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
粵語 | |
---|---|
Jyut9 jyu5 | |
母语国家和地区 | 粵語使用者在中國大陸主要分佈在廣東的中西部及廣西的中南部,还分布于印尼北蘇門答臘省棉蘭市、聖誕島、馬來西亞、越南、美国、加拿大、澳洲、新西蘭等國家和地區的華人社區中 |
区域 | 廣東省絕多數地區(主要集中於珠江三角洲地区)、香港、澳門;廣西壮族自治区(柳州、桂林一帶除外) |
母语使用人数 | 約6700萬-1.3億[1] |
語系 | |
官方地位 | |
作为官方语言 | 香港 澳門 苏里南(認可地區語言) |
管理机构 | 香港政府公務員事務局法定語言事務部 香港教育學院語文教育中心 |
語言代碼 | |
ISO 639-1 | zh |
ISO 639-2 | chi (B) zho (T) |
ISO 639-3 | yue |
粵語是一種屬汉藏语系汉语族的聲調語言。在中國廣東、廣西及香港、澳門和東南亞,以及北美、英國和澳洲華人社區中廣泛使用。它的名稱來源於中國古代岭南地區的「南越國」(《漢書》作「南粵國」)。古代「越」和「粵」是通假字,指華南百越地區。明清近古以來兩個字的含義開始有所區別,前者多用於江浙吳語地區的,後者多用於嶺南兩廣,長期作為嶺南地區的統稱。歷史上兩廣別稱「兩粵」,广东为“粤东”,广西为“粤西”。直至民國時期,“粤”才逐漸收窄范围被用作广东省的簡稱。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粤”有广义(嶺南)和狭义(仅指广东省)之分。“粤东”“粤西”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指代范围也截然不同。粤语的起源和發展成熟的年代远在宋代两广初分之前。在历史文化層面上看,“粤语”事實上是广义上的“岭南语”,而非“廣東話”。
在語言學分類上,中國北方學者與一些兩廣及西方学者間存在分歧。在中國國內,大多數漢語方言研究者將粵語作為漢語的一種方言看待,並認為現代漢語是單一語言;另一部分中國國內學者和西方語言學家則認為粵語是一門獨立的語言。兩者各有其語言學的依据。[3]
名稱
「粵語」之名源於古代嶺南地區的舊稱「南越(南粵)[4]」,是一個泛稱。民間亦稱「白話」、「廣東話」等,在美洲華埠則被稱為「唐話」。而「廣府話」、「省城話」這兩個俗稱則專門指舊廣州府地區(今廣州及周邊南番順地區)、香港、澳門、梧州地區的粵語,範圍比「白話」概念小,現在一般稱為「廣州話」。
在中國境內,廣州及周邊城市,人們習慣稱粵語為「白話」或「廣州話」等。在大量香港人及澳門人居住的地方由於大多數原居地為廣東一帶,多自稱為廣東人,故大部份曾接觸操粵語的廣東人一般称为他們所說的就是「廣東話」,而普遍操廣東話的廣東人都無暇解釋本身並無心情去介定或向他人仔細解釋自身操的就是粵話。自身為廣東人就順理成章講廣東話。東莞和深圳、省內其他地區的人們稱之為廣州話或白話;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粤语使用者因所住區域並非廣東,通常稱自己所說的粤语为“白话”。這裡“白话”專指粵語,意義與國內其他省市的「白話」概念並不相同。海外华人社区和中國其他非粵語省市普遍使用「粤语」或「廣東話」這兩個名稱。
「廣東話」這一名稱一般在港澳、海外華人、中國內地其他省份人士使用。但要注意的是,「廣東話」並不是在整個廣東省普遍使用(如客家人和潮汕人一般分別說客家話和潮汕話);另一方面,它又會在廣東省以外如廣西一帶通用。所以兩廣本地人,無論母語是否為粵語,一般不用「廣東話」這個名詞。粤语在中國大陸的使用范围并不仅限于广东省,也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廣西粵語使用者一般沒有「廣東」認同,普遍不以「廣東話」指稱粵語;而「廣東話」這個名詞指代意義亦見模糊,無視其他非粵語的廣東方言如客家語、潮汕語等的存在。另粵語的發源地究竟位於廣東境內還是廣西境內學界尚有爭議,因兩廣之分始於宋朝,而粵語形成和定型的歷史遠在宋朝之前,彼時尚無「兩廣」之分,固確切的發源地難以確證。「粵語」的「粵」字來源不是「廣東省」簡稱,而是古代嶺南的「南越國(南粵國)」,以及后世延伸而出广义的“两粤”。因此「粵語」不等於「廣東話」。當然,就如美國人也會稱呼他們所使用的語言為「英語」一樣,「廣東話」這一名稱雖然概念不清,但因為在港澳、海外華人、中國內地其他省份人士普遍使用,所以它依然有它的意義。
以上各種民間俗稱所指範圍都比語言學上的粵語概念小。在語言學上,粵語是一個語言总稱,包括通常意義上的各種兩廣白話、廣西平話、海南儋州話、邁話、蜑家話等。它们具有相似音系、语法及词汇,彼此共同点比相异点多得多。基于这些共同特征,它们被纳入语言学上“粤语”定义中。
通行地域
粵語通行於廣東、廣西境內,海南島部分地方,香港、澳門,以及一些海外華人社區。其份佈大致如下:
廣東省境內純粹屬粵語或以粵語為主的縣市有46個,佔全省面積的1/3以上,即廣州、佛山、順德、江門、深圳、茂名、中山、珠海、南海、番禺、東莞、肇慶、龍門、佛岡、增城、從化、花都、清遠、連州、陽山、連山、懷集、廣寧、四會、三水、高要、雲浮、高明、新興、鶴山、封開、郁南、德慶、羅定、陽春、陽江、信宜、高州、化州、吳川、台山、開平、新會、恩平、斗門。此外,惠州、韶關、湛江、海豐、博羅、惠陽、惠東、仁化、樂昌、英德、寶安、電白、遂溪、雷州、徐聞、廉江等16個縣市也有部分地區講粵語。
廣西壯族自治區通行粵語的縣市有24個,即南寧、橫縣、貴港、桂平、平南、藤縣、梧州、玉林、北流、容縣、博白、陸川、防城港、欽州、合浦、浦北、靈山、北海、蒼梧、岑溪、昭平、蒙山、賀州、鐘山、百色、崇左、扶绥、宁明、凭祥、龙州。
广西其它不通行粤语的城市中均有粤语人口分布,通常是沿河的街道。桂中由于民国时期新桂系移民开发,有为数不少的粤语村庄。
此外,海外華僑及華裔中以粵語為母語的也很多,他們主要分佈在東南亞、南北美洲、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美洲華僑和華裔幾乎百分之90%以上的祖籍都是粵語地區,不過近年由於中國大陸移民稍有增多,粵語比例稍微下降,但粵語仍然是絕大部分華僑的母語和日常用語。
歷史
近期有學者用統計方法推論出三代周朝時使用之語言可能為現代粵語之前身[5]。而史學家普遍同意,粵語的歷史發展,自秦朝時期至現今,至少已經歷了約2,200多年的時間。
秦漢時期
自上古時期,居於嶺南地區的多個土著部族被居於中原地區的華夏族人稱為百越,南越族為其中一支。秦始皇南下攻取「百越」後,華夏族人來到嶺南地區,多數南越族人與華夏人雜處,少部分南越族人逃往山區或更南方的地區。秦朝滅亡後,南海郡尉趙佗兼併桂林郡和象郡稱王,建立了嶺南第一個封建王朝南越國。南越國時期實施和輯百越政策,華越和平雜處,相互通婚,逐漸形成一種混合語形式的原始古粵語。這一時期是粵語出現雛形的時期。在漢朝的鼎盛時期,華夏族融合當時周邊多個民族演變成漢族,陸續有漢族人遷入嶺南,隨之帶來中原漢語,開始對原始古粵語產生疊加式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再次處於長年內戰,北方更首次淪陷到北方草原民族手中,以致不少中原人南逃至嶺南地區,嶺南地區漢族人口大量增加。這是中國歷史上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一次高峰期。當時中原傳入的漢語與秦漢時期形成的古粵語混合,進一步疊加影響古粵語,逐步改變了古粵語的面貌,拉近了古粵語和中原漢語的距離。這一時期是粵語的成長時期。
唐宋時期
在唐朝鼎盛時期,嶺南地區的漢族人口進一步增加,與漢族長期雜處的南越原住民多數已被漢化。部分百越部族在漢族分佈較少的山區裡繼續保持自己的語言文化。這一階段粵語再次進一步受唐代中原漢語疊加影響,成爲一種既能對應中古漢語發音又有自身獨立詞彙和文法結構的成熟語言。唐朝滅亡後,燕雲十六州淪陷達四百年之久,宋朝時期,北方更再次淪陷到北方民族手中,以致中原人逃至嶺南地區,這是中國歷史上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二次高峰期,也是最後一次拉近粵語和中原漢語差別的時期。
元明清初時期
明朝至清朝中期,中原的官話韻尾進一步消失(現代官話僅存-n/-ng韻尾,-m尾与-n尾合并)。又有連接i/ü韻母的g/k/h聲母被完全顎音化成j/q/x聲母(如「吉其兮」三字在中古漢語和現代粵語均帶有g/k/h聲母,在現代官話則被完全顎音化而混合在j/q/x聲母);粵語則平穩而緩慢地變成現代粵語,按粵語韻母長短把陰入聲派入上下兩種陰入聲(如「色錫」兩個陰入聲字分別帶有短和長的韻母,前者被派入尖銳的上陰入聲,後者被派入近似陽入聲般低沉的下陰入聲),西洋學者在清朝中後期見證粵語不再分辨z/c/s聲母和j/q/x聲母的過程(現時香港帶有sh/ch的粵語音譯英文名詞可被視為活化石,因為當時sh/ch未有混到s/ts之中,例如沙田的沙-sha)。
清朝中末時期
由於清朝閉關自守,僅保留廣州作為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故相當一部分外國人來到中國後掌握的漢語是粵語而非官話,不少地方官員為了與外國人經商議事亦常常接觸粵語。粵語進入第一次全盛時期,此時期大量粵商西進,以廣州為中心向西部擴散,進入梧州成為廣西的粵語中心,并沿浔江、郁江一线进入广西南部腹地,至南寧取代桂柳官话、壯語、廣西平話作為通用語;有极少量粤语人口从桂平一线折向西北,进入广西的桂中平原,但这一线的粤语人口多居住于沿江市镇码头附近,虽然对当地桂柳官话的词句字义有一定影响,但未能改变桂中平原原有的语言格局,反而被当地人同化其通用语言,粤语仅能保存于其家族生活中;同时海南沿岸也有粤语人口分布。
鴉片戰爭後又有大量的廣東人遷移到北美洲、歐洲、澳洲和東南亞等各地,粵語開始傳播到世界各地。
近代
中華民國成立時,雖然用北方白話文取代文言文正式書寫的地位,但粵語的實際使用未受到任何限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普通話」,由於大量政治運動的影響,推普工作無法展開。
1980年代改革開放後,為吸引港商、海外華人到廣東投資,粵語不但未受到來自北方的南下大軍的影響,反而受香港電視、電影、音樂影響,大量北方人學習粵語,令粵語進入第二次全盛時期。粵東的汕頭、潮陽、海陸豐等閩語區開始大量學習粵語,逐漸變為雙語區,方便港澳人士投資。粵北客家地區亦慢慢雙語化。
在香港、澳門和海外,由於不受普通話政策的約束,粵語在港澳被廣泛運用於教育、行政、法庭、新聞傳媒、娛樂、音樂、電影、電視當中,發展出獨具特色的現代粵語流行文化,對南粵文化和粵語的保護起了極大的作用。不過近年香港已經有部分學校使用普通話教中文,認為普通話有助於學習中文。
現狀
目前廣東省9千萬人口當中, 使用粵語人口大約有6700萬,加上廣西1000萬, 香港700萬, 泰國5百萬,星馬4百萬, 美加2百萬,使用地區廣泛。粵語不僅在海外華人社區中被廣泛應用,而且支持著香港文化及南粵文化為中心的粤语文化,這使得粵語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可以說是目前世界上有較強生命力的語言之一。目前粵語已經成為澳大利亞第四大語言,加拿大第三大語言,美國第三大語言[6]。此外,粵語亦是唯一除普通話外在外國大學有獨立研究之中國漢語,亦是唯一除普通話外拥有较为完善文字系統的汉语,而且可以完全使用汉字(粤语字)表达。
廣州話口音是約定俗成的、國際承認的粵語的標準音,大多粵語字典以廣州音為準。廣州以粵劇、粵曲等傳統藝術長期保持廣州話的標準地位,至1970年代末以後,香港粤语流行曲、粵語電視劇及粵語電影強勢影響廣東地區,繼而輻射影響中國內地的非粵語省市。民間的香港口音跟廣州口音並無明顯分別,只是在語感上有少許差異,因兩地在不同社會體制下沿用不同的習慣語彙,用詞有所不同,以及兩地教學改革所導致。針對近年來香港年輕人懶音增多的現象,香港的一些大學教授發起了粵語正音運動,以何文匯主張的讀音取代現時通用的讀音,此主張受到廣東及香港的粵語學者反對。有些粤语方言和广州话较為接近,如廣西的邕潯方言、欽廉方言;而广东台山的四邑方言、广西東部-廣東西部的勾漏方言、廣東西南部的高陽方言、海南島的儋州方言,以及珠江三角洲東側的莞寶方言,就跟广州话口音差异非常明显。
爭議
由學者葉煥峰提出,閩語客語越南語皆以不同大程度保留幫滂並明原聲母而無輕脣化,粵語幫滂並明重脣音脫落嚴重,與今官語相同。質疑最後改變粵地語音非北宋廣韻時期,而是南宋末期襄樊之戰後經襄陽成都等地逃往今粵地,與端宗幼主路線不同。
主要特點
音系特點
聲母
粵語聲母數量較少,多數粵語方言聲母數量都在20個左右。多數粵語(廣府粵語除外)普遍存在齒尖音聲母 [ θ ] 或邊擦音聲母 [ ɬ ],後者亦普遍存在於壯語、臨高語、黎語之中。除廣府粵語外的多數粵語方言都具有明顯的內爆濁音,這類濁音與古漢語的全濁聲母沒有對應關係。
中古漢語的全濁聲母在現代粵語中絕大部份被清化,中古全濁聲母今讀塞音或塞擦音按古四聲的送氣情況有四種:
中古全濁聲母今讀塞音或塞擦音的送氣情況是粵語方言劃分的參考之一。中古全濁聲母一律不送氣的,劃分為勾漏粵語;中古全濁聲母一律送氣的,劃分為吳化粵語;廣府粵語、四邑粵語和高陽粵語今讀陽平陽上的字送氣,今讀陽去陽入的字不送氣[7]。
元音
粵語存在長短元音a的對立現象,有些著作將長短a標作 /aː/ 和 /a/ ,但亦有一些人士認為長a和短a之間存在音位差別,據此質疑粵語長短元音對立的觀點。粵語長短元音對立現象跟壯語長短元音對立現象本質是完全相同的,長短元音之間都存在音位差別,並不是單純的時長差別[8]。
韻尾
粵語包含[p]、[t]、[k]、[n]、[m]、[ŋ] 六種輔音韻尾,前三種為促音尾,後三種為鼻音尾;另外各種粵語拼音方案亦把復韻母的第二個元音如[i]、[u]、[y]等作為元音韻尾處理。
聲調系統
粵語具有八至十個聲調。東莞粵語在所有粵語中最少,只有八個;多數粵語方言有九個聲調;勾漏粵語和平話方言有十個聲調。標準粵語具有九個聲調,六至七個固定調值,按照「平上去入」的命名方法,這九個聲調名稱分別為: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上陰入、下陰入、陽入。其中「下陰入」由「陰入」按韻母短長分化而來。一些粵語方言「陽入」也按韻母短長分化成兩個,從陽入中分出上陽入,共計四個固定入聲調,如勾漏粵語、四邑粵語等。關於粵語的發音和拼寫,詳見粵語羅馬化方案(粵語拼音或粵語羅馬字)、教育學院拼音方案。
粵語詞彙和語流中存在一些固定的變調,如「局」字,在詞尾時會固定地變讀成一個調值為35的上揚型變入聲,不屬於固定聲調中的任何一個。因此若計變調,粵語的聲調數目通常可達十四至十五個[9]。
聲調名稱 | 陰平 | 陰上 | 陰去 | 陽平 | 陽上 | 陽去 | 上陰入 (短陰入) |
下陰入 (長陰入) |
陽入 |
調值 | 55/53 | 35 | 33 | 21/11 | 13 | 22 | 55 | 33 | 22 |
漢字舉例 | 分 | 粉 | 訓 | 焚 | 奮 | 份 | 忽 | 發 | 佛 |
代表數字 | 1 | 2 | 3 | 4 | 5 | 6 | 7 (1) | 8 (3) | 9 (6) |
粵語拼音 | fan1 | fan2 | fan3 | fan4 | fan5 | fan6 | fat1 | faat3 | fat6 |
粵語方言 | 陰入 | 陽入 | ||
上陰入 (短元音) |
下陰入 (長元音) |
上陽入 (短元音) |
下陽入 (長元音) | |
東莞莞城話 | 4 | 3 | ||
靈山縣城白話 | 55 | 22 | ||
廣州白話(標準粵語) | 55 | 33 | 22 | |
南寧白話 | 55 | 33 | 22 | |
左江白話 | 55 | 33 | 22 | |
左江平話 | 55 | 33 | 35 | 22 |
扶綏龍頭平話 | 55 | 33 | 22 | 13 |
百色那畢平話 | 55 | 33 | 22 | 24 |
橫縣縣城白話 | 55 | 33 | 22 | 24 |
賓陽新橋賓陽話 | 55 | 33 | 22 | 52 |
博白縣城白話 | 55 | 33 | 11 | 22 |
玉林白話 | 55 | 33 | 22 | 11 |
廣寧白話 | 55 | 33 | 22 | 214 |
四會白話 | 55 | 33 | 22 | 213 |
台山白話 | 55 | 33 | 21 | 32 |
注釋:
文白異讀
粵語存在文白異讀現象,其形成原因主要是以白讀音模仿宋朝《廣韻》的中古漢語發音。一般認為粵語文讀音出現的頻率不高,沒有高度異化的文讀音。最常見的形態是以白讀音-eng韻母取代文讀音-ing韻母(如命/釘/聽/嶺白讀-eng,文讀-ing)。其他文白異讀聲母如:近(gan6-)代/遠近(kan5-)。
也有觀點認為粵語文白異讀很普遍,持此觀點者如葉煥峰等學者。該觀點認為粵語知徹澄母轉謂端透定母,影晓匣云以不同程度分化成非敷及零聲母,王黃不分、因欣不分。對于粵文白異讀很少的傳統認識,可能由於粵語的語音「存古」程度被嚴重高估,甚至被認為是宋代官語語音化石;另一方面也可能跟京蘇粵白話文運動有關。粵語止攝支之脂韻文白二讀,遇攝魚模虞韻文白二讀,當中四、死、企、無均有文白二韻:
漢字 | 白讀韻 | 文讀韻 |
---|---|---|
四 | sei | si |
死 | sei | si |
企 | khei | khi |
止攝三等開口呼于特定子音讀成齊韻四等字:
漢字 | 白讀韻 | 文讀韻 |
---|---|---|
無 | mou | mu |
遇攝于特定子音讀成白讀音。
保留較多古漢語用詞
粵語保留相當多的古詞古義,而且現代粵語仍然有較高使用單音詞的傾向。一些被粵語使用者視為通俗的字辭可在古籍中找到來源。
第一及第二人稱用「我」、「你」,與官話相同,但粵音「我」(ngo5)更保留了中古漢語唐音(*ngɑ̌ )之疑母(ng-)。第三人稱不用「他」,而是繼承了东汉《孔雀東南飛》「渠會永無緣」中的「渠」,,跟吳語一樣使用「渠」(俗寫作「佢」)。複數人稱不用「們」,而是上溯至端系的同源形式 [taʔ] 或 [ti](現代粵語寫作「哋」,本字為「等」)。 粵語用「係」而不用「是」來代表正面答覆,「係」是明清小說中常用字,其粵音(hai)與日本人正面答覆時的單字發音(はい)相近,是由於當初日本向中國學習的漢語,為漢語唐音,而非現在的普通話(北京話)。 在《詩經》、《尚書》等古經典作品中,不少用詞亦在現代粵語中慣常使用。例如,句末助詞「忌」(現代粵語寫為「嘅」字),在《詩經·國風·鄭風·大叔於田》有「叔善射忌,又良御忌」的表述; 陰騭(常被寫為陰質)語出《尚書》:「惟天陰騭下民」,指埋沒良心。在文言文和現代粵語中,「卒之、畀」都等同「終於、給予」的意義。古代常用的「文錢」,粵語也保存了「文」的用法(但常用通假字「蚊」)。「尋日」(昨日)的「尋」可追溯至東晉陶淵明的《歸去來辭》「尋程氏妹喪於武昌」中的「尋」,解作「不久前」。「幾時」(何時)、「幾多」(多少)可追溯至蘇軾的宋詞《水調歌頭》中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而在李煜的《虞美人》中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粵語字 | 粵音 | 意思 | 古用法 | 今用法 |
---|---|---|---|---|
渠 (佢) | keoi5 | 他 | 東漢《孔雀東南飛》「渠會永無緣」中的「渠」,跟吳語相同 | 佢今晚又去飲酒(他今晚又去喝酒) |
係 | hai6 | 是 | 明清小說常用字 | 我係維基人(我是維基人) |
忌(嘅) | gei3 | 的 | 《詩經·國風·鄭風·大叔於田》有「叔善射忌,又良御忌」 | 係我嘅(是我的) |
陰騭 | jam1 zat1 | 埋沒良心 | 《尚書》:「惟天陰騭下民」 | 掘人生墳, 好陰騭架! (掘人墳, 很缺德) |
卒之 | zeot1 zi1 | 終於 |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卒廷見相如」[10] | 卒之畀我搵到(終於給我找到) |
畀 | bei2 | 給 | 《诗經·鄘风·干旄》「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 畀十蚊我(給我十元) |
文(蚊) | man1 | 元 | 源自古代「文錢」的用法 | 畀十蚊我 (給我十元) |
幾 | gei2 | 多少 |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 幾時(甚麼時候)、幾多(多少) |
何 | ho4 或 ho2 | 哪、甚麼 | 《孟子·万章下》「何事非君,何使非民」 | 你有何(ho2)見返屋企, 飲啖湯先! (你難得回家, 先喝口湯); 何(ho4)解你咁黑? (為甚麼你這麼黑); 有何(ho4)貴幹? |
尋 | cam4 | 昨 | 陶淵明《歸去來辭》「尋(不久前)程氏妹喪於武昌」 | 尋晚(昨晚)、尋日(昨天) |
甂爐[11] | bin1 lou4 | 火鍋 | 「甂爐」為古炊具 | 今晚去打甂爐(今晚吃火鍋吧) |
傾偈或謦欬 | king2 gai2 | 聊天 | 《莊子‧徐無鬼》「昆弟親戚之謦欬」另一說指「傾偈」源自「佛偈」 | 去酒吧傾偈(去酒吧聊天) |
飲/食 | jam2/sik6 | 吃/喝 | 《賜齊州李希遇詩》「少飲欺心酒」/《論語.學而》「君子食無求飽」 | |
蒞(黎) | lai4 | 來 | 《庄子·在宥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 | 快啲蒞啦 (快來啦); 歡迎蒞臨(歡迎光臨) |
𧮞(呃) | ak1 | 騙 | 康熙字典《集韻》:妄言也。 | 佢又呃我(他又騙我)。 |
差 | caai1 | 警察 | 衙差 | 當差好危險 (做警察很危險); 去差館錄口供(到警察局寫口供) |
老竇 或老豆 | lou5 dau6 | 爸 | 一說源自《三字經》「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老竇引伸成父親之意,但有說此解釋只源自1950年代作家容若的遊戲文章,老豆實源自「老頭」,如順德話的「頭」正是廣州話「豆」音;東莞方言則說「老頭子」[12];另一說指實爲濁音无演變成送氣清聲,而是經語言自然隸變,由于聲調往上,而成不送氣清聲 | 老豆開飯喇!(爸,吃飯了) |
粵語亦會借用古語作引伸,演化成新的意義。「牙煙」(正寫「崖广」)原意為「懸崖邊的广」(「广」即是小屋,為正體字,與簡化字無關),後引伸為危險。 再如「打甂爐」(吃火鍋,常寫作「打邊爐」),「甂爐」為一種古炊具;日常炒菜用的半圓型炊器,古代稱為「釜」,粵語和客家話用「鑊」,官話用「鍋」,閩語用「鼎」。[11]
粵語用「謦欬」代表聊天、閒談,是古漢語的用法,例如《莊子‧徐無鬼》:「昆弟親戚之謦欬。」(「謦欬」因常被寫作「傾偈」,亦有人認為是來自僧侶說教「講佛偈」。)
「走」字的本意為「奔跑」(兩腳交互向前迅速躍進),但在官話中已轉義為「步行」。粵語中,「行」就是步行,而「走」則保留了古漢語中「奔跑」的意思。又如官話用「吃(喫)/喝」,粵語用更古老的「食/飲」(粵北也有用「喫」,或寫成「吔」),用法與《論語.學而》中「君子食無求飽」一致。動詞「來」,粵語會用「蒞」(常寫作「嚟」),即「歡迎蒞臨」的「蒞臨」。
保留較多古南越語底層成份[13]
古代南遷到嶺南地區的華夏族與南越族土著長期雜居,彼此間語言、文化、習俗等各方面不自覺地相互滲透。粵語本身是由古華夏語和古南越語的混合語發展而來,因此它同時具有古華夏語和古南越語的特徵。現代粵語中仍然含有南越語的底層成分,多表現在辭彙方面,在語法上也有一些遺存。現代粵語跟現代壯語在日常用語上接近或相同的常用詞有不少,這些詞明顯不是漢語來源,可能為古百越底層遺存。目前粵語中非漢語成份詞語約佔20%[14],比重不大但幾乎都是核心詞彙,使用頻率特別高,在日常口語裡面幾乎在每句話中都會出現。
例如,如表示「這」的意思的粵音(/ni/)常被寫成「呢」字,該詞在壯侗語、苗瑤語族等諸語中廣泛存在,語法功能完全相同。有人認為該字可考的源頭為「爾」,中古漢語唐音讀作/njiɛ̌/ ,但相比壯侗、苗瑤諸語表示「這」的nei/ni,這種觀點待考。
再如,粵語表示「欺負」的「蝦」(/ha/),武鳴壯語與粵語完全相同,西雙版納傣語是 /jam ho/,黎語加茂方言為 /hɛ/。除粵語之外沒用其他漢語族語言有這個詞(但西南官话湖南少数片区有类似的“吓”音"ha"),古文獻亦不存在;
粵語表示「癢」的「痕」(/hɐn/),連山壯語中為 /hom/,武鳴壯語中為 /hum/ 或 /hɐn/,傣語 /xum/,臨高話 /kum/;
粵語表示「擰」或「折取」的「搣」(/mit/),南壯語、榕江侗語跟粵語完全一樣都是 /mit/,布依語、北壯語、毛南語、泰語都為 /bit/,傣語為 /bip/,黎語為 /miːt/;
粵語表示「點頭」的「岌」(/ŋɐp/),北壯語為 /ŋak/,南壯語為 /wak/,傣語為 /ŋɔk/,泰語為 /ŋup/,侗語為 /ŋap/,黎語為 /ŋut/;而此字本身也表示搖動。
粵語表示「倒塌」的「冧」(/lɐm/),北壯語、毛南語跟粵語完全一樣,泰語為 /lom/;
粵語表示「跺腳」的「揼」(/tɐm/),壯語與粵語完全相同,黎語為 /tom/;
粵語表示「搖晃」的「擙」(/ŋou/),北壯語、毛南語、侗語為 /ŋau/,南壯語為 /ŋau/ 或 /ŋu/,臨高話為 /ŋɔu/;
粵語表示「思考」的「諗」(/nɐm/),南壯語與粵語相同,北壯語為 /nɐm/ 或 /ʔnum/;字義的另一個說法也來自於字本身的結構,“訁”字邊 加 “念”字組成的思考。
粵語的這類古南越底層詞舉不勝舉,在現代壯侗語裡面都可以找到系統性相同或相近的詞,而且這類詞多數都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非常高的基本詞彙。該類詞彙究竟是古越語遺存還是古代漢語遺存、究竟是底層殘留還是借入,語言學界存在爭議。目前在中古漢語、上古漢語方面的構擬多由鄭張尚芳等學者進行,但各方對一定字詞的構擬並不一致(如和潘悟雲等),而且鄭張先生的觀點也與一些語言學者如李新魁、李如龍先生等的研究有出入。另有一些語言學家認為漢藏語系跟侗台語系在上古時期已經發生了接觸和相互影響。
吸收了相當多的外來詞
粵語外來詞主要來自英語,广州从清朝起已经出现外来语。而到港英時期,香港粵語中吸收外來詞特別多,影響著廣東境內的粵語區。這些外來詞很多是漢語北方話沒有吸收的,如「士多」(store),北方話中說「小卖部」;有的是北方話吸收了但譯法不同,如漢語北方話中的「沙拉」即是在粵語中帶有入聲的「沙律」;不少外國人名在粵語中的譯法,亦與漢語北方话存在很大差別,如第四十三任美國總統George Walker Bush在華北漢語中翻譯成「布什」,中華民國國語文譯作「布希」,香港粵語則把他翻譯成圓唇的「布殊」。這些中文名,必須用當地語言發音,才與美國英語原音接近。
相較而言,普通話翻譯容易將英語中的清輔音加重濁化,因為普通話沒有[-p][-t][-k][-m]。而粵語則容易將清輔音淡化,如lift(升降機)有時寫作粵語字「𨋢」(左車右立,讀作lip),讀音將 ft 淡化為一入聲尾音(s等音加重,為例外)。
從1980年代開始,不少粵語外來詞,隨著香港、珠三角等粵語區與內地交流更加頻繁,漸漸進入了漢語北方話,例如「巴士」(bus)、「貼士」(tips)「蛇quare」(Scare:驚嚇、恐懼) 等等。有時,這些詞被漢語北方話吸收的時候發生失真,如粵語「搭的」(乘搭的士的簡稱)被漢語北方話當作「打的」吸收。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漢語北方話無法模仿粵語的[-m]韻尾,比如「搞掂」變成「搞定」。
然而,曾幾何時粵語從漢語北方官話借來一些用語。比如粵語表示憤怒之時,有個口語語匯“call-now-yeah”,其實是來自漢語北方官話的「可惱也」(或「可怒也」。普通話)。這是明代清代北方戲曲文化強勢帶入粵語當中。只是到了1980年代香港的粵語電視劇及粵語流行曲風行華人圈,粵語詞匯才反向輸入其他北方漢語。
香港粵語口語中還經常直接使用英文單詞,比如,「文件夾」通常用file(讀若「fai-lo」,有文具店會寫成「快勞」);男警員或男老師稱作「阿sir」(讀「sir」時變為圓唇的 /sœ4/ ,有人會寫成「阿蛇」,另有粵音字瀡);女警叫「Madam」(讀「咩-/dɐm4/ 」,);女老師叫「Miss」(讀「搣時」,有人會寫成「蜜斯」);工作加班稱為「開OT」(源自英語 Overtime)等等。雖然不少英文發音會音譯成漢字,但香港人不時會直接以英文字表達字詞,如「感覺」用feel代替,也沒有相關漢字表述該讀音。值得注意是,由於粵語沒有[-l]這個韻尾,feel往往會讀成few,失去L尾聲,fax讀成 /fɛk7 si2/ 加重尾音。這種中英夾雜的地道用法在香港十分流行,而且在廣東省粵語區中也在逐漸增多。
出現新興用語
港澳地區的人口和財富的高度流動性吸引了不少非法社團的活動,非法社團在民間曾有相當大的影響,粵語口語中亦混有不少與三合會或其他通俗術語有關的辭彙,如「雷氣」(義氣)、「上馬」(開香堂)、「劈友」(砍人)、「文膽」(白紙扇)、「揸扒」(握手﹐社團講數儀式一種)、「起錨」(水上人用語,等於出發)等。
此外,踏入了二十一世紀,一些新用語(尤指網上用語)開始在香港出現,2008年年度會考中文試題上也出現此類用語,例如「閃(逃走)」「屈機(擁有絕對非王道之霸權壓制時的用語)」、「潛水(失蹤)」、「潮(形容追得上潮流的情況)」、「喪(原本形容極其投入至喪失心智的情況,後演至為形容詞,解作極端地)」、「頹(形容因態度頹喪而換來差劣品質的情況)」、「迆[15](hea,無所事事)」、「O嘴(目瞪口呆至無言以對)」、「激(非常或極端)」、「勁(很、非常)」等,這些用語主要流行於青年人和網民之間。
擁有大量與北方漢語不同的固有辭彙
粵語在變化發展過程中也不斷出現許許多多與北方漢語不同的自身固有辭彙,沿用至今,成為粵語的另一特色。日常用語中粵語不同于北方漢語的詞彙可多達50%以上。詳見有關條目。
粤语成語、俗語、歇後語
粵語中包含不少廣東特有歇後語,如「雞食放光蟲」意同「心知肚明」;「屎坑關刀」意為「一事無成」,因為掉進糞坑裡的關刀「文(聞)又唔得、武(舞)又唔得」,是通俗的詞語來表達傳統的成語。
簡明原則
廣州話(傳統粵語)與香港話(流行粵語)之間存在某些用詞差異。廣州話的「總而言之」被簡化成「總言之」、「總之」,「於是乎」簡化為「於是」。現代人說話的習慣已經有所改變,能簡則簡、能快則快。例如以前會說「我走先」,現在習慣說成「走喇」、「走先」,甚至「閃」、「撇」,儘管省去了大部分,但對方一般明白。
語法
粵語語法與現代標準漢語的區別主要體現在詞句順序、虛詞、副詞、部分形容詞、助詞及其放置方式上,複雜而不可缺或的語氣助詞也是粵語的一個特色。儘管粵語與普通話在這些語法方面上有明顯差別,但主體語法基本相同,都是主-謂-賓式語言,都屬於分析語,總體仍有60%以上相似之處。
倒裝
定語後置
粵語部分詞組習慣將修飾詞放在主詞後面,相對普通話來說,形成了所謂的倒裝詞語結構,例如北方漢語的「公雞」在粵語中是「雞公」,而「椰青」指「青椰子」。諸如此類如「米碎」、「豆角酸」、「豆腐潤」等等。
這種把定語置於主詞之後的語法在壯侗語及越南語中均廣泛存在。秦岭淮河以南的汉语方言基本都有这种情况。有學者認為這是上古漢語的殘留,文言中就有定語後置句,北方河南亦有山名為雞公山。
狀語後置
粵語通常把修飾動詞或形容詞的副詞放在所修飾的詞之後,有時甚至放在句末,如:
位置 | 粵語 | 現代標準漢語 |
動詞之後 | 食多啲。 | 多吃點。 |
唔該晒你。 | 非常感謝你。 | |
畀埋佢。 | 全部給他。 | |
我行先。 | 我先走。 | |
形容詞之後 | 肥得滯。 | 太膩了。 |
高過頭冇用嘅。 | 太高沒用的。 | |
句末 | 畀多三蚊添。 | 再給三塊錢。 |
直接賓語後置
當動詞同時帶兩個賓語時,直接賓語通常放在句子最後,中間由間接賓語隔開,即「動詞+間接賓語+直接賓語」。如:
粵語 | 現代標準漢語 |
我問聲你。 | 我問你一句話。 |
畀件衫我。 畀件衫過我。 |
把那件衣服給我。 |
同素逆序詞
粵語有不少詞彙的字序都跟普通話相反,例如「鞦韆」在粵語中是「韆鞦」、「夜消」(俗寫「夜宵」)在粵語中是「消夜」(俗寫「宵夜」),「擁擠」在粵語中是「擠擁」,「要緊」在粵語中是「緊要」。語言學家一般將這類詞彙稱為「同素逆序詞」、「同素反序詞」或「反序構詞」,令一些人誤以為粵語顛倒了原有字序,其實這類詞彙當中,有不少都是普通話將字序顛倒,反而是粵語保留了古代用法。例如「緊要」,早見於朱熹(1130-1200年)所著《論語集註》:「且將《論》、《孟》緊要處看,如何?」「要緊」一詞在古籍之中反而出現不多。「消夜」更早見於方干所作唐詩《冬夜泊僧舍》:「無酒能消夜,隨僧早閉門」;「夜消」一詞則要遲至清代才出現,暫時首見於吳敬梓 (1701-1754) 《儒林外史》第二十八回:「三人點起燈來,打點夜消。」至於「擁擠」及「擠擁」,均見於明代古籍。不過粵語詞彙之中也確有顛倒字序的例子,例如「韆鞦」作遊戲解,似未見於古籍,但「鞦韆」一詞則十分常見。《隋史遺文》(1633):「半天落下鞦韆,香褌盡露;繞地滾來蹴踘,媚眼橫流。」
補語否定副詞前置
粵語否定副詞「唔」在作補語時,通常放在動詞之前:
粵語 | 現代標準漢語 |
唔怪得 唔怪之得 |
怪不得 |
唔食得咁多。 | 吃不了那麼多。 |
隻手唔寫得字。 | 手寫不了字。 |
趨向動詞
粵語趨向動詞直接接受詞,而現代標準漢語不用。
粵語 | 現代標準漢語 | 習慣差異 |
我哋諗住晏晝去街。 | 我們想下午到街上去逛。 我們想下午去逛街。 |
趨向動詞「去」直接接「街」,現代標準漢語不能這樣用。 |
佢話嚟我度。 | 他說他要到我這裡來。 | 「嚟我度」是粵語語法,「到我這裡來」是普通話語法。 |
並列動詞體
粵語可以用兩個並列動詞構成一個動詞體,把「緊」、「咗」、「完」、「過」、「下」加在兩個並列動詞中間。現代標準漢語必須把相應詞或對譯詞放在單一動詞的前面或者後面。如「休下息」在現代標準漢語中分為「休息一下」。
「有」+動詞
粵語廣泛使用「有」+動詞的語法結構,表示強調。
粵語 | 現代標準漢語 |
我有睇。 | 我已经看過了。 |
量詞特别用法
量词在粤语中有特定的用法。
量词用作定冠詞
粵語量詞可直接加在名詞之前作句子成份,量詞之前不需要指示代詞或數詞限定,起到類似於冠詞的語法作用,类似英语中的"the"或法语的"le"/"la",例如:
粵語 | 現代標準漢語 | 語法作用 |
本書幾好睇。 | (所討論的或眼前見到的某本)書很好看。 | 特指 |
部車好正啊! | (眼前所見的某輛)車棒极了! | 特指 |
佢嗒咗抽菩提子。 | 他偷吃了(談話者雙方都知道的某串)葡萄。 | 特指 |
我把聲沙嗮。 | 我「的」嗓子完全沙啞了。 | 強調 |
喇起塊面 | 繃起臉(沒有對應詞,不出現) | 強調 |
扽下隻鞋 | 把鞋磕一下(沒有對應詞,不出現) | 強調 |
量词替代指属助词
粤语习惯用量词替代指属助词如“的”“之”等,但这样的量词在句子中起的作用仍然是指示物品所属的。
粵語 | 现代标准汉语 | 逻辑意义 | 備註 |
我支筆 | 我的筆 | 屬於我的筆。(“我”是筆的所有者) | 筆的量詞是“支” |
佢部車 | 他的車 | 屬於他的車。(“他”是車的所有者) | 車的量詞是“部” |
你個書包。 | 你的書包 | 屬於你的書包。(“你”是書包的所有者) | 書包的量詞是“個” |
副詞句
在比較句法中,粵語是「你高過佢」,而普通話會說“你比他高”。粵語說「你大過佢」,現代標準漢語說「你比他大」。這是比較貼近古時的漢語語法,在閩南語也有相同的句式,如「你較水伊」(你比她美)。近年來,由於受標準漢語影響,這情況也出現改變。「你比佢大」、「阿哥比阿妹高」這種現代標準漢語的語法,也逐漸被粵語吸收。在一些副詞上,如「先」字,粵語亦習慣把動詞之後,例如「你先走」在粵語要說成「你行先」。
語氣助詞
粵語語氣助詞在語句意味的表達上有非常重要的語法作用,語氣助詞豐富,使用尤其複雜,有單式、二覆疊式、三覆疊式和多覆疊式等形式:
單式
語氣助詞 | 用法 | 例句 | 備註 |
---|---|---|---|
啦 | 第一聲,表一般意味 | 好心你啦! | 只能用於句尾 |
喇 | 第三聲,表示完成或引起注意,或提問 | 得喇。 搞掂咗喇? 喇,睇住! |
可獨立使用 |
喎 | 表示意識到,「原來如此」意味 | 係喎,點解頭先我諗唔到咧? | 有感嘆意味 |
咩 | 表示懷疑,或輕微不屑 | 係咩? | 用於問句 |
啩 | 表示對自己的判斷不敢肯定 | 係啩? | 帶徵求別人看法的意味 |
啫 | 表示不屑語氣 | 係噉搣咗一下啫,就喊到咁大聲! 佢咁衰,睬佢做乜啫? |
|
㗎 | 第二聲,表示抱怨語氣 | 幾麻煩都要搞掂㗎。 | |
嚕 | 表示完成語氣 | 我做完功課嚕。 |
二覆疊式
語氣助詞 | 用法 | 例句 | 備註 |
---|---|---|---|
嘅啫 | 表示事情小,不必放在心想 或一般語氣 |
件事就係噉嘅啫。 你真係好人嘅啫 |
|
㗎喳/嘅喳 | 我淨係付責收銀㗎喳,有咩事同我老闆講啦! | ||
呀嘛 | 表示半信半疑 | 唔係呀嘛? | 用於問句 |
喳嘛 | 輕視、不屑意味 | 噉喳嘛,好易啦。 | 帶疑問語氣 |
啦喂 | 提醒或積極回覆意味 | 嚟啦喂! | |
囉喎 | 尋求最後確定,或表示已經不耐煩 | 係囉喎?喐手! 好囉喎?! |
|
囉噃 | 表示確認,或希望得到確認 | 搞掂囉噃? | |
咧咩 | 表示強烈懷疑、不贊同 | 你以為噉做就啱咧咩? | |
㗎喇 | 已經完成,或完全自信、確認 | 得㗎喇,唔使理佢。 |
三覆疊式
- 也很常使用,如「㗎囉噃」(「㗎」通「了的」,全句解作「(已經做完)了的啊」;或決定時用,為肯定用語)
- 「㗎喇吓」(略帶命令意味的㗎啦喎)等:
- 「一於係咁話㗎囉噃。」(就這樣決定了)
多覆疊式
- 如「㗎啦吓嘩」(「已經做完了的啊,是吧?」,帶有半信半疑的意味)。
在表達語氣和情貌上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很多時候是不可或缺的。
其他粵語獨有詞彙
瀡(音:sir)低咗 (滑下來) ,哩咁迆 (很麻煩),瀡(音:sir)滑梯 (滑梯),抮(用力將軟狀物或液體從小孔中擠出,如‘~牙膏')
書寫系統
粵語使用者在正式場合裡普遍使用二十世紀初興起的現代漢語白話文書寫系統,其語法、詞彙與現代標準漢語(「普通話」或「國語」)相符,與粵語自身的語法、詞彙差別很大,存在「文」、「言」脫離現象。由於自小接受現代漢語白話文教育,人們基本上能包容這種「文」與「言」間的相互脫離現象,如同五四運動之前人們普遍習慣文言文一樣。當用粵語朗讀現代漢語白話文的時候,人們一般不會完全按照字面來讀。朗讀者習慣上會根據粵語語法、詞彙及用語調整字面文句,用粵語複述出來。這種「文不對言」的現象跟現代漢語白話文興起之前漢語北方話使用者或者朝鮮語、日本語使用者習慣於使用文言文所造成的「文」、「言」脫離現象相似。
不少大眾媒體為貼近民眾,會在行文中加入大量粵語固有詞彙。部分雜誌會採用粵語白話文書寫系統,如實按照粵語語法及用語書寫,不懂粵語的中文使用者不容易看懂這種粵語白話文。報紙則會採取折衷方法,主要行文都是以現代漢語白話文書寫,但在對話和引言中,會使用粵語白話文書寫粵語口語對白,令文章更為生動,並避免在翻譯成漢語白話文時出現失真。
因粵語白話文書寫會用到大量粵語獨有的粵語漢字,這些字在BIG5系統(由台灣公司建立的繁文系統)或使用簡體中文(GB18030)的電腦系統中沒有收錄或收錄不全,利用電腦書寫粵語非常不便。為解決粵語的電腦文字處理問題,香港政府制定了一個香港增補字符集,收錄常用的粵字和其他大五碼擴增漢字約5000字左右,如「啲」、「嘅」、「攞」、「揸」、「嘢」、「冚」等等。在最新一版的增補字元集中,進一步收錄了一些所謂的「粗口字」。此做法受到某些人的質疑,因為粗口被認為是社會道德禁忌。香港政府表示收錄「粗口字」目的為方便警方錄取口供時使用。這套增補字元集基本上解決了粵語白話文的電腦處理問題,大部分粵語口語文句都可以錄入電腦。
由於不是所有電腦都裝有香港增補字符集,粵語使用者在網上討論區等非正式場合,在沒辦法輸入粵字的時候,又或是不方便輸入的時候(用速成輸入法來輸入粵字要按很多次鍵盤),會折衷地以英文的「o」代替口字旁,寫成「o的」、「o既」、「o野」、「o左」來代替「啲」、「嘅」、「嘢」、「咗這類粵字,甚至把口字旁去掉,寫成「既」、「野」、「左」;有時也會英文代替,如用英文字母「D」或「d」代替發音相同的「啲(尐)」字,用英文字母組合「ge」代替發音相同的「嘅」字。內地,特別是廣西地區的粵語使用者,由于内地教育系统并不教授粤语,因此基本上对粤语固有字词的了解近乎空白,傾向於使用普通话借音字書寫粵語,書寫比較混亂。而广东的教育系统虽然也不教授粤语,但是因为广东和港澳的民间交流非常广泛频繁,因此有一定数量的广东粤语使用者能够接触到粤语固有字词。
另外,内地省份,包括两广粤语地区对粤语固有字词认识的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行的“简化字”和“现代标准汉语”,都将绝大部分南方方言(包括粤语)的方言字作为“异体字”, 将南方漢語词汇作为“非通用词汇”而剔除。 因此,内地人民在“现代标准汉语”教育体系之下,并没有机会规则和系统的学习和认识其他漢語固有字词。
严格来说,中国大陆绝大部分地方的教育,仅仅属于“官話教育”, 并非“母语教育”, 尽管中国政府认为自己是使用“母语教学”的国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实际管辖范围内,仅仅是香港,澳门因为在学校教授母语(即粤语),因而算实施了母语教育, 中国大陆则是部分地区(中国北方)因为方言本身接近“现代标准汉语”,而算实施了母语教育。 但对于两广、福建、江浙沪、湖南、江西等通行南方漢語的地区,因为教育系统统一使用基于北方方言的“现代标准汉语”。 因此,以上地区的教育根本不屬於“母語教育”。而仅仅是“官話教育”。
粵語的方言
粵語內部包含若干種方言,請參閱主條目粵語方言。
影響
廣東傳統是以粵語為官方語言,粵語為廣府人的生活語言,亦是潮汕人、客家人及在廣東省內生活的少數民族的通用語。只因當時省城極為發達,從各地而來的人都學習粵語以顯得有身份。因此亦令長久以來,廣州話成為珠三角城市的主要語言,對比其他粵語方言,當地人亦以會講廣州話而頗有優越感。
於中國大陸,在1959年開台的廣東電視台是中國首個以粵語為廣播語言的電視台。而省內各大城市均有市政府支持的市級電視台,使粵語在當地流通。其他市級電視台逐漸跟隨廣東電視台,以廣州話作為廣播語言。大部分非粵語為母語的廣東人都能懂廣州話。此外,珠三角城市如廣州、佛山、深圳等地的公共交通工具(包括地鐵、公交車)都設有粵語廣播。
改革開放初期,由於鄰近廣東的港澳普遍說粵語,為了方便香港人、華僑回國投資,以及抗衡香港電視對廣東的影響力,以防止不利中央的信息流入廣東,中央政府容許廣東一些地方電視台、電台以粵語廣播。受此影響,廣東珠三角地區粵語使用者沒有明顯減少,這也是粵語能繼續頑強生存的前提。
而在香港及澳門,從市民日常交流,到學校教育、工商行業,到政府辦公、立法會選舉;到科學研究、新聞傳媒、大眾娛樂,粵語都佔絕對優勢地位(除粵語之外,英語亦較為流行)。今日廣州話在香港已成為佔絕對優勢的交際語,但廣州話並非香港的原住民語言。香港原住民可分四大民系,即客家、圍頭(又称“本地”)、鹤佬和蜑家(以客家与围头占大多数,原住民中纯客家村落和纯围头村落分别占54%和32%[17]),各族群皆有自己的方言。香港開埠後,市區除原住民外,更湧入來自四邑、東莞、潮州等地的人民,各族群沒有形成統一的交際語。至太平天國戰爭漫延至廣州,大批廣州市民湧進香港市區,才使廣州話開始立足香港。由於當時說廣州话的都是经济地位較高的人,加上來港定居的廣州人中不乏商人和知識分子等上流社會人物,使廣州話很快成為香港市區的通用語。這種情況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已基本定型。然而,在新界和今日九龍北部(新九龍)的農村和海上艇戶,各種方言依然是當地的主要語言。二次大戰後至國共內戰後的一段時期,大量難民湧入香港,其中包括數量極多的非廣州話人口,使香港市區於1950年代變得方言紛陳,其中以隨資本家來港的上海話和隨政要來港的官話勢力較大。由於平民社會中各種方言都不佔優勢,因此彼此間要以廣州話為交際語,而本地出生的移民第二代便多轉用廣州話,使廣州話逐步從不具壟斷地位的主流語言變成佔絶對壟斷地位的華人慣用語言,而各種方言則只保留在家庭內部使用。[18]而港英政府在六七暴動後,限制學校只用廣東話授課,及電台停止其他語言節目,使得其他方言群體在香港逐漸消失。[19]
至於新界方面,香港政府於1970年代大規模發展新界新市鎮,香港的城鄉差異逐漸模糊,加上農村年青人口大量往市區謀生,電子傳媒開始流行,這些因素都加速了原住民語言被廣州話取代的地位。其後由於香港不同民系的心理界線開始消除,很多原住民不再堅持族內通婚,令廣州話進一步成為了家庭內部語言,原住民語言則主要保留在原住民的老年人之間,在中年人、青年人里面会原住语言的很少。香港的水上人家本來有自己的方言,由於長期被陸上人歧視,及經濟上難以到陸上定居,因此受廣州話影響較少,至1970年代末,水上人家開始上岸定居,其子弟亦進入普通學校接受教育,使水上人和陸上人界線開始模糊。由於水上人對自己的口音多抱自卑感,使他們一旦接觸主流社群後,很快就轉用了市區的廣州話,而努力掩飾自己原來的口音。而在海外,由於移民有相當比例來自粵語地區,亦使粵語成為大多數海外華人社區的最流行語言之一。
在漢語語族裏,除北方官話外,粵語是比較成功發展為全功能語言的語種,換句話說,在中國大陸,粵語相比其他漢語方言較具地位。同時香港大眾媒體及娛樂事業的繁榮使粵語具有非常強的影響力。香港無線電視與亞洲電視均已取得廣東的落地廣播,使得廣東省內均可收看香港電視,港式口音80、90年代在廣東相當流行。
粵語文學
粵語文學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在傳統的嶺南戲劇,對白及唱詞包含了不少的粵語口語的成分,粵謳、童謠、山歌,及木魚書等,都有濃厚的嶺南色彩。
文體方面,清初有以粵語詞語入舊體詩形成的作品。晚清時,興起了混合文言文、漢語白話文、粵語白話文的三及第文體。在民國初期,一些廣東詩人,以粵語入詩,例如廖恩燾的《嬉笑集》、梁啟超的《飲冰室文集》中的粵語詩等。在七十年代,香港出現了新三及第,由白話,粵語及英語組成的新文體。而在中國大陸,由於普通話的推行,粵語地位受到影響,但仍產生一些带有点粵語风格的文學作品。如歐陽山的《三家巷》、陳殘雲的《香飄四季》等。
粵語地位爭議
語言學家認為,若兩種話語間不能直接通話,則這兩種話語可定義為兩種不同的語言;若兩者間有或大或小的差別,但可以直接通話,則兩者可定義為同一種語言的兩種不同方言。根據這一分類標準,粵語跟北方方言是完全無法通話的,應分別歸類為兩種不同的語言。此外,粵語之發音方式與北方漢語完全不同,而與越南語相近。不過,一般認為,這種“純粹語言學”的分類標準並非語言分類的唯一方法,如挪威語、瑞典語、丹麥語雖然可以通話,卻由於政治或其他因素而列為三種不同的語言,因此語言跟方言之間沒有明確的界定。
有些學者從純粹的語言學角度研究,認為現代漢語實質上是一個包含若干種親屬語言的語族,相當于歐洲的羅曼語族。羅曼語族包括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獨立語言,這些語言都由古代的拉丁語發展而來,如同現代個漢語族各語言都由古漢語發展而來。羅曼語族內部一些語言之間的互通程度比漢語族語言(或“漢語方言”)間要大得多,例如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之間互能聽懂對方大概意思,而粵語跟閩南語,或粵語跟北方漢語之間卻完全不能對話交流。這些學者認為,毫無疑問粵語是漢語族內的一種獨立語言,跟其他漢語族語言如閩南語、客家語、吳語、北方漢語之間是親屬語言關係。
有些學者包括西方一些漢學家出於傳統、政治、民族和文化上的考慮,認為現代漢語是單一語言且粵語是漢語方言。他們認為現代漢語不應該類比西方羅曼語族,主要理由是:各“漢語方言”使用者除了回族、畬族和其他一些少數民族外,基本上都認同自己的民族身份為漢族,感情上認為統一的漢族不應該使用多種語言而應該使用單一的語言;粵語或閩南語等雖有自己的書面語言,但其使用者絕大多數與其他“漢語方言”使用者一樣都基本上都能同時兼用或通用基於北方漢語的現代標準漢語,並且都能使用漢字,這與西方語言有“很大”的不同。反對者認為這種理由站不住腳,很容易舉出反例,如日本人、韓國人也使用漢字;漢字可用於多種不同的語言,包括古漢語發展出來的現代漢語族各語言,甚至可用於非漢語族的日本語、朝鮮語和越南語,如同拉丁字母可以用於拉丁語發展出來的羅曼語族各語言和其他非羅曼語族語言。在現代標準漢語興起之前相當多受過一定教育的、使用不同語言的東亞人都能通用或兼用基於古漢語的文言文,現在漢語族各語言的使用者自小就接受現代標準漢語書面語教育而不是自身母語的書面語教育,能通用或兼用基於北方漢語的現代標準漢語書面語也并不為奇;世界上同一個民族使用多種不同語言的例子更是舉不勝舉。[3]
粵語面對的危機
目前粵語的生存環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雖然有證據顯示粵語的萎縮程度較其他方言慢[20]。
- 在中國大陸,推廣普通話正使粵語的地位不斷降低,與此同時普通話等的其他地方語言正在侵蝕粵語的使用地區。[來源請求]廣西的粵語萎縮速度與程度已經相當嚴重,有消失的危險。而廣東也在無時無刻地備受北方輿論壓力與政治施壓:單單以廣州為例,人口比例已有一半人口只會說普通話。[來源請求]廣東民間不瞭解、不重視粵語的人相當多,長此以往也會出現廣西的命運。[來源請求]
- 民間對粵語保護的瞭解與政府的支持都不夠,部分地方政府不支持甚至打壓,[來源請求]難以有效保護粵語[21]。
粵語是普通話以外最為廣泛的語言,亦被認為是國內的強勢語言,但同時在國內受到的打壓亦是最為嚴重。由於外地人口的不受控湧入,先是出現普通話城市,廣西粵語被邊緣化,廣東粵語城市不斷萎縮。越來越多本地兒童不會唱粵語兒歌。文革后出生的年轻父母常常認為這些舊兒歌與現代社會不相襯,自己不會唱也不愿意教育子女唱粵語兒歌。这一觀念導致粵語兒歌在創作及傳承上難以為繼。[22]
政府、學校鼓勵學生使用普通話,教師在學校教育的都是使用普通話。隨著电视媒体的普及,流行歌曲的侵入,使廣東粵曲、粵劇的传统听众人群急剧减少。[22]
當局應當重視保護粵語的呼聲
各地都出現保護粵語的聲音並非無風起浪,粵語確實受到普通話的不平等對待,人們並不排斥使用普通話,同時更希望使用粵語溝通。有關部門應當重視語言問題,尊重說粵語的人士,同時不要對粵語設諸多限制,或以各種名義(如推廣普通話)來壓縮粵語的生存空間。廣電總局也不應該以「低級趣味」、「觀眾不喜歡」為由加以封殺粵語電視節目。[23]
參見
注釋
- ^ 各统计数据有出入,详细请参阅以人口排列的语言列表。
- ^ [1]
- ^ 3.0 3.1 參考:李敬忠《語言演變論》,廣州出版社,1994。ISBN 7-80592-204-7
- ^ 古代「粵」和「越」互為通假字,可通用,指華南地區以及華南地區的百越民族。嶺南地區為南越國,粵語之稱得名於此,而非因今天「粵」字專作廣東省簡稱之故。
- ^ 邱顯聰(2010)。商語皆周語字音發音之關係。台灣中央研究院。台北。http://www.stat.sinica.edu.tw/statnewsite/seminar/show/1612/
- ^ Lai, H. Mark (2004). Becoming Chinese American: A History of Communities and Institutions. AltaMira Press. ISBN 0759104581. need page number(s)
- ^ 謝建猷:《<廣西粵語刍論>簡編稿》
- ^ 劉叔新:《粵語壯傣語問題:附語法語義詞彙問題探討》,(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ISBN 7-100-04660-2。
- ^ 聲調一般指單字誦讀時的固定聲調,變調不計在內。
- ^ 漢典
- ^ 11.0 11.1 丁邦新:〈漢語方言史和方言區域史的研究〉,《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頁203-206。
- ^ 「正字正確」專欄, 彭志銘, 2006年3月7日
- ^ 本節舉例查證自《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簡誌》叢書。
- ^ 李敬忠:〈粵語中的百越語成分問題〉,《學術論壇(雙月刊)》,1991年5期,第65-72頁。cnki:ISSN:1004-4434.0.1991-05-012
- ^ 香港出版社「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在2008年5月21日(約中午12時41-49分)於香港新城知訊台的廣播節目中,曾述說此字的正確寫法為「迆」(還有另一寫法),而它的發音分別為「hea3」、「pea5」。
- ^ 曾子凡《廣州話-普通話口語對譯手冊》,ISBN 9620401999,第360頁。
- ^ 《新界原有鄉村名冊》,新界鄉議局,1991年。
- ^ Zhang Zhenjiang(2003年):Language and society in early Hong Kong (1841-1884),香港大學哲學博士論文。
- ^ 台聯判客台語及原台語死刑的提案
- ^ 还是不要让广州人民知道好. [2010-08-22].
- ^ 《推普的“南宁现象”》,《羊城晚报》,2010年7月13日。
- ^ 22.0 22.1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b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a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