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净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Alfredo ougaowen留言 | 贡献2010年12月4日 (六) 17:25 定義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净人,佛教名词,流行于古代印度,意指在佛寺中服劳役的一般人,他们未出家受戒,因此可以执行某些佛教僧侣受戒律限制不能做的日常事物。目前在南传佛教中,仍然保有此一习俗。

定义

佛教僧团受到佛陀戒律规范,在生活上有许多受到限制之处。在佛陀时代,有一些在家居士会主动至僧团所在之处,以劳务来供奉僧团,这些在家居士后来被称为净人[1]。净人可以代替僧人收受金银、煮饭、耕田,以避免戒律上的问题。

随着佛教的发展,佛教僧团开始拥有自己的寺院与土地,许多寺院将土地出租给佃农,这些人也被称为净人[2]

注释

  1. ^ 第一次集结时,长老富兰那迦大迦叶提出的七个异议中,其中包括了,在没有净人可以帮忙时,佛教僧侣可以自行清除果核食用。显示在佛陀时代,就已经有净人存在。《五分律》卷30:“论已,富兰那语迦叶言。我亲从佛闻。内宿、内熟、自熟、自持食从人受、自取果食、就池水,受无净人净果除核食之。”
  2. ^ 《南法寄归内法传》:“依如律教,僧家作田,须共净人为其分数。或可共余人户,咸并六分抽一。僧但给牛与地,诸事皆悉不知,或可分数,量时斟酌。西方诸寺多并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