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
31°14′N 121°29′E / 31.233°N 121.483°E
上海市(普通話:Shànghǎi Shì;吳語:Zaonhe Zy),簡稱滬,別稱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直轄市、五大國家中心城市之一。位於中國大陸海岸線的中端,座落在長江三角洲的最東部。最北部為長江口的崇明島,東部面向東中國海,南瀕杭州灣,西面與江蘇、浙江兩省相鄰。
上海原來是捉魚和紡織品的小城鎮。在19世紀,由於它的港口地點,上海越來越重要。由於南京條約上海成了外貿中心;到1930年上海成為了商業和金融中心。1990年以後,鄧小平的經濟改造導致了特別強烈發展和金融;2005年上海港成為了世界的最大船貨港口。[1]目前,上海市正在籌備舉辦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是自從2008年奧運會以來中國的最大事件。
上海是中國主要旅遊目的地之一。它的外灘、城隍廟和陸家嘴天際線(包括東方明珠塔)都是聞名的界標。它也是文化和設計的國際中心。今日上海是中國大陸最國際化的都市之一,是中國大陸的經濟、商業,金融、和航運中心。
歷史
古代
大約六千年前,現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陸,東部地區成陸也有兩千年之久。春秋時屬吳國東境,戰國時屬越國,越王無彊時越國大敗於楚國,遂併入楚國國境。相傳上海地區後成為戰國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的封地,故別稱為「申」。[2]
公元四、五世紀時的晉朝,松江(即吳淞江,更常見的叫法為蘇州河)和濱海一帶的居民多以捕魚為生,他們創造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叫「扈」,又因為當時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後簡化為「沪」)。[2]「上海」因位於松江(吳淞江)下游支流「上海浦」(今黃浦江)而得名。唐天寶十年(公元751年),上海地區屬華亭縣(現今的松江區),範圍北到今天的虹口一帶,南到海邊,東到下沙。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因松江上游不斷淤淺,海岸線東移,大船出入不便,外來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條支流「上海浦」(其位置在今外灘以東至十六鋪附近的黃浦江中)上,南宋咸淳三年(公元 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設置市鎮,定名為上海鎮。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元朝中央政府把上海鎮從華亭縣劃出,批准上海設立上海縣,標誌着上海建城之始。[3]
明朝時,上海逐漸興盛,大明嘉靖三十二年,為抵倭寇築上海城(在原南市區),歸屬南直隸松江府管轄。松江府轄境為全國最大的棉紡中心,除華亭縣外,另有青浦縣(今青浦區)、金山衛(今金山區)等。滿清沿襲明制,歸屬江南省松江府,設江海關。[4]
近代與現代
上海開埠至1912年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依照1842年簽訂的《南京條約》,作為五口通商之一的上海在1843年正式開埠。1845年,英國駐滬第一任總領事巴富爾與時任上海道台宮慕久簽署了《上海租地章程》,是為上海乃至租界設立之始,此後法、美等國也陸續在上海圈立租界,1854年租界成立了自治機構工部局(Shanghai Municipal Committee),租界具有治外法權與獨立的行政權,不受中國政府管轄與法律限制。此後,在上海形成了2個租界與中國地方政府分割管理的局面:今上海市黃浦、靜安以及虹口、楊浦四個區主要是上海公共租界(以英美為主),長寧區是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築路區,盧灣、徐匯兩區主要是上海法租界,而閘北區和原南市區兩片中國管理的區域(華界)則被租界分割為互不相連的兩塊。
申城開埠後,因扼長江口,位於大陸海岸線的中端,以及坐擁最為富庶的江浙太湖地區,因而在100年時間內迅速發展成為遠東最大的經濟、文化、航運交通中心。成為遠東地區僅有的屈指可數的國際化大都市之一,被稱為「十里洋場」。租界的存在使得上海未被戰火所波及,並享有實際獨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國際聯繫,帶來了近代上海的繁榮。[5]
北洋政府時期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前後,清朝的舊勢力尚未徹底清除,民國的新勢力尚且稚嫩,從中央到地方,軍閥當道,政府幾近癱瘓,社會呈現出一片無序混亂的狀態。然而就在同時,上海的租界卻有如國中之國,獨享着一份特別的平和,甚而,租界在經濟、人口等各方面都進一步加快了其發展的速度,由1912年開始至1936年可謂上海租界高度繁榮的一個階段。民國初年,租界以外的閘北和南市(華界)屬江蘇省,1927年,中華民國政府在租界以外地區設上海特別市,歸屬中華民國行政院直轄。此時,上海從法律上正式脫離江蘇管轄,同時併入江蘇省上海縣、寶山縣17市鄉。1930年7月,改稱上海市。
20世紀初,在上海陸續發生了一系列影響到中國命運的政治事件。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召開,因此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隨後1922年7月和1925年1月,又分別召開中共二大和四大,周恩來、陳雲為先後主持上海黨務工作。1925年5月30日,由於日本內外棉紗廠廠主槍殺罷工工人,上海學生、市民聚集在上海最繁華的商業街南京路上的老閘捕房門前進行抗議,英國巡捕開槍射擊,造成了五卅慘案,從而引發全國性的反英運動。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閘北發生了四·一二事件,國民革命軍第26軍對工人糾察隊強行繳械,造成大規模流血事件,開始了國共分裂。在事件的前夜,上海黑社會頭子杜月笙誘捕並殺害了上海總工會負責人汪壽華。此後,中國共產黨(1921年在上海法租界秘密成立)的中央機關——中央局仍然隱藏在公共租界中區鬧市的雲南路達數年之久,直到1933年江西蘇區穩固後才遷往那裏。1931年6月22日,中國共產黨第三任最高領導人向忠發在上海被國民政府抓捕,隨即叛變並被殺。
國民政府時期
1928年4月1日,國民政府在首都南京成立,上海因為地理優勢,隨即成為全國的經濟與金融中心,直至今日。1932年1月28日,日本在東北製造九一八事變後,又在上海藉口5名日本僧人在三友實業社門前被中國工人毆打,而挑起一二八事變,中日兩國在上海閘北區激烈的軍事衝突持續時間長達一個多月,以至於南京國民政府也暫時遷移到洛陽。1937年8月13日,蔣中正調動大約70萬中國軍隊(包括他的大部分精銳部隊),在上海附近與日軍展開長達3個月的淞滬會戰,雖然中國軍隊付出了極大的代價(陣亡33萬人,空軍損失過半。約當時全國三分之一軍隊兵員),但最終實力佔優勢的日本軍隊擊敗了中國軍隊,武力佔領上海除租界以外的全部地區,日人並將上海改名為大道市,取自禮運大同篇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抗日組織鐵血鋤奸團也同時針對漢奸、日軍,展開一連串可歌可泣、熱血澎湃的偉烈抗日戰爭。
在淞滬會戰期間,上海公共租界的北半部,即今虹口、楊浦兩區作為日軍防區和日本勢力範圍,和華界一樣受到重創。上海法租界和蘇州河以南的半個上海公共租界則開始了長達四年多的孤島時期。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對英美宣戰,隨即日軍攻入租界,上海全境被日本佔領。後日本將租界「交還」給其扶持的傀儡汪精衛政權,美英也宣佈放棄租界。1943年起,具有一個世紀歷史的租界便不復存在了。1945年上海由中華民國接管。此後到1949年5月,上海一直由國民政府接管統治。
1946年,國民政府統領的中華民國國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之間爆發大規模內戰(參見國共內戰)。1949年5月28日,解放軍擊敗國軍後控制上海全境,此間,許多與國民政府及海外機構有關的人員、財產和機構追隨國民黨撤離上海。
當代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設上海為直轄市,成為和北京一樣未變更過行政級別的直轄市。並且成為中國經濟與工業中心。文化大革命時期,上海亦成為四人幫張春橋和王洪文活動的基地,在上海發生了很多重要事件。198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80年代,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上海作為中國大陸經濟中心的地位受到南方許多城市,尤其受到深圳、珠海等一些經濟特區的挑戰。在1989年六四運動中,上海各界人民和學生也積極參加了反腐敗、爭取民主自由的運動。上海出版的《世界經濟導報》因為發表激進文章,而被當時的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下令關閉。進入1990年代後,上海重新成為中國最重要的經濟,金融及貿易中心。1993年,浦東開發開放,加快了城市發展速度,當時有口號稱作「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近年來,人均GDP連續保持每年10%以上的增長。目前,上海正向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之一的目標邁進。
浦東與浦西連接通道的建造進程也標誌着上海的發展進程,為浦江兩岸的共同繁榮奠定了基礎。1971年,松浦大橋建成,改寫了黃浦江無大橋的歷史,1991年12月1日,上海第二座跨黃浦江大橋南浦大橋通車,1993年10月,楊浦大橋竣工通車直到2003年6月28日盧浦大橋的建成,黃浦江上已經有了6座大橋;同時1970年9月,打浦路隧道建成;1989年10月24日延安東路越江隧道通車至2003年9月29日大連路隧道通車。越江通道的發展,使得處在市中心金融貿易區的陸家嘴發生着顯著的變化,1994年11月,東方明珠電視塔完工;1999年3月18日,金茂大廈正式開張營業;1999年8月,上海國際會議中心開業,2008年,大中華區最高建築上海環球金融中心正式開放。同年,上海市府宣佈高達500多米的「上海中心」開始動工,預計將成為大中華區最高建築。
上海自從浦東開放後承辦過許多重要國際會議,增加了其國際影響力,同時也顯示了中國大陸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2001年10月21日,上海承辦了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2006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六次會議在上海舉行。2010年,上海還將要承辦世界博覽會。此外,每年還有各種主題的大小展會在上海大量舉行。會展業已經成為上海的重要產業之一。 在版圖上,1949年上海面積為636平方公里。1958年,江蘇省的上海、嘉定、寶山、松江、金山、川沙、南匯、奉賢、青浦、崇明10個縣劃歸上海市,上海市轄區範圍擴大到5910平方公里。到2003年末,上海面積6340.5平方公里。境內轄有崇明、長興、橫沙三個島嶼,其中崇明島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是目前大中華區的第三大島,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大島。
2006年,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祝均一違法挪用32億社會保障基金,借給民營企業家張榮坤旗下的福禧投資公司用於收購滬杭高速公路。因此北京中央政府100多名調查人員前往上海,調查非法挪用社會保障基金的大案。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因此被撤職查辦。
2009年3月,國務院通過加快上海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專家預計於2020年時,上海會成為與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以及國際航運中心[6]。
地理
上海位於北緯31度14分,東經121度29分。正當中國海岸線中心點,是長江出海的門戶。地處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前緣,東瀕東海,北界長江,南臨杭州灣,西與江蘇省和浙江省接壤。全市面積6,340.5平方千米,南北最長處約120公里,東西最寬處約100公里。其中市轄區2,648.6平方千米。
上海市全境為沖積平原,僅西南部有部分火山岩丘。海拔平均高度在4米左右,地勢平坦,山脈少而低小。西部有佘山、天馬山等,但高度都在100米以下。上海市最高點是位於杭州灣內海拔103米的大金山。
氣候
上海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濕潤,春(4月-5月)、秋(10月-11月)較短,冬(12月-次年3月)、夏(6月-9月)較長。
有春雨、梅雨、秋雨三個雨期。正常年份7-8月份伏旱,天氣酷熱,每年平均有8.7天最高氣溫超過攝氏35度。夏天和初秋較容易受由來自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颱風)吹襲。冬天下雪機會不大。
氣候數據
- 年平均氣溫:15.7 °C。
- 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3.5 °C。
- 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7.8 °C。
- 極端最低氣溫:-12.1 °C(出現在1893年1月19日)。
- 極端最高氣溫:40.2 °C(出現在1934年7月12日)。
上海 (1971-2000)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平均高溫 °C(°F) | 8.1 (46.6) |
9.2 (48.6) |
12.8 (55.0) |
19.1 (66.4) |
24.1 (75.4) |
27.6 (81.7) |
31.8 (89.2) |
31.3 (88.3) |
27.2 (81.0) |
22.6 (72.7) |
17.0 (62.6) |
11.1 (52.0) |
20.2 (68.4) |
平均低溫 °C(°F) | 1.1 (34.0) |
2.2 (36.0) |
5.6 (42.1) |
10.9 (51.6) |
16.1 (61.0) |
20.8 (69.4) |
25.0 (77.0) |
24.9 (76.8) |
20.6 (69.1) |
15.1 (59.2) |
9.0 (48.2) |
3.0 (37.4) |
12.9 (55.2) |
平均降水量 mm(吋) | 50.6 (1.99) |
56.8 (2.24) |
98.8 (3.89) |
89.3 (3.52) |
102.3 (4.03) |
169.6 (6.68) |
156.3 (6.15) |
157.9 (6.22) |
137.3 (5.41) |
62.5 (2.46) |
46.2 (1.82) |
37.1 (1.46) |
1,164.5 (45.85) |
平均相對濕度(%) | 75 | 74 | 76 | 76 | 76 | 82 | 82 | 81 | 78 | 75 | 74 | 73 | 77 |
月均日照時數 | 123.0 | 115.7 | 126.0 | 156.1 | 173.5 | 147.6 | 217.8 | 220.8 | 158.9 | 160.8 | 146.6 | 147.7 | 1,894.5 |
數據來源:中國氣象局 國家氣象信息中心 |
島嶼
在上海市區的北部,長江的出口處有三個島嶼和一些剛出水面的沙洲。三個島即崇明島、長興島和橫沙島,這是上海市最大的三個島嶼,另外還有南部的金山嘴,大金山等島,崇明島以東35公里有佘山島。此外位於上海市區東北部、黃浦江下游有一座上海唯一的內河島嶼—復興島。
崇明島是由長江攜帶下來的大量泥沙沖積而成,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僅是長江中的兩個小沙洲,面積只有十餘平方公里。後幾經變遷,現在東西約80多公里,南北寬約10-15公里,面積為1041平方千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三大島(包括台灣島)和最大的沖積島。
長興島和橫沙島位於崇明島以南的江口,將江水分為南北二水道。長興島俗稱鴨窩沙,露出水面不過百年左右,分為石頭沙、瑞豐沙、潘家沙、鴨窩沙、金帶沙五個部分。近40年來才逐漸成一島。與吳淞相對。橫沙島在長興島東面,由橫沙島和元沙島組成,面積約為40平方公里。
九段沙是在長江口深水航道南側新淤積形成的沙島,總面積為420平方公里(-6米),其中吳淞0米線以上面積145平方公里。目前無常住人口,2000年建立上海市九段沙濕地自然保護區。
河流
黃浦江及蘇州河(吳淞江)貫穿市區。黃浦江將上海分為浦東和浦西。澱浦河銜接澱山湖與黃浦江。大治河銜接黃浦江於長江出海口。
行政區劃
解放初期,上海共劃分為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後經多次行政區劃調整和撤縣建區。1992年建立的浦東新區,由原黃浦區浦東部分、南市區浦東部分、楊浦區的浦東部分、上海縣的三林鄉和川沙縣組成。原南市區和原黃浦區於2000年合併成為新的黃浦區。各郊縣也從1980年代末起先後改為市轄區,具體的是:
- 寶山區(1988年)
- 閔行區(1992年,之前大部為上海縣)
- 嘉定區(1992年)
- 金山區(1997年)
- 松江區(1998年)
- 青浦區(1999年)
- 奉賢區(2001年)
- 南匯區(2001年由縣改區,2009年併入浦東新區)
區 | 街道 | 鎮 | 鄉 | 區 | 街道 | 鎮 | 鄉 |
---|---|---|---|---|---|---|---|
上海中心城區 | 上海郊區 | ||||||
黃浦區 | 6 | 0 | 0 | 寶山區 | 3 | 9 | 0 |
盧灣區 | 4 | 0 | 0 | 閔行區 | 3 | 9 | 0 |
徐匯區 | 12 | 1 | 0 | 嘉定區 | 3 | 7 | 0 |
長寧區 | 9 | 1 | 0 | 松江區 | 4 | 11 | 0 |
靜安區 | 5 | 0 | 0 | 青浦區 | 3 | 8 | 0 |
普陀區 | 6 | 3 | 0 | 奉賢區 | 0 | 8 | 0 |
閘北區 | 8 | 1 | 0 | 金山區 | 1 | 9 | 0 |
虹口區 | 8 | 0 | 0 | 浦東新區 | 13 | 25 | 0 |
楊浦區 | 11 | 1 | 0 | 上海郊縣 | |||
崇明縣 | 0 | 16 | 2 |
至2009年末,上海共有17個區、1個縣,共118個鎮,3個鄉,100個街道辦事處,3293個居民委員會和1991個村民委員會。其中浦東新區內環部分與部分中環屬於上海中心城區範圍,而其餘大部分地區以及原本南匯區屬於郊區。閔行區部分區域與寶山區的部分區域已經完全城市化。 2009年5月6日上海市政府在新聞發佈會上宣佈,國務院已批覆了上海關於浦東擴區的申請,同意撤消南匯區,將原南匯區行政區域併入浦東新區。此次上海行政區劃調整加大了區域資源整合力度,優化總體佈局,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健康發展。[8]
政治
中共上海市委書記 | 任職時間 | 市長 | 任職時間 |
---|---|---|---|
饒漱石 | 陳毅 | 1949年5月28日-1958年11月 | |
陳毅 | 柯慶施 | 1958年11月-1965年4月(去世) | |
陳丕顯 | 曹荻秋 | 1965年11月-1967年2月 | |
張春橋 | 張春橋(革委會主任) | 1967年2月-1976年10月 | |
蘇振華 | 蘇振華(革委會主任) | 1976年10月-1979年1月 | |
彭沖 | 彭沖 | 1979年1月-1980年3月 | |
陳國棟 | 汪道涵 | 1981年4月-1985年7月 | |
芮杏文 | 江澤民 | 1985年7月-1988年4月 | |
江澤民 | 1987年-1989年6月 | 朱鎔基 | 1988年4月-1991年4月 |
朱鎔基 | 1989年8月-1991年4月 | 黃菊 | 1991年4月-1995年2月 |
吳邦國 | 1991年4月-1994年4月 | 徐匡迪 | 1995年2月-2001年12月 |
黃菊 | 1994年4月-2002年10月 | 陳良宇 | 2001年12月-2003年2月 |
陳良宇 | 2002年10月-2006年9月 | 韓正 | 2003年2月- |
韓正(代理書記) | 2006年9月-2007年3月 | ||
習近平 | 2007年3月-2007年10月 | ||
俞正聲 | 2007年10月- |
經濟
1949年以前,上海是中國的商業金融中心、亞洲最主要的金融中心和遠東國際金融中心。當時上海匯集着以中央銀行 (中華民國)、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四大政府銀行為首的中國國家資本與官僚資本金融機構及數量眾多的私人資本經營的銀行、錢莊和信託公司(以下簡稱私營行莊公司)。總部設在上海的國內銀行占銀行同業公會會員的81%。經歷了1927至1937年「黃金時期」的發展,到抗日戰爭爆發前,上海的私營行莊公司已達105家。
上海同時是當時外國金融進入中國的首選之地。據統計,到1936年外國在華銀行家數共有32家;其中,上海就有27家,而香港同年只有17家外國銀行。這些外國銀行大多集中在外灘一帶:英商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及渣打銀行、德國德華銀行、日本橫濱正金銀行及台灣銀行、俄國華俄道勝銀行、法國東方匯理銀行、美國花旗銀行、比利時華比銀行等,組成了「東方華爾街」。
上海當時的金融市場非常發達,擁有同業拆借、貼現等貨幣市場,內匯、外匯市場和標金(黃金)市場與大條銀(白銀)市場。在資本市場方面,上海當時是僅次於紐約和倫敦的全球第三大股票市場和第三大債券市場[9]。上海當時既是全國資金調劑中心,也是遠東國際交易最活躍的金融中樞:1936年,上海的黃金市場全年成交數實際達到3116萬條,折合美元1100餘萬元。這一數字既遠遠超過日本的東京和大阪之和,也遠遠超過法國的巴黎[10]。「每日交易額之巨,雖不足與倫敦、紐約媲美,然凌駕法、印、日之上」。
經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到1949年5月時,上海私營金融業的整體資金實力實際上已大大削弱,但仍有119家私營銀行、80家錢莊和5家信託公司。在1949年以後,有些上海的資本家都已經逃離到香港,台灣,或者海外其他地方。也有一些留在上海,繼續經營。最後在1956年初,都被公私合營[11]。 1952年底,上海私營金融機構的數量銳減至60餘家。1956年初,官方實行公私合營政策,最後全部合併為統一的公私合營銀行聯合總管理處。所有資本市場也被關閉,上海原本的亞洲金融中心地位後被東京、新加坡和香港取代。
現今的上海是中國大陸經濟最發達的城市,據上海統計局初步統計,該市2009年經濟總量達14901億元,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分別佔0.7%、39.9%、59.4%[12]。2009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1555美元,全年地方財政收入2540.3億元,比上年增長7.7%,GDP總量也已經超過香港。第三產業主要包括了金融業、房地產業、保險業以及運輸業等。位於浦東新區的陸家嘴是上海的金融中心,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2005年8月在上海揭牌,主要職能是管理公開市場操作。全球500強企業中已有部分在上海設立了中國區總部、分公司和辦事處。上海現有的本地銀行有中國交通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上海銀行、上海農村商業銀行。2010年2月21日,由全球著名的畢馬威諮詢公司參與制定,法國巴黎大區投資促進協會發表公佈的「世界最具吸引力」城市排行榜中,英國倫敦位居榜首,排名第二的是中國上海。上海擁有的現代化研究中心數量和寫字樓數量甚至超過了英國首都倫敦。
上海工業發達,國民政府時期和計劃經濟時期,上海的工業發展水平就已全國領先。改革開放初期,由於中央政策原因,中國東南地區飛速發展,一度使上海的工業面臨邊緣化的危機,但自90年來中期以來,隨着浦東新區的開發,以及財政轉移支付比重減少等多方面的原因,上海的工業又重新煥發了新的生機。上海工業主要以輕紡、重工業、冶金、石油化工、機械、電子工業為主,其他還有汽車、航空、航天等工業。張江高科匯集了大量的高端製造業。農業佔總體經濟的比例較小,大約在1.7%左右。
由於土地、勞動力成本日益升高,加之市政府經濟政策導向等原因,目前紡織業、重污染行業等低端製造業、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逐漸遷往郊區,外省或關門停業,上海市整體產業結構進步明顯,已形成並逐漸鞏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上海港是西太平洋地區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中國最大的港口。2008年上海港貨物吞吐量5.82億噸,比上年增長3.6%,連續第四年位居全球第一[13];集裝箱吞吐量完成2800.6萬標準箱,增長7.1%,保持世界第二,僅次於新加坡。目前已經部分竣工的大型深水海港洋山保稅港設計年集裝箱吞吐量為2200萬箱(2005年12月10日一期工程開港,2020年全部建成)。
上海經濟也受到其周圍省份的非經濟方面的競爭。上游省份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帶來的環境污染,尤其是來自黃浦江上游的飲用水污染,已成為困擾上海發展和居民生活的一大難題。
人口
截止至2009年11月,上海市人口達2080萬(增長1.04%),其中常住人口達1396萬多人(增長2.97%),外來人口為656萬多人(減少2.37%),外籍人口26萬多人(減少10.04%)。[14]
上海是中國第一個出現戶籍人口自然變動負增長的省級行政區,且自1993年起已連續16年負增長2008年。但外地來滬人員依舊推動上海市總人口連年增長,全年戶籍出生人口9.67萬人,出生率為6.99‰;死亡10.7萬人,死亡率為7.73‰;自然增長率為-0.74‰。[15] 2007年,上海戶籍人口中60歲以上老年人占人口總數的比例已達20.80%,這一數字已經超過美國、加拿大等西方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正成為上海日趨嚴重的社會及經濟問題之一。
地區 | 土地面積(平方公里) | 年末常住人口(萬人) | 其中外來人口(萬人) |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
---|---|---|---|---|
上海市 | 6,340.50 | 1,888.46 | 517.45 | 2,978 |
浦東新區 | 532.75 | 305.70 | 93.43 | 5,738 |
黃浦區 | 12.41 | 53.89 | 9.15 | 43,425 |
盧灣區 | 8.05 | 27.45 | 4.16 | 34,099 |
徐匯區 | 54.76 | 98.22 | 13.90 | 17,936 |
長寧區 | 38.30 | 66.83 | 11.57 | 17,449 |
靜安區 | 7.62 | 25.78 | 3.46 | 33,832 |
普陀區 | 54.83 | 108.71 | 18.25 | 19,827 |
閘北區 | 29.26 | 74.50 | 10.35 | 25,461 |
虹口區 | 23.48 | 78.11 | 9.41 | 33,267 |
楊浦區 | 60.73 | 119.48 | 13.63 | 19,674 |
閔行區 | 370.75 | 180.47 | 74.06 | 4,868 |
寶山區 | 270.99 | 140.63 | 40.37 | 4,189 |
嘉定區 | 464.20 | 103.42 | 45.97 | 2,228 |
金山區 | 586.05 | 64.56 | 14.02 | 1,102 |
松江區 | 605.64 | 107.42 | 51.74 | 1,774 |
青浦區 | 670.14 | 78.98 | 32.92 | 1,179 |
南匯區 | 677.66 | 106.21 | 32.81 | 1,567 |
奉賢區 | 687.39 | 80.84 | 28.84 | 1,176 |
崇明縣 | 1,185.49 | 67.26 | 9.41 | 567 |
註:南匯區已於2009年併入浦東新區,惟本數據的年期為2008年末,故將南匯區分列。
人口來源
從1843年上海開埠到1949年,上海被稱為「十里洋場」,曾經吸引了很多外國僑民前來定居。其中上層僑民(主要來自英美兩國,共有1萬多人)主要居住在2個租界的西部以及越界築路地段(今徐匯、靜安、長寧區)。而各種各樣的中下層僑民——日本人、澳葡、部分白俄難民、二戰期間的猶太人難民、以及在公共租界擔任巡捕的印度錫克人,都主要聚居在蘇州河以北的虹口區。很多躲避蘇聯紅軍逃難到上海的白俄難民,在上海成功立足後,紛紛遷居法租界中部的霞飛路附近。法國雖然在上海開闢了租界,然而僑民數量始終稀少(即使在法租界僑民中也始終是少數,位居俄國、英國、美國之後),而且天主教神職人員占很大比重。這些外國人在1949年以後,幾乎全部都離開了上海。
同一時期,上海吸引了數以百萬計的來自中國各地的移民。來到上海的早期移民,大多來自臨近上海的江蘇南部和浙江省的吳語區,特別是蘇州、寧波等地。1843年上海開埠以後,首先來自浙江的湖州的絲綢商人利用緝里絲出口興辦了大量絲綢廠,並控制了碼頭和租界大半房產,百樂門與和平飯店就是湖州人的產業。接着寧波籍商人立刻湧入上海,利用地緣和語言優勢,迅速勝過廣東籍買辦,成為上海最有影響的商幫,大世界就是寧波人的著名產業。1860年,太平天國進攻蘇南和浙北時大肆燒殺搶掠,富有的部分蘇州湖州嘉興居民掀起了大規模移居上海的浪潮,這些來自吳語區的移民明顯在上海居民中佔據優勢地位,並且佔據了城市中心區域。來自江淮官話區的江蘇北部移民(稱為江北人或蘇北人)和來自安徽北部的江淮移民則大多處於社會邊緣地位,其中有相當部分是以難民身份躲避家鄉水災來到上海,他們主要聚居在城市西北部邊緣的閘北區、普陀區,當時許多人住在貧民窟中,也有不少人住在城市東北部的楊浦區、虹口區,與來自寧波等地的移民雜居。來自廣東的移民主要聚集在虹口區四川北路一帶。[16]
在1937年淞滬會戰後和毛澤東發起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運動中,從1937年到70年代末,前後經歷50年,很多上海的居民主動或被迫轉移到內地各地,也改變了其他地區,尤其是西南地區的人口組合,最為明顯的例子是抗戰內遷陪都重慶的上海上流人士和50-60年代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移民和重慶市三線建設科技工業建設技術移民,在重慶南岸,大渡口地區形成的吳語方言島,甚至影響了重慶市區的一些方言習慣和飲食習慣。文革結束以後,一部分上海的知青又陸續調回上海,但有部分內遷工廠和上海老字號被保留下來,成為了當地特大型企業和著名品牌,如重慶的冠生園集團(2006年併入上海冠生園)、重慶嘉陵集團(原上海汽車),長江橡膠集團(原上海長江橡膠),望江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原上海江南造船廠),位於重慶北碚區的四川儀表集團(原上海儀表),而數百萬[來源請求]上海籍,蘇州籍或寧波籍技術人員和工人們卻留下來,他們的子女成為了在家或學校與同為上海移民的同學互相講吳語的重慶人(占重慶市區人口的5.5%)。在重慶市南岸區設立有「江浙移民紀念塔」紀念江浙滬移民在抗戰、三線建設和西部大開發中做出的卓越貢獻。重慶這個長江上游直轄市的工業基本就是上海的影子。
1990年代後期,上海再次成為移民城市的目的地。大陸各地有很多人搬遷到上海定居。台灣人、香港人在滬常住的數目眾多。由於很多外國公司在上海常年設有辦事處,所以很多外國人也常年定居在上海。小部分猶太人仍然在上海經營家族生意,為上海帶來了商機。日本、韓國人很多都聚集在「古北」社區附近。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西方人陸續在上海市長寧區和浦東新區集中居住。
來到上海獲得戶籍的外來人口前五位排名是浙江省、江蘇省、四川省、江西省、廣東省。[17]
姓氏
上海人口最多的首十個姓氏依次是張、王、陳、李、朱、徐、周、沈、吳、陸。[18]除了沈姓和陸姓外,其餘姓氏都是中國首二十個姓氏之內。這個排名亦與鄰近的江蘇和浙江接近。
文化
上海是中國大陸的文化中心之一,上海的文化被稱為「海派文化」。它是在中國江南傳統文化(吳文化)的基礎上,與開埠後傳入的影響上海的歐美等各國文化融合而逐步形成,既古老又現代,既傳統又時尚,區別於其他地方的文化,具有開放而又自成一體的獨特風格。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舉辦過多次大型文化活動,並建造了多所全國一流的文化設施,包括了上海大劇院、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上海影城等。歐洲風格的上海音樂廳因市政建設需要被移位,但在內部改建之後已經重新對公眾開放,以舉行交響樂音樂會為主。每年上海還舉辦國際藝術節、國際電影節等文化活動。
方言
上海話(也有人稱為滬語)是上海地區的方言,屬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上海話受早期移民中佔優勢的蘇州和寧波兩地影響巨大。其語音和蘇州話發音接近,保留很多古漢語語音,而在詞彙方面與寧波話頗多類似,如「阿拉」。
上海郊區方言與普遍意義上的「上海話」在發音和語法上有一些區別,按地區可分為「松江話」、「崇明話」、「浦東話」等方言。
1930年代,是上海話的黃金時期,也是現代上海話定型的時期。當時作為遠東最國際化的城市,上海的作家們意譯或者音譯很多英文新單詞,用到書面文本中去,通過當時上海極其發達的各種平面媒體進行傳播,然後被普通話吸收。加之當時市民對租界區外語的化用,形成了豐富多彩而富含故事的上海方言。比如「癟三」一詞傳說起源於租界區印度警衛驅趕上海市民時說的「beside」的諧音等。
從1980年代後期開始,全中國各地學校統一用普通話授課(除個別少數民族學校外,基於保護民族文化的考慮,仍然使用民族語言授課,但大學一般都以漢語普通話為教學語言)。 由於在幼兒園開始就實行「推普」,隔絕家庭中老一輩的影響,相當多的上海孩子不會說上海話,不了解上海過去的歷史,使得上海話已面臨滅絕的危險。上海《新民晚報》曾刊登一篇文章,指「說上海話是沒有文化的表現」。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更是在一次採訪中公開表示,上海人在世博會期間在公眾場合「別說上海話,人家不懂方言。」
近幾年來,上海市民的保護海派文化的意識開始有所復興,許多人又開始說上海話。在義務教育中加入選學科目,鄉土地理。更有學者編撰上海方言詞典,揭開上海方言背後一個個傳奇的故事。然而,必須看到,面對政府的消極態度以及大量外地居民的不斷湧入和全中國對上海人和上海話存在的偏見,上海話和海派文化仍危在旦夕。
藝術
1949前,上海擁有中國最豐富的戲曲資源。在上海可以欣賞到幾乎所有地方的戲曲演出,而各類戲曲的大師也多活躍在上海。原因大約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上海所在的江南地區本身的戲曲資源就極其豐富,大批的江浙移民來到上海後則帶來了各地的地方戲,二是上海當時在中國首屈一指的成熟商業,戲曲的演出場地與消費市場之盛是其他城市望塵莫及的,三是租界的存在使上海能獲得相對自由的發展空間並成為中國的文化中心,使傳統的戲曲在適應時代變化時能獲得得天獨厚的優勢。幾大戲劇的「新式」發展都是在上海完成的。
- 京劇
京劇是民國時期上海的主要娛樂方式之一,任何一個角兒在上海不紅就不能算真的紅。當時定居上海的京劇大師有:蓋叫天、周信芳、林樹森、馮子和以及沈寶鈞等。梅蘭芳壯年的時候便移居上海,他曾直言不諱地說:「我雖然出生在北京,但上海是我最愛之地。」
- 評彈
蘇州評彈在19世紀中期大規模從進入上海,又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經營,在20世紀30年代達到鼎盛。以在商業電台的播放時間計算,評彈是民國時期上海最受歡迎的戲曲。1935年11月上海全市有上海、友聯、安定別墅、李樹德、利利公司等21家電台播放評彈節目,有的電台甚至一天播放10多小時。另據1938年11月29日《申報》的文章統計,每天評彈節目各電台加起來有103檔,每檔40分鐘,總計4120分鐘。40年代,電台為了給大百萬金香煙做廣告,更是以「空中書場」名義集中播送評彈節目。有人估計,以時間而論,評彈大約佔據了90%的時間,遠非當時尚未成型的越劇、滬劇甚至京劇能比。
- 越劇
越劇從1930年代起在上海蓬勃發展,上海也成為中國的越劇活動中心。民國時期的越劇「十姐妹」尹桂芳、筱丹桂、袁雪芬、竺水招、徐玉蘭、張桂鳳、傅全香、范瑞娟、徐天紅、吳小樓全部集中在上海。1949後,上海的一大部分越劇團和精英越劇演員被遷往北京或西部城市,發展遭嚴重打擊。
- 崑曲
1860年後,上海逐漸成為中國的崑曲活動中心。馳名江南的晚清姑蘇四大昆班———大章、大雅、鴻福、全福紮根於上海。至民國時期,蘇州惟一昆班———「傳字輩」也主要活動於上海。自清道光年間至1949 年,上海城內較為出名的曲社總數超過50個,遠遠超過其他中國城市。有名的曲社組織者與崑曲家有:俞伯陶、殷震賢、徐凌雲、管際安、殷震賢、穆藕初、謝繩祖、俞振飛等。
- 滬劇
滬劇是上海的地方戲曲劇種。1941年,「上海滬劇社」成立,開始把申曲改稱為「滬劇」。滬劇的曲調優美,富有江南水鄉的氣息。著名演員有:丁是娥、解洪元、邵濱孫、石筱英、王盤聲、楊飛飛、汪秀英、王雅琴等。
- 淮劇
- 滑稽戲
滑稽戲產生與抗日戰爭中期,由上海的曲藝獨腳戲接受了中外喜劇、鬧劇和江南各地方戲曲的影響而逐步形成的新興戲曲劇種。20世紀10年代,在河南路橋堍天妃宮等處出現一種賣梨膏糖的說唱形式,以杜寶林為代表,藝人為了兜售自製的梨膏糖而演唱一些滑稽的段子,也有即興的「賣口」,稱為「小熱昏」。還有隔壁戲、蘇灘等曲藝樣式也含有許多滑稽諧趣的成分。這些不同的樣式逐漸融合演變,形成了一種以滑稽逗笑為其特徵的說唱形式——獨腳戲。獨腳戲的形成與王無能有直接的關係。1920年前後,有一次他應邀去演堂會,單獨一人進行滑稽表演,大受歡迎,此後經常作類似的演出。因為一人飾演多種角色,故爾取名獨腳戲。
著名的滑稽戲演員: 王無能、江笑笑、劉春山、嚴順開、周柏春、姚慕雙、楊華生、王汝剛和周立波等。
電影
中國第一次放映電影即是在上海的徐園又一村,時間是1898年8月11日。直到1949年前,中國電影業基本上集中於上海。
- 電影攝製與電影公司
上海電影的攝製,始於意大利僑民勞羅1908年3月在上海拍攝的新聞片與風景片。1909年,中國第一家電影公司——亞細亞影戲公司在上海成立,由猶太裔美國人布拉斯基(Benjamin Brodsky)投資經營。全盛時期,上海曾有過製片活動的電影企業總數約200家。若從資金來源劃分,可以分為外商、民營和民國官辦等3種類型。外商方面,當時荷里活八大製片公司米高梅、派拉蒙、福斯、華納、聯美、環球、哥倫比亞和雷電華全都在上海設立了發行機構,1947年上海進口美國影片銳減為393部,而這個數字還只是1946年的44.6%。
儘管如此,民營電影企業仍然佔到上海電影公司總數的90%以上。但是,大多數公司只是曇花一現,有的公司甚至一片未拍,即已銷聲匿跡,而稍具規模、能均衡製片生產的,約十幾家。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上,起過較大影響和作用的,有影壇五虎將之稱的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明星)、天一影片公司(簡稱天一)、聯華影業公司(簡稱聯華)、藝華影業公司(簡稱藝華)、新華影業公司(簡稱新華)等5家;戰後時期主要是崑崙影業公司(簡稱崑崙)和文華影業公司(簡稱文華)兩家。其中,1930年代的電通影片公司和1940年代的崑崙影業公司,實質上是在中國共產黨以民辦面目出現的電影公司。
電影放映
1949年前,上海是中國擁有最多且最先進設備電影院的城市。但後來大部分被拆毀或改建,保存至今的有大光明電影院、國泰電影院、南京大戲院、平安大戲院等。
伴隨着當時極其發達的電影產業,幾乎所有最優秀的中國電影導演與明星都集中在上海。導演有:蔡楚生、鄭君里、萬籟鳴、石揮、張石川等;女演員有:胡蝶、阮玲玉、周璇、陳燕燕、白楊、王人美、黎莉莉、上官雲珠、徐來、陳娟娟、袁美雲、談瑛、黃宗英等;男演員有:趙丹、劉瓊、金焰、金山、魏鶴齡、韓蘭根、周伯勛、孫道臨等。毛澤東的第三任妻子江青也曾經在上海做過演員,當時的藝名為「藍苹」。
- 著名影片
《三個摩登女性》、《太太萬歲》、《不了情》、《漁光曲》、《十字街頭》等。
上海的電影在亞洲地區輝煌期直到1949年中國共產黨佔領上海為止。1949年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共產黨政府),成立了國營的上海電影製片廠,並對私營電影製片公司的改造,1953年2月,上海實行了國營與民營電影的並軌,從此民營的電影公司消失。此事令上海的電影業界備受打擊,幾乎消失;與此同時,亦為香港及東南亞的電影業創造了機會。
音樂
與此電影產業相應的,1949年以前上海的流行音樂產業也極其發達。30年代已經出現仙樂斯夜總會歌唱大賽這樣由唱片公司通過比賽選拔新人歌手的形式。當時中國的流行音樂家與歌手均活躍在上海:陳歌辛、黎錦光、聶耳、姚敏、姚莉、李香蘭、吳鶯音、白虹、龔秋霞、白光、周璇等。較為知名的歌曲有:《夜上海》、《蘇州河畔》、《夜來香》、《何日君再來》、《玫瑰玫瑰我愛你》、《如果沒有你》、《恭喜恭喜》、《明月千里寄相思》等。
近年來,上海作為中國流行文化的最前沿城市,吸引了眾多海外歌手在滬表演,其中包括席琳·狄翁,瑪麗亞·凱莉,布蘭妮·斯皮爾斯,林肯公園,比吉斯等,演唱會通常會在盧灣體育館和八萬人體育場舉辦,香港歌手張學友曾經在2007年中連續在八萬人體育場舉行三場演唱會,入場人數超過二十萬,一票難求,票房場場均爆滿,是上海流行音樂演出方面的巔峰時期。
文學
上海是中國新文學的重鎮。20世紀40年代,年輕女作家張愛玲創作了一系列以上海為背景或以上海人觀點描寫香港故事的小說。《十八春》原名《半生緣》描述三十年代上海一個悲慘的愛情故事。
另外,上海新感覺派是20世紀20年代末興起的文學流派。該派的文人有:劉吶鷗、戴望舒、施蟄存、穆時英、郭建英等。
傳媒
圖書
1949年前,上海是中國的出版中心,在當時的四馬路(今福州路)一帶聚集了中國規模最大,帶來最新思想的出版社。民國三大書店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和世界書局全設立在福州路上。其他較為有名的出版社有:開明書店、墨海書館、大東書局、民智書局、泰東圖書局、現代書局、生活書店、上海雜誌公司、群益出版社、峨嵋出版社、新群出版社、光明書局等等。
截至1939年,據許晚成統計,四馬路一帶有「報社數十家,雜誌數百種,新舊書肆三百餘家」。當時上海共有出版社245家,設在四馬路上的有92家。
1949年後,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被遷至北京,其他出版社則大都被關閉。如今的上海被戲稱為「失落的文化高地」。
報刊
1949年前,上海作為「西方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橋頭堡」兼中國的文化中心,在報刊種類和發行量上均據中國首位。
- 外文報刊
上海出版最早的報紙即是英文的《北華捷報》,1850年8月3日由英人奚安門(Henry Shearman)創辦,周刊。上海是中國出版外文報刊數量最多,品種最繁的城市。據統計,截至1911年,在中國境內共出版過136種外文報刊,其中54種由上海出版,近40%。其中有英文34種,法文10種,德文3種,日文7種。影響較大的有:
- 英文:《北華捷報》、《字林西報》、《泰晤時報申報》、《大陸報》等;
- 法文:《法國七日報》、《進步》、《上海差報》、《上海回聲報》、《中國差報》等;
- 德文:《德文新報》等;
- 日文:《上海新報》、《上海日報》、《上海時報》等。
- 中文報刊
上海第一份中文報紙為《上海新報》,1861年12月創刊,是《字林西報》的中文版。截至1911年,中國共出版中文報刊1753種,其中460種是在上海出版的,超過四分之一[19]。其中最具有影響力的是《申報》和《新聞報》,世稱「申新」。《申報》,1872年4 月30日創刊,為英國寓滬商人美查(E.Major)所有,延華人知識分子趙逸如、蔣芷湘等人具體負責,初為二日刊,後改日刊,1907年盤給報館華人買辦蓆子佩,名義上仍屬西人。1912年售給史量才,成為純粹華人報紙。。《申報》是近代上海也是近代中國曆時最久、影響最大的報紙,其初創時銷數為600份,三年後日銷6000份,1877年日銷已近萬份,在1926年其最高銷售量達14萬份。老上海人習慣將過期的舊報紙統稱為「申報紙」,可見其影響之大。《新聞報》於1893年2月17日創刊,日報,形式與《申報》相似。1909年遷入公共租界漢口路5層大樓新址,時銷售量1.5萬份,居上海各報之首。
1949年後,上海所有的中外報社均被接收,報紙或改組或停刊,上海報業至此衰落。
現在滬上報業大體由解放日報和文匯新民兩大市屬報業集團壟斷。
- 解放日報報業集團
- 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
- 其他知名報刊
- 上海證券報
- 第一財經日報
- 青年報
- 生活周刊(隸屬於青年報社)
- Shanghai Star
此外,在上海的軌道交通站點和主要寫字樓,每個工作日還有免費時政新聞類報紙派送,著名的有《時代報》和《M2F五日金報》。
廣播
1920年11月2日,世界最早的美國匹茲堡的KDKA廣播電台開始播音。兩年後的12月,美國人E.G.奧斯邦就把一套無線電廣播發送設備由美國運到上海,在外灘廣東路三號大來洋行的屋頂開辦起「大陸報-中國無線電公司廣播電台」。這也是中國第一家廣播電台。該台於1923年1月23日晚首次播音,同年1月26日,該台播了孫中山當日在上海發表的《和平統一宣言》。對此,孫中山特向《大陸報》發表談話表示稱讚。
1949前上海民辦廣播電台最多時超過200家。在抗日戰爭後大大衰弱,截至1949年5月,上海的廣播電台銳減至46家,其中民營電台23家,「軍營」(含「公營」)電台22家,官辦電台1家。 這46家電台在1949年5月後則全部被接收、關閉,被唯一的上海人民廣播電台取代。今在上海全市範圍放送的廣播電台為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SMG)下屬的上海人民廣播電台和上海東方廣播電台。另外,在上海的各個郊區及郊縣,還有當地的廣播電台放送。
電視
現在上海地區的電視播放基本由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SMG)負責。SMG是在2006年,由1958開播的上海電視台、1993開播的上海東方電視台和上海有線電視台合併而成的。除SMG外,上海教育電視台、隸屬於上海電影(集團)公司的東方電影頻道和隸屬於上海炫動卡通衛視的炫動卡通頻道也在上海放送節目。
2006年,上海電視台大廈設立SMG電視新聞中心,並將上海電視台新聞綜合頻道、東方電視台新聞娛樂頻道和東方衛視的優秀新聞評論資源組合,並將優秀的時事欄目如原本只有在東方電視台新聞娛樂頻道《小宣在現場》等組合分發到三個頻道的節目中。
- 電視媒體機構與頻道
- 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SMG)
- 東方電影頻道(EAST MOVIE)
- 炫動卡通頻道
- 上海教育電視台(SETV)
重要文化節日
- 上海電視節[20]是中國創辦最早的國際電視節,1986年創立至2006年,已成功舉辦了十二屆。
- 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創辦於1993年,次年獲得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的認證,被歸於A類即非專門類競賽型電影節。2006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已舉辦了7屆。
- 上海旅遊節
- 上海國際藝術節
- 上海國際音樂煙花節
- 上海書展
雖然上海的文化事業有所發展,但是郎咸平等人認為和其經濟地位不相稱,在全國的影響力遠遠不能達到1949前的水準。業界普遍認為這和上海的媒體環境和政治鉗制有關。
飲食
上海菜,簡稱滬菜,又叫本幫菜,以濃油赤醬、鹹淡適中、保持原味、醇厚鮮美為其特色。較早時候的本幫菜口味較重,後來為了適應越來越多的上海人喜食清淡爽口的口味,特別是上海文化人的需要,本幫菜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同時,汲取別幫別派之長,菜餚漸由原來的重油赤醬趨向淡雅爽口,形成海派本邦之特色。烹調方法上善於用糟,別具江南風味。上海本邦菜館中,德興館和上海老飯店兩家百年老店素享盛名,有八寶鴨、糟缽頭、蝦子大烏參、竹筍醃鮮等名菜。還有油爆蝦等等家常菜。
宗教
目前上海和中國內地其他地方一樣,有5種宗教是得到政府承認的合法宗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新教。上海市現開放宗教活動場所348處,其中基督新教164處,天主教100處,佛教65處,道教12處,伊斯蘭教7處[21]。歷史上上海還曾經存在過許多其他宗教,例如猶太教、東正教、錫克教等,現在僅存遺址。
自從六朝時代以來,上海所在的江南地區長期是中國佛教較為興盛的地區。上海有5座寺廟因其規模和重要性被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龍華寺、玉佛寺、靜安寺、沉香閣和圓明講堂,它們都具有相當久的歷史與相當的規模,香火鼎盛,雖然地處鬧市,卻仍然擁有若干殿宇和庭院,其中龍華寺和靜安寺的歷史都創建於三國時期。它們所宗的教派各有不同。
上海和江南其他地區相似,道教中以正一道較佔優勢。上海最著名的2座道教宮觀——上海城隍廟和海上白雲觀,即分別屬於正一道和全真道。
伊斯蘭教在元代傳入松江。市區直到太平天國戰爭期間,南京等地穆斯林到上海尋求避難,才開始有穆斯林聚居。上海著名的清真寺包括南市小桃園清真寺和滬西清真寺。
天主教在明末傳入上海地區,到清朝初期,已經達到數萬人的規模。在清朝中葉的禁教時期,在浦東和松江地區仍有不少人在地下狀態中信仰天主教。1840年代,法國耶穌會傳教士以上海徐家匯為基地,開闢包括江蘇、安徽2省在內的江南傳教區。他們在上海市內興建的主要天主教堂包括徐家匯聖依納爵主教座堂、董家渡聖方濟各堂、上海聖若瑟堂(四川南路)和上海聖伯多祿堂(重慶南路),在郊縣也建起了佘山進教之佑聖母大殿、浦東露德聖母堂(唐鎮)等許多大型教堂,佘山聖母大殿位於佘山山頂,是中國大陸經過教廷正式冊封的僅有的2處聖母朝聖地之一(另一處在河北省清苑縣東閭中華聖母堂)。
基督新教在上海開埠的同一年(1843年)由英國倫敦會傳教士麥都思傳入。此後,美國聖公會(以創辦聖約翰大學著稱)、美南浸信會、美南監理會、美北長老會以及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等眾多的差會陸續進入上海。來自英美各教派的各大差會,包括未在上海進行傳教工作的中國內地會,都選擇在上海設立本教派在中國或者遠東地區的傳教總部。20世紀上半葉,有一些中國人創立的重要教派,例如石美玉創立的伯特利教會、倪柝聲創立的地方教會(基督徒聚會處)和趙世光創立的靈糧堂,都發源於上海或以上海為主要基地。1951年傳教士撤退以後,中國新政府支持的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亦設於上海(現設在九江路上海聖三一堂)。1958年實行聯合禮拜以後,上海市區的教堂數目從200多所下降到十餘所(這一規模大體延續至今)。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教堂重新開放,這時出現了基督教信徒人數持續的急劇增長。2005年,上海現有可統計信徒18萬多人。開放的基督教堂點164處,其中市區教堂仍以老教堂居多,如原屬監理會的慕爾堂(沐恩堂)、景林堂,原屬浸信會的懷恩堂,原屬長老會的清心堂、鴻德堂、閘北堂,原屬內地會的新恩堂,原屬聖公會的上海諸聖堂、上海聖三一堂,以及上海國際禮拜堂。只有滬東堂等少數教堂進行了擴建。但是在1958年被佔用的容納信徒最多的上海地方教會南陽路聚會所沒有歸還教會。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閘北建主顯堂。1917年十月革命後,東正教隨着大批流亡俄僑發展起來。他們離華後,上海東正教幾乎消失。
1941年,上海有東正教堂10所。主要教堂有主顯堂(曾作主教座堂,1932年毀於一·二八事變,原址在今河南北路43號)的聖尼古拉斯教堂(今皋蘭路16號)和著名景觀聖母大堂(今新樂路55號)。
1965年3月,東正教上海教區華籍主教杜潤臣主教病故,宗教活動停止,教職人員轉業。
教育
上海是中國大陸第二大教育中心(僅次於北京)。
現在的上海擁有100多所科研機構,10萬科研人員,及100多所專業技術培訓機構。
上海3歲至未滿6歲適齡幼兒入園率為99%。2007年,上海小學學齡兒童淨入學率為99.99%,初中學生淨入學率為99.99%,高中階段教育入學率為98%,普通高等學校錄取率為82.1%。[22]
上海共有包括復旦附中、華師大二附中、上海中學、交大附中、松江二中、曹楊二中在內的50所實驗性示範性高中。
體育
建築
- 1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 19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136項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 4座上海市級歷史文化名鎮
上海外灘建築群位於陸家嘴對岸,黃浦江畔,擁有租界時期多個國家所建的十餘座各式建築,包括新古典主義等多種建築風格,現在大部分被租借給金融機構,這裏是上海最負盛名的旅遊景點。
上海城隍廟坐落於上海市最為繁華的城隍廟旅遊區,是上海地區重要的道教宮觀,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遭受了重大的打擊,神像被毀,廟宇被挪為它用。現已修復。
上海文廟位於上海老城廂,黃浦區文廟路215號,是上海市區唯一一座祭祀至聖先師孔子的古建築群。該廟有七百多年歷史,始建於元朝至元三十一年,期間四經遷徙,現址於清咸豐五年遷移。目前文廟成為一綜合展示中國歷史文化的場所,設有茶壺展、奇石、賞石展、根雕造型展,並有全本論語、明清楹聯、上海縣籍進士、古碑展示等系列展覽。大成殿廣場上的上海文廟舊書交易市場,被稱為「精神食糧的倉儲」。另外,「文廟書刊交易市場」也是著名的書市。
1949年以前,上海的大眾娛樂業已頗為發達。當時上海著名的「百樂門」舞廳享有盛名,從英文「Paramount」得來。「大世界」也是很有名的娛樂中心。很多電影院也是非常豪華。例如,大光明電影院始建於1928年,由德國傑出的建築師烏達克(L.E.HUDEC)設計,屬市級優秀保護建築。[23]。 國泰電影院原名國泰大戲院(Cathay Theatre)。建於1930年,由鴻達洋行設計,鋼筋混凝土結構,外牆採用紫醬紅的泰山磚,白色嵌縫,屬典型的裝飾藝術派風格,1932年1月1日,國泰大戲院正式對外營業。當天登在《申報》上的廣告用語是:「富麗宏壯執上海電影院之牛耳,精緻舒適集現代科學化之大成」。1949年以後,更名為國泰電影院,「文化大革命」期間曾經一度改名人民電影院。199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優秀歷史建築。
1918年至1925年間,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也曾經在繁華的淮海路以南、思南路東側香山路上的一幢歐洲鄉村式小洋房居住過。現被改為孫中山故居。另,上海行知公園設有陶行知紀念館。虹口公園附近有魯迅紀念館。
上海擁有許多歐美式老建築,其中位於外灘的一組歐洲風格的外國銀行、商家和飯店遺留下來的建築群一直是上海的標誌,例如:花旗銀行,和平飯店等。而市內還有很多二、三十年代遺留下來、風格迥異的花園別墅,例如丁香花園、沙遜別墅、馬勒住宅以及被移用作上海市少年宮的嘉道理花園等。在市中心,還有當時佔地廣大的上海跑馬廳。
交通
市內交通
交通史
上海的交通工具曾經是五花八門、多種多樣,小到自行車、黃包車,大到馬車、小汽車。
1873年,法國人米拉看到黃包車便利,向法租界公董局呈報計劃。1874年1月,黃包車從日本輸入上海。故當時滬人又稱之為東洋車。凡在上海租界上通行的黃包車須向工部局捐照會。抗戰前夕,黃包車已達1,000多輛。後三輪車興起,至40年代後期逐漸被淘汰。1908年3月5日,英籍猶太地產商哈同經營的上海第一條有軌電車從南京路口至延安東路外灘的通車,相繼發展了12條有軌電車線路。到1963年8月15日凌晨零時17分,最後一輛有軌電車末班車從靜安寺開出,噹噹有聲的有軌電車從此退出了上海。3時52分,第一輛20路無軌電車離開靜安寺起點站向外灘方向駛去。機動三輪車因為便宜,在1970年代依然可以在上海街頭看到。以後逐漸被淘汰。自行車曾經是上海最通用的交通工具。1980年代以後,私人逐漸開始購置私人小轎車。
現況
上海的市區交通較為發達,公共交通設施有:公交汽車(包括大客車和小客車)、公交電車(大多為無軌電車,張江有一條有軌電車)、黃浦江上輪渡、軌道交通(以前3號線被誤稱為輕軌,現在統一更名為軌道交通),基本上每一個住宅區周圍會有至少一個以上的公交線路停靠。以上這些公共交通設施皆可使用上海公共交通卡,從而方便付費。
公交巴士
論公交線路數量和複雜性,上海擁有全世界最大的公共交通網絡和全世界最高的日公共交通客運量,公交線路總里程和公交車配備總量亦為世界第一[24]。上海全市公交有1350多條公交線路,並且正以每年新辟、延伸、調整50多條公交線路的記錄持續擴充。線路編號按運輸工具分,1-10原為有軌電車,現已全部由公共汽車代替,11-30為無軌電車,部分已有公共汽車代替,40以上為公共汽車。按運營時間分,有全日常規線(「01-1XX」、「7XX」)、早晚高峰線(「2XX」,部分已經改為全日線)和夜宵線(「3XX」),原有命名體系中,「4XX」為長距離早晚高峰車,後已取消,現「4XX」為過江線;按地域範圍分,有市區線(以數字命名)、市郊線(原多以起訖地中文簡稱命名,部分已改為數字線)和郊區線(起訖地中文簡稱命名);按票務方式分,普通車有單一票價1元(全程13公里以下的線路)、1.5元(全程超過13公里的線路,部分全程超13公里的文字線在改數字線後普通車定價為單一1元)和多級票價,空調車有單一票價2元、3元(僅觀光巴士1路)和多級票價,多級票價線路有「5XX」路、「6XX」路(行駛於浦東地區)、「8XX」路和「9XX」路(近年來,已有部分原多級票價線路調整為單一票價)。
軌道交通
目前,大部分上海市民選擇公交巴士出行,但隨着軌道交通的逐步完善,市民的選擇方式正在趨向於軌道交通出行。上海軌道交通線路目前建成十條軌道交通線路及一條磁浮線路,總運營里程為335公里(不含磁懸浮)。其中包括一號線自莘莊站至富錦路站;二號線自徐涇東站至廣蘭路站;三號線自上海南站站至江楊北路站;四號線為環線,列車在宜山路站加入和退出運營;五號線自莘莊站至閔行開發區站;六號線自港城路站至靈岩南路站;七號線自上海大學站至花木路站;八號線自市光路站至航天博物館站;九號線自松江新城站至世紀大道站;十一號線自江蘇路站至嘉定北站;上海磁浮示範運營線自龍陽路站至浦東國際機場站,是世界上第一條投入商業化運營的磁懸浮列車示範線。其中上海軌道交通1號線的日最高客流為140.12萬人次(於2009年12月31日達到),是世界之最,而2號線也達到123.03萬。上海擁有大中華區運營里程最長、最完善的軌道交通網絡。
公交收費及優惠政策
就費用而言,輪渡仍然是最便宜的公交出行方式,票價普通乘客每人0.5元(空調輪渡1元)。公交車有不同的票價級別,市區基本已為空調車單一2元。軌道交通票價從3元起至9元(其中5號線2元起)。自2007年10月27日起,上海市政府為了鼓勵上海市民使用公共交通,特別推出了上海公共交通卡的換乘優惠策略。最新的優惠策略為:在1.5小時內,市區空調公交車與軌道交通或市區空調公交車換乘將享受優惠,優惠幅度由原來的0.5元/次提升至1元/次。另外,如乘客持同一張「公交一卡通」在享受軌道交通與公交換乘優惠每次1元的基礎上,一個自然月內在軌道交通消費滿70元後,還可在該自然月內同時享受軌道交通票價9折優惠,次外還有軌道交通出站換乘站是用同一張卡可在出站後30分鐘內還乘到另一條地鐵上,可享受連續計費。從2009年4月1日起,換乘優惠規模開始進一步擴大,上海所有公交車(包括文字多級票價線路和非空調車在內)全部實行換乘優惠,並將換乘優惠時間從1.5小時延長到2小時,優惠實行後,同樣可與地鐵實現優惠,實現優惠全覆蓋.同時,70歲以上的上海市民可以在非高峰時段憑藉「社會保障卡」免費乘車。相比於北京公共交通票價,目前仍是中國出行成本最高的城市之一。
出租汽車
出租汽車在上海也稱之為「差頭」,經營出租汽車的公司主要有「大眾」、「強生」、「錦江」、「巴士」……等,其價格由政府統一制定,目前出租汽車費用為:
車類別 | 起租價格 | 起租里程 | 續租運費 | 乘距超10公里 | 夜間[25] | 等候計費 |
---|---|---|---|---|---|---|
市區小型客運出租汽車 | 12元 | 3公里 | 2.4元 | 加50% | 上浮30% | 5分鐘計1公里 |
市區中型客運出租汽車 | 17元 | 3公里 | 2.4元 | 加50% | 上浮30% | 5分鐘計1公里 |
郊區客運出租汽車 | 10元 | 3公里 | 2.4元 | 加0% | 不上浮 | 5分鐘計1公里 |
上海出租汽車價格經過數次調整:
- 由於國際油價普遍上揚,上海市區頂燈出租車從2006年6月1日起全面調整為:起步價:11元3千米,超過3千米以2.1元/千米加價;晚間23:00至次日5:00期間,起步價調整為:14元3千米,與白天相比價格上漲30%。郊區有所不同,起步價為9元3千米,加價相同,也為超過3千米以2.1元/千米加價。由於大多數公交車和軌道交通在晚間大部分都不運行,故在晚間出租車仍然是市民出行的選擇。
- 2009年10月9日下午,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上海市交通運輸和港口管理局聯合發佈消息,經市政府同意,決定自10月11日起再次實施出租汽車運價油價聯動,調整出租汽車的運價。具體調整後的運價標準為:市區出租汽車、小型客車起租費由11元調整為12元,超起租里程的單價由每公里2.10元調整為2.40元;中型客車的起租費由16元調整為17元,超起租里程的單價由每公里2.10元調整為2.40元;區域性出租汽車起租費由9元調整為10元,超起租里程的單價由每公里2.10元調整為2.40元。其他計費規定不做調整。[26]
長途交通
鐵路
上海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建造營運鐵路的城市,這第一條營運鐵路是吳淞鐵路,橫跨今天的寶山區、楊浦區、虹口區和閘北區,全長14.5公里,連接吳淞碼頭和江灣鎮,於1874年12月開工,1876年12月全線建成。後因清政府的干涉,於1877年10月20日下令拆除。但20年之後的1897年2月27日,在原吳淞鐵路的地方重新開始修築鐵路,改稱淞滬鐵路,建成初期全長6.8公里。淞滬鐵路是中國最早建成的一條鐵路,也是中國政府官款修建的江南第一條鐵路。在日本侵華戰爭期間淞滬鐵路為日軍使用,為日本建造當時遠東最大機場——江灣機場提供運輸,日本投降後,由國民政府接管,並投入客貨運,1960年初,上海公交線路體系發展使淞滬鐵路逐漸退出客運,只進行貨運。今日的淞滬鐵路早已進行多次擴建,總里程達到23.04公里,已成為上海鐵路網北環貨運的主要通道。
在淞滬鐵路的建設過程中,同時還闢建滬寧鐵路,1908年4月1日建成通車。當時滬寧鐵路的上海站多次易址,但在最後選在了今天目中路、虬江路之間,寶山路西側地區,正式名稱為滬寧鐵路上海站,因位於北區所以俗稱上海北站,於1909年7月竣工正式啟用。不久,滬杭甬鐵路也宣告通車,起點站設於南市(今黃浦區南車站路、車站前路一帶),正式名稱為滬杭甬鐵路上海站,俗稱上海南火車站。由於兩個車站分別位於城市南北兩側,有所不便,於是在1916年,在城市西側修建了滬杭甬鐵路與滬寧鐵路的連接線,上海北站成為鐵路滬寧、滬杭甬兩路總站,而上海南站仍是長江三角洲地區貨運量最大的火車站。在1937年的淞滬會戰中,上海南站被日軍炸毀,上海北站即改稱為上海駅(上海站),民國政府接管後改稱鐵路上海站。由於上海站客流量大、車站小,上海站一直擁擠不堪。198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在鐵路上海東站原址新建鐵路上海站,1984年9月20日正式開工,1987年12月28日竣工啟用。新上海站便成為了今日的上海火車站,在建成初期時為全國規模最大現代化車站。
如今上海市最主要的兩個火車站:上海火車站(俗稱新客站)和上海南站由上海軌道交通一號線和三號線相銜接,前者為1987年啟用的新上海火車北站,而後者於2006年7月1日正式重新啟用。新上海火車南站於2003年12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發改委批准正式開工,是一座全新的現代化火車站,佔地面積約23公頃,它的原址是上海新龍華火車站。規劃中的滬杭磁懸浮鐵路也將經過上海南站並設站。新上海南站已與2006年建成,6月25日試運行,7月1日起正式運行。南站的建設給上海西南地區的交通帶來更多的便利。南站主站屋頂採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圓盤型結構,並大量開發了地下空間,從2007年起有大量的商店入駐南站的地下商鋪,並成為上海西南地區除徐家匯之外的第二個大型商業中心。
京滬高鐵
正線全長約1318公里,全線為新建雙線,設計時速最高380公里,運營時速350公里,共設置21個客運車站。於2006年動工,預計2010年投入運營,全程運行時間只需4小時,比目前最快的動車組縮短5小時左右,高峰期實現3分鐘一列,年輸送旅客單方向可達8000餘萬人次。建設中的上海虹橋站作為南端終點站,接駁虹橋機場及即將開通的二號線、五號線、十號線、十七號線以及滬寧城際鐵路、滬杭城際鐵路、滬杭客運專線、滬昆鐵路等
京滬高鐵全線設有5個始發終到站,分別是:北京南站、天津西站、濟南西站、南京南站和上海虹橋站。這5站之間將根據需求開行點到點列車。[27]
航空
1911年,法國飛行家環龍駕蘇姆式雙翼飛機來上海作飛行表演,但是不幸機裂殞命。這是上海人民第一次目睹到飛機的風采。1912年,留學英國學習飛行的厲汝燕學成回國,駕駛愛特立克式單翼機在上海上空作試飛表演,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在上海領空駕駛飛機。
上海目前有三座民用機場。
上海第一個民用機場,是虹橋機場,位於上海市西郊,1921年3月10日開始破土動工,主要工程於是年6月底基本完成。虹橋機場工程竣工之後,卻因為航空署「扼於經費不足」,竟閒置土地,連京滬航線也未能按期通航。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後,隨着滬蓉航空線管理處的籌建,以及其上海至南京航線的開航,虹橋機場才正式被使用。1934年,虹橋機場進行了一次擴建,徵地890畝。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其起因便是虹橋機場事件,日本軍隊佔領之後,進行了大規模改建和擴建使虹橋機場的佔地面積達2513餘畝,但大部分為強佔土地。
上海第二個民用機場,是位於龍華地區的龍華機場,龍華機場的建造日期比虹橋機場要早,但是在建成伊始,一直用作軍用。龍華機場也是上海市第一個由陸軍管轄的軍用機場。1929年,國民政府航空署決定將龍華機場改為民用機場,由於當時虹橋機場閒置土地,所以到1936年淞滬抗戰前龍華機場經不斷修建,已成為當時中國最好的一個民用機場。日軍佔領後,也對龍華機場進行了一系列的擴建,主要為滿足日軍的戰鬥機停機需要。
1945年日本二戰投降後,虹橋和龍華兩大民用機場正式劃歸國民黨空軍管轄。不久,龍華機場和虹橋機場相繼重新劃歸民用,但由於虹橋機場因為政府內部諸多原因未能得到很好的建設,而相反的,龍華機場則經擴建,已成為中國民用航空運輸的樞紐機場,而且在當時遠東地區也是屈指可數的一個國際機場。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虹橋機場成為空軍機場,龍華機場則繼續作為民用機場。隨着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日益繁榮,相應地,民用航空事業得到非常迅速的發展,到1960年代中期,龍華機場由於緊靠市區,受淨空條件等限制,已無法適應大型飛機起降,1963年經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批准,虹橋機場擴建為國際機場,準備將民航用途轉至虹橋機場,但在起初為軍民合用機場。1966年8月,原在龍華機場起降的國內航班飛機轉到虹橋國際機場起降,同時規定龍華機場為「訓練基地和航班飛機的備降場」。1972年,駐虹橋機場空軍撤離。之後虹橋機場進行了不斷的改革和修建擴建,1988年6月25日正式對外宣佈成為獨立的經濟實體並且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未啟用前成為中國前三大航空民用機場。而龍華機場最終在1991年降為供小型固定翼和直升機使用的通用航空的機場(2B通用機場)。
浦東開發開放後,上海以浦東為發展龍頭,發展速度驚人,虹橋國際機場已不堪重負。上海市政府決定建設浦東國際機場,作為第三個民用機場。
上海浦東國際機場位於上海市浦東的江鎮、施灣、祝橋濱海地帶,面積為40平方公里,距市中心約30公里。浦東機場一期工程於1997年10月全面開工,1999年9月建成通航,成為上海市出現的第三個民用機場。但由於龍華機場已經不作民航運輸,故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實際上是目前上海市第二個民用機場,主要負責國際航班。浦東機場二期航站區已經完工,二期航站樓綜合體工程設計目標年為2008年,浦東機場二期已經建成。目前,浦東機場是中國大陸最繁忙的機場之一(客運量次於北京首都機場,廣州白雲機場,位居第三,貨運量居第一)而到2015年,浦東機場將擁有與一、二期航站樓綜合體一起共同滿足6000萬人次的年旅客吞吐量;航站區最終總體規劃方案滿足8000萬人次年旅客吞吐量。滿足國家民航總局和上海市對對浦東機場建成亞太地區航空樞紐港的戰略要求,滿足上海經濟發展和2010年世博會的需求。此外,虹橋交通樞紐也正在建設之中,虹橋機場在2010年3月21日開通第二條跑道。
公路長途客運
上海目前市內建設有內環線高架、中環線、外環線,接駁高速公路十分便捷。長三角地區高速公路網密佈,主要的,北向(江蘇方向,北京方向)有:滬寧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南向(浙江方向)有:滬杭高速公路,杭州灣跨海大橋等。主要的長途車站有:上海長途客運總站,上海長途客運南站。有發往除了新疆,西藏,東北地區,西南,西北等之外的全國大部分省市自治區的長途客運班車。公路運輸也是連接上海到江蘇浙江兩省的中小城市、縣城的主要運輸方式。
水運
上海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2008年,其港口貨物吞吐量為5億8170萬噸[28]。同時,其亦是僅次於新加坡的世界第二大集裝箱港口,2008年全年吞吐量為2,801萬標準集裝箱[29]。
上海歷來是中國最大的港口城市之一。從上海港出發的客貨輪,出海可抵世界上400多個港口。由於乘船旅行速度太慢,目前除公平路碼頭尚有四天一班往大連的車客渡航線外,其餘沿海沿江的長途航線均已停航。
原來位於外灘的十六鋪碼頭也僅有發往南通、定海和普陀山等臨近地區的船班,2005年12月2日凌晨1時,十六鋪碼頭的兩幢大樓爆破成功,走過140餘年時光的上海十六鋪客運碼頭告別了歷史舞台,未來,十六鋪碼頭作為水上旅遊中心使用。
去崇明島之前,要分清上船地點,而去長興、橫沙島則都在吳淞碼頭上船。另外,上海還有去韓國仁川、釜山,日本大阪、神戶的國際遊船,在外高橋碼頭上船。
上海港2005年的貨物總吞吐量達到4.43億噸,成為世界第一大貨港。
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洋山深水港2005年12月10日正式開港,標誌着上海正向國際航運中心的目標大踏步地前進。
市域高速公路
上海市域高速公路以「S」(原為A)做標識,後加數字序列進行命名。其中環線高速公路以十的整數倍命名:
其他高速公路:
- S1公路(原A1、 迎賓大道)
- S2公路(原A2、 滬蘆高速公路)
- S3公路(原A3、規劃中)
- S4公路(原A4、 莘奉金高速公路)
- S5公路(原A12、 滬嘉高速公路、或稱滬嘉瀏高速公路)
- S13公路(原A13、沿江高速公路上海段、規劃中)
- S17公路(原A17、規劃中)
- S19公路(原A6、 新衛高速公路)
- S26公路(原A16、滬常高速公路上海段,在建)
- S32公路(原A15、申嘉湖高速公路上海段)
- S36公路(原A7、 亭楓高速公路)
- G2公路上海段 (原A11、京滬高速公路上海段、與G42共線)
- G15公路上海段(原A5、 瀋海高速公路上海段)
- G40公路上海段(原A14、滬陝高速公路上海段,在建)
- G42公路上海段(原A11、滬蓉高速公路上海段、與G2共線)
- G50公路上海段(原A9、 滬渝高速公路上海段)
- G92公路上海段(原A8、 滬杭高速公路上海段)
市內快速道路
- 延安高架路——東西通道(虹橋機場至外灘的東西向高架道路,經延安路隧道連接浦東,浦東段東西通道為在建地下快速路)
- 內環線(最靠近市中心的環狀快速道路,浦西段為全高架結構,浦東段目前為地面道路在建高架)
- 南北高架路(盧浦大橋至外環線蘊川路立交的南北向高架道路)
- 逸仙高架路(內環線大柏樹立交至外環線寶山立交的高架道路)
- 滬閔高架路(內環線漕溪北路立交至外環線莘莊立交的高架道路)
- 中環快速路(浦西段已通車,浦東段在建的封閉式高速通道)
- 外環快速路
旅遊
上海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歷史傳統的城市,留下了無數革命者的足跡和不少革命遺址。作為素有「東方巴黎」之稱的國際化大都市,上海擁有鱗次櫛比的摩天大廈、樓宇群落,它們象徵了着上海的繁華發達。而在現代化的背後,上海也由楓涇古鎮等古蹟展現了其自身獨特的江南古典風情的韻味。浦西的外灘並列着一幢幢具有西歐古典風格的大樓,由於它們氣派雄偉,莊重堅實,裝飾豪華,錯落有致,形成一派巍峨壯觀的建築風景線,被譽為「凝固的音樂」,有着「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上海是中國近代與現代的最好見證,無數馳騁中國的歷史偉人在這裏留下了濃重的一筆,而那些歷經歲月流年的建築,向人們靜靜述說着這一百多年來的滄桑巨變。
上海素有「美食天堂」、「購物樂園」之稱,擁有世界各國的飲食文化、經典時尚的購物激情和濃郁的商業氣息。目前擁有3萬多家中式、西式、休閒型、快餐連鎖型餐飲企業。西餐匯聚了意大利、法國、日本、葡萄牙、印度等30多個國家的風味,衡山路上的西式餐館亦是最佳佐證。中餐匯聚了蘇、錫、寧、徽等近20個地方風味,著名的有老城隍廟、雲南路、黃河路、仙霞路等飲食文化區。中華商業第一街南京路、繁華高雅的淮海路是聞名全國的商業大街,正大廣場、徐家匯的港匯廣場規模巨大,恒隆廣場、美美百貨雲集頂級品牌,時尚商品、大眾用品等不勝枚舉。
每年秋季(九月中旬至十月中旬)上海都會舉辦為期一個月的:上海國際旅遊節。誠邀世界各地的旅遊者來上海參觀遊玩,2004年上海國際旅遊節於年9月18日-10月6日舉行。2004年至2009年,上海已舉辦6屆F1大獎賽中國站的比賽,吸引了數以十萬計的遊客前來觀看比賽。賽道位於嘉定,擁有各種室內外賽車運動,有着亞洲第一大的卡丁車場地。2005年至2008年,上海將連續舉辦三屆網球大師杯賽。「體育旅遊」已成為申城熱點之一。
星羅璀璨
|
- 公園(100多處)
- 五星級公園9座:
- 廣場公園(位於市中心延安路高架與南北高架交叉點周邊,建於1990年代末,23萬平方米)
- 世紀公園(位於浦東新區中心,佔地140萬平方米,1997年開放)
- 豫園(坐落在黃浦區安仁街,佔地1.9萬平方米,明代江南古典園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古猗園(明代古典園林,位於嘉定區南翔鎮,佔地面積9.8萬平方米)
- 徐家匯公園(北起衡山路、南至肇嘉浜路、西臨天平路、東近宛平路,佔地面積約7. 27萬平方米)
- 上海動物園(1954年開放,佔地74萬平方米,展出動物600餘種)
- 靜安公園(始建於1955年10月,佔地面積為3.36萬平方米)
- 共青森林公園(位於楊浦區黃浦江畔,佔地面積125萬平方米,1986年開放)
- 上海大觀園
- 四星級公園15座:
- 古城公園(毗鄰豫園,佔地3.88萬平方米,2002年開放)
- 新虹橋中心花園(地處長寧區延安西路、虹橋路和伊犁路交匯處,佔地13萬平方米,2000年開放)
- 華山綠地(位於華山路西側,平武路以南,春光坊以北,佔地面積3.9萬平方米。2002年開放)
- 凱橋綠地(位於延安西路、凱旋路,佔地4.3萬平方米,2001年開放)
- 陸家嘴中心綠地(位於浦東新區小陸家嘴金融貿易中心區,佔地10萬平方米,1997年開放)
- 秋霞圃(位於嘉定區東大街314號,佔地3萬平方米, 1987年開放,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明代園林)
- 醉白池公園(位於松江區人民南路,佔地5萬平方米,古典園林)
- 魯迅公園(原名虹口公園,坐落於四川北路,佔地面積28.63萬平方米,建於20世紀初,1956年遷入魯迅墓)
- 中山公園(原名兆豐公園,位於長寧路,建於 1914年,佔地21萬平方米)
- 長風公園(位於普陀區金沙江路,1959年開放,佔地36萬平方米,擁有市區最大的人工湖——銀鋤湖和26米高的鐵臂山)
- 復興公園(位於重慶南路復興中路口,佔地面積8.89萬平方米,1909年建成開放,法式園林風格,毗鄰著名商業街淮海路,附近有孫中山故居、中共一大會址、周公館等革命歷史舊址)
- 方塔園(位於松江區中山東路235號,建於1978年,佔地面積11.57萬平方米。 園內有國家級 、市級 、區級文物建築 6處)
- 桂林公園(位於徐匯區桂林路,佔地3.55萬平方米,建成於1935年,原系黃金榮的私人別墅,初名黃家花園)
- 人民公園(由原跑馬廳的北半部改造而成,1952年開放,地處市中心南京路、西藏路口,面積 10萬平方米)
- 莘莊公園(位於閔行區莘莊鎮莘濱路421號,佔地3.87萬平方米,建於 1930年)
- 五星級公園9座:
上海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 |
---|---|
中國國家5A級旅遊景區 | |
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 | 上海野生動物園 |
中國國家4A級旅遊景區 | |
上海金茂大廈88層觀光廳 | 上海博物館 |
上海豫園 | 上海佘山國家森林公園 |
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 | 陳雲故居暨青浦革命歷史紀念館 |
上海大觀園 | 上海世紀公園 |
上海太陽島旅遊度假區 | 上海動物園 |
東平國家森林公園 | 上海共青森林公園 |
上海朱家角古鎮旅遊區 | 上海科技館 |
上海古猗園 | 上海方塔園 |
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動營地-東方綠舟 | 上海楓涇古鎮旅遊景區 |
上海市錦江樂園 | 上海市金山城市沙灘景區 |
上海市碧海金沙景區 | |
上海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上海中山故居 | 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 |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 |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 |
魯迅墓 | 宋慶齡墓 |
豫園 | |
龍華革命烈士紀念地 | 松江唐經幢 |
徐光啟墓 | 興聖教寺塔 |
真如寺大殿 | 上海外灘建築群 |
上海郵政總局 | 福泉山遺址 |
上海宋慶齡故居 | 張聞天故居 |
龍華塔 | 馬勒住宅 |
國際飯店 | |
上海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吳歌 | 江南絲竹 |
上海港碼頭號子 | 琵琶藝術 |
泗涇十錦細鑼鼓 | 上海道教音樂 |
龍舞 | 奉賢滾燈 |
崑曲 | 京劇 |
越劇(尹派) | 滬劇 |
蘇州評彈 | 鑼鼓書 |
浦東說書 | 獨腳戲 |
上海剪紙 | 顧繡 |
黃楊木雕 | 嘉定竹刻 |
上海燈彩 | 徐行草編 |
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 | 上海魯庵印泥 |
錢萬隆醬油釀造技藝 | 中醫正骨療法 |
羅店划龍船習俗 | 上海龍華廟會 |
淮劇 |
外事
領事館
上海是設立外國領事機構最多的一個中國大陸城市。到2008年底,有64個國家在上海設立領事機構,其中多數為總領事館[30],領區範圍大多包括上海及臨近的江蘇、浙江、安徽等省。
友好城市
至2007年末,上海已與52個國家的70個地區結成友好城市關係或友好交流關係,下列其中部分地區。
國際交流活動
- 1996年「上海五國」年度元首會
- 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 2006年上海合作組織年度峰會
- 2007年女子世界盃足球賽
- 2007年世界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
- 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
- 2011年世界游泳錦標賽
著名人物
- 科學家及工程技術專家
- 宋末元初棉紡織革新家:黃道婆
- 明代天文學家、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天主教徒:徐光啟(參見:徐家匯、徐匯區、聖教三柱石)
- 物理學家:謝希德、李政道、高錕(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出生於上海)
- 化學家:中科院生化所/中科院有機所(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
- 生物學家:談家楨(遺傳學)
- 醫學家:陳中偉(顯微外科:斷肢再植)、吳孟超(肝膽外科)、陳竺(血液學)
- 文化名人
- 藝術家
- 作曲:賀綠汀
- 聲樂:周璇、周小燕、廖昌永、金莎、魏松
- 電影:胡蝶、謝晉、孫道臨
- 滑稽戲:姚慕雙/周柏春、嚴順開、王雙慶、李九松/方麗英(嫩娘)、王汝剛、周立波、楊華生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國旗創作者(創作地在上海):田漢/聶耳、曾聯松
- 體育名人
- 田徑:劉翔/孫海平、朱建華(亞洲第一位男子田徑世界紀錄創造者)
- 游泳:莊泳、楊文意、樂靖宜、蔣丞稷、沈堅強、劉子歌
- 籃球:姚明(NBA球星,狀元秀)
- 排球:沈富麟、汪嘉偉、王怡、李國君、沈瓊、湯淼
- 足球:孫雯(2001、02年世界足球小姐)、柳海光、徐根寶、吳金貴、范志毅(2001年亞洲足球先生)、申思、祁宏、孫祥(第一位參加歐洲俱樂部冠軍聯賽的中國球員)、杜威
- 跳水:吳敏霞、火亮
- 劍擊:葉沖、金晶、王磊
- 棋類:胡榮華、諸宸、常昊
- 桌球:丁俊暉
- 軍警英雄模範及見義勇為典型人物
- 罪犯(不限於上海戶籍,除註明外,犯罪行為發生地在上海)
- 幫派文化人物
- 民族英雄
- 烈士(除註明外,遇難地在上海)
- 政治人物
- 外籍人士
註釋
- ^ Shanghai now the world's largest cargo port. Asia Times Online. 2006-01-07 [2008-03-20].
- ^ 2.0 2.1 “申”、“沪”的由来. 上海市政府. [2009-08-01].
- ^ 上海建城. 上海市政府. [2009-08-01].
- ^ 近代上海. 上海市政府. [2009-08-01].
- ^ 上海縣志:上海开埠、租界设立. 上海市政府. [2009-08-01].
- ^ 建設雙中心上海本地股面臨戰略性機遇
- ^ 上海市行政区划名称表:. 上海民政. 2010-02-10 [2010-03-13].
- ^ http://sh.xinmin.cn/shizheng/2009/05/06/1916337.html
- ^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定位初探(文/陆红军). 上海現代服務業聯合會官方網. 2005-12-12 [2009-07-21] (中文).
- ^ 创新凝聚力决定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文/杨威月,原载《国际金融报》). people.com.cn. 2002-10-18 [2009-07-21] (中文).
- ^ 生存與消亡:上海私營金融業的公私合營
- ^ [1]
- ^ 08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5.82亿吨 连续4年世界居首. 上海發展門戶網. 2009-03-10 [2009-08-01].
- ^ 上海實有人口達到2080萬 三人中有一人為來滬人員
- ^ 上海市人民政府網站:市統計局公佈2008年上海人口概況 外來人口總量首現減少趨勢
- ^ 山坳中的上海話
- ^ [上海市人民政府關於戶籍人口來源的公告 2007]
- ^ 上海十大姓氏
- ^ 略论辛亥时期的上海报刊市场 (PDF) (中文).
- ^ 上海電視節官方網站
- ^ 上海民族與宗教
- ^ 2008年上海統計年鑑 http://tjj.sh.gov.cn/2003shtj/tjnj/nj08.htm?d1=2008tjnj/C2004.htm
- ^ 目睹中國電影興衰流轉:一個中國影院的百年變遷 2005年02月10日《中國新聞周刊》
- ^ 公交优先看上海(原载《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people.com.cn. 2004-06-30 [2009-07-21] (中文).
- ^ 23時~次日5時
- ^ 涨价 上海11日起调整出租车运价 起步费上调为12元. news.online.sh.cn. 2009-10-09 [2009-10-10] (中文).
- ^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04/04/content_4381185.htm
- ^ 上海统计年鉴2009. 上海市政府.
- ^ 上海统计年鉴2009. 上海市政府.
- ^ 駐華領事館變遷映射中國之變 搜狐新聞,2008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