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毛澤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是本頁的一個歷史版本,由67.15.100.200對話2005年12月27日 (二) 15:56編輯。這可能和目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異。

File:Mao-tiananmen-portrait.jpg
天安門城樓上懸掛的毛澤東油畫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詠芝(或潤芝潤之),湖南湘潭縣韶山人。毛澤東是20世紀中國及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立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領導人之一、文化大革命的發動者。

生平

早期生涯

毛澤東的妻子楊開慧

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長沙府湘潭縣韶山沖的一個中農家庭中。

1908年,其父毛順生為他配婚與羅氏(羅一秀),但毛澤東始終不承認這樁婚事。

1911年春,到湖南長沙湘鄉駐省中學求學。在這裏毛澤東首次接觸到反滿思想,毛是該學校最早剪掉辮子的學生之一。

1912年,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湖南全省公立高等中學校(今長沙市第一中學),半年後因不滿學校教學方式而退學。

1913年春,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師範學校,次年春學校併入湖南省立第一師範

1918年4月,與蔡和森等人創建新民學會

1918年夏,卒業湖南第一師範學校。

1919年7月,主編的《湘江評論》在長沙創刊。

1920年在湖南創建共產主義組織。1921年7月,與何叔衡一起代表湖南共產主義學習小組赴上海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毛和劉仁靜是會議書記員。

1921年8月,毛澤東參加中共「一大」後返湘,擇湖南三師為湖南建黨據點之一,10月親臨三師演講,發展黨員,建立起衡陽地區第一個黨小組。10月10日,建立中共湖南支部,任書記。

1921年冬,與楊昌濟之女楊開慧結婚。

1922年5月,中共湘區執行委員會成立,任書記。

1922年7月,赴上海參加黨的二大,因沒有找到會議地址,未能出席會議。後來毛對斯諾笑稱自己和奇數有緣,黨的一、三、五大他都得到重用。二大未參加,四大則被陳獨秀排斥。

1923年4月,離開長沙到達上海,在中共中央工作。

1923年6月,在廣州中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毛澤東當選為中央局五個委員之一,並任秘書(是陳獨秀的主要助手)。在一大、二大擔任秘書的張國燾因反對和國民黨合作,被排除出中央局。

1924年1月,在廣州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候補執行委員。2月,到上海,任國民黨上海執行部委員、組織部秘書等職。1926年1月,在國民黨二大再次當選中央候補執行委員。

1925年1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舉行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毛落選中央局委員,張國燾再次取得黨內第二把手地位。

1925年9月,到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籌備工作。

1925年10月,毛澤東代理中國國民黨宣傳部部長。12月5日,毛澤東主編的《政治周報》在廣州出版。這是在國共兩黨合作的情況下,由國民黨宣傳部主辦的一個刊物。

1926年5月3日,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開學,9月11日結業。毛澤東任所長,招收來自全國20個省區的300餘名學員,為北伐戰爭中全國農民運動的蓬勃發展準備了幹部。前五屆農講所主任有彭湃阮嘯仙羅綺園譚植棠等。

1926年9月,毛澤東發表《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一文,指出:「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

1927年3月,在《戰士》周報上公開發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反駁了黨內外懷疑和指責農民運動的論調,總結了湖南農民運動的豐富經驗,提出了解決中國民主革命的中心問題——農民問題的理論和政策。

1927年3月,在武昌鄧演達等創辦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

秋收起義到遵義會議

File:Mao-young.jpg
青年時代的毛澤東

1927年8月7日,出席了中共在漢口召開的緊急會議(八七會議),瞿秋白代表中共中央臨時常委會作報告。毛澤東批評黨中央在國共合作中沒有積極去實現無產階級的領導。他指出,今後黨的「上級機關應盡心聽下級的報告」,「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會並當選為臨時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會議派遣毛到群眾基礎較好的湖南組織秋收起義

1927年9月毛澤東作為中共中央特派員被派到湖南,和中共湖南省委一起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

1927年9月29日,毛澤東率秋收起義部隊到達江西永新縣三灣村。毛澤東召開前委擴大會議,提出「支部建在連上」、「黨指揮槍」的原則,稱「三灣改編」。三灣改編確定了中國共產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政治、軍事雙重的領導標誌着新型人民軍隊的誕生。

1928年4月,與朱德領導的南昌起義受挫餘部在寧岡礱市會師。部隊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為前委書記兼黨代表。朱德部編為第10師,毛部編為第11師,湘南農軍編為第12師。紅4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支正規紅軍

1928年6月,紅四軍在朱德於永新寧岡兩縣交界的龍源口殲滅統治江西的滇軍千餘人。此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進入全盛時期。

1928年秋,與永新縣革命委員會主席賀敏學的妹妹賀子珍同居(與楊開慧並未離婚,楊開慧於1930年底被何鍵殺害)。

1929年12月,紅4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即古田會議),毛再次當選前委書記,從此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權。

1930年1月,紅四軍第一縱隊司令員林彪給毛澤東寫了《新年賀信》。5日,毛澤東針對林彪「紅旗還可以打多久」的疑問給他寫了覆信(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的主張。

1930年6月,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紅4軍、紅12軍和紅6軍(7月改稱紅3軍)在福建汀州(即長汀)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路軍,朱德任總指揮,毛澤東任政委

1930年10月到1931年9月,與朱德等領導紅軍反擊國民政府三次大規模軍事「圍剿」,並取得勝利。反圍剿的勝利意味着朱毛紅軍完成了小型游擊戰到大規模山地游擊戰、運動戰的轉變。

1931年11月1日~5日,在江西瑞金召開的中央蘇區第一次黨代會贛南會議上,毛澤東關於紅軍作戰、建軍和蘇區工作中的觀點和主張,被會議認定為是政治上的「非無產階級觀點」,軍事上的「單純防禦」、「游擊主義」,實際工作中的「狹隘經驗論」、「富農路線」及「極嚴重的一貫右傾機會主義」。主持會議並批判毛的是項英為首的蘇區中央局,開始排擠毛澤東在中央蘇區對黨和紅軍的領導。

1934年10月10日晚,黨中央和紅軍總部從瑞金出發,率領紅軍主力及後方機關86000餘人向湘西進軍,開始戰略轉移,毛率中央政府隨軍行動。在到達甘肅南部哈達鋪時,毛在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首次把這次戰略轉移命名為長征

遵義會議到七大

File:1197908.jpg
1931年毛澤東在中央蘇區

1934年2月11日,湖南信道會議,毛澤東提出放棄和紅二、六軍團會合的原定計劃,主張向敵軍力量比較薄弱的貴州方向前進。1月初,中央紅軍強渡烏江,7日佔領遵義。

1935年1月15日1月17日,在遵義會議增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軍事三人團成員(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最後負總責的仍是周恩來),進入中共最高層,重新取得軍事前敵指揮權。

1935年11月,毛澤東親自指揮直羅鎮戰役,紅一軍團、紅十五軍團合力消滅東北軍牛元峰第109師及第106師1個團,為中央把革命大本營設在陝北舉行了奠基禮。

1936年12月7日,統一的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在保安縣組成,毛澤東任主席。

1937年1月13日,毛率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由保安遷到延安。

1937年7、8月,毛澤東在延安抗大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撰寫了《實踐論》和《矛盾論》。

1938年5月,毛澤東發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和《論持久戰》,全面地分析中日戰爭所處的時代以及敵我雙方的基本特點,闡明持久抗戰的總方針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地位以及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對抗日戰爭的發展過程作出預測,反駁了「亡國論」和「速勝論」 以及輕視游擊戰爭的錯誤思想。這兩篇著作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軍事科學。《論持久戰》得到國軍副總長白崇禧的肯定,並用於指導武漢會戰。

1939年5月26日,毛澤東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成立3周年發表文章指出,「抗大的教育方針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這三句話和毛以前的題詞「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八個字,後來被林彪稱為三八作風。

1941年5月19日,毛澤東在延安幹部會議上作《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號召全黨樹立理論和實際相統一的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作風。

1942年2月1日,毛澤東在中央黨校開學典禮會上作《整頓黨的作風》的報告;8日,在延安幹部會上作《反對黨八股》的報告。4月3日,中共中央宣傳部作出《關於在延安討論中央決定及毛澤東同志整頓三風報告的決定》。5月下旬,中央政治局決定成立中央總學習委員會,領導整風運動。6月8日,中宣部又發出《關於在全黨進行整頓三風學習運動的指示》。通過延安整風運動,中國共產黨在思想上組織上完全統一到毛澤東思想的旗幟下面了。這為奪取中國大陸政權及以後推行左的一套,奠定了基礎。

1942年5月2日,在延安楊家嶺召開的文藝工作者座談會上,毛澤東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文藝為人民大眾、首先為工農兵服務」。該講話成為共產黨指導文藝創作的指導綱領。

七大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45年6月19日,中共中央舉行七屆一中全會,毛澤東被選為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書記處主席。

1945年8月9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號召「八路軍、新四軍及其它人民軍隊,應在一切可能條件下,對於一切不願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實行廣泛的進攻」。

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在國民黨代表張治中、美國大使赫爾利的陪同下從延安抵重慶。經過43天的談判,10月10日國共雙方代表簽署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在《會談紀要》中,國民黨表示同意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迅速結束國民黨的「訓政」,實現政治民主化;承認各黨派的平等合法地位和人民的某些民主權利;最重要的一項,是雙方確定將召集各黨派及無黨派人士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但國民黨不承認解放區的政權;國民大會問題也未達成協議;中共所領導的軍隊整編的問題,實際上也沒有解決。從重慶回到延安後,毛因病休整了一段時間。

1948年3月23日,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黨中央領導機關在陝北吳堡縣川口東渡黃河,經晉綏解放區前往晉察冀解放區。以後於4、5月相繼到達西柏坡,中央工委隨之與中央合併。

1948年底至1949年初,毛澤東領導指揮解放軍在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史稱三大戰役)中戰勝國民黨軍隊,取得內戰決定性勝利。

1949年2月24日,毛澤東、周恩來在西柏坡與受李宗仁派遣、以私人資格來訪的顏惠慶、邵力子、章士釗等,達成關於國共和平談判的非正式協定八點,主要內容為「談判以中共1月14日聲明及所提八點為基礎」。

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朱德發佈向全國進軍的命令。

1949年4月20日,渡江戰役發起時,解放軍和長江中的英國戰艦發生激烈炮戰,英艦「紫石英」號中彈擱淺。4月22日毛澤東親自起草了新華社社論《抗議英艦暴行》,指責「英帝國主義的海軍竟敢如此橫行無忌和國民黨反動派勾結在一起,向中國人民和人民解放軍挑釁,闖入人民解放軍防區發炮攻擊,英帝國主義必須擔負全部責任」。是為「紫石英號事件」。

1949年6月30日,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總結中國共產黨領導民主革命28年的經驗,闡明即將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性質,各階級在國家政權中的地位以及新中國內政外交的基本政策。指出我們的人民民主專政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包括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在內的政權。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宣告:「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主持制定具有憲法意義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並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建國到文化大革命

毛澤東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由毛澤東主持舉行第一次會議。同日,首都北京30萬軍民在天安門廣場集會,隆重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宣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49年12月16日毛澤東於《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在莫斯科簽訂之前訪問蘇聯。

1950年6月6日至9日,中國共產黨七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會上,毛澤東作了《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鬥爭》的書面報告,並作了《不要四面出擊》的講話。

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發出《給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派遣解放軍第13兵團以中國人民志願軍名義參加韓戰,戰事達三年之久,最後戰線穩定在北緯38度(三八線)附近。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板門店簽署。韓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對戰雙方都各自有數十萬計的軍民喪生。

1950年毛澤東指令肖勁光分別組建人民海軍。1953年2月19日至24日,毛澤東首次視察海軍艦艇部隊,先後乘坐「長江」艦、「洛陽」艦航行4天3夜,並為5艘軍艦題詞,先後5次寫下了「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一定要建設強大的海軍」。

1950年11月25日,長子毛岸英朝鮮戰場上陣亡。

1951年10月12日,《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出版發行。此後,在全國掀起了學習毛澤東著作的熱潮。《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和第三卷,也相繼於1952年4月和1953年4月出版發行。

1954年,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並主持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

1956年1月,中共中央根據毛澤東同志的提議,在北京召開了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會議,會議向全國人民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號召。1956年2月,國務院成立了科學規劃委員會,700多名科學家共同參與,年底編成《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修正草案)》。《規劃》本着「重點發展,迎頭趕上」的方針,提出有全局性意義的12項重點任務,在人力、物力上優先予以保證。

1956年4月,發表《論十大關係》,論述了共產黨在經濟、國防、民族、外交各方面工作的基本思想。

1956年,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雙百方針,鼓勵知識分子和民主黨派對中共提出意見。

1957年,發動「反右派」運動,55萬在雙百中提意見的知識分子(包括黨員和非黨員)被中共打成「右派」,遭到批判和勞動改造。(官方統計當時有500萬知識分子)

1958年,發動大躍進運動,希望能在短期內「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全國各地土法煉鋼,誓言二十五年內超英趕美(後來又被縮減為二十年、十年甚至五年)。又實施人民公社制度。大躍進、「總路線」和人民公社被合稱為三面紅旗。

1958年,因毛澤東和赫魯曉夫在很多重大關係上產生分歧,中蘇關係惡化,蘇聯停止援助。

1958年8月20日,毛親自指揮金門炮戰,並和蔣介石一道粉碎了美國欲將台灣獨立的企圖。

1958年11月第一次鄭州會議到1959年7月廬山會議期間,毛澤東一度着手糾正「大躍進」中「左」的偏差,強調要壓縮空氣、反對浮誇,務求讓國民經濟回歸正軌。

1958年,軍委擴大會議,毛批判劉伯承、葉劍英、肖克為首的軍事教條主義。解放軍的正規化建設被衝擊,正規化被政治工作至上所取代。

1959年7月,廬山會議中,因不接受彭德懷所上萬言書中的批評,發動批判「彭德懷反黨集團」的運動。會議後,「反右傾」運動再次展開,「左傾」恢復為經濟工作的「思想方針」。廬山會議後,毛支持林彪主持軍委日常工作,朱德、彭德懷均被排斥。

1960年冬,回應中共黨內壓力,從形式上中止大躍進運動,但並未根本停止。

1962年七千人大會劉少奇鄧小平認為毛澤東主導的1958年以來的經濟、社會的建設方針存在問題。劉少奇糾正施政錯誤,鄧小平、鄧子恢支持農民「三自一包」。

1962年秋,毛澤東在中共八屆十中全會重申階級鬥爭的必要性,提出階級鬥爭要「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

1962年發動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到1964年發展成為「清政治、清經濟、清思想、清組織」的「四清運動」。

1962年,毛指示周恩來領導尖端科技的中共中央專門委員會的工作。

1963年3月,首都各大報紙發表毛澤東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學習雷鋒好榜樣」成為新中國道德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文化大革命時期

File:Nixon Mao 1972-02-29.png
1972年,毛澤東與到訪的美國總統尼克遜會晤

1966年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紅衛兵批鬥中共幹部、知識份子、地富反壞右,並展開大規模毀壞文物和書籍的「破四舊」運動。劉少奇被批鬥致死,鄧小平也遭免職。

1966年8月5日毛澤東用鉛筆在一張報紙的邊角上寫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8月7日,毛澤東在謄清稿上修訂後加標題,由當日會議印發。

1966年8月18日,毛澤東、林彪在天安門廣場接見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紅衛兵。此後毛澤東於8月31日、9月15日、10月1日、10月18日、11月3日、11月11日和11月25、26日,共八次九天接見了超過1100萬人次的紅衛兵。

1968年12月22日,在《人民日報》發表毛澤東的號召後,上山下鄉運動開始高潮。

1969年中國共產黨「九大」,他選的第二個接班人林彪寫入中國共產黨黨章。

1969年10月14日到1970年4月11日,毛澤東「戰備疏散」到武漢(1969年11月12日去長沙)。

1972年1月10日,參加陳毅的追悼會。

1972年2月21日下午,毛澤東與到訪的美國總統尼克遜會晤。

1974年7月17日到1975年4月15日,毛澤東在南方的武漢(7月18日至10月12日)、長沙(10月13日至次年2月3日)和杭州(2月6日至4月13日)長時間休養。

1976年4月,北京群眾自發聚集在天安門廣場上,人民英雄紀念碑附近出現大量紀念周恩來的花圈,詩抄。毛澤東將其定性為四五反革命事件,並撤銷鄧小平一切職務,指定華國鋒為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國務院總理。

去世

1976年9月9日0時10分(一說為1976年9月8日9點45分),毛澤東在北京去世。他逝世後國內各地城市都舉行了大規模的追悼會。部分其他國家和地區也舉行了追悼會並設立了9天到10天的哀悼日。聯合國以及53個國家降半旗致哀。雖然毛澤東在生前主張火化,但他的遺體被注射福爾馬林進行保存,而且後來在天安門廣場建了毛主席紀念堂來存放他的遺體並對民眾開放。

政治生涯

天安門城樓眺望位於天安門廣場中軸線上的毛主席紀念堂,紀念堂位於長安街國旗人民英雄紀念碑南面。

毛澤東與國民黨

北伐戰爭前的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中國共產黨決定黨員以個人身份參加國民黨開展國民革命,毛澤東此時曾經加入過國民黨,並任國民黨一大中央候補執委、代宣傳部長,負責宣傳工作。1927年蔣介石與共產黨決裂,放棄孫中山聯俄容共」的政策,發動了清黨並屠殺共產黨人,導致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國民黨曾於1930年殺害毛澤東的妻子楊開慧1932年6月29日企圖挖掘毛澤東的祖墳但錯掘了他人祖墳。

中日戰爭爆發後,由於西安事變,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合作,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抗日戰爭勝利後,毛澤東赴重慶與蔣介石談判,並於1945年10月10日達成《雙十協定》。但次年6月協議即被撕毀,全面內戰爆發。毛澤東領導解放軍在國共內戰中擊敗國民黨軍隊,取得中國大陸的控制權。國民政府遷到台灣後,毛澤東曾數度欲攻佔台灣但均告失敗。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的第七艦隊駛進台灣海峽,軍事介入保護台灣。至今海峽兩岸仍維持對峙局面。(參見台灣問題

毛澤東與知識分子

毛澤東對知識分子的態度在不同的階段呈現不同的特點。建政前,毛澤東一直把知識分子當作統一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建政後有較大轉變。建政後,毛澤東對知識分子政策多次出現反覆。

1939年,毛澤東發表《大量吸收知識分子》。1930年代1940年代,大量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從國統區日佔區奔赴延安。

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發表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此為標誌,到毛澤東去世,這一時期的文藝創作以其鮮明的特點,在中國藝術史上形成一個獨立而完成的階段。《講話》強調文藝「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服務」,創作者創作之前,往往深入群眾,親自參加勞動,作品也大多來自生活,因此這一時期的創作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風格;另外受到毛澤東本身的詩人氣質的影響,該時期的創作又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

1956年以前,毛澤東對知識分子採取「團結、教育、改造」的基本政策。建政後,大批留學海外人員回國,其中包括錢學森鄧稼先等著名科學家。1956年,中國科學院成立學部,海外歸國科研人員佔91%。1950年代1960年代,國家共派遣1萬8千餘人留學,這些人全部學成歸國,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建設的骨幹。

1957年,毛澤東的知識分子觀呈現向下的趨勢,其間雖多次自我糾正,總的趨勢是向「左」的方向發展。1957年的反右鬥爭,文革的1966年-1968年階段,是知識分子受迫害最為嚴重的時期。文藝界有許多知名人士自殺,其中包括傅雷老舍(也有人稱其勢在批鬥中被打死老舍之死的兩種說法)等等。

File:NewsMedia 162898.jpg
1973年7月17日,毛澤東與美籍華裔科學家楊振寧談話

有學者認為,毛澤東重視爭取知識分子的支持,1949年前與多個社會知名學者有過密切交往。在延安的時候,制定了「為人民大眾」的文藝方針,1949年後又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

另一種意見認為,毛澤東雖然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僅僅是姿態。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澤東認為那些還算聽話的知識分子是需要團結也需要進行改造的對象。由於這個原因和擊退核威脅核訛詐的需要,最後黨中央決定分流人員。其中在城市中讀書或教學的知識份子被到分配鄉間叫做上山下鄉運動。

儘管毛澤東認為「革命」可以促使知識分子更加接近工人、農民等普通群眾的運動,但由毛澤東發動的文化大革命使得中國文化和中國知識分子經受了一次浩劫,不重視文化、漠視思想的現象也在文化革命中的部分人心中產生。中國大陸大量知識分子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迫害致死者無數。著名例子有作家老舍,因遭紅衛兵批鬥而投河自盡。

毛澤東與世界

在毛澤東的主導下,領導了中國的共產主義運動,並影響了其它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民主運動。毛澤東提出了三個世界的劃分,把中國和其它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劃入第三世界。中國對亞洲、非洲地區的思想輸出、物質援助對世界共產主義運動民族民主運動造成了重大影響。由毛澤東主持,從建政初到其去世,中國的物質援助大約200億美元(鄧小平語),毀譽參半。

唐努烏梁海地區於1920年被蘇聯侵佔,於1944年被蘇聯正式吞併,當時的中國政府一直沒有承認。1948年5月,中國駐蘇大使仍聲明唐努烏梁海為中國領土。1946年1月5日,中華民國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獨立,在蘇聯的壓力下,經中蒙換圖,中華人民共和國予以承認。由此有人指責毛澤東正式承認17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唐努烏梁海屬於蘇聯

毛澤東和他的政治夥伴

周恩來1927年1928年進入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層,是毛澤東的上級。按照1935年1月遵義會議決定:軍事問題周恩來有最後決定權,毛澤東協助周。1935年3月12日,在毛澤東提議下,新三人團建立,成員包括:周恩來、毛澤東和王稼祥。此後,周把最高軍事權讓給毛澤東,從此當毛澤東的助手。

尼克遜說:「如果沒有毛澤東,中國革命之火可能不會燃燒起來;如果沒有周恩來,中國的革命可能被燒毀,只剩下一堆灰燼。」

毛澤東在政治上需要周恩來,文革(文化大革命)時,一些紅衛兵要求批鬥周恩來,「那好吧,」毛說,「讓我也和他一起挨斗吧!」(《領袖們》,理查德·尼克遜,世界知識出版社,1985年版,323頁)

井岡山會師開始,朱德與毛澤東就開始了長達四十幾年的合作,建國後朱德基本上被閒置。有一句話常掛在毛澤東嘴邊:「毛離不開豬(朱),豬(朱)不能沒有毛。」

個人崇拜

毛澤東發表各種言論反對個人崇拜,但他仍然是個人崇拜的典範,並在最後十年走向巔峰。他認為毛澤東思想不是他一人的思想而是集體社會的結晶,反對為自己樹立塑像、命名城市、在錢幣上印製他的頭像。他也反對天才論,反對誇大個人的作用。

但個人崇拜並不因為毛澤東的這些言論而停止,並且他本人的其他行為和政府政治宣傳的需要在客觀上推動了崇拜的發展。他生前多次接見紅衛兵。文革時期全國各地都是他的塑像、畫像、語錄、手跡、書籍和像章。他逝世後,因為鄧小平在反對「兩個凡是」的勝利,從而結束了對他的大規模個人崇拜活動。雖然崇拜活動比以前大幅度減少,並且出現了很多對他的批評,但直到今天中國大陸仍然有不少人以各種方式表示對他的敬仰。他的紀念地一直是參觀人數眾多的景點。


軍事生涯

毛澤東是中國卓越的軍事家。他發表自己的軍事思想,並策劃和指揮了眾多戰役,其中很多堪稱軍事史的經典之作。以他為代表的一批共產黨領導人所總結的毛澤東軍事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 1927年8月7日,在八七會議上發表「槍桿子裏出政權」的名言。
  • 1927年9月發動了秋收起義,組織起一支工農革命武裝,並帶領部隊上井岡山。紅軍在作戰中不斷發展。
  • 1927年9月29日,毛澤東進行了「三灣改編」,確立了共產黨對軍隊的領導權,為中國共產黨建軍的開始。
  • 1930年10月到1931年9月,與朱德一起成功指揮了三次反圍剿,並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的主張。
  • 1935年1月遵義會議後,毛澤東指揮長征,先後完成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等戰役,成功保住共產黨軍隊的主力。
  • 毛澤東寫於抗戰時期的《論持久戰》、《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地位》等著作,提出了抗日戰爭的政治方針和軍事戰略。影響了武漢會戰的作戰方針。
  • 1946年8月6日,毛澤東在延安與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談話中提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論點。毛澤東還就中國的全面內戰說:「我們所依靠的不過是小米加步槍,但是歷史最後將證明,這小米加步槍比蔣介石的飛機加坦克還要強些。」
  • 共產黨軍隊抗日戰爭的指揮,以游擊戰為主。
  • 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指揮,將國民黨主力部隊在江北消滅。同期的軍事作品《抗日戰爭勝利後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以自衛的戰爭粉碎蔣介石的進攻》、《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解放戰爭第二年的戰略方針》等,進一步豐富了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內涵。
  • 1950年韓戰的策劃與後方指揮。
  • 1962年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的策劃與後方指揮。

個人生活

毛澤東先後有四位正式的妻子,分別是:

毛澤東共生有10個子女,為人所知的有和楊開慧所生的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龍,和賀子珍所生的李敏,和江青所生的李訥。毛岸龍被留在中國西南不知去向。毛岸英在韓戰中在朝鮮犧牲。和賀子珍所生的其它三個孩子(兩女一男)留在中國南方不知去向,目前只有毛岸青、李敏、李訥三個子女在世。毛澤東目前有一個孫子,為毛岸青邵華所生的毛新宇。有一個曾孫毛東東,為2003年毛新宇與劉濱所生,巧合的是和毛澤東同一天生日——12月26日。

毛澤東的親人中,因為革命或者戰爭而犧牲或意外逝世的有13名之多。這與毛澤東的號召有很大的關係。

直系親屬6位:有大弟毛澤民、小弟毛澤覃、堂妹毛澤建、妻子楊開慧、長子毛岸英、侄兒毛楚雄;其他親屬7位:毛澤覃之妻趙先桂、毛澤覃繼娶賀怡、毛澤建的丈夫陳芬、表侄(王季范之子)王德恆、內侄女(楊開智之女)楊展、內兄(楊開慧之堂兄)楊開明、內弟(楊開慧之表弟)向鈞。

著作

毛澤東的理論著作

File:Maoxuan 1.JPG
毛澤東選集封面

毛澤東一生著述頗豐。目前中國大陸有《毛澤東選集》(一至四卷)新版發行,收錄了毛澤東在建國前的主要著作。其中的《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等等都是重要篇章。 《毛澤東選集》在「文革」後不久出版第五卷,其中收錄了毛澤東在19491957年間的主要著作,但很快不再繼續發售。

1990年後,中國大陸又陸續出版發行了《毛澤東文集》(一至八卷),整理收錄了《毛澤東選集》(一至四卷)以外的大量毛澤東著作。其中第六、七、八卷收錄了毛澤東在1949年後的一些著作和講話,包括著名的《論十大關係》、《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等,對研究1949年後毛澤東社會主義建設思想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有很大價值。

1993年12月,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和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共同編輯的《毛澤東軍事文集》,在毛澤東誕辰100周年之際由軍事科學出版社和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這是迄今編輯出版的毛澤東軍事著作文集中最系統、最全面的一部。文集按照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分期編為6卷。第一卷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著作,第二卷為抗日戰爭時期的著作,第三、四、五卷為國共內戰時期的著作,第六卷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著作。全書共編入毛澤東1927年8月至1972年12月關於軍事方面的著述、電報、命令、批示、報告、信函、談話等1612篇,包括註釋在內260餘萬字,其中大部分是第一次公開發表。

中國官方還陸續出版了《建國後毛澤東文稿》(一至十三卷),內部發行,系統地整理毛澤東1949年後的著作、講話和批示。是專門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學者的重要參考。

毛澤東早期文稿》,收錄了19121921年間毛澤東青年時的一些文章。

「文革」期間,《毛主席語錄》大量發行,更被翻譯成多國語言,有估計在全球發行8億冊左右。

稿費

稿費收入是毛澤東的一個主要收入。 到2001年5月,毛澤東的稿費計1.3121 億元舊人民幣(合新人民幣1.3121萬元)。(《黨史博採》2004--9)

毛澤東詩詞

毛澤東是一位具有浪漫主義風格的詩人,創作了許多著名的詩詞。 毛澤東詩詞流傳有多個不同版本。其詩詞想像奇特,氣勢磅礴。《沁園春·》、《沁園春·長沙》、《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蝶戀花·答李淑一》等都是著名作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後,毛澤東的多首詩詞被譜成樂曲廣為傳唱。郭沫若是毛澤東詩詞的主要唱和者,柳亞子也有過和毛詩詞唱和的佳話。

沁園春·》是政治影響最大的一首詞。這首詞作於1936年,毛在1945年訪問重慶前夕特意發表,對陪都各界震動極大。

中國大陸出版有各種版本的毛澤東詩詞選集和註釋賞析,其中以中央文獻出版社的《毛澤東詩詞集》最為權威。

毛澤東書法

File:Qinghua.jpg
File:Xinhua.jpg

毛澤東酷愛書法。他晚年的書法已自成一體,被稱為「毛體」。他的書法源於中國傳統草書藝術,其藝術價值受到書法界的肯定。他在少年時代進入私塾學習顏體;後來進入湖南省第一師範學校,改習魏碑1920年前後,開始追摩二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毛澤東是主要國家領導人之一,很多報刊雜誌、單位、建築物上都留下了他的字跡,如「人民日報」、「人民郵電」、「新華書店」等等。一些高校校名都使用毛體字,但其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為毛澤東親筆題名,其它大部分為集字所成。在各種建築中廣泛使用毛體字有「一切為了人民健康」,「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為人民服務」,「實事求是」等。改革開放後由於大規模個人崇拜活動的停止,使用毛體字的部門和單位日漸減少。

毛澤東親筆題名的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方交通大學北京語言學院復旦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湖南大學湘潭大學安徽大學華南農學院

人們對毛澤東書法的喜好並不一致。喜愛毛澤東書法的人認為,他晚年草書臻於爐火純青,直筆勁書,汪洋恣肆,任意揮灑,線條奔放呈左斜勢,動感強烈;也有不少人不喜歡他的書法風格。雖然社會主流肯定他的書法價值,但也有批評認為:毛澤東的書法是名人書法,不是名家書法,並沒有多少藝術性;對他書法的推崇是由於當時毛的地位等其它因素造成。

歷史影響和評價

毛澤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的領導人之一,他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打上了深深的毛澤東的烙印。他對中國共產黨成立和初期發展(1921年-1927年)有重要的貢獻;秋收起義以後他是對共產黨的發展直至最後奪權(1927年-1949年)這段時期的共產黨最重要的領導人。他領導中國共產黨打敗國民黨軍隊,取得了中國的政權,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把中國改造成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國家。建制後,毛澤東發動一系列政治運動,成功打壓黨內外的政治對手和反對者,以他名字命名的毛澤東思想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憲法除外),同時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重要指導思想。

由於毛澤東對現代中國歷史甚至世界歷史的巨大影響,使對他的評價明顯兩極化,毛澤東是世界上最受爭議的已故國家領導人之一。支持者認為他領導中國人民擺脫一百多年來帝國主義的壓迫,走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推動了中國大陸社會進步。反對者認為他不過是舊式封建帝王的翻版,由於他中國的發展走了很多彎路,他不但沒有帶領中國人民走上正確的發展道路,反而大大破壞了中國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導致了中國大陸社會倒退。

無論爭議如何,他個人對當時中國的影響是決定性的。

中國共產黨官方評價

共產黨黨內對他的評價大致相似:

正面評價

  • 有觀點認為二戰勝利最大貢獻是蘇聯以及毛澤東所領導的中國,毛澤東在抗日戰爭中起到主要作用。
  • 很多支持者肯定他前半生指導革命消滅800萬國民黨軍隊,建立起一個以普通大眾為服務對象的政府,並統一了中國大陸地區,平定了新疆西藏等邊疆地區。
  • 在毛澤東的主持下,中國和蘇聯徹底決裂,拒絕美國蘇聯等國家操控中國內政,支持者認為是自1840年以來中國徹底擺脫任何外來大國的影響,達到真正獨立的開始。
  • 他執政期間建立醫療和養老保障提了高國民的生活水平和平均壽命。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工人農民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婦女的社會地位也得提高,以消除不同身份、不同階級之間的收入差別和社會地位差別,使中國走上了平民化的發展道路。
  • 1949年後,他堅持獨立自主的發展原則,使中國從一窮二白的落後封建國家發展成為工業門類基本齊全的工業國,後來的改革開放能夠順利進行是和毛時期打下的工業基礎分不開的。
  • 他致力掃除文盲,促進了中國絕大多數普通民眾都識字;文化大革命期間人人背毛主席語錄,客觀上尤其是在農村地區加強了基礎教育普及。
  • 中國大陸很多人認為他執政期間推行的漢字簡化使漢字更易識,對於中國民眾掃除文盲、提高識字率功不可沒。
  • 他堅持主張參與的韓戰,支持者認為這阻擊了美國的進攻,為後來中國的發展贏得了和平的環境,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
  • 有些經歷過文革的中老年人認為,毛澤東時代的勞動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官員貪污腐敗現象稀少,文革雖然有不足的地方,卻不能全盤否定。

負面評價

  • 有人認為毛澤東是民族主義者,同時也是舊帝王式的人物。他沒有讓中國走出王朝更迭的怪圈,沒有試圖推進中國的憲政進程,對民主的理解也不同於西方,不進行權力分立制衡、始終保持着權力的高度集中。
  • 一些反對者認為他是20世紀希特拉斯大林並列的三大獨裁者。認為無產階級專政體制是「一黨專政」,也有人批評毛澤東是「一人專政」。
  • 毛所奉行的獨立自主政策一方面斷絕了美蘇兩大集團可能的支持,同時卻不顧本國實際國力去經濟援助眾多第三世界國家,給中國人民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在毛澤東的主持下,中國和蘇聯徹底決裂,反對者認為這是導致蘇聯停止支持中國的原因。
  • 毛澤東的政治掛帥和以階級鬥爭為綱的作法,和不顧實際盲目趕超,打亂了中國的發展,使得中國經濟數次到崩潰的邊緣。在他執政的時期,中國的經濟政策極不穩定,每每稍有發展就會被政治運動所打斷,經濟水平常年低於亞洲的周邊國家和地區,人民物質文化生活匱乏。很多人認為三年困難時期是毛主導政策下的人禍。
  • 大部分中國民眾認為毛在位時期多年「左」的一套給中國帶來巨大災難,中國文化和教育走向滅絕的邊緣:大躍進反右打壓了正常的學術發展,知識界無學術自由,許多學科都被取消;文化大革命中,很多國家領導人、政府幹部、知識分子等以及大批平民遭到了各種程度的迫害,大量的文物、古蹟遭到毀壞,是中國歷史上空前黑暗的歲月。一代中國人無法正常接受高等教育,造成了人才斷層,嚴重影響了國家後來的發展。
  • 反對者認為他執政期間所推行的漢字簡化,嚴重挫傷了中華文化,造成採用相同語言的民族卻在文字上被割裂,因此稱他為中華文化的殺手。
  • 有批評者認為毛澤東為討好蘇聯,默認了蒙古的獨立,並割讓17萬平方公里國土(唐努烏梁海)給蘇聯,且認為在1929年的中蘇衝突中,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站在外國人一邊。余杰在《誰是中國最大的賣國賊》文中主要指出了毛澤東在抗日時期對中國的不利行為。
  • 他堅持主張參與韓戰,反對者認為當時形勢並沒有他猜測的那麼危險,是不必要的犧牲。由於維持了北朝鮮的原有金氏政權,這也從客觀上造成今天北朝鮮的落後。

個人評價

  • 鄧小平評價:「三分過,七分功」。
  • 毛澤東前秘書李銳說:「關於毛一生功罪,我說過三句話:革命有功,執政有錯,文革有罪。這當然是很籠統的說法。對於中國共產黨來說,毛一生做了兩件大事,奪取政權和執掌政權。據老中宣部長陸定一的說法,毛做前一件大事,七分成績,三分錯誤;做後一件事,三分成績,七分錯誤。」(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舉辦的毛澤東誕辰110周年學術討論會的發言稿,2003年12月)
  • 胡繩認為毛澤東「曾染上過民粹主義色彩」(《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關係:世紀之交的回顧和前瞻》,《中共黨史研究》1998年第6期)。他也認為,「至少在毛澤東一生最輝煌的時期之一,即大體在民主革命時期的1939年到1949年,毛澤東不但沒有絲毫染上民粹主義的思想,而且是堅決地反對民粹主義的。……甚至可以說,雖然過去我們黨內有些同志表示反對民粹主義,但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堅定地、透徹地反對民粹主義,毛澤東是我們黨內的第一人。……毛主席的偉大就在這裏,不僅提出了新民主主義論,而且領導全黨和全軍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緊要關頭大膽地躍進,取得了勝利。」談到人民公社,他「認為從人民公社就能夠進入共產主義」的思想「屬於民粹主義的範疇」。(《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再評價》,《中共黨史研究》期號199903,頁號3~15)
  • 美國耶魯大學教授莫里斯•邁斯納認為:「毛澤東的那個時代遠非是現在普遍傳聞中所謂的經濟停滯時代,而是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現代化時代之一。」(《旁觀毛澤東時代》,《鄧小平時代:1978-1994,對中國社會主義命運的考察》第8章第一部分)
  • 毛澤東在給郭沫若的詩中寫道:「勸君莫罵秦始皇,焚書之事待商量。祖龍雖死魂猶在,孔丘名高實秕糠。」胡星斗說:「他認為『治理中國需要馬克思加秦始皇』,並且自稱『坑儒比秦始皇還多』。」(北京理工大學教授、經濟學教研室主任胡星斗,《文革與諸子百家》,[個人文集])
  • 軍事科學院軍事學博士毛新宇先生在談及各國對二戰的貢獻時,說對二戰貢獻最大的國家是蘇聯和「我爺爺」領導下的中國(註:毛新宇博士所指「我爺爺」指的是前中國領導人毛澤東)。 毛新宇博士對抗日戰爭中國共產黨消滅日軍的研究成果為:在毛澤東的領導下,共產黨軍隊總共消滅了一百五十萬日本軍隊。

毛澤東對世界的影響

  • 有人說,在1960年代,「毛澤東思想」為世界所認識,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等著名大學的大學生在抗議越南戰爭的時候,曾經以《毛主席語錄》作為指導「鬥爭」方向的重要書籍之一。
  • 毛澤東思想亦成為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綱領。由於文革(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印製毛主席語錄作思想指導,這些毛主席語錄亦被翻譯成英語及西班牙語,並流通於中國以外。這些在中國以外流通的毛主席語錄,成為了部分中國以外發展中國家的鬥爭路線參考。部分恐怖組織與反政府組織,如日本的赤軍,秘魯的反政府組織「光輝道路」、柬埔寨波爾布特(被海牙國際法庭判有「滅絕人類」罪)的紅色高棉尼泊爾的「毛派」共產黨武裝,都被很多人認為是毛澤東思想的支持者,但是中國共產黨官方並不承認這些組織採用的是毛澤東思想。多數人認為這些激進組織希望學毛澤東在當地建立以工(人)、農(民)、(士)兵為主體,政府無腐敗的國家。
  • 在西方社會也有人對毛澤東表示崇拜。拳王泰森在胳膊上紋上毛澤東的頭像;拳手經紀人唐金也自稱崇拜毛澤東。一些思想激進的歌手,也因為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失望而崇拜毛澤東。

毛澤東思想

今天,中國共產黨的定義: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把中國長期革命實踐中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作了理論概括,形成了適合中國情況的科學的指導思想,這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理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毛澤東思想。

需要強調的是,「毛澤東思想」不等同於毛澤東的個人思想,毛澤東個人的思想並不都是毛澤東思想。

以毛澤東為題材的紀念

File:Maobadge1.jpg
毛主席像章

以毛澤東為題材的紀念包括毛主席塑像毛主席像章、影視作品、圖片書籍、紀念館故居等,可以分為他在世時和逝世後兩部分。對他的紀念的目的不一,有的表示對他的崇拜,有的因為政治原因,有的是不帶政治色彩的研究探討,也有的是為了表達對現實社會的不滿。

參見 毛主席塑像 毛主席像章

  • 毛主席像章

毛主席像章是以毛澤東為主要圖案的像章,最早的毛主席像章製作於1937年,是由東北抗日聯軍頒發銀質像章。1942年延安製作出第一枚毛主席像章。此後像章一直在不停製作中,到文化大革命時形成最高潮。大串聯時很多人都佩帶毛主席像章。毛主席像章的種類極多,從最簡單的頭像到有毛參與的歷史事件甚至是他的詩詞書法,粗略估算文革期間所製作的像章在80億枚左右,數量無疑是世界徽章之最。

1990年代像章作為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開始進入收藏品市場。王安建是毛澤東像章收藏的健力士世界紀錄保持者,共收藏有5萬餘枚。

  • 影視作品

電影:《大決戰》(八一電影製片廠,1991年)、《毛澤東》(1983年)、《開國大典》(長春電影製片廠,1989年)、《毛澤東和他的兒子》(1991年)、《中國出了個毛澤東》(1993年)、《毛澤東在1925》(瀟湘電影製片廠,2001年)、《毛澤東去安源》(瀟湘電影製片廠,2003年)、《走近毛澤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2003年)、《秋收起義》(瀟湘電影製片廠,1993年)、《四渡赤水》(八一電影製片廠,1983年)

電視劇:《開國領袖毛澤東》(1999年)、《青年毛澤東》(2003年)、《長征》(2005年)、《遵義會議》(1996年)

老歌:除了《瀏陽河》出現頻率的很高外,大部分老歌現在已經不再在公眾場合出現。經歷過毛澤東時代一些人因為懷舊等原因還會或唱或聽這類老歌。

瀏陽河》、《東方紅》、《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咱們的領袖毛澤東》、《毛主席的話兒記在我們心坎里》、《北京的金山上》、《青稞美酒獻給毛主席》、《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毛主席永遠和我一起》、《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北京有個金太陽》、《讀毛主席的書》、《翻身農奴把歌唱》、《想念毛主席》、《毛主席派人來》、《日夜想念毛主席》

毛澤東塑像遍佈全國,大部分為文革時所建造。1967年5月清華大學樹起第一座毛主席塑像,此後樹像風颳遍全國[1]。除清華大學外,很多大學校園的主入口都與毛的全身像,如同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河海大學等。城市中立有他塑像的廣場多被命名為東方紅廣場。其詩詞也經常在廣場立碑。毛澤東後來反對立碑立像,並笑稱立像是讓他「風吹雨打」。

由於要復原清華二校門,清華大學於1980年代後期毛塑像拆除,改在主樓大廳北牆上建立毛澤東青銅浮雕頭像。

  • 紀念地

湖南韶山毛澤東故居滴水洞、毛澤東詩詞碑林

湖南長沙橘子洲頭愛晚亭清水塘湖南第一師範

江西井岡山八角樓

貴州遵義遵義會議舊址

陝西延安毛澤東故居

湖北武漢東湖賓館

北京天安門毛主席紀念堂

河南臨穎縣南街村

  • 其他

油畫:《開國大典》(董希文1953年)、《毛主席去安源》(劉春華1967年)、《毛主席視察廣東農村》(陳衍寧,文革時期。2005年拍賣價格高達1012萬元)、《毛澤東在十二月會議上》(靳尚誼,1976年

郵票:中國和世界上10餘個國家發行過毛澤東的紀念郵票。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前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1949年-195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1954年-1959年
繼任:
劉少奇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李宗仁
(中華民國代總統)
中國(內地)國家元首
1949年-195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