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熱島
外观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5年11月16日) |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5年11月16日) |
'熱島效應是一個自1960年代開始,在世界各地大城市所發現的一个地區性氣候现象。具體來說,無論從早上到日落以後,城市的气温都比周边地區來得高,並容易產生霧氣。这個现象的發現,是由於人造衛星的出現,使人類得以利用人造衛星從高空以紅外線拍摄地球。這種拍攝的最初目的,是作氣象觀測用途,用以分析雨雲的構成。可是,後來人類從紅外線影像中發現城市與週邊地區的溫度有著很明顯的差異,看起来城市就好像在周边地區中間的一個浮岛。
原因
城市异常温度上升的主要原因,來自于大楼和柏油對太阳光的蓄热和城市內部林立的大楼中的空调设备排出的熱空氣、樹木減少所產生的城市圓頂效應等。由於氣溫高,所以會出現突然的降雨。近几年,大楼不斷向高空發展,河流沿岸被建築物覆蓋,都遮挡著风的流动,加劇了城市內部的高温化。[1]
以下是可能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
- 來自于树木和裸地的减少,降雨渗透地面减少,进而蒸發或蒸散量的减少。
- 來自于空氣污染,大气吸收的太阳热的增加。
- 來自于被低反照率的柏油和玻璃幕牆和混凝土覆盖,地表面吸收太阳热的增加。
- 來自于产业活动和汽车、空调设备等的人工废热。
- 來自于屏風樓,減少风的变化和流动。
內陸城市的熱島現象比海岸城市更顯著。一般認為海水水溫變化少,能夠冷卻鄰近地區的空氣。位于内陆盆地内的城市因为大气的不良循环,特别容易受到热岛的影响。
对策
- 植树,近几年采用屋顶植树、墙面植树的例子也很多。在京都協議書中也有記錄著绿化屋顶的义务。在许多城市也有自行出資植樹的例子。
- 采用沒有反射性能素材,如消熱效能塗料,令室外氣温降低。
- 採用不需額外供水供電的綠化屋頂。(因使用額外供水,若無同時安裝食水過濾系統,就是浪費水,但額外安裝時供電量增加=增加碳排放。)
- 采用透水性、保水性铺修,利用水份吸收熱量。
- 确保风的流通性。減少屏風型建築,像是使較凉快的空气从水體和郊外向市中心流動。司徒加特和柏林Potzdamer Platz周边的重新开辟都是有名的例子。
- 灑水。
- 限制飛機、汽車的機器及建築物的人工排熱(如冷氣)。
- 鼓勵民眾使用大眾交通。
- 分散市區人口至郊區,以減低人工排熱。
- 合理地规划城市建设,設置公園綠地或水池濕地,建造人工河道等,吸收熱量降低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