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华白海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Juhuiwei留言 | 贡献2010年11月28日 (日) 17:18 重大事件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华白海豚

保护状况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鲸目 Cetacea
科: 海豚科 Delphinidae
属: 驼海豚属 Sousa
种: 中华白海豚 S. chinensis
亚种: 中华白海豚 S. c. chinensis
三名法
Sousa chinensis chinensis
(Osbeck, 1765)
中华白海豚分布范围
中华白海豚分布范围

中华白海豚学名Sousa chinensis),又称为印度太平洋驼背豚清朝初期,广东珠江口一带称它为卢亭,也有渔民称之为白忌海猪,其他俗名尚有妈祖鱼粉红海豚镇江鱼白鯃等等。属鲸目海豚科,身长由一到三米不等。主要生活在热带及温带沿岸水域,例如澳洲中部及北部、华南印尼等西太平洋水域,印度洋海岸线以至南非,也有在河流出现及咸淡水及沼泽一带,例如长江闽江九龙江珠江口汉江珠江等,分布极之广泛。西方文献有关中华白海豚的最早纪录是在1637年探险家彼得文地(Peter Mundy)在珠江口发现的纪录,而中国的最早纪录是在唐朝。虽然名为“白海豚”,然而刚出生的中华白海豚是呈黑色,年青的会呈灰色,至于成年的则会呈粉红色

中华白海豚是香港吉祥物之一。2007年11月15日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公布“我最喜爱海洋10宝”公众网上投票结果,此网上投票为期4个月选出最受欢迎十种本地海洋生物。中华白海豚得三千六百七十九票荣获“我最喜爱海洋10宝”第一位 [1] [2][3]

生活习惯

居住环境

很多的海豚或是鲸鱼都住在深水处;但中华白海豚则喜欢住在浅水地如香港沿海一带。但根据 Saayman & Tayler 的研究指出中华白海豚亦会在不同的地方活动。

活动范围

一般生活地方多是浅水处,他们的休息或是游玩都会集结在近沙滩的海域,在捕猎的时候,它们会在浅水及多岩石的水域一带出现。

台湾

在台湾海峡较浅的海域,苗栗台中彰化云林海域有一群数量濒危的中华白海豚,而冬天时期也在台中海域有发现它们。然政府拟于彰化海岸兴建八轻(2010/11/26),白海豚处境堪忧。

香港

屯门及大屿山对出的一带水域,包括沙洲龙鼓洲望后石烂角咀大小磨刀赤鱲角机场东北面等水域。

出现的时间

一般来说中华白海豚的生活是要配合潮水及日照的时间,它们会在潮涨的时候出外捕食;例如到浅水或多岩石处,我们便可以在黎明或黄昏时看白海豚,因为那段时间它们是最活跃的。

威胁

中华白海豚面对填海和水质污染造成生存范围的缩窄问题,繁忙的海上交通亦造成船只撞击。此外,中华白海豚亦可能遭渔民误捕,但除马达加斯加外,基本上并没有以中华白海豚为目标的猎杀活动。中华白海豚很少用作人工饲养,全球只有泰国新加坡水族馆饲养中华白海豚,例如新加坡海底世界便饲养了从泰国暹罗湾捕捉的中华白海豚。2005年海洋公园曾承认考虑增购中华白海豚,引起国际保育组织的关注。

生存的数量及保护

目前人类所知有关中华白海豚的资料不多,珠江口和南非的中华白海豚是少数曾进行较详尽的研究及调查的种群。中华白海豚亦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完全禁止有关的国际贸易。

中国

中华白海豚为中国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到了2000年,只有不足100头生存在珠江的统计。 在香港,中华白海豚受法例第 170 章《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及第 187 章《动植物 ( 濒危动植物 ) 条例保护。沙洲及龙鼓洲海岸公园亦是为保护中华白海豚而设。现时香港和珠江口一带约有1500条中华白海豚。

台湾

而台湾西岸海域的族群更在2008年被列入“极度危险”[4]。自2002年才由香港鲸豚研究计划福尔摩莎鲸保育研究小组在台湾西岸进行的海上调查正式纪录,在此以前,台湾只有零星的中华白海豚搁浅记录。

俗语

  • 广东有俗话称为乌忌白忌, 意味是一个坏预兆。此称呼起源于广东渔民,因为他们声称中华白海豚等海豚吃在他们渔网中的鱼获。然而,一般汉语多写作为乌𬶨白𬶨,𬶨在古时的汉语中解作海豚。乌指黑色的江豚,白则指中国的白𬶨豚。 这两个种类曾经经常被指破坏的鱼获。而在广东, 乌指中华白海豚的幼海豚; 白则指成年中华白海豚,出现此不同意思可能是因白𬶨豚不存在于香港和广东。现今汉语中,海豚已不称为𬶨,而海豚逐字地解意味海猪,因豚在中文解作
  • 在台湾,白海豚被渔民称为“妈祖鱼”,因为它们一年四季住在中部沿海,但只要一到农历3月妈祖生日、东北季风减弱后,能见度就大幅提升,好似来为妈祖祝寿。

重大事件

  • 1637年:中华白海豚在香港近珠江河口首先被冒险家彼得文地(Peter Mundy)发现,这是西方文献最早有关中华白海豚的纪录。
  • 1980年代末:环保人士开始关注中华白海豚群。
  • 1990年初:香港公众开始关注中华白海豚。 这归因于香港国际机场的兴建计划。 这是其中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填海项目: 在北大屿山附近的九平方公里海床需进行填海,而当地是其中一个中华白海豚的主要栖所。
  • 1993年初:有关香港国际机场兴建计划的环境影响再进行批估。 这使香港的环保人士,如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华白海豚的保育上引起传媒的注意。 很快,香港政府开始资助中华白海豚的研究项目。
  • 1996年:斐生博士(Thomas Jefferson)开始开展对中华白海豚的研究。
  • 1997年:中华白海豚成为香港主权移交吉祥物
  • 1998年:斐生博士(Thomas Jefferson)的研究结果出版在"Wildlife Monographs"。同年,香港一些机构开始组织出海观豚活动。
  • 2000年: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开始对香港的中华白海豚进行长期观察。记录中珠江河口约有80-140只中华白海豚。
  • 2002年:台湾发现中华白海豚的确实记录。这个种群主要分布在苗栗彰化台中沿岸,现被世界保育联盟的列作极危的种群。
  • 2003年:广西钦州市三娘湾涌现大量中华白海豚,钦州市因此被称为“中华白海豚之乡”北京大学于次年在钦州成立了钦州湾中华白海豚研究基地。
  • 2009年9月25日:大约上午7时,台湾苗栗县通霄镇新埔渔港的沙滩渔民发现有一只白海豚搁浅,身长260公分,属成年豚[1]
  • 2010年:台湾政府拟于彰化海岸兴建八轻,预计在浊水溪口海域填海造陆超过四千公顷,亦将台湾白海豚洄游路径拦腰截断,环保团体发起全民认股购地,抢救濒临绝种、只剩不到一百只的台湾白海豚[2]

参考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