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客家民系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是本頁的一個歷史版本,由61.219.36.24對話2009年10月2日 (五) 13:23 臺灣編輯。這可能和目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異。

Hakka
客家
總人口
全世界約有3500-4000萬人。
分佈地區
江西廣東福建廣西台灣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泰國柬埔寨
語言
客家話、當地國家或地區的語言
宗教信仰
大部分為大乘佛教儒教道教民間信仰。相對少數的其他宗教人口。
相關族群
其他漢族畲族

客家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分支族群,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佈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

西晉永嘉之亂開始,中原漢族居民大舉南遷,抵達三地交界處,與當地土著居民雜處,互通婚姻,經過千年演化最終形成相對穩定的客家民系。此後,客家人又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華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客家四州梅州贛州汀州惠州福建寧化石壁是客家傳說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稱為「客家祖地」。

起源

客家作為漢族的一個民系或「次民族」。

一般而言[1],客家民系是於唐宋年間南遷漢族人在閩、粵、贛交界地區,融合了極少部分的畲族瑤族等土著居民。它以漢人為主體,客家民系的主要文化特徵繼承古代中原漢族文化,所以應肯定為漢族的一個支系。因此,「客家」的說法是作為一個漢族民系的稱謂,並非是一個種族的概念,而是文化的概念。(其他說法,參見註解一)

六次中原遷徙說

綜合海內外(含馬來西亞美國等地)的客家人從各家各族的族譜統計[1],得出了以下六個主要的遷徙時期:(其他說法,參見註解二)

名稱的由來

本族群從不稱自己為「客家人」,稱自己為「客人」,稱來訪朋友為「人客」。[2]

「客家」之稱出於清代的一次大規模族群土客械鬥,是由當時相對而言以「地主」自居的「廣府民系」等冠予客家的,本來帶有貶義,是一個他稱客家人原本沒有特別的自稱[來源請求]。「客家」這個這個他稱名詞後來由於羅香林的客家學說而廣為人所知,逐漸成為族群名稱,不少人開始欣然受之,自稱客家人。但部分並不喜歡這個名詞。在台灣的部分,清治和日本殖民統治時期以廣東祖先和福建祖先來區分,福建客家人被列入「閩籍」。[3]

客家精神

客家人非常團結合作,近日有學者搜集歸納出客家合作史

李顯龍總理演講詞

客家精神一詞,有的學者認為不確切,提出用民性、品格、民風、特性、風尚、品德、品質,氣質等詞的見解。但客家精神是由客家歷史打造出來的。客家歷史是客家先民、客家人的流浪史、拼搏史、創業史。為了生存、發展,長期的遷徙、流浪,顛沛流離,逐步地擺脫了中原「安土重遷」和「父母在不遠遊」的傳統保守觀念的束縛,樹立起「四海為家」的新思想。也就是長期的顛沛流離,在逆境中求生存、求發展而必須奮力與自然、與社會抗爭,努力拼搏,勝利者,就是這些敢於拼搏、敢於冒險進取的強者,他們終於到了彼岸,獲得新生和發達。客家先民在中原老家受到儒學的傳統教育,宗族家族觀念根深蒂固。離開中原背井離鄉,長期的流浪生活,更體會到宗族、家族合力的重要性,更加鞏固和加強了宗族家族觀念,於是敬祖睦宗的思想觀念顯得十分突出,揹父骸,聚族而後,修族譜,修宗祠十分突出。 客家先民在飽嘗長期離鄉背井痛苦之後,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在家不知娘辛苦,出外方知慈母情」,「在家千日好,出門半朝難」,於是更加戚戀家鄉,並深刻體會到家、鄉、國命運一體,榮辱與共的關係,使愛國愛鄉的思想強烈地表現在各個方面,顯得尤為突出。客家精神的表述有繁有簡,有長有短,可以函益意識和行為的各個方面,但最為突出,最為本質的可以歸納為「四海為家,冒險進取,敬祖睦宗,愛國愛鄉」十六個字[4]

文化

風俗

  • 客家人愛唱山歌,並且在不同的場合、節慶時有對歌的風俗。
  • 客家人有在清明節艾粄的習俗。
  • 客家人祭祖通常不在清明,各地的時間不同,有的在中秋前,有的在元宵後。
  • 客家人祭祖有時在除夕(告訴祖先是一年最後一天)或大年初一(告訴祖先新的一年開始)。
  • 客家人有「拾骨葬」風俗。
  • 客家人與明清時代的漢族人不同,歷來從沒有裹腳的習俗,窮人家女子一般赤腳或穿木屐,與男子無異。

信仰

語言

客家人使用的語言,通常稱為客家話,在廣西也叫作「涯話」、「新民話」,「麻介(gai)話」,在四川則被稱作「土廣東話」,在江西、湖南等省有「棚民話」等俗稱。

客家話在客家族群認同上扮演着很重要的作用,客家人素有「寧賣祖宗田,莫忘祖宗言」的祖訓[6]

客家話有一種由西方基督教傳教士19世紀創立,使用羅馬字母拼寫的文字,由閩南語白話字改造而來。傳教士用這種文字印刷了不少基督教刊物。現代這種文字已經少有人會用,中國國內的客家人大部份通用漢字。

客家廣播電台

全國客家聯播網

97年於8月1日起,每週一至週五下午1700-1800於大漢之音電台寶島客家廣播電台新客家電台新竹勞工之聲電台山城電台高屏溪電台宜蘭之聲電台花蓮之聲電台台東之聲電台聯合播出。

由行政院客委會指導的『輕鬆生活家』在2009年由雙搭檔主持人Live播出後,節目風格更為活潑豐富。全客語直播節目中,泰龍與DJ Yin聯手主持『輕鬆生活家』,一沉穩、一年輕,互不衝突的主持風格,也讓聽眾期待有不一樣的火花。

『輕鬆生活家』的單元內容包括了「客話新聞」、旅遊達人帶你走遍世界的「到處去遶聊」、客家名嘴主持人搭配後生,介紹客家棚頭的「大家不生氣」、邀請專家深談現代父母和老師都能了解親職教育的「生活座談」、知名料理達人教你學會一手好菜的「輕鬆料理」、廣邀各界專業名人提供豐富生活資訊的「生活知識家」。最特別的是訂定每天不同主題,開放聽眾現場call in分享,豐富的單元安排,希望帶給大家不同的客家廣播體驗。

『輕鬆生活家』的聯播包括九家客語廣播電臺,收聽範圍涵蓋全台灣各區,週一至週五下午五點準時同步播送,請您一起品嚐輕鬆生活的樂趣。

98年於7月1日起,每週一至週日下午0700-0800於大漢之音電台寶島客家廣播電台新客家電台新竹勞工之聲電台苗栗客家文化廣播電台高屏溪電台花蓮之聲電台聯合播出。

『大家恁早』的節目單元內容有帶給大家最新最快的「客莊大小事」,行車還有行車當中的為大家報導「路況報導」,我們也會在當天重點新聞中選出幾則重點新聞的「重點新聞一路報」,另外我們廣邀各界名人、學者及聽眾朋友們跟着大家談談最近相關的議題與新聞與各位一同深度報導的「天南地北無所不談」,豐富的每個單元內容,就是希望給大家早上充滿活力與知性的一天。

周六日的特別單元『吃喝玩樂So Easy』每周規劃了吃喝玩樂的計劃,還有預報台灣各地旅遊景點的氣象,可以給各位參考周末六日哪裏去,周末六日哪裏玩,跟着我們一起GOGOGO。「電影搶先報」請注意!介紹本周新片不可不聽。

客家電視台

台灣客家電視台是目前全球唯一以客語為主要播音語言的電視台,該電視台提供網絡節目觀賞服務[1]

服飾

客家傳統服飾為「上穿大襟衫,下穿大襠褲」,其顏色以青色、黑色為主,給人素雅而嚴肅的印象,恰似其沈穩隱斂之民族性[7]。現代客家人基本上都穿西式服裝,與其他漢族人無異。粵東北、贛南等地還保留有一些小孩子穿戴的客家傳統服飾,頭飾通常具有很多銀簪和銀鈴。

民居

振成樓,位於福建省龍巖市永定縣的土樓

客家人有自己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福建客家土樓群已經成功申請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 福建土樓建築是以永定、梅州與南靖、平和這一交界地區為界限。既不是客家人所專有,也不是閩南人所專有。

《客家源流新論:誰是客家人》/陳支平 第一版 台北市:臺原 民87 頁146 承啟樓

  • 圍龍屋
  • 客家土樓:福建.廣東一帶.客家人所居住的大型民居.已經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 圍屋(圍龍屋):「圍龍屋」在台灣南部較多,在中部石岡、東勢地區客家人則稱作「圍屋」。
  • 伙房(夥房):夥房為「ㄇ」字型設計,正中央則是「廳下」﹙祭祀祖先的廳堂﹚,以屋頂高低作為輩份之區分,廚房共用,共用一口灶,一起伙食。
  • 家廟(公廳):祭祀共同祖先的建築物。

飲食

因為客家族群多遷徙且居住華中華南丘陵的丘陵山地地區,勞動出汗多,需補充分以維持體力,因此飲食傾向多油多鹹的重口味菜(香油鹹為特色為下飯應付大量勞力,並且好用各式處理過的醃製菜類(如酸菜梅乾菜芥菜[來源請求])、作為食材入菜。

藝術

近年來.客家音樂有了新面貌.加入了年輕一輩的創意.更活潑生動.混合了民謠.爵士.流行.搖滾等風格. 更增加了可聽性.

武術

旅遊景點

客家人的分佈

中國大陸客家人分佈

贛閩粵交界客家地區,客家原鄉被分三省而治(客家中心區)

客家地區根據過去和近年各地學者的調查資料排列出來。下列縣市是中國客家人分佈的縣市,由於屬於階段性研究,所以只能作現時的參考。

港澳地區客家人分佈

香港原屬廣東省寶安縣,是客家人的傳統聚居地之一。17世紀末,客家人就開始向香港遷移,該地區因而被人叫做「客家村」。在英國佔領香港以前,香港336個村落中,客家人的村落多達128個[8]。一直到1930年左右廣州移民人數才漸漸多於客家人。目前香港澳門客家雜居各處,約佔當地居民十分之一。

臺灣客家人分佈

臺灣客家人主要聚集在靠山的丘陵地,多形成客家人為主的村莊,保有濃厚的客家文化,亦有部份居住在平原。箇中代表如:

早期影響台灣客家人口分佈的因素,主要為閩粵械鬥樟腦採集業。例如花蓮縣客家人多為日治時期樟腦業盛行時,自臺灣西部遷居,臺南縣楠西鄉亦有同例,埔里鎮在一百年前台灣日治時期,來自台中東勢苗栗桃園新竹等地的客家人,從事樟腦業因而遷徙,佔了境內族群的80%。

原本嘉南平原也零星分佈着許多客家聚落,但由於被閩南族群聚落包圍,形同「語言孤島」。經過數代之後,不少人已只講閩南語而不通曉客語,也可能影響到文化認同,成為被鶴佬人(福佬人)同化的客家人,習稱「福佬客」。另外,遷居到大台北臺中市高雄市等都會區的客家人,因為沒有說客語的環境,往往到了下一代,即被閩南化,變成僅使用閩南語的「福佬客」。今日台灣人口客家人含福佬客,約有10%至15%人口是客家人,約230~350萬人。不過福佬客背景的台灣人,時常自我認定為「臺灣閩南人」,若此,則需尊重其個人的自主意願。

1950年代以後,由於國民黨政府大力消滅「方言」,推廣國語,年輕一代客家人的母語表達能力大幅衰退。1980年代以後出生的客家人,有相當大的比例係直接以國語作為「母語」,造成更大的客家語言危機。

依據中華民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4年的調查,在「多重認定」的條件下,台灣的新竹縣苗栗縣超過60%是客家人。其次桃園縣40.1%、新竹市30%、花蓮縣29.8%、屏東縣23.2 %、台東縣20.4%、高雄縣19.6%、彰化縣13%。雲林縣澎湖縣台南市縣、連江縣馬祖)、嘉義市縣、金門縣等則最少,比例不足10%。其他縣市則在10~20%間[9]

其他地區客家人分佈

由於缺乏官方人口調查資料,海外客家人分佈向來眾說紛紜。1994年羅英祥先生在其著作《飄洋過海的客家人》一書中,公佈其親自至海外各地實地調查所得數據如下[10]

亞洲

國家 人數(萬)
印度尼西亞 120
馬來西亞 100
泰國 21
新加坡 12
菲律賓 0.68
越南 15
國家 人數(萬)
緬甸 5.5
柬埔寨 1
印度 2.5
老撾 0.5
沙特阿拉伯 0.22
日本 1.2
汶萊 0.9
巴基斯坦 0.2
國家 人數(萬)
尼泊爾 0.24
斯里蘭卡 0.017
科威特 0.017
朝鮮 0.1
韓國 2
土耳其 0.05
孟加拉國 0.05

美洲

國家 人數(萬)
美國 11.4
牙買加 5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0.2
巴拿馬 0.12
哥倫比亞 0.01
危地馬拉 0.01
多米尼加 0.12
國家 人數(萬)
加拿大 2.1
玻利維亞 0.01
秘魯 11
巴西 0.24
智利 0.12
圭亞那 0.6
阿根廷 0.05
國家 人數(萬)
古巴 0.81
厄瓜多爾 0.02
蘇里南 0.41
委內瑞拉 0.02
墨西哥 0.01

歐洲

國家 人數(萬)
法國 1
荷蘭 0.21
俄羅斯 0.12
丹麥 0.12
挪威 0.03
英國 6.2
國家 人數(萬)
德國 0.5
意大利 0.1
瑞士 0.1
比利時 0.043
葡萄牙 0.05
瑞典 0.24
國家 人數(萬)
南斯拉夫地區 0.24
捷克 0.01
奧地利 0.05
冰島 0.01
西班牙 0.02
盧森堡 0.02

非洲

國家 人數(萬)
馬達加斯加 0.02
莫桑比克 0.03
尼日利亞 0.02
塞拉利昂 0.006
贊比亞 0.006
國家 人數(萬)
加納 0.02
留尼旺 1.8
毛里裘斯 3.5
肯雅 0.01
南非 2.5
國家 人數(萬)
民主剛果 0.02
安哥拉 0.02
塞舌爾 0.05

大洋洲

國家 人數(萬)
巴布亞新幾內亞 0.12
瑙魯 0.12
臘色爾 0.12
所羅門群島 0.12
國家 人數(萬)
澳大利亞 4.3
新西蘭 0.1
大溪地 1
斐濟 0.5
國家 人數(萬)
馬紹爾群島 0.05
西薩摩亞 0.03 萬人

人物

歷史名人

現代名人

臺灣

文學

  • 邱一帆(客家現代詩人)
  • 賴和(台灣現代文學之父,彰化人,鶴佬化客家人)
  • 吳濁流(文學家,《亞細亞的孤兒》作者、大鍾肇政25歲)
  • 龍瑛宗(文學家,1911年出生)
  • 鍾理和(文學家,1915年出生著有《夾竹桃》、《笠山農場》等)
  • 林海音(文學家,1918年出生《城南舊事》作者)
  • 鍾肇政(文學家,1925年生,著有《魯冰花》1957-1958年《文友通訊》發起人。文學評論家,與葉石濤合稱「北鐘南葉」。)
  • 廖清秀(文學家,1927年出生,於氣象局服務44年,著作與譯作超過一千萬字。1957-1958年《文友通訊》成員之一。作品《恩仇血淚記》獲得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長篇小說獎。曾獲「巫永福文學獎」,小說創作《第二代》收錄於《北台灣文學》第二輯。)
  • 李喬(作家、「客家大老」,1934年生《寒夜三部曲》作者,電影《1895》原著)
  • 陳映真(作家,1937年生)
  • 鍾鐵民(作家,鍾理和之子,1941年生)
  • 宋澤萊(作家)本名廖偉竣,1952年生於雲林縣二崙鄉,詔安客家人
  • 藍博洲(作家)
  • 甘耀明(現代小說家)曾任客家有線電視台記者、全人中學教師
  • 楊仁清(終生致力推廣客家文化-並每日發行台灣客家電子報-)

美術、戲劇

攝影、音樂、舞蹈

  • 彭瑞麟(攝影界前輩,1904年出生)
  • 鄧南光(攝影界前輩,1905年出生)
  • 吳金淼(攝影界前輩,1915年出生)
  • 徐仁修(自然攝影家、探險家、作家)
  • 廖本興(生態攝影家)祖籍福建詔安。
  • 鄧雨賢(音樂家)
  • 江文也(音樂家)
  • 呂泉生(音樂家,1916年出生)台中縣神岡鄉人,長期採集編譜的台灣民謠包括《丟丟銅仔》、《六月田水》、《一隻鳥仔哮救救》、《快樂的聚會》(邵族歌謠)等。經過他改編的這些歌謠不但在台灣已家喻戶曉,而且也在廣大的華人音樂世界中廣泛流傳。《搖嬰仔歌》,《杯底不可飼金魚》詞曲作者.
  • 徐登志(客家歌曲教學、文化傳承推廣者)台中縣東勢人.
  • 林昭亮(全球知名小提琴家)
  • 徐木珍(客家山歌傳統戲曲大師)
  • 陳永清(指揮家)
  • 賴碧霞(山歌歌后)
  • 涂敏恆(音樂家、"客家本色"詞曲作者)
  • 劉源治(四大山歌王)
  • 劉木松(四大山歌王)
  • 傅清增(四大山歌王)
  • 許學傳(四大山歌王)
  • 吳盛智(1944-1983)苗栗縣大湖鄉人(音樂人,歌手,台灣客家創作歌曲前輩)日後廣為流傳的《捱係客家人》,由涂敏恆寫詞,吳盛智作曲,是他們兩人合作的第一首歌曲.
  • 劉紹爐(舞蹈家,雲門舞集創始團員,光環舞集藝術總監暨編舞)

教育

  • 羅肇錦(語言學家)
  • 李壬奎(語言學家)宜蘭冬山人.祖籍福建詔安
  • 劉維猷 (日治時期知名教師)
  • 邱彥貴(客家文化與社會學家)
  • 徐正光(學者)
  • 蕭新煌(學者)
  • 邱錦添(學者)
  • 邱榮舉(學者)
  • 徐薇 (知名英文教師、英文教學節目主持人)
  • 黃永達 學者 花蓮鳳林客家人 主持電台客語節目十年,擔任寶島客家公益電台創台台長兩年

科學、媒體、等其他

  • 楊日松(知名法醫,號稱台灣的福爾摩斯)
  • 黃永松(漢聲雜誌創辦人)
  • 徐傍興(臺灣客籍知名醫師、教育家、臺灣學生棒球推行者。)
  • 吳恩文(光復後來台之廣東客家人,前東森新聞主播,節目主持人與媒體顧問公司負責人)
  • 鄭彩緞(客家美食製作家)
  • 梁瓊白(客家美食烹飪家與美食作家)
  • 邱寶郎(烹飪家、六福客棧行政主廚,曾主辦國宴)
  • 廖重賓(科技研發者)
  • 謝依旻:旅日19歲美少女棋士、目前擁有女流本因坊.女流名人.女流最強等三大頭銜.苗栗市人.是日本職業棋壇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女子三冠王.而且是外國人.也是台灣女性棋士有史以來在日本成績最好的一個.

體育

政治

企業 工商界 經濟

演藝

港澳

中國大陸

以下名單包括包括清朝末年、中華民國時期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之人物。

政治

  • 陳丕顯(前上海市市委書記,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副主席,老革命家,福建省上杭縣南陽鎮人)
  • 蕭揚(中國最高法院院長)
  • 葉劍英黃埔軍校教授部副主任、總教官、前中國共產黨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國防部長、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國十大元帥)
  • 鄒魯(國民革命家,國民黨右派領袖)
  • 謝非 (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 楊成武 (前全國政協副主席)
  • 張鼎丞 (前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 蕭華 (前全國政協副主席)
  • 劉復之 (前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軍事

文化學術

  • 郭沫若
  • 李金髮(雕塑家,印象派詩歌開山鼻祖)
  • 盧嘉錫(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李國豪(橋樑專家,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榮譽校長)
  • 羅香林(客家歷史文化學之父)
  • 鍾敬文(詩人,民俗學家、民間文學大師、現代散文作家)
  • 張資平(作家,中國現代言情小說的開山祖)
  • 蒲風(詩人)
  • 黃藥眠(作家,文藝理論家)
  • 林風眠(現代畫大師,「中西融合」倡導者、開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當代美術教育創始人之一,20世紀中國美術界的精神領袖)
  • 碧野(作家)


科技

體育

演藝

馬來西亞

政治

  • 楊國斯(砂勞越人民聯合黨前黨魁,1921-2001)
  • 陳華貴(砂勞越人民聯合黨國會議員)
  • 李景勝(砂勞越人民聯合黨砂勞越州立法議員)
  • 楊昆賢(砂勞越人民聯合黨國會議員)
  • 葉金來(砂勞越人民聯合黨砂勞越州立法議員)
  • 楊莉(砂勞越人民聯合黨砂勞越州立法議員)
  • 曹智雄(吉打州亞羅士打區國會議員)
  • 黃思華(前副財政部長,前森美蘭州亞沙區國會議員)
  • 魏家祥(國會議員兼馬華公會青年團總秘書)
  • 王保尼(前檳城州首席部長)
  • 章家傑(前沙巴州首席部長)
  • 楊德利(前沙巴州首席部長)
  • 韓春錦(教育部副部長)
  • 胡亞橋(副國內事務部副部長)
  • 謝寬泰(新聞部副部長)
  • 廖中萊(青年及體育部副部長)
  • 吳立洋(國際貿工部副部長)
  • 丘思東(前霹靂州金寶區國會議員)
  • 張健仁(民主行動黨砂勞越州立法議員)
  • 溫利山(民主行動黨砂勞越州立法議員)
  • 楊薇諱(民主行動黨砂勞越州立法議員)

名人

演藝

文藝

新加坡

泰國

其他地區


註解

註解一

先前其起源存在多種說法,其說法不盡正確,幾近「神話」,主要有中原說和土著說

  • 中原說[來源請求]認為現代客家人是中原移民後代,與南方土著民族無關,是血統最為純正的漢族人。
  • 土著說。根據《周禮·夏官·職方氏》記載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11]。此七閩,即為閩地所居的七個部落,其中之一為「客家」[12]

註解二

另有五次中原遷徙說

1930年代的客籍民族學家羅香林為代表的研究學者認為,客屬民系自晉朝以來,一共經歷了五次大規模的遷徙,並在這五次遷徙過程中繁衍發展而來。這五次大遷徙的大致過程是:

  • 第一次在兩晉時期,始於永嘉之亂,大批中原人舉族南遷至長江流域
  • 第二次始於唐代,大批漢民為躲避安史之亂,由長江流域遷往相對安寧的閩粵贛交界地區;
  • 第三次在兩宋時期,北方民族入侵,又有一批漢民遷往贛閩粵地區,與當地畲、瑤等少數民族逐漸交融,最終在宋朝後期定型,發展成為客家民系;
  • 第四次是清朝初年,贛南由於滿族統治者的蹂躪以及瘟疫發生,人口銳減,加之閩西和粵東人口膨脹,清政府通令沿海居民向內地擠壓,一部分沿海客家人又回遷贛南,另有一部分由粵東遷往四川
  • 第五次在清朝中後期至近代,不少客家人從粵東閩西一帶遷往沿海,大量移居海外。

參考文獻

  1. ^ 西元1999年BBS客家版,全球客家人提供資料熱烈討論
  2. ^ 傳統客家話僅稱「客人」,翻成國語/普通話會與來訪之客混淆,故多個「家」字。
  3. ^ 此段描述很有問題,既然客家人稱自己為「客人」,為何又說客家人原本沒有特別的自稱?況且客家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網上有看到一文客家之名,始於何時,該文雖然認為客家民系是五代以後才形成的(也就是大概採用幾次南渡論),但也承認該名稱源出周禮。不過對於客家形成於漢人南渡,恐怕傳說多於史料,史料大多只記載漢人南渡至江浙一帶,很少提到入到贛州、汀州、梅州地區,希望相關人員要多增加這方面的資料,否則,維基中所有關於南渡的文字,恐怕都有傳說之嫌
  4. ^ 《李顯龍總理於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創館150周年晚宴演講》,2008年10月4日,新加坡政府總理網站
  5. ^ 5.0 5.1 5.2 5.3 徐正光,《台灣客家研究概論》
  6. ^ 中華民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官方網站討論區
  7. ^ 於侑妏,《客家心--藍衫情》,台北大學客家文化研究網站
  8. ^ 鐘山,《走向海洋的優秀民係—漫話港澳臺的客家人和客屬組織》,你好台灣客家鄉親網站,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灣廣播中心
  9. ^ 楊文山等《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2004年12月,1-18頁
  10. ^ 羅英祥,《飄洋過海的客家人》,河南大學出版社,1994年,頁25-29
  11. ^ 轉引自辛德勇,《周禮》地域職官訓釋——附論上古時期王官之學中的地理學體系
  12. ^ 蔡永兼在《西山雜記》有記載:「福建省周時有七閩,其地域即泉郡之畲家,三山之蛋戶,劍州之高山,邰武之武夷,漳岩之龍門,漳郡之南太武,汀贛之客家,此七族稱七閩。」

外部連結

學術網站

Template:台灣諸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