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華白海豚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是本頁的一個歷史版本,由Juhuiwei對話 | 貢獻2010年11月28日 (日) 17:32 取消Juhuiwei (对话)所作出的修订 15049279)編輯。這可能和目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異。

中華白海豚

保護狀況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鯨目 Cetacea
科: 海豚科 Delphinidae
屬: 駝海豚屬 Sousa
種: 中華白海豚 S. chinensis
亞種: 中華白海豚 S. c. chinensis
三名法
Sousa chinensis chinensis
(Osbeck, 1765)
中華白海豚分佈範圍
中華白海豚分佈範圍

中華白海豚學名Sousa chinensis),又稱為印度太平洋駝背豚清朝初期,廣東珠江口一帶稱牠為盧亭,也有漁民稱之為白忌海豬,其他俗名尚有媽祖魚粉紅海豚鎮江魚白鯃等等。屬鯨目海豚科,身長由一到三米不等。主要生活在熱帶及溫帶沿岸水域,例如澳洲中部及北部、華南印尼等西太平洋水域,印度洋海岸線以至南非,也有在河流出現及鹹淡水及沼澤一帶,例如長江閩江九龍江珠江口漢江珠江等,分佈極之廣泛。西方文獻有關中華白海豚的最早紀錄是在1637年探險家彼得文地(Peter Mundy)在珠江口發現的紀錄,而中國的最早紀錄是在唐朝。雖然名為「白海豚」,然而剛出生的中華白海豚是呈黑色,年青的會呈灰色,至於成年的則會呈粉紅色

中華白海豚是香港吉祥物之一。2007年11月15日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公佈「我最喜愛海洋10寶」公眾網上投票結果,此網上投票為期4個月選出最受歡迎十種本地海洋生物。中華白海豚得三千六百七十九票榮獲「我最喜愛海洋10寶」第一位 [1] [2][3]

生活習慣

居住環境

很多的海豚或是鯨魚都住在深水處;但中華白海豚則喜歡住在淺水地如香港沿海一帶。但根據 Saayman & Tayler 的研究指出中華白海豚亦會在不同的地方活動。

活動範圍

一般生活地方多是淺水處,他們的休息或是遊玩都會集結在近沙灘的海域,在捕獵的時候,牠們會在淺水及多岩石的水域一帶出現。

台灣

在台灣海峽較淺的海域,苗栗台中彰化雲林海域有一群數量瀕危的中華白海豚,而冬天時期也在台中海域有發現牠們。然政府擬於彰化海岸興建八輕(2010/11/26),白海豚處境堪憂。

香港

屯門及大嶼山對出的一帶水域,包括沙洲龍鼓洲望后石爛角咀大小磨刀赤鱲角機場東北面等水域。

出現的時間

一般來說中華白海豚的生活是要配合潮水及日照的時間,牠們會在潮漲的時候出外捕食;例如到淺水或多岩石處,我們便可以在黎明或黃昏時看白海豚,因為那段時間牠們是最活躍的。

威脅

中華白海豚面對填海和水質污染造成生存範圍的縮窄問題,繁忙的海上交通亦造成船隻撞擊。此外,中華白海豚亦可能遭漁民誤捕,但除馬達加斯加外,基本上並沒有以中華白海豚為目標的獵殺活動。中華白海豚很少用作人工飼養,全球只有泰國新加坡水族館飼養中華白海豚,例如新加坡海底世界便飼養了從泰國暹羅灣捕捉的中華白海豚。2005年海洋公園曾承認考慮增購中華白海豚,引起國際保育組織的關注。

生存的數量及保護

目前人類所知有關中華白海豚的資料不多,珠江口和南非的中華白海豚是少數曾進行較詳盡的研究及調查的種群。中華白海豚亦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完全禁止有關的國際貿易。

中國

中華白海豚為中國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到了2000年,只有不足100頭生存在珠江的統計。 在香港,中華白海豚受法例第 170 章《野生動物保護條例》及第 187 章《動植物 ( 瀕危動植物 ) 條例保護。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亦是為保護中華白海豚而設。現時香港和珠江口一帶約有1500條中華白海豚。

臺灣

而臺灣西岸海域的族群更在2008年被列入「極度危險」[4]。自2002年才由香港鯨豚研究計劃福爾摩莎鯨保育研究小組在台灣西岸進行的海上調查正式紀錄,在此以前,台灣只有零星的中華白海豚擱淺記錄。2010年台灣白海豚數量估計只剩不到一百隻,在政府興建八輕計劃之下,處境堪憂[5]

俗語

  • 廣東有俗話稱為烏忌白忌, 意味是一個壞預兆。此稱呼起源於廣東漁民,因為他們聲稱中華白海豚等海豚吃在他們漁網中的魚獲。然而,一般漢語多寫作為烏鱀白鱀,鱀在古時的漢語中解作海豚。烏指黑色的江豚,白則指中國的白鱀豚。 這兩個種類曾經經常被指破壞的魚獲。而在廣東, 烏指中華白海豚的幼海豚; 白則指成年中華白海豚,出現此不同意思可能是因白鱀豚不存在於香港和廣東。現今漢語中,海豚已不稱為鱀,而海豚逐字地解意味海豬,因豚在中文解作
  • 在台灣,白海豚被漁民稱為「媽祖魚」,因為牠們一年四季住在中部沿海,但只要一到農曆3月媽祖生日、東北季風減弱後,能見度就大幅提升,好似來為媽祖祝壽。

重大事件

  • 1637年:中華白海豚在香港近珠江河口首先被冒險家彼得文地(Peter Mundy)發現,這是西方文獻最早有關中華白海豚的紀錄。
  • 1980年代末:環保人士開始關注中華白海豚群。
  • 1990年初:香港公眾開始關注中華白海豚。 這歸因於香港國際機場的興建計劃。 這是其中一個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填海項目: 在北大嶼山附近的九平方公里海床需進行填海,而當地是其中一個中華白海豚的主要棲所。
  • 1993年初:有關香港國際機場興建計劃的環境影響再進行批估。 這使香港的環保人士,如世界自然基金會在中華白海豚的保育上引起傳媒的注意。 很快,香港政府開始資助中華白海豚的研究項目。
  • 1996年:斐生博士(Thomas Jefferson)開始開展對中華白海豚的研究。
  • 1997年:中華白海豚成為香港主權移交吉祥物
  • 1998年:斐生博士(Thomas Jefferson)的研究結果出版在"Wildlife Monographs"。同年,香港一些機構開始組織出海觀豚活動。
  • 2000年: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開始對香港的中華白海豚進行長期觀察。記錄中珠江河口約有80-140隻中華白海豚。
  • 2002年:台灣發現中華白海豚的確實記錄。這個種群主要分佈在苗栗彰化台中沿岸,現被世界保育聯盟的列作極危的種群。
  • 2003年:廣西欽州市三娘灣湧現大量中華白海豚,欽州市因此被稱為「中華白海豚之鄉」北京大學於次年在欽州成立了欽州灣中華白海豚研究基地。
  • 2009年9月25日:大約上午7時,台灣苗栗縣通霄鎮新埔漁港的沙灘漁民發現有一隻白海豚擱淺,身長260公分,屬成年豚[2]
  • 2010年:台灣政府擬於彰化海岸興建八輕,預計在濁水溪口海域填海造陸超過四千公頃,亦將台灣白海豚洄游路徑攔腰截斷,環保團體發起全民認股購地,搶救瀕臨絕種、只剩不到一百隻的台灣白海豚[3]

參考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