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杜鹏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Haaqfun留言 | 贡献2010年3月15日 (一) 08:16 创作生涯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杜鹏程,中国当代作家。

早年

1922年4月28日,杜鹏程出生在陕西省韩城市夏阳乡苏村。那里的杜姓尊杜世英为始祖。杜鹏程的家座落在苏村东巷,那是贫苦人家的居住地。他原名杜红喜,上两辈都是农民。父亲杜宝成(1887年-1923年)先后当过农民、石油工人、邮政工人和军人,在杜鹏程2岁时去世。母亲杜赵氏(1902年一1952年)是家庭妇女。 1927年杜鹏程在本村上过一年私垫。1928年至1929年在城里的私塾学习了《论语》、《孟子》。到了9岁时候,全国发生饥荒,被送至基督教办的孤儿院。1932年至1933年,入县城明伦堂小学学习《国文》和《算学》。后因家境贫困辍学。1934年,他成为一家商店的学徒,接触了《三国演义》、《水浒》,《封神演义》等书。[1]

1935年,他来到西庄镇第三高小办公半读。36年夏报考同州示范,未果,继续在高小读书直到1937年底。读书期间接触了鲁迅蒋光慈范长江邹韬奋高尔基等人的作品。1937年3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参与了各种抗日宣传活动。1938年上半年,赴县城内“少年书报社”工作,并在那里看到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的招生广告。夏初,终于和同学晋苍奎一起奔赴延安[1]

延安时期

1938年6月,杜鹏程抵达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分校学习。不久,又被分到鲁迅师范学校,1938年底结业。被陕甘宁边区政府分至延川县教育科。在那儿,老乡长给他改名为“杜鹏程”,取“鹏程万里”之意。杜鹏程进行了2年的乡村教育,进行扫盲成人教育的工作。为丰富乡里的文艺生活,他有时也写些歌词、剧本。1939年下半年,调至延川县民众教育馆进行社会教育工作,并编辑《老百姓报》。[2]

1940年,调至永胜区寺村学校当教员,获县教育科表彰。次年8月离开了延川,入延安大学学习。其间学习了英语世界语,阅读大量文艺、哲学书籍,1944年结业。后被分至七里铺战时工厂作基层工作。1945年10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国共内战爆发后,被调入《西北新闻社》从事新闻工作。[2]

创作生涯

1947年初,杜鹏程被调至《边区群众报》报社。3月,延安保卫战爆发,杜鹏程被派往前线当随军记者。他跟随王震带领的独立旅第十团,其间写了许多剧本和散文,并为后来《保卫延安》的创作打下了基础。1949年随军进入新疆,与西北农学院附中女学生张文斌结婚,并当上了新华社第一野战分社主编,驻扎喀什。在其后的几年,他忙于《保卫延安》的创作,终于在1954年完稿。书中塑造了副总司令员、旅、团、营、连各级干部,直到战士、炊事员等一系列人物的群像。[3]

《保卫延安》出版后,杜鹏程被调至西安作协当专职作家。他在西安铁路第六工程局生活十多年,历任过工程处副书记、宣传部副部长、审干办公室主任、基层工会主席等职,先后到过黎滋线、宝成线、三门陕、陇海路、西韩路、成昆线、大庆油田等建设工地。1958年还访问了一些东欧国家。[3]

1957年,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出版,该书塑造了一批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形象(包括党的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和工人群众等),赞誉了共产主义者的精神境界,批判了个人主义者。1962年出版小说集《年青的朋 友》,包括短篇《延安人》、《工地之夜》、《夜定灵官映》等,这些作品揭示了生活中刚显露的一些问题。1960年出版《速写集》,收入本时期主要的散文特写、消息通讯、报告文学和文学杂谈等二十二篇。杜鹏程还酝酿了又一部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太平年月》,但未能出版。[3]

1963年,《保卫延安》被禁。文化大革命中,杜鹏程遭到迫害,但仍坚持写作。1977年发表短篇《历史的脚步声》。1980年随巴金访问日本,并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理事。[3]

参考文献

  1. ^ 1.0 1.1 伯峰. 杜鹏程的家世和少年时代. 审美的选择——胡采、杜鹏程研究. 华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68-77页.
  2. ^ 2.0 2.1 伯峰. 杜鹏程在延安. 审美的选择——胡采、杜鹏程研究. 华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77-89页.
  3. ^ 3.0 3.1 3.2 3.3 陈纾、余水清. 杜鹏程传略.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编委会. 杜鹏程研究专集. 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