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河川襲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Alecs.bot留言 | 贡献2010年3月7日 (日) 08:00 (機器人 修改: an:Captura fluvial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河川襲奪

河川襲奪是一個地理學上的名詞,指在河流發育的過程中,相鄰的兩條河由於側蝕向源侵蝕的關係,「低位河」越過分水嶺搶奪「高位河上游集水區的現象,簡稱襲奪。襲奪高位河的低位河稱為「襲奪河」,被襲奪的高位河上游稱為「改向河」,剩餘失去源水的高位河河段則稱為「斷頭河」。

發生條件

兩條河間要發生河川襲奪現象,必須要有三個初始條件:

  1. 兩條河川間的距離不能太遠。
  2. 其中一條河川的側蝕或向源侵蝕強烈。
  3. 必須一條為高位河、另一條為低位河

過程

  1. 低位河主流或支流向源侵蝕或側蝕至與高位河分界的分水嶺。
  2. 侵蝕位置的分水嶺產生斷崖並造成岩塊崩塌。
  3. 侵蝕越過原本的山陵線使得山陵線下降並改變。
  4. 侵蝕位置的分水嶺消失,高位河上游河水改流入低位河形成河川襲奪。

影響

因為襲奪河匯入改向河後流量增加,以及改向河落差增加使得侵蝕基準下降,所以搶水河及改向河流水侵蝕力增加而產生峽谷河階。斷頭河則因失去集水區,呈現谷大水小的「無能河」情形,容易發生堆積,部份斷頭河因河道平緩產生埤塘,例如臺灣宜蘭雙連埤[1],而其支流匯入處則容易形成沖積扇。改向河與斷頭河的舊河床形成新的分水嶺,稱之為「風口」。由於集水區河道改變使得下游水源分配發生變化,對於用水量較大產業如農業、居民飲用水以及河道運輸造成衝擊,搶水河下游水量增加有利發展,斷頭河下游則減少供水。

實例

參考資料

  1. ^ 網頁:鄧國雄,《雙連埤的河川襲奪》,荒野保護協會[1],2006.8.7
  2. ^ 網頁:陳順天,《河川襲奪-秀姑巒溪襲奪花蓮溪》,台中縣永安國小[2],《臺灣的地質地形景觀》,1998.5.30
  3. ^ 圖書:莊展鵬、黃盛璘,《台北地質形成史》,遠流出版公司[3],《台北地質之旅》,22-25頁,1996.11.15再版 ISBN 957-32-1280-3
  4. ^ 網頁:賴進貴、余俊青、高傳棋、謝品華、郭俊麟、王韋力,《淡水河的形成過程》,臺灣大學,《淡水河溯源數位博物館》,1998-1999
  5. ^ 新聞:謝介裕,《河川襲奪 荖濃溪可能斷頭》,自由時報,生活版,2007.2.13
  6. ^ 經濟部水利署網站歷史新聞水利署今(13)日鄭重表示「河川襲奪係屬水文自然現象影響南部用水甚微」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