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 | |||||||
---|---|---|---|---|---|---|---|
冷戰的一部分 | |||||||
File:Korean War Montage.jpg 顺时针方向从上到下:美军卡车越过38线;执行任务的美军F-86战斗机;爆发仁川战役的仁川港;战后回国受到民众欢迎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官兵;美國海軍陸戰隊在仁川港登陸 | |||||||
| |||||||
参战方 | |||||||
大韩民国 | 蘇聯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
| ||||||
兵力 | |||||||
大韩民国 590,911人 |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260,000人 | ||||||
伤亡与损失 | |||||||
总数
大韩民国 美国 英国:
土耳其
澳大利亚
法国 |
总数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苏联 |
朝鲜战争,又称朝鮮半島戰爭、南北韓戰爭、韓朝戰爭(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签署停战协定),又簡稱韓戰,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朝鲜”)与大韩民国(以下简称“韩国”)在朝鮮半島上的一場战争。这场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後冷战中的一场“热战”,分别支持朝鲜南北雙方的多個国家不同程度地捲入这场战争。由于參戰雙方簽署的是停戰協議而非和平協議,因此从技术层面上來講,這場戰爭尚未結束。
概覽
联合国军
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越過分隔朝韩的北緯38度線,向韩国发动进攻,朝鲜战争爆发。
1950年6月27日,美國的第七舰队驶进台灣海峽協防台澎金馬,军事介入国共内战。
1950年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过第84号决议,派遣联合国军支援韩国抵御朝鲜的进攻,联合国军司令由美國指派[16]。
1950年6月28日,朝鲜人民军占领了韩国首都汉城,并继续向南进攻,将韩国军压缩至釜山环形防御圈内。
1950年9月15日,联合国军在当时战线的后方仁川登陆,扭转了战争的局势,迫使朝鲜人民军北撤。
1950年9月28日,联合国军重占汉城,并越过三八线开始进入朝鲜作战。
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0年9月25日,美军从仁川登陆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发表声明表示,中國不打算袖手旁观,让美军直逼中国边境。
1950年10月3日,周恩来紧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表示如果是美军而非韩国军队越过38线,中国将被迫对朝鲜战争进行干预。10月底,部分联合国军部队已推进到鸭绿江畔。
1950年10月19日,在台湾问题被搁置数月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应朝鲜的请求,在苏联允诺帮助的情况下,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参战,分别在第二次战役和第三次战役中占领平壤和汉城,并迫使联合国军撤退至北緯38度线以南。之后联合国军顶住了志愿军的攻击,并发动夏季和秋季攻势,再度重占汉城,战线重新回到三八线。在此之后,尽管双方不断交战,但阵地基本没有大的变动,一直维持在三八线附近。
停战谈判
1951年7月10日,中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的美国代表开始停战谈判,主要分歧在军事分界线的划定和遣返战俘问题上。在经历了几次谈判中断后,双方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双方以北緯38度线附近的当时双方实际控制线设立了朝鲜半岛非军事区。然而交战双方至今没有签署任何和平条约。
支援韩国方面的联合国军除美国外还有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法国、土耳其、泰国、菲律宾、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南非、卢森堡等共15个国家;支援朝鲜方面的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参加了战争,并向中国提供军事物资的苏联空军和高炮部队。
1991年9月17日,在中國支持下,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同时加入联合国[17]。
2009年5月27日,朝鲜宣布不再遵守1953年所定下的停战协议。[18]
名稱
「朝鲜战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
大韩民国称其为“韩国战争”(韓語:한국전쟁,韓國戰爭)或“六二五事变”(육이오 사변,六二五事變)。美国称其为“韓國冲突”(英語:Korean Conflict)或「韩战」(Korean War)[註 18]。香港、中華民國和新加坡等親西方陣營亦簡稱为“韩战”。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称其为“祖国解放战争”(조국해방전쟁,祖國解放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国沿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名稱為“朝鲜战争”,而其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参与的部分称为“抗美援朝战争”。
由于朝鲜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越南战争之间发生而不被重视,亦有人称其为“被遗忘的战争”(The Forgotten War)。
历史背景
朝鮮半岛位于亚洲东部,东北与俄罗斯相连,西北部隔著長白山與中国相接,东南隔朝鮮海峡与日本相望。西、南、东分别为黄海、朝鮮海峡、日本海环绕。朝鮮半島一直都是朝鮮民族祖先的居住地,並建立過多個國家。此外,周邊民族亦不斷遷入朝鮮半島,並漸漸融入朝鮮民族中。17世纪以来,统治朝鲜半岛的李氏朝鮮是清朝的册封国,定期向清朝朝贡。19世纪,日本国力变强,势力进入朝鲜半岛,并最终在1895年甲午战争中击败清朝,将清朝势力赶出朝鲜半岛。1904年,日本又与俄国因为韩国(1896年大韩帝国成立,朝鲜改称韩国)爆发了日俄战争,并战胜俄国,从而彻底控制韩国。后来日本在韩国设置了朝鮮总督府,将其变成自己的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英三國首先在開羅會議提出朝鮮獨立的主張,後來美国和苏联又在德黑兰会议上同意朝鲜半岛在“适当的时候”应实现独立[19][20]。1945年8月9日,在日本战败投降的前夕,美国提出以北纬38度线(即三八线)为界,美国和苏联分别占领朝鲜半岛南北的提议,并得到了苏联的认可。8月24日,苏军占领北部后在三八线停止了进军[20],9月8日美军占领了南部。三八线以北面积占朝鲜半岛总面积的57%,人口占总人口的40%,南部面积占总面积的43%,人口占60%。朝鲜半岛北部为工业区,南部则是主要的粮食产区。[21]美国一开始在南部地区任用日本殖民时期的行政人员,激起了朝鲜人的不满,之后美国驻军开始使用不了解当地情况的美国人替代日本人,受到朝鲜人民的反对。[19]北部地区则以金日成为首成立了朝鲜劳动党(由朝鲜共产党和新民党合并而成),并在1946年2月8日成立北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管理朝鲜半岛北部事务。[21]
1947年11月14日,美国将朝鲜问题提交联合国,在苏联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问题抵制联合国的情况下,联合国通过大会决议,决定由联合国朝鲜临时委员会(后改稱聯合國韓國問題委員會)监督,在美苏管辖区同时举行选举,然后美苏军队撤出朝鲜半岛,由当地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的国家。此后苏联拒不承认这一决议,并拒绝委员会进入其管辖的朝鲜半岛北部地区[21]。1948年4月,濟州人民六万人被韩国国军杀害(濟州四·三事件)[22]。1948年5月,美军以联合国的名义坐镇朝鲜半岛南部,开始进行选举,而南方的左翼组织抵制这次选举。8月15日,亲西方的李承晚(이승만)当选总统,接替了自1945年以来在朝鲜半岛南部执政的左派政府。1948年8月大韩民国宣布建国。同年9月9日,北方选举了金日成为元首,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苏联及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立即予以承认。
由此,朝鲜半岛形成了两个意识形态上敌对的政权。但根据历次大韩民国宪法以及历次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宪法,朝鲜半岛南北双方都认为朝鲜半岛上只存在一个国家,国家目前处于分裂状态之中,国家统一是双方努力追求的目标。
战前南北关系和军备
分界线南北各自建立政权后,都拒绝承认对方的合法性。双方互相以小分队袭击对方边境。分界线附近经常发生小规模战斗。李承晚声称要北上统一朝鲜半岛。为此,美国严格限制对韩军的装备援助种类。韩军仅有轻武器和轻型火炮,没有飞机和坦克等重型装备。美国希望,韩军能够防御朝军的攻击,但缺乏主动攻击朝军的装备能力。但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则在积极援助并装备朝军。到战争前夕的1950年春,朝军规模约135000人,装备有苏制T34坦克和重型火炮。[23]
朝鲜于1948年2月精心准备建立起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朝鲜人民军。在苏联的帮助下,朝鲜很快就建立起了有效的步兵、摩托化旅和边防警察,而苏联还向朝鲜人民军提供了大量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从1946年起苏联就培训了几千名朝鲜军官,每个师还配约有十五名苏军顾问,再加上大批曾在中国东北与中国关内参加过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朝鲜族和朝鲜籍官兵,朝鲜人民军的实力确实是韩国所无法匹敌的。与一般的看法不同,虽然北方在人力方面的得到的援助较南方为多,但扩军时仍然需要大量动员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参军的人员入伍。在战争爆发前,朝鲜和韩国方面的军事力量对比为:兵力2:1,火炮2:1,机枪7:1,半自动步枪13:1,坦克6.5:1,飞机6:1,朝鲜人民军方面占据绝对优势。[24]
1949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146师改称朝鲜人民军第5师。166师改称为第6师,156师改称为第7师。朝鲜人民军的第2师师长崔贤、参谋长许波、第4师师长李权武、第6师师长方虎山、第7师师长崔仁、第3师参谋长张平山、第3师16团团长崔仁德等人都是解放軍幹部。[25]
战前事件
1950年5月,韩国进行了新的一轮大选。李承晚总统的政党只保住了210个席位中的22席。
1950年6月7日,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向朝鲜半岛南北人民发出呼吁,要求在8月5日至8月8日在全朝鲜半岛举行大选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并且号召为此目的于6月15日至6月17日在海州市召开协商会议。6月11日,北方的三名代表越过三八线,打算向韩国各政党领导人递交和平统一国家的呼吁书,被韩国政府逮捕。
经过
朝鲜人民军的进攻(1950年6月25日-9月15日):“统一祖国”
战争爆发
1950年1月以来,在苏联和美国相继撤出在朝鲜和韩国的驻军后,朝鲜与苏联密切协商,并使斯大林“同意朝鲜领导人对局势的分析和准备以军事方式实现国家统一的设想”。[24][26]1950年5月中旬,金日成秘密访问中国北京。他按照斯大林的要求,向毛泽东通报了对韩战争的意图,而毛泽东认为此时打仗时机不好。[26]斯大林随后给毛泽东电报,希望他调几个师的兵力到东北,布防于安东-沈阳一线。毛泽东要求苏方提供几个师的武器。斯大林回覆称,装备问题可以帮助解决一些,但要求中方尽早布置兵力。[26]战争爆发时,毛泽东并未事先得到消息[26]。
1950年6月25日(星期日)凌晨,在猛烈的炮击准备后,朝军全面攻击分界线以南的韩军。四小时内,朝军的坦克和步兵突破韩军防线,直趋汉城。[27]朝鲜战争爆发。金日成广播声称,韩国侵略了朝鲜,李承晚政府“在美国操纵下”突然向三八线以北地区进行了全面的武装侵犯,朝军是在反击“强盗卖国贼李承晚”的挑衅[28][29]。當時,韩军三分之二的軍隊尚未進入戰備狀態,也缺乏对全面战争的准备。这导致韩军在战争初期遭受重大损失,战线快速南移。
美国和联合国的反应:联合国军的组建和参战
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于6月24日深夜收到驻韩使馆的报告[30]。
6月25日,安理会通过82号决议,“断定”“北朝鲜部队对大韩民国施行武装攻击”“构成对和平之破坏”,“要求立即停止敌对行动”,“促请北朝鲜当局即将军队撤至北纬三十八度”。(从1950年1月到8月1日,苏联因抗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能加入联合国而联合一些国家抵制安理会,缺席并弃权[31]。)
6月25日晚,美国总统杜鲁门授权在朝鲜半岛北纬38度以南地区使用美海空部队攻击朝军[32]。
6月26日,杜鲁门命令美第7舰队开进台湾海峡[33],以防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动渡海攻击并“解放台湾”。
6月27日,安理会通过83号决议,“须采取紧急军事措施,以恢复国际和平与安全”,“建议联合国会员国给予大韩民国以击退武装攻击及恢复该区内国际和平与安全所需之援助”。
6月28日,美军作战飞机进入朝鲜半岛投入战斗[34]。
6月29日,杜鲁门授权部队对北纬38度以北地区进行海空打击[35]。
7月1日上午11时,史密斯先遣队-驻日本九州的美军第24步兵师第21步兵团第1营的两个连,空运抵达釜山附近的机场。这是战时首支美军地面部队进入朝鲜半岛[36]。7月5日晨,史密斯先遣队在汉城以南约50英里的水原附近阻击朝军主力第4步兵师南下的坦克部队。这是美军地面部队的首次作战[37]。
7月7日,安理会通过第84号决议,“建议…会员国将此项部队及其他援助置于美国主持之联合司令部指挥之下”,“请美国指派此项部队之司令”,“授权联合司令部斟酌情形于对北朝鲜军队作战时将联合国旗帜与各参战国旗帜同时使用”。
7月8日,杜鲁门指定麦克阿瑟担任联合国军的指挥官。6天后,李承晚将韩军指挥权交给麦克阿瑟。[38] 此后几个月,来自18个国家的军队陆续到达朝鲜半岛援助韩国[39]。
苏联的反应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反应
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发表声明,强烈谴责美第7舰队开进台湾海峡,认为这是“针对中国领土的武装入侵……公然违反联合国宪章”,并宣称韩国在美国的指使下入侵朝鲜的做法是“美帝国主义夺取亚洲的计划”。
在7月初,得知美国介入朝鲜战争的消息后,周恩来明确向斯大林表明,中国会在东北集结9个师,如果朝鲜人民军被打败,会迅速派遣部队入朝帮助朝鲜同美国为首的联合国部队进行作战。7月7日东北边防军正式组建,并确定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一名称。[24]
联合国军的攻击(1950年9月15日-10月25日):越过三八线
仁川登陸
在战争初期,朝鲜军队节节胜利;6月28日,夺取漢城;7月20日,占领大田;7月24日,占领木浦;7月31日,则占领了晋州,韓国军队被一直逼退到釜山附近的洛东江一带。此时美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将军下达了死守釜山环形防御圈的命令,不得再后退。8月6日,麦克阿瑟将军在东京与其他高级军官会面,并说服他人实施风险很大的仁川登陆计划。
9月15日,麥克阿瑟登上旗艦麥金利山號親自督戰,在美英两国三百多艘军舰和五百多架飞机掩护下,美军第十軍團成功登陆仁川,从朝鲜军队后方突袭,切斷朝鮮半島的蜂腰部一線,迅速夺回了仁川港和附近岛屿。9月22日,撤退到釜山环形防御圈的联合国军乘势反击;9月27日,仁川登陆部队与釜山部队水原附近会合,一日之後重夺漢城。
美军越过三八线
因战事进展极其顺利,将朝鲜人民军赶回三八线以北的计划产生大幅改变。麦克阿瑟将军要求乘胜追击,将共产主义势力逐出整个朝鲜半岛。9月27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与总统杜鲁门都同意了麦克阿瑟的建议,但是总统要求麦克阿瑟: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都不会参战的情况下才可攻击朝鲜,這僅是一場“有限度的戰爭”,美國單方絕不願再掀起世界大戰。麥克阿瑟则信誓旦旦地表示,中國大陸在百業待舉之際,絕不可能介入朝鮮半岛戰事。9月28日,美军部队进逼三八线;10月1日,韩国第一批部队终于进入朝鲜作战。[來源請求]
10月7日,美军大举越过三八线,向平壤推进。与此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所部东北边防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为进入朝鲜境内作战积极准备,彭德怀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率先从辑安(今集安市)渡鸭绿江入朝作战。抗美援朝战争开始。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美军大举进攻前,与麦克阿瑟在威克岛会面。麦克阿瑟保证不会进入中國大陸,并同时还认为战事将在感恩节前结束,称要让美国士兵回家过这个传统节日。
10月11日,韩国国军占领元山;10月19日,美军進佔平壤,朝鲜政府迁往江界市。同一天中国人民志愿军已跨过鸭绿江,但当时美军还不知道具体情况。韩国国军陆军第六师的部队已进抵鸭绿江畔楚山郡,同时,中国政府宣称美国空军飞机多次轰炸安东市附近的机场与交通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反应
战争爆发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7月13日即成立东北边防军,抽调4个军及炮兵部队,积极备战,以防不测。8月5日,毛泽东电告东北边防军领导,要求在8月底完成作战准备,在9月上旬能够出动至朝鲜参战。此时,朝鲜人民军还在朝鲜半岛南部洛东江一带作战,联合国军仅守住釜山防卫圈一小块地区。
仁川登陆后,朝鲜半岛局势逆转,北京几乎每天都通过广播警告美国,如果跨过三八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会出兵。9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在政协国庆大会上发表措辞强硬讲话;10月3日凌晨,美国部队大规模进入朝鲜前,周恩来召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要他转告美国政府:“若美军跨过三八线,侵略北朝鲜,我们不会坐视不顾”,美国总统杜鲁门视这段讲话为对联合国的“外交讹诈”,而没有予以重视。中国方面认为,抗美援朝战争的直接起因正是美国越過三八線入侵朝鮮。[41]。
“抗美援朝”(1950年10月25日-1951年5月23日)
中国政府高层在10月初對是否要派兵入朝参战長久不能決定,派兵计划一直没有执行。10月8日,周恩来和俄語翻譯師哲自北京前往莫斯科;10月11日,在黑海的阿布哈茲區的阿德列爾休養所同林彪与斯大林讨论了朝鲜问题。双方就该问题达成协议,兩國同意不出兵,准备让金日成到东北组建流亡政府。不过经毛泽东与其他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高层讨论决定最终还是出兵参战,但要求苏联方面最迟在两个半月内提供空军掩护,还要负责各主要城市的领空安全。斯大林最后也在17日同意了请求。
决策形成后,毛泽东和周恩来曾研究过以什么名义出兵的问题,并初步拟定了“支援军”的名义。黄炎培认为支援军,就是派出去的,容易让国际认为中国对美国宣战。因此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并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号。表示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跟美国宣战,是人民志愿支援朝鲜。虽然名称为志愿军,但实际是现役部队整建制地参战。当时的口号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42]。
中国人民志愿军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边防军改编而成。战争初期,这一名称让联合国军误以为这不过是一只小规模的志愿者队伍。[來源請求]后来联合国军弄清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成建制的正规部队,只是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号后,也愿意承认“志愿军”这一名称,以将战争限制在朝鲜半岛,避免将战争升级。
第一次戰役
1950年10月19日晚,以彭德怀为司令,中国人民志愿军从安东(今丹东)、河口(即宽甸县长甸镇河口)、辑安(今集安)等多处地点秘密渡过中朝界河鸭绿江。中国人民军志愿军入朝后的第一次战役在1950年10月25日打响。当天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第118师在北镇对联合国军发起突袭,用了一个多小时夺回了温井,并稱「歼灭了所有侵略军」。此次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场战役。北京政府将这场战争定义为“为援助危难的友好邻邦和保家卫国而战”。[43]
聯军并未料到中国军队会在聯军越过三八线進入朝鲜的情況下发动进攻,而且此前聯军也没有收到任何中国军队已经跨过鸭绿江的情报。聯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全面撤退至清川江以南。第一次战役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全面告捷结束,中国方面宣称歼灭了3万5千名联合国军士兵。韓國國民防衛軍死亡行军造成九万人沿路上因飢渴而死(國民防衛軍事件)[44]。
第二次戰役
虽然第一次战役惨败,麦克阿瑟依然坚持中国出兵只是象征性的,但同时他也承认“联合国军全部被歼的危险”,因此建议应该大规模轰炸东北地区,但是美国杜鲁门政府显然意识到在二战刚刚结束后就立即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作战将有可能触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因此认为应该将战争限制在朝鲜半岛。而中国的主动参战,令杜鲁门政府再度改变政策,称朝鲜半岛的统一可以“日后再谈判”,显然抛弃了之前要一鼓作气统一朝鲜半岛的策略。
11月24日,麦克阿瑟发动了对清川江以北中朝军队的进攻,并宣称要让美军士兵「回家过圣诞节」。中国人民志愿军先示形于敌,诱敌军进入战役发起线后于11月25日发动第二次战役,在西线战场使用志愿军第38军、42军从左翼突击美军第8集团军纵深。美韩军被迫全线突围南撤至三八线,12月5日弃守平壤。此時彭德懷向毛澤東要求停下來:“目前部隊糧、彈、鞋、油、鹽均不能按時接濟,主要原因是無飛機掩護,隨修隨炸。”12月13日,毛復電:“我軍必須越過三八線。”
第三次戰役
1950年12月31日,中朝军队发起第三次战役,推进至三八线以南50英里处,汉城被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与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占领。
杜鲁门政府与联军前方指挥官麦克阿瑟的意见产生很多冲突。杜魯門希望避免與中國或蘇聯产生直接衝突,不想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麦克阿瑟則以軍事上的勝利為優先,在朝鲜半岛的行动很多都未得到华府的首肯,有些甚至违背了华盛顿的决策。麦克阿瑟的行为在核武时代是非常危险的。[原創研究?]麦克阿瑟提出过多次针对中国大陆的攻击,如大规模轰炸东北、动用原子弹轰炸东南沿海大城市以及邀请台灣军队参战等,都一一被杜鲁门驳回。4月11日,杜鲁门最终决定免除麦克阿瑟的最高司令官职务,由马修·李奇微将军接任。这项命令是麦克阿瑟在无线电广播中与全世界民众一起知悉的,麦克阿瑟认为这是杜鲁门对他的羞辱。被解職以後的麥克阿瑟在全美受到數月英雄式的歡迎,但是這股熱潮並未持續。[來源請求]
此时的美国已经发现自己陷入朝鲜半岛的泥潭而无法自拔,自己被迫在一个陌生的战场打一场前途未卜的战争。因此美国在1951年1月13日提出停战建议,但在顺利的战争形势面前毛泽东认为志愿军有能力将美国军队逐出朝鲜半岛,他在给彭德怀的指示中称现在停火「将给政治面上以很大的不利」,要求趁热打铁,统一朝鲜半岛。事实上,由于军需紧缺,彼时的志愿军已难以即刻推进。
第四次戰役
1月的第四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撤退,放棄仁川和漢城,全線被迫後退了100多公里,撤回到了三八線以北。此時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隊已掌握志願軍的“禮拜攻勢”與“月光攻勢”,由於後勤的落後,志願軍的士兵只能揹負五天的糧食,到了第七天糧盡彈絕,不得不停止进攻,聯軍則趁這時發動“屠夫作戰”與“撕裂作戰”,志願軍在聯合國軍的立體作戰的炮火下承受了惨重的伤亡。1951年2月11日晚,志愿军发起横城反击战,在志愿军牵制住了砥平里的联合国军的情况下,志愿军计划进攻横城西北的南韩第八师,由此打开缺口,向原州的美军防线进击。志愿军取得胜利志愿军通过横城反击战迫使南韩第三、第五、第八师以及美军第二师一部和空降一八七团开始后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志愿军在整个战场上面临的压力。横城反击战后,东线联合国军出现了全线动摇的迹象,并开始不同程度的后退,除了砥平里的联合国军。[45]
2月13日,志愿军发起砥平里战役,是晚,中国人民志愿军、北朝鲜六個軍以迂迴穿插戰術向聯合國軍發動攻擊,獲勝。 溫玉成將軍隨即指揮五個師的人馬,向橫城以西砥平裡的一團聯合國軍發動猛攻,美軍的弗里曼團外加一個法國營一個炮兵營和一個坦克中隊,以火海戰術對人海戰術,志愿军第39、第40、第42軍的8個團蒙受惨重伤亡。 8個團傷亡高達5000餘人。僅40軍參加攻擊的3個團就傷亡1830人,其中359團3營的志愿军幾乎全部阵亡。美軍伤亡400人不到。
砥平里战役后,为了避免志愿军陷入不利局面,彭德怀果断下令志愿军全线后撤。之后,美軍再發動「撕裂者行動」攻勢。中國軍隊彈藥不足,炮損嚴重,衣服破爛以致赤身露體,糧食耗盡被迫忍饑挨餓。幸虧中國軍隊的黨支部都建在連一級,黨員士兵緊緊控制非黨員士兵。雖然形勢急轉直下,環境異常惡劣。美軍乘志愿军后撤之時,又空降部隊到志愿军後方,企图搶佔咽喉要道,攻佔重要高地,但由于志愿军的果断后撤,不仅目的没有达成,空降部队还受到志愿军和朝鲜军队的打击。志愿军节节阻击,在每一个高地与联合国军激战,对联合国军造成重大杀伤,同时有效迟滞了联合国军的前进,为志愿军的顺利撤退提供了保证。
4月20日,志愿军完成撤退,联合国军在“三八线”附近也停止了前进,第四次战役结束。
由於缺空現代化空軍編制,使得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沒有所謂前線與後勤的區別,整個戰線幾乎曝露於美軍的狂轟濫炸,空襲猛烈之下,只能利用夜戰突擊、並利用夜間以大量民工搶修道路與橋樑,隨炸隨修,隨修又隨炸。嚴苛的環境逼得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搭機返北京,排闥直入,掀毛澤東的被褥,直言前線之困難。[46]毛澤東向彭德懷提出:“朝鮮戰爭能速勝則速勝,不能速勝則緩勝,不要急於求成。”1951年3月14日,志願軍撤出漢城。
第五次戰役
4月,聯合國軍开始掌握一定的優勢。1951年4月22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發動第五次戰役,至29日攻勢結束,志愿军再次向南进攻至汉城附近。之后,志愿军进一步打击南韩军队。在志愿军的全面攻势结束后,聯合國軍開始發動攻勢,逼進鐵原、漣川,志願軍63軍開始死守,并在每个阵地有效打击联合国军,[來源請求]双方均伤亡惨重。志願軍全線撤退約40公里后在铁原一线阻止住聯軍的進攻,聯合國軍第二次跨进三八線,美軍的彈藥量是平常五倍,被稱為“范弗里特的彈藥量”,奉命孤军断后的第三兵團60軍180師陷入包围,失踪、伤亡、被俘共计7644人。[47]双方最后在“三八线”附近再次陷入僵持状态。7月10日雙方終於同意停火,坐到了談判桌前。
中国方面的战役结果统计是重创敌军8万多人,为五次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一次。战斗减员是8万5千多人,尤其是后期的撤退行动中,伤亡达1万6千人,其中损失最惨重的是第180师,负伤、阵亡和情况不明的总数字为7644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朝鲜方面统计人民军损失10000多人[來源請求]。联军方面的战役结果统计是,4月攻势期间歼灭敌军75,000人(据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第3卷),韩国方面的统计则是五月攻势期间歼灭敌军100,000人,总战果超过20万人(据韩国战争史)。
相持阶段和停战谈判(1951年6月23日-1953年7月27日)
第一次停战谈判
经历了一年的大规模冲突后,1951年6月23日,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提出双方进行停火谈判的建议:
“ | 目前最尖锐的朝鲜武装冲突问题,也是能够解决的。……苏联人民认为,第一个步骤是交战双方应该谈判停火与休战,双方把军队撤离三八线。 | ” |
6月25日,中国和美国几乎同时发表声明表示赞同,中国在当日《人民日报》中发表社论表示“我们中国人民完全赞同这个建议”,而美国总统杜鲁门则在田纳西州参加航空工程研究中心落成典礼上发表演说表示美国“愿意参加朝鲜半岛和平解决的谈判”。6月30日,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奉命通知朝鲜人民军:
“ | 我得知贵方可能希望举行一次会议,以讨论一个停止在朝鲜半岛的敌对行为及一切武装行动的停战协议,并愿适当保证此停战协议的实施。我在贵方对本通知答复以后,将派出我方代表并提出一会议的日期,以便与责方代表会晤。我提议此会议可在元山港一只丹麦伤兵船上举行。 | ” |
7月1日,朝鲜人民军总司令金日成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答复:[48]
“ | 你在6月30日关于和平谈判的声明收到了。我们受权向你声明,我们同意为举行关于停止军事行动和建立和平的谈判而和你的代表会晤,会晤地点,我们建议在三八线上的开城地区。若你同意,我们的代表准备于1951年7月10日至15日和你的代表会晤。 | ” |
这样,双方第一次停战谈判于7月10日在开城举行了,朝中方代表为南日(朝)、李相朝(朝)、邓华(中)、解方(中)和张平山(朝)五位将军,韩美方为特纳•乔埃(美)、克雷奇(美)、霍治(美)、勃克(美)和白善烨(韩)五位将军。朝中方提出三点建议,即1、停火,2、恢复三八线为朝韩边界,以及3、外国军队尽快撤离。韩美方并没有接受这一建议,要求将停火分界线放置在朝中方控制地区,要求中朝方将军队撤至当时的实际控制线以北的金城、金化、市边里、伊川、洗浦里、淮阳、通川一线,给予联合国军方面1.2万余平方千米的土地作为“海空优势补偿”,中朝方拒绝。[49]第一次谈判破裂。[48]
停战谈判的恢复和军事分界线协议的达成
为获得停战谈判的有利条件,联合国军和韩军于8月18日-9月18日和9月29日-10月22日分别发动了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分别进攻朝中方西线和东线防线。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转入防御,同时还遭到了洪水灾害,很多防御工事被毁。经过两个月的激战,联合国军占领了646平方千米土地,平均推进约2公里。李奇微意识到:“没有谁会相信凭我们手中的这点儿有限的兵力,能够赢得什么全面胜利”。于是,停战谈判在10月25日重新恢复,地点改在了板门店。10月30日至11月下旬间,志愿军发起局部反击战,占领了280平方公里土地,并巩固了开城地区的防御。11月27日,双方就军事分界线及非军事区问题达成协议:“以双方现有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双方各自由此线后退两公里以建立停战期间的非军事地区。如军事停战协议在本协议批准后30天之后签字,则应按将来双方实际接触线的变化修正上述军事分界线与非军事区。”[48]
由於雙方的條件過於懸殊,停戰談判整整進行了兩年。王樹增提到:“在这两年中,在双方的防御线上,密集地部署着200多万人的大军,构筑了世界战争史上最漫长的、最复杂的、最坚固的防御工事。联合国军的防线由部署严密的火炮阵地、坦克群以及步兵组成,数层阵地使其纵深达300公里,每一层防线都构筑了永久性的工事和堑壕,每一层防线都制定了周密的空军支援预案,形成了一个火力强大的立体防御网络,这条防线被称做‘一道不可逾越的死亡深渊’。中国军队的防线上,数十万官兵开始建设世界上最浩大的地下防御工程,其土石方总量能开凿数条苏伊士运河、沿着对峙线自西向东,数百公里的防线上,深理在地下的永久式坑道和交通壕蛛网般四通八达,前沿的数十万中国官兵设施齐全地生活在地下,他们所布置的火力陷阱能令任何进攻的敌人立即遭到毁灭性打击,这些在地下枕戈待旦的中国官兵被称之为‘闭居洞中的龙’。”[50]
上甘嶺戰役
1952年10月14日凌晨,联合国軍第8集團軍司令范弗里特發動金化以北的上甘嶺之戰,雙方在表面陣地上进行拉锯战。多次反復爭奪的結果,兩方面皆死傷慘重。前後歷時43天,在3.7平方公里的地區,共發射炮彈超過230萬發,嶺上泥土平均被炸翻出至少3米。中國人民志願軍軍隊傷亡情況遽增,不過阻止了美軍的攻擊,更使美軍傷亡情況劇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统计,上甘岭战役,志愿军阵亡7100余人,伤8500余人,歼灭联合国军2.5万人,其中美军5200余人。[51]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雖然實際傷亡遠低於中國方面宣稱,但在范弗里特不能奪得上甘嶺後,美軍沒有再發動過營以上規模的的進攻。守住上甘嶺上的中國軍隊,被全體嘉獎為上甘嶺英雄團。此戰役被中國方面宣傳为[來源請求]朝鮮戰爭中最激烈的一場戰役,被称为“朝鲜战场的凡尔登”。
空战
米格走廊:苏联的秘密介入
1950年朝鲜战争初期,美国空军动用了远东地区44个中队共657架飞机参战。朝鲜人民军仅有20架战机,很快就失去了作战能力[52]。8月,斯大林派遣苏联空军138架飞机进驻沈阳[53],仅用于保卫中国东北境内目标。10月,中国决定在暂时没有苏联空军掩护的情况下先行派兵入朝。
11月1日,先期进驻沈阳的苏联空军米格15在鸭绿江上空朝鲜境内与美空军首次交战。当月,苏联决定派歼击机参战,以两个空军师组建了第64独立歼击机航空军,均为MiG-15喷气式歼击机,承担保卫鸭绿江和中朝边境线以南75公里以内战略目标和交通线的任务。在这一阶段,美军参战的飞机(含作戰飛機及非作戰飛機如運輸機、聯絡機等)已经达到14个大队、1100余架飞机,機數雖多,但大部分為螺旋槳式飛機,噴氣式戰鬥機僅有平直翼的F-80,性能上遠遠不如蘇聯空軍的米格-15。11月8日,美國空軍司令范登堡下令派遣F-84E和F-86A各一聯隊至朝鮮半島參戰。第4戰鬥機聯隊的F-86經海上運輸,大部分進駐日本,僅以一中隊進駐漢城附近金浦機場,在12月15日第一次執行任務。[54]
苏联空军認為MiG-15对美军轰炸机的威胁使11月美空军炸毁6座鸭绿江战略桥梁和10座朝鲜城市的目标未能实现[52]。美空軍認為是由於地緣政治的限制,讓轟炸機不能飛入中國境內以及來自中國境內的防空砲火,造成了執行任務的困擾,但仍成功完成了大部分任務。[55]
12月,新组建的中国空军进驻丹东,直到1951年1月才首次参加空战[56]。
在1950年末至1951年初,在朝鮮半島的西北部,從鴨綠江以南至清川江之間的空域,蘇聯空軍的米格機對聯軍飛機造成相當威脅。美國飛行員開始以 Mig Alley 稱呼這個區域(此名為華文媒體翻譯成米格走廊),認為進入這個空域就要展開宛如後巷(back alley)中的混戰。[57][58]
米格走廊中最神秘的力量是蘇聯飛行員,斯大林命令國防部長華西列夫斯基元帥負責向中國派遣航空兵師,蘇軍參戰人員一律身着中國人民志願軍軍服[59],並嚴格限制其飛行員作戰區域。其指挥官为空战英雄阔日杜布,許多飛行員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洗禮,作戰經驗極為豐富。实际上,他們的指挥系统独立于中国军队,但是主要机场仍在中国境内位於安東附近。那裡距離鴨綠江很近,在航程上比起從日本起飛的美軍戰機佔上許多便宜。此外,美軍明文禁止空軍單位進入中國境內,絕大多數的時間這些機場的飛機可以自由起降與集結。美軍飛行員曾經在訪談中提到他們在鴨綠江附近空域巡邏時能夠遠遠看到機場的飛機循序起飛,集節編隊完畢之後以高度優勢進行空戰。
儘管斯大林要求嚴格保密,但聯軍其實自蘇聯加入空戰的行列之後,很快自監聽無線電通訊當中知道蘇聯的介入,不過整個韓戰期間聯軍方面也選擇緘默的態度,以免戰事擴大。當時美國空軍參謀長范登堡(Hoyt S. Vandenberg)從遠東視察回國後在記者會上公開宣稱:「共產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主要空軍力量之一」,故意捧高中國的空軍實力,張冠李戴,以免暴露蘇聯飛行員大批參戰的真相。[60]
米格走廊的有限區域以及大多數空戰都集中在這個範圍之內,顯示以美軍為首的聯軍並沒有失去對制空權的掌握,蘇聯與中國對於南下建立前進機場的意願也不高,也造成雙方都會到這個區域進行空戰。以雙方需要飛行的距離來看,美軍的F-86平均停留時間在20分鐘左右,從戰果上來看,美軍的確壓制住志願軍在朝鲜半岛使用空權的能力。然而经过长时间交锋,美军试图以轰炸切断中国军队运输线的战略企图,却最终未能实现。
虽然苏联空军有所介入,但志愿军空军宣稱在朝鲜战场有效发挥了自己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统计,志愿军空军在战争中共出动起飞2457批26491架次,有212名飞行员击落击伤过联合国军飞机。整个志愿军空军宣稱共击落联合国军飞机330架,志愿军空军被击落231架飞机,116名飞行员阵亡。[61]此外,还有资料称,在宣稱擊落聯軍的飛機當中,包括211架F-86,72架F-84與F-80,以擊其他飛機47架。志願軍宣稱的損失數字是一共有399架飛機損失,其中在空戰中損失231架,包括224架MiG-15,其他各種原因的損失則有168架。[62]。蘇聯官方宣稱的空戰紀錄中,擊落的F-86有650架和642架兩種數字,而自己的損失則有335架,其中在戰鬥中損失319架。朝鲜的官方宣稱是擊落聯軍5729架飛機,擊傷6484架。[63]美國方面的資料宣稱一共佈署647架F-86到韓國戰區[64],總共損失231架,其中確定空戰損失73架,不明原因34架,以擊其他包括故障等原因的損失。考慮在作戰中受損而未能回到基地的情況,因為空戰損失的可能數字還會略高於73架。[65]
由於蘇聯空軍受到的命令是不可以南下遠離鴨綠江的地區作戰,因此蘇聯空軍絕少有戰術性對地任務。志愿军后来还是用刚刚创建不久的空军和海军掩护陆军攻占了朝鲜西海岸的大和岛、小和岛等十多个岛屿,并在这一过程中三次轰炸大和岛,其中第二次是解放軍空軍首次进行夜间轰炸。這是志願軍空軍規模較大的戰術性對地任務。[66]但在第三次轟炸時遇到美空軍第4戰鬥機聯隊F-86機群的伏擊,損失慘重,自此後至停火為止,未再出動轟炸機部隊,志愿军最后以登陆作战的方式,攻占了大和岛。 5
海战
战后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時,双方在板門店签署了《朝鮮停戰協定》和《關於停戰協定的臨時補充協議》的停火协议[67][68]。谈判的最终结果是在三八线附近以1953年7月27日22点整双方实际控制线南北各2公里宽设立非军事区。1954年,苏联官员和在朝鲜半岛参战的各国代表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谈。但谈判未达成一个永久和平计划,未能解决朝鲜统一问题,直到五十多年后的今天,朝鲜半岛依然是分裂的两个国家: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1991年朝鲜和韩国签署了一项进行永久和平条约谈判的协议,1992年得到批准。但1991年朝鲜方面开始抵制军事停火委员会,中国于1994年退出该委员会。2009年5月27日朝鲜军方发表声明,宣布朝鲜退出朝鲜停战协定,将不再受军事停战协定约束[18]。
其它统计数据
- 中方的官方数据为:运动战时期志愿军毙伤美军91,503人,俘63,319,降149人;其它联合国军6,136人,俘1,238人;韩军148,293人,俘29,278人。阵地战时期志愿军毙伤美军198,352人,俘749人,降1人;其它联合国军20,343人,俘250人,降2人;韩军304,966人,俘8,254人,降283人[69]。志愿军共击毁击伤坦克2,006辆,汽车3,165辆,装甲车44辆,飞机10,629架,各种炮583门。缴获坦克245辆,汽车5,256辆,装甲车51辆,飞机11架,各种炮4,037门,各种枪73,262支(挺)。[69]
- 中方其它刊物的統計,朝鲜戰争期间中国志愿军伤亡50萬餘人次,阵亡、病故171,687人[70],负伤22万人(扣除多次负伤人次),合计伤亡39万人,中朝军队伤亡总人数约63万人。详细资料可见中朝边境城市丹东建立的抗美援朝纪念馆根据中国官方的《解放军报》2000年10月16日第11版文章所提供的数据,据不完全统计,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共伤亡36万餘人,阵亡171,687人。另据《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人员损失为:阵亡和事故死亡11.14万人、伤重不治2.16万人、负伤23.00万人、病亡1.30万人、生病43.70万人、被俘2.17万人、失踪0.40万人,伤亡总计38.2万人。
- 2010年10月26日,抗美援朝纪念馆经过10多年全国走访查实,朝鲜战争期间全国志愿军战士阵亡共183108人[71]。
- 2010年6月26日下午,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少将在“朝鲜战争六十年暨半岛形势研讨会”上表示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场阵亡11万4千人,加上参战人员中伤病和其他原因的死亡,中国方面在战争中共牺牲了18万3千1百人。[72]
戰俘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国人民志愿军有21,400人被俘,被俘人员中连排级军官有600人左右、营级30余人、团级5人、师级1人,主要被关押在巨济岛等地。表面上看,战俘由中立国印度主持对战俘进行了甄别,以确定其本人的意愿。实际上,联合国军停战谈判代表团首任团长乔埃提出“自愿遣返”的方案,试图用“大量朝中战俘拒绝被遣返”的局面来宣扬“共产主义的失败”。由此,部分志愿军战俘遭到了惨无人道的肉体和精神摧残,但害怕回国后遭到政治审查等不公平对待仍是部分战俘选择到中华民国的主要原因。有中文纪录片显示,联合国军以及台湾派出的军特人员,对志愿军战俘进行了极其残酷的迫害,包括肉体上的酷刑,在身体上纹反共反獨裁标语,甚至是残杀的方式,逼迫战俘选择到中華民國實際控制下的台湾[73][74]。另外在战争期间,还发生过战俘绑架战俘营长官法蘭西斯·杜德的巨济岛事件。志願軍戰俘中有一部分人是于國共內戰中被俘,从而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中華民國國軍士兵。這一类戰俘中有少数人不願意在停戰後回到中国共产党统治下的中國大陸,他们配合战俘营看守,对不愿意去台湾的战俘进行强迫纹身、殴打、施加肉刑,克扣伙食甚至虐杀[75]共有14,235人被运送到中華民國實際控制下的台湾岛,回到大陆的志愿军战俘大多受到政治审查、被开除党团籍或拒绝其入党,直到文革结束后才陆续平反[76]。
美国
战俘交换后有23名决定到中国大陆生活。其中两人,埃德华•狄更逊(Edward S. Dickenson)下士和克劳德•巴彻勒(Claude Batchelor)下士(此人在此之前表现非常亲共,被中方任命为这21人的组长)临行前改变主意回到美国,被美国军方以“通敌”罪名起诉分别判刑10年和终身监禁,但均在1959年被释放。到中国的21个人后来从1955年7月开始陆续返回美国,到文革开始前,只有个别人留下,其余都选择回国。最先回国的一批战俘也被军方逮捕,但随后由于最高法院裁定美国军方对前军人在服役期间所犯罪行没有司法管辖权,于是在11月被释放。后来这些人也没有被普通法院再次起诉并且拿回了被俘后直到去中国之前这段时间的薪水。对此,一些美国军官对前国防部长查尔斯•威尔逊当初将这21人开除军籍的决定感到惋惜。[來源請求]
韩国和其他国家
在不愿直接遣返的335名韩国战俘中,有325名韩国战俘选择到朝鲜,2名随印度看守部队到印度,8名选择回到韩国。还有1名英国战俘选择到共产主义国家去。[來源請求]
战争罪行
金荣范称,朝鲜戰爭中,以朝鲜方面存在确凿的屠殺平民的行為;朝鲜也指责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有屠杀平民的行为。最著名的为老根里事件。[77]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四方中唯一没有被指责屠杀平民的军队。
美軍方面,目前已經公開的美軍屠殺平民行為有老根里事件,由於擔心朝鮮情報人員及破壞分子混入南逃难民,因此美軍第七騎兵團士兵接受命令蓄意射殺平民達四百余人,其中大部份是婦女和兒童。朝鲜宣称還有信川郡大屠杀。此外美国飞机还对城市及平民目标进行了轰炸。韩国军队方面,在韩国军队收复的本国领土以及随后占领的朝鲜城市及乡村中组织“治安队”、“灭共团”等组织,对朝鲜劳动党党员和被怀疑为亲共人士的平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查和处决。
金大中称,朝鲜人民军方面,在战争初期占领韩国大部分领土后、以及美军仁川登陆后被迫撤离韩国时,在朝鲜半岛南部各地区进行甄别,对韩国政府官员、军官、警察、宪兵、资本家、商人及相关人士进行侦察和审判。朝鲜軍撤離大田時對平民進行大屠殺。[註 21][78]
影響与纪念
朝鲜半岛
韩国
韩国經濟在戰後遭到嚴重破壞,李承晚在戰後仍然以統一為目標,不重視經濟發展,不斷計劃隨時再和朝鮮方面開戰。四一六運動后,李承晚下臺,局勢依然並沒有緩和。此後朴正熙執政期間更出現“實尾島事件”,雙方敵對的氣氛並沒有因領導人轉換而改變。朝鲜和韩国的领导人进行过几次会面谈话,但碍于双方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方面的根本差异,并没有产生什么实际的进展。
韩国首尔在1994年开放了韩国战争纪念馆,展出包括朝鲜战争在内的历次韩国战争史料。2009年的朝鲜战争纪念日,首尔清溪川广场悬挂了联合国以及世界各个出兵参战国的国旗以感谢其在韩战时期对韩的大力援助,另外还悬挂了当时并未出兵的中华民国国旗(并非所有非出兵参战国国旗均获悬挂)。[79]。
朝鲜
由于这场战争,金日成得以继续统治朝鲜。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朝鲜政治稳定,外交上和苏联、中国结盟,经济发展创造了所谓“千里马速度”,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优于韩国。但由于朝鲜经济是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一环,结构单一,故在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瓦解、冷战宣告结束之后日益艰难,人民生活质量不升反降。1990年代朝鲜经济崩溃。在金日成死后,他的儿子金正日裁权力巩固。朝鲜人民的生活条件依然十分艰苦。国际社会包括中国、韩国不断对朝鲜提供经济援助。
为了纪念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帮助,朝鲜政府于1959年10月25日志愿军赴朝参战9周年纪念日建成了友谊塔。该塔坐落在平壤市区牡丹峰西北侧的山岗上。1984年10月25日进行了扩建。塔高30米,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塔身由1025块花岗岩和大理石砌成,象征着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纪念日。塔身正面嵌有“友谊塔”三个朝文镏金大字,每字重40公斤。塔顶有一铜坯镀金五角星,重500公斤。塔正面镌刻着纪念碑文,两侧绘有中朝两国军民并肩战斗的石雕。
1953年8月建立的祖国解放战争胜利纪念馆原在平壤市中心区解放山洞,后迁至西城区和普通江区交界的普通江畔。该馆有80多个陈列室,展示自抗日时期至朝鲜战争的有关文物及史料。
逃亡者
自从1950年代初朝鲜战争结束以来,朝、韩两国人民中不断有越境逃至对方者。1990年代以来,由于朝鲜经济困难,形成了由北方逃亡南方者超过由南方逃亡北方者的趋势。自从1950年代初朝鲜战争结束以来,超过九千名朝鲜民众叛逃到韩国。2007年初,这个数字突破一万。韩国统一部的发言人表示,从1990年代以来,逃亡难民大批增加。仅2002年到2006年,就有七千名朝鲜民众逃到韩国。很多朝鲜人先是偷渡到中国,然后转道韩国。[來源請求]
美国
美国在朝鲜战争中有36,570人阵亡,而且几乎与中国和苏联两个共產主义大国爆发全面战争。中国的宣传中经常强调韓戰期間担任美国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主席的五星上将布莱德雷說的一句话:韩战是「在错误的时间与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但其话原话是:假如按照麦克阿瑟的战略计划,把在朝鲜的战争延伸到轰炸中国满洲和封锁中国海岸,那将会是在错误的时间与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80]经历了越南战争洗礼之后的美国人,几乎已将这场战争遗忘,故此朝鲜战争又被称为“被遗忘的战争”(The Forgotten War)。朝鲜战争也令美国人首次意识到,战争的威胁随时存在。战争结束后,美国军队人员数量增加了两倍,军费开支大幅度上升。特别是在一场常规的运动战与阵地战而非游击战中,美军地面部队不能击败积弱百余年的中国与朝鲜的工人农民组成的军队,这一事实被参议员麦卡锡为首的势力归咎为美国国内共产党的出卖,麦卡锡主义一段时间内获得了美国政治的主流话语权,美国国会参议院成立非美委员会彻底调查与中国革命有关的人士的忠诚问题。
苏联
战争对苏联的影响就十分复杂。一方面来看苏联是最大的赢家,战争令中美爆发直接冲突,而自己则从未正面介入。战争削弱了美国的实力,把美国超强的国力军力从欧洲铁幕一线的争夺转移到朝鲜战争的泥潭。为苏联争取了时间在二战后的废墟上治疗战争创伤,发展国防尖端技术,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朝鲜半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包括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在内的183108[81]中国人民志愿军军人阵亡于朝鲜半岛,同時錯過解決台灣問題的最佳時機,但是从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来看,美国的第七舰队驶进台湾海峡在先(1950年6月27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在后(1950年10月19日),从时间顺序上看并不是中国主动『錯過時機』,而是美国介入造成的。
由于朝鲜战争,苏联打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变成第二个南斯拉夫的顾虑,从1952年起开始大规模援助中国大陆建设全面的工业基础,这些援建项目以及1954年定下的几十个工业项目被合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中国的156个重点项目,为中国大陸打下了冶金、石油、矿山采掘、煤炭、发电、电力装备、机械制造、纺织、造纸、制糖、航空、航天、交通铁路、国防兵器制造等全面的科研生产基础,中華人民共和國从此开始了独立自主门类齐全的工业化建设道路。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与西方列强(包括日本)的战争中屡次陷入惨败或极其被动的局面,朝鲜战争的结果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获得巨大威望,中國人的自信心大大增強。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就此形容:“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朝鲜战争也使得中华人民共和国避免与具有反共倾向的政权邻接,为其国内建设争取了政治地理上的缓冲。
中華民國
對當時退守到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而言,韓戰的爆發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參戰使得美國認識到台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將台灣重新納入防禦體系,日後簽訂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即是基於韓戰的影響。台灣島上的中華民國政府透過韓戰取得大量美援,得以進一步鞏固其統治基礎,間接的提高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其發起軍事行動的成本。杜魯門總統派遣第七艦隊巡邏台灣海峽,宣布台灣海峽中立化。阻止了解放军渡海攻台,同時戰俘歸台大大鼓舞了國軍士氣,普遍认为此亦為國民政府“反攻大陸”製造有利機會。因此,部分歷史學者也將韓戰戲稱為蔣中正的西安事變,挽救了中國國民黨的危局。[82]
日本
日本虽然没有参战,但是,战争期间美军在日本大量的物资采购,对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的经济复苏,起了决定性的促進作用,奠定日本之後成為經濟強國的基礎。同时,由于美国对日本战争期间的物资供应的依赖,不得不重新启用战前日本国内各行业的领导者。很多二战战犯都相继复出,重新扮演日本政商各界的重要角色。
撤军问题
撤军问题其实从1951年7月双方开始谈判之前就提出了。本来中国方面是想将撤军问题也纳入谈判议程,但是美国方面坚决反对。为了尽快停战,毛泽东经征求斯大林的意见后,同意将撤军问题留待停战实现后再谈判解决,而不将其作为停战的前提条件。但是1953年7月停战后,原定应在三个月内召开的高一级政治会议(解决撤军问题、统一问题、和平协议等重大问题)却未能召开。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朝鲜问题也是无果而终。此后志愿军于1954年9月、1955年3月和10月分三次公开撤出19个师。同时,在1958年全部撤出前,又多次秘密撤出许多军队。因而,在1958年全部撤出前,通过公开和秘密方式总共撤出约100万人。(停战时志愿军约120万,1958年撤出约25万)。1956年4月,中国政府通过英国代办处向联合国军方面发出照会,提出双方同时撤军,为和平统一朝鲜创造条件。但被联合国军方面所拒绝。1956年8月,朝鲜党内发生“八月事件”(延安派干部批评金日成搞个人崇拜,希望金日成改正,但被金日成镇压。后4名干部逃到中国,还有几名滞留或逃往苏联。)后,朝鲜要求中国和苏联将在逃朝鲜干部遣返,遭拒绝。1956年9月,毛泽东借阿那斯塔斯·米高扬来中国出席中共八大之机,建议米高扬和彭德怀一同前往朝鲜,劝服金日成改正错误。米高扬和彭德怀到朝鲜后,金日成被迫承认对延安派干部处理不当,答应改正。但米高扬和彭德怀离朝后,金日成并未完全照当时承诺的改正错误。早在9月建议米高扬和彭德怀同往朝鲜时,毛泽东就预计金日成可能要求志愿军撤军,但米高扬认为不大可能。11月,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认为金日成领导的朝鲜可能倒向美国,因而提出志愿军撤离朝鲜。1957年1月,周恩来在莫斯科向赫鲁晓夫谈了志愿军撤军的想法,同时建议苏联从民主德国撤军。赫鲁晓夫同意志愿军撤军,但认为苏联撤军还需等待时机。11月,毛泽东在莫斯科会议上,向金日成提出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的想法,并指出撤军对中朝有利,对美国不利,可使美国陷于被动。并提出,若美国胆敢进攻北朝鲜,中国军队将再次入朝作战。金日成最终同意志愿军撤离朝鲜。金日成回朝鲜后,经劳动党中央讨论,提出两种撤军方案,一种是朝鲜政府发表声明,要求一切外国军队撤出朝鲜,然后中国响应;一种是中国政府提议双方撤军,朝鲜政府表示同意和支持。毛泽东复信金日成,认为第一种方案较好。同时,金日成邀请周恩来访朝。1958年2月5日,朝鲜发表声明,要求一切外国军队撤出朝鲜半岛。中国政府立即响应。很快,周恩来率领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访朝期间,双方政府就撤军问题达成协议,并发表联合声明:中国人民志愿军将于1958年底前分三批全部撤离朝鲜。在撤军的同时,中朝方面又与联合国军方面就撤军问题展开一场宣传和外交斗争。起初,美国陷于被动,但很快与其他国家达成共识,欢迎志愿军方面的行动,但联合国军在朝鲜统一前不撤出。不过朝鲜停战后,部分联合国军也陆续撤出韩国。至1958年前后,尚余6万左右。至1970年代初,约剩3万人。1970年代末,卡特政府一度准备将美军全部撤离韩国,后来又作罢。1990年代,韩国政府收回美军司令部对韩国军队的平时指挥权,但战时指挥权仍归美军司令部掌握。最近,经过双方谈判,美国答应2012年将韩国军队的战时指挥权也归还韩国政府。
注释
- ^ 1950年7月7日入朝[1]。
- ^ 1950年7月28日入朝[1]。
- ^ 1950年7月7日入朝[1]。
- ^ 1950年9月19日入朝[1]。
- ^ 1950年10月17日入朝[1]。
- ^ 1950年7月15日入朝[1]。
- ^ 1950年7月29日入朝[1]。
- ^ 1950年7月15日入朝[1]。
- ^ 1950年11月7日入朝[1]。
- ^ 1951年5月5日入朝[1]。
- ^ 1950年11月25日入朝[1]。
- ^ 1951年4月30日入朝[1]。
- ^ 1950年10月4日入朝[1]。
- ^ 1951年1月31日入朝[1]。
- ^ 1951年1月31日入朝[1]。
- ^ 瑞典、丹麦各派一艘医疗船,印度、挪威、意大利各派一医院救护[1]
- ^ 交战双方于1953年7月27日在板門店签署了停战协定,但因双方至今未签署和平协议,所以在技术上战争仍然持续。本条目战争数据均为停战协定之前的数据。
- ^ 关于美国官方所使用的中文称谓,请参见:美国之音中文网 VOA Chinese News Home Page (中文(简体)).
- ^ 韩国方面数字并未有结论,许多早前公开数字包括平民伤亡,但无论如何,以韩国人力,不可能有多达百万军队伤亡。近年根据当年人口普查资料推断,所谓伤亡失踪百万应该是军民合计数字。韩军的伤亡约在30万-40万之间。
- ^ 美国国防部从1954年到1960年代的统计数字是阵亡33,629人。在1970年代初期,历年各官兵详细个人档案储存处所失火,许多资料焚毁损失。後来重新根据不同资料库统计时,误把从1950年至1954年的全球美军其他原因死亡人数也计入,得到总死亡54,260人的数字。由於早先数字仅为阵亡数字,这个新数字是「总死亡数」,所以没有引起怀疑,也被刻在美国朝鲜战争纪念碑上。但是后来发现错误重新修订。根据2000年修正后的最新统计数字,美军死亡人数为36,570人[1]。
- ^ 曾任韩国总统的金大中在木浦被朝鲜人民军攻占时是《木浦日报》的记者,也被逮捕并关押于木浦中学操场,等待处决。美军仁川登陆后,驻木浦的朝鲜人民军奉命匆忙北撤,金大中方得以幸免(《从死囚到总统:金大中的传奇故事》,现代出版社,ISBN 7-80127-888-7)。
参考文献
- 丁亮春,《中国人民志愿军名称由来》[2],光明网。
- 驻朝鲜使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56周年》[3],中国外交部。
- 王树增,《朝鲜战争》。
- 李奇微,《朝鲜战争》(The Korean War),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l983年10月。
- 解力夫,《战后四大战争-朝鲜战争》,1993年。
- 杨奎松,《评〈抗美援朝战争史〉》[4]。
- 唐德剛:《毛澤東專政始末(1949-1976)》,第一章。
- 协议中文版全文:《朝鲜停战协定及其附件和临时补充协议》,人民网,2000年12月29日公布
- Brune, Lester and Robin Higham, eds., The Korean War: Handbook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search (Greenwood Press, 1994)
- Edwards, Paul M. Korean War Almanac (2006)
- Foot, Rosemary, "Making Known the Unknown War: Policy Analysis of the Korean Conflict in the Last Decade," Diplomatic History 15 (Summer 1991): 411-31, in JSTOR
- Kaufman, Burton I. The Korean Conflict (Greenwood Press, 1999).
- Korea Institute of Military History, The Korean War (1998) (English edition 2001), 3 vol, 2600 pp; highly detailed history from South Korean perspective, U of Nebraska Press. ISBN 0-8032-7802-0
- Leitich, Keith. Shapers of the Great Debate on the Korean War: 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2006) covers Americans only
- James I. Matray, ed.,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Korean War (Greenwood Press, 1991)
- Millett, Allan R, "A Reader's Guide To The Korean War" Journal of Military History (1997) Vol. 61 No. 3; p. 583+ full text in JSTOR; free online revised version
- Millett, Allan R. "The Korean War: A 50 Year Critical Historiography,"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 24 (March 2001), pp. 188-224. full text in Ingenta and Ebsco; discusses major works by British, American, Korean, Chinese, and Russian authors
- Summers, Harry G. Korean War Almanac (1990)
- Sandler, Stanley ed., The Korean War: An Encyclopedia (Garland, 1995)
- Werrell, Kenneth P., Sabers over MiG Alley, USNI,ISBN 1-59114-933-9
注脚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国防大学战史简编编写组,国防大学出版社,1992年08月,ISBN 7-5065-1931-3。章节“敌我双方资料表”。
- ^ 这些国家有: 中華民國、 日本、 巴西、 德國、 緬甸、 瓜地馬拉、 尼加拉瓜、 多明尼加、 賴比瑞亞、 黎巴嫩、 墨西哥、 摩納哥、 委內瑞拉、 越南、 玻利維亞、 沙烏地阿拉伯、 瑞士、 敘利亞、 阿根廷、 冰島、 海地、 厄瓜多、 薩爾瓦多、 奧地利、 宏都拉斯、 烏拉圭、 伊朗、 以色列、 埃及、 印尼、 牙買加、 智利、 柬埔寨、 哥斯大黎加、 古巴、 巴拿馬、 巴拉圭、 巴基斯坦、 祕魯、 匈牙利。
- ^ http://www.wpfu.or.kr/_03ASSI/ASSI04.htm
- ^ 1950: British troops arrive in Korea. BBC. [2008年9月9日] (英语).
- ^ 5.0 5.1 Valour Remembered - Canadians in Korea. Veterans Affairs Canada. [2008年9月9日] (英语).
- ^ 6.0 6.1 1953年8月14日,朝鲜人民军司令部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联合发布战绩公报。《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载。
- ^ 7.0 7.1 《韩国战争史》南韩国防部战史编纂委员会编(韩文),第五卷“对峙末期”“战果及损失”。
- ^ S Korean POWs. AII POW-MIA. 2007年1月25日 [2008年9月9日] (英语).
- ^ Korean War Casualties. 美国国防部韩战50周年纪念网站. [2008年1月23日] (英语).
- ^ 10.0 10.1 10.2 U.S. MILITARY KOREAN WAR STATISTICS. AII POW-MIA. [2008年9月9日] (英语).
- ^ Korean war. 英国驻韩国大使馆网站. [2008年9月8日] (英语).
- ^ Korean War 1950–53. Australian War Memorial. [2008年9月9日] (英语).
- ^ 13.0 13.1 Michael Hickey. The Korean War: An Overview. BBC. 2001年8月1日 [2008年9月8日] (英语).
- ^ 徐焰. 解放军少将称中国在朝鲜战争中共牺牲18万名志愿军. 《文史参考》. [2010年6月26日] (cn).
- ^ POWs in Korean War. 美国国防部韩战50周年纪念网站. [2009年3月5日] (英语).
- ^ 参见S/RES/84号决议:1950年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决议. 联合国官方网站. [2008年10月13日] (中文).
- ^ 朝鲜和韩国同时加入联合国. 新华社. 2009-09-16 [2009-10-21].
- ^ 18.0 18.1 朝鲜宣布退出停战协议 或采取军事手段对付韩国. 网易. 2009-05-27 [2009-05-29].
- ^ 19.0 19.1 李奇微,第一章
- ^ 20.0 20.1 王树增,第一章
- ^ 21.0 21.1 21.2 解力夫,第二章
- ^ Ghosts Of Cheju. 新闻周刊.
- ^ 美 Maurice Isserman,陈昱澍译,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第26页,ISBN 7-80170-437-1,简中
- ^ 24.0 24.1 24.2 杨奎松,《评〈抗美援朝战争史〉》
- ^ 中國真的打贏了韓戰嗎?. 網路家庭. 2006-08-25 [2008-08-09].
- ^ 26.0 26.1 26.2 26.3 《毛泽东的翻译师哲眼中的高层人物》决定抗美援朝 段落,人民出版社,2005年
- ^ 美 Maurice Isserman,陈昱澍译,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第27页,ISBN 7-80170-437-1,简中
- ^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壤外国文出版社,1958年
- ^ 美 Maurice Isserman,陈昱澍译,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第28页,ISBN 7-80170-437-1,简中
- ^ 美 Maurice Isserman,陈昱澍译,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页28,ISBN 7-80170-437-1,简中
- ^ 美 Maurice Isserman,陈昱澍译,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页30,ISBN 7-80170-437-1,简中
- ^ 美 Maurice Isserman,陈昱澍译,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页31,ISBN 7-80170-437-1,简中
- ^ 美 Maurice Isserman,陈昱澍译,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页31,ISBN 7-80170-437-1,简中
- ^ 美 Maurice Isserman,陈昱澍译,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页1,ISBN 7-80170-437-1,简中
- ^ 美 Maurice Isserman,陈昱澍译,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页34,ISBN 7-80170-437-1,简中
- ^ 美 Maurice Isserman,陈昱澍译,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第6页,ISBN 7-80170-437-1(简中)
- ^ 美 Maurice Isserman,陈昱澍译,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第8页,ISBN 7-80170-437-1(简中)
- ^ 美 Maurice Isserman,陈昱澍译,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页32,ISBN 7-80170-437-1,简中
- ^ 美 Maurice Isserman,陈昱澍译,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页33,ISBN 7-80170-437-1,简中
- ^ Korea bloodbath probe ends; US escapes much blame. 美国联合通讯社.
- ^ 【新中国档案】——朝鮮戰爭,2009年8月7日CCTV新聞聯播
- ^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 ^ http://top.jschina.com.cn/viewthread.php?tid=112063&sid=5U1S5K
- ^ Prosecution of Former Military Leaders in Newly Democratic Nations: The Cases of Argentina, Greece, and South Korea, Terence Roehrig
- ^ 王树增 著 《朝鲜战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年出版 ISBN 978-7-02-006920-0
- ^ http://www.xmrf.gov.cn/jstd/zzfy/xdzz/t20080721_1433.htm
- ^ 180师是如何被围歼的.
- ^ 48.0 48.1 48.2 解力夫,《战后四大战争-朝鲜战争》,1993年
- ^ 江韵中等 《“三八线”上的交锋-抗美援朝战争纪实》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10年 第九章 384页
- ^ 《远东朝鲜战争•后记彩蝶纷飞的幻觉》
- ^ 《朝鲜战争备忘录》胡海波 编著,黄河出版社,2009年,ISBN 978-7-5460-0031-2。第十五章“中美鏖战上甘岭”。
- ^ 52.0 52.1 (俄语)奥尔洛夫. 1951-1953年朝鲜战争中的苏联空军. (俄)近现代史, 1998(4), pp130.
- ^ 张希. 中国人民志愿军人朝前夕“突然暂停”的经过. 党史资料研究. 1993年第1期, 第3页
- ^ Futrel, Robert F., The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in Korea, ISBN 0-16-048879-6, Office of USAF History, pp.246-248
- ^ Futrel, Robert F., The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in Korea, ISBN 0-16-048879-6, Office of USAF History, pp.220-230
- ^ 钟兆云. 朝鲜空战中的志愿军空军. 百年潮, 2000年第10期, 14-32页
- ^ http://lightmaha.blogspot.com/2004/08/blog-post.html 米格走廊淺釋[2010年11月28日]
- ^ Time Magazine, "THE AIR WAR: Brawl in the Alley", 1951-2-5.
- ^ 苏联空军参加朝鲜战争揭秘. 中青网. [2009-11-01].
- ^ Goulden, Joseph C., "How the Great Powers Flew over Korea", Book Review, Washington Times, 2003年6月7日
- ^ 胡海波 编著《朝鲜战争备忘录 1950-1953》黄河出版社,2009年出版,ISBN 978-7-5460-0031-2,第十二章“陆地”到“天空”的较量。
- ^ http://lightmaha.blogspot.com/2007/03/blog-post.html 碧血長空──朝鮮空戰探析完整版[2010年11月28日]
- ^ bid
- ^ Thompson, Warren E., and McLaren, David R., MiG Alley: Sabres vs. MiGs Over Korea, ISBN 1-58007-058-2, Speciality Press: North Branch, MN, 2002
- ^ http://lightmaha.blogspot.com/2007/03/blog-post.html 碧血長空──朝鮮空戰探析完整版
- ^ 胡海波 编著《朝鲜战争备忘录 1950-1953》黄河出版社,2009年出版,ISBN 978-7-5460-0031-2,第十三章 不可逾越的防线。
- ^ 朝鲜停战协定及其附件和临时补充协议. 人民网. 2000年12月29日 [2007年4月13日] (中文(简体)).
- ^ Text of the Korean War Armistice Agreement. 美国国务院. 2004年 [2008年1月23日] (英语).
- ^ 69.0 69.1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军事历史研究部 编,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ISBN 7-80137-315-4,卷“抗美援朝战史”尾页“表”
- ^ 刘升瑜,《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统计》,解放军报,2000年10月16日,第11版,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统计,2007年4月13日访问。
- ^ 183108:抗美援朝纪念馆公布朝鲜战争志愿军牺牲人数
- ^ 徐焰少将:中国抗美援朝牺牲18万人. 人民网. 2010年6月26日 (中文(简体)).
- ^ 朝鲜战争:志愿军战俘归国内幕. 凤凰网. 2007年12月4日 [2007年12月4日] (中文(简体)).
- ^ 凤凰资讯:流落台湾的志愿军战俘(组图)
- ^ 《朝鲜战争俘虏问题内幕》(英)艾伦•温宁顿 (澳)威尔弗雷德•贝却敌著 崔勇列,启羽译 ISBN 978-7-5006-0675-8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出版
- ^ 抗美援朝志愿军战俘归国后 政策一夜之间翻了脸. 中华网. 2005年8月6日 [2009年3月5日] (中文(简体)).
- ^ 金荣范,《朝鲜战争与平民屠杀》
- ^ 宣称朝鲜军撤离大田时对平民的屠杀的图片
- ^ 韩国首尔在朝鲜战争纪念日悬挂青天白日旗
- ^ Bradley's Case. TIME. 1951年5月28日 [2009年3月5日] (英语).
- ^ http://finance.qq.com/a/20101025/001732.htm
- ^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最終章
延伸阅读
- 《抗美援朝战争史》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军事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9月,ISBN 7-80137-394-4。
外部链接
- MASS KILLINGS IN KOREA Commission Probes Hidden History of 1950, 美国联合通讯社
- 抗美援朝纪念馆,共青团中央、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
-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 新华网
- 碧血長空──朝鲜空戰探析完整版
- 韓戰美軍陣亡數字分析
- 韓戰中國第一狙擊手張桃芳戰績剖析
- 岳东晓编写的“朝鲜战争FAQ 英文版”(Korea War FAQ)
- 朝鲜战争中双方损失飞机统计
- Collection of Korean War videos
下方的专题横幅应当移至本条目的讨论页。 如果这是某模板的演示,请设置参数 |
美国专题 | (获评未评級、未知重要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