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學園
外觀
南海學園位於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距離首都核心區約300公尺,為一匯集許多文教設施的區域。政府遷台後,總統蔣中正有感台北市區之文教設施空虛,並為推動民生主義之文化建設,遂指示教育部長張其昀規劃興建五大社教機構,劃出台北植物園部分土地成立南海學園。
南海學園基地原為植物園前身「台北苗圃」之一部分,此外亦有建功神社、台灣工商品陳列館等日治時代建築。張其昀着手規劃後,交由蔣復璁把原來在台中霧峰的國立中央博物圖書院館聯合管理處中圖組遷至建功神社舊址,恢復中央圖書館。原台灣工商品陳列館與郵電宿舍則移建為歷史博物館。此後,園區在50至60年代逐年擴張,科學館、藝術館、教育資料館次第設立,始見規模,成為一處學術機構與政府機關林立的人文特區。今日則習將南海路園區週遭延伸的校園與各附隨機構統稱為南海學園。
特色
南海學園所在地原為台北市發展最早的地區,現今則發展成為台北市人文資產密度高且集中的一區。此區除日治時代留下的古蹟與建築外,還有1950年代仿中國古典樣式之公共建築。包括中國宮殿式建築如歷史博物館、教育資料館,仿北京天壇之科學教育館等。
南海學園中各館舍具有強烈的中國建築特色,表現了戰後初期空間的意識型態。然而隨着時代變遷,社會需求與價值觀改易,南海學園中各館舍功能逐漸不符社會期望,並出現空間資源錯置,館舍功能不彰,甚而功能相互衝突的問題。儘管如此,古典語彙豐富的南海學園還是與光點電影院、紅樓劇場、中山堂等獲選並列為台北市最有氣質的十大藝文場所之一。
建築沿革
- 歷史博物館:創立於1955年,以原有日式建築為本,1970年始變為新古典中國建築風格。
- 藝術教育館:興建於1956年,張其昀擇定於此創建國立藝術館,至1985年更名為台灣藝術教育館至今。
- 科學教育館:建於1958年,由盧毓駿設計建造。科學館主要為培養國民科學教育而設。新館已遷至台北市士林區,南海學園中的舊館業經指定為紀念性建築[1],目前閒置中。
學園設施
參考資料
- 《都市公有閒置空間再利用策略之研究:以南海學園為例》,黃劍虹,1997年6月
- 《中國時報》,1988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