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聖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是本頁的一個歷史版本,由222.166.160.77對話2010年1月31日 (日) 12:00 儒家編輯。這可能和目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異。

聖人大意是指被大眾認為具有特別美德和神聖的人。有的宗教專門通過一定的儀式加封聖人,但也有的聖人直接被大眾尊奉為聖人。在中國,古代聖明的君王及後世道德高尚,儒學造詣高深者,稱聖人。聖人的介定經常出現在諸子百家之書籍。

基督宗教(包括羅馬天主教會聖公宗東正教會)、印度教伊斯蘭教古巴桑特里亞教中都有聖人。一些新紀元運動的人也將聖人的概念結合入他們的信仰

中國儒佛道的聖人

儒家

儒家主要強調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為傳續儒門道統的聖人之代表。而顏子孟子子思曾子則被視為境界接近聖人者。

佛教

有人認為,佛教中的菩薩類似其它宗教中的聖人。但是這些人都超越人世,成為不死的神。所以嚴格意義上不是人,也稱不上為聖人。

道教

道教認為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辯問》中說:「俗所謂聖人者,皆治世之聖人,非得道之聖人,得道之聖人,則黃老是也。治世之聖人,則周孔是也。」道教形成初期,人們視黃帝老子等道家始祖為道教聖人。被信徒供奉的後天得道仙真亦可稱為道教的聖人。

其他

先秦百家爭鳴的時期,墨子等哲學家也被其弟子尊為聖人。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

基督宗教聖人

按照羅馬天主教教義,聖人是指一些已經死去、如今與基督一同在天上的人;他們在世度聖潔的生活,有高尚的德行,死後被教會冊封,尊奉為聖人。特倫多大公會議信經表示,信徒該求聖人為他們轉求天主,也該尊崇聖人遺物和聖像。 其他宗教也主張向聖人祈求。有些宗教聲稱,屬下的全體成員都是無罪的聖人。聖經多次提到聖人或聖徒。聖經把基督手下144000位受聖靈膏立的門徒稱為聖徒。

基督宗教聖人是指在基督宗教中被教會認可為聖的人物。雖然聖人的設立出現在基督宗教中,但不同教會對聖人的理解和認可卻不是一致的,有的更完全不認同。目前聖人的設立只出現於羅馬天主教會聖公宗東正教等;而幾乎所有基督新教的宗派都不認為有在地上對人封聖的必要,因其不合聖經的教訓。一般來說,基督宗教的聖人被認為能直接與上帝相連,可以帶領別人到上帝的道路。

天主教徒稱聖人為聖品

向聖人禱告

天主教信經里指出可以通過聖人代禱,不過在聖經里有多個記載並不支持這個說法:

  • 耶穌説:「你們應當這樣祈禱:我們在天的父!」因此應該只向天父禱告。耶穌又説:「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經過我,誰也不能到父那裏去。你們若因我的名向我求甚麽,我必要踐行。」[1]耶穌表明,除他以外,沒有人可以為我們轉求。宗徒保祿(保羅)提到基督,説他是「現今在天主右邊,代我們轉求的基督耶穌」,「凡由他而接近天主的人,他全能拯救,因為他常活着,為他們轉求」。[2]
  • 厄弗所書:「要醒寤不倦,為衆聖徒祈求,也為我祈求,使我在開口的時候,賜我能説相稱的話,能放心大膽地傳揚福音的奧秘。」[3]聖經在這裏勸勉人為聖徒祈求,而不是向他們或通過他們祈求。《新天主教百科全書》説:「《新約》裏記載的禱告,無論是私下的還是公開的,通常都是通過基督向天父説的。」[4]
  • 羅馬書:「弟兄們!我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並因聖神的愛,請求你們,以你們為我在天主前的祈禱,與我一起奮鬥。」(宗徒保祿雖是聖徒,卻請其他也是聖徒的基督徒為他禱告。請注意,保祿沒有向這些聖徒禱告,這些聖徒為他作了禱告,也不能取代保祿自己向天父禱告,因為只有親自向天父禱告,保祿才能跟天父維繫親密的關係。[5]

伊斯蘭教聖人

儘管伊斯蘭教的學者不承認聖人,但對他們的墓和神祠的崇拜在伊斯蘭教中是非常普遍的。此崇拜存在於伊斯蘭世界所有地區都,包括非常教條的阿拉伯半島。伊斯蘭教相信聖人有直接與真神阿拉溝通的能力,因此聖人可以施行奇蹟祝福信徒。在大多數穆斯林國家中,都存在與聖人有關的節日。在節日中,信徒會崇拜當地的聖人以獲得聖人的祝福。不過,聖人的祝福與先知的祝福是不同的。

在民間的伊斯蘭教中,聖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在伊斯蘭神秘派的蘇菲主義中聖人占重要地位。蘇菲主義中,有不同的專門給追隨聖人的學者的教訓。與基督教的聖人崇拜不同,蘇菲主義中沒有對崇拜聖人的物件和奉獻給聖人的儀式。

桑特里亞教聖人

天主教中對聖人的崇拜是古巴桑特里亞教的基礎。在桑特里亞教中,聖人與約魯巴神話中的是一體,在教堂中他們受到聖人的崇拜。在桑特里亞教的節日上,他們被崇拜為神。


參考文獻

  1. ^ 參看瑪竇福音6:9;若望福音14:6,14,引文來自天主教思高譯本聖經
  2. ^ 參看 羅馬書8:34;希伯來書7:25,引文為天主教思高譯本
  3. ^ 參考 以弗所書6:18,19(因為為天主教思高譯本)
  4. ^ 參考 The New Catholic Encyclopedia, 1967, Vol. XI, p. 670
  5. ^ 參看 羅馬書15:30(引文為天主教思高譯本)厄弗所書3:11,12,14。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