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澳綫
將軍澳綫(Tseung Kwan O Line),香港地鐵營運的七條路線之一,連接香港島到將軍澳新市鎮。由於大部份車站位於將軍澳新市鎮,故被命名為“將軍澳綫”。截至2004年,將軍澳綫共有7個車站,當中有4個為轉車站,寶琳站為地面車站。將軍澳綫在路線圖中以紫色代表。
歷史
此路線的計劃,主要是服務將軍澳新市鎮。香港行政會議於1998年10月20日批准興建將軍澳綫,並於1999年4月24日正式動工興建。興建歷時三年,2002年8月18日正式通車,取代觀塘綫行走東區海底隧道連接香港島。觀塘綫則改以調景嶺站為終點站。
將軍澳綫是地鐵第一條沒有任何路段建於橋面上的路線,其車廠則建於地面。寶琳站雖然建於地面,但路段被隔音屏障完全覆蓋。地鐵聲稱這是由於寶琳站附近的樓宇密度比較高,為免列車行駛時的嘈音影響附近民居,所以把車站範圍都完全覆蓋。不過,有意見認為這樣做會防礙路線繼續發展。而由寶琳站至坑口站的一段,路軌由路面轉往地下,上蓋建成地鐵鐵站沿線最長的平台花園。
將軍澳綫的路段並非全是新建的,鰂魚涌站及東區海底隧道原屬觀塘線,投入使用已超過10年,而北角站將軍澳線的月台原屬觀塘線,在2001年啟用以紓緩鰂魚涌站轉線時的擠迫,當將軍澳線通車後,為配合未來發展,觀塘綫總站由北角站改回九龍區,以調景嶺站為總站。原來的北角站及鰂魚魚涌站改屬將軍澳,列車在離開鰂魚魚涌站及東區海底隧道路段之後,不再前往藍田站,改行一段新建的鐵路前往新的油塘站。另一方面,而原來於興建東隧時從鰂魚魚涌往藍田的路段亦廢止。鰂魚魚涌站及北角站之路改動之後亦成為將軍澳線和港島線的轉線站。乘搭觀塘的乘客前往香港島需要在油塘站轉乘將軍澳綫列車,再到鰂魚魚涌站或北角站轉乘港島。所以通車初期,由於很多乘客都還未習慣繁瑣的轉車過程、以及將軍澳的列車班車過於疏落,一度引起混亂。位於油塘的轉車站最高峰時曾經有三班來自觀塘的乘客在月台上等候轉車。不過,隨調景嶺站及將軍澳站鄰近的大型屋苑紛紛入伙,將軍澳的乘客大幅攀升,情況得以大大改善。
將軍澳線的車廠,位於將軍澳南的百勝角,該處將會與建大型物業發展夢幻之城,並於該處加建車站(暫名將軍澳南站),將於2009年啟用。屆時將軍澳線會行走兩條路線:北角至寶琳,及北角至將軍澳南,以梅花間竹形式開出。
列車
當地鐵將軍澳線興建時,工程師原本特為將軍澳線設計一款全新列車,為由南韓現代集團與日本三菱重工合資建造的列車(K-Train,簡稱韓製列車),其主要功能除了是寧靜外,還有是當列車進站時,所產生出來的力量,會轉回動能給列車再次使用。而且,將軍澳線的路軌有別於其他市區線的路軌,由於路軌穿越不少住宅的地底,行車時的嘈音會經地底的樁柱傳入住宅中,於是地鐵引入一種新的鋪軌技術,於路軌接地部份加入一層膠墊,去阻隔嘈音。所以地鐵將軍澳線設計時,已經要求列車要是一架又寧靜又環保、又專為設有月台幕門、配合膠墊路軌阻隔行車嘈音的列車設計,就是韓製列車。不過,當將軍澳線通車時,卻沒有安排韓製列車行駛,而是用了英製經過翻新的都城嘉慕Metro-Commell列車,令乘客飽受噪音之苦,而韓製列車卻用了行駛觀塘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