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生产
大量生产(Mass production)亦称量产。因为大量生产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好处,量产之概念很早便在人类社会中出现。但量产的实行则受制于规格化的先决条件。在规格化尚未能达成之前,量产的对象仅限于低技术,低精密度之产业,如砖块等简单产品。随着规格化之普及,分工越细,产所能处理的对象也同时增多。
概要
19世纪,由于机床的发展(使金属成型的车床式机器),透过采用标准部件和广泛的分工,以用低成本生产大量产品。现代概念的量产才开始蓬勃发展。
二十世纪初期,亨利·福特在发扬了此生产方式。其T型车就是有名的例子。大量生产十分有名,因为这大大提高个别人员的生产力,因此能生产相当便宜的产品。大量生产的高效率有几个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量生产减少了各种无用的程序。
在手工业中,工匠必须自行去商店搜购零件来组装,自行找寻、安放、使用很多工具很多次。组装一个复杂产品(如时钟)也许要做这些事数百次。在大量生产的行业中,每个工作者只要用同一项工具重复一项或少数几项程序。各个工作者在各个产品上作一样或几乎一样的工作。工作需要的工具和零件几乎一直在工作者的手边。工作者不需花太多时间去拿。
各个工作者被配置往往成一条长线,而大量产品像河川一样经过各个工作者。此线即为所谓的生产线(assembly line)。产品以输送带输送。较重的产品则吊在工作者头上的吊轨输送。
生产复杂产品的工厂往往有数条辅助生产线,组装“次组装模组”(例如汽车座椅、引擎),再送给“主”生产线组装成完成品(汽车)。普通大量生产工厂的解析图看起来更像是鱼骨图而不是一条直线。
高效率的另一个原因是采用大量生产的工厂能买进大量的材料,所以购买材料的成本(运输、议价、秘书工作等等)可以减少。
高效率的最后一个重要原因是垂直整合策略,也就是生产全部或是大部分的零件、次组装模组。例如福特汽车公司一度发展成这样:在美国从明尼苏达州开采铁矿,从矿石开始加工,最后在底特律完成汽车,赚走从矿石到汽车的所有附加价值程序所产生的利润。
到了今天,工厂管理者不再选择生产所有的部分,而是选择生产投资报酬(return on investment;ROI)较高的部分。基本的策略是将赚得少的部分外包给其他组织。通常,承包的组织比普通工厂能够负担更特化的设备,或是能更有效率的执行某一程序,也就是将整个社会甚至世界看成一座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