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 |
---|---|
主席 | 馬英九 |
秘書長 | 金溥聰 |
榮譽主席 | 連戰、吳伯雄 |
成立 | |
總部 | 中華民國 臺北市中山區八德路二段232-234號 |
黨員 | 約1,090,000人(2008年) |
政治立場 | |
國際組織 | 國際民主聯盟 |
官方網站 | |
http://www.kmt.org.tw/ |
中國國民黨(原名羅馬化:Kuomintang;簡稱國民黨、KMT,英文亦可直譯作「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為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所創建的中國原生政黨。其前身依次為興中會、同盟會、國民黨及中華革命黨。
中國國民黨從1928年北伐成功起,至中華民國政府因國共內戰退守台灣後,直到李登輝執政時期結束為止,一直是中華民國的執政黨。因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敗選,該黨首次成為在野黨,後在2008年透過總統選舉重新回到執政黨地位。
政治理念
中國國民黨的政治主張為:
- 實踐三民主義、復興民族文化、堅守民主陣容
- 謀求中華民國的自由、民主與均富
兩岸關係立場
- 蔣中正總裁時期:中國國民黨主張以武力消滅中國共產黨之政權,進而光復大陸國土。
- 蔣經國主席時期:前期也是維持先前蔣中正總裁「反攻大陸」的主張,後期提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之政策。
- 李登輝主席時期:開始逐漸放棄「武力統一」,改以「和平解決」。
- 連戰主席時期:中國國民黨主張「國共和解、停止對立」。
- 馬英九與吳伯雄主席時期:中國國民黨明確表示,在大陸實現自由、民主、均富的前提下,可以考慮統一。總體來說,國民黨的兩岸立場比較傾向與大陸統一。但要以「大陸地區實現自由民主」與「得到台灣地區人民支持」為原則。
未來展望
中國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馬英九、副總統參選人蕭萬長共同搭檔競選在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中取得勝利,贏回失去8年的執政權,完成二度政黨輪替。馬蕭政府的主要施政方針為振興經濟(儘可能實行兩岸三通、開放大陸投資、大陸客來台觀光)以及「維護民主」。
而在兩岸關係上,中國國民黨以在不傷害中華民國既有權益、促進瞭解與互利的前提下,持續透過國共論壇平台與中國共產黨對話,以增進與大陸在政治上的交流互動,以降低兩岸發生衝突的可能性。
中華民國政府與政治 系列條目 |
政府(沿革) |
政治 |
歷史
西元1894年(清光緒20年)11月24日興中會成立,在中國國民黨的傳統中,將興中會至中國國民黨的發展歷史視為一脈相承,故以興中會成立的1894年(清光緒20年)作為中國國民黨的創黨之年,而創黨日(黨慶)為11月24日。
革命時期至民國創立
- 1894年(清光緒20年),正值中日甲午戰爭,孫中山赴夏威夷檀香山號召華僑親友,創立「興中會」革命救國組織。
- 1905年(清光緒31年),興中會聯合華興會、光復會等幾個重要革命團體,於日本東京組成同盟會。
- 1911年(清宣統3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領導的武昌起義,獲中國各省響應,最終致清宣統皇帝溥儀遜位成功,中華民國肇建,中國政治制度由維持2000多年的帝制走向民主共和。
- 1912年(民國元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同盟會成為合法組織。8月25日,在北京安慶會館聯合數個小型政黨組成國民黨。1913年初,國民黨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代理孫中山(理事長),當時國民黨的實際掌權者)領導下,於全國選舉中在參議院與眾議院皆獲得最多席次成為國會最大黨。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暗殺。同年7月12日,孫中山等人發動二次革命,旋即失敗。11月4日國民黨被袁世凱取締。
- 1914年(民國3年)7月,孫中山等人另組中華革命黨於東京,重新成為革命政黨。
中國國民黨時期
- 1919年(民國8年)10月10日,中華革命黨在廣州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 1924年(民國13年)1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佈黨內改組完成,正式進入中國國民黨階段,同時也促成了第一次國共合作。
- 1925年(民國14年)以蔣中正領導的黃埔軍校師生發動二次東征,平定兩廣,奠定隔年北伐的基礎。
- 1925年(民國14年)7月1日:以中國國民黨黨員為首的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並於隔年發動北伐。
- 1925年與1926年(民國14年-15年),中國國民黨以各種方式兩次要求加入共產國際,但都被拒絕,但承認中國國民黨是准共產黨。並將蔣介石列名共產國際中央執行委員會名譽常委,是當時共產國際中最高地位的中國人[1]。
- 1928年(民國17年),奉系軍閥首領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效忠於國民政府。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中國自國民革命以來的分裂局勢宣告統一,再次建立了全國一統的法統政府。
- 1945年(民國34年),領導國民革命軍對日抗戰勝利(八年抗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廢除了中國自清朝以來與世界列強簽訂之對中國不平等條約,使中國躋身全球四強,並成為國際組織-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與英、法、美、蘇聯同為安全理事會理事國。
- 1946年(民國35年)1月10日至1月31日,由國民黨8人、共產黨7人、民主同盟9人、青年黨5人、無黨派人士9人等38位代表在重慶召開政治協商會議,通過政府改組案、和平建國綱領案、軍事問題案、國民大會案、協定五五憲草的修改原則12項,並決定組織憲草審議委員會;11月15日,在共產黨缺席、但國大代表超過法定人數的情況下,制憲國民大會在南京召開;12月25日三讀通過,於1947年元旦公佈,正式頒行《中華民國憲法》。
- 1949年(民國38年),中華民國政府在國共內戰中失敗,而中國共產黨則於10月1日在北京建政,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政府從南京陸續遷至廣州、重慶、四川成都及西康西昌,最後於12月9日撤至台灣臺北;12月11日,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隨政府由撤至臺北。
- 1980年代,中國國民黨執政下的台灣經濟起飛。1990年代,中華民國成為全球第14大貿易體。
- 1996年(民國85年),在第一次中華民國總統直選獲得勝利。
- 2000年(民國89年),在第二次中華民國總統直選敗給民主進步黨。
- 2004年(民國93年),第三次中華民國總統直選再次敗給民主進步黨。
- 2006年(民國95年),中國國民黨青年團在台北市成立,由高雄縣立法委員林益世當選首任總團長並兼任中國國民黨副主席。
- 2008年(民國97年),在第七屆立委選舉獲得壓倒性勝利,取得81席(71.7%),加上泛藍盟友則超過立法院3/4席次,創下新記錄。3月22日,中國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蕭萬長在總統直選獲得勝利,並於5月20日就職。此時國民黨在23個縣市中取得15席、2直轄市中取得1席,加上泛藍盟友共有18席。
中國國民黨自立黨以來,為因應時勢變化,多次實行黨的改造。但於2000年總統直選中失利後成為在野黨。在1928年二次北伐勝利後到2000年之間,一直是中華民國唯一的執政黨,隨着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歷經革命開國、討袁護法、護國運動、北伐統一、訓政建設、第一次國共內戰、八年抗戰、參與創建聯合國、制憲行憲、第二次國共內戰、直到其後因與中國共產黨的大規模戰爭中戰敗,播遷台灣。
退到臺灣後,首要將臺灣建設成為三民主義模範省,並使中華民國成為三民主義的理想國家。在兩岸問題上,認爲「九二共識」中「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一中各表)是目前兩岸和平的最佳方針,也是兩岸尋求進一步關係前的最高指導原則。2007年,修改黨章,首次將「台灣」寫入黨章,宣示「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
中央黨部(總部)的變遷
- 1894年,興中會成立於夏威夷檀香山。隔年總部設於英屬香港。
- 1903年,黃興等人成立華興會於湖南長沙。
- 1904年,章太炎等人成立革命黨光復會於上海。
- 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於日本東京。
- 1910年,同盟會總會成立於檀香山。
- 1912年,同盟會聯合數個政黨組成國民黨於北京。
- 1914年,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於日本東京。
- 1919年,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 1924年,中央黨部隨中華民國軍政府落腳廣州。
- 1927年,中央黨部隨國民政府遷到南京。
- 1938年,抗戰開始,遷重慶。
- 1945年,抗戰結束,再遷回南京。
- 1949年,因國共內戰遷到廣州,同年再遷重慶、成都,12月遷往台灣,並定址於台北市中山南路11號(原址為台灣日治時期之赤十字會總部廳舍)。
- 2006年,中央黨部遷至台北市中山區中崙之八德大樓。[3]
黨務組織
中國國民黨的黨務組織(通稱為「黨部」)架構,主要分中央委員會[4](即中央黨部)、縣市級委員會、區級委員會等三級。
中國國民黨的最高權力機構為全國代表大會,每2年召開一次,閉會期間由中央委員會行使職權[5]。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閉會期間,由中央常務委員會執行職務,並對其負責,是中國國民黨的最高決策機關。[5]
中央組織架構
- 全國代表大會
- 中央委員會
- 主席
- 榮譽主席(榮譽職)
- 副主席
- 秘書長
- 副秘書長
- 中央常務委員會
- 中央評議委員會
- 中央委員會
- 【常設單位】
- 【特設單位】
- 廉能委員會
- 青年團
中央領導成員
概況
自創黨以來,中國國民黨一直是中華民國的政黨,但由於當前台海兩岸的複雜關係,台灣當地本土化運動人士(泛綠)稱中國國民黨為「外來政黨」;而中國大陸媒體則視之為台灣政黨,在2005年之前多迴避「中國國民黨」一詞,而以「台灣(的)國民黨」或「國民黨」相稱;自2005年連戰訪問大陸開始,大陸官方及媒體才開始直接使用「中國國民黨」。
2000年3月,中國國民黨推出連戰與蕭萬長搭檔角逐中華民國第十屆總統選舉,但因宋楚瑜脫黨獨立參選,造成中國國民黨的分裂;雖宋楚瑜得票數遠多於連戰,然因黨主席李登輝堅稱棄宋保連造成選票分散因而敗選,也結束了中國國民黨在台灣50餘年的統治;但敗選後仍是立法院第一大黨,並與宋楚瑜所領導的親民黨聯手佔有國會過半的控制權,使執政的民主進步黨面臨「朝小野大」的政治情勢,台灣朝野雙方互不相讓的鬥爭,造成了台灣政治的一些混亂局面。
2004年3月,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與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搭檔角逐中華民國第十一任總統大選,民進黨籍陳水扁與呂秀蓮以0.22%的差距連任成功。此次選舉前普遍受多數媒體看好的中國國民黨候選人連戰再度落敗。
2005年7月,台北市長馬英九以黨員直選方式當選中國國民黨黨主席。
2007年1月,馬英九明確表示本土化與黨名無關,不需更改中國國民黨的黨名;2月13日馬英九因台北市長任內的首長特別費中被以貪污罪嫌起訴(後一審、二審、三審定讞皆無罪),而辭去中國國民黨主席,並宣佈參選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大選。主席由副主席吳伯雄代理,並於4月7日主席補選時,再以八成七的高得票率擊敗對手立委洪秀柱,當選為中國國民黨主席。今中國國民黨現任黨主席為吳伯雄、榮譽主席連戰,副主席依序為:關中、林豐正、詹春柏、章仁香和林益世,秘書長吳敦義。另知名從政黨員有:中華民國第12任總統副總統馬英九與蕭萬長、立法院院長王金平。
2008年3月22日,中國國民黨馬英九、蕭萬長以765萬餘票(58.5%)擊敗對手民進黨謝長廷、蘇貞昌的544萬餘票(41.55%),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副總統。
中國國民黨的分裂
中國國民黨成立以來,發生幾次分裂:
- 孫中山逝世後,各派對待中國共產黨上發生嚴重分歧。
- 1938年,汪精衛以中國國民黨中央副總裁身份,帶着周佛海等一幫國民黨親日派大員,逃到越南河內。
- 1948年1月1日中國國民黨再次分裂,部分國民黨左派人士建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中共建政後成為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黨派」,目前和在台灣的中國國民黨並無主從關係。
- 1993年,因統獨爭議,黑金疑雲,以及對當時黨主席李登輝的諸多不滿與其台獨路線的不認同,中國國民黨的黨內非主流派,與以中國國民黨新生代為主的黨內次級團體「新國民黨連線」另行組成「新黨」,以王建煊、趙少康等為首。
- 1999年,前民選臺灣省省長宋楚瑜因政策路線岐異,與當時的中國國民黨黨主席李登輝分道揚鑣,自行參加中華民國總統大選,後因泛藍分裂選舉失利,部份黨員退出中國國民黨,於2000年3月31日另行組建「親民黨」。
- 2001年,部份主張台灣本土化及親李登輝的黨員,在遭開除的前黨主席李登輝與前內政部部長黃主文等人的帶領下另外組成「台灣團結聯盟」。
以上的分裂除西山會議派在寧漢分裂後支持南京國民政府回歸國民黨中央及寧漢復合後南京、武漢兩國民政府重新統一外,其餘的分裂時至今日都還在「分裂中"。分裂後的各派系其理念與原始國民黨的理念並不完全相同相似。其中:
連戰中國大陸之行
2005年4月26日,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率團訪問中國大陸。作為中國國民黨撤退台灣56年後,首位踏上中國大陸的黨內最高領導人,連戰此次訪問行程共途徑南京、北京、西安、上海等四座城市,並在北京與中國共產黨總書胡錦濤會面。後於5月3日返回台灣。
雖然泛綠陣營稱連戰此行為「第三次國共合作」,但中國國民黨不承認所謂的「第三次國共合作」。
連戰在北大演講時,曾說「我這次到大陸來訪問,來得不易,因為有人質疑,甚至批判,認為我這次訪問代表第三次的國共和談,『說』我的目的是要聯共制台,那個台下面應該還有一個獨字。這是一個非常嚴肅,且嚴重的扭曲。」,結果被纂改成「『所以』我的目的是要聯共制台,那個台下面應該還有一個獨字。」一字之改,把『說』纂改為『所以』遭到錯誤解讀,在當時造成不小的爭議。
大事紀要
以下提及如總理、總裁、主席等職務,無特別指名者,均為黨內職務。
- 1894年:興中會成立。
- 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
- 1912年:國民黨成立。
- 1914年:中華革命黨成立。
- 1919年:孫中山恢復和改組舊黨為中國國民黨,並被推選為總理。
- 1923年:開始「聯俄容共」,與蘇聯及中國共產黨合作(即「第一次國共合作」)。
- 1924年:黃埔軍校成立,蔣中正為軍校校長,黨內開始培養軍事人才和武裝力量。
- 1925年:孫中山逝世。
- 1926年:蔣中正率領國民革命軍,開始北伐行動。
- 1927年:清黨,結束「聯俄容共」,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即「第一次國共分裂」)。
- 1928年:北伐結束,成為全中華民國的執政黨。
- 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促成「第二次國共合作」。
- 1937年:日本率軍侵華,八年抗戰爆發。
- 1938年:推選蔣中正為總裁。
- 1945年:八年抗戰勝利。
- 1946年:國共內戰爆發(亦可視作「第二次國共分裂」)。
- 1947年:中華民國行憲,舉行國大代表與立法委員選舉。
- 1948年:總裁蔣中正競選中華民國首任總統選舉,當選。國民政府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
- 1949年:國共內戰失利,隨中華民國政府退守台灣。
- 1954年:總裁蔣中正與陳誠選中華民國第二任總統、副總統,當選。
- 1960年:總裁蔣中正與陳誠競選中華民國第三任總統、副總統,當選。
- 1966年:總裁蔣中正與嚴家淦競選中華民國第四任總統、副總統,當選。
- 1972年:總裁蔣中正與嚴家淦競選中華民國第五任總統、副總統,當選。
- 1975年:蔣中正逝世,嚴家淦繼任中華民國總統。
- 1976年:增設「主席」一職,由蔣經國擔任首屆主席。
- 1978年:主席蔣經國與謝東閔競選中華民國第六任總統、副總統,當選。
- 1984年:主席蔣經國與李登輝競選中華民國第七任總統、副總統,當選。
- 1988年:蔣經國逝世,李登輝繼任中華民國總統。
- 1988年7月:李登輝當選為第二屆主席。
- 1990年:主席李登輝與李元簇競選競選中華民國第八任總統、副總統,當選。
- 1996年:主席李登輝與連戰搭檔競選中華民國第九任(首次直選)總統、副總統,當選。
- 2000年:連戰與蕭萬長搭檔競選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副總統,落選;是為該黨執政七十餘年來,第一次政黨輪替。
- 2001年:舉行首次主席黨員直選,連戰當選為第三屆主席。
- 2004年:主席連戰與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搭檔競選中華民國第十一任總統、副總統,落選。
- 2005年:主席連戰出訪中國大陸,為1949年12月後首位踏上中國大陸的黨內最高領袖。
- 2005年7月:馬英九當選為第四屆主席。
- 2005年8月:增設「榮譽主席」一職,敦聘前主席連戰為榮譽主席。
- 2007年2月:馬英九因特別費案起訴而辭去主席職務,轉由第一副主席吳伯雄代理主席。
- 2007年4月:舉行主席補選,吳伯雄當選為第五屆主席。
- 2008年1月:立委選舉取得超過七成席次,加上泛藍盟友則超過四分之三席次。
- 2008年3月22日:馬英九與蕭萬長搭檔競選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副總統,當選,於5月20日就職。
- 2008年4月12日:蕭萬長與胡錦濤於博鰲亞洲論壇會面並舉行會談。
- 2008年5月26日:主席吳伯雄出訪中國大陸,為1949年12月後首位踏上中國大陸的中華民國執政黨領袖。
- 2009年7月26日:馬英九當選為第六屆主席,於10月17日就職。敦聘前主席吳伯雄為第二位榮譽主席。
參見
參考資料
- 《中國國民黨黨史資料與研究》,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OCLC 23038765
- 《中國國民黨前身及前六屆常委會機構》
註釋
- ^ 布賴恩·克羅澤,《蔣介石傳》
- ^ 王寓中. 國民黨賣中央黨部 四月搬遷. 自由時報. 2006年2月4日 [2009年11月29日].
- ^ 中央社記者方旭台北二十二日電. 國民黨中央黨部改頭換面為企業基金會. 大紀元時報. 2006年3月23日 [2009年11月29日].
- ^ 中國國民黨全球資訊網【組織圖(中央委員會)】
- ^ 5.0 5.1 中國國民黨黨章 (97年11月22日第17次全國代表大會臨時會議第18次修正) - 中國國民黨全球資訊網【黨務規章】
外部連結
- (繁體中文)(英文)(日語)中國國民黨全球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