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國本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是本頁的一個歷史版本,由Talker對話 | 貢獻2006年1月9日 (一) 04:52 中国本部已移动到中国本土編輯。這可能和目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異。

中國本土,又稱 中國本部,英文China Proper,中英汶萊里都有待考證,有人說舊指清朝的內地十八行省,清朝將領土分為內地十八行省和外圍的滿洲、蒙古、新疆、西藏五部分,限制漢族只能居住在內地十八行省,而不得移居到其他地方。內地十八行省,作為漢族的法定居住地區,其範圍和歷史上的中國正統王朝的主要統治區大體一致。在清朝末年,內地十八省被一些中國人稱為「中國本部」,意指歷史上中國的心臟地帶,或相對於不斷變動的中國外圍之邊疆地區(包含亞洲內陸地帶與其它地方),。該名稱的出現,具有政治意味,辛亥革命之前的革命黨人亦以中國本部的十八省作為其「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範圍。但隨着時代的發展,中國本部的指稱範圍也在變化,由於清朝末年漢族人口大量移民中國東北,人們逐漸把東北看作也看作中國本部的一部分。而隨着中華民國的建立和全國的統一,對漢族的居住範圍的限制逐漸取消,中國的全境在政治上被逐漸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因此中國本部成了一個政治上不正確的詞彙,被人們所淡忘。

現在對很多中國人來說,中國本部一詞具有冒犯性,因其暗指中國的部分領土並非「本部」、「本土」,「中國本部」一詞由此可作為分離主義者的論據,是一種很不受歡迎的觀念,因此「中國本部」、 「中國本土」的觀念看來若非別有用心,便是陳腐而多餘。另一方面,支持台灣、西藏、新疆或內蒙古獨立的分離主義者則傾向於作出這樣的區別,他們甚至會直稱「中國本部」為「中國」,而以西藏、台灣等中國後來所添加的疆域為不屬於中國本部的其他屬地。然而,只要「中國本部」一詞以其通常用法用來表示中國人歷史上與文化人類學上的重心,而非政治相關的明確區分,則該詞彙的爭議性可以減輕。事實上,和歷史上的每個大國一樣,中國的演進是從核心區域至後來擴大成為實體,乃是無可爭辯的事實。


詞源

「中國本部」一詞在中文中出現較晚,但至遲在1905年,鄒容在其著作《革命軍》中,提到了「中國本部」(見該書第四章「革命必剖清人種」[1])。1922年,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也提到了中國本部。[2]

英文中,用「China Proper」來指內地十八行省,出現得更早,早在17世紀,就有了這種說法,但「中國本部」是否就是「China Proper」一詞的譯文,則有待考證。

但如果指中國心臟地帶,對應英文應當是China's HeartlandChina Proper的意義相當於中國本身應有之地新疆西藏內蒙古外蒙古等地區通常被視為在「China Proper」以外,台灣滿洲等地則存在爭議。該詞語所指涉的觀念為:中國政治體的歷史發展形塑了一個特定的「中國」社會體,而後期加入的其它領土並非一開始就是「中國」實體的一部分。很多人將此一詞彙當成是政治正確的用法,其觀念不為多數當代中國大陸人所悉。

清朝把統治區域分為內地十八行省和滿洲、蒙古、新疆、西藏五個部分,只許漢族人在內地十八省居住,限制其移民到其它地區。這十八個省分別為:直隸首都所在行省,現為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江蘇江西浙江福建安徽。17世紀以來,西方著作中常將清朝建省地區稱為「China Proper」,用來表示漢族的法定居住區,對此,有人將中文翻譯為「中國本部」或「中國本土」,該中文譯名何時出現仍待考證,但有人認為這是詞不達意的翻譯,「China Proper」更準確的翻譯應當是中國應有地區或者包含正當地區的中國

「China Proper」的範圍

「China Proper」的一種可能被接受的範圍是中國人觀念中的傳統疆域,或者說是漢族人所建立的朝代所統治的範圍。但這是個模糊不清的定義,因為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疆界,等朝甚至延伸至不被視為「China Proper」的地域,或甚至現代中國版圖之外。而東晉南宋則偏安一隅,當時的「中原」(即華北全境)由非漢族國家統治。清朝時期,全國粗分為各以不同的方式管制的五大區域:滿洲、內地十八行省、蒙古新疆西藏,而內地十八省則成為一個對「China Proper」疆界的傳統定義。但是,這個定義極為粗略,因為中國的文化、人種、與政體複雜度遠非界線分明的五大區域足以解釋與描繪。另一個曖昧情況由該18省自身導致:許多後人所排除於「China Proper」之外的地區,如台灣、東內蒙古中央與鄰近緬甸邊界的地區等,在清朝的部分時期的確屬於18省的範圍內。

「China Proper」十八省範圍大致如下:北抵內蒙古,西鄰西藏新疆,西南至緬甸,南達越南北部灣,東南至南中國海,東抵東海黃海渤海滿洲。其面積約400萬平方千米.

中國外圍為眾多中國非漢族部落所在,如匈奴突厥與其它存在於中國歷史上的少數民族。其中有些曾試圖入侵「China Proper」,但有時會被部份或全部漢化,如滿族人。

另外也應當提到目前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2002年前一直認為外蒙古(主要包括現在的蒙古國)是中國的一部分。

中文中的「中國本部」一詞

1875年時的中國心臟區域十八省。20年後,即1895年,台灣因馬關條約割讓給日本。請注意圖中雲南省的西北部,現為緬甸之一部分。

中國心臟區域十八省的範圍在清朝時期,和民族分佈或許有一定聯係;辛亥革命之前的革命黨人亦以十八省為其「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之範圍。但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的民族分佈、行政區劃頗有變遷,「中國心臟區域」已不再對應於人種、人口統計、或中國內部的行政區界。可能有西方人用「China Proper」來表示中國心臟區域,有人將其中文譯為「中國本部」、「中國本土」等。「China Proper」及其中文譯名「中國本部」、「中國本土」等詞不為多數當代中國大陸人所悉。「China Proper」的觀念可能暗示中國的心臟區域與滿洲內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原本是分離的;甚至可以說,位於「China Proper」之外的區域相較之下稱不上是中國的一部分。很多中國人覺得這樣的觀念具有冒犯性。

一個解釋此觀念的方式是參考使用「China Proper」及其中文譯名「中國本部」或「中國本土」等詞句。是用以將像英國法國這樣的國家區別自其殖民帝國的同樣架構。然而「China Proper」以外的地區不同於英法的殖民地,這種解釋通常會直接而且深重的冒犯到多數中國人民,甚至很可能被當成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侮辱。第二種方式是參考使用「漢族聚居地」或「漢族區」,但由於漢族已經成為滿洲內蒙古大部的主體民族,於新疆西藏也多有定居,但中國西南部卻有許多地區為少數非漢民族聚居的地方,因此這一説法亦不確切。另一個可用的說法是「中原」,在古籍中提及蒙古滿洲入主「中原」時,代表他們佔有「China Proper」,但現代「中原」主要指的是華北平原,或者單指河南地區,因此此詞過於狹隘。最後一個可能的稱呼方法是「一十八行省」或「十八省」,其為清朝治下,約略等於中國心臟區域的十八個行省。但「十八省」的說法對現代中國人來說相對陌生,因中華人民共和國目前轄有包含22個行省在內的33個省級行政單位。

由此可見,將以上是相當於中國心臟地區的區域(China's Heartland)稱為「中國本部」或「中國本土」,並不準確。漢族中國是不同的概念,中文中的「中國本土」大致相當於英文中的Native China,而在這個意義上除了對China Proper的有爭議的翻譯外也沒有「中國本部」的說法。如果是指漢族聚居地,要使用所謂Proper的概念,那麽也只能用「漢族本部」或者「漢族本土」(Han's land Proper),但正常情況下不會存在這種說法。

台灣

因為「China Proper」與台灣兩者皆為具爭議性之議題,台灣是否包含於「China Proper」的問題更具高度爭議性。

通常說來,部分台灣人或非台籍的台獨支持者主張台灣全然不是中國的一部分,無論是就歷史上、文化上或其它觀念立場上來說的「China Proper」。這樣的觀點自西藏新疆獨立運動的支持者獲得強烈的同情,這將助長「China Proper」與「China」(「中國」)兩者具差異性且互有區別的概念。

另一方面,不支持台灣獨立而贊成中國統一立場的人士均認為台灣在任何方面皆為中國的一部分。甚至有些人將「China Proper」等同於「中國全境」,且認為中國的所有地區,不論為漢人聚居與否,皆為一體且不可分割。

參見台灣問題條目以得知更多關於台灣的政治地位的爭論。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