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詩
宋詩從唐詩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具有自己的特色。它的成就雖不如唐詩,但對後世仍然有很大的影響。
宋詩可以分為六個時期。
- 沿襲期。主要流派有的白體(白居易體,以王禹偁為代表),晚唐體(以魏野、林逋為代表)以及西崑體(以楊億、劉筠、錢惟演為代表)。
- 復古期。以歐陽修、梅堯臣、蘇舜欽為代表。他們反對駢文,提倡古文。
- 革新期。指11世紀後半期,以王安石、蘇軾為代表。他們銳意創新,力圖建立個人風格。同一時期的重要詩人還有黃庭堅、陳師道等;雖並出蘇軾門下,但詩風與蘇氏不同。
- 凝定期。這段時間的詩有所謂「點鐵成金」、「脫胎換骨」「以故為新」之稱。後效法者,形成在南北宋之際影響很巨大的江西詩派。重要詩人有陳與義。
- 中興期。南宋前期,愛國詩的大量出現。以陸游、楊萬里、范成大、朱熹等為代表。
- 飄零期。以「永嘉四靈」和「江湖詩派」為代表,主要沿襲晚唐宋初的詩風。
宋詩的特點
關於宋詩的特點,一般認為最主要的是議論化、散文化。「以文為詩」,唐代個別詩人如韓愈等已開其端,但奉為圭臬,因之蔚為一代詩風者則自歐陽修、梅堯臣等人始,至王安石、蘇軾、黃庭堅而達到極致。由「以文為詩」到「以議論為詩」,宋詩之所以在強大的唐詩影響之下獨樹一幟,形成自己的這一風格特徵,有着深刻的時代根源。北宋時期,政治改革和隨之出現的朋黨之爭,從慶曆新政到王安石變法,一直是知識分子關心的主要問題。終南宋之世,主戰和主和,又將朝野士人分成旗幟鮮明的兩大派。絕大多數詩人具有官僚和知識分子雙重身分,「開口攬時事,論議爭煌煌」,是這批人的共同特徵。其次,宋代儒學一改唐人死守前代註疏的舊習,疑經惑古,以己意解經,蔚為風氣,本已官僚化的士人,又加上了一重學者化的身分。所謂某人好議論,主要就是由這兩個特殊的時代背景所促成。
宋詩議論化還有另一個特點:理趣。所謂理趣,指寄寓在詩歌形象中的人生哲理。宋詩理趣形成的文化根源主要不是理學,而是佛門的禪機。宋詩中最富有理趣的幾首代表作品,多出於理學形成之前而哲學思想自成體系的王安石、蘇軾及其追隨者黃庭堅、陳師道之手。如蘇軾的《次韻法芝舉舊詩一》:「春來何處不歸鴻,非復羸牛踏舊蹤,但願老師真似月,誰家瓮里不相逢。」即源於《高僧傳》所載醋頭和尚斗機鋒的偈頌。
此外,兩宋詩壇還有兩個前所未有的特點,一是詩歌派別的出現和形成風氣,一是「詩話」作為一種詩歌批評方式的產生和流行。宋詩多流派,當與佛教宗派思想的刺激以及政治上黨爭紛繁的原因有關。如北宋末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列黃庭堅以下二十五人,後又有所謂江西詩派一祖三宗之說,一如禪宗之「法嗣」傳衣。列名之人均以名節自勵,氣味相投。至於文學觀方面的不同,因而造成詩家的門戶之見,壁壘森嚴,則與「詩話」的黨同伐異有着互為因果的內在聯繫。
宋詩的評價
關於宋詩的評價,自南宋嚴羽《滄浪詩話》起就存在着嚴重的分歧,直至在文學史上形成了「尊唐」與「崇宋」兩大派系。大抵唐詩主情致,宋詩重理性,從藝術的角度看,宋詩不少作品缺乏形象性、音樂美,感染力不強,是它的缺點。從文化史的立場上講,宋詩在唐代詩歌格律完備、意象純熟、臻於頂峰的情況下另闢蹊徑,為近世詩歌的發展提供了富有時代意義的榜樣,是它的成功之處。
延伸閱讀
- 錢鍾書《談藝錄》,中華書局1984年第1版
- 繆鉞《論宋詩》,《宋詩鑒賞辭典》(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版
- 陳植鍔《試論王禹偁與宋初詩風》,《中國社會科學》1982年第2期
- 葛曉音《北宋詩文革新的曲折過程》,《中國社會科學》1989年第2期
- 謝桃坊《蘇軾詩研究》,巴蜀書社1984
- 莫礪鋒《江西詩派研究》,齊魯書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