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客家民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61.219.36.24留言2009年10月2日 (五) 13:23 臺灣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Hakka
客家
總人口
全世界約有3500-4000萬人。
分佈地區
江西廣東福建廣西台灣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泰國柬埔寨
語言
客家话、當地國家或地區的語言
宗教信仰
大部分為大乘佛教儒教道教民間信仰。相對少數的其他宗教人口。
相关族群
其他漢族畲族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西晉永嘉之亂开始,中原漢族居民大举南迁,抵达三地交界處,與當地土著居民雜處,互通婚姻,經過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穩定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華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客家四州梅州赣州汀州惠州福建宁化石壁是客家传说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稱为“客家祖地”。

起源

客家作为汉族的一个民系或「次民族」。

一般而言[1],客家民系是於唐宋年間南迁汉族人在闽、粤、赣交界地区,融合了极少部分的畲族瑶族等土著居民。它以汉人为主体,客家民系的主要文化特征繼承古代中原汉族文化,所以应肯定为汉族的一个支系。因此,“客家”的说法是作为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并非是一个种族的概念,而是文化的概念。(其他說法,參見註解一)

六次中原迁徙说

綜合海內外(含马来西亚美国等地)的客家人从各家各族的族谱统计[1],得出了以下六个主要的迁徙时期:(其他說法,參見註解二)

名称的由来

本族群從不稱自己為「客家人」,稱自己為「客人」,稱來訪朋友為「人客」。[2]

「客家」之稱出于清代的一次大规模族群土客械斗,是由当时相對而言以「地主」自居的「广府民系」等冠予客家的,本来带有贬义,是一個他稱客家人原本沒有特別的自稱[來源請求]。「客家」這個這個他稱名詞後來由於羅香林的客家學說而廣為人所知,逐漸成為族群名稱,不少人開始欣然受之,自稱客家人。但部分並不喜歡這個名詞。在台灣的部分,清治和日本殖民统治時期以廣東祖先和福建祖先來區分,福建客家人被列入「閩籍」。[3]

客家精神

客家人非常團結合作,近日有學者搜集歸納出客家合作史

李显龙总理演讲詞

客家精神一词,有的学者认为不确切,提出用民性、品格、民风、特性、风尚、品德、品质,气质等词的见解。但客家精神是由客家历史打造出来的。客家历史是客家先民、客家人的流浪史、拼搏史、创业史。为了生存、发展,长期的迁徙、流浪,颠沛流离,逐步地摆脱了中原“安土重迁”和“父母在不远遊”的传统保守观念的束缚,树立起“四海为家”的新思想。也就是长期的颠沛流离,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而必须奋力与自然、与社会抗争,努力拼搏,胜利者,就是这些敢于拼搏、敢于冒险进取的强者,他们终于到了彼岸,获得新生和发达。客家先民在中原老家受到儒学的传统教育,宗族家族观念根深蒂固。离开中原背井离乡,长期的流浪生活,更体会到宗族、家族合力的重要性,更加巩固和加强了宗族家族观念,于是敬祖睦宗的思想观念显得十分突出,揹父骸,聚族而后,修族谱,修宗祠十分突出。 客家先民在饱尝长期离乡背井痛苦之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在家不知娘辛苦,出外方知慈母情”,“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朝难”,于是更加戚恋家乡,并深刻体会到家、乡、国命运一体,荣辱与共的关系,使爱国爱乡的思想强烈地表现在各个方面,显得尤为突出。客家精神的表述有繁有简,有长有短,可以函益意识和行为的各个方面,但最为突出,最为本质的可以归纳为“四海为家,冒险进取,敬祖睦宗,爱国爱乡”十六个字[4]

文化

風俗

  • 客家人爱唱山歌,并且在不同的场合、节庆时有对歌的风俗。
  • 客家人有在清明節艾粄的習俗。
  • 客家人祭祖通常不在清明,各地的时间不同,有的在中秋前,有的在元宵后。
  • 客家人祭祖有時在除夕(告訴祖先是一年最後一天)或大年初一(告訴祖先新的一年開始)。
  • 客家人有「拾骨葬」風俗。
  • 客家人與明清时代的漢族人不同,歷來從沒有裹腳的習俗,窮人家女子一般赤腳或穿木屐,與男子無異。

信仰

語言

客家人使用的語言,通常稱為客家話,在廣西也叫作「涯話」、「新民話」,「麻介(gai)話」,在四川則被稱作「土廣東話」,在江西、湖南等省有「棚民話」等俗稱。

客家話在客家族群認同上扮演着很重要的作用,客家人素有「寧賣祖宗田,莫忘祖宗言」的祖訓[6]

客家話有一種由西方基督教傳教士19世紀創立,使用羅馬字母拼寫的文字,由閩南語白話字改造而來。傳教士用這種文字印刷了不少基督教刊物。現代這種文字已經少有人會用,中國國內的客家人大部份通用漢字。

客家廣播電台

全國客家聯播網

97年於8月1日起,每週一至週五下午1700-1800於大漢之音電台寶島客家廣播電台新客家電台新竹勞工之聲電台山城電台高屏溪電台宜蘭之聲電台花蓮之聲電台台東之聲電台聯合播出。

由行政院客委會指導的『輕鬆生活家』在2009年由雙搭檔主持人Live播出後,節目風格更為活潑豐富。全客語直播節目中,泰龍與DJ Yin聯手主持『輕鬆生活家』,一沉穩、一年輕,互不衝突的主持風格,也讓聽眾期待有不一樣的火花。

『輕鬆生活家』的單元內容包括了「客話新聞」、旅遊達人帶你走遍世界的「到處去遶聊」、客家名嘴主持人搭配後生,介紹客家棚頭的「大家不生氣」、邀請專家深談現代父母和老師都能了解親職教育的「生活座談」、知名料理達人教你學會一手好菜的「輕鬆料理」、廣邀各界專業名人提供豐富生活資訊的「生活知識家」。最特別的是訂定每天不同主題,開放聽眾現場call in分享,豐富的單元安排,希望帶給大家不同的客家廣播體驗。

『輕鬆生活家』的聯播包括九家客語廣播電臺,收聽範圍涵蓋全台灣各區,週一至週五下午五點準時同步播送,請您一起品嚐輕鬆生活的樂趣。

98年於7月1日起,每週一至週日下午0700-0800於大漢之音電台寶島客家廣播電台新客家電台新竹勞工之聲電台苗栗客家文化廣播電台高屏溪電台花蓮之聲電台聯合播出。

『大家恁早』的節目單元內容有帶給大家最新最快的「客庄大小事」,行車還有行車當中的為大家報導「路況報導」,我們也會在當天重點新聞中選出幾則重點新聞的「重點新聞一路報」,另外我們廣邀各界名人、學者及聽眾朋友們跟著大家談談最近相關的議題與新聞與各位一同深度報導的「天南地北無所不談」,豐富的每個單元內容,就是希望給大家早上充滿活力與知性的一天。

周六日的特別單元『吃喝玩樂So Easy』每周規畫了吃喝玩樂的計畫,還有預報台灣各地旅遊景點的氣象,可以給各位參考周末六日哪裡去,周末六日哪裡玩,跟著我們一起GOGOGO。「電影搶先報」請注意!介紹本周新片不可不聽。

客家電視台

台灣客家電視台是目前全球唯一以客語為主要播音語言的電視台,該電視台提供網路節目觀賞服務[1]

服飾

客家傳統服飾為「上穿大襟衫,下穿大襠褲」,其顏色以青色、黑色為主,給人素雅而嚴肅的印象,恰似其沈穩隱斂之民族性[7]。現代客家人基本上都穿西式服裝,與其他漢族人無異。粵東北、贛南等地還保留有一些小孩子穿戴的客家傳統服飾,頭飾通常具有很多銀簪和銀鈴。

民居

振成楼,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的土楼

客家人有自己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福建客家土樓群已經成功申請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 福建土樓建築是以永定、梅州與南靖、平和這一交界地區為界限。既不是客家人所專有,也不是閩南人所專有。

《客家源流新論:誰是客家人》/陳支平 第一版 台北市:臺原 民87 頁146 承啟樓

  • 围龙屋
  • 客家土樓:福建.廣東一帶.客家人所居住的大型民居.已經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 圍屋(围龙屋):「圍龍屋」在台灣南部較多,在中部石岡、東勢地區客家人則稱作「圍屋」。
  • 伙房(夥房):夥房為「ㄇ」字型設計,正中央則是「廳下」﹙祭祀祖先的廳堂﹚,以屋頂高低作為輩份之區分,廚房共用,共用一口灶,一起伙食。
  • 家廟(公廳):祭祀共同祖先的建築物。

飲食

因為客家族群多遷徙且居住華中華南丘陵的丘陵山地地區,勞動出汗多,需補充分以維持體力,因此飲食傾向多油多鹹的重口味菜(香油鹹為特色為下飯應付大量勞力,並且好用各式處理過的醃製菜類(如酸菜梅乾菜芥菜[來源請求])、作為食材入菜。

藝術

近年來.客家音樂有了新面貌.加入了年輕一輩的創意.更活潑生動.混合了民謠.爵士.流行.搖滾等風格. 更增加了可聽性.

武术

旅遊景點

客家人的分布

中國大陸客家人分布

赣闽粤交界客家地区,客家原鄉被分三省而治(客家中心区)

客家地区根据过去和近年各地学者的调查资料排列出来。下列县市是中国客家人分布的县市,由于属于阶段性研究,所以只能作现时的参考。

港澳地區客家人分布

香港原屬廣東省寶安縣,是客家人的傳統聚居地之一。17世紀末,客家人就開始向香港遷移,該地區因而被人叫做「客家村」。在英國佔領香港以前,香港336個村落中,客家人的村落多達128個[8]。一直到1930年左右廣州移民人數才漸漸多於客家人。目前香港澳门客家杂居各处,约占当地居民十分之一。

臺灣客家人分布

臺灣客家人主要聚集在靠山的丘陵地,多形成客家人為主的村莊,保有濃厚的客家文化,亦有部份居住在平原。箇中代表如:

早期影響台灣客家人口分佈的因素,主要為閩粵械鬥樟腦採集業。例如花蓮縣客家人多為日治時期樟腦業盛行時,自臺灣西部遷居,臺南縣楠西鄉亦有同例,埔里鎮在一百年前台灣日治時期,來自台中東勢苗栗桃園新竹等地的客家人,從事樟腦業因而遷徙,佔了境內族群的80%。

原本嘉南平原也零星分布著許多客家聚落,但由於被閩南族群聚落包圍,形同「語言孤島」。經過數代之後,不少人已只講閩南語而不通曉客語,也可能影響到文化認同,成為被鶴佬人(福佬人)同化的客家人,習稱「福佬客」。另外,遷居到大台北臺中市高雄市等都會區的客家人,因為沒有說客語的環境,往往到了下一代,即被閩南化,變成僅使用閩南語的「福佬客」。今日台灣人口客家人含福佬客,約有10%至15%人口是客家人,約230~350萬人。不過福佬客背景的台灣人,時常自我認定為「臺灣閩南人」,若此,則需尊重其個人的自主意願。

1950年代以後,由於國民黨政府大力消滅「方言」,推廣國語,年輕一代客家人的母語表達能力大幅衰退。1980年代以後出生的客家人,有相當大的比例係直接以國語作為「母語」,造成更大的客家語言危機。

依據中華民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4年的調查,在「多重認定」的條件下,台灣的新竹縣苗栗縣超過60%是客家人。其次桃園縣40.1%、新竹市30%、花蓮縣29.8%、屏東縣23.2 %、台東縣20.4%、高雄縣19.6%、彰化縣13%。雲林縣澎湖縣台南市縣、連江縣馬祖)、嘉義市縣、金門縣等則最少,比例不足10%。其他縣市則在10~20%間[9]

其他地區客家人分布

由於缺乏官方人口調查資料,海外客家人分布向來眾說紛紜。1994年羅英祥先生在其著作《飄洋過海的客家人》一書中,公布其親自至海外各地實地調查所得數據如下[10]

亚洲

國家 人數(萬)
印度尼西亚 120
马来西亚 100
泰国 21
新加坡 12
菲律宾 0.68
越南 15
國家 人數(萬)
缅甸 5.5
柬埔寨 1
印度 2.5
老挝 0.5
沙特阿拉伯 0.22
日本 1.2
文莱 0.9
巴基斯坦 0.2
國家 人數(萬)
尼泊尔 0.24
斯里兰卡 0.017
科威特 0.017
朝鲜 0.1
韩国 2
土耳其 0.05
孟加拉国 0.05

美洲

國家 人數(萬)
美国 11.4
牙买加 5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0.2
巴拿马 0.12
哥伦比亚 0.01
危地马拉 0.01
多米尼加 0.12
國家 人數(萬)
加拿大 2.1
玻利维亚 0.01
秘鲁 11
巴西 0.24
智利 0.12
圭亚那 0.6
阿根廷 0.05
國家 人數(萬)
古巴 0.81
厄瓜多尔 0.02
苏里南 0.41
委内瑞拉 0.02
墨西哥 0.01

欧洲

國家 人數(萬)
法国 1
荷兰 0.21
俄罗斯 0.12
丹麦 0.12
挪威 0.03
英国 6.2
國家 人數(萬)
德国 0.5
意大利 0.1
瑞士 0.1
比利时 0.043
葡萄牙 0.05
瑞典 0.24
國家 人數(萬)
南斯拉夫地区 0.24
捷克 0.01
奥地利 0.05
冰岛 0.01
西班牙 0.02
卢森堡 0.02

非洲

國家 人數(萬)
马达加斯加 0.02
莫桑比克 0.03
尼日利亚 0.02
塞拉利昂 0.006
赞比亚 0.006
國家 人數(萬)
加纳 0.02
留尼旺 1.8
毛里求斯 3.5
肯尼亚 0.01
南非 2.5
國家 人數(萬)
民主刚果 0.02
安哥拉 0.02
塞舌尔 0.05

大洋洲

國家 人數(萬)
巴布亚新几内亚 0.12
瑙鲁 0.12
腊色尔 0.12
所罗门群岛 0.12
國家 人數(萬)
澳大利亚 4.3
新西兰 0.1
塔希提 1
斐济 0.5
國家 人數(萬)
马绍尔群岛 0.05
西萨摩亚 0.03 万人

人物

历史名人

現代名人

臺灣

文學

  • 邱一帆(客家現代詩人)
  • 賴和(台灣現代文學之父,彰化人,鶴佬化客家人)
  • 吳濁流(文學家,《亞細亞的孤兒》作者、大鍾肇政25歲)
  • 龍瑛宗(文學家,1911年出生)
  • 鍾理和(文學家,1915年出生著有《夾竹桃》、《笠山農場》等)
  • 林海音(文學家,1918年出生《城南舊事》作者)
  • 鍾肇政(文學家,1925年生,著有《魯冰花》1957-1958年《文友通訊》發起人。文學評論家,與葉石濤合稱「北鐘南葉」。)
  • 廖清秀(文學家,1927年出生,於氣象局服務44年,著作與譯作超過一千萬字。1957-1958年《文友通訊》成員之一。作品《恩仇血淚記》獲得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長篇小說獎。曾獲「巫永福文學獎」,小說創作《第二代》收錄於《北台灣文學》第二輯。)
  • 李喬(作家、「客家大老」,1934年生《寒夜三部曲》作者,電影《1895》原著)
  • 陳映真(作家,1937年生)
  • 鍾鐵民(作家,鍾理和之子,1941年生)
  • 宋澤萊(作家)本名廖偉竣,1952年生於雲林縣二崙鄉,詔安客家人
  • 藍博洲(作家)
  • 甘耀明(現代小說家)曾任客家有線電視台記者、全人中學教師
  • 楊仁清(終生致力推廣客家文化-並每日發行台灣客家電子報-)

美術、戲劇

攝影、音樂、舞蹈

  • 彭瑞麟(攝影界前輩,1904年出生)
  • 鄧南光(攝影界前輩,1905年出生)
  • 吳金淼(攝影界前輩,1915年出生)
  • 徐仁修(自然攝影家、探險家、作家)
  • 廖本興(生態攝影家)祖籍福建詔安。
  • 鄧雨賢(音樂家)
  • 江文也(音樂家)
  • 呂泉生(音樂家,1916年出生)台中縣神岡鄉人,長期採集編譜的台灣民謠包括《丟丟銅仔》、《六月田水》、《一隻鳥仔哮救救》、《快樂的聚會》(邵族歌謠)等。經過他改編的這些歌謠不但在台灣已家喻戶曉,而且也在廣大的華人音樂世界中廣泛流傳。《搖嬰仔歌》,《杯底不可飼金魚》詞曲作者.
  • 徐登志(客家歌曲教學、文化傳承推廣者)台中縣東勢人.
  • 林昭亮(全球知名小提琴家)
  • 徐木珍(客家山歌傳統戲曲大師)
  • 陳永清(指揮家)
  • 賴碧霞(山歌歌后)
  • 涂敏恆(音樂家、"客家本色"詞曲作者)
  • 劉源治(四大山歌王)
  • 劉木松(四大山歌王)
  • 傅清增(四大山歌王)
  • 許學傳(四大山歌王)
  • 吳盛智(1944-1983)苗栗縣大湖鄉人(音樂人,歌手,台灣客家創作歌曲前輩)日後廣為流傳的《捱係客家人》,由涂敏恆寫詞,吳盛智作曲,是他們兩人合作的第一首歌曲.
  • 劉紹爐(舞蹈家,雲門舞集創始團員,光環舞集藝術總監暨編舞)

教育

  • 羅肇錦(語言學家)
  • 李壬奎(語言學家)宜蘭冬山人.祖籍福建詔安
  • 劉維猷 (日治時期知名教師)
  • 邱彥貴(客家文化與社會學家)
  • 徐正光(學者)
  • 蕭新煌(學者)
  • 邱錦添(學者)
  • 邱榮舉(學者)
  • 徐薇 (知名英文教師、英文教學節目主持人)
  • 黃永達 學者 花蓮鳳林客家人 主持電台客語節目十年,擔任寶島客家公益電台創台台長兩年

科學、媒體、等其他

  • 楊日松(知名法醫,號稱台灣的福爾摩斯)
  • 黃永松(漢聲雜誌創辦人)
  • 徐傍興(臺灣客籍知名醫師、教育家、臺灣學生棒球推行者。)
  • 吳恩文(光復後來台之廣東客家人,前東森新聞主播,節目主持人與媒體顧問公司負責人)
  • 鄭彩緞(客家美食製作家)
  • 梁瓊白(客家美食烹飪家與美食作家)
  • 邱寶郎(烹飪家、六福客棧行政主廚,曾主辦國宴)
  • 廖重賓(科技研發者)
  • 謝依旻:旅日19歲美少女棋士、目前擁有女流本因坊.女流名人.女流最強等三大頭銜.苗栗市人.是日本職業棋壇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女子三冠王.而且是外國人.也是台灣女性棋士有史以來在日本成績最好的一個.

體育

政治

企業 工商界 經濟

演藝

港澳

中國大陸

以下名單包括包括清朝末年、中华民国時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時期之人物。

政治

  • 陈丕显(前上海市市委书记,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老革命家,福建省上杭县南阳镇人)
  • 蕭揚(中國最高法院院長)
  • 葉劍英黃埔軍校教授部副主任、總教官、前中國共產黨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國防部長、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国十大元帅)
  • 鄒鲁(國民革命家,國民黨右派領袖)
  • 謝非 (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 楊成武 (前全國政協副主席)
  • 張鼎丞 (前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 蕭華 (前全國政協副主席)
  • 劉復之 (前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軍事

文化學術

  • 郭沫若
  • 李金髮(雕塑家,印象派诗歌开山鼻祖)
  • 盧嘉錫(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李国豪(桥梁专家,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荣誉校长)
  • 羅香林(客家歷史文化學之父)
  • 钟敬文(诗人,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大师、现代散文作家)
  • 张资平(作家,中国现代言情小说的开山祖)
  • 蒲风(诗人)
  • 黄药眠(作家,文艺理论家)
  • 林风眠(现代画大师,“中西融合”倡导者、开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当代美术教育创始人之一,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
  • 碧野(作家)


科技

体育

演藝

马来西亚

政治

  • 杨国斯(砂劳越人民联合党前党魁,1921-2001)
  • 陈华贵(砂劳越人民联合党国会议员)
  • 李景胜(砂劳越人民联合党砂劳越州立法议员)
  • 杨昆贤(砂劳越人民联合党国会议员)
  • 叶金来(砂劳越人民联合党砂劳越州立法议员)
  • 杨莉(砂劳越人民联合党砂劳越州立法议员)
  • 曹智雄(吉打州亚罗士打区国会议员)
  • 黄思华(前副财政部长,前森美兰州亚沙区国会议员)
  • 魏家祥(国会议员兼马华公会青年团总秘书)
  • 王保尼(前槟城州首席部长)
  • 章家杰(前沙巴州首席部长)
  • 杨德利(前沙巴州首席部长)
  • 韩春锦(教育部副部长)
  • 胡亚桥(副国内事务部副部长)
  • 谢宽泰(新闻部副部长)
  • 廖中莱(青年及体育部副部长)
  • 吴立洋(国际贸工部副部长)
  • 丘思东(前霹雳州金宝区国会议员)
  • 张健仁(民主行动党砂劳越州立法议员)
  • 温利山(民主行动党砂劳越州立法议员)
  • 杨薇讳(民主行动党砂劳越州立法议员)

名人

演艺

文藝

新加坡

泰國

其他地區


註解

註解一

先前其起源存在多种说法,其說法不盡正確,幾近「神話」,主要有中原说和土著说

  • 中原说[來源請求]认为現代客家人是中原移民後代,與南方土著民族無關,是血統最為純正的漢族人。
  • 土著说。根据《周礼·夏官·职方氏》记载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11]。此七闽,即为闽地所居的七个部落,其中之一为“客家”[12]

註解二

另有五次中原迁徙说

1930年代的客籍民族學家罗香林为代表的研究学者认为,客属民系自晋朝以来,一共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并在这五次迁徙过程中繁衍发展而来。这五次大迁徙的大致过程是:

  • 第一次在两晋时期,始於永嘉之亂,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
  • 第二次始于唐代,大批汉民为躲避安史之乱,由長江流域迁往相对安宁的闽粤赣交界地区;
  • 第三次在两宋时期,北方民族入侵,又有一批汉民迁往赣闽粤地区,与当地畲、瑶等少数民族逐渐交融,最终在宋朝後期定型,發展成為客家民系;
  • 第四次是清朝初年,赣南由于满族统治者的蹂躏以及瘟疫发生,人口锐减,加之闽西和粤东人口膨胀,清政府通令沿海居民向内地挤压,一部分沿海客家人又回迁赣南,另有一部分由粵東迁往四川
  • 第五次在清朝中後期至近代,不少客家人从粤东闽西一带迁往沿海,大量移居海外。

參考文獻

  1. ^ 西元1999年BBS客家版,全球客家人提供資料熱烈討論
  2. ^ 傳統客家話僅稱「客人」,翻成國語/普通話會與來訪之客混淆,故多個「家」字。
  3. ^ 此段描述很有问题,既然客家人称自己为“客人”,为何又说客家人原本没有特别的自称?况且客家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网上有看到一文客家之名,始于何时,该文虽然认为客家民系是五代以后才形成的(也就是大概采用几次南渡论),但也承认该名称源出周礼。不过对于客家形成于汉人南渡,恐怕传说多于史料,史料大多只记载汉人南渡至江浙一带,很少提到入到赣州、汀州、梅州地区,希望相关人员要多增加这方面的资料,否则,维基中所有关于南渡的文字,恐怕都有传说之嫌
  4. ^ 《李显龙总理于新加坡茶阳(大埔)会馆创馆150周年晚宴演讲》,2008年10月4日,新加坡政府總理網站
  5. ^ 5.0 5.1 5.2 5.3 徐正光,《台灣客家研究概論》
  6. ^ 中華民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官方網站討論區
  7. ^ 于侑妏,《客家心--藍衫情》,台北大學客家文化研究網站
  8. ^ 鐘山,《走向海洋的優秀民係—漫話港澳臺的客家人和客屬組織》,你好台灣客家鄉親網站,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灣廣播中心
  9. ^ 楊文山等《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2004年12月,1-18頁
  10. ^ 羅英祥,《飄洋過海的客家人》,河南大學出版社,1994年,頁25-29
  11. ^ 转引自辛德勇,《周礼》地域职官训释——附论上古时期王官之学中的地理学体系
  12. ^ 蔡永兼在《西山杂记》有记载:“福建省周时有七闽,其地域即泉郡之畲家,三山之蛋户,剑州之高山,邰武之武夷,漳岩之龙门,漳郡之南太武,汀赣之客家,此七族称七闽。”

外部链接

學術網站

Template:台湾诸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