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賽博格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36.236.52.46留言2018年5月20日 (日) 08:27 影劇與遊戲中的改造人例子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內爾·哈維森被有些人稱為改造人[1]

賽博格(英語:cyborg,音譯為賽博格),又稱電子人機械化人改造人生化人,即是機械化有機體,是以無機物所構成的機器,作為有機體(包括人與其它動物在內)身體的一部份,但思考動作均由有機體控制。通常這樣做的目的是藉由人工科技來增加或強化生物體的能力。

词源

英文「Cyborg」是「cybernetic organism」的結合,實際上表示了任何混合了有機體與電子機器的生物。

這個名詞的普及化是由於曼菲德·E·克萊恩斯(Manfred E. Clynes)與內森·S·克萊恩(Nathan S. Kline)在1960年使用來稱呼他們想像中的一種人類,這些人類經過強化之後能夠在地球以外的環境中生存。之所以會提出這種概念,是出自於他們覺得當人類開始進行航太的新領域時,某種人類與機械之間的親密關係將成為必要。作為一個生理儀器(physiological instrumentation)與電子資料處理系統(electronic data-processing system)的設計師,克萊恩斯是紐約羅克蘭州立醫院(Rockland State Hospital)動態模擬研究室(Dynamic Simulation Laboratory)的首席研究科學家

特徵

根據這個詞的某些定義來看,人類對即使是最基礎的科技所帶有的那種思維與物質方面的依賴,早已經讓我們都變成改造人了。在一個普通案例裡如人工器官,一個配帶有心律調整器的人可能會被認為是改造人,因為他/她如果失去了那個機械的部份就無法生存下去。而在一個比較極端的案例裡,衣物就可以被視為是一種機械化的皮膚;我們藉由建構出一些原本在那些環境中不存在的事物,讓我們能夠在差異極大的各種環境中生存下去。便條簿可以被視為一種基礎的記憶補充物。而的控制以及農業也可以被視為是一種為了符合我們的消化過程而進行的改良,這讓兩者間的分界更糢糊了。不過大部分的定義都只考慮那些在工業革命之後才可能出現的科技,尤其是存在於人體之內的。

在於人體內部的人工器官和像衣服等隨身道具外,中間還有一個灰色地帶便是構成了當時人生活一部分的輔具義肢

因為其定義可能包括了某些使用了生物組織和基因的仿真機器人生物電腦,所以在定義上有爭論的餘地,最明顯就是未來戰士中,T系列既有部分被認為是改造人,另一部分是完全機械的仿生人,可是在故事世界都一律被視為機器人。反之在攻殼機動隊中,有很多完全義體人只有腦部的有機部分是人類,但不只是堅持自己是人類,而且還要堅持腦部本來的国籍和身分認同,並且在故事中被一般人認可和各國在法律上符合其對本國國民的定義。

科幻文学裡的使用

女性主義者丹娜·海勒威(Donna Haraway)的論述裡,改造人變成了一種尋找出打破自然/文化界線之方法的隱喻。她示範說期望把這兩者分離是如何變得越來越困難,並試圖利用這種界線上的混淆來創造一種新的政治行動路線。這種思想被稱為改造人理論(cyborg theory)。(要注意的是,在海勒威的論述中,cyborg實際上指的是一種介於有機體/機械的生命體,以「改造人」來翻譯並不準確,無法完整表達出海勒威原文中的義涵。)

改造人》是一本由馬汀·凱丁(Martin Caidin)在1972年出版的科幻小說,後來被改編成1970年代的電視影集無敵金剛》(The Six Million Dollar Man)。

有本書名叫《改造人:在可穿式電腦年代中的數位命運與人類可能性》(Cyborg: Digital destiny and human possibility in the age of the wearable computer)由達伯戴出版社(Doubleday)於2001年出版。該書的某些觀點後來被收入35釐米紀錄片《Cyberman》中。

影劇與遊戲中的改造人例子

參考文獻

引用

  1. ^ Tibballs, Geoff. Ripley's Believe it or not!, p. 61 (USA 2006). ISBN 978-1-893951-12-9.

来源

外部链接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