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是本頁的一個歷史版本,由Shizhao對話 | 貢獻2004年9月16日 (四) 14:04編輯。這可能和目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異。

(差異) ←上一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經濟1978年末以來,中國領導人改變經濟政策,實行改革開放,將中國經濟從舊有的緩慢、低效率的蘇聯計劃經濟體制轉為市場導向的經濟模式,但中國共產黨依然有某種程度上的主導地位。在這種改革下,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漸取代了原先的農業合作社,允許工業企業中的企業領導有更大的控制權,允許私人經營服務業以及輕工業,並打開國門,允許外資進入。中國實行被政府稱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策。

背景

政府不斷強調增加個人收入,並鼓勵採用新的管理模式來提高產量。政府也將外貿作為刺激經濟增長的手段,因此20多年間在中國建立了超過2000個規模不一的經濟特區,為外資提供更寬鬆的政策以及更好的投資環境,以吸引外國資本。改革開放的政策十分成功,1978年以來中國的人均GDP已經增長四倍,並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根據購買力平價的標準,則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但是整個國家由於人口太多,還是比較貧窮,基本上還屬於發展中國家。根據中國官方的統計數據,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每年增長7~8%左右,是世界上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地區之一。中國還是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

農業工業仍然是主要的產業,在臨近香港台灣的地區以及上海,大量的外國投資刺激了當地的進出口貿易。

中國的領導層非常有經驗,在社會主義的基礎上引入了許多資本主義的因素,導致了經濟的高速發展。但是這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局面:官僚主義、倦怠、貧富差距和失業人口上升。

中國政府一直在努力:

  • 為新增的勞動力以及數百萬的失業工人增加就業機會
  • 減少貪污腐敗並且嚴厲打擊經濟犯罪
  • 為大量的國有企業的工作人員支付薪水和養老金

有8000萬到1.2億的農民工在農村和城市之間流動,其中多數人從事超額的勞動時間,並只能獲得很低的收入。隨着中央政策的改變,中國正在逐步減少農村幹部的權利,並且放鬆了計劃生育政策,這是為了能夠維持長期的生活標準的改善。另一方面,一個長期的威脅是來自環境的惡化,特別是空氣污染土壤侵蝕以及北方地下水位的降低。由於經濟的發展和土壤侵蝕,中國的耕地正在逐漸減少。中國政府正在儘量增加基礎設施的開支,例如自來水電網的建設,以及減少貧困人口和完成農村稅制改革。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鞏固了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的勢頭,但是同時也對政府產生了很大的壓力。中國受益於計算機互聯網的快速增長,國外投資也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一個要素。在2004年由於電力供應的緊張和原材料的不足對經濟產生了很大影響。

重要經濟指標

國內生產總值

  • 購買力平價:$6.449萬億(2003年)
  • 實際增長率:9.1%(官方數據)(2003年)
  • 人均:購買力平價$5000(2003年)
  • 各部門:(2002年)
    • 農業:14.5%
    • 工業和建築業:51.7%
    • 服務業:33.8%

貧困線以下人口:10%(2001年)

家庭收入或消費的百分比:(1998年)

  • 最低的10%:2.4%
  • 最高的10%:30.4%

家庭收入分配的基尼指數40(2001年)

通貨膨脹率(零售價格):1.2%(2003年)

勞動力

勞動力:

  • 總數:7.536億(2002年)
  • 部門:(2001年)
    • 農業:50%
    • 工業:22%
    • 服務業:28%

失業率:城市大約10%,在農村還有大量的不充分就業的人口(2003年)

國家收支

預算:

  • 國家稅收: $2284億
  • 支出:$2671億 (2002年)

工業

主要的工業有鋼鐵業機械製造業軍工紡織業服裝業石油水泥化肥玩具食品加工汽車製造、電子娛樂、電信。

工業生產增長率:16.2%(2003年)

產電量:1.42萬億千瓦(2001年)

產電量來源:

  • 化石燃料:80.2%
  • 水電:18.5%
  • 核能:1.2%
  • 其他:0.1%(2001年)

耗電量:1.312萬億千瓦(2001年)

電力出口:10.3萬億千瓦(2001年)

電力進口:1.8萬億千瓦(2001年)

石油生產:3300萬bbl/天(2001年)

石油消耗:4570萬bbl/天(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