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香港

典范条目
坐标22°17′00″N 114°08′00″E / 22.28333°N 114.13333°E / 22.28333; 114.13333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Rexlaihk留言 | 贡献2010年12月5日 (日) 18:16 抗日至重光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22°17′00″N 114°08′00″E / 22.28333°N 114.13333°E / 22.28333; 114.13333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区旗 区徽

香港位置

太平山拍摄维多利亚港两岸的夜景
政府总部 中环[1]
最大分区
面积[2]
  • 土地面积:1,104.32km²
  • 管辖总面积:2,754.8km²
  • 水域率:约60%
最高点 大帽山海拔957米[2]
时区 UTC+8香港时间[3]
人民生活
官方语言 中文英文[4][5]
书写 繁体中文英文
人口
86.2岁(女性)、79.8岁(男性)
(2010年:男性为世界最长寿,女性为世界次长寿)[8]
民族 华人占95%、印尼裔菲律宾裔各占2%,其余1%为欧美后裔和南亚裔[7]
政治文化
政治体制 部分代议民主制;非民选行政机关
适用宪法
法律制度 普通法
终审法院首席法官 马道立
行政长官 曾荫权
立法会主席 曾钰成
重要历史
主要节庆
经济实力
货币单位 港元(HK Dollar)
GDP 3070.65亿美元(2009年IMF数据排名38位[10]
人均GDP 43,862美元(2009年IMF数据排名8位[10]
HDI 0.862[11]极高,2010年列第21位
坚尼系数 Template:H:title[12],2006年)
银行体系
行使部分中央银行职能
行使发行货币职能
外汇储备 2614亿美元(2010年8月底)[13]
其他资料
地区代码 HKG
文化象征
顶级域名 .hk
国际电话区号 +852
道路通行方向 行驶
卫星图像

香港(英语:Hong Kong)全称香港特别行政区(英语: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粤语发音[15],简称香港特区[16],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辖下的两个特别行政区之一。香港地处华南沿岸、珠江口以东,由香港岛九龙半岛和包括二百三十多个岛屿及内陆,统称为新界的三个行政区组成[2]。北接广东省深圳市,南壤广东省珠海市万山群岛,西迎澳门特别行政区及珠海市。香港地名的来源有多种说法,至今未有定论。

香港开埠以前,仅是两千人口的小渔村。1842年大清帝国对外战败,香港领域分别被割让和租借予大英帝国,成为其殖民地(即英属香港),从而得在法治教育医疗卫生经济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以及社会运动等等,获得比其他中国地方较为优越的发展机会,同时避过太平天国民国军阀国共内战土改反右运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乱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香港旋即沦陷,并展开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至日本无条件投降以后,英国恢复权治。

1984年,中英两国落实香港前途,决定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承诺特别行政区以一国两制方针,不实行社会主义相关政策,回归后五十年内保持原有资本主义,亦可享有高度自治地方权力,是为“港人治港”[1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社会以及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同时为全球其中一个最富裕、安全、繁荣和高生活水平的地区,更获“东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等美誉。香港是国际重要的金融、服务以及航运中心,并以廉洁政府、优良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备的法制而闻名于世[18]。现时,香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仅次于伦敦纽约[19]

历史

开埠前

英国建立殖民地并称香港之前,明末时已有“香港”这地方的概念[20],但只在香港仔附近,所以之前的历史皆附属于岭南或香港各地区的历史。

早在39,000至35,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香港一带已有人类活动[21]。至前3千年开始,长江中游文化、东南亚沿海文化、殷商青铜文化、古越文化先后传入。在新界大屿山不少地方都发现新石器时代聚落和玦饰工场遗址[22]

前214年秦始皇卅三年),秦朝派军平百越,置南海郡,把香港一带正式纳入其领土。到了736年唐朝开元二十四年),香港属于循州(今惠州市),并设立屯门军镇,当中的二千士兵驻守于屯门主力保护海上贸易。

唐朝起,香港的沥源(今沙田)以及大奚山(今大屿山沙螺湾的土壤适合牙香树生长,种及产香也逐渐发展起来,一直到清朝康熙元年迁海之时为止。据考证,明朝时由东莞南部、新安全境(包括香港)的香树制品会经陆路运至尖沙头(今尖沙咀),用小艇送到石排湾(今香港仔),再用俗称“大眼鸡”的艚船运至广州,然后送往销售[23]。“香港”这个名称的由来,其中一个传说就是因为香木的盛产和出口,因此而得到“香港”(运送香料的港口) 一名。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大步(今大埔)一带盛产珍珠南汉刘氏遂于963年设官办珠场,称为媚川都971年北宋开宝4年),九龙湾一带设官富场,派盐官驻守。南宋末年,皇帝宋端宗赵昰和宋帝昺赵昺元朝军队逼迫逃到香港,据说曾在土瓜湾一块大石头上休息,后人称该处为宋王台

1514年明朝正德九年)葡萄牙派兵抵达并攻占屯门,明军于1521年正德十六年)向葡萄牙开战,史称屯门海战,结果大获全胜。清朝初年,香港属新安县管辖。清廷为防沿海居民接济明朝遗臣郑成功,遂于1662年康熙元年)下令迁海,加上实施海禁,香港本区受严重影响。后来广东巡抚王来任广东总督周有德请求复界,1669年康熙八年)朝廷允许驰禁,原有宗族陆续迁回,外来宗族亦应广东省政府的鼓励乘势迁入,当中包括福建江西广东惠州梅州等客家籍农民,新界宗族分布的新局面逐渐形成[24][25]

英治初期

1840年代画家笔下的香港岛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不久,清朝道光皇帝由主战转向主和,派钦差大臣琦善广州英军谈判。1841年1月琦善查理·义律清廷大英帝国不知情下草拟《穿鼻草约》,并于1月20日查理·义律发出《给女王陛下臣民的通知》中,宣称和琦善之间“达成了初步协议”[26],其中包含“把香港岛和海港割让给英国”,及后于香港仔登陆,从蜑民陈群蜑家话回答中得知“Hong Kong”的名称,并沿用致今。但由于清廷大英帝国政经界分别认为“有辱国体”及获利太少,故双方不承认《穿鼻草约》的存在。直至1842年清朝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大英帝国打败,并于翌年与大英帝国签订《南京条约》,将香港岛连同邻近的鸭脷洲才正式永久割让与大英帝国1860年清廷第二次鸦片战争(即英法联军之役)再败给英法联军,签下《北京条约》,把九龙半岛南部连同邻近的昂船洲一同永久割让大英帝国。当时在九龙半岛上的新边界只用矮矮的铁丝网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1898年大英帝国通过与清廷签订《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条约,租借九龙半岛北部、新界和邻近的两百多个离岛,但九龙寨城除外,租期99年。这一系列的租借和割让,形成了今日香港的边界。

抗日至重光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1938年登陆广东,并迅速占领与香港为邻的广州及附近地区,并派间谍潜入香港调查驻港英军的布防位置。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数小时后,同时进攻马来亚侵占香港。其间日本加拿大英印军发生多场激烈战事12月25日,由于驻港英军战力不足,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宣布向日本投降,香港人称这天为“黑色圣诞节”,并开始了香港3年零8个月的日治时期

香港重光以后,英国国旗再次在香港总督府(今香港礼宾府)内升起。当时因国共内战再次展开,中华民国政府无力向英国政府取回公道。1949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后,中、英双方就香港问题达成协议:中方无意收回香港主权,也不干预国民政府军民在香港的活动,用以换取英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

战后发展

香港殖民地最后的一面旗帜,由英国蓝旗和代表香港的殖民地徽所组成,1959年-1997年
香港殖民地的纹章

1950年代,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战争与西方世界交恶,被西方国家禁运,使香港成为中国大陆转运物资、征集资金、收集情报的唯一地点。香港亦从转口港转为发展工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期间除了右派发动的双十暴动外基本平稳。然而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卷中国大陆,红卫兵多次意图越过中港边境。后来香港左派公然响应大陆造反派的号召,在香港多处策动暴乱。当时,香港街头放满写上“同胞勿近”的真假“菠萝”(香港俚语,即土制炸弹),使香港陷入一片恐慌之中,期间有若干市民被真的炸弹及其他方法杀害。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声明“长期利用、充分打算”方针,坚持不打算收回香港,使这一件事情逐渐得以平息。

经历过1960年代末的暴动,香港政府于1970年代初调整了政策方针,逐步吸纳华人进入决策机制,减少危害英国管治香港的可能性。1973年由于受石油危机的影响,香港经历了一次经济大衰退,但自1974年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高速增长。1970年代中香港地铁开始动工,廉政公署成立,开始实施九年免费强迫教育,并进一步扩展公共房屋计划,如十年建屋计划居者有其屋计划,皆为香港未来的“经济奇迹”奠定基础。

1970年代初期,由于新界土地契约的问题,使香港政府不得不考虑香港前途的问题。英国政府曾经多次要求向中国政府延续新界的租约,但为中国政府拒绝。在1980年代初,英国曾提出分拆香港的“主权”及“治权”,主权归中国,但英国仍保留治权。1982年9月22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到北京提出这个方针,打算延续对香港的管治,但当时的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强烈反对及绝不让步,不过表示可以让香港人可享有“高度自治、港人治港”。因中方对收回香港立场强硬,期间香港的楼价、股票及港元汇价持续急挫,更于1983年9月出现港元危机,港元兑美元1982年约6港元跌至9.6港元兑1美元的历史低点。为挽救香港金融体系,港英政府于1983年10月15日公布联系汇率制度[27],汇率定为7.8港元兑1美元。此后联系汇率制度一直实行至今。

1984年12月19日,中英双方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简称《中英联合声明》。根据这份声明,英国政府1997年7月1日不只将租约到期的新界主权移交中国,还把原本永久割让予英国的九龙与香港岛也移交给中国,而香港成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在上述协定中,中国政府会依照邓小平所提出的“一国两制、港人治港”之政策,确保香港继续奉行资本主义制度而非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抵触基本法的法律予以保留,50年内原有生活方式不变,并保证香港除外交国防外,各方面都拥有“高度自治”权。然而1989年,受到六四事件影响,香港部分人人心惶惶,使香港的资产价格下跌,移民潮再次出现。港英政府遂推出香港机场核心计划以稳定人心。

特区时期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正式结束英国156年的殖民统治,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个特别行政区董建华为第一任行政长官。同年3月至5月,香港首次发现有人类感染甲型H5N1禽流感。同年10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对香港经济构成重大负面影响。

1999年,主要因为美国科网热吹至,香港股票市场再一次进入疯狂状态,香港经济略见起色。但随着美国的科网热减退,香港的科网泡沫亦随即破灭,加上随后于2001年美国发生的911事件,使香港经济持续衰退。面对经济再度转型以及全球化带来的冲击,香港的失业、通缩等问题随之而来,政策失误令政府处于弱势,社会不满气氛与日俱增,这股衰退潮一直持续至2003年尾才吿竭止。

2003年春季,由于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爆发,香港各方面都大受打击。是次疫症中,香港有1755人感染,共299人死亡,为死亡率最高的地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8亿港元[28],失业率上升至8.7%的历史新高。同年年中,政府就《香港基本法第23条关于国家安全问题立法时,因在遭到极强反对声音中依然将近通过,成为市民对政府施政不满的导火线。虽然中央政府对香港实施了一些优惠政策,如落实“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和兴建港珠澳大桥以巩固香港作为亚洲贸易和物流中心的地位,但仍无法阻止同年香港回归中国六周年当日(2003年7月1日)超过五十万港人上街游行的七一大游行(游行人士数目占香港人口十四分之一),最后香港政府只好暂时搁置《廿三条》立法。

游行过后,中国中央政府推行“港澳个人游”以刺激市道,香港特区政府的施政再度以经济和民生为主,从而期望减少香港市民的不满。香港政府并开始制订“人口政策”吸引“专才移民”和“投资移民”,以提升人口质素。2004年7、8月,香港开始出现轻微通货膨胀的现象,正式走出持续了68个月的通缩期。

2009年的香港

2005年3月12日,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宣布因“健康问题”而辞职。作为行政长官补选中的唯一候选人,时任政务司司长曾荫权6月21日中国政府正式任命出任特首。同年香港政府推出《政制发展专责小组第五号报告》,但被民主派议员批评过于保守,议案最终因票数不超过三分之二,而不获通过,故2007年行政长官选举办法及2008年香港立法会选举办法维持不变。

2007年第三届行政长官选举顺利举行。与前一届一样,由800人组成的选举委员会小组进行投票,在泛民主派派出公民党梁家杰参选之下,最后曾荫权以649票当选成功连任。同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全票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2012年行政长官和立法会产生办法及普选问题的决定》,决定香港可以于2017年普选产生行政长官,另外可以于2020年普选立法会。

2007年期间,香港经济总体形势较好:失业率下降,社会相对稳定,股票市场畅旺,楼市复苏。当时各界都预料香港在未来发展仍会受惠于中国内地的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稳定情况于2008年金融海啸失控急转直下,这场金融危机在下半年开始失控,并结束香港自2003年7月以来5年的经济复苏,股市、楼市暴挫,裁员、结业此起彼落。而香港政府又在此一段时期多番传出施政失误,例如副局长风波[29]、处理滞留泰国港人事件失误等[30],都令民怨日甚,其中行政长官曾荫权民望更大幅下滑,失去市民信心。[31]

2009年4月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进逼亚洲,港府以“从严”方式处理。香港确诊首宗病例,曾荫权亲自率领抗疫督导委员会,史无前例宣布把墨西哥患者入住的湾仔维景酒店封锁。其后政府发现相关隔离手段无法阻止社区爆发,逐渐把防疫重心转为减少伤亡数字及避免医疗体系因超出负荷而崩溃两方面。

2009年12月,香港举办第五届东亚运动会,为香港第一次成功举办综合性大型运动会。

地理

地貌

香港管辖总面积2,755.03平方公里,土地则有1,104.32平方公里[2],可概括为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地区,以及263个离岛[32]。众岛屿以大屿山面积最大。

香港为受到海水淹没的多山地体,山多平地少,地貌丰富。山脉走向为东北至西南[33],最高点为海拔957米的大帽山。平地主要集中在新界北部,如元朗粉岭等,是由河流自然形成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适合耕种,其余仅有的平地位于九龙半岛及香港岛北岸。原来狭窄的土地现已经过多番填海而向外扩张,香港自1887年以来填海所得土地超过68平方公里[7]。九龙及香港岛之间的维多利亚港,则因港阔水深、四面抱拥,有利船只航行,获誉为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34]。香港最初就是从维多利亚港两岸的平地开始发展,至今该区仍然是香港都市命脉所在。

生态

香港湿地公园的观鸟屋

碍于地形所限,香港仍有约75%土地为郊区,自然生态盎然。截至2006年6月,境内有超过3,100个维管植物品种或变种,境内繁殖的陆栖哺乳动物超过50种,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分别过百种。当中不乏香港独有的品种,如香港细辛Asarum hongkongense)、香港巴豆Croton hancei)及卢文氏树蛙Philautus romeri)等。另外,香港位处亚洲候鸟迁飞路线上的中途站,新界西北部的米埔沼泽区最多候鸟栖息,所属的后海湾湿地自1995年根据《拉姆萨尔公约》列为国际重要湿地。濒危品种包括黑脸琵鹭白腹军舰鸟勺嘴鹬等亦会在香港过境。政府将部分郊区划为郊野公园特别地区,以保护陆地自然生态环境;亦设有海岸公园及海岸保护区保护海洋自然生态[35]

气候

气候方面,香港位处北半球亚热带,背靠欧亚大陆、面向太平洋,形成海洋性亚热带季候风气候,四季分明。每年年底,西伯利亚聚积的高气压把干燥而寒冷的空气吹向低气压的太平洋,成为香港的冬季季候风。年中的时候,太平洋形成高气压,这股夏季季候风则吹向欧亚大陆,为香港带来多雨潮湿的夏季[36]

简而言之,每年约3月至5月为春季,气候温和潮湿,有能见度低。6月至8月为夏季,气温炎热,潮湿,降雨量高。9月至11月为秋季,大致凉爽,阳光充沛。夏秋两季亦是台风季节,常受热带气旋吹袭[37]。12月至翌年2月则是冬季,清凉干燥,高地偶有霜降[38],极少下雪(近百年计)。

此外,香港市区高楼集中而密布、人口极为稠密,所形成的微气候容易产生热岛效应,导致市区和郊区有明显的气温差别,另外新界某些地区例如沙田、打鼓岭、石岗、北潭涌位于内陆,故此早晚温差会较市区大,一般平均每日温差都有6-8度。高层大厦林立的市区也令空气中的“悬浮粒子”较难吹散。香港市区天气炎热、烟霞密布的日子亦变得越来越长[39]

香港气象数据(平均数据采集自1991年至2020年;极端数据采集自1884年至1939年,以及1947年至今)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历史最高温 °C(°F) 26.9
(80.4)
28.3
(82.9)
31.5
(88.7)
33.4
(92.1)
36.1
(97.0)
35.6
(96.1)
36.1
(97.0)
36.6
(97.9)
35.9
(96.6)
34.6
(94.3)
31.8
(89.2)
28.7
(83.7)
36.6
(97.9)
平均高温 °C(°F) 18.7
(65.7)
19.4
(66.9)
21.9
(71.4)
25.6
(78.1)
28.8
(83.8)
30.7
(87.3)
31.6
(88.9)
31.3
(88.3)
30.5
(86.9)
28.1
(82.6)
24.5
(76.1)
20.4
(68.7)
26.0
(78.8)
日均气温 °C(°F) 16.5
(61.7)
17.1
(62.8)
19.5
(67.1)
23.0
(73.4)
26.3
(79.3)
28.3
(82.9)
28.9
(84.0)
28.7
(83.7)
27.9
(82.2)
25.7
(78.3)
22.2
(72.0)
18.2
(64.8)
23.5
(74.3)
平均低温 °C(°F) 14.6
(58.3)
15.3
(59.5)
17.6
(63.7)
21.1
(70.0)
24.5
(76.1)
26.5
(79.7)
26.9
(80.4)
26.7
(80.1)
26.1
(79.0)
23.9
(75.0)
20.3
(68.5)
16.2
(61.2)
21.6
(70.9)
历史最低温 °C(°F) 0.0
(32.0)
2.4
(36.3)
4.8
(40.6)
9.9
(49.8)
15.4
(59.7)
19.2
(66.6)
21.7
(71.1)
21.6
(70.9)
18.4
(65.1)
13.5
(56.3)
6.5
(43.7)
4.3
(39.7)
0.0
(32.0)
平均降雨量 mm(英寸) 33.2
(1.31)
38.9
(1.53)
75.3
(2.96)
153.0
(6.02)
290.6
(11.44)
491.5
(19.35)
385.8
(15.19)
453.2
(17.84)
321.4
(12.65)
120.3
(4.74)
39.3
(1.55)
28.8
(1.13)
2,431.2
(95.72)
平均降雨天数(≥ 0.1 mm) 5.70 7.97 10.50 11.37 15.37 19.33 18.43 17.50 14.90 7.83 5.70 5.30 139.90
平均相对湿度(%) 74 79 82 83 83 82 81 81 78 73 72 70 78
月均日照时数 145.8 101.7 100.0 113.2 138.8 144.3 197.3 182.1 174.4 197.8 172.3 161.6 1,829.3
可照百分比 43 32 27 30 34 36 48 46 47 55 52 48 41
数据来源:香港天文台[40][41]

行政分区

香港的行政分区

全港下设有18个分区,方便政府协调及管理地区层面的服务及设施,并鼓励市民参与地区事务。各区均设区议会,职能主要属咨询性质。区议会虽是香港议会制度的一部分,但并不具立法和审批政府公共开支的权力,亦无分区法律[42]税收[43]。 18个分区分别为:

香港岛 九龙西 九龙东 新界东 新界西

交通

香港国际机场一号客运大楼

香港拥有高度发展及复杂的交通网络。公共运输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铁路巴士(公共汽车)、小巴(公共小型巴士)、的士渡轮等。其中,铁路是香港最主要公共运输工具,每日载客约420万人次[44];其次是专营巴士,每日载客约390万人次[44]。香港是首个于公共运输广泛使用电子货币的地区,名为八达通的电子车票兼货币智能卡系统于2009年3月的总流通量达1900万张。2007年地铁系统和九广铁路合并港铁[45],正式改由单一公司垄断香港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现有84个客运车站(连轻铁共152个站),而全港十八区中更只有南区一区是仍未有铁路运输。

由于香港人口密度高,对高载客量的交通工具有一定的需求,故此香港的巴士大多都是双层巴士。而行驶香港岛北岸的香港电车更是全球唯一使用全两层电车的车队。同样位于港岛的中环至半山自动扶梯系统,为世界最长的有盖自动行人电梯系统。而在大屿山昂坪360索道系统,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

香港道路的使用率之高,令其位居世界前列[46]。道路总长度有2040公里,主要由街道桥梁隧道等组成9条主要的干线连接香港各地。香港最长桥梁为青马大桥(主跨距长1377米)和斜拉式设计的汀九桥(两主跨距总长923米)。而香港的行车方向是根据英国的靠左行驶,有别于中国大陆。在香港注册的60多万架车辆当中,有66%是私家车,而每公里道路有约311辆车辆行走[47]。和其他国际大城市一样,香港同样面对着交通挤塞、旧区道路设计过时和汽车流量过大等问题。

除此之外,位于赤鱲角香港国际机场是全球第三繁忙客运的国际机场[48],是来往欧美以及亚洲及大洋洲航班的转机点。香港也因为政治上较为中立的地位,得以曾经长时间作为中国大陆台湾之间的旅客转运站。这个机场全日24小时运作,2008年处理航机30多万架次、旅客4714万人次及货物363万公吨,并曾获得不少国际奖项[49],于20012007年七年间有六年获得世界最佳机场的荣誉。旅客可以透过铁路线公路市区连接,24分钟以内便可直达中环中心商业区。现时机场已分阶段扩展,满足日益增加的航空交通需求,以及加强对珠江三角洲邻近地区的连接,进一步发展为区内旅客转运中心。

建筑及规划

位于金钟中银大厦(图中最高者)及其邻近的摩天大厦
香港汇丰总行大厦

香港城市以现代建筑为主,大量摩天大楼集中在维多利亚港两岸,形成全球密度最高最宽的天际线[50]。从太平山顶俯瞰或尖沙咀对望的维港两岸,以其海景优美之特色,成为香港吸引游客之处,享有世界三大夜景之一的美誉。香港的摩天大楼不限于商业大厦,不少住宅同样建得很高。全球最高100栋住宅大楼中,最少有一半位于香港[51]。过去,摩天大楼主要集中在香港岛北岸。自从位于九龙启德机场1998年停止使用后,政府大幅放宽高度限制,令九龙的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般兴建。预计于2010年落成、位于西九龙环球贸易广场(ICC),将成为香港最高、全球第四高的建筑物。另一方面,加上八万五建屋计划的助力,即使是远离市区的新界地区,楼高40层以上的住宅大楼,包括香港公共房屋,也并不罕见。

虽然高耸的建筑物给予人一种繁荣景象,但香港的摩天建筑过于集中,容易造成屏风楼热岛效应,此外建筑物高度亦把香港岛及九龙半岛部分山脊线被挡,所以在2000年政府曾作咨询[52],但直至在2008年才在各分区的规划大纲图,制定建筑物在所属分区的高度限制。

香港有不少著名的建筑,当中包括有由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中银大厦,其外型为棱柱状,就像“节节高升”的竹笋一样,为香港最瞩目地标之一。除此之外,由建筑师诺曼·福士特设计的汇丰银行总行大厦1985年重建完成之时,为当时全球最昂贵的建筑物。香港国际机场的建筑设计也是出自其手笔。而现时香港最高的摩天大楼,则是国际金融中心二期,楼高415.8米[53]

香港桥梁的建筑技术也是位于世界前列。连接青衣岛马湾青马大桥,是全球最长的行车及铁路悬索吊桥,而邻近的汲水门大桥汀九桥,则分别为最长的行车及铁路斜拉桥和最长的“三塔式斜拉桥”。另外还有跨越蓝巴勒海峡,将昂船洲青衣岛东南角的9号货柜码头连接起来的昂船洲大桥,桥塔是全球首次采用“不锈钢 + 混凝土”的混合式结构。对香港的港口物流业发展非常重要,也是香港新的建筑地标之一。

位于西九龙大角咀的高层住宅

自从1950年代开始,港英政府积极规划很多建设项目,包括兴建大量公共房屋及其配套设施。同时,港英政府开始在新界各区设立卫星城市计划,到了2007年已设立了共9个新市镇,容纳人口约320万[54]。这些新市镇应付了香港的人口增长,分散市区过于挤迫的人口,从而改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政府也积极填海造地,以使市区有更多可用的土地,但近年来由于保育人士反对而减少填海幅度。而未来市区发展的焦点包括有西九龙启德等填海土地:前者将发展为一个文娱艺术区;后者则发展成一个集休闲旅游、体育及中低密度商住区域

治安

香港治安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决策局之一的保安局负责,包括维持公共安全出入境事务海关囚犯管理及更生、消防紧急医疗服务等等。保安局的首要任务,是确保香港继续成为一个安稳太平的城市。保安局辖下部门当中,以香港警务处为首负责最大范畴上的保安工作。

香港警务处为包括辅助警员和文职人员在内近四万人的大部队,警民比例为全球第二高。[55]另外,香港警务处辖下的水警总区有143艘轮艇,包括71艘警轮和72警艇,警员近三千名,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警务水师。[56][57][58][59] 于2007年,以每十万名人口计算的罪案比率为1,100宗左右的低度水平。根据政治及经济风险顾问公司在2003年11月发表的调查,在所调查的亚太区的(国家和城市)地区中,香港被评定为最安全稳定的地方。比较各地数字得出,香港罪案率为亚洲最低,为全亚洲最安全( 国家和城市 )地区,亦为全世界最安全的地区之一。[60]

经济

荃湾众安街商业区

香港是一个奉行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其经济的重点在于政府施行的自由放任政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佛利民更视香港为自由放任经济的典范。纵使政府于2006年9月宣布香港首创的“积极不干预”政策早已不再适用[61],政府的经济政策理念仍然是让市场力量主导经济,避免操控或指导市场发展。商业规管精简、政府廉洁而高效率、税率低、税制简单、法制健全、产权观念牢固、货币稳定等因素,令大部分经济学家均相信香港是市场经济运作的佼佼者[18]。香港经济以自由开放而全球知名,美国传统基金会1995年起[62]、以及加拿大费沙尔学会Fraser Institute)1996年起[63]发表的自由经济体系报告,一直将香港评定为全球第一位。优秀的地理位置、资讯流通、高效率的配套设施及服务,都对香港的经济作出贡献[18]

2010年3月发表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第七次评分,香港位居第三名,仅次于伦敦纽约

经济发展

英国甫占领香港,即于1841年6月7日宣布香港为自由港[64],允许商船自由进出。香港凭着便利的地理位置以及水深港阔的海港,发展为转口贸易航运中心。直至1940年代,大量逃避中国内战的难民到港,当中不乏带着技能和资金的商人。二战后,中国大陆因为朝鲜战争而于1950年代初面对联合国实施禁运,香港作为转口港大受打击。凭着工业家的创意以及庞大而廉价的劳动人口,香港开始转型为轻工业型经济,工厂如雨后春笋冒起,加工出口的制品包括纺织品胶花假发钟表电子零件等。及至1970年代末,中国大陆实施改革开放,制造业开始北移,香港重新定位为亚洲区的转口港,金融业等服务行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成功转型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经济突飞猛进,赢得“亚洲四小龙”之一的美誉[65][66]。 不过,到了接近主权移交时,受到移民潮的影响,香港不少人才和资金外流,使不少人对香港经济前景感到悲观,1995年财富杂志》更发表了一篇题为《香港之死》(The Death of Hong Kong)的报道,担心中国接管后,一切都会“完了”("It's over")[67]。后来时代杂志表示错言“香港之死”[68]

尖沙咀梳士巴利道香港太空馆附近,望向弥敦道方向夜景

1997年主权移交之后,香港经济发展可谓一波多折。1997年年底至1998年年初,物业市场及股票市场的泡沫爆破,市面消费意欲受到影响[69]。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香港,8月有国际投机者狙击港元、期货市场以及股票市场,政府于8月14日决定史无前例投放庞大资金入市干预,惹来极大争议。连同亚洲金融危机造成区内需求减少,全年经济出现负增长,GDP下降5.1%[70][71]。政府其后于1999年以盈富基金形式将所购入股票逐步沽售[72]。香港经济出现短暂复苏迹象,但2001年美国经济低迷拖累外围环境,加上九一一事件打击旅游业,以及互联网泡沫爆破,当年GDP增长急跌至0.1%[73]。2002年经历稍微复苏后,2003年3月中爆发SARS,4月2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出旅游警告,旅游业受重创,市民消费意欲受严重打击,政府动用118亿港元纾困。香港终于6月23日从疫区名单剔除。其后,香港经济开始出现复苏迹象,中央政府对香港实施了一些优惠政策,如落实“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7月28日首次推出个人游计划,简化中国大陆指定省市居民申请访港旅游程序,刺激旅游业发展。加上美元开始转弱,与其挂钩的港元在国际市场显得更具竞争力,惠及香港出口货品表现[74]。同年的施政报告,政府更确立了金融物流旅游和“工商业支援服务”为“香港四大经济支柱产业”,并希望能够加以发展[75]。此后,经济增长势头渐趋强劲,2006年12月28日,恒生指数首次冲破2万点,当日成交达542亿元[76],2007年10月26日更到达3万点的历史高位。但稳定情况于2008年下半年因金融海啸急转直下,香港自2003年7月以来长达5年的经济复苏结束,股市、楼市暴挫,裁员、结业此起彼落。直至2009年年中,香港出现经济复苏迹象。

经济结构

葵青货柜码头,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口之一。

时至今日,香港已成为世界第11大贸易实体。以吞吐量计算,香港的货柜港口更是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口之一,2008年达2449万个20呎标准货柜单位。以乘客量和国际货物处理量计算,香港国际机场是世界最繁忙的机场之一。以对外银行交易量计算,香港是世界第15大银行中心。由于2006年多间大型内地公司纷纷到香港上市,所以同年的集资总值超越纽约,世界排名升为第二,仅次伦敦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8年数据,香港人均本地生产总值PPP)为43,811美元,全球排名第7、亚洲排名第4,超越西欧的四个主要经济体系;按国际汇率则为30,755美元全球排名第28、亚洲排名第7,次于卡塔尔阿联酋科威特新加坡日本文莱[77]。综观各产业以服务业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最高,2008年数字为92.3%,当中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占GDP29.1%,批发、零售、进口与出口贸易、饮食及酒店业占26.9%,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业则占17.1%[78]

香港服务行业的对象并非限于本地,而是面向全球。服务输出总值占本地生产总值比率甚高,2008年服务输出总值达923亿美元,占本地生产总值的42.9%。输出服务主要包括商贸服务及贸易相关服务(占2008年服务输出总值的30.3%)、运输服务(30.8%)及旅游服务(16.4%)[79]

面对科技迅速发展以及全球一体化,服务业主导的香港经济也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香港经济开始转型向集中提供高增值服务、进行以知识为本的经济活动[79]。此外,中国大陆经济进一步自由化,为香港多个服务行业带来更大商机,带动服务业快速增长。当中,香港与中国大陆于2003年6月29日签订《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促进跨境贸易,鼓励香港商业开拓更庞大的国内市场,同时鼓励中国大陆企业通过香港与世界经济接轨。相关协议容许香港货物输入中国大陆可享有零关税优惠、香港服务业可享有优惠待遇进入中国大陆市场、两地专业资格互认安排,以及便利跨境贸易投资等安排[80]

货币

港元为香港的法定货币,在联系汇率制度之下,汇率大致固定于7.80港元兑1美元的水平。[81]美元亦经常作为商业交易货币。美元人民币在旅游点皆可通用,旅游点附近亦设有兑换店,由于美元、人民币的币值比港元高,一般以整数兑换。

政治

香港政治制度大致沿袭自英治时期,行政、立法、司法互不隶属。特区成立后,种种政治制度与中国大陆保持截然不同。宪制性文件《基本法》确保邓小平所构想的“一国两制”意念得到落实,法治精神和司法独立不受北京的中央政府干预。另外,根据“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除外交由中央政府负责、防务由驻港解放军负责之外,香港继续管理大部分本地事务。香港也可以“中国香港”的名义,继续参与国际事务,包括世界贸易组织奥林匹克运动会[82]

香港、中国以及英国政府都不只一次的表示,1997年后“一国两制”得到落实[82],但仍然有香港的政治人物及舆论质疑“一国两制”的运作。例如,Template:BreakLink在香港的公开活动[83]、中央政府对香港争取普选的态度[84]、香港政治人物公开发表对中国制度的意见[85]、2007年行政长官候选人梁家杰提出中央政府不实行特区官员任命权[86]等,均引起一些人质疑是对“一国两制”、“河水不犯井水”的挑战。

行政

现任行政长官曾荫权2005年-现在)
2007年成功连任行政长官曾荫权(前左)与太太曾鲍笑薇一同乘坐开蓬巴士穿梭街头“谢票”。

香港特区政府决策者为行政长官(简称“特区首长”,俗称“特首”),由一个800名通过间接选举及当然成员组成的“选举委员会”以记名及一人一票方式产生。第1届委员会成员由中国政府委任,第2届则由功能界别选民[87]选出。2007年后的组成及选举办法,可根据基本法附件一指定程序修改。行政长官每届任期为5年,并可连任1次,但如原行政长官未能完成任期,继任者最多则以余下任期加上下一届任期的五年为上限。由行政长官主持的行政会议为特区政府最高行政决策机关。

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为董建华,他由中央政府所委任的400人推选委员会1996年12月的第一届特首选举胜出,并在1997年7月1日正式宣誓就任。2002年2月,董建华获800人选举委员会超过700委员的提名,参加第二届特首选举,并在无对手的情况、没有通过选举之下连任,任期由2002年7月开始直至2007年6月完结,但是董建华于2005年3月宣称因健康理由辞职,由当时的政务司司长曾荫权任署理行政长官。2005年6月,曾荫权在行政长官补选中自动当选,正式被中央人民政府委任为新的行政长官,任期至2007年6月,即第二届余下的任期。2007年1月31日,泛民主派公民党立法会议员梁家杰宣布取得111名选委提名,正式取得第三届特首选举的“入场券”,主张“有竞争”特首选举。翌日特首曾荫权亦举行参选记者会表示参选第三届特首的意向。2007年3月25日,曾荫权成功连任。

自前行政长官董建华2002年7月1日实施主要官员问责制后,除行政长官及行政会议外,香港政府由三层架构组成:第一层是司长,即政务司司长财政司司长律政司司长[88],均是行政长官的首席顾问,负责制订香港政府最主要的政策;第二层是决策局,负责制订、统筹及检讨特订范畴,如卫生运输保安等的政策,和监督属下执行部门的工作;2007年7月1日起,决策局重组,加入发展局,以及改组其他决策局,使决策局共增至12个;第三层是部门,是政府政策的执行部门,大多以“署”或“处”为名称。

立法

香港立法会大楼

香港的立法机构是香港立法会,现有60名议席,每届任期4年。在第四届香港立法会中,60名议席的其中30席经5个地方分区以比例代表制的直选产生,其余30位经28个功能组别以团体或一人一票的选举产生。所有选民均有地方直选议席的一票,但功能组别议席只有数十万名选民有投票权,并非通过普选产生。在一般情况下,香港法例须分别得到超过一半地方直选议员及功能组别议员赞成,再经行政长官批准方为有效。

香港主权移交后,讫今共举行了四次立法会选举,分别于1998年2000年2004年2008年举行。由2008年选举所产生的第四届香港立法会 中,亲建制派取得34席,泛民主派则取得23席,其余3席属中间派。以政党计,民建联为立法会第一大党,其次为民主党公民党

司法及法律制度

终审法院

香港的司法机构负责就一切检控案件及民事诉讼作出聆讯,包括个人与政府之间的民事诉讼。香港法律制度建于司法独立之上,司法机构人员执行职责时,完全不受政府行政和立法机关影响[89]

主权移交后,宪制性文件基本法》开始实施。根据一国两制原则,《基本法》第8条确立香港继续以普通法为依归,并由多条本地法例作补充,法律制度有别于中国大陆的大陆法[90]。第19条订明香港享有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基本法》第四章第四节则列明其他司法机关的安排,如第82条、第92条则订明可以按需要从其他普通法适用地区聘用司法人员,审判终审法院案件;第84条订明可参考其他普通法适用地区的司法判例。另外,第158条订明《基本法》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大曾3度释法,其中2次由香港政府请求:港人内地所生子女居港权问题(1999年)以及行政长官呈辞后继任人任期问题(2005年),1次由人大常委会自行释法:2007/08年行政长官及立法会产生办法问题(2004年)。

司法机构由各级法院组成。主权移交后,司法终审权的所属,由英国枢密院改为自设终审法院,法官由行政长官任命。高等法院分为“上诉庭”及“原讼法庭”。区域法院设有“家事法庭”。其他审裁机关包括土地审裁处、各个裁判法院少年法庭死因裁判法庭劳资审裁处小额钱债审裁处,以及审裁非电影类作品级别及性质的淫亵物品审裁处[91]

一如英格兰的制度,香港律师分为讼务律师(大律师)及事务律师(律师)。截至2009年4月,香港有1108名讼务律师,当中82名为资深讼务律师和6260名持牌及1089名非持牌的事务律师,分别由香港大律师公会和“香港律师会”授证及管理纪律[92]。事务律师在裁判法院和区域法院有出庭权[93],终审法院及高等法院则限于讼务律师。香港法院亦保留了英式法庭礼仪,包括法官及律师要穿长袍、戴假发[94]

政府的律政司会负责检控刑事罪行,在控告政府的诉讼案件中,代表政府出庭。律政司负责维护公众利益,也可以申请司法复核,或是介入涉及重大公众利益的案件[95]

政制改革

2007年行政长官2008年立法会产生办法经过咨询、讨论及人大释法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2004年4月26日宣布2007年2008年不实行全面普选,但承诺最终将会实现普选。

2003年2004年7月1日各有数以五十万计香港市民上街游行;在2004年立法会选举中,民主派议席由22席升至25席,亲中阵营的政党则凭着较多的功能界别席位有35席。

2005年政府推出《政制发展专责小组第五号报告》,但被民主派议员批评过分保守,议案最终因票数不超过三分之二,而不获通过。

2007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全票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2012年行政长官和立法会产生办法及普选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按照有关《决定》,2012年行政长官立法会选举,在不实行普选的前提下,可以作出符合循序渐进原则的适当修改。《决定》又明确了2017年行政长官的选举可以采用由普选产生的办法,而在行政长官由普选产生以后,立法会的选举亦可以采用全部议员由普选产生的办法。《决定》最后决定了香港可以于2017年普选产生行政长官,另外可以于2020年普选立法会。

社会运动

2005年争取香港普选大游行游行人士途经铜锣湾崇光百货外。

早于英治时期,香港已出现了一些具规模的社会运动,包括1920年代海员大罢工省港大罢工1956年双十暴动1960年代中的九龙暴动六七暴动等。1970年代,社会各界也为中文在香港的地位、保钓运动、“反贪污,捉葛柏”、金禧事件等发起了社会运动。而香港历来最多人参与的社会运动,是1989年5月20日,约100万香港市民在台风袭港下走到中环皇后像广场集会,声援天安门事件中的学生。[96][97][98]

香港主权移交后,由于香港经济衰退及政府施政失误,香港社会累积了一定的民怨。到了2003年7月1日,以反对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立法为首的大批市民,参与了该年的游行活动[99],主办单位指人数达50万人。其后每年的7月1日都有游行,主要争取民主普选的诉求。于2005年12月4日争取香港普选大游行,主办单位指人数有25万参与。2005年12月,第六次世贸部长级会议于香港举行,引来世界各国反对世贸组织和反全球化等人士齐集示威,与警员在湾仔一带发生冲突

对外事务

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一切的外交事务均由中央人民政府负责。中央人民政府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自行处理有关的对外事务。香港可在经济、贸易、金融、航运、通讯、旅游、文化、体育等领域以“中国香港 ”(Hong Kong, China)的名义,单独地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关系,签订和履行有关协议。因此,在基本法的保障下,香港在多个国际组织都有积极参与。当中有作为正式会员或创会会员(有部分组织早已在殖民地时期加入),亦有委派代表参与出席。香港参与的国际组织包括有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亚洲开发银行国际结算银行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等共14个。

社会

香港政府致力于体现社会核心价值,包括爱心、关怀、互助、履行公民责任和维护传统价值。近年积极投放资源,推动家庭关系、抗运动、教育改革、青少年发展、体育发展、长者服务、残疾人士精神病患者康复服务、社会企业以及就业服务,以及解决贫富悬殊问题。[100]

香港贫富悬殊全亚洲最严重。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发表年度报告[101],指香港是全亚洲贫富悬殊最严重的城市,也是全球贫富悬殊先进地区之首,其基尼系数高于0.4警戒线,高达0.53,比拉丁美洲城镇地区的平均基尼系数0.5还要高。

人口

香港平地少、人口多,市区人口密度极高,大厦往往有数十层。 图为香港岛太平山山顶远眺中环半山区的景色。

截至2008年底,香港总人口首次达至700万人,令香港成为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有6,460人[102] ,而香港岛以南的鸭脷洲更是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岛屿。[103]大部分香港人都住在高楼大厦,近十年兴建的住宅楼宇多在30至40层以上,部分更达70层。而且,一个四人家庭普遍只能居住或拥有面积在400至1000平方英尺(约37.2至74.3平方米,12.3至30.7)的空间[104][105]。正因如此,香港在高人口密度的同时,仍然保留大量未开发的郊野土地。

香港自1950年代起推广家庭计划,倡导每个家庭供养两名孩子,目的是想减少当时颇高的生育率。可是,于2006年,香港的出生率在全世界226个国家及地区中是最低的——每1000人中只有9.6个新生婴孩[106]。另一方面,香港是全球最长寿的地区之一,男性的预期寿命为79.5岁,女性则为85.6岁[106]。但随着平均预期寿命的增长,人口将越趋老化,估计香港65岁及以上的人口将由2010年的15%增长至2033年27%[107]

香港人口以华人为主,占香港人口接近95%,但当中有一部分人士以暂居心态迁移到香港,即使于香港成立地区性联谊会或商会仍以“旅港”两字作为标示,香港共有超过55万人持外国护照。华人以外的种族,以印尼菲律宾人人数最多,其次为泰国美国印度。在香港定居的菲籍人士与来自印尼及泰国一样,大部分是来港作家庭佣工,也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居港的菲籍歌手和乐师,于酒廊或休闲场所演奏。此外,也有不少由港英时期由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征召及招聘作为警员及军人(踞喀兵)、银行护卫、建筑工人或在公立和津贴学校任教英语南亚人。在香港定居的英国人大都在港英殖民时代来香港工作和定居的大企业和政府部门高层、专业人士和在公立和津贴学校的英语教师。在香港定居的日本人大都是来香港工作和定居的日资大企业中高层。

近来,香港男女比例失衡问题有恶化趋势,政府的最新统计资料[108]显示,目前香港女性较男性多出近40万人[109],每1,000名香港女性只有893名男性,较2007年中的1,000:899的比例更加悬殊。香港自2000年开始出现女多男少现象,当时的男女口比例是每1,000名女性比967名男性,有关差距于过去数年一直扩阔。较诸去年香港女性较男性多出近36万,今年男女数目的差距又增加了4万人,达到近40万。

语言

香港华人普遍通行粤语,当地习惯称为广东话[110]。由于香港曾为英国管治,英语中文享有同等的官方语言地位,同时英语也是香港常用语言,广泛用于商业及教学之中,不少东南亚外籍佣工也会在家中使用英语。

教育

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在1994年由学院升格为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亦在同年升格。
香港树仁大学1971年成立,是香港首间私立大学

香港最早记载的学校是锦田力瀛书院1075年由北宋进士邓符协所建[111]这类书院、书室属于私学的一部分,教授《四书》、《五经[112],然后在英国统治时期逐渐转变为乡村学校或者公立学校。

英国接管香港后,在香港发展与英国相似的教育制度。而现时香港教育主要由香港政府教育局统筹及管理,学校可分为三种:官立学校津贴学校私立学校。主流教育可分为四大部分:学前教育、6年的小学教育、7年的中学教育(包括3年初中、2年高中及2年预科课程)及专上教育(包括“学士”、“副学士”、“专业文凭”、“高级文凭”等)。

香港回归后,政府推行一连串的教育制度改革(简称教改)措施[113][114][115],包括母语教学一条龙办学模式三三四高中教育小班教学幼稚园学券等。教育统筹局于2006年至2007年年度新学年的中一新生起,教育制度改为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及四年大学,整合香港中学会考香港高级程度会考香港中学文凭,并于2009年开始逐步在各科推行“校本评核”作为学生在公开考试的评分准则。同时,教育统筹局已于2007年至2008年起为3至6岁的幼稚园学生提供幼稚园学券津贴。上述改革主要是为香港教育带来不同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佳学习环境[116]

语文

两铁合并前的九广东铁尖东站内有多语言欢迎字句,由上而下分别为法文日文西班牙文韩文

于殖民地时代,英文长期是香港唯一法定语文,至1971年中文才被订定为另一种法定语文,两种语文并行的地位是依据香港法例[117]第5章《法定语文条例》而确立。

1997年7月1日主权移交后,中、英文仍是香港法定语文,香港特区政府在主权移交后实行“两文三语”的语文教育政策:中英文书写,粤语广州话(俗称广东话)、英语和普通话口语。中文书写以繁体中文为主,随着香港与中国大陆的交流增多,认识简体字的人增多,而且不少源自中国官方及民间的用语也传至香港,甚至取代香港原使用字词,成为主流用词。此外一些外国地方名称译名,于报章及电视的不同的版面会出现一地两译名情况──体育新闻用粤语拼音,国际新闻用汉语拼音。另外,早年部分香港作家及传媒将粤语改成粤语白话文书写,亦渐渐普及,现在这些字在1995年开始被香港政府规范化为香港增补字符集中的粤语汉字,而现时Unicode亦包含这些汉字。

宗教

位于香港大屿山的天坛大佛,它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户外青铜坐佛

高度的信仰及宗教自由是香港居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并受法例保障。源自世界各地的宗教均在香港和谐并存,其中有佛教道教孔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锡克教犹太教等。其中以佛教及道教徒最多,基督徒居次。许多宗教团体除了弘扬教义外,也兴办学校、提供卫生福利设施等。

文化

官方代表物

香港市花洋紫荆

19世纪末期,在香港发现了一个新物种——洋紫荆,被用作香港的象征,其学名以时任港督卜力的名字(Sir Henry Arthur Blake)命名(Bauhinia blakeana)。1960年代被市政局采纳为标志、并于1965年被选为香港的市花,在《基本法》的草议过程中加选为香港区旗香港区徽的设计蓝本之中。

香港除了以洋紫荆作为代表花外,于殖民时代会以“阿群带路图”及帆船作为官方或重要物件的纹饰如香港警务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及香港殖民地旗帜等等。2000年 2月,香港策略发展委员会向当时的行政长官董建华提出建立香港品牌的计划,并设立跨部门工作小组为香港品牌计划进行筹备工作。最后香港特区政府并以900万港元委托顾问公司,为香港设计具代表性标志。

流行文化

“九龙皇帝”曾灶财尖沙咀天星码头的“墨宝”

香港被称为华人流行文化之都,最大的贡献是将流行文化带入华人世界,这是共产党控制的大陆国民党控制的台湾所没有的自由创作气氛所推动。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香港文化,香港文化将东方之珠的魅力向全球输出,让这个小岛风靡全球。

粤语流行曲

粤曲成为香港早年的普及娱乐,随着1920年代“省港班”兴起,薛觉先马师曾等着手改良唱腔,出现薛马争雄的粤曲黄金时代。这时期香港的流行文化与广州一衣带水,如省港班就是穿梭粤港两地以至东南亚演出,并未形成独特的香港文化。1950年代中国政治变天,香港开始汲取上海普及文化,加上欧美多年影响,自1970年代起,由莲花乐队主音歌手许冠杰所带动的一股潮流,其后蓬勃发展的“粤语流行曲[118],其中1980年代的梅艳芳张国荣谭咏麟陈百强徐小凤一直独霸乐坛,至1990年代,仍然以男歌星作主导,张学友黎明刘德华郭富城亦享有四大天王的称誉,张学友的唱片在1990年代中期更曾引起国际瞩目。在这个时期女歌星亦有王菲林忆莲郑秀文陈慧琳在歌坛发光发亮,影响遍及中国和东南亚等地。

香港电影

被称为“华人娱乐码头”的香港具有两岸三地大中华地区最发达、先进的华语文化产业。无论是香港电影香港电视香港广播还是香港乐坛,香港娱乐业一直带领潮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港产片’(香港电影)”,多年来香港电影作为中华文化的一大品牌风靡全球,让全球各地观众近距离地领略到中华文化的魅力。香港也被誉为‘中国楚工场’、‘东方之珠’,是两岸三地大中华地区中赫赫有名的电影生产基地,香江乐土孕育出植根传统中国文化、融汇中西的华人本土电影产业,是全球华人社会中最为瞩目的电影天堂。得益于华洋合璧的体制、自由创作的创意领域,让香港知识分子电影人筑起仅次于美国、全球第二大的电影生产出口基地,并诞生华语电影三大最高荣誉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为香港电影大陆电影台湾电影保留历史的足印。

香港电影始于1913年黎民伟编演的首部港片《庄子试妻》。二次大战后,大批内地电影人才及资金南下,香港先后成立中华、永华、长城等公司,令粤语片在1950年代大放异彩。当中胡鹏1949年开创的《黄飞鸿》电影,连拍60个多部,成为世界史上最长寿的系列电影。任剑辉白雪仙的演出亦被传颂数十年[119]。加上东亚各国政府一度只容许香港电影进口,令香港享有“东方好莱坞”之称,李小龙王家卫吴宇森周润发张国荣李连杰成龙张曼玉周星驰在国际上均享负盛名,每年3至4月间举行的香港国际电影节香港电影金像奖,是香港电影界每年一度的盛事。

不过,自1990年代中后期,香港娱乐事业开始走向下坡,高峰期港产片年产达三百部电影,但2004年只余下60部[120]。而随着台湾中国大陆东亚各国的音乐兴起,香港唱片销量亦大不如前。香港娱乐文化的前途是一个长久讨论的题目[118]

踏入2009年,香港电影出现庞大的复苏重振,电影类型开始再次多样化,除动作片警匪片外,歌舞片文艺片等各类型新型电影开始重新回到观众视野,而沉寂十多年后的香港影坛再次活跃,新生代电影人不断加入电影创作行列,他们以立足本土香港文化为己任,注入大量大中华元素以及国际视野,再次让香港电影发光发热。

传媒

九龙塘广播道,于1970年代曾为三间电视台及两间电台的所在地。

香港的广播事业可追溯至1928年香港电台的前身“GOW”电台在香港启播。而香港第一间有线电视台丽的映声亚洲电视的前身)就在1957年5月29日启播,更成是全球华人地区首家电视台[121] [122]。及至1967年11月19日香港第一间无线电视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启播,电视广播进入免费年代,令电视机在香港普及起来。[123]

时至今日,香港有无线电视亚洲电视两间免费电视台;另外,有线电视now宽频电视无线收费电视香港宽频bbTV则提供收费电视广播服务。还有其他公司透过不同方式,例如卫星电视,提供非本地电视广播节目,及提供非本地电视广播节目的凤凰卫视于香港设立总部。

电台方面,除了公共广播机构香港电台,香港在1959年1991年分别出现了香港商业电台新城电台两家商营电台。而随着通讯科技普及,在21世纪初,网上电台网志等新式电子媒体也开始流行。

香港早期报章都由西方人开办,包括香港第一份英文报《香港公报》(1841年),和香港第一份全中文报《中外新报》(1858年)。直至1874年香港才出现第一份中国人办的报章《循环日报》。[124]现时,除了4份免费日报(am730都市日报头条日报英文虎报),本地中文报章每份售价为港币6元,英文报章则售价为7至15元。而其他地区所印制的报刊普遍比本地报章为贵[125]。香港也有不少只报导赛马消息的报章,俗称“马经”。

饮食

香港著名的旧式酒楼──莲香楼
茶楼点心

香港人对饮食极为重视,除了以粤菜闻名外,印度欧洲的菜系亦十分常见,享有美食天堂的称号。

早年香港人习惯上茶楼,早上泡一壶、叫两件点心(一盅两件),这经常成为西方人眼中香港饮食文化的典型。受英国影响,港人同样喜好吃下午茶,多数吃一件三文治蛋挞奶茶咖啡

在华洋杂处下,香港发展出茶餐厅的独特餐馆,它原本出售一些三文治、咖啡等廉价西式小食,后来再引入各式传统小炒,并自创出前一丁速食面)、菠萝油牛油菠萝包)、柠七柠檬加上七喜汽水)、鸳鸯港式奶茶加咖啡)等,而大牌档冰室也曾经是非常普遍的食肆。

后来冰室的食品种类逐渐增加,又与西菜馆和餐室的模式结合,演变成为今日的茶餐厅,提供传统中国小炒及欧美食物,后来更发展至晚饭小菜,款式可谓多元化。最早以茶餐厅名义经营的为1946年开办的中环兰香阁茶餐厅,1952年开业的兰芳园则是香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茶餐厅。

此外,香港街头小吃也是多姿多采,例如鱼蛋鸡蛋仔砵仔糕啄啄糖煎酿三宝碗仔翅等小食均深受喜爱。

另一方面,香港也深受外来饮食文化影响。中环兰桂坊苏豪区湾仔尖沙咀酒吧林立,而慕尼黑啤酒节更由1991年起每年于尖沙咀广东道举行;亦有不少从外地传来的潮流饮食,如来自澳门葡挞台湾珍珠奶茶日本寿司及西方的家乡鸡意大利薄饼甜点芝士蛋糕等。

大家乐快餐店

传统本地菜以广府菜客家菜潮州菜为主,盆菜则是新界原居民在节庆时的传统菜。由于香港临近海洋,因此海鲜也是常见的菜色,亦发展出如避风塘炒蟹避风塘菜色。另外,位于香港仔避风塘珍宝王国是著名的海上食府,而西贡市南丫岛流浮山和九龙鲤鱼门也是吃海鲜的热点。

快餐方面,美式快餐主要由麦当劳肯德基经营,而香港也发展出自己的港式快餐,当中以大家乐大快活美心MX等集团为代表;以中式烧味店驰名的太兴烧味,也发展成为港式快餐连锁店。日本著名盖饭快餐连锁店吉野家,亦于1990年代打入了香港的快餐市场。

体育

沙田马场大银幕影著开跑一刻
修顿球场的足球场部分

体育运动乃香港市民生活重要一环,不论职业与业余、健全与伤残人士的参与性亦很高。当中以篮球足球乒乓球单车跑步属最受市民参与的运动项目。

香港众运动代表队中,尤以单车代表队、乒乓球代表队、羽毛球无敌代表队、滑浪风帆代表队、三项铁人代表队和壁球代表队为以最佳。

香港从1952年芬兰赫尔辛基奥运起一直参与奥运。直到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李丽珊在滑浪风帆项目夺得香港首项奥运金牌[126][127],也是英国殖民地时代唯一一面奥运奖牌。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香港首次以“中国香港”名义参加奥运。2004年雅典奥运会,香港乒乓球选手李静高礼泽夺得乒乓球男子双打银牌。近几年来,许多香港伤残运动员在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夺得佳绩:在2004年夏季残奥会中,香港在144个参加国家及地区中居奖牌榜第17位。

香港由1954年起一直参加亚洲运动会车菊红1986年汉城亚运会保龄球项目夺得第一表亚运金牌。[128]期后,亦有多位运动员于亚运会中先后取为香港取得奖牌。于2006年多哈亚运会王晨叶姵延在女子羽毛球单打项目包揽两个决赛席位,是香港首次在大型运动会包办金、银两牌。[129]

1997年回归中国起,香港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亦有取得不少奖牌。除此之外,香港经常举办重要的国际运动赛事,例如:奥林匹克运动会东亚运动会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渣打香港国际马拉松比赛东亚足球锦标赛亚洲杯足球赛贺岁杯足球赛等等。第一届香港七人榄球邀请赛在1976年举行,该项赛事是IRB世界七人榄球巡回赛中的其中一站,每年吸引不少榄球球迷来港观战。

2009年12月5日至13日,香港主办第五届东亚运动会,主题曲为《冲出世界》,口号为“创造传奇一刻”(英语:Be the legend),吉祥物东仔亚妹。开幕典礼在尖沙嘴香港文化中心举行。

另类小众文化

此外,香港由于地小人多,加上科技日渐发达导致传媒发展迅速,另类小众文化也能够得到广大社会的瞩目。曾灶财梁国雄周启邦夫妇等的行为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冲击,就是明显的例子。

相关条目

历史 史前 | 秦至元 | 明朝 | 清初 | 割让 | 开埠初期 | 20世纪初 | 日治 | 50年代 | 60年代 | 70年代 | 80年代 | 90年代 | 2000年代
地理 气候 | 生态 | 郊野公园 | 海岸公园 | 岛屿 | 山峰 | 海湾 | 河流 | 湖泊 | 水库 | 行政区划 | 土地利用 | 新市镇 | 地方
政治 基本法 | 中英联合声明 | 一国两制 | 政府 | 行政部门 | 立法会 | 区议会 | 司法机构 | 法制 | 政党 | 选举 | 对外 | 军事 | 授勋
社会 人口 | 教育 | 人权 | 出入境 | 宗教风俗 | 供水 | 通讯 | 度量衡 | 治安
文化 语文 | 饮食 | 传媒 | 电影 | 音乐 | 流行曲 | 粤剧 | 文学 | 体育 | 赛马 | 法定古迹 | 节假日 | 世界纪录
经济 就业 | 渔业 | 农业 | 工业 | 商业 | 证券 | 货币 | 税收 | 联系汇率 | 金融管理 | 外汇基金 | 物价 | 品牌产品 | 积极不干预 | 国际评级
旅游 自由行 | 幻彩咏香江 | 酒店 | 旅游景点 | 地标 | 博物馆 | 海滩 | 维港
交通 机场 | 港口 | 巴士 | 的士 | 铁路 | 渡轮 | 航空 | 干线 | 八达通

参考资料及注释

  1. ^ 香港并无官方首府,不少外地出版书籍却标示维多利亚城为香港首府。
  2. ^ 2.0 2.1 2.2 2.3 “岛屿”以超过500平方米面积作为标准,根据地政总署测绘处:香港地理资料PDF,2006年4月更新;当中面积数据取自测绘处2005年12月之1:10000地图数据库。
  3. ^ 香港天文台:本地时间
  4. ^ 广东话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9条、香港法例第5章《法定语文条例》并无规定中文口语及书写形式,社会习惯口语为粤语,并以现代标准汉语书写繁体中文。语文使用状况详见香港语文
  5. ^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9条、香港法例第5章《法定语文条例》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除使用中文外,还可以使用英文,英文也是正式语文。
  6. ^ 二零零九年年底人口数字,政府统计处,2010年2月11日
  7. ^ 7.0 7.1 7.2 香港便览》、载《香港2008年》年报。
  8. ^ [1]- 日本厚生劳动省研究
  9.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一条“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10. ^ 10.0 10.1 Report for Selected Countries and Subjects.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09-10-6] (英语). 
  11. ^ 人類發展指數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0-04-11] (英语). 
  12. ^ 香港政府统计处2007年6月18日):《香港二零零六年中期人口统计 - 主题性报告:香港的住户收入分布》,页11
  13. ^ 截至2010年8月底香港特別行政區外匯儲備及流動性的分析數據. 香港金融管理局. 2010-9-7 [2010-9-10] (中文(香港)). 
  14. ^ 香港自然网:《赏树日记
  15. ^ 中国的行政区划——香港特别行政区
  16. ^ 公民教育委员会─锦绣河山─香港特别行政区
  17. ^ 香港基本法第一章:总则
  18. ^ 18.0 18.1 18.2 参考香港品牌形象网页各《索引》,存取于2009年7月12日。
  19. ^ 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7
  20. ^ 见粤大记
  21. ^ 港现旧石器制造场 岭南或为我发源地,人民网,2006年2月17日
  22. ^ 邓聪,考古与香港寻根,新亚生活月刊,第32卷第6期,2005年
  23. ^ 源自岭海漫话ISBN9882111351
  24. ^ 所谓新界五大族。五族指元朗邓氏、上水廖氏及侯氏,粉岭文氏及彭氏
  25. ^ David Faure, "The Lineage as a Cultural Invention:the case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Modern China vol.15, no. 1 (1989), 2-36
  26. ^ 虽然查理·义律在1月20日发出《给女王陛下臣民的通知》,但查理·义律和琦善关于香港岛的交涉仍在继续进行及举行了两次会谈。一次在1841年1月27日,地点是珠江口内的狮子洋(位于广州番禺区莲花山东莞沙田镇两旁),另一次在2月10日,地点是蛇头湾(位于东莞市虎门镇北面),但两次会谈皆无结果。
  27. ^ 香港于1972年6月—1974年11月间与美元挂钩,当中1972年6月,最初汇率为5.65港元兑1美元,但由1973年2月14日至1974年11月为1973年2月改为5.085港元兑1美元
  28. ^ (中文)疫情冲击香港经济损失巨大BBC中文网,2003年5月28日
  29. ^ 议员质疑苏锦梁双重效忠 副局长遭围攻促弃加籍
  30. ^ 泰国动荡封机场 港旅客滞留无包机
  31. ^ 曾荫权民望跌至历来新跌
  32. ^ 全港共263个离岛,见地政总署测绘处:香港地理资料PDF,2006年4月更新。
  33. ^ 彭琪瑞、薛凤旋、苏泽霖编著(1986年):《香港与澳门》,第25-45页,香港:商务印书馆。ISBN 962-07-5035-7
  34. ^ 香港旅游发展局(2003年): 维港海上游旁述(英文DOC),见Victoria Harbour一段,第13页。
  35. ^ 香港政府新闻处:〈郊野公园及自然护理〉,《香港便览》系列,2006年6月更新。
  36. ^ 罗楚鹏、胡鸣高(1967年):《新编香港地理》,第二章〈香港的气候〉第7至13页,香港:龄记出版公司。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香港研究馆藏,索书号DS 796 H7 L6 HKS.
  37. ^ 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年份香港受热带气旋吹袭次数较平常少及较迟,但雨量较平常多;而拉尼娜现象形成的年份香港受热带气旋吹袭次数较平常略多及较早,雨量与往年相约—资料源自香港天文台
  38. ^ 香港天文台:香港气候,存取于2007年3月21日。
  39. ^ 李月婵、翁忠海(2005年):《由烟霞引致香港能见度下降的分析》,发表于第十九届粤港澳气象科技研讨会,载香港天文台网站。
  40. ^ Monthly Meteorological Normals for Hong Kong (1991-2020). Hong Kong Observatory. [2021-11-24]. 
  41. ^ Extreme Values and Dates of Occurrence of Extremes of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between 1884-1939 and 1947-2020 for Hong Kong). Hong Kong Observatory. [2021-11-24]. 
  42. ^ 除非得到特别批准,才可在某些法例上得到弹性处理,如《反吸烟公众卫生修订条例》中容许各区议会划定辖区的室外康乐设施的禁烟范围。
  43. ^ 香港政府新闻处:〈地方行政〉,《香港便览》系列,2006年11月更新。
  44. ^ 44.0 44.1 参考自香港运输署交通运输资料月报2008年12月号第2页公共交通平均每日乘客人次数据
  45. ^ 香港政府新闻处:〈民航〉,两铁12月2日落实合并,2007年10月
  46. ^ 《香港便览 — 道路设施》,香港政府新闻处,2007年4月
  47. ^ 参考自香港运输署交通运输资料月报2008年12月号第38页第四组:车辆登记、领牌及检验统计数字
  48. ^ http://www.aci.aero/aci/aci/file/Press%20Releases/2009/TOP30_International%20Passengers_2008.pdf
  49. ^ 香港政府新闻处:〈民航〉,《香港便览》系列,2006年11月
  50. ^ The World's Best Skylines: Skyscraper Cities Ranking List
  51. ^ Chun-Man CHAN:Advances in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of Tall Bulidings in Hong Kong,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
  52. ^ 2004年新闻发布
  53. ^ 国际金融中心二期简介,香港摩天楼
  54. ^ 《香港便览 — 新市镇及市区的新大型发展计划》》,香港政府新闻处,2007年3月
  55. ^ 各国警察数量列表
  56. ^ 香港警务处-警队历史
  57. ^ 香港警务处-警队历史
  58. ^ 水警总区
  59. ^ 水警总区
  60. ^ 卓越成就
  61. ^ 特首弃积极不干预〉,载香港《明报》,2006年9月12日。
  62. ^ 〈港13度蝉联最自由经济体系〉,载香港《商报》A2版,2007年1月17日。
  63. ^ 〈港经济自由度十连冠〉,载香港《文汇报》B1版,2006年9月8日。
  64. ^ 香港大事年表〉,载中国文化研究院网站,存取于2007年3月23日。
  65. ^ 任志刚:〈既向全球开放,亦与全球紧密联系:再创高峰〉,香港总商会第七届商业高峰会议演词,2000年12月13日。
  66. ^ 董建华:香港工业总会40周年晚宴致词,2000年3月23日。
  67. ^ Louis Kraar:The Death of Hong Kong,载Fortune第40-52页,1995年6月26日。
  68. ^ 《时代》专题:《财富》错言“香港已死”
  69. ^ 香港特区政府:〈1997至2002年度大事纪要〉,存取于2007年3月23日。
  70. ^ 香港特区政府:〈 1998至99年度大事纪要〉,存取于2007年3月23日。
  71. ^ 1998年大世纪要〉,载《香港1998年》年报。
  72. ^ 盈富基金网站:〈盈富基金的简史〉,存取于2007年3月24日。
  73. ^ 香港政府财经事务局经济分析部:〈2001年经济概况〉,2002年3月。
  74. ^ 香港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经济分析部:〈2003年经济概况〉,2004年3月。
  75. ^ 香港行政长官2003年施政报告 — 重点,香港政府,2003年
  76. ^ 港股大时代 冲破二万点〉,载香港《头条日报》,2006年12月29日。
  77. ^ 国际货币基金会(2008年):《人均本地生产总值数据(PPP)》、《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October 2008 人均本地生产总值数据(国际汇率)》,存取于2009年7月12日
  78. ^ 香港政府统计处:《香港统计数字一览2009年编订》,存取于2009年7月12日。
  79. ^ 79.0 79.1 香港政府新闻处:〈香港的服务业〉,《香港便览》系列,2009年6月更新。
  80. ^ 香港政府工业贸易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网页,存取于2007年3月23日。
  81. ^ 香港金管局:〈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存取于2009年10月12日。
  82. ^ 82.0 82.1 香港特区政府:〈一国两制〉,载《1997至2002年度大事纪要》;英国驻香港领事馆新闻稿:〈英国政府向国会提交香港半年报告书〉,发表于2007年2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高祀仁在“炎黄奖”颁奖典礼上的讲话〉,发表于2007年3月5日。
  83. ^ 邵善波:〈别为内地法轮功纯粹性代言〉,载香港《明报》,2001年2月3日。
  84. ^ 看北京违背一国两制诺言打压香港民主可预知对台的一中政策〉,台湾《自由时报》社论,2004年3月8日。
  85. ^ 陈和顺:〈香港核心价值与中国制度创新〉,载香港《信报财经新闻》,2004年7月21日。
  86. ^ 薄夫林:〈中央支持是“票房良药”〉,载香港《镜报月刊》,2007年4月号。
  87. ^ 选民基础人数约16万
  88. ^ 虽然包括在问责制改革中,但律政司司长只负责法律事务,根据香港政府习惯不属于行政官员。
  89. ^ 香港政府新闻处:〈司法〉,《香港便览》系列,2007年5月。
  90. ^ 汪图:〈浅谈普通法与大陆法〉,载香港《成报》,2006年2月3日。
  91. ^ 电影受《电影检查条例》及《电视条例》监管,见司法机构网站:〈淫亵物品审裁处〉,存取于2007年3月27日。
  92. ^ 数据出自香港大律师公会及香港律师会内的名录。
  93. ^ 〈大律师叹僧多粥少 高院诉讼却无人接〉,载香港《明报》,2007年1月22日。
  94. ^ 李树旭:〈红袍、假发 法律尊严的保证〉,载《香港经济日报》A26版,1999年9月14日。
  95. ^ 律政司网站:〈关于我们〉,存取于2007年3月27日。
  96. ^ 《苹果日报》《政坛八达通︰当年上街的人们请再出来》 2009年6月4号
  97. ^ 《苹果日报》《铭记六四 烛光不灭今晚维园悼英灵》
  98. ^ 《明报》新闻网(海外版)《20年前的呐喊 20年后仍响亮》2009年5月3号
  99. ^ 董建华. 行政長官就《基本法》23條立法發表講話. 2003年7月5日 [2009年3月10日] (中文(繁体)). 
  100. ^ 《2009-10香港施政报告》
  101. ^ 《2008/2009年度世界城市状况:和谐城市》
  102. ^ 总人口数据按政府统计处2008年底数据,人口密度数据则参照《香港年报2008》内的香港便览
  103. ^ 引述自《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见香港立法会:2005年10月28日会议记录第381页(李柱铭议员发言)、2006年1月11日会议记录第2443页(马力议员发言)等。
  104. ^ 按香港政府统计处资料租住房屋委员会屋邨的人均居住面积在2006年为12平方米,而该批住户人口占香港人口的30%
  105. ^ 香港房屋委员会居者有其屋计划屋苑资料[2],而该批住户人口按注释35的资料占香港人口约20%
  106. ^ 106.0 106.1 《香港年报2006》
  107. ^ 香港统计处(2004年):《香港人口推算2004-2033》。
  108. ^ 至2008年底临时数字
  109. ^ 按该资料现时香港有330.68万男性;370.21万女性
  110. ^ 香港人普遍将语言学定义为“广州话”的语言称作“广东话”或“粤语”,并混淆使用,本文的“广东话”或“粤语”则是专指“广州话”。其实三者严格上内涵不尽相同,请分别参看各条目了解语言学上的概念。
  111. ^ 舒懋官等:《新安县志》(一),145页,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据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刊本影印。
  112. ^ 王赓武:《香港史新编》,428-429页,香港三联书店,1997。 ISBN 962-04-1396-2
  113. ^ 《廿一世纪教育蓝图——教育制度检讨:教育目标》 1999年1月教育制度检讨文件
  114. ^ 《教育制度检讨:教育改革建议——终身学习 自强不息》 1999年9月第二阶段教育改革咨询文件
  115. ^ 《教育制度检讨:改革方案——创造空间 追求卓越》 2000年5月第三阶段咨询文件
  116. ^ 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致立法会教育事务委员会的意见书 2006年7月10日
  117. ^ 香港的现行法例可参照香港律政司双语法例资料系统的法例数据库繁体简体
  118. ^ 118.0 118.1 黄霑博士论文: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 2003年
  119. ^ 星光大道: 香港电影发展里程
  120. ^ 谷德昭评电影业 2004年11月24日
  121. ^ 亚洲电视46周年特刊,亚洲电视
  122. ^ 香港电台:广播穿梭70年
  123. ^ 吴昊. 《香港電視史視 I》 2003年11月初版. 次文化有限公司. ISBN 962992079-4. 
  124. ^ 《香港报章50载印记》,香港报业公会网页,21/10/07浏览
  125. ^ 中国内地报纸普遍售2-6元不等,视乎售卖地区;韩国报纸普遍卖10元、日本的约15元,欧美的更贵。
  126. ^ 李丽珊:傻妹出来赢了
  127. ^ 夺奥运金牌替港运动员出口气 回归10年百人志:李丽珊甘为子女放弃风帆,《苹果日报》,2007年5月19日
  128. ^ 体育总会. 香港保齡球總會. 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 [2009-10-24] (中文(香港)). 
  129. ^ 港羽內戰 師姐王晨奪冠. 星岛日报. 2006-12-10 [2009-10-24] (中文(香港)). 

外部链接

基本资料
地图及卫星照片
照片
旅游

Template:Link FA Template:Link FA Template:Link FA Template:Link FA Template:Link FA Template:Link 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