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尔兹奖
菲尔兹奖(Fields Medal,全名The International Medals for Outstanding Discoveries in Mathematics)是一个在国际数学联盟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发的奖项。每四年颁奖一次,颁给有卓越贡献的年轻数学家,每次最多四人得奖。得奖者须在该年元旦前未满四十岁。它是据加拿大数学家约翰·查尔斯·菲尔兹的要求设立的。菲尔兹奖被视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奖章设计
奖章由加拿大雕塑家罗伯特·泰特·麦肯齐(Robert Tait McKenzie)设计。正面有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右侧头像。在头像旁刻上希腊文“ΑΡΧΙΜΗΔΟΥΣ”,意思为“阿基米德的(头像)”。又刻上作者名字缩写RTM,和设计年份的罗马数字MCNXXXIII(1933年,第二个M字以N代替),还有一句拉丁文“TRANSIRE SUUM PECTUS MUNDOQUE POTIRI”,意为“超越他的心灵,掌握世界”,出自罗马诗人马尔库斯·马尼利乌斯(Marcus Manilius)的著作《天文学》(Astronomica)卷四第392行。句中“suum”(他的)原文作“tuum”(你的)。
奖章背面刻有拉丁文“CONGREGATI EX TOTO ORBE MATHEMATICI OB SCRIPTA INSIGNIA TRIBUERE”,意为“聚集自全球的数学家,为了杰出著作颁发(奖项)”。背景为阿基米德的球体嵌进圆柱体内。
得奖者列表
年份 | 地点 | 得主(国籍,当年生日后岁数) |
---|---|---|
2006 | 西班牙马德里 | 安德烈·奥昆科夫(俄罗斯,37岁) |
2002 | 中国北京 | 洛朗·拉福格(法国,36岁)
弗拉基米尔·沃埃沃德斯基(俄罗斯,36岁) |
1998 | 德国柏林 | 理查德·博赫兹(英国,生于南非,39岁)
威廉·蒂莫西·高尔斯(英国,35岁) |
1994 | 瑞士苏黎世 | 让·布尔甘(比利时,40岁)
让-克里斯托夫·约科兹(法国,37岁) |
1990 | 日本京都 | 弗拉基米尔·德林费尔德(苏联,36岁)
沃恩·弗雷德里克·兰德尔·琼斯(新西兰,38岁) |
1986 | 美国加州柏克莱 | 西蒙·唐纳森(英国,29岁)
迈克尔·哈特利·弗里德曼(美国,35岁) |
1982 | 波兰华沙 | 阿兰·孔涅(法国,35岁) |
1978 | 加拿大温哥华 | 皮埃尔·德利涅(比利时,34岁)
格列戈里·亚历山德罗维奇·马尔古利斯(苏联,32岁) |
1974 | 芬兰赫尔辛基 | 恩里科·邦别里(意大利,34岁) |
1970 | 法国尼斯 | 艾伦·贝克(英国,31岁)
约翰·格里格斯·汤普森(美国,38岁) |
1966 | 俄罗斯莫斯科 | 迈克尔·阿蒂亚(英国,37岁)
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无国籍,居于法国,生于德国,38岁) |
1962 | 瑞典斯德哥尔摩 | 拉尔斯·赫尔曼德(瑞典,31岁) |
1958 | 英国苏格兰爱丁堡 | 克劳斯·弗里德里希·罗思(英国,33岁) |
1954 | 荷兰阿姆斯特丹 | 小平邦彦(日本,39岁) |
1950 | 美国麻省剑桥 | 洛朗·施瓦茨(法国,35岁) |
1936 | 挪威奥斯陆 | 拉尔斯·瓦莱里安·阿尔福斯(芬兰,29岁) |
特殊情况
1966年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抵制于莫斯科举行的他的菲尔兹奖典颁奖礼,以抗议苏联在东欧的军事行动。[1].
1978年格列戈里·亚历山德罗维奇·马尔古利斯受到苏联政府的限制,不能前往温哥华领奖。雅克·蒂茨代他领奖,并致词:
我很遗憾马尔古利斯缺席这届大会,相信很多人也一样。我只从他的工作认识他,然而从这城市的象征意义来看,我的确有理由希望最终可以会见这位我最尊敬和仰慕的数学家,[2]
本来在1982年于波兰华沙举行的大会,因为政局不稳定要延迟一年举行。得奖名单于那年较早时的国际数学联盟第九届会议宣布,1983年华沙大会颁发。
1998年的大会中安德鲁·怀尔斯由菲尔兹奖委员会主席尤里·马宁颁发第一个国际数学联盟银奖,以表扬他证明费马大定理。[3] [4]
2006年因证明庞加莱猜想获得菲尔兹奖的格里戈里·佩雷尔曼拒绝领奖[1],并且缺席大会。[2]
参考
- ^ Maths genius turns down top prize. BBC. 2006-08-22.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 Mullins, Justin. Prestigious Fields Medals for mathematics awarded. New Scientist. 2006-08-22.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