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香港有線新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218.250.8.60留言2010年4月5日 (一) 09:51 前有線新聞員工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香港有線新聞有限公司
i-CABLE News Limited
公司類型有限公司
成立2006年
代表人物趙應春(執行董事)
馮德雄(新聞總監)
總部香港新界荃灣
標語口號走在事實最前線
产业電視廣播
產品新聞
所有權者香港有線電視 编辑维基数据
母公司香港有線電視有限公司
网站有線新聞網站

香港有線新聞有限公司(i-CABLE News Limited),是香港一電視新聞機構,2006年香港有線電視重組集團架構時成立[1],播映和製作新聞報道、財經及其他資訊節目。

有線電視於1993年10月31日啟播時,只有有線新聞台一條新聞頻道,播放各類型新聞資訊節目;後來逐漸增設多個自製新聞資訊頻道。有線新聞現時是香港最大的電視新聞網絡,提供五條新聞資訊頻道給予香港有線電視播映。

此外,部份節目亦會於有線第1台18台播映。

內容播放平台

現有頻道

  • 有線天氣台(Weather Channel,第6頻道)提供本港及世界各主要城市天氣資訊。
  • 有線重點新聞台(i-CABLE Top News,第7頻道)播放重點新聞報道,每小時更新,每節為十分鐘。
  • 有線財經資訊台(i-CABLE Finance Info Channel,第8頻道,前稱有線電視新聞一台),交易日二十四小時提供香港亞洲歐洲美國等財經金融分析及報道。假日播放時事及資訊節目。
  • 有線新聞台(i-CABLE News Channel,第9頻道,前稱有線電視新聞二台),二十四小時播映新聞報道,並直播突發事件的最新情況。

曾播映頻道

主要內容播放平台

有線財經資訊台

有線財經資訊台(i-CABLE Finance Info Channel、前稱有線新聞一台),是香港有線電視的其中一個新聞資訊頻道。於1995年6月1日啟播,並在2006年1月重組並易名為現時名稱。財經資訊台在港股交易日重點直播股市實況,亦設有報道美國股市的節目,並於香港交易所設有直播室,假日則播放資訊節目。有線財經資訊台的主要競爭對手為now寬頻電視now財經台、港股交易時段內的無綫電視高清翡翠台

有線財經資訊台的自製節目包括:

有線新聞台

有線新聞用作大型直播的車輛

有線新聞台(i-CABLE News Channel、前稱有線新聞二台),是全球首個二十四小時以粵語報道即時新聞的頻道。新聞台除了二十四小時不斷報道本地及國際新聞外,各節新聞內容一般還包括財經、體育及天氣消息等。

有線新聞台成立後,各電視台紛紛效法,成立自己的新聞台,包括無綫收費電視無綫新聞台香港寬頻bbTV香港新聞台now寬頻電視now新聞台無綫電視互動新聞台

新聞台的新聞報道每半小時播映一次,報道本地及國際新聞(20:00及22:00首節報道國際新聞),於每小時00及30分開始播映。各節新聞時段如下:

  • 早晨新聞 Morning Edition(星期一至五06:00-07:00及星期六、日06:00-09:00)
  • Cable早晨 Morning Cable(星期一至五07:00-09:00)
  • 上午要聞 Morning Edition(09:00-12:00)
  • 午間通訊 Noon Edition(12:00-14:00)
  • 下午要聞 Afternoon Edition(14:00-18:00)
  • 有線新聞 Cable News(18:00-19:00)
  • 新聞最前線 Cable News(19:00-20:00)
  • 國際最前線 International News(20:00-21:00、22:00-23:00)
  • 晚間新聞 Prime News(21:00-22:00)
  • 十一點最前線 2300 News(23:00-23:30)
  • 十一點半最前線 2330 News(23:30-00:00)
  • 午夜最前線 2400 News(00:00-01:00)
  • 深夜直播室 Late Night Edition(01:00-06:00)

各節新聞報道內容包括:

  • 財經速遞
  • 天氣消息
  • 體育快訊
  • 新聞通識(最前線時段)
  • 今日社評(星期一至五上午)
  • 天氣報告(星期一至五黃昏)
  • 警察快訊(星期日上午)
  • 回看一周(星期六及日)
  • 足球戰報(星期日及一)
  • 體育extra(十一點最前線、十一點半最前線、午夜最前線)
  • 歐聯戰報(星期三及四)
  • 歐霸戰報(星期五)

當突發事件、記者會、特別活動或儀式發生和進行時,新聞台會暫停播映以上新聞環節,並由主播和記者即時透過直播畫面,作即時的旁述和報道。

有線新聞中心

有線新聞中心─荃灣海盛路9號有線電視大樓地下

有線新聞中心位於荃灣海盛路9號有線電視大樓地下,佔地40,000呎,耗資一億五千萬興建,採用數碼化新聞製播系統製作新聞及節目,2002年4月8日啟用,由當時的行政長官董建華主持啟用儀式[2]

在中國北京上海廣州設有記者站,並有駐當地記者隨時在當地或附近地區進行採訪。

直播室

現有直播室

荃灣新聞中心內設有三個直播室,分別為用作虛擬場景、新聞台的直播室及財經資訊台的直播室。

  • 交易所直播室:位於香港交易所交易大堂,是財經資訊台的節目交易所直播室、財經即時睇的主持場地。

已停用的直播室

  • 尖沙咀直播室(1993年-2001年):原本位置設於海港城近廣東道位置,不過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搬遷至海運大廈3樓。到了2001年配合商場翻新工程而停用。

戶外攝影機

有線新聞在香港各區如銅鑼灣中環尖沙咀沙田深井葵涌及有線電視大樓設立戶外攝影機,於新聞台的天氣消息時使用,透過這些可伸縮遙控的攝影機觀察戶外即時的情況,於突發新聞時亦會使用。

新聞台以前設有交通消息環節,攝影機便用來拍攝路面情況。

舉辦活動

有線新聞在每年年終,均會與商業電台星島日報合辦「十大新聞選舉」[3],另外亦會與香港各大媒體合辦「特區政府施政十件大事評選活動」[4],讓市民選出自己心水新聞。亦有與香港電台經濟日報消費者委員會舉辦「(生肖)年十大消費新聞選舉」[5]。又為「最佳管理培訓獎」比賽的合作媒體[6]。與香港證監會合辦比賽包括「投資智叻闖三關」和「你我的投資故事」比賽。

此外,有線新聞也曾舉辦各類型講座和論壇,包括「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新聞最前線」論壇、「亞洲新世代」講座、與明報合辦的「傳媒與國情教育」講座及「投資者教育講座系列」、財經樓盤講座、「09應對海嘯研討會」、「海嘯一年:浮游泡沫中」、歷屆自行主辦立法會選舉選前論壇──「直選擂台」和「功能組別選舉論壇」等。

2009年7月,莊安宜、王巧、關善茹、王靜茵、王春媚、王沛然、曾美華、張曉雯、游安怡及劉紫鳳十位主播為其著作《有線主播點線面》於香港書展舉行簽名會。

口號

  • 有線新聞,最快最新1998年-2006年11月)
  • 走在事實最前線 (At the Forefront of Facts)2006年11月至今)

主播、主持及記者

有線電視主播香港第一代全職主播,一般不會出外採訪,但間中會被調派到採訪組、財經組或國際新聞組等不同崗位培訓。主播除報道新聞外,亦會參與修改新聞稿。2003年起,由資深的主播編寫主播手冊,並不斷更新,讓後來者有所參考。主播組現分為總主播、首席主播、高級主播及主播。

2009年12月,有線寬頻網站為主播設立官方網誌,取代以往的「精英檔案」網頁,拉近了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記者主要在香港採訪,但當有重要事件發生時,亦會被派到外地採訪。財經記者主要為財經新聞報道旁述,部分會在交易日主持財經資訊台的股市節目。

所有中國組記者均會輪留被派駐北京上海記者站,林建誠則長駐廣州記者站;從2007年開始,新聞播出時省略駐站(地方名)記者,統稱為中國組記者在(地方名)報道;而三個記者站的工作人員也會被派到其他省份採訪。

主管

管理層
馮德雄 (總監)

現職員工

採訪主任及助理採訪主任
黃慶州
(採訪主任)
司徒元
(採訪主任)
胡力漢
(採訪主任)
蔡淑儀
(助理採訪主任)
曾楚群
(助理採訪主任)
林穎茵
(助理採訪主任)
林妙茵
(助理採訪主任)
主播
莊安宜
(總主播)
王巧
(首席主播)
關善茹
(首席主播)
王春媚
(首席主播)
王靜茵
(高級主播)
王沛然
(高級主播)
張曉雯
(高級主播)
游安怡
(高級主播)
曾美華 劉紫鳳
吳嘉佩 黃穎嘉 盧頌萱 黃凱欣 張佩嬋
羅慧沁 麥恬昕
記者
敖玉美 王雪梅 顧慧敏 王家光 嚴敏璣
陳意映 何永康 林月晶 黎宛穎 黃樂欣
許作權 許秋霞 王詠國 譚嘉恒 冼程峰
鄧韻芝 黃志康 盧珮珊 陳洛明 林紫童
陳婉婷 鄔凱寧
中國組記者
林建誠
(駐廣州站主任)
呂秉權
(首席記者)
羅暉翔
(高級記者)
黃淑玲
(高級記者)
吳子敏
(高級記者)
陳月慧
外電記者
蔡富華 歐溥澍 鄺慧嫦 林美嫦 劉景輝
李健生 李佩珊 黃展翹 龐倩茹 羅瑩芝
陳玉鳳 覃恒亮 徐奇暉 畢穎施 陳冠鋒
高綺雯 游瑋珊 胡若靈 謝麗霞 詹可揚
體育組主播兼記者
陳漢威
(高級記者)
林定勤
(高級記者)
陳焜傑
(高級記者)
吳紀恩 黃詠妮
林普斯 郭灝然 謝得雋
財經主播/記者/編輯
李小慧
(財經編輯)
林靜雯
(財經編輯)
黃曉嵐
(首席記者)
冼潤棠
(首席記者)
胡國威
(首席記者)
古素蘭
(高級記者)
林俊業
(高級記者)
顧芷筠 朱家怡 梁靜雯
劉家發 譚偉丞 廖淑明 楊梓聰 陳聞賢
梁心欣 王沛淇 林潔華 蔡展翔 嚴俏婷
袁曉東 李懿德
專題組記者
張家凝 林俊源 俞芷玲 羅展凰 盧敬華
黃敏燕 莫佩兒 蘇永權 潘惠霞 莊志聰
蘇啟智 羅淑儀

前有線新聞員工

前有線新聞員工
邱文華
(Now寬頻電視顧問)
徐蕙儀
(now寬頻電視)
張慧慈(全職導師、
東張西望節目主持)
吳雪文
VTC傳媒事務經理)
黃家俊
(無綫新聞)
金佩瑋 勞嘉琪 (永明金融) 李臻
(now寬頻電視)
薩文
(鳳凰衛視)
黃珊
(亞視新聞)
關碧儀
(家亮香港公共傳訊及推廣人員)
張寶華(香港電台、
豐德麗高級副總裁)
胡燕泳(成報) 李潤庭
(有線娛樂新聞台)
蔡誌恩
(亞洲電視藝員)
陳倩茹
(城市大學公關)
黃凱迪
(now寬頻電視)
余嘉敏(香港政府資訊科技
總監辦公室政務主任)
繆美詩
(領匯企業傳訊主管)
賀祉蕙
鄭家輝 譚凱韻
(now寬頻電視)
王賢誌
(亞視藝員)
陳家洛 陳立志
(商業電台)
胡世傑 顧國泰
(美聯物業董事)
鄒文妮
(東方報業ON.TV)
梁文道
(星空傳媒助理創作總監)
陳國建
(now寬頻電視)
楊可欣
(小童群益會)
范巧茹
(無綫新聞)
張楚勇 譚潔琳
(香港警察)
梁潔娥
(澳門大學助理傳訊總監)
何富豪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
企業傳訊總經理)
李慧嫻
(香港公開大學助理傳訊主任)
郭倩雯
(IVE 講師)
蘇蕙蘊
(荷蘭合作銀行)
陳金華
(移民加拿大溫尼伯)
陳立恩
(移民)
崔海珊(蘇格蘭銀行香港分行) 劉家韾(退休) 潘福炎
(珠海書院傳播學系導師)
楊捷(移民澳洲)
李振東
(澳門維景酒店助理公共關係主任)
陳佩珊 黃秀英(香港中華煤氣) 李汶靜
(已故)
容婉華
(香港大學傳訊
及公共事務處經理)
呂榮淳
(升學)
劉家業
(市建局首席助理傳訊經理)
馮穎琪 陳家珍 (萬里機構) 張宏艷
(香港總商會)
徐佩瑩
(香港大學傳訊總監)
楊德立(英國保誠保險) 蔡文健(商業電台) 蕭莉(恒基兆業) 譚紹興
徐月娥
(亞視新聞)
黃潔慧
(香港迪士尼樂園公關)
吳婉君
(自資開咖啡店)
魏綺珊
(業餘話劇演員/
機管局傳訊經理)
張婉玲
(麥當勞助理企業傳訊總監)
馮佩樂
(東方日報)
冼焯偉
(香港迪士尼樂園公關)
梁麗嫦
(香港紅十字會傳訊經理)
霍婷婷
(無綫新聞)
劉芷欣
(無綫新聞)
郭子龍
(ESPN)
陳嘉怡 陳寶寶
(數碼通市場部編輯)
曾安遜
(英國進修)
劉顯輝
(無綫新聞)
葉雅媛
(香港電台)
羅宇光
(香港電台)
王濱南
(無綫新聞)
鄭映雪
(花旗銀行助理公關經理)
李家聰(蘋果日報)
羅錦萍
(商業電台)
紀少娟 郭婉婷 (香港善導會) 江楚淇(助理政務主任) 林彥邦(友邦保險)
蕭詩詠
(now寬頻電視)
陳偉利
(now寬頻電視)
徐偲維(移民美國邁阿密) 陳芳婷
(澳門文華東方
助理傳訊及推廣總監)
陳保華
(移民)
吳曉東
(eyepress)
趙汝傑(雄濤廣播) 趙也正
(澳門美高梅金殿
首席助理傳訊經理)
周萬聰
(香港電台)
蔡玉蓮
(香港置業公關)
陳小燕
(亞視新聞)
伍嘉文
(無綫新聞)
宋貴玲
(now寬頻電視)
朱巧娟
(ESPN)
關家昌
(ESPN)
馮錦明
(ESPN)
龔偉怡
(無綫新聞)
吳浣鍶
(羅兵咸永道)
謝彩雲
(now寬頻電視)
梁宙然
(now寬頻電視)
陳慧兒
(澳門有線電視公關)
羅志輝
(now寬頻電視)
楊玉珍
(香港電燈公共
事務總經理)
鄭麗矜
(now寬頻電視)
趙麗如
(瑞士利口樂公關人員)
彭敏惠
(德意志銀行)
唐穎欣
(亞視新聞)
葉碧燊
(香港渣打銀行)
曾安遜
(升學)
江麗群
(澳門新新酒店首席助理保安總經理)
何錦欣
(教育局)
龔嘉欣
(無綫電視藝員)
鄧美玲 何敏心
(無綫新聞)
高詠聰
(九巴助理環保經理)
陳麗儀
(蘇黎世保險)
陳慧明 祁知重
(民政事務總署聯絡主任)
梁家奇
(香港科技大學助理傳訊經理)
鍾秀怡
(無綫新聞)
蔡靜雯(宏利保險) 劉韻清(大律師) 陳健佳(明報) 譚蕙芸 (澳門科技大學) 林韻妮
李家昕
(有線體育台主持)
梁慧思(進修)

著作

榮譽

  • 前新聞一台節目《香港社區網》的《有朋自遠方來》獲2000紐約國際電視電影節優異獎;財經資訊台節目《拉近文化》的《藝星之「朽木雕塑王天仁」賀佩華》獲2007紐約國際電視電影節銅獎;另《時事寬頻》及《神州穿梭》近年多次獲得獎項。
  • 2003年10月,記者張寶華的《追問中央欽定特首,江澤民怒斥香港記者「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探討中國痲瘋病人人權問題》及《追問粵港合作問題,廣州市長斥港傳媒惟恐天下不亂》;蘇啟智的《疫症蔓延前——廣東/香港》、《泥土黎民系列之賣血鄉及鄉債》及《天下第一難》在第一屆香港中大新聞獎中分別獲頒傑出表現獎和大獎[7]
  • 2007年12月,三個專題報道,包括張宏艷的《日本對談系列》、呂秉權的《神州穿梭——切胸之痛》和林建誠的《追蹤走私魚》,獲頒第三屆中大新聞獎[8]
  • 2008年,中國組記者呂秉權憑「四川大地震之豆腐渣工程」榮獲亞太廣播聯盟(ABU)新聞組大獎[9]、憑「四川大地震之豆腐渣工程」榮獲紐約國際電視電影節特別報道組銅獎、憑「四川大地震之北川瓦礫下的女孩」獲紐約國際電視電影節突發新聞組優異獎。林建誠憑「四川大地震之險遇泥石流」獲紐約國際電視電影節影像新聞組銅獎。

参考文獻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