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议
外观
清议指古代乡里、学校对管理的批评而发展形成的社会舆论。
东汉末年,强宗豪族及官吏、名士、太学生,以风谣和品题的形式,臧否人物,褒奖同类,攻讦宦官,讥议时政,品核公卿[1],其言论被称为“乡里之音”、“学中之语”、“时人之论”,又称“公议”,以郭林宗、贾伟节为代表,“并与李膺、陈蕃、王畅更相褒重”。例如冀州名士崔烈“因傅母入钱五百万,得为司徒”,于是声誉大减[2]。
党锢之祸后,清议力量遭到了沉重的打击[3],转为空论名理的清谈,但评论官吏、时政的风气并未消失。三国魏曹羲《至公论》:“厉清议以督俗,明是非以宣教者,吾未见其功也。”[4]顾炎武《日知录·清议》:“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至于清议亡,而干戈至矣。”
注释
参考资料
- 《中国历史大辞典》(音序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