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上海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砇玟旼留言 | 贡献2010年9月9日 (四) 04:31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上海话
母语国家和地区中国上海市市区及其近郊一带
母语使用人数
约1000余万
语系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管理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zh
ISO 639-2chi (B)
zho (T)
ISO 639-3wuu

上海话,俗称沪语,是主要分布于上海市区的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1]。上海话是现代吴语区中最强势的方言,在江浙一带乃至全国及海外各地华人社区都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有人将其当作吴语的代表。历史上的上海对外移民风潮,使得上海话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张,如在香港台湾以及美国日本等地区国家,上海话的影响力亦不小。

历史

上海话属于吴语太湖片。是现代吴语地区的最有影响力的方言。这不仅是因上海的城市地位,更是由上海话的历史形成和特点决定的。

上海旧属松江府,曾隶属嘉兴辖下,语言以嘉兴话为主。松江府成立后,松江地区方言在嘉兴话的基础上独立发展,形成吴语中发展相对滞后的松江话。根据《松江府志》记载:明代是“府城视上海为轻,视嘉兴为重”。而到清朝则是“府城视上海为轻,视苏州为重”。苏州话因其权威性和丰富的文学形式(吴语小说传奇弹词民歌等)对上海话也有过重要影响。

上海开埠后移民大量涌入,各路移民的语言对上海话造成了一番影响,尤以宁波话为重。因为宁波移民较多,现在上海话的第一人称复数“阿拉”和较多粗话脏话即来自宁波话。这样,形成以上海本地话(松江话)为主,多种吴语方言(苏州话宁波话为主)的共存、混杂和融合的新上海话。新上海话继承了老上海话的基本特色,融合了北部吴语的主流特征,一跃成为太湖片吴语区发展最快的方言,也替代传统的苏州话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吴语方言,并与苏州话一起成为当代吴语的代表方言。

人口迁移是造成上海话语音简化并成为各地吴语“最大公约数”和代表音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其他吴语使用者易于理解上海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所以上海话有成为吴语起码是北吴语地区的通用语的基础和趋势,曾经在80年代前成为长三角地区通用语。目前由于推广普通话,上海话在吴语区的影响力有所降低,主要原因是强制推广普通话,使得普通话取代了方言的作为主要的沟通工具。

口音分区

广义的上海话是指吴语太湖片上海小片的各吴语口音之和。依照古调类在今各口音中的分化情况,可分为市区、崇明、练塘、松江、嘉定五个口音分区。上海方言的分区与长江、古松江、古泖河水系的分布和走向,以及上海地区的历史行政区划的隶属关系密切。如崇明口音同其他江南4口音依江划界,明代以前,崇明岛归江北扬州路管辖,同海门启东关系密切,今崇明方言区特点较长江南岸各区更近于海门话和启东话。

市区口音即指狭义的“上海话”(也是通常所指的“上海话”),主要分布范围限于老市区,包括1984年黄浦南市卢湾徐汇长宁静安普陀闸北虹口杨浦共10区,面积148.96平方公里,人口约为600余万人。另市郊宝山南汇奉贤崇明4县(区)内15个市属农场也使用市区方言。

上海话内部可分为老、中、新三派。老派上海话为部分1920年前后出生、土生土长的老者使用,以旧上海县城(今南市区)的口音为代表,老上海称之为“城里闲话”,与城西徐家汇一带的“浦西闲话”、黄浦江以东的“浦东闲话”,以及原市区北部虹口一带的“虹口闲话”均略有区别。现行概念中的上海话实际包括市区中派和新派口音。中派上海话为1940年-1965年前后出生的上海本地居民所操的口音,常兼具老派与中派特征。新派口音的使用者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下。一般“中派上海话”较多被视为“正宗上海话”,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放送口音亦采用该口音。

语音

内部分歧

上海话内部有分歧,主要以年龄区别老派、中派和新派。

  • 老派:声母27个,韵母51个,声调6个(阴平、阴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 中派:声母28个(增加[ʑ]),韵母43个,声调5个(阴平、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 新派:声母28个,韵母32个,声调5个(阴平、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下面关于语音的具体描写以中派上海话为基础。

声母

跟多数其他吴方言一样,上海话拥有一整套的浊塞音、不送气清塞音和送气清塞音的对立。此外,还有一套对立的清擦音和浊擦音。

  唇音 齿音 齿音 龈颚音 软颚音 喉音
送气塞音 p t ʦ ʨ k ʔ
送气塞音 ʦʰ ʨʰ  
(松)浊塞音 ʥ̻  
(松)鼻音 m n   ȵ ŋ  
先喉塞鼻音 ʔm ʔn   ʔȵ ʔŋ  
擦音 f   s ɕ   h
(松)浊擦音   ʑ̻   ɦ̻
先喉塞近音 ʔʋ    
(松)边音 l      
先喉塞边音 ʔl      

韵母

开口韵 齐齿韵 合口韵
阴声韵 入声韵 阳声韵 阴声韵 入声韵 阳声韵 阴声韵 入声韵 阳声韵
a ɐʔ ã ia iɐʔ ua uɐʔ
ɛ əʔ əɲ iəʔ iəɲ uəʔ uəɲ
i iɪʔ y yɪʔ yɪɲ
ɔ ɔʔ ɔ̃ iɔʔ iɔ̃ uo/ʊ
ø
ɤ ɯ

中古汉语[-m]韵尾和 [-n]鼻韵尾在上海话中合流成鼻化,并最终丢失而并入了阴声韵。一些中古汉语的[-ŋ]韵尾也变成了鼻化音。中古汉语的[-p -t -k] 在上海话中已经变成喉塞音[-ʔ]

[u]的实际发音上是不圆唇的。

声调

上海话音调向重音化方向演变,声调从8个合并成5个,实际上只余下一个降调(阴平)和一个平升调,变得十分简单。这使得上海人讲话声调的自由变体相当宽泛,如降调调值读成“53”、“51”、“552”都不影响听感,平升调读成平降升调也不会影响理解。语音随着词汇语法词双音节连调成为主流以后,上海话在吴语中最快进化到“延伸式”连调,后字都失去了独立的声调而弱化粘着,重又向屈折语变化。前字有声调音位的作用,除此以外,只有一高一低或一低一高,上海话语流中的语音词读音已像日语的读法。

目前,上海话语的语流中,相对稳定的音位有两类,一类是声母,一类是前字声调,这两类为首的音位对上海话语音正起着重要的稳定作用。(钱乃荣《上海语言发展史》)

由于人口融合带来的快速蜕变,加之中、新派语音愈见受到普通话的大量影响,音节及声调皆趋于简化,已经越来越失去吴语的代表性及特性。所以说上海话已成为一种“有声无调”,仅有音高重音的独特汉语方言

表记

请参见:上海话拉丁化方案

上海话作为一种重要的吴语方言,有不少拉丁化方案。这些拉丁化方案,基本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乃是上海开埠前后直至民国,西方传教士为了便于在本地传教,制定了多种上海话罗马字圣经等基督教文献翻译为上海土白。较为著名的是上海话教会罗马字,例如:顾维钧Koo Vi Kyuin。

第二个阶段,乃是民国五四运动之后。受同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及汉语拉丁化运动影响,多种中国本土人士设计的吴语拉丁化方案得以面世。其中,与“北拉”同时期的“江拉”是这个阶段的代表。

第三个阶段,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上海话的研究得以恢复,上海话教学也产生对上海话拼音方案的需求。此时涌现出不同学者的上海话拼音方案。2001年,网上方言运动的发起人在新浪网推出了一套以国际拉丁字母拼写和转写习惯为基础的拼写方案——“上海闲话abc”。之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上亦涌现出一批上海话拼音方案。包括一些非拉丁文字的方案,比如以日语假名、韩语为基础的方案。

词汇

移民的方言在不同程度上冲淡了上海话中的土语特征,发展了吴语公约数的成分。如“地方”取代了“户荡”、“场化”,“外头”、“外面”取代了“外势”、“外首”,“左面”取代了“左半爿”,“拿”取代了“担”,“汏”取代了"净",“回去”取代了“归去”,“难为情”取代了“坍铳”。上海话在原松江片方言底层的基础上迅速发展,使属于吴语临海僻远地带的、原来发展最为缓慢的、较苏州话嘉兴话保留更多古老特征的旧上海话,在百年内一跃成为吴语诸次方言中发展最速的新上海话。

常用单词示例

国际音标,按照中派上海话。

普通话 国际音标 汉字
上海话 [zɒ̃.'he.ɦɛ.ɦʊ] 上海闲话
上海人 [zɒ̃.'he.ȵɪɲ] 上海人
[ŋu]
我们、咱们 [ŋu.ȵi] [ɐʔ.lɐʔ] 我伲、阿拉
他、她 [ɦi] 渠(俗作“伊”)
他们 [ɦi.la] 渠拉(伊拉)
你、您 [nɔ̃]
你们 [na] [2]
你好 [nɔ̃.hɔ] 侬好
再见 ['tse.ɦue] 再会
谢谢你 [ʑ̻ia.ja.nɔ̃] 谢谢侬
对不起、劳驾 [te.vəʔ.ʨʰi] 对勿起
但是、可是 [dɛ.zɿ] [dɛ.zɿ.ne] 但是、但是呢
[ʨʰɪɲ]
那个 [ʔe.tsɐʔ] [ʔi.tsɐʔ] 哎只、伊只
这个 [gəʔ.tsɐʔ}] 搿只
那里 [ʔe.tɐʔ] [ʔi.tɐʔ] 哎𡍲、伊𡍲
那里(远指) [ʔe.mi.tɐʔ] [ʔ.mi.tɐʔ] 哎面𡍲、伊面𡍲
这里 [gəʔ.tɐʔ] 搿垯(个垯)(该耷)
[ɦiɤɯ.təʔ] 有得
在、正在 [lɐʔ.he] 来许(俗作“辣海”)
现在 [ɦi.ze] 现在
现在几点了? [ɦi.ze ʨi.ti 'tsɔ̃] 现在几点钟?
哪里 [sa.di.fɑ̃],[ɦa.ɺi.tɐʔ] 啥地方、何里𡍲(俗作“嚡里搭”)
什么 [sa]
[sa.ɲɪɲ],[ɦa.ɺi.ɦue] 啥人、何里位
为什么 [ɦue.sa] 为啥
什么时候、何时 [sa.zəɲ.kuɑ̃] 啥辰光
怎么 [na.nəɲ],[na.na],[na.nəɲ.ka] 哪恁、哪哪、哪恁介
多少钱? [ʨi.di] 几钿?
对、是 [ɦe] 欸,对个
不对、不是 [],[vəʔ.zɿ],[m̩.məʔ],[viɔ] 呒、勿是、呒没、覅
电话号码 [di.ɦʊ ɦɔ.dɤɯ] 电话号头
[ǫʔ.ɺi.ɕiɑ̃] 屋里向
洗手间在哪里? [da.sɤɯ.kɛ ɺəʔ.ɺɐʔ ɦa.ɺi.tɐʔ] 汏手间勒何里𡍲?
晚饭吃了没有? [ɦia.vɛ ʨʰɪʔ.ku.ləʔ va] 夜饭吃过了𠲎(又作“𠳝”)?
我不知道 ɯ; vəʔ.ɕiɔ.təʔ] 我勿晓得
您会说英语吗? [nɔ̃ 'ɪn.vəɲ ɦue.təʔ kã va] 侬英文会得讲𠲎?
我爱你。 ɯ; e ɔ̃] 我爱侬!
我爱慕你。 ɯ; e.moʔ nɔ̃] 我爱慕侬。
我很喜欢你。 ɯ; ɺɔ 'huø.ɕi nɔ̃ ɦəʔ] 我老欢喜侬个!

特有词汇

猪头三和寿头,洋盘和冲头,轧台型和出风头,大兴和大卡,赤佬、掼浪头、狗皮倒灶、扒分、吃生活,差头。
具体如下:

外加:而且;另外
触祭:吃饭
豪扫:赶快;抓紧
瘪塘:小凹坑
闷脱:吃瘪;没话说
架梁:眼镜
戳气:讨厌;烦人
洋盘:外行
辣手:厉害;特别麻烦
拗分:抢劫(孩子间的小额金钱)
老派:警察(派出所的派)
黑猫:保安
派派:堂堂;怎么说也算是...
弄怂:捉弄
热昏:头脑发热或发晕,一时冲动
屈死:傻瓜
腻腥:恶心
寿头:吃了亏的傻瓜
铳头:容易被骗的傻瓜,俗作“冲头”
繑边:托儿,俗作“撬边”
模子:汉子
煤饼:妓女
大兴:假货
扒分:赚外快
差头:计程车
推扳:蹩脚
刮三:尴尬、不识时务
殟塞:胸闷、郁闷
横𠡒:不讲理,俗作“横对”
厌气:寂寞无聊
戳㑚:受挫折后发出的语气词,相当北方话“我操”
阿诈里:骗子
小赤佬/小棺材:市井对小孩子的俗称;骂(年轻)人的话
小鬼头:小孩子
一记头:一下子
夜壶蛋:胡混、搅局、混水摸鱼
敲煤饼:嫖娼
轧姘头:婚外恋,红杏出墙
孛相杆:玩具,亦作“白相干”
装模样:装傻
人来疯:过度兴奋下的装疯卖傻
触霉头:时运不济;倒霉
头皮翘:刺头;不服软
豁翎子:暗示
骂山门:骂街
解山河:聊天、侃大山,亦作“嘎山河”
饭泡粥:废话太多,也指脑满肠肥的人
洋泾浜:不标准的外文
拿摩温:蝌蚪;后延伸为旧时上海的外国工厂内的监工
内插袋:原指上衣内侧口袋,引申为通过关系做到一般做不到的事
脑力衰:形容脑子有问题
横竖横:豁出去了,源于俗语“横竖横,拆牛棚”
捉扳头:找茬

敲竹杠:敲诈
猪头三:蠢货
老具三:月经,或泛指不干净的东西
立壁角:罚站
轧闹猛:凑热闹
拎勿清:看不清形势、搞不清状况
吃家生:吃大亏,倒大霉或被硬物撞到
掼浪头:穷摆谱
上街沿:人行道
下街沿:车行道
吃生活:揍人
做人家:会过日子
戳壁脚:背后说人坏话
戆棺材(或戆大):傻瓜
戆噱噱/寿噱噱:笨、蠢
路道粗:人脉广,有本事
劈情操:谈心、聊天、叙旧、喝咖啡、坐酒吧等
混腔势:混过去算数,混蒙过关
寻齁势:找茬
拆烂污:失信,不负责任
煨灶猫:精神不振的人
妗夹夹:得意、飘飘然,俗作“鲜格格”
拿伊做脱:把他干掉
搞搞路子:让……搞清楚(事情的)状况
行尽行是:非常多
雷响霍闪[ɕiɪ]:打雷闪电
贼脱嘻嘻:轻佻;不正经
贼头狗脑:偷偷摸摸
搞七捻三:瞎搞、乱说
红头阿三:上海旧时外国租界印度巡捕、打手及门童,后延伸为泛指印度人
狠三狠四:态度凶巴巴
老三老四:小孩装大,没大没小
勒陌生头:突然,一下子,源自“着陌生头”
投五投六:慌慌张张、不安稳
神知无知:迷迷糊糊或胆大妄为
一天世界:一塌糊涂,到处都是
一塌刮子:一共,总共
夯不啷当:一共,总共
五虚六肿:肿头肿脑
啋咚哩啋:剪刀石头布
木知木觉:不机灵、反应迟钝
幺二角落:不起眼的小角落
年夜三更:年底
瞎七搭八:瞎说
假姿假颜:装腔作势
连档模子:合伙骗人
脱底棺材:入不敷出的人
奥斯两百开/奥斯两开:暂停
污搞百叶结:瞎搞、乱说
空麻袋背米:空手套白狼;不付出就想得回报
五斤夯六斤:说话声调语气凶悍
烂煳三鲜汤:做出的事情的不像样
有浪头没浪花:故作声势
额骨头碰到天花板:撞到大运
阿乌卵冒充金刚钻:外行冒充内行

外来词

19世纪20世纪初的时候,由于频繁同外来语接触,上海话吸收了大量外来词汇,通过音译意译引申义等形式融入了上海话中。其中联系较多的语言有英语和粤语等。如“亨白浪打”便出自粤语;“凡士林(vaseline)”、“水门汀(cement)”便出自英语。虽然这些外来词汇中很多都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增加了许多上海话甚至普通话中的词汇。很多词汇一直沿用至今,如:蹩脚(bilge)、高尔夫球(golf)、啤酒(beer)等,部分词汇已经传至其他方言区(包括官话区),成为汉语中被普遍认同的词语,如:麦克风(microphone)、时髦(smart)等。

具体如下:

bilge:蹩脚
beg say:瘪三
Broadway:百老汇
butter:白脱,即黄油
Corner ball:康乐球
cement:水门汀
chance:混“腔司”
Cheat:“赤”佬
colour:克拉
Dear:嗲
Dashing:着“台型”
Fancier:“发烧”友
Get:“轧”朋友 轧闹猛
Hollywood:好莱坞
Juice:退“招势”
Kite:小“开”
Leads:接“翎子”
litter:邋遢(一说该词源自满语
let me see see:来脱米西西,让我看看
Microphone:麦克风
Monkey:“门槛”精
Much:麦克麦克


on-sale:盎三
party:派对
Plug:插扑扑罗头
roof window:“老虎”窗
Russian:罗宋
Simons:席梦思
Smart:时髦
society:十三点 十三点以前也有“交际花”的意思。
sofa:沙发
Spring:弹簧 始别灵
Starter:斯带脱
Steam:热“水汀”
Stick:史的克 老“狄克”,拐杖
telephone:德律风 见民国时期小说描述上海人说话,如《马永成》,现已不用。
too bad:推板 例:格个人推板勿啦
trick:触揢(促掐)
goal:高尔(守门员)

发展现状

1930年代是上海话的黄金时期。和香港类似,上海的作家们意译或者音译很多英文单词,用到书面文本中去,通过当时上海极其发达的各种平面媒体进行传播,然后被普通话吸收。但近二十年来,由于普通话的推广与对普通话的依赖,上海话的造词能力严重衰退,只出现了一个语式“勿要忒……”,以及“淘浆糊”等屈指可数的几个新词。

1980年代后期开始,上海各学校统一用普通话授课,很多学校对说方言的行为扣品行分处理。可以说是“进了学校门儿,就到了北京城儿”了。另外在媒体传播方面,政府取消了几乎所有广播电台和电视节目中的上海话内容。90年代初,上海话的电视连续剧《孽债》受到上海观众的欢迎。但是第二部沪语连续剧在开播之前被叫停,后来只播出了普通话配音版本。在近几年上海的电视荧屏上也出现了一些以上海话为主要语言的情景喜剧,如《老娘舅》等。很多上海话培训部也因为学员不够而关门。著名沪剧演员马莉莉发现已经很难招聘到发音合格的年轻沪剧演员,对此她曾提出建议,要求对上海话进行保护。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对此做了肯定的批示。[3]

2001年,网上方言保护运动发起人上海闲话abc发表【吴语文化价值及推广普通话文化缺陷 】一文揭开了吴语保护运动的序幕[4]2005年以来,上海舆论界“保卫上海话”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当今许多上海的儿童已经无法全部使用上海话和他人沟通了,甚至出现全然不会讲的情形。《新民晚报》某文认为“在浦东讲上海话是没文化的表现”[5]。招致上海本地人广泛批评。对于日益增长的保护传统上海话的舆论呼声,上海市的教育部门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在主要的公立幼儿园内,都配置了上海话的教师。儿童们每周会有一节上海话的课程[6]

上海话的处境严峻,有可能会是中国主要方言中最早消失的一个。[来源请求]上海作为中国最繁华,经济及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推广普通话,在促进经济发展,减少人与人之间沟通障碍方面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造成了传统方言的消失,以及传统地域文化的消失。

来源注释

  1. ^ 另一种说法是苏沪嘉小片拆分苏嘉湖小片上海小片,这样上海话则属于上海小片
  2. ^ 源自“尔[n]拉”合音
  3. ^ 山坳中的上海话
  4. ^ 吴语文化价值及国语文化缺陷
  5. ^ 新上海人”,浦东密集度最高,办公大楼里最多。到浦东,尤其是陆家嘴,都说普通话,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有点像美国土著红种人。, 《新英雄闯荡上海滩,不限户籍个个精英》, 2月4日, 上海《新民晚报》
  6. ^ 幼儿园小孩要学上海话 “乡土文化”正式被纳入课程

参考资料

  • 钱乃荣著,《上海语言发展史》
  • 上海闲话碎语 著者:薛理勇,出版社:上海辞书,ISBN:7532619206

外部链接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