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字建黨方針
五十字建黨方針是文革時整黨建黨的綱要,全文為:「一個人有動脈、靜脈,通過心臟進行血液循環,還要通過肺部進行呼吸,呼出二氧化碳,吸進新鮮氧氣,這就是吐故納新。一個無產階級的黨也要吐故納新,才能朝氣蓬勃。不清除廢料,不吸收新鮮血液,黨就沒有朝氣。」。
1967年10月27日,毛澤東指出:「黨組織應是無產階級先進分子所組成,應能領導無產階級和革命群眾對於階級敵人進行戰鬥的朝氣蓬勃的先鋒隊組織。」這是毛澤東在中共中央、中央文革小組《關於成立了革命委員會的單位恢復黨的組織生活的指示》文件上的批示。11月5日毛澤東又作了「吐故納新」的指示[1]。
1967年10月27日這段話當時被稱作「五十字建黨方針」,「建黨大綱」,成為1967年以來的整黨建黨工作的指導方針。這一方針的前提是階級鬥爭擴大化、絕對化,把國內主要矛盾、主要工作限定在階級鬥爭上,不提經濟建設,不提毛澤東自己論述過的「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與文革前乃至整個中共建黨以來組織工作的路線、方針的聯繫,是割裂而非連續的。
根據這一方針,整頓黨的組織的主題是以階級鬥爭為綱,形式是群眾運動、政治鬥爭。成了清除所謂政治上的走資派和思想上的修正主義分子,以致為九大做準備的中共第八屆擴大的十二中全會在北京舉行時,原八屆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被定為「叛徒」、「特務」、「裏通外國」、「反黨分子」的,佔總數的71%。八屆中央委員97人除去世10人外,能參加這次會議的只有40人,達不到法定人數。只得從候補中央委員中遞補10人為中央委員,才剛過半數。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到會者只有59人,占委員總數的29.9%,不足1/3。而被擴大參加這次會議的「中央文革小組」成員,軍委辦事組成員,各省、市、自治區革命委員會和各大軍區主要負責人,中央直屬機關等人員多達74人,占會議成員總數133人的57%還多。這些人不僅同中央委員一樣有表決權,而且有些被任命為組長、副組長(如江青、張春橋、姚文元、王洪文、葉群、吳法憲等),出現了非中央委員領導中央委員的怪現象。
同時突擊吸收不少文革中的造反派入黨,並提拔到各級黨政機關,乃至中央委員會裏。通過這一程序,鞏固1966年文革以來打倒走資派的激烈較量的政治戰果,使之組織化。
有的地方讓非黨學生代表擔任整建黨領導小組的副組長,讓非黨工人代表具體領導縣直一些單位的整建黨,讓非黨群眾代表參加審批支部,形成了極其錯誤的造反派入黨「三論」(優先論、當然入黨論、朝氣蓬勃論)和「三不批」(整建黨領導小組沒有群眾代表參加不批,新支部沒有造反派納新和更新支委達不到一定比例不批,納新黨員沒有造反派不批)的所謂整黨原則。整黨建黨運動,被後來的中共黨史評價為損毀了中共組織。
參考文獻及註釋
- 廖蓋隆等《中華人民共和國編年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劉志平《毛澤東、鄧小平建黨思想特色淺探》,《探 索》2000年 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