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大乘教 (北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是本頁的一個歷史版本,由Dayten留言 | 貢獻2011年1月15日 (六) 04:41 词语解意編輯。這可能和當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異。

大乘教,中國南北朝時期法慶和尚聚集人馬在北魏冀州(今河北境內)以佛教名義起兵反抗北魏統治的一個組織。

詞語解意

法慶和尚自號大乘,故其領導的民變組織被稱為大乘教

北魏的大乘教與後世明朝的大乘教並無直接聯繫。但北魏大乘教的末支形成了後世的彌勒教。而彌勒教在末正式融入白蓮教。明朝的大乘教最終也融入白蓮教。這是兩個大乘教的淵源。但大乘教對彌勒佛的崇拜和叛亂自南北朝起一直沒有中斷,因此,後世明朝的大乘教和雞足山大乘教也可以說是北魏大乘教的延續。

歷史

南北朝時期的北魏佛教盛行,而僧人內部政治、經濟地位相差懸殊。孝文帝即位後,佛教內部的派系鬥爭日益明顯地表現為社會階級的鬥爭。最高統治者有時支持某些僧侶講道說法,又嚴禁另一些僧侶聚徒傳教。部分僧侶頌揚明君有道的同時,另一些僧侶卻公然毀寺燒經,舉兵造反。延興三年(473年)沙門慧隱反。太和五年(481年)沙門法秀於京都平城舉事,參加者有官僚大族,更多的是平民和奴隸。十四年(490年),沙門司馬惠御自稱聖王,起兵攻克平原郡。延昌三年(514年),沙門劉僧紹起兵於幽州,自稱淨居國明法王。這些叛逆往往也是宗教上的異端,遭北魏政府的殘酷鎮壓。在劉僧紹起兵失敗後一年,爆發了更大規模的大乘教民變。

延昌四年(515年)六月,冀州(今河北冀縣)沙門法慶、惠暉在勃海李歸伯的支持下,率鄉人起兵於武邑郡之阜城。法慶以歸伯為十住菩薩、平魔軍司、定漢王,自號大乘,自命為「新佛」,創「大乘佛」。所謂的「新佛」就是引用佛經中「彌勒下生成佛」之說,「彌勒佛取代釋迦牟尼佛下凡救世」等思想出現,一反佛教五戒戒殺的原則,力倡「殺人作亂」,認為殺一人者為一住菩薩,殺十人者為十住菩薩,「屠滅寺舍,斬戮僧尼,焚燒經像」,「又合狂藥令人服之,父子兄弟不相識,唯以殺害為事」。[1] 大乘軍攻克阜城,殺縣令,於煮棗城(今河北棗強)大敗州軍,斬樂陵太守崔伯□。又回師北上,圍勃海(今河北南皮北),克郡城。大乘軍發展迅速,眾至五萬餘。他們傳言「新佛出世,除去眾魔」,燒寺院,焚經像,殺僧尼。九月十四日,大乘軍兵敗,法慶、惠暉及頭領百餘人被捕被殺,叛民被屠殺者以萬數。大乘餘部被迫渡漳水入瀛州。熙平二年(517年)正月,叛眾突入州治趙都軍城(今河北河間),焚燒州衙,但終於被鎮壓。

大乘教起義延續了近兩年,兵鋒及於冀、瀛二州的武邑、勃海、長樂、武垣四郡,是北魏時期以宗教為旗幟的規模最大的民變。此後,假彌勒降世為旗號的事件此起彼落,形成跨越數百年的彌勒教造反運動。

參見

相關條目

註解

  1. ^ 魏書·元遙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