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宋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ALBot留言 | 贡献2010年5月21日 (五) 13:57 (機器人:修正錯誤048(連結本文))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宋诗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自己的特色。它的成就虽不如唐诗,但对后世仍然有很大的影响。


宋诗可以分为六个时期。

  • 沿袭期。主要流派有的白体(白居易体,以王禹偁为代表),晚唐体(以魏野林逋为代表)以及西崑体(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
  • 复古期。以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为代表。他们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 革新期。指11世纪后半期,以王安石苏轼为代表。他们锐意创新,力图建立个人风格。同一时期的重要诗人还有黄庭坚陈师道等;虽并出苏轼门下,但诗风与苏氏不同。
  • 凝定期。这段时间的诗有所谓“点铁成金”、“脱胎换骨”“以故为新”之称。后效法者,形成在南北宋之际影响很巨大的江西诗派。重要诗人有陈与义
  • 中兴期南宋前期,爱国诗的大量出现。以陆游杨万里范成大、朱熹等为代表。
  • 飘零期。以“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为代表,主要沿袭晚唐宋初的诗风。

宋诗的特点

关于宋诗的特点,一般认为最主要的是议论化、散文化。“以文为诗”,代个别诗人如韩愈等已开其端,但奉为圭臬,因之蔚为一代诗风者则自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始,至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而达到极致。由“以文为诗”到“以议论为诗”,宋诗之所以在强大的唐诗影响之下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这一风格特征,有着深刻的时代根源。北宋时期,政治改革和随之出现的朋党之争,从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一直是知识分子关心的主要问题。终南宋之世,主战和主和,又将朝野士人分成旗帜鲜明的两大派。绝大多数诗人具有官僚和知识分子双重身分,“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是这批人的共同特征。其次,宋代儒学一改唐人死守前代注疏的旧习,疑经惑古,以己意解经,蔚为风气,本已官僚化的士人,又加上了一重学者化的身分。所谓某人好议论,主要就是由这两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所促成。

宋诗议论化还有另一个特点:理趣。所谓理趣,指寄寓在诗歌形象中的人生哲理。宋诗理趣形成的文化根源主要不是理学,而是佛门的禅机。宋诗中最富有理趣的几首代表作品,多出于理学形成之前而哲学思想自成体系的王安石、苏轼及其追随者黄庭坚、陈师道之手。如苏轼的《次韵法芝举旧诗一》:“春来何处不归鸿,非复羸牛踏旧踪,但愿老师真似月,谁家瓮里不相逢。”即源于《高僧传》所载醋头和尚斗机锋的偈颂。

此外,两宋诗坛还有两个前所未有的特点,一是诗歌派别的出现和形成风气,一是“诗话”作为一种诗歌批评方式的产生和流行。宋诗多流派,当与佛教宗派思想的刺激以及政治上党争纷繁的原因有关。如北宋末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列黄庭坚以下二十五人,后又有所谓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一如禅宗之“法嗣”传衣。列名之人均以名节自励,气味相投。至于文学观方面的不同,因而造成诗家的门户之见,壁垒森严,则与“诗话”的党同伐异有着互为因果的内在联系。

宋诗的评价

关于宋诗的评价,自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起就存在着严重的分歧,直至在文学史上形成了“尊唐”与“崇宋”两大派系。大抵唐诗主情致,宋诗重理性,从艺术的角度看,宋诗不少作品缺乏形象性、音乐美,感染力不强,是它的缺点。从文化史的立场上讲,宋诗在唐代诗歌格律完备、意象纯熟、臻于顶峰的情况下另辟蹊径,为近世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富有时代意义的榜样,是它的成功之处。

延伸閱讀

  • 錢鍾書《談藝錄》,中華書局1984年第1版
  • 繆鉞《論宋詩》,《宋詩鑒賞辭典》(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版
  • 陳植鍔《試論王禹偁與宋初詩風》,《中國社會科學》1982年第2期
  • 葛曉音《北宋詩文革新的曲折過程》,《中國社會科學》1989年第2期
  • 謝桃坊《蘇軾詩研究》,巴蜀書社1984
  • 莫礪鋒《江西詩派研究》,齊魯書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