水渠道的自置會址,1974年正式以詠春體育會名稱註冊成為非牟利的有限公司。

葉問兩名兒子於父親離世前數月開辦葉問體育會

口訣與理論

葉問口訣

  • 念頭不正,終生不正。〈拳套要求、人生寓意〉
  • 念頭主手〈一說守〉,尋橋主腳〈與步〉。〈練習拳套目的〉
  • 標指不出門。(拳法〉
  • 來留去送,甩手直衝。
  • 撳頭扢尾,撳尾扢頭,中間〈飄〉膀起。
  • 正身子午,側身以膊〈為子午〉。
  • 朝面追形,而〈追形〉不追手,以形補手,以手補形。
  • 力由地起,拳由心發,手不出門〈手不離午〉。
  • 避實擊虛 (遇實則消,見虛即進)。
  • 畏打〈終〉須打,貪打〈終〉被打。〈不畏打,不貪打〉
  • 轉馬手先行,上馬手先行。〈轉馬上馬,樁手先行〉
  • 留情不出手,出手不留情。〈留情不打,打不留情〉
  • 不挑不格,消打同時。

適用口訣

  • 枕手橋上過,攤手中門內,伏手控外門。
  • 膀手不留橋,間手破中出,構手枕伏化。
  • 換手肘 (粵音爭) 腕過,削脫上下反。
  • 膀手非手,錯膀非錯。
  • 拳打一線,連環迫步。
  • 打拳爭不盡,練拳有幾何?
  • 圈腕手爭曲,念頭錯上錯。

用力三論

  • 捨力論──捨棄拙力
  • 卸力論──卸去來力
  • 借力論──借用來力

其他理論

  • 中門論──人體中門最弱,是攻擊目標,也是重點守護的地方。手由心發,上至頭頂,中為心窝,下達胯襠。老洪拳、羅漢拳、鶴拳(包括空手道),則分四門八方。詠春則重中門內外。
  • 直線論──兩點之間,线段最短
  • 子午論──用中守中
  • 失午論──身手步全論

傳統教程

詠春拳講求反應敏捷,注重技巧而非力量取勝。由淺入深。套路只有小念頭尋橋標指3套。學習過程,先從上身手部,即小念頭,連貫腰下腳步,即尋橋標指。領略肘底力的配合,融貫於黐手,磨練於木樁,最終達到步手身全。詠春拳不主張束力,強調運用肘底力肘底力就是詠春拳的精髓。

套路

小念頭

小念頭是詠春拳的初級拳套,有念頭正,終生正之意。全套拳由開馬〈二字拑羊馬〉 起,至全套完結,除手部動作外,全身都不動。習功者必須保持頭要正,身要正,馬要正。全身其他肌肉放鬆。呼吸自然。整套共計108个動作,故又名“一百零八點手”。除了練習手部動作標準位置之外,亦練習樁馬穩定,腿部和手部肌肉伸展運動,增強手腕與膊胳關節的活動范圍,使「肘底力」有所加強。最理想達至有效地運用「六合力」﹑又稱「六節骨發力」。即是由腳眼﹑膝﹑腰﹑肩﹑肘(肘底力)和腕六個關節共同發出的力量。

練習小念頭,不必使用拙力。徐尚田師父認為小腦是控制肌肉協調,關節活動以及身體平衡的主要器官,為此特別注重小腦的開發。

第一節

由開馬基礎〈二字拑羊馬〉開始,接著「日字衝拳」由心發、跟著「一攤三伏手」(當中依次序包括了「攤手」﹑「圈手」﹑「枕手」﹑「伏手」和「護手」共5種手法)﹑最後側掌「拍手」和「正掌」,再攤圈收拳。

第二節

小念頭之第二節除了當中的一部份動作手法與小念頭之第一節大致相同之外,亦新增了「耕手」和「橫掌」兩種動作。

第三節

由首兩節發展起來的實用手法。

尋橋

註:(沉桥)為大陸支流使用的名稱。

尋橋為詠春拳的第二套套路,屬於中級套路。用以練習步法及撐腳,配合之前所學習的手法,可以尋找敵人的橋手(不仅仅是寻找,更是破桥过桥占桥)。

標指

標指為詠春拳第三套套路,屬高級套路。以開馬後第一個動作命名,只教授與品格良好及達到標準之入門子弟。

標指主攻,步手身全。標指圈腳之後,練習腳法。(手不出門)

黐手

黐手是詠春拳雙人對鍊方法之一,用以練習攻擊防守反應;更加是接近應用的互動練習。最終練習至應用之手法〈來留去送,甩手直衝〉〈不招不架,只是一下〉。

黐手更深一層的作用,是在提昇自身內力。經由手腕接觸互動,可以協調肌肉平衡,及身體重心的穩定性。[1]

單黐手

重覆三個動作,一方“伏”>“窒(疾)”>“打”,另一方“攤”>“掌”>“膀”。

雙黐手

一手為“伏”,另一手為“攤”>“膀”。即一方之左手為“伏”時,對應對方之右手“攤”>“膀”。

木人樁法

木人樁法共八節116式,練習器材為以木材製造之木人樁,有樁手及樁腳之設置。容許少量活動(彈性)。當作模擬敵人練習。鍛鍊手部接觸部分之剛強性,全身整體活動性。步法之靈活性。

六點半棍法

六點半棍法即南拳單頭棍七法。六點半招式組合為:①上中路之枕、②攤(挑)、③槍(標、點)、④下路之掃、⑤撥、⑥彈(撬)冚(壓)及加上半點摭攔(退躍)。

另有一說為①槍、②挑、③釘、④抽、⑤彈、⑥攤及半點摭攔。六點半棍法使用四平馬,研習六點半棍法可增加臂膀之力及標馬穩定。

八斬刀法

八斬刀為由八路(段)組成。

坐馬

詠春拳之坐馬為二字拑羊馬,主要練習股四頭肌腓腸肌腿部肌肉,以達致身體平衡。於坐馬期間,配合呼吸,採用腹式呼吸法,可鍛鍊腹直肌外斜肌軀幹肌肉(氣沉丹田)及身體上其他隨意肌之硬氣功,亦可自然舒氣,練習軟氣功,做到心無雜念,冥站隨意之輕鬆精神狀態。

基本三式

正身馬,側身馬,子午馬。

腳法

(包括步法, 踢法和拌法)

包括坐馬站樁練習腿力,步法使之靈活平衡之外,踢法用以攻擊,以腳消腳便是以攻為守。侧步和圈步,可以避免对方攻击到自己的要害;踩掃構攝為拌腿之法。

踢法

正撐,側撐(後撐),外撐。

步法

箭步,斜步,橫步,退步,遘步,圈步,躡步,拐步共八步。

踏法

正,側,外,後。

拌法

手法

基本法

  • 三拳:日字衝拳,尋橋抽拳,尋橋欄撞拳
  • 三掌:正掌,橫掌,昂掌.或曰直掌(心-包括正掌,橫掌,昂掌),殺掌(陰掌沿),摌掌(陽掌沿)
  • 三腳:(三身法):出自尋橋之(正身)撐腳,(側身)撐腳及(反身)撐腳
  • 三步:正(箭)步,橫步,圈步

詠春八手

黐單手之標準手法,出於小念頭尾段,順序為前(內門〉攤,〈上〉枕,〈內〉刮,撈〈粵音錨,外攤回〉,構〈錯膀〉,圈〈手腕〉,伏〈掌〉,膀。

  • 手掌──伏
  • 手腕──圈、構
  • 前臂──枕、攤、膀、刮及撈。
  • 全臂──衝包括拳、掌、間、標及拂〈問〉

有(手)形手法

以手形為名。

  • 攤手:手形為手掌向上(陽掌),手腕在子午線(垂直橫過人體中軸線之二維(2D)平面),沉肘。手腕比手肘高,手腕比手肘前。動作係從其他手形(如間手)變動成正身攤手或側身攤手。當中手法有滾、圈,撈(錨),枕等。要求作法「不招不架,手不出門」。手臂(部)姿勢有兩式:
    • 正身攤手,沉肘埋中(盡歸子午)。
    • 側身攤手,沉肘顧(護)脇,以膊為子午。
  • 枕手:手形為手掌向內,在子午線(垂直橫過人體中軸線之二維(2D)平面),沉肘埋午。手腕比手肘高,手腕比手肘前。動作係從其他上路手形(如問手或護手)變動成枕手。
  • 間手(耕)手
  • 膀(拂)(搆)手
  • 伏(窒)(拍)(撳)手
  • 護(拍)(撳)手
  • 問(標)手
  • 攔(拂)手

純手法

(動作)

  • 撳〈按〉手
  • 拂〈發〉手
  • 脫〈削〉
  • 臘〈擒〉
  • 托〈拿〉

雙手法

  • 雙間(耕)手
  • 雙滾(綑)手
  • 抱牌手
  • 構枕手

練習器具

  • 木人樁:樁上有3支「倒品字形狀」樁手,一支弓字樁腳,供練習者熟習拳法。
  • 八斬刀:比蝴蝶雙刀短窄,僅僅長過手睜少許(包),護手有倒鈎反上,刀鋒前沿磨尖,利直刺;後沿及刀背較厚,利於斬削及枕欄。
  • 六點半棍:長12-13尺。
  • 掛牆沙包:與其他武術所指的懸吊式沙包不同,詠春拳所用之沙包為掛牆式。貼牆或吊包。
  • 八仙枱,中式大餐桌,八卦形桌面,可坐8人。相傳梁贊曾經以此桌來訓練梁璧黐手。

主要分支

香港詠春拳

又名葉問詠春拳或詠春拳-葉問宗支。

1998年是中國武術協會成立四十週年﹐協會特別出版了《中華武術圖典》﹐編輯委員會皆為中國武術界知名人士﹐包括主編李杰(前中國武術協會主席)。其中169-171頁﹐介紹由葉問傳下﹐並從香港發展到世界各地的拳種為香港詠春拳﹐稱葉問為此拳種的首傳人。171頁特別註明﹐李小龍以這種詠春拳為基礎創立截拳道

廣州咏春拳

舊稱阮奇山咏春拳。岑能的後人遵阮奇山為宗師。

阮濟云與阮奇山兩兄弟尊欽州洪拳蛇形郭寶全為師父,羅晚(公)為師公。

阮濟云兄弟亦跟隨永春名師馮少青

阮奇山亦有學習吳仲素的詠春拳。

岑能尊張保為師父,洪拳韋玉笙為師公。後學阮奇山。

蛇鹤咏春拳

蛇鶴詠春為舊稱紅船永春拳的一個支脈,由紅船武生大花面申錦傳予羅悌雲,再傳技於其子羅定周。羅定周亦在國民政府時期為官,後移居香港,投身警界,其後轉投文化事業。此技羅定周再傳其子羅昭榮至今。蛇鹤咏春拳過往在傳承方面,以父傳子形式為主,及以個別小組形式低調地向外教授,但從不讓小組間師兄弟們認識。

實用詠春拳

為香港黃淳樑詠春拳分支,是將西洋拳融匯於詠春拳法,以實用性及攻防兼備為目的。坊間多以「傳統派」及「實用派」來劃分。台灣中部亦有施明傑實用詠春拳,教學風格將街頭實戰經驗融入平日基本功,也是實用性為主。

紅船詠春拳(舊稱紅船永春拳)

馮小青(在1870年後,當時粵劇可以在廣州恢復演出)在廣州追隨粵劇武生新錦(大花面錦,陸錦)學習紅船永春(前身為福建白鶴拳)。拳套只有一套小練頭和散式。新錦在粵劇班中是黃華寶(1854年前在佛山粵劇演出之武生)的後輩。馮小青約於1920年在佛山去世,享壽72歲。

蛇形永春內功拳

阮濟雲安南所傳出—蛇形永春,永春內家拳 (VINH XUAN NOI GIA QUYEN),亦名永春佛家 。阮奇山之兄長,追隨師父欽州郭寶全(蛇形)(老洪拳五形之一),馮小青(紅船永春,當時年屆70)等。套路除部分蛇形拳路、紅船永春拳路外,還有小練頭,尋橋及標指等套路[18]

佛山蛇形咏春拳

叶问,阮奇山,姚才曾經跟隨吴仲素學習拳术。姚才一脉衍为蛇形咏春。姚才(1890年-1956年)祖籍宝安县,世居普君墟安天坊,世家弟子。近代武术家、咏春拳名师。父姚九枝在黄伞巷(今福贤路)开设膏、丹、丸、散中成药店。姚才人称‘大力才“,其腕力惊人,能单臂伸直将一箩谷用绳吊于手腕之上而轻易举起。他自小好慕武术,拜阮济云為師,在师傅精心培养下,经十载苦练,武技大成。及后,其师阮济云往安南传授拳術,他赏识姚才是练武的好材料,故领姚往启吴仲素武馆深造,其时阮奇山、叶问也常往吴武馆请教,三人常交流切磋。

偏身咏春拳 (鶴山咏春拳或古勞咏春拳)

廣東鶴山古勞偏身咏春尊梁贊為師祖,王華三為宗師。王華三首徒林伯長(又名林兵),於日戰時和阮濟雲一起於越南廣東會館傳授拳術。根據中國《精武》2002年第9期文章,提到林兵為孫中山在南洋一帶活動的近身保鏢。

偏身咏春拳名稱是由莫沛安在《新武俠》雜誌介紹時出現,是為了分別葉問的佛山詠春拳與馮振的鶴山咏春拳的不同之處。鶴山咏春拳名稱為馮振早期在香港教授咏春拳時所稱。

偏身咏春拳現在分有22式散手與12路。22式散手為廣州古勞咏春拳。

刨花蓮詠春拳

莫沛安亦在1970年代中的《新武俠》雜誌介紹原為花洪箭拳的朱忠為刨花蓮詠春拳。

總匯詠春

詠春拳注重實效,拳理自然科學,合乎人體力學三角幾何。人人可以依照自身條件來學習。加上中國傳統哲理

儒家中正守法,道法自然隨意,佛性修心,不行邪念。造成可以發展之有利條件。

現在很多廣識專業,亦加入原詠春之原理或動作,將自身之動作招式增修,發展了:

  1. 少林詠春──以至善禪師為創始人。洪拳加上更改之詠春拳套路
  2. 紅船永春──黃華寶之小練頭。梁二娣之六點半棍。
  3. 洪頭蔡尾詠春──以至善禪師為創始人。部分洪家拳,部分蔡李佛拳如「小練」,「走四門」。加上詠春3套拳套路

相關條目

參考註釋

  1. ^ 《詠春族譜》,《Genealogy of the Wing Tsun Family》,詠春體育會編制,Wing Tsun Athletic Association。
  2. ^ 《亞洲周刊》 重現一度湮沒的武林.謝曉陽
  3. ^ 《民國秘史之江湖傳奇》 第三章 武林奇人_葉問 P193.[呂寧] 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2013.6
  4. ^ 《詠春搏擊術》 良仕出版 1992年 第35頁
  5. ^ 5.0 5.1 葉準,〈有關詠春源流之探討〉,1990年發表於《詠春族譜》,刊載於葉問、盧德安、彭耀鈞合著之《葉問·詠春》,匯智出版,2009年5月增訂版,第180-183頁
  6. ^ http://epaper.citygf.com/szb/html/2012-10/13/content_501519487.htm,《岭海群雄·佛山咏春拳》“念佛山人”许凱如著,“我是山人”陈劲所补充。在此书的最后一回,有较多的篇幅是讲述叶问学习咏春拳的过程以及叶问不畏强暴维护正义的事迹。这本书的出版时间,估计是在上世纪40年代末期,当时叶问还健在,年纪约为50岁。因此书中所述的内容,可信程度还是较高的。
  7. ^ 彭纪宁等,〈咏春三百载〉,《首页>>羊城晚报>>佛山新闻》,金羊網,2006-07-19
  8. ^ 〈擬組織詠春堂聯誼會小啟〉(附原始手稿影像),《詠春源流》,詠春學社官網
  9. ^ 9.0 9.1 起於嚴詠春 衍於梁贊 盛於葉問《東方日報》2013年10月11日
  10.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ce100c0101f11r.html 一直以来坊间传说都将赞先生开办的药房称为赞生堂或杏济堂,其实均属误传,梁赞的后人都清楚地记得该药房由梁赞经营时名为荣生堂。
  11. ^ 《咏春拳》 韓廣玖 P.2 陳華順 廣東科技出版社
  12. ^ 《咏春拳》 韓廣玖 P.3 陳家燊 廣東科技出版社
  13. ^ 《咏春拳》 韓廣玖 P.2-3 陳汝棉 廣東科技出版社
  14. ^ http://www.hkwingchununion.org/history-zh/foshan-yaocai/ 自幼師承……阮濟雲習技足十年……。及後,阮濟雲欲往安南(即越南)……帶姚才拜吳仲素之門深造…………。及後,姚才曾兩度請得廣西欽州郭寶全(阮濟雲師父)到佛山…………加以指導
  15. ^ http://tc.wangchao.net.cn/baike/detail_2889844.html/ 郭寶全之師父為欽州洪拳蛇形羅晚(公)
  16. ^ [駱師傅於1950年代在深水埗海壇街飯店工會內跟隨葉問學習詠春,是葉問最早期弟子之一。駱耀追隨左右作為「隨師遊」。於1961年,駱耀於深水埗基隆街設館授徒,於1966年遷館至上海街現址至今。於1996年,香港警察中國武術會成立,駱耀經過會長的誠意邀請,答允於警察體育會再次公開授徒。]
  17. ^ 詠春體育會成立四十二周年誌慶。星島地區報,2009年11月6曰,P4
  18. ^ 又名永春佛家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Kungfu System of Vietnam Wing Chun By Si-fu Nguyễn Ngọc Nội

參考書籍

  • 《詠春族譜》,詠春體育會,1990年,編審委員會由駱耀、徐尚田、黃淳樑、梁挺、葉正、蕭煜民、葉賢、陳暖林、譚鴻勳、林文學等組成。
  • 梁挺,《詠春根源》

外部連結

中国咏春拳论坛

咏春拳學會 - 瑞典 WingChun Academy Association - Swe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