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特·梵高
梵谷 | |
---|---|
出生 | Vincent Willem van Gogh 1853年3月30日 荷蘭津德尔特 |
逝世 | 1890年7月29日 法國瓦兹河畔欧韦 | (37歲)
国籍 | 荷蘭 |
知名于 | 绘画 |
知名作品 | 吃土豆的人 星夜 夜间咖啡馆 嘉舍醫師的畫像 |
文森·威廉·梵谷(荷蘭語: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是位荷蘭後印象派畫家。他是表現主義的先驅,並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尤其是野獸派與德國表現主義。梵谷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與《有烏鴉的麥田》等,現已擠身於全球最具名、廣為人知與昂貴的藝術作品的行列。
梵谷的早期生活,堅決投身於從事藝術品商人的工作。經歷了短暫的教職生涯後,他成了貧困的傳教採礦工人。直到約莫27歲時,梵谷才開始了他的畫家生涯;然而,在他生前的最後十年間,卻創作了超過二千幅畫,包括約900幅油畫與1100幅素描。梵谷早期只以灰暗色系進行創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見了印象派與新印象派。梵谷融入了他們的鮮豔色彩與畫風,創造了他獨特的個人畫風,其在梵谷待在法國亞爾的那段時間,發展已臻成熟。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在他生前最後二年創作的,期間梵谷深陷於精神疾病中,其最後在他37歲那年將他導向自殺一途。
梵谷一生中的核心人物是他的弟弟西奧,其從不間斷、無私的提供梵谷經濟資助。他們終身的友誼可於他們在1872年8月前往來的多封書信間查證。
姓名
「梵谷」(Van Gogh)的發音,在英語與荷蘭語中皆有所變化。英語中,发音为/ˌvæn ˈɡɒx/ ,或 /ˌvæn ˈɡɒf/ (英國),或 /ˌvæn ˈɡoʊ/ 中不發音的gh(美國)。標準荷蘭語中,荷蘭方言的荷兰语发音:[ˈvɪntsɛnt faŋˈxɔx]。然而,儘管雙親來自荷蘭,梵谷於布拉邦長大,並以布拉邦方言進行書寫;因此梵谷很可能以布拉邦口音說他的名字:[vɑɲˈʝɔç][1]。在梵谷創作了許多作品的法國,[[IPA|[vɑ̃ ɡɔɡə]]]。
生平
早年生活
文森·威廉·梵谷於1853年3月30日出生於津德爾特,一個位於荷蘭南部北布拉班特省、位置靠近布雷達的村莊[2]。他是安娜·柯妮莉雅·卡本特斯與西奧多·梵谷之子,其父西奧多是荷蘭歸正宗教會的神職人員。文森以他的祖父為名,其也是恰一年前頭一胎死產的哥哥的名字[3]。以此方式重新使用名字的做法並不罕見。文森在梵谷家族中是個常見的名字;他的祖父(1789–1874)於1811年在萊頓大學得到神學學位。祖父文森有六個兒子,其中三名是藝術品商人,包括另一個在梵谷信中稱呼其為「零錢叔叔」的文森。祖父文森或許是被輪到以他父親的叔父--成功的雕刻家文森·梵谷(1729–1802)--命名[4]。藝術與宗教是兩項深深吸引著梵谷家族的職業。他的弟弟西奧多(西奧)於1857年5月1日出生。梵谷有第三個弟弟柯爾,還有三個姐妹:伊莉莎白、安娜與威廉米娜。[5]
文森小時候是個認真、沉默與慎慮小孩。1860年,他到尊得特鄉村學校就讀,其唯一的老師是天主教徒,並有約二百名學生。自1861年起,他和他的妹妹安娜在家中由家庭女教師指導,一直到1864年10月1日,他到了荷蘭澤文伯根的私立珍普洛維利寄宿小學就讀,離他家約有20英里(32公里)。
紐南 (1883年–1885年)
在紐南時,梵谷完全埋首於繪畫中 — 付錢叫男孩找來鳥的巢窩[6] — 然後在他們的小屋中飛快的[7]素寫下織布鳥的樣貌。1884年秋季,鄰居的女兒、比文森年長十歲的瑪戈特·貝格曼,在梵谷獻身於繪畫時一直陪伴著他,並愛上梵谷,梵谷也予以回報(儘管沒有貝格曼的那般滿腔熱情)。他們決議結婚,但遭到雙方家人反對。瑪戈特企圖以番木鱉鹼自殺,但文森緊急將她送到醫院[8][9]。1885年3月26日,梵谷的父親死於心臟病。梵谷因而哀慟欲絕。[10]
第一次,巴黎傳來了對他的某些作品有興趣的消息。春季,梵谷創作了現被視為他第一幅主要的作品《吃馬鈴薯的人》(荷蘭文:De Aardappeleters)[11]。到了八月,梵谷在油畫商盧爾斯在海牙的展覽櫥窗,首次展出了他的作品。九月,梵谷遭指控,指他讓他的一名年輕農家模特兒懷了身孕[12],天主教村神父於是禁止村民為梵谷做模特兒。
1885年,文森創作了數組靜物畫。《草帽與煙斗的靜物畫》,以及另一幅同時期的畫作《砂鍋與木屐的靜物畫》,都充分表現了梵谷畫技的熟練非凡。二幅畫皆展露了平穩、嚴密的筆觸與色彩細緻變化的特色。[13]
在紐南的期間,梵谷的常用的色系是昏暗的大地色調,尤其喜愛深褐色,但卻不見任何在他後來的知名畫作中,鮮明生動畫風的發展痕跡。(當文森抱怨西奧沒有在巴黎付出足夠的努力來出售他的畫作時,西奧駁覆指它們的色彩太暗淡,沒有擠進當今流行的鮮亮印象派畫風。)在他待在紐南的二年間,他完成了多幅繪畫與水彩畫,及近二百幅的油畫。[14]
生平年表
- 出生
- 1853年3月30日,出生于荷兰南部的北布拉班特省(Noord-Brabant)的津德尔特(Groot-Zundert),是牧师杜奥多鲁斯·范霍赫(Theodorus van Gogh)的长子。
- 1857年,弟弟西奧·梵谷(Theodorus "Theo" van Gogh)出生。
- 進入畫壇
- 1869年—1876年,分别在古庇画行(Goupil & Cie)的海牙、伦敦、巴黎分店就职。遭解雇后前往英国的拉拇斯卡托(Ramsgate),在寄宿学校服务。
- 1877年,在德而特雷希特(Dordrecht)的画店当助理。时年24岁。
- 1878年,返回艾登(Etten)。在布鲁塞尔的传教士培养学校学习3个月。以后在没有领到许可证的情况下,于波瑞纳吉的煤矿区开始传教活动。于次年由布鲁塞尔传教本部解除传教士职务。
- 1880年,下决心成為画家。
- 1881年,回到艾登向表姐凯(Kee Vos-Stricker)求婚,遭到拒绝。
- 1886年,进入美术学院学习,但与老师对立,1个月后退学,辗转到巴黎,住在弟弟西奧的公寓,结识了罗特列克、贝纳、毕沙罗、高更等画家,并与高更成为好朋友。
- 割耳事件
- 1888年2月,梵高赴法国南部的阿尔勒旅居。租赁房屋,10月高更来访。12月高更离去,隨後梵高的左耳于1888年12月圣诞节左右被割去一大半。普遍认为,梵高由于与好友高更发生争执,高更愤怒之下离他而去。梵高因情绪激动而导致精神失常,于12月23日晚挥刀割掉自己的左耳。关于割耳事件的原委,学术界也有不同说法。两名德国的艺术史研究学者于2009年5月揭露,梵高的左耳实为在与高更一次争吵中,高更挥刀误伤而导致梵高左耳被割掉。两人为了掩盖事实真相,维持友谊,而向警方谎称割耳事件是梵高自己动手所为[15]。
- 自殺身亡
- 1889年4月,西奥结婚。5月,梵谷住进圣雷米(法語:Saint-Rémy)的精神医院。
- 1890年5月21日,去巴黎南部村庄瓦兹河畔欧韦,接受保羅·嘉舍(Paul Gachet)医生的医治。7月27日傍晚,在散步时用手枪自杀。29日凌晨1时(一说1时30分),去世,终年37岁。30日葬于奥维尔(Auvers-sur-Oise)的公墓。
- 1891年1月25日,一生在支持文森特的弟弟西奧由于过度悲痛和精神失常而逝世,葬在哥哥的墓边。
收藏
- 梵谷博物馆: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收藏梵谷油画二百余件、素描550件和七百多封书信等,是收藏梵谷画作最多的美术馆,包括从初期的荷兰时期,巴黎时期、阿尔时期直至圣雷米、奥维尔时期的全部名作。馆内还有其他作家的作品,梵谷的生平介绍以及相关历史遗物。
- 科伦-米勒博物馆(Kroller Muller Museum):位于荷兰奥特洛。搜罗梵谷的油画及素描作品共278件,如《夜间咖啡馆》(café terrace at night)、《邮递员》、《阿鲁鲁吊桥》(Bridge at Arles)等。
- 慕尼黑新美术馆:位于德国慕尼黑。主要收藏19世纪的作品,包括梵谷的《向日葵》。
畫作
-
《自畫像》
相關作品
美國流行歌手唐·麥克林(Don McLean)收錄於1971年冠軍專輯《美國派》(American Pie)的作品《Vincent》,便是他在閱讀過一本關於梵谷的傳記後,以《星月夜》這作品為主題所創作的歌曲;而香港唱作女歌手王菀之也借梵高為題材,創作並演繹《畫意》一曲,並收錄於2006年的專輯《詩情·畫意》內。
参考文献
- ^ The difference is that the G is voiced, in contrast to the gh, and that both are palatal consonants (the so-called "Ich-Laut"), rather than velar or uvular (the so-called "Ach-Laut") as in Holland. (The Van Gogh Gallery)
- ^ Vincent Van Gogh Biography, Quotes & Paintings. Retrieved 14 June 2007.
- ^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being given the same name as his dead elder brother might have had a deep psychological impact on the young artist, and that elements of his art, such as the portrayal of pairs of male figures,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is. See: Lubin (1972), 82–84
- ^ Erickson (1998), 9
- ^ Tralbaut (1981), 24
- ^ Johannes de Looyer, Karel van Engeland, Hendricus Dekkers, and Piet van Hoorn all as old men recalled being paid 5, 10 or 50 cents per nest, depending on the type of bird. See Wilkie, 25–26, and Theos' son's note
- ^ Vincent's nephew noted some reminiscences of local residents in 1949, including the description of the speed of his drawing
- ^ Tralbaut (1981), 107
- ^ Wilkie, 82
- ^ Tralbaut (1981), 154
- ^ The Potato Eaters by Vincent van Gogh Retrieved June 25, 2009
- ^ the girl was Gordina de Groot, who died in 1927; she claimed the father was not Van Gogh, but a relative; see Wilkie, 26
- ^ Hulsker (1980) 196–205
- ^ Tralbaut (1981),123–160
- ^ 德專家指高更揮劍割下梵高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