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日关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219.234.81.62留言2009年10月30日 (五) 02:51 中日领土和能源争端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日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控制区)
  日本国
建交时间:1972年9月29日

中日关系指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包括对历史上中日关系的记载和对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日本国关系的论述。在涉及台湾问题时,1972年之前称为中华民国,1972年之后称为台湾。为了方便,有时也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称为中国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中国的汉唐时期,中华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科技等很多方面都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没落之后,中国再次陷入分裂,中原文明的影响力下降,并不断受到北方民族的侵袭。在19世纪中叶当西方国家迫使日本开放贸易,日本走向现代化时,中国作为一个落后的文明,无法抵御西方列强的一系列侵略。不断强大起来的日本比西方列强更进一步,欲独霸东亚。从1894年直到1945年的51年时间里,日本与中国之间发生了长期的战争,形成了战后两国的政治格局并长期影响着中日关系的发展。中华民国政府退守台湾以后,西方国家在外交上孤立中国,日本也追随美国直到1972年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六四事件之后,虽然中国受到国际制裁,中日两国的经济合作却逐年扩大,而两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抬头,影响了政府间的合作,被评论称为“政冷经热”的两国关系。[1]

历史

907年以前

汉委奴国王印

据地质学和考古学研究,第四纪更新世时期,日本群岛与亚洲大陆连在一起,直到1万多年前,由于地壳变动,海面上升,日本列岛才逐渐与大陆隔海相望。此后,日本进入绳纹时代,与大陆鲜有来往。公元前221年,中国的秦朝灭六国,大批大陆移民迁往日本[2],同时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明,促使日本进入弥生时代。弥生时代的日本形成了许多小国,据《三国志·魏志·倭人传》记载:“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旧百余国,汉时有朝见者,今使译所通三十国”。另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3][4]。这也是最早有关倭国朝贡的记录。

此后的中国史书记载了许多次日本向中国朝贡的事:如公元107年倭国王帅升等朝贡东汉;239年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遣送使者难升米等朝贡;266年倭女王壹与遣使朝贡西晋;421年至478年的57年间,倭王赞、珍、济、兴、武[5]先后遣使朝贡南朝[4]

公元592年,日本的推古天皇即位,进行了以加强皇权为核心的政治改革,奠定了中国式的官僚制度基础,并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隋朝学习。当时的日本使者小野妹子于607年到中国的隋朝送呈宣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的国书,显示出要与隋分庭抗礼意图。630年,日本舒明天皇派遣最早的遣唐使。645年,孝德天皇即位,推行大化革新,废除大豪族垄断政权的体制,向唐朝的官僚体制学习,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公元660年,唐和新罗联军灭百济,百济的鬼室福信拥立百济王子扶余丰为王,并向日本求助。663年,百济和日本联军出兵朝鲜半岛,被唐朝和新罗联军在白江口击败,史称“白江口之战”。此后十余年,日本在本州西部和九州北部大量增筑烽火台,布置重兵防守。然而,唐在帮助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并未向日本本土出兵。676年,新罗打败唐军统一了朝鲜半岛,这也解除了唐朝对日本的威胁。此后不久,日本开始全面学习唐朝。694年,日本持统天皇将首都迁至模仿唐朝长安建成的都城藤原京。701年,日本制定了以唐律为蓝本的大宝律令,将大化改新以来的改革成果制度化,奠定日本做为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的法治基础。

鉴真第6次渡海图

公元717年,信仰佛教圣武天皇派遣僧人玄昉入唐,从智周法相宗,受唐玄宗赐紫袈裟。735年玄昉带着5000余卷经卷及佛像回到日本弘法。753年12月20日,唐朝僧人鉴真在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吉备真备等人陪同下第6次东渡日本成功[6],开创了日本佛教律宗。与鉴真同行的还有与玄昉一同入唐留学的晁衡[7],然而,晁衡的船在一次海上风暴中失踪了,唐朝著名诗人李白以为他已遇难[8],悲痛地写下了七言绝句《哭晁卿衡》。至804年,日本僧人空海赴唐朝长安就学于青龙寺的惠果,成为密宗第八祖。两年后,空海携带密宗典籍和其他书籍回到日本,在高雄山寺开创具有日本特点的真言宗,对日本佛教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公元8世纪,中日之间的佛教交流非常频繁,成为中日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

公元894年,由于唐帝国的衰落,日本宇多天皇停止派遗遣唐使。[4]

907年-1840年

镰仓幕府武士竹崎季长于1293年绘制的《蒙古袭来絵词》:日本、元朝水军对战

中国宋朝时,两国官方正式交往不多,但民间贸易和佛教传播却有所发展[9][10]

中国元朝时,元世祖忽必烈对日本发动了两次侵略战争,但因遭遇台风[11]及水战经验不足都未获得成功。这两次战争在日本被称为“元寇袭来或文永、弘安之役”,日本沿海的对马、壹岐、松浦、五岛列岛的居民在战事中被屠杀,战后兴起了三岛倭寇,报复性的侵扰元朝之藩属朝鲜,被称为前期倭寇

中国明朝初期永乐年间,明成祖派遣郑和率船队十余万人抵达日本,传明成祖旨意提出朝贡要求,日本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12]回书明成祖,答应向明朝遣使朝贡,并献俘倭寇数十人,两国政治贸易关系加强[13],前期倭寇时期结束。明朝中后期,皇帝腐败无能,海防废弛。日本进入战国时代,日本流浪武士和明朝沿海的海盗相勾结,侵扰中国沿海,此为后期倭寇。倭寇来犯频繁,严重威胁着明朝海防,直到明朝将领戚继光俞大猷等进行了长期的抗倭战争后,情况才好转。

明末,日本室町幕府灭亡,丰臣秀吉再次统一日本并任关白,开始对海外进行扩张。1592年,丰臣秀吉出兵15万余,假道朝鲜力图大明,朝鲜王朝初战即溃,日军在20天内占领了从釜山到首都汉城的大片领土,随后明军支援朝鲜。战争时打时停,历时7年之久,史称万历朝鲜战争。最终这场战争以丰臣秀吉病死、日军败退而告终。

日本江户幕府建立后,于1635年开始实行锁国政策,与外国的贸易仅允许在长崎进行。中国清朝时,两国的锁国政策和中国“由夏变夷”的现状都减弱了中日之间打交道的意愿。[9]“有清以来二百年间中日两国政府关系隔绝,除维持对双方均有需求的长崎贸易外,两国再无任何政府和民间的交通渠道,从而日本成为清代中前期对外关系中唯一的例外。”[14]

1840年-1911年

明治天皇,摄于1873年

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清朝和日本的江户幕府都奉行锁国政策。1840年,清朝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打败,被迫打开国门;1854年日本也被美国“培理舰队”强行开放国门。日本也面临著与中国被列强侵占、瓜分的命运,但江户幕府仍然实行保守政策。1868年,革新派成功推翻江户幕府,开始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全面西化的现代化改革运动,史称“明治维新”。此后,清朝方面依旧浑然不知日本国内日新月异的变化,主流看法还满足于对“弹丸小国”的盲目轻蔑。[9]

1871年9月,清朝和日本在天津签订《中日修好条规》和《中日通商章程》,正式确立了对等的国家关系,中日关系也从此进入近代新阶段。[9]1872年,日本宣布琉球群岛是日本的领土,不承认中国自1372年起对琉球的宗主国地位,宣布废除琉球国,设置琉球藩,封琉球国王尚泰为藩王,正式侵占琉球。1874年,以台湾原住民杀害琉球人的牡丹社事件为由,日本出兵入侵台湾。在美、英、法三国公使的“调停”下中日签订《北京专约》:清朝承认日本出兵是为了“保民义举”,规定日军撤出台湾,中国给予难民抚恤银并购买日军修筑之房舍道路,共50万两。1879年4月4日,日本废琉球藩,改为冲绳县,完全吞并了琉球。[4]

1877年,以何如璋为首任公使的清外交使团赴日,1882年9月正式开设驻日公使馆。

1884年12月4日,朝鲜贵族开化派和日本公使共同策划并发动政变,杀死守旧派官员,宣布和清政府断绝关系,是为“甲申政变”。不到3天[15],朝鲜守旧派依靠清军击败日军,重新掌权。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6月2日,日本内阁作出出兵朝鲜的决定。6月3日,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协助镇压。1894年7月19日,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逼令朝鲜政府废除《中朝通商条约》,并驱逐清军出境。23日,日军攻占朝鲜王宫,成立以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鸟令大院君宣布废除中朝两国间的一切商约,并授权日军驱逐屯驻牙山的清军。当天,日本联合舰队在丰岛附近海域对中国运兵船及护航舰发动突然袭击[16];29日,日本陆军第5师之混成第9旅向由牙山移驻成欢的清军叶志超部发动进攻,清军败退平壤。1894年8月1日,清政府对日宣战。同一天,明治天皇发布宣战诏书,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1894年9月,黄海海战中 ,北洋舰队沉毁6舰,死伤千余人,管带邓世昌殉难;日本联合舰队受重创5舰,死伤六百余人,日军取得胜利。随后,由于李鸿章奉行“保船”政策和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为自己庆祝寿辰等因素的影响,北洋海军龟缩于威海卫基地,坐视日军攻占旅顺[17];陆军方面,又因叶志超等人私自撤退,导致清军鸭绿江防线小战即溃,继而全面溃败,日军占领辽东半岛。此后,日军又从成山角攻入山东半岛,从内陆侧后袭击威海卫,清军又败,北洋舰队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身亡。最终,日本取得全胜;曾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不复存在,清政府除乞和外再无出路。

1895年4月17日,清朝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18]春帆楼签署了《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规定:中国从朝鲜半岛撤军并承认朝鲜的“自主独立”,中国不再是朝鲜之宗主国[19]; 中国割让其东南的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群岛[20]和东北部的辽东半岛[21]给日本;中国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

慈禧太后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日本。清政府派出知府衔道员刘学洵与员外郎庆宽以“考察商务”为名赴日,相互密商结盟,并引渡康梁回国。但刘学洵与庆宽办事不力,逐告吹[22]

戊戌政变后完全控制清廷的慈禧,对西方反对她废黜光绪十分不满。1900年1月,慈禧发布诏令维护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放任山东的拳民涌入直隶,烧教堂、杀洋人及教民、毁坏一切洋物。6月11日,日本驻华使馆书记杉山彬在永定门内被刚调入京的董福祥甘军所杀 ,并开腹剖心。同日,驻天津的各国领使组织二千人的联军增援北京十一国公使馆,此后又不断增兵至5万人[23]6月17日联军攻占大沽口炮台6月20日,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代表各国前去总理衙门要求保护,途中被清兵伏击身亡。6月21日,已无退路的清政府以光绪的名义,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7月14日,联军占领天津。至8月16日晚,经过激烈交火,联军已基本占领北京全城,慈禧及皇室成员仓皇出逃到西安。在美国的历史记载里,称这次解除公使馆危机军事行动为中国解救远征,中国则称之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签署《辛丑条约》。中国虽然免于领土被瓜分,但需要向各国赔偿4.5亿两白银,史称“庚子赔款”,由关税及盐税中扣付[24]。八国联军侵华的同时,俄国乘机占据了中国东北[25]的大片领土,俄国在辽东的租界也得到承认。俄国的行动威胁到英美所希望门户开放政策,并与希望在辽东和满洲扩展势力的日本发生冲突,1904年2月爆发了惨烈的日俄战争

1905年9月5日,在日俄战争中战败的俄国与日本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根据条约,俄国将此前占领的库页岛南半部(北纬50度以南)及其附近一切岛屿割让给日本;将旅顺、大连及附近领土领海的租借权转让给日本;承认朝鲜为日本的“保护国”。条约签订后,日、俄两国立刻逼迫清政府予以承认。1905年12月12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接受日、俄《朴次茅斯和约》中的所有规定,还额外给日本以某些权益。

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日本既支持革命党也支持清王朝,图谋分裂中国[26]。武昌起义爆发之后的10月28日日本驻华公使伊集院彦吉致密电给内田康哉外务大臣:“帝国政府亟须当机立断,下定决心……趁此绝好时机,亟应在华中、华南建立两个独立国家,而使满清朝廷偏安华北……维持满清朝廷于华北一隅,而使其与南方汉人长期对峙,乃属对帝国有利之上策。”[27]

1911年-1949年

1914年8月23日,一战爆发不久,日本宣布对德宣战,却把矛头指向了中国。8月27日,日军封锁中国山东半岛的胶州湾[28]9月2日,日军从山东龙口登陆;11月7日,攻占青岛,控制了胶济铁路全线及其附近的矿产。袁世凯政府先后两次向日本政府提出日军从中国撤军的要求。1915年1月18日,日本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要求[29],并要求绝对保密。然而,袁世凯暗中逐步泄露条款内容,希望获得英美支持,迫使日本作出让步,中国国内亦出现反日情绪;日本则以武力威胁中国。5月7日,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政府发出最后通牒,限令于9日前答复。最终袁世凯政府在5月9日晚上11时接受二十一条中一至四号的要求。1919年1月,在一战中取得胜利的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两项提案: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取消日本强迫中国承认的《二十一条》,收回山东的权益。但提案被否决了,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1928年5月3日,中国国民党北伐军过境山东时,对日本侨民进行了屠杀,史称“济南事件”。之后,日军继续增兵并占领济南全境,在济南跟北伐军发生冲突,北伐军被迫绕道北进。1928年6月3日,被北伐军击败的奉系军阀张作霖乘火车由北京回奉天。之前,日本政府特使要求张宣布东北独立,被张拒绝。6月4日清晨,张作霖所乘专列途经沈阳南满路与京奉路交叉路“三孔桥”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炸药炸成重伤不治而死,史称“皇姑屯事件”。

1930年5月6日,《中日关税协定》在南京签字。期限3年,日本承认中国关税自主,但又规定对110种进口的日货暂不加税。1934年国民政府在《中日关税协定》期满之际,再次提高进口税税率。中国进口关税从1929年的4%增至1930年的10%,1934年又达25%[30]

1931年9月18日,日军借柳条湖事件向中国东北驻军发起进攻,因中国守军奉行蒋介石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日军很快占领东三省,史称“九一八事变”。1932年3月1日,前清朝皇帝溥仪就任伪“满洲国”执政,成为日本的傀儡政府。1934年3月1日,溥仪正式登基,年号“康德”。

1932年1月28日23时30分,日军海军陆战队2300人向西占领淞沪铁路防线,在天通庵车站遇到由蒋光鼐蔡廷锴指挥的中国驻军十九路军的坚决抵抗,“一二八事变”爆发。因国军顽强抵抗战事扩大,日军四易主帅,数度增兵至七万余人,兼以海空军、战车助战。蒋介石于事变发生后复出主理军事,派由张治中指挥第五军于2月16日加入作战,在江湾一带抵抗日军进攻至3月2日。由于日军在太仓浏河登陆,形成腹背受敌的局面,国军全线后撤。3月3日,日军占领真如南翔后宣布停战。1932年5月5日,中华民国政府与日本政府在英、美、法等国调停下签署了《淞沪停战协定》。日军返回战前防区,国军则暂留现驻地,交战区被划为非武装地区。

1936年12月12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的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的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变,逼蒋“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史称“西安事变”。

1937年7月7日,发生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华北中国军队和日军发生全面交火。7月29日北平附近,驻守通州(今通州区)的通州保安队对该地的日军守备队和特务机关发动攻击,通州保安队捣毁了日军机关,逮捕了殷汝耕(通州保安队撤退时殷汝耕逃跑)。在此次袭击,中国军队更对居留当地的日本侨民进行大屠杀,大量的日本无辜侨民(多数是老弱妇孺)被抢劫、强奸、凌辱和杀戮,史称“通州事件”。1937年7月底,日军攻陷华北的平津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变”爆发,国府组织淞沪会战抗击日军。1937年9月,太原会战打响。1937年9月25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将领林彪指挥115师在平型关设伏,歼灭日军第五师团[31]第二十一旅后卫辎重部队1000余人,史称“平型关大捷”。1937年11月8日,太原沦陷。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1937年11月20日,国民党政府正式发表迁都重庆。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进行了局部扫荡。1938年2月,徐州会战打响,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指挥六十万国军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获得国军抗战中的首胜。1938年5月19日,日军占领徐州。1938年6月9日,蒋介石命令在花园口炸开黄河南岸大坝,暂时阻挡日军南下。1938年6月12日武汉会战打响。1939年9月14日第一次长沙会战开始。1938年10月25日至27日,汉口、武昌、汉阳相继陷落。此后战局转入相持阶段。[32]

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以“和平反共建国”为号召成立实为日本傀儡政权的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1940年8月-12月,中共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对日军在华北的交通线进行了极大的骚扰,同时也暴露了八路军的军事实力。1940年9月7日,“第二次长沙会战”开始。1941年12月24日,“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薛岳指挥国军歼灭日军5万多人,取得会战胜利,在战略上遏制了日军的进攻。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的战略重心从中国转向美国。12月9日,中国正式向日本宣战。1944年6月18日,长衡会战中,长沙失守。[32]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10月25日,根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以及盟军远东地区司令部的命令,在台湾的日军向国军投降,台湾光复

1949年至现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外交上陷入西方国家的孤立。1951年9月8日,美日为了从战略上封锁中国,在对日和会上通过对日和约,美国同时和日本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结成军事同盟。10天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发表声明指出对日和约是“非法的”、“无效的”。1952年4月28日,日本又与中华民国签订《中华民国与日本国间和平条约》,建立正式外交关系。7天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长周恩来发表声明,表示坚决反对此合约。[33]

1956年6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宣布除45人外,全部释放1017名日本战犯。然而,当时的日本首相岸信介[34]却在1957年6月2日访问中华民国,表示支持中华民国政府“光复”大陆。1958年5月2日,长崎发生日本右翼侮辱五星红旗事件,中日贸易因此中断。7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出中日关系“政治三原则”:日本政府停止反华言行;停止制造“两个中国”;不再阻挠两国关系正常化。1959年3月12日日本社会党书记长浅沼稻次郎在北京发表演讲,指出“美帝国主义是日中两国人民共同的敌人”,引起日本舆论非议。翌年10月12日浅沼稻次郎被日本右翼少年杀害。[33]

在中日关系恶劣的当时,双方发展了民间贸易,并于50年代先后4次签订民间贸易协定。1960年8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会见日本贸易界人士,提出“对日贸易三原则”:政府协定;民间合同;个别照顾。1962年11月,中日签订了《中日长期综合贸易备忘录》。[33]此后中国开始了文化大革命,影响了两国的民间贸易。

1971年10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出“中日复交三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旧金山和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必须废除。[33]中华民国政府立刻发表声明加以严厉谴责,申明中华民国才是代表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乒乓外交”改善了中美关系。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日本也追随美国开始了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努力。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建立正式外交关系。[33]中华民国政府同时宣布与日本断交,中止正式外交关系。

以下只记录日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关系发展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建交以来,以官方为主导积极发展两国关系,在经济、文化、科技等众多方面开展双边合作。1978年8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日本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33] 10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访日,23日,与日本交换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33] 然而,就在邓小平访日前不久[35]靖国神社举行例行“秋祭”时,正式把14名甲级战犯的灵位放进了靖国神社。[33]像这样的事件在以后的中日关系中时常可以看到,但在六四事件之前,中日关系还是快速的向好的方向发展。

1979年12月5日,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诺提供第一批政府贷款。[33]此后日本共为中国提供了4批数万亿日元政府贷款,对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1982年6月,日本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时,修改日本在二战期间发动侵略战争的历史,引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不满和抗议。9月26日,日本首相铃木善幸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表示日中关系已进入成熟时期,关于教科书问题,日本政府将按照《中日联合声明》的精神加以解决。[33] 1989年1月7日,日本裕仁天皇病逝。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钱其琛以国家主席杨尚昆特使身份出席裕仁天皇葬礼。[33] 1989年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李鹏访日,日本明仁天皇在会见时谈到中日间不幸历史时,第一次以“表示遗憾”这种方式表达歉意。[33]

六四事件后,日本参与西方七国对中国方面实施的制裁:冻结第三批政府贷款,停止双方高层往来。直到1990年7月11日,日本首相海部俊树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宣布将恢复对中国的政府贷款。[33]1991年8月10日,日本首相海部俊树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率先访问北京,改善了当时中国在外交上的孤立局面。[33]

这之后的几年时间里,中日关系在官方层面上恢复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友好合作关系。1992年4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访日,并邀请日本明仁天皇和皇后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10月23日,日本明仁天皇和皇后访问中国,这是历史上日本天皇首次访问中国。 1995年5月2日,日本首相村山富市访华,首次参观了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8月15日,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在战后五十周年之际代表日本政府就历史问题发表谈话,明确表示愿正视历史,承认侵略,对此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这段话后来被称作“村山讲话”。[33]

从“村山讲话”之后,中日关系没有像村山讲话所期望的方向发展。1995年8月29日,日本政府抗议中国大陆进行核试验,宣布冻结对中国的政府贷款援助。[33]1996年7月起,日本右翼团体成员连续四次登上钓鱼岛,引发中国、香港等地民间保钓运动[33]1998年4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胡锦涛访日,强调发展中日关系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33]这次访问并没有改变中日关系逐步恶化的局面。1998年11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访日,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元首首次访日,双方发表《中日联合宣言》,宣布两国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33]访问期间日本并未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所期望的那样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写进宣言并就对中国的侵略正式道歉,与1个月前日本向韩国的道歉形成鲜明对比。有评论认为此次访问是中日关系由友好转为敌对的转折点。

2001年8月14日,中国的冯锦华在东京靖国神社门前的石犬底座上用油漆喷写了“该死”两字,抗议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在此前一天参拜靖国神社。[36]这并没有影响10月份小泉到北京进行访问,并参观了位于北京西南的卢沟桥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对日本侵华历史表示反省和道歉。[33]然而,就是这位小泉,连任日本首相6年,参拜晋国神社6次,使中日关系陷入最低谷。

2002年5月8日,据日本方面称:有五名朝鲜人企图进入沈阳的日本领事馆,被中国武警强行带走。日本指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擅自进入属于日本国领土的使馆区抓人,侵犯了日本的治外法权。但中国则认为,事件始发地点并未进入领馆区域,因而与日本无直接关系,且此举恰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主动积极维护了日本领馆正常秩序。

2003年9月18日,由日本大阪建筑公司数百名男客组成的旅游团,在珠海国际会议中心大酒店中大肆“买春”,并公开称“就是来玩中国小姐的”。数百名中国妓女从珠海甚至深圳的夜总会赶过来,成为日本客的寻欢对象,被称为“日本旅游团珠海买春事件”。

2004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所属的一艘核潜艇从日本南部海域穿越,返回母港。日本政府指责中国军方违反国际法,秘密闯入日本领海,并派海上自卫队前往驱逐。中方则称潜艇一直在公海水域行驶。

File:DSC07048.JPG
2005年4月10日广州的反日游行队伍途经天河岗顶电脑城一带时的浩大场面

2005年4月9日,因日本谋求“入常”和屡次篡改历史教科书问题,引起中国民众普遍愤慨和反日情绪,爆发大规模集会游行和抵制抗议活动,活动从北京、上海等地迅速波及全国十数个大中城市。日方认为以法轮功之和平集会尚且遭到当局取缔,此等大型示威若无政府默许,绝无可能。指责中国暗中策动。对此中方予以否认,并认为这纯粹是日本政府一系列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举动引发的必然结果,活动纯属民间自发行为;对于日方提出道歉和赔偿的要求,中方也不予理睬和回应,最后日本首相小泉公开致歉。

2006年8月15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趁即将离任之际,在日本投降的纪念日参拜靖国神社,再引起中国政府的强烈不满。不过自小泉下野后,两国领导人积极改善两国关系。日本新任首相福田康夫于2007年12月访问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亲自会见。然而仅仅过了1个多月,日本警方查出中国制冷冻手工水饺内含杀虫剂“甲胺磷”成份,有毒水饺由中国河北省的天洋食品制造,日本警方也以杀人未遂罪嫌展开调查。[37][38][39]

2008年4月26日,“中国毒饺子事件”还未平息,又发生了北京奥运火炬在日本长野传递时日本右翼分子试图破坏火炬传递、殴打中国留学生的事件。[40]虽然两国摩擦不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还是在2008年5月对日本进行了五天的访问,双方签订两国第四份重要条约《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与日本首相在此之前的访问分别被媒体称为迎春之旅和暖春之旅。[41]

2008年10月25日,参加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的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在回国前,接受了中国央视《高端访问》栏目的采访,表示愿意对“日本的殖民统治和侵略表示深刻的反省和由衷的歉意”,并不认同中国威胁论的可能[42]

经济

中国和日本的经贸往来早在“关系正常化”之前便已开始。1972年双方“恢复正式邦交”后,两国经贸关系也从以往的“半民半官”转变为“官民并举”。1972年中国大陆和日本的贸易额为11亿美元,但在建交后的1973年,贸易额上升至20.1亿美元。在1972年至1977年这6年间,贸易总额已达167.1亿美元,是1952年至1971年20年贸易总额的1.9倍。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和日本的贸易又进入了新的发展期。1978年中国和日本的贸易额是50.8亿美元,1980年上升至84亿美元,1983年达到100亿美元,1987年贸易额迅速发展到156.5亿美元,在1978年至1987年的l0年间贸易额增加3倍。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0年中国和日本的贸易额达831.66亿美元。从2002年开始,日本对中国贸易转为顺差。2003年前的11年,日本一直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但这一地位去年已被欧盟和美国所取代。近年来在日本经济严重不振的情况下,许多大企业的利润主要是来源于对华投资或对华贸易。根据日本贸易统计,中国(包括香港及澳门)在2004年已经取代美国成为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国。2005年中日贸易额达1893亿美元。2005年,日本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对中日贸易的依存度下滑。中国和日本经济关系已显现趋冷迹象,‘政冷’正在导致‘经冷’。从双边层面分析,双方经贸关系发展相对缓慢;日本对华经济援助急剧减少;双发经贸摩擦近年连续不断,合作进程明显滞后。从中国角度看,日本作为其主要贸易伙伴的位次在下降,重要程度在降低,贸易热度在降温;从日方角度分析,双方贸易持续较快增长,日本对中国(包括香港及澳门)的贸易额已超过对美国的规模,表明目前双方贸易还在升温。未来可能“升温的少,降温的多”,总体发展趋势是降温。

2004年日本对中国投资4900亿日元,中国成为日本第三大对外投资目的地,和居第二位的美国仅相差100亿日元。在两国关系艰难的2005年,日本对中国投资达到新高,较2004年上涨了19.8%,达到65.3亿美元,占日本对外投资总额的15%。日本对中国投资主要涉及电子、纤维、汽车制造及配套企业、食品加工和金融保险、物流、市场调查、咨询、广告流通、饮食、美容美发等服务业等领域。2005年下半年日资汽车在中国轿车市场份额已接近30%。 至2005年末,在中国日本企业达3.5万家。

2000年-2005年日本对中国投资金额

投资年度 投资额(亿美元)
2000 29.2
2001 43.5
2002 41.9
2003 50.5
2004 54.5
2005 65.3

科技、文化

在古代,日本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日本在第三次遣隋使国书中称“东天皇敬白西皇帝”[43]也间接反映了日本当时对地理环境的认识。[44]这使得中原文明成为日本文化输入的第一选择。在公元8世纪以前,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字,这之前的日本历史除了考古发现以外,更主要的是通过中国的史书得以保存和研究。早在中国的东汉就有了日本来中国朝贡的记载,中原文化最早是从朝鲜半岛间接传入日本。到了中国的唐朝,日本派遣了大批的留学生和留学僧,全面学习了唐朝的典章制度、律法、建筑、宗教、医学、音乐、棋艺、书法、绘画、工艺、武术、服饰、饮食等等等等,柔道相扑和服料理以及茶道无不脱胎于中国文化,京都甚至就是中国唐朝首都长安的一个缩影。也是在这个时期,日本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才有了自己的历史记载。

公元894年,由于唐帝国的衰落,日本停止派遣遣唐使。此后,中国向日本的文化输入陷入低谷,日本也走上了一条文化本土化的道路,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与日本钜细无遗的了解中国不同[45],中国直到清王朝时对日本的印象还是《后汉书》、《三国志》中的寥寥几笔。戴季陶在《日本论》开篇曾说道:“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也不晓得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百次,装在试验管里化验了几千百次。”[9]到了19世纪中叶,日本的大思想家福泽谕吉提出了著名的“脱亚入欧”论,对日本近现代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迅速强大起来,并强烈影响着东亚各国近现代化进程,中国也不例外。历史戏剧性的逆转,中国开始向日本派遣大批留学生,学习日本的经验。从1898年至1911年间,至少有2.5万名中国学生赴日本留学。[9] 然而,中国向日本的学习比之于日本就显得过于粗略和傲慢了。 有证据表明,“中国留日学生的总体水平低得可怜”。[46]不管怎样,近现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影响还是广泛而深刻的,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汉语里许多西方词汇的翻译大多遵从了日本。然而100多年的战争没有给中国多少学习的机会。

1949年以后,中国和日本开展了非常有限的民间交往。中国与日本民间科技交流始于六十年代初期,当时交流的主要形式是主办中日科技座谈,日本工业界技术人员来到中国,专题介绍日本新的技术,中日双方技术人员进行讨论。该项交流规模逐年扩大,成为当时中国技术人员了解世界科技发展情况的重要渠道之一,一直延续到七十年代中期。[33]

1972年“邦交正常化”以后,中国和日本的科技和文化交流发展很快。1978年日本政府同发展中国家进行科技合作的执行机构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开始同中国建立联系。1979年12月6日,中国和日本政府签署了《中日文化交流协定》;1980年5月20日,中国和日本签订了《中日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目前,中日民间科技、文化交流亦发展到相当规模。[33]

近年来,日本的流行文化对中国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日本的电影、动画片、漫画、电子游戏等对中国几代人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哆啦A梦”、“PSP”完全成了中国青少年的流行文化。

双方敏感问题

中日领土和能源争端

  • 钓鱼台列屿主权问题

钓鱼台列屿是一片无人岛屿,在日本被称为“尖阁群岛”,位于东海南部,距台湾基隆约100海里,距日本冲绳那霸约225海里。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两方都宣称对该群岛拥有主权。

  • 东海油气田问题

东海油气田问题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关于东海专属经济区的划界和油气资源开发的分歧和争论。

  • 冲鸟礁问题

冲鸟礁,日本称为冲之鸟岛,是日本南部太平洋海域的一处日属礁石。中华人民共和国认为其是岩礁;日本国则认为是岛屿。如果承认冲鸟礁是岛屿的话,日本将得到其周边43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独占区内的一切自然资源。

中日战争的历史遗留问题

如何看待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占领中国的历史,一直是中日关系的焦点。在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已明确表述,构成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33]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双方曾经历一段蜜月期,在中国官方宣传中,“中日两国世代友好”是基调。现实中却是强调日本侵华历史问题的负面报导居多;对中日经贸合作,日本从1979年开始给中国无偿援助和贷款等等,则相对较少提及。80年代末,日本国内经济不景气引发民间右翼排外思潮不断兴起,使得很多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反感甚至仇视不断加深,日本右翼势力借此否定、美化侵略历史的活动时有发生。而六四事件以来,中国政府的国际形象大损,被日本民众普遍认为是没有言论自由、肃清异议人士、提倡仇日思想和盲目爱国主义。同时,中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思潮也不断兴起,加之日本在各个敏感问题上所采取的态度,使自发的反日和仇日宣传不断增多,网络上时常流传各种或真或假的“日本辱华事件”,每每激化中国民众对日本人的反感,出现了大量“抵制日货”的呼声。中国政府对于反日宣传,一般采取低调放任的态度。但对于民间反日组织的活动,亦采取高压控制方法。2005年4月,上海大规模反日示威游行,普遍认为有政府背景。但事件发生之后,安全部门秘密拘捕了一批民间反日人士。[来源请求]

  • 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在这里指日本如何看待台湾的政治地位的问题,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日本国建交的前提和基础。在台湾问题上,日本基本上追随了美国的政策。

  • 历史教科书问题

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是指围绕日本国内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修订而衍生的东亚、东南亚国家对日本国内怎样看待日本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战争历史的争议。

  • 靖国神社问题

靖国神社供奉着自明治维新以来为日本战死的军人及军属。由于靖国神社同时供奉着14名二战甲级战犯,被东亚各国视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而备受争议。

  • 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的真确性在中日两国的学术界一直有争议,也是如何看待日本侵华历史的焦点问题。

  • 战争赔偿问题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所发起的各起战事让中国蒙受了巨大经济财产和生命损失。日本政府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时,明确表示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责任并对此深刻反省。在此前提下,中国政府决定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并载入1972年中日两国签署的《中日联合声明》。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批准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再次以法律文件的形式确认了放弃对日战争赔偿要求的决定。[33]但很多人认为,虽然中国政府放弃了政府间的战争赔偿,但不包括民间赔偿问题,因而民间的受害者仍有权利向日本政府及有关企业提出民事赔偿的请求,如针对慰安妇和强制劳工的赔偿。在近代史上,日军是唯一有随军妓女的军队,有关针对慰安妇的赔偿问题近些年来也显得较为突出。

  • 关于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问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公然违反国际公约,使用化学武器,造成大量中国军民中毒伤亡。日军战败时为掩盖罪行,毁灭证据,将大量化武就近掩埋、遗弃。到近年,已经有十多个中国的省市自治区,三十多处发现了日本遗弃化武。由于这些遗弃化武已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侵蚀,锈蚀严重,有的已发生泄漏,对各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等造成了严重危害。为解决此问题,自1989年至今,中日已举行了最少4次政府谈判及4次专家磋商。1997年,双方成立联合工作组,并举行了4次工作组会议。在中国推动下,日本对遗弃在华化武进行了15次现场调查。日本由最初不承认这些武器属日军留下,到最后承认武器属日军所留下。1999年7月30日,中日两国政府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关于销毁中国境内日本遗弃化学武器的备忘录》,日本承诺将根据《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原则精神及《备忘录》的有关规定尽快解决这一问题.[33]

其他战略分歧

  • 日美安全合作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美就建立了军事同盟,并且以日美安保条约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在近年不断增加军事预算,对此,中国认为日美的防卫对象是中国,并提出抗议;同时,也以不断加入军费投入予以回应。

  • 日本修宪和争常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日本,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但是由于日本是二战战败国,在政治上却受到了诸多限制。如日本的宪法规定,日本只能专守防卫,不能拥有军队。于是在日本国内有了修改宪法的声音,并想借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提高国际影响力,成为“正常国家”。因为历史问题,日本修宪和争常均遭到中国及其他一些地区民众的强烈反对。

  • 中日军备问题

关于中国国防开支连续18年以两位数增长一事,强调“继续注意中国国防费的增额和军事现代化仍有不透明的部分”,日本将“要求中国国防开支更加透明化”。中国则对日本回避谈及其自身军事投入不断提高,以及武器装备不断提升质量和数量,以及日本自卫队不断谋求以“维和”等名义派兵海外予以批评。

其他敏感问题

  • 日本政府对华援助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中华人民共和国同中华民国政府一样,免除了日本明治维新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各起战事的官方战争赔偿,对此日本政经界人士深表感激。而同时中国的发展需要日本的资金、技术,于是中日政府双方达成默契,以日本政府发展援助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中国放弃战争赔偿的经济损失。

日本对华援助是ODA项目的一部分。日本对华日元贷款始于1979年。截至2006年6月,日本政府已累计向中国承诺提供日元贷款协议金额约32078.54亿日元,用于242个项目的建设。截至2006年5月底,中国实际使用日元贷款约23864.13亿日元。[33]截至2005年,中国共接受日本无偿援助累计1376亿日元(约合12.5亿美元),用于136个项目的建设,涉及环保、教育、扶贫、医疗等领域。[33]长期以来,日本一直是中国的最大援助国,如北京国际机场之兴建便由日本政府提供三百亿日元的援助。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脱离开发中国家,不需援助,而且日本政府强烈怀疑中国政府将日本的援助使用于扩充军备等非和平用途,日本政府正逐年减少对华援助,转而援助印度。2006年3月23日日本政府宣布冻结新财政年度的对华日元贷款计划。

  • 在日中国留学生问题

目前中国留学生占在日留学生总数八成以上。日本规定,在读留学生不得因任何目的参加有薪工作。然而,为了维持在日开销及读书费用常有学生冒着被学校除名的风险打工。其中也有部分留学生假借读书为名,而以打工赚钱为本业。日本也确实存在一些专以协助留学生获得学生签证并谋取高额学费的“野鸡大学”。为此,有些受骗的中国学生与学校发生冲突和争执,学校或以不予协助绪期签证威胁,中国留学生则以不辞而别及不缴纳学费作为回应,并酿成了轰动日本的“酒田短期大学倒闭事件”。也有一些中国留学生加入日本的犯罪集团,或自组帮派,依地域称为福建帮、东北帮、上海帮、广东帮等,酿成“福冈中国留学生杀人事件”等犯罪事件。因此日本核发留学签证的条件就变得严苛,以期对此不良结果予以限制。在日本国内经济长期不景气引发的排外情绪及右翼团体兴起的影响下,日本民众对中国的态度由中日建交时的睦邻亲善,转变成对中国人抱持观望或不欢迎态度。

参阅

  • 重要战争

白村江之战

元日战争

万历朝鲜战争

甲午战争

中国抗日战争

日本战争暴行

  • 重要文件

中日关系文件列表

日本政府就战争道歉发言列表

通州事件

  • 其他

日本国驻华大使

保钓运动

反日情绪

抵制日货

抗日

愤青

亲日派

哈日族

皇民化运动

支那

东洋

东瀛

东夷

倭国

满洲

自虐史观

知华派

渡来人

汉字文化圈

朝贡体系

去中国化

中国威胁论

台日关系

深入阅读

  1. 小仓和夫:《中国的威信.日本的矜持》陈鹏仁 译,星定石文化,2002年
  2. 黄文雄:《中国与近代东亚》李明宗 译,草根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1年
  3. 黄文雄:《日中战争 -中国八年抗战掩蔽的真相- 》萧志强 译,前卫出版社,2002年
  4. 东中野修道:《彻底检证“南京大屠杀”》,前卫出版社,2001年
  5. 郑屹:《隋代中日使节往来与文化交流》,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论文刊载
  6. 江静:《元代中日通商考略》,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论文刊载
  7. 戴季陶:《日本论》,1928年初版,线装书局2006年再版
  8. 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1932年1月11日起在《大公报》连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再版,共7卷,200万字。
  9.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1946年初版(英文版),线装书局2006年再版(中文版)
  10. 李文:《东亚的崛起与全球化即“西化”时代的终结》,当代亚太2003年第1期
  11. 李文:《日本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1972-2002)》
  12. 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商务印书馆,1996年
  13. 李寅生:《中日古代帝王年号及大事对照表》,四川出版集团,2006年

注释

  1. ^ 求解中日关系“政冷”困局 中日民间感情陷于怪圈
  2. ^ 其中最著名的事件是徐福东渡,但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徐福东渡曾到达日本。
  3. ^ 1784年这枚汉委奴国王印在日本福冈市被意外发现,更佐证了这段历史。
  4. ^ 4.0 4.1 4.2 4.3 两千年来中日两国关系史
  5. ^ 倭五王
  6. ^ 之前鉴真已5次东渡日本均未成功,并在第5次东渡时因病不治双目失明。
  7. ^ 即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
  8. ^ 意外生还的晁衡于公元755年回到了长安。
  9. ^ 9.0 9.1 9.2 9.3 9.4 9.5 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东:中日千年错看史。
  10. ^ 宋日贸易
  11. ^ 日本认为是自己得到上天的眷顾,因而称台风为“神风”。
  12. ^ 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里面的那个将军。
  13. ^ 明日贸易
  14. ^ 易惠莉:清代中前期的对日关系认识,转引自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东:中日千年错看史
  15. ^ 1884年12月6日
  16. ^ 丰岛海战
  17. ^ 旅顺口日军进行了屠城,2万人被杀,只有埋尸的36名中国人幸免于难,被称为“旅顺大屠杀”,见:p.330 Villiers, Frederik. The Truth About Port Arthur Cornell University Online Scans
  18. ^ 下关
  19. ^ 从此日本完全控制朝鲜半岛,并最终实现“日韩合并”。
  20. ^ 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成立台湾民主国予以抵抗,但很快失败了。
  21. ^ 在俄国、德国和法国的干涉下,日本被迫放弃割占辽东半岛,改为3000万两银“赎辽费”。
  22. ^ 孔祥吉 (日本)村田雄二郎著 《罕为人知的中日结盟及其他(晚清中日关系史新探)/研究丛刊》巴蜀书社
  23. ^ 其中日本出兵2万余人。
  24. ^ 四亿五千万两的数目是以当时中国人口估算值(4.5亿)为基础,按每名中国人赔付一两的数目来确定的,带有羞辱性质。赔款年息为四厘(4%),分三十九年还清,本息共计九亿八千二百二十三万八千一百五十两(982,238,150两)。分配比例中,俄国所获最多,占庚子赔款总数的28.97%;其次为德国,占总数的20.02%;其他各国的分配比例为法国15.75%,英国11.25%,日本7.73%,美国7.32%,意大利7.32%,比利时1.89%,奥匈帝国0.89%,荷兰0.17%,西班牙、葡萄牙、瑞典和挪威四国各占0.025%。 赔款支付到1938年时终止,实际共支付赔款六亿五千二百三十七万余两,折合银元则约为十亿元。详请参阅“庚子赔款”。
  25. ^ 日本称为满洲
  26. ^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第十一章
  27. ^ 《日本外交文书选译——关于辛亥革命》11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28. ^ 当时是德国的租界。
  29. ^ 条约共五号21条。
  30. ^ 《剑桥中华民国史·1927—1937年》
  31. ^ 也就是“坂垣师团”,详请见坂垣征四郎和他的日军第五师团
  32. ^ 32.0 32.1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抗日战争大事记
  33. ^ 33.00 33.01 33.02 33.03 33.04 33.05 33.06 33.07 33.08 33.09 33.10 33.11 33.12 33.13 33.14 33.15 33.16 33.17 33.18 33.19 33.20 33.21 33.22 33.23 33.24 33.25 33.26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日双边关系
  34. ^ 在太平洋战争开战时担任工商大臣,是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认定的二战甲级战犯怀疑者,但是未予起诉。
  35. ^ 1978年10月17日
  36. ^ 《神社狮像喷写“该死” 中国男子在日被捕》,载香港《明报》B14版,2001年8月16日。
  37. ^ 中國冷凍餃含農藥 10日人中毒. 自由时报. 2008年1月31日 [2008-1-31]. 
  38. ^ 黄菁菁. 大陸水餃含殺蟲劑日10人中毒. 中国时报. 2008年1月31日 [2008-1-31]. 
  39. ^ 萧玮玲. 中國毒水餃殺蟲劑濃度逾標準400倍!日本逾千人受害. 东森新闻. 2008年2月2日 [2008-2-4]. 
  40. ^ 圣火长野传递中国留学生被日本右翼打伤
  41. ^ 中日关系:"破冰"、"融冰"、"迎春"、"暖春"
  42. ^ 麻生向中国人民道歉 “鹰派”渐变“温柔”
  43. ^ 原文见《日本书纪》。
  44. ^ 葛继勇、郑屹:隋倭“国书事件”新考释,东北亚学刊2001年4期
  45. ^ 今日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讲到川西雪山,亦承认中国现在出版的地图与实际地形不相匹配,而日本人在二十年代画的地图竟画得丝毫不错。有关抗战的中方史料中也可见到中国军人的感慨:日军侵华期间的军用地图,往往比中国军队所用地图更加详准。见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东:中日千年错看史。
  46. ^ 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转引自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东:中日千年错看史。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