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國璜
袁國璜(1721年—1796年)[1],四川省成都府成都縣(今屬成都市)人,清朝將領,官至總兵,二次獲圖像紫光閣與巴圖魯勇號。
生平
行伍出身。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選拔為四川督標右營外委把總。三十六年(1771年),補授把總,隨軍參戰第二次金川之戰。三十八年(1773年),因屢立戰功,升授黎雅營千總。袁國璜隨參贊大臣舒常進攻綽斯甲布土司,趁著綽斯甲布軍搬運石料修築戰碉、哨卡時,率兵擊破之;又進攻馬爾邦,馬爾邦為甲索(今屬沙耳鄉克爾瑪村)後路,地勢險阻,金川兵自恃堅固,袁國璜趁敵鬆懈不備,攻破其關隘,殺傷甚多,摧毀二座戰碉。將軍明亮奏報後,賞戴藍翎,以守備升用,不久後實授陝西延綏鎮左營守備。[2][3]
四十年(1775年),升授四川維州協右營都司。此前清軍收復丹東革什咱土司全境、率領歸降番兵攻陷達爾圖(今屬沙耳鄉),敘功,袁國璜戰功最高,賞換花翎。四十一年(1776年),升授四川阜和營游擊,兩金川隨即平定。四十八年(1783年),擢升陝甘督標右營參將。五十年(1785年),升甘肅中衛協副將。五十一年(1786年),調任陝甘督標中軍副將。[2][3]
五十二年(1787年),升調江南狼山鎮總兵。年底,狼山鎮受調征討臺灣林爽文事件,隨陝甘總督福康安渡臺征剿。登陸時林爽文軍據守諸羅縣城並分兵防守各處要道,袁國璜進兵途中於興化店遇敵,奮力進擊,林軍潰敗,焚毀街莊;後攻克大埔尾、斗六門,追擊林軍二十餘里,因斗六門為南北重要隘口,袁國璜獲交部議敘。接著以攻陷水沙連、大里杙功績,受賞賜勇號博齊巴圖魯。
五十三年(1788年)正月,林爽文屯駐據守小半天山,該地山路深峻險隘、叢林茂密,袁國璜隨參贊大臣海蘭察率兵攀爬藤木而上,林軍出寨俯擊,槍砲齊發,袁國璜督兵強攻,大敗林爽文軍,林爽文逃竄藏匿於東勢角,袁國璜與海蘭察由龜仔頭、內木柵分路進兵,乘著夜間疾行,追至麻薯社。袁國璜徒步沿山搜捕,於老衢崎生擒林爽文,再乘勝進擊莊大田部,莊大田率部二千人布陣迎戰,袁國璜率兵衝陣,莊大田大敗、逃至柴城後被擒。事件平定,袁國璜獲從優議敘,獲第一次圖像紫光閣,受賜勇號堅勇巴圖魯。後因病歸鄉調養,病癒後起用署四川建昌鎮總兵,隨即實授重慶鎮總兵。[2][4]
五十六年(1791年),受調參戰第二次廓爾喀之役,攻克象巴宗山、甲爾古拉卡。戰後,以臺灣、廓爾喀二次戰役功績,獲第二次圖像紫光閣,受賜勇號博齊巴圖魯,列為「平定臺灣後三十功臣」、「平定廓爾喀後十五功臣」。六十年,從總督孫士毅由四川進剿苗疆,多次有功,被褒賞。[2]
嘉慶元年(1796年),川楚教亂爆發,蔓延數個州縣。此時四川綠營兵多數已開赴湖南、貴州征剿苗亂,署理四川總督英善在倉猝間偕同副都統勒禮善、佛住僅率數千兵急馳前往四川東北部抵禦白蓮教眾,並檄令袁國璜及陝西興漢鎮總兵何元卿進剿達州直隸州。白蓮教眾屯駐在天星橋(今屬萬源市),袁國璜率部奮力進擊,陣斬一千餘人。白蓮教眾退守橫山子(今屬梨樹鄉),袁國璜與何元卿焚毀白蓮教的哨卡,奪佔山梁。白蓮教眾自東鄉集結教眾數千人前來搶攻山梁,袁國璜以砲擊擊退教眾,次日再度聚集來攻,袁國璜出兵迎擊,斬獲數百人,但白蓮教後續援兵源源不斷,袁國璜寡不敵眾,激戰死守三天而陣亡。戰況奏聞後朝廷依提督陣亡例從優賜卹,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世職,由兒子袁起承襲。[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