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县第一中学
龙川县第一中学新校区教学楼 | |
学校类型 | 公立中学 |
创立时间 | 1913年 |
校训 | 刻苦、勤奋、求实、创新 |
校长 | 杨日华 |
年级 | 初一至高三 |
校区 | 2个 |
校园面积 | 195685平方米 |
学生数量 | 4103人(2009年4月) |
教师数量 | 328人(2009年4月) |
所在地 | 广东省龙川县老隆镇 |
网站 | http://www.gdlcyz.net/ |
龙川县第一中学,简称“龙川一中”或“川中”,是一所位于中国广东省龙川县的中学,创办于1913年,是广东省一级学校[1]。高中部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高中。
历史[2]
1913年,龙川县立中学正式成立,位于当时县府所在地佗城,学制四年,时任督学局长张贞一(张化如)为首任校长。
1915年,因社会暴徒勾结时任县知事周德鳌滋扰学校,被迫停学,全校师生抗争一年之久,次年复课。
1925年,龙川县立师范学校和龙川县第一高等小学并入,同年设立高中师范科,设立附属高小和附属女子小学。
1926年,川中师生自编自演话剧《烟长末日》讽刺时任县长陈逸川的贪污罪行,激怒县长,校长张镇江等师生多人被军警逮捕,教务长黄麟书等人被通辑,学校被查封。师生代表到广州国民教育厅请愿,其后县长陈逸川最终被撤职,被捕师生亦获释,学校解封复课。
1929年,学校更名为龙川县立第一中学,张道隆任校长。
1930年,高中师范科停止招生,同时开始招收高中普通班,学制由原四年制改为六年三三制。龙川一中成为当时东江上游规模最大、教学设施最完备的完全中学。邻近各县和江西省的寻邬、定南各县学子纷纷慕名前往求学,在校生达增至500多人。
1939年,侵华日军攻陷广州,广州国民教育厅临时迁往龙川县车田镇。日本军队轰炸机袭扰龙川县城,佗城大江桥和老隆师范遭到轰炸。学校被迫迁往龙川中部城镇车田,借车田镇可能小学校舍上课。
1940年9月和1941年6月,高中部和初中部先后迁回佗城原址。
1941年,于佗城北部老学堂后面增建校舍四栋以容纳全校900多师生。学校接纳了不少由广州等沦陷区疏散到龙川的学子。
1953年,高中部由原县城佗城镇迁住新县城老隆镇,以水贝洋楼为临时校舍,初中部仍留在佗城。金安中学和车田中学的高中部并入川中高中部。次年位于老隆镇赤岭背的新校舍完工,高中部迁入新校舍。
1956年,留在佗城的川中初中部改为佗城中学。川中在高中部所在地重新设立初中部。
1963年,建校50周年庆典,演出大型话剧《霓红灯下的哨兵》。当年学校高考成绩名列全省第六名,时龙川县属惠阳地区管辖,川中被列为惠阳地区重点中学。
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教学秩序严重破坏,不少老师受到迫害。校舍、仪器设备等被毁坏殆尽。学制被改为四年二二制,并开设上板桥劳动分校。
1977年,全国恢复招生考试制度,高考恢复,学校组织应届毕业生参加高考。
1983年,学制恢复六年三三制,创立“川流文字社”和“川中书画社”。
1993年,建校80周年校庆,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捐资兴建了校友楼和校门(位于今旧校区)。
2003年,在新城开发区水贝乌坭塘兴建新校区,次年高中部整体迁入新校区。
现状
该校现有两个校区,旧校区在老隆镇羊山岌南面,新校区在新城开发区水贝乌坭塘。新校区2004年开始使用,面积为19万平方米,办学规模为74个班,共有学生3984人,教师286人[3]。新校区投入使用之后,高中部整体迁往新校区,旧校区留作初中部。学校高中部和初中部在人事、教学、管理上完全分离。
近十年的历届高考中,总共有17个学生考取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2]。2002年高考,722人考入大学,1人考取清华大学,4人考取北京大学。2003年高考,752人考入大学,5人考取北京大学。2005年高考,1145人考入大学,1人考取清华大学,2人考取北京大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