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三河島

座標39°6′42.09″N 117°43′22.16″E / 39.1116917°N 117.7228222°E / 39.1116917; 117.7228222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是本頁的一個歷史版本,由ALBot留言 | 貢獻2009年12月26日 (六) 00:02 (Template:coor title d/dm/dms -> Template:coord)編輯。這可能和當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異。

39°6′42.09″N 117°43′22.16″E / 39.1116917°N 117.7228222°E / 39.1116917; 117.7228222

三河島,又稱炮台島,是一人工無人島,位於天津市塘沽區北塘街,為北塘炮台中的北營炮台原址所在地,是天津市唯一列入中國海島名錄的島嶼。三河島現有面積1.59公頃,最高點海拔6.55米。因永定新河潮白新河薊運河等三條河流於此匯流入渤海,故名。

現狀概述

三河島東臨渤海永定新河潮白新河薊運河三條河在此匯流流入渤海。現有面積1.59公頃,周長563米,坡度在0至10度之間,最高點海拔6.55米。由於潮汐侵蝕、地面下沉和海面上升等因素的影響,三河島的岸線不斷後退,陸地面積不斷縮小。三河島對潮水和水流其阻擋作用,導致泥沙淤積在島的四周,特別是在南北兩個方向的淤積尤為嚴重,形成淤泥質潮灘。現在島上有大量蘆葦,不少鳥類在島上棲息。島上共有4處炮台遺蹟,分布於島的東北角、東側、東南角和西南部,保存較為完好。島的西南端有一處於20世紀60年代修建,但在1973年1974年拓寬薊運河時因爆破施工而被炸毀的碉堡遺蹟。

形成歷史

北塘炮台(1550年-1970年)

三河島形成於明代嘉靖年間。1550年(明嘉靖二十九年),為防範倭寇戚繼光在修建大沽炮台的同時,在薊運河河口兩岸各修築了一座炮台,即北營炮台和東大營炮台,三河島即為北營炮台原址所在地。清政府曾先後三次重修、加固北塘炮台。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北塘登陸,占領了北塘炮台

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大沽時,北塘炮台再次被占領。1901年清廷與侵華的各西方列強簽訂《辛丑條約》。根據《辛丑條約》,大沽、北塘等炮台被迫拆除,北營炮台僅剩三合土地基。

20世紀60年代初,因國防原因,在北營炮台的四周修築了鋼筋混凝土碉堡群。

這一階段為後來三河島形成的奠定了基礎。

人工島形成(1970年-1974年)

為保證天津汛期泄洪,於1950年人工開挖了潮白新河1970年1971年開挖永定新河

1973年,拓寬薊運河河道時,因施工困難,遂將炮台遺址保留下來,形成一座位於永定新河潮白新河薊運河三條河匯流處的的人工島

海島形成(1974年-現在)

三河島於1974年脫離陸地而形成。此後,由於潮汐和水流的作用,泥沙不斷淤積在島周圍,形成了淤泥質潮灘。經八十年代初的「天津市海岸帶資源調查」後,天津市地名委員會於1983年12月正式將其命名為「三河島」。此後20餘年,再無人登上過三河島。

三河島炮台

三河島炮台(北營炮台,又稱右營炮台),作為北塘炮台的一部分,在中國近代史上扮演過重要角色。1550年(明嘉靖二十九年),為防防倭寇,戚繼光在修建大沽炮台的同時,在薊運河河口兩岸各修築了一座炮台,即北營炮台和東大營炮台,使其成為扼守薊運河口的北塘海防要塞。北營炮台所在地因地勢較低,就以人工填土夯實為高地後修建。此後,北營炮台於道光二十年(1840年),咸豐八年至咸豐九年(1858年1859年),光緒四年至光緒五年(1878年1879年)經歷了三次加固和重修,對營區土地填高,加固重修了防禦設施。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由於大沽炮台難於攻取,英法聯軍便於1860年8月1日在防守薄弱的北塘登陸,並在此進行了北塘海戰。英法聯軍占領了北塘炮台,繼而從後側包抄大沽炮台,大沽炮台失陷。繼而英法聯軍長驅直入,劫掠了天津北京

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大沽時,北塘炮台再次被占領。1901年9月7日,清廷與侵華的各西方列強簽訂《辛丑條約》。條約第八款規定:「大清國國家應允將大沽炮台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現已設法照辦」。此後,大沽、北塘等炮台被迫拆除,北營炮台僅剩三合土地基。

開發利用三河島

北塘炮台遺址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已列入天津市塘沽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河島已被塘沽區列入旅遊綜合發展規劃。

參考文獻

孫章誠,天津市三河島的形成演變及其開發利用,《天津地質學會志》。1993年,第1期。

內部連結

中國島嶼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