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臺灣問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是本頁的一個歷史版本,由心愿湖畔留言 | 貢獻2006年3月2日 (四) 16:30 (Sangye 关于台湾是否自古便属于中国统治下的争议和本章节主题不合,所以转移至讨论页)編輯。這可能和目前版本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本條目屬於
臺灣系列


前往臺灣主題頁

  臺灣藝術 總覽
  臺灣歷史 詳細
台灣海峽

台灣問題是關於台灣的政治地位及其主權歸屬的問題,錯綜複雜而極具爭議性。台灣的政治地位問題,在於台灣是應繼續保持為中華民國的有效管轄領土,還是應與現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有效管轄的區域統一,還是應獨立成為台灣共和國;台灣的法律地位問題,在於台灣的主權是應屬於中華民國,還是應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是台灣獨立運動人士所支持的「台灣地位未定論」。目前,台灣島澎湖群島金門馬祖東沙群島、以及南沙群島太平島,構成現今事實存在的中華民國的有效管轄領土的全部;這部份領土亦從未由1949年北京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管轄。目前,台灣的主權事實上是由中華民國有效行使。

中華民國是於1912年南京創立,但於1949年失去對大部份領土的實際控制,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將中央政府遷往台北。在此後幾十年,中華民國一直認為自己是台灣及大陸(包括外蒙古唐努烏梁海江心坡等地區)在內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並一直宣稱要收復大陸。該立場自1990年代已漸有所改變,中華民國不再否認中國共產黨對大陸地區的實際統治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存在,並放棄以武力收復大陸,不過,中華民國未正式放棄對大陸地區的主權。另一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49年成立時就一直認為中華民國作為「舊中國」已經消亡並被「新中國」替代,而台灣作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聖不可爭議之領土,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放棄在必要時以武力收取台灣。同時也表示,只要認同「九二共識」,「任何問題」都可以談。

台灣問題的各方長期維持所謂的刻意模糊政策。對於海峽兩岸的「現狀」,即台灣目前的政治及法律地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場與見解,甚至對歷史本身也有不同的認知與解讀。而「維持現狀」,既可理解為反對獨立(反對台灣共和國或法理台獨),也可理解為反對統一(中華民國一直就是主權獨立國家,並從未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當然也可理解為同時反對獨立與統一(維持目前的模糊狀態)。正因為台灣內部以及兩岸之間對「現狀」有各自不同的定義及表述,才使各方都能夠接受「現狀」,不致衝突。但是,此「現狀」並未明確定義台灣的政治及法律地位或說明未來安排,因此這種模糊政策也被批評為危險的策略,任何冒險的擦邊球或誤算都可能導致衝突或全面戰爭

台灣問題不單純是尚未正式完結的國共內戰導致,台灣問題得以成形離不開文化間衝突、資本主義共產主義間的冷戰、以及美國等列強在亞太地區的利益。台灣問題在形成初期,海峽兩岸糾結於「中國的代表權問題」,方有「台灣地位未定論」的法律模糊點;同時,中國國民黨作為台灣的新來政權及中國的偏安政權在台灣長期威權統治、中國共產黨擔憂被顛覆而長期閉鎖大陸邊境並進行文化改造,從而使兩岸差異、隔閡、誤解、乃至仇視日益加深。1990年代中華民國不再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放棄武力反攻大陸。某些人士認爲至此以後,台灣問題的癥結已由中國的代表權問題轉化為統一獨立之爭、獨裁民主之爭、中華文化去中國化之爭,並且外國勢力的介入從未減輕。除了這種為過於強烈的二分法,也有人認爲還有第三種中間路綫的存在——採用聯邦制邦聯制等來解決,歐盟模式是為典型;同時去中國化也未必排斥中華文化;民調也顯示,大部分臺灣民衆支持維持現狀。

「台灣問題」的稱呼,是從台灣外部的視角來講,是中國大陸與國際上的用法,在台灣僅在報導這些外部言論時才使用。在台灣,探討類似問題的領域分布在:統獨爭議、國家定位、大陸政策、兩岸關係

歷史背景

參見:台灣歷史台灣海峽兩岸關係台灣海峽兩岸大事年表

13世紀時,元朝曾設立澎湖巡檢司,將澎湖納入中國版圖,但這並未涉及對台灣島的主權或統治。後來的明朝也曾兩次重設澎湖巡檢司以治理澎湖,但隨後都因閉鎖及海禁政策而撤銷。17世紀時,西班牙人和荷蘭人曾先後短暫地佔領過臺灣的部分地區,主要集中在現今臺南附近,並按照當地原住民稱呼,將此區域取名為「大員」(Tayouan);「大員」在閩南語中發音類似「台灣」,從而演變出今日「台灣」(Taiwan)的名稱。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佔領期間曾大批招募來自廣東福建沿海的人移民到臺灣開墾。1662年南明將領鄭成功戰勝荷蘭人並在臺灣建立對抗清朝、在大陸恢復明朝的基地。但是清朝政府派出由施琅率領的清軍攻占澎湖與臺灣,並於1683年使鄭氏政權歸降,將臺灣全島,包括釣魚臺列島等附屬島嶼,首次納入中國版圖。

1894年,中爆發甲午戰爭,清朝戰敗後於1895年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及澎湖永久割讓給日本。1912年,清帝退位,中國主權及政權由中華民國繼承。1941年12月9日,中華民國正式對日宣戰,宣佈中日之間一切條約、專約、協定、及契約均屬無效。1943年12月1日,中、三國發表開羅宣言,明訂「日本竊自中國之一切領土,例如滿洲、台灣、澎湖群島等應歸還中華民國」。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領袖發表波茨坦公告,明確「開羅宣言之條款必須實施」為日本投降的必須條件之一;8月15日日皇裕仁發表終戰詔書,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之條款,向盟軍投降;9月2日日本十國簽署正式降伏文書,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所確定之條款;10月25日,中華民國政府在台北市接受日軍投降。

1946年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就二戰後統一、民主之中國的談判破裂,國共內戰再度爆發。1949年中華民國國軍節節敗退;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正式宣告成立;12月7日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正式遷往台北市。兩岸自此進入對立與分治狀態,中華民國政府繼續有效統治台灣島澎湖群島金門馬祖東沙群島、以及南沙群島太平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有效統治了中國大陸的絕大部分。

美國總統杜魯門一開始只是被動地支持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並計畫聽任中國共產黨率領的人民解放軍佔領台灣。但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杜魯門改袖手旁觀的政策為介入中立的政策。在1950年6月27日的總統聲明中,杜魯門指出,共產主義已不僅是採用顛覆手法,而是也使用武力及戰爭手段來擴散,違背了聯合國安理會發出的維持國際和平的命令,在此種情況下,共產黨若佔領台灣將威脅在亞太地區行事的美軍,因此他派第七艦隊巡弋台灣海峽,防止中華人民共和國進攻台灣,但也阻止中華民國攻擊大陸;杜魯門同時亦提出了「台灣地位未定論」,說「台灣未來地位的確定,須待太平洋地區安全得到恢復、或對日簽署和平協定、或由聯合國考量。」[1]。1950年7月19日,杜魯門亦在對國會的朝鮮情勢報告中重申此立場,以及保持台灣和平的必要[2]。中華人民共和國指責這些行為及言論粗暴干涉中國內政。

1950年9月8日,杜魯門指示時任美國國務卿外交政策顧問的約翰·福斯特·杜勒斯在起草1951年對日和平條約時,實現將台灣「中立化」的決策。杜勒斯於是編製出計畫,使日本僅僅放棄對台灣的主權,卻不指定接收國,這樣可隨後由美國、英國、蘇聯、及中華民國四國代表所有簽約國來決定台灣的主權歸屬;如果四方不能在一年內達成協定,將把台灣問題送交聯合國裁決,而當時中華民國是聯合國的一部分,且是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

1951年9月8日日本與48個國家簽訂舊金山和約而取回自身主權時,放棄了對台灣及澎湖的主權及所有要求與名分;許多人認為,日本對台灣的主權是在此時才正式終結。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均未獲邀參加舊金山和約,這可能是因為,在誰是中國的合法代表問題上,存在爭議。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政府當時都宣稱自己是中國的唯一合法代表,而英國與蘇聯在當時業已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但美國與日本仍然承認中華民國。日本在無接收國的情況下放棄台灣主權,這在國際法實踐中是很不尋常的,但這正是杜勒斯的計畫。中華民國就未獲邀請一事提出了抗議。中華人民共和國認為舊金山和約違背了盟國於1942年1月1日簽署的聯合國家宣言中「不與敵人個別媾和」的限制條款,因而不是全面合法的對日和平條約。隨後在1952年4月28日,舊金山和約生效前幾個小時,中華民國與日本國終於在台北簽訂中日和平條約(即台北和約),但由於中華民國亟需通過和約鞏固其中國合法代表的地位,在談判中處於極度劣勢,未從條約得到任何實際利益;條約沒有超出舊金山和約的範圍,仍然只載明日本放棄台灣的主權,而不是明確說明將台灣歸還中國;不過,台北和約也規定中日之間在1941年前簽訂的一切條約均因戰爭而歸無效,這當然就包括當初割讓台灣的馬關條約。

主權爭議

條文實錄

開羅宣言
1943年12月1日,美國總統、中華民國主席、英國首相共同發表的新聞公報
It is their purpose that Japan shall be stripped of all the islands in the Pacific which she has seized or occupied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first World War in 1914, and that all the territories Japan has stolen from the Chinese, such as Manchuria,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 shall be restored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三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起在太平洋上所奪佔之一切島嶼,在使日本竊自中國之一切領土,例如滿洲、台灣、澎湖群島,歸還中華民國。
波茨坦公告
1945年7月26日,美國總統、中華民國主席、英國首相共同簽訂
The terms of the Cairo Declaration shall be carried out and Japanese sovereignty shall be limited to the islands of Honshu, Hokkaido, Kyushu, Shikoku and such minor islands as we determine.
第八條:開羅宣言之條款必須實施,日本之主權必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之諸小島內。
降伏文書
1945年9月2日,日本與美國、中華民國、英國、蘇聯、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荷蘭、紐西蘭共同簽訂
We, acting by command of and in behalf of the Emperor of Japan,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and the Japanese Imperial General Headquarters, hereby accept the provisions set forth in the declaration issued by the heads of the Governm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Great Britain on 26 July 1945 at Potsdam, and subsequently adhered to by the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which four powers are 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Allied Powers.
We hereby undertake for the Emperor,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and their successors to carry out the provisions of the Potsdam Declaration in good faith, and to issue whatever orders and take whatever actions may be required by the Supreme Commander for the Allied Powers or by any other designated representative of the Allied Powers for the purpose of giving effect to that Declaration.
第一條:余等奉日本天皇、日本政府及日本帝國大本營之命令並為其代表,茲接受美國、中國、英國之政府首腦於1945年7月26日在波茨坦所發表而其後又經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所加入之公告所訂立之條款。下文中此四國稱作盟國。
第六條:余等茲代表天皇、日本政府、及其繼承者,忠實執行波茨坦公告之條款……
舊金山和約
1951年9月8日,48個對日宣戰國共同簽訂,但不包括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
Article 2(b) Japan renounces all right, title and claim to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
第二條乙款:日本放棄對台灣及澎湖群島之一切權利、名份、及要求。
中日和約(又稱台北和約)
1952年4月28日,中華民國與日本簽訂
第二條:茲承認依照公曆一千九百五十一年九月八日在美利堅合眾國金山市簽訂之對日和平條約(以下簡稱金山和約)第二條,日本國業已放棄對於臺灣及澎湖群島以及南沙群島及西沙群島之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
第四條:茲承認中國與日本國間在中華民國三十年即公曆一千九百四十一年十二月九日以前所締結之一切條約、專約及協定,均因戰爭結果而歸無效。
第一○條:就本約而言,中華民國國民應認為包括依照中華民國在臺灣及澎湖所已施行或將來可能施行之法律規章而具有中國國籍之一切臺灣及澎湖居民及前屬臺灣及澎湖之居民及其後裔;中華民國法人應認為包括依照中華民國在臺灣及澎湖所已施行或將來可能施行之法律規章所登記之一切法人。
中日聯合聲明
1972年9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日本簽訂
第二條:日本國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第三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重申: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國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政府的這一立場,並堅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條的立場。
  • 中日建交當天,外相大平正芳在北京召開記者招待會,代表日本宣佈「日台條約已失去意義」(指1952年中日和約,即台北和約)。
  • 1972年10月6日,外相大平正芳針對台灣地位歸屬問題表示:「台灣的領土權問題,中國說『為不可分的一部分』,日本說『理解和尊重』,並沒有寫著『承認(recognize)』。無論如何,台灣……是在舊金山和約中放棄了。因此,聯合國應該開會解決已放棄了的領土(包括台灣、庫頁島、北方四島)的歸屬問題。但聯合國卻沒有替我們這麼做,而只是維持了放棄的狀態。對日本來說,是居於已放棄之物無法說屬於任何人的立場。」(參考:《台灣主權與一個中國論述大事記》,國史館,2002,ISBN 9570107545
中日和平友好條約
1978年8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日本簽訂
確認上述聯合聲明是兩國間和平友好關係的基礎,聯合聲明所表明的各項原則應予嚴格遵守(聯合聲明指中日聯合聲明)

政治立場

台灣方面

中華民國政府
中華民國政府立場因1990年代李登輝主政及2000年政黨輪替而有所變遷。
金門大膽島上刻劃的解嚴前的政治主張
1987年解嚴前,中華民國官方對此議題的看法是:

蔣中正總統時代:

  • 中華民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有權對中國大陸地區(包括外蒙古地區)及臺灣地區及行使主權;
  • 將大陸地區劃為淪陷地區,將臺灣地區稱為自由地區復興基地
  • 以「反攻大陸,光復國土,拯救大陸同胞」作為國策
  • 在臺灣島內實行戒嚴,嚴防共產勢力滲透臺灣

蔣經國總統時代:

  • 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代替「反攻大陸」。
  • 提出與其一國兩制不如一國良制。
  • 只有大陸放棄共產主義,兩岸才可能統一。
  • 對中共政權採取「不妥協、不接觸、不談判」的「三不政策」。
蔣經國先生去世後,李登輝先生接任總統,在1991年之前仍維持蔣氏的政策,之後則將「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改替為「自由民主統一中國」。而在1991年,臺灣政府在亞洲銀行的年會上,這個國際場合,首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存在,並尊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現階段統治中國大陸地區的合法政府(一國兩府),並於1991年2月23日發表《國家統一綱領》。惟往後,臺灣政府鑑於兩岸政治制度及兩地人民生活水準皆存在極大差異、觀點不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尊重,遂對中國的統一不再一廂情願。李登輝先生也同時進一步推行蔣經國晚年所制定的臺灣本土化政策,並且開始強調臺灣的主體性。
台灣申請加入聯合國的文宣。
1999年,李氏在接受德國媒體專訪時,首次提出「兩國論」,表示「臺灣和中國是國與國的關係,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惟該觀點導致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的激烈反應。2000年,獨派的民主進步黨總統候選人陳水扁先生當選第二任民選總統,上台後一段時期內提出了緩和兩岸關係的看法。2002年8月,陳水扁先生在對日本世界臺灣人大會發表演說時,提出「臺灣應該走自己的路」,「臺灣、中國,一邊一國,要分清楚」,並承諾將推動公投,由人民自主決定臺灣命運。
泛藍政黨
臺灣政黨方面的立場則包括泛藍政黨及泛綠政黨兩派。兩派主張的共同點是台灣不應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統治,相異之點則在對於「中國」及台灣未來的走向之上。泛藍政黨主要包括了中國國民黨親民黨新黨。他們都反對台灣獨立,願意在臺灣人民的認可下,接受「一中原則」,惟堅持一個「中國」指稱的是「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而非「中華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不過由於擔心在選舉中失利,擁有較多本土派人士的國民黨,相較於新黨,在論述中逐漸減少對於中國政權法統的宣示,甚至偶爾出現近似泛綠政黨的統獨主張。至於親民黨則採取較新黨模糊的偏統論述,在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時泛藍副總統候選人-親民黨黨主席宋楚瑜提出一中屋頂的構想,這個構想類似於政治學上的邦聯制
泛綠政黨
臺灣的泛綠則主要包括民主進步黨臺灣團結聯盟臺灣建國黨。他們主張舊金山和約方具有法律效力,他們並相信,臺灣擁有明確規範的領地、固定的人口、享有主權的政府、和與他國產生關係的能力,完全符合國際法中,主權國家的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理應尊重現狀和臺灣人民的決定,承認中華民國是代表臺灣的主權國家,台灣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臺灣沒有管轄權。民主進步黨更於1999年提出「臺灣前途決議文」,並依此作為民主進步黨於解決兩岸問題時之最高指導原則。然反對者則表示,只有二十幾個國家承認中華民國,因此中華民國並沒有達到主權國的要求;支持者近一步聲稱,這個狀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打壓造成的,是否為主權國家的衡量標準不應以他國承認程度為指標,惟該項目在國際法中一直是爭議項目,因此這方面的討論始終沒有確實的結論。同時,海外的臺灣人士中有組成世界臺灣人大會者,認為有需要「去中國化」(主要是針對過時的憲法以及不適於台灣的部份),將過去容易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混淆不清的地方修正,使人民了解臺灣與中國是有所區別的。前總統李登輝在任期裏多次宣稱將實現中國統一,但自1999年提出兩國論,他開始在多個場合裡宣稱,臺灣自1949年以後就不再是中國的一部分,若是中國欲以武力遂行「統一」,可說是侵犯了臺灣的人民意志。
台灣民眾
臺灣民眾中有人認為,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而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也有人認為,中華民國是「中國」的合法政府,臺灣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然而,經歷了五十多年的安定生活,讓大部分臺灣人都同意,維持現狀是最好的結果。不過,隨著「臺灣主體意識」的逐漸宣揚與啟發,越來越多的臺灣人開始注意到前途自決的權利與風險。另外,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局的武力威脅和外交封鎖,臺灣人也普遍呈現出反感的態度。反對中國大陸動武是臺灣民衆的共識,而北京方面也承諾,台灣只要不走向獨立,大陸也不會動武。但是必須特別注意的是,大陸會將台灣無限期不回歸大陸當作台灣事實上獨立的一種情況。
目前無法完全準確地評估臺灣到底有多少人支持統一或支持獨立。雖然之前的選舉中各政黨的得票數略可作為參考,但在傳媒發達、言論眾多的情況下,得票數已不可作為唯一依據。總之,臺灣的民主發展使臺灣問題變得更為複雜,不再是國共內戰時期的蔣介石毛澤東之間的協議,也不僅是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兩黨之間的戰爭,而是中國大陸人民與臺灣人民之間的政治文化經濟融合、彼此接受的問題。此外,關於臺灣人民對統獨立場的統計資料,一般而言,廣義維持現狀仍是台灣人民近幾年的基本且穩定的民意趨向。
根據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5年11月的調查數據[3]
儘快獨立: 10.3%, 暫維現狀以後走向獨立: 14.0%, 永遠維持現狀:18.4%, 暫維現狀以後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 37.7%, 暫維現狀以後走向統一: 12.0%, 儘快統一: 2.1%, 其它/無意見/不知道/拒答: 5.5%,
如果將暫維現狀以後走向獨立、永遠維持現狀、暫維現狀以後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暫維現狀以後走向統一相加算為「廣義維持現狀」,那麼支持「廣義維持現狀」的人高達82.1%, 如果將偏「獨立」的立場「儘快獨立」和「暫維現狀以後走向獨立」相加為: 24.3%,將偏「統一」的「暫維現狀以後走向統一」和「儘快統一」相加則為14.1%,而完全中立的「永遠維持現狀」、「其它/無意見/不知道/拒答」 和「暫維現狀以後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相加高達61.6%。
其它統計機構、年份、月分的統計民意調查見 http://www.mac.gov.tw/gb/gb/mlpolicy/pos/870911/86tab4.htm
2006年2月10日的新聞顯示最新民意調查結果為:57%受訪者贊成維持現狀、16%贊成獨立、17%贊成統一[4]

大陸方面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毛澤東時代:

在毛澤東的為最高領導人時期,兩岸基本維持國共兩黨對峙。毛澤東曾經的觀點是「宜將勝勇追窮寇」,希望武力「解放」台灣。一種觀點認為,由於1950年中國捲入韓戰,致使毛的計劃擱淺。1956年,毛澤東第一次提出以「第三次國共合作」來「和平解放台灣」,1961年提出「一國兩制」的雛形。他和其他領導人的理論在1963年被周恩來概括為「一綱四目」。但對於蔣介石國民黨政權的輿論攻擊從未停止,也有金門炮戰等台海危機的發生。毛澤東的時代是兩岸關係的僵持時期。

但毛澤東晚年認識到台灣問題武力並不是解決台灣問題的最好方式,並願意嘗試一些靈活的手段。七十年代中美進行建交談判的時候,毛澤東對尼克森基辛格說過,在台灣問題解決方面,我們願意等100年。

大陸改革開放以後,大陸對台灣的政策也大幅度地放開。政府開始尋求積極有效的方式來和對岸商談,並且決心以和平方式統一。最顯著的標誌是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構想。兩岸關係在改革開放之後回暖,一度實現了「九二共識」、「汪辜會談」等突破性進展。但在李登輝執政後至今,又處於執政當局雙方中斷對話的狀態。
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問題的立場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於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
大陸方面認為,台灣的主權已經於1945年歸還給中華民國,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在1949年取代中華民國在國際法上的地位。1992年新加坡所舉行的辜汪會談上,海峽兩岸曾經達成「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原則立場(「即九二共識」)。
大陸方面多次表示,「一個中國」是兩岸協商的前提,在該前提下,「什麼都可以談」,台灣問題可以通過香港澳門模式,即鄧小平提出的「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一國兩制)的模式來解決。但為阻止「台獨」,或者台灣發生內亂、外國入侵,或者台灣方面無限期拖延談判時間,大陸方面堅持絕不排除使用武力解決的可能性。這一觀點已經在2005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的《反分裂國家法》中得到確認,並法律化。而胡錦濤在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大會上說國民黨擔負著「抗日戰爭中正面戰場」的作戰任務,對岸做了正面評價。中國國民黨(特別是孫中山先生)在中國近代史上的特殊貢獻,也是歷史教科書上充分肯定的。而且中國共產黨歷來把「廣大台灣人民」和「少部分台獨分子」做嚴格的區分。
大陸民眾
大陸的民眾絕大部分接受並堅持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國家的觀點,無法接受臺灣獨立的主張。(其中又可分為:1.接受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的一部分的民眾;2.接受台灣是不帶政治含義的這樣一個中國的領土的一部分的民眾)。中國大陸主流思想主張爭取「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同時不承諾放棄武力,以防臺灣獨立。甚至還有少部分較激進人士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應當且只能使用武力來解決臺灣問題,其中,又分為「先發制人」和「後發制人」兩派,但他們並不是主流,而且和中國共產黨的政策相違背。大部分大陸民眾不願意和自己同宗同祖的兄弟們刀劍相加。

另一方面,亦有一小部分大陸民眾並不介意由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是中華民國或是擁有新的國號的中國來統一中國大陸與台灣,一部分大陸民眾甚至支持統一後將中國全稱稱為「中華民國」。這些民眾對1949年前的中華民國報有一種懷念、認同的感情。尤其在中國國民黨訪問大陸之後,在大陸掀起了統一問題的討論熱潮。極少部分大陸民眾認為,統一後由包括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等的兩岸政黨公開民主競選,選出國人認可的執政黨來執政整個中國(包含大陸、台灣、港澳)是一條光明的道路。需要指出的是,大陸民眾對台灣當局製造的一些使兩岸緊張的事端,常常感到相當敏感。例如鼓吹「台灣、中國,一邊一國」、否認「九二共識」、去中國化、修改歷史教科書、試圖廢除現有《憲法》推出新憲、試圖變更國歌國旗國號、試圖廢除國統會和國統綱領等等的企圖單方面改變兩岸現狀的作為都遭到大陸民眾的強烈譴責,加劇了兩岸的不信任感。

海外華人華僑

分布於世界各國的華人華僑對兩岸主要有二種看法:
  • 早先,海外華人華僑多為親中華民國的立場,他們認同國民政府三民主義,反對大陸的共產主義,支持國民政府反攻大陸,反對台灣獨立。許多至今還懸掛民國國旗和孫中山畫像。但是1990年代 以 來李登輝陳水扁政府上台後實施了強硬的台獨政策 , 兩岸關係急轉直下、「辜汪會談」遭到擱淺 。這些情況使海外華人華僑深感失望。其中一部分甚至把自己支持的對象轉向越來越開放、經濟高速發展,並反對台灣獨立的大陸。不過,仍然有相同的人對共產黨表示懷疑。
  • 另外,以臺灣人為主體的僑社,在台灣被稱為「新僑社」,是臺獨運動主力來源。在臺灣國民黨執政時期,許多臺獨人士即暫時棲身這些海外僑社。

民運人士

流亡海外的大陸民主運動人士,因為試圖讓臺灣的民主政治影響中國,並希望民主的中華民國的存在能夠施加壓力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去改善人權和開放民主,因此基本上支持臺灣現階段維持現狀,反對實行「一國兩制」,但不能接受台灣獨立,而是希望大陸廢除一黨專政而讓統一的中國都實行民主制度。大陸民運人士只有極少數人支持台灣獨立。

國際社會方面

國際社會對臺灣問題的看法並不一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以一個中國作爲建交的基本原則,並拒絕與任何承認中華民國為主權國家的政府建立外交關係。中華民國政府認為其國際生存空間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打壓,且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不能在國際上充分代表臺灣人民的利益及聲音。目前全世界大部分國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有正式的外交關係,而與中華民國沒有外交關係。不過多數國家都與台灣保持密切的經貿暨民間往來,例如對臺軍售、並在臺灣設立代表處處理領事、經貿、文化等各項事務。

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大會發起中國的代表權問題,而當時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單一代表原則,因而中華民國政府在重大議題表決失敗前夕主動退出聯合國。近二十年來﹐中華民國政府多次由友邦提案希望加入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以及向世界衛生組織派出觀察員,但是均受到中國代表權問題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堅持反對而未被接受。(請參看:臺灣和世界衛生組織臺灣與聯合國)。臺灣官方一直試圖增加其國際影響力,但在政治現實下,甚少國際組織接受中華民國作為其會員國。不過,一些不要求會員是主權國家的組織,如世界貿易組織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亞洲開發銀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等則接受中華民國作為其會員,中華民國使用的名稱多為「中華台北」(即Chinese Taipei),但在世界貿易組織中則用「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的名稱,簡稱「中華台北」。

1979年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前與中華民國斷交,並發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聲明其承認(acknowledge)一個中國的立場,同時希望台灣問題得以和平解決。此後,美國政府一直保持模糊政策,直至2004年中,美國政府因應民進黨政府激進動作,不得不開始日益清晰其一個中國、不支持台獨的政策。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在訪問北京時,明確表態台灣不是獨立的,並且不享有作爲一個國家的主權。這是美國至今爲止最明確的表態。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在提及關於最終主權地位時,均使用「福爾摩沙」(Formosa),而其他時候則使用「台灣」(Taiwan)。此外,以「台灣關係法」為美國的國內法的理由,可知美國認為台灣的最終主權歸屬仍未解決,再加上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來看,美國的態度是接受或者說預設台灣的最終主權歸屬是與中國統一,而其關鍵是,過程必須是台海兩岸的政府共同以和平的方式來解決,反對以片面或非和平的方式來解決,而此過程是沒有時間表的,由兩岸的政府共同決定。這樣的政策是符合美國的利益也符合台海兩岸人民的利益。美國模糊政策的焦點在於並不正面承認(recognize)或說明現在台灣主權的歸屬而採用模糊的方式。但這與「舊金山和約」簽訂之前的「台灣主權未定論」並不同,這是由於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緣故。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政策是,「美國對台灣沒有領土野心」,這點已由杜魯門總統所確定,而至今沒有改變。

因此,不論是韓戰時協防臺灣、金門砲戰時協助中華民國國軍運補、與中共的日內瓦會談、台灣關係法的訂定及執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簽訂、1996年台海危機時巡弋台海、反對台灣公投、不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明確表態台灣不是獨立的並且不享有作爲一個國家的主權……等,均不是干涉中國內政,也不是支持或反對兩岸統一或台灣獨立,而是因為那樣作,符合美國的政策,符合美國的利益。美國的政策是清晰的,一貫的,而且沒有改變。

解決方式

軍事可能

File:JieFanTaiwan.jpg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政治宣傳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從未承諾放棄以武力解決臺灣問題,而中華民國政府在解嚴前也曾表示將會武力反攻大陸。目前則因為臺灣獨立一事,兩岸之間爆發戰爭的可能性不容忽視,也是東亞局勢的重要焦點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實力近年來不斷增強,大多數人相信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有能力在外國軍力不介入的前提下,採用軍事的方式達到統一臺灣的目的。根據中華民國國防部於2003年的說法,中國大陸目前有450枚導彈對準臺灣,美國的情報單位在2004年的估計則為750枚。這些導彈有能力擊中臺灣的大部分目標,並以極快的速度增加中,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海軍也有一定能力在戰爭爆發後控制臺灣的海域。不過美國國防部的報告則認為,中共軍隊目前登陸臺灣的能力還不足夠,但是已經可以有效地軍事封鎖臺灣。一般認為,現階段台灣的總體戰力,若無外界協助,在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力全面進攻下,可以維持三個星期左右。

許多人相信,臺灣一旦宣布獨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不惜一切代價用武力解決臺灣問題。但是也有人認為依據目前局勢來看,屆時美國將會介入,2008年北京奧運之時將是臺灣獨立的最好機會。美國政府則公開表示反對任何一方對現狀的單方面改變,也暗示如臺灣單方面宣布獨立,美國不保證將會出兵介入臺海戰事。

臺灣方面多數人相信,在不宣布獨立的條件下,美國將會保護臺灣。臺灣政府指出,美國國會在1979年美國與臺灣斷交後所通過的《臺灣關係法》就明確列明了美國政府保衛臺灣的意圖。部分人士進一步指出,1996年臺灣海峽飛彈危機期間,美國就曾派出兩艘航空母艦到臺灣海峽巡邏,顯示美國保衛臺灣的決心。但是也有人懷疑美國是否願意為臺灣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交戰。另外也有學者認為,即使維持現狀,仍有可能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視為獨立狀態,因此臺灣本身也應該積極備戰。

臺灣本身也在加強防衛實力,臺灣一直是美國軍火的重要購買商。2000年陳水扁上台後又提出「決戰境外」的國防概念,而臺灣的飛彈,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的說法,也有能力襲擊中國沿海一些重要的城市。不過,臺灣目前的國防政策仍以防衛為主,亦有依靠美國出兵協防的傾向。但臺灣關係法中,美國對台灣的軍事協助僅限於防衛性質。

雖然臺灣海峽爆發戰爭的可能性不容低估,在短期內爆發戰爭的機會還是比較低的。這是因為,戰爭不但會直接影響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也可能引起更大範圍的軍事衝突和一系列的政治、經濟影響,給亞洲、世界的和平與繁榮發展趨勢帶來不確定因素。因而,無論是大陸、臺灣還是美國,以及周邊國家,乃至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實際上都不願看到臺灣海峽局勢緊張。

公投可能

民進黨主張的是臺灣前途由臺灣人民自決,提出了透過公民投票的形式來決定臺灣的前途。臺灣方面的理由是,臺灣是民主的政治實體,人民有權行使自己的參政權,在有關國家前途的時候更是如此。他們認為這是直接民主與自決權的必要體現。

但是另一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則不認為臺灣有資格舉行觸及主權議題的「統獨公投」,因為"有人"認為在國際法上,一個國家的一部分是沒有權利舉行可以改變國家主權與領土的公投的。民族自決的原則只適用於殖民地人民。也"有其他人"提出加拿大魁北克的例子以為反駁,因為魁北克的獨立公投並未讓全加拿大公民參與,而只讓魁北克公民參與。"也有人"指出魁北克與臺灣不同,當初加拿大憲法沒有規定其邦國不可以單方面宣布獨立,最重要的是中國並未採取聯邦制。

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現實上未曾統治臺灣;而曾經治理過大陸和台灣,現在治理台澎金馬的中華民國政府,又是一個實際上存在的政府,並且雙方都聲稱對對方領土擁有主權。這和加拿大政府與魁北克之間的關係亦非相同。"有人"認為,中國既在馬關條約中將臺灣永久割讓為日本國的殖民地,而日本國既已於舊金山和約及臺北和約中放棄對臺灣的主權,那麼根據聯合國憲章第77b條和民族自決的原則,台灣的政治地位應由公投來做最後確認其住民意志。同時也"有人"認為,由於馬關條約是一個明顯的侵略條約,大陸政府自1949年建立以來就宣布所有對中國的不平等條約一律無效,馬關條約當然也包括在內,所以從北京方面的立場來看,台灣地區從來沒有分離出去,只不過是象東北一樣被日本法西斯侵略並占領過而已。


"有一種說法"則認為,臺灣在二次大戰之後依據《日本降書》由日本歸還給了中國,但當時合法政權為中華民國,因此中華民國的人民有權決定台灣的未來。但"又有人"反駁,中華民國憲法規定的領土包括中國大陸,中華民國的人民理應包括中國大陸的人民。因此又引發了台灣公投制憲運動。事隔半世紀,兩岸對此仍有爭議。因此"也有人"認為,無論是中華民國憲法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目前都規定「中國」領土包括大陸和臺灣,她的前途應由包括大陸人民和臺灣人民在內的全「中國」人民決定。在此基礎上,要求通過全中國人民投票的形式來決定臺灣的前途。

在中華民國的行政劃分中,仍然包括有福建省這個行政區域,也就是現在的金門島馬祖列島,從"某種意義"上說,既然這兩個行政區域還屬於中華民國,那馬關條約中將台灣永久割讓為日本殖民地這一條款則有另外一種說法,因為馬關條約永久割讓的地域中並未包含有金門和馬祖等島嶼,而迄今中華民國也從未聲稱要放棄金門等島嶼,金門島馬祖列島屬於福建省是台灣海峽兩岸的共識,那馬關條約中割讓台灣島的條款則可視作無效,這也是蔣介石堅決反對大陸收復金門的主要原因。

蔣中正之所以堅決不放棄金門馬祖的原因,是因為保有金馬,代表中華民國仍擁有中國大陸的主權,並未完全失去大陸,而且代表中華民國仍未滅亡,仍然擁有合法的領土。關於台灣主權的問題,蔣曾在「革命實踐研究院」演講時表示:「台灣的主權是沒有問題的,只是有一些程序還未完成,須待對日和約的簽訂」。也就是說,在對日合約簽定之前,台灣澎湖的主權法律上仍是屬於日本中華民國政府只是軍事佔領台澎,英國美國等各同盟國也是如此看法。(英國外交部曾在戰後,中華民國政府直接將台灣人的國籍由日本改為中華民國時,向當時南京的國民政府提出異義,福爾摩沙的主權認定,應等對日合約簽定。)

一般來說,單方面的宣布廢除某一條約,恐怕只有宣示的作用,必須要訂定條約的雙方面重訂新約,才具有真正的法律效力。還有需要加以說明的是,即便是訂約的雙方都同意廢除原先的條約,條約中尚未履行或未履行完成的部分自然是不再履行了,但條約中已經履行完成的部分實際上並不會因此而自動恢復原狀,例如已經付了的賠款,收了的租金或割讓的領土等,仍然必須經過雙方或相關的各方訂定新的條約來處理。例如辛丑條約庚子賠款並未因條約的廢除而全數退還中國,只是停止繼續支付;璦琿條約中割讓給俄國黑龍江以北的土地並未因廢除而主權自動歸還中國,至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也沒有對這一大片土地宣稱擁有主權。同樣的道理,馬關條約中割讓台灣澎湖已由李鴻章之子李經方交接給日本的事實也是已履行完成的部分,法律上的有效性已完成,是包括中國在內全世界都承認的事實,不存在無效的問題。但在之後的開羅宣言波坎坦宣言舊金山和約中日合約(台北和約)、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等的簽定,台灣澎湖的最終主權地位已被相關各方(但沒有包括當時被殖民的台灣本地的代表)所接受,將交給中國,只是至今因為種種複雜的因素,這個法律程序並未完成。

和談可能

兩岸曾經在1992年實現了香港會談1993年汪道涵辜振甫在新加坡又實現了辜汪會談,並達成了「九二共識」。後來由於李登輝推動其所謂「務實外交」及「一個中國指向的階段性兩個中國政策」(1993)、「一個分治的中國」(1997)的政策(參:一個中國),被認為是搞兩個中國一中一台而遭到大陸強烈不滿,致使兩岸關係變得異常緊張而停止了對話。1998年10月間辜振甫率團訪問中國大陸,才再次達成加強對話、恢復協商的共識。然而,李登輝和陳水扁於1999年推出兩國論以及2002年的一邊一國論,使得兩岸和談再遭擱淺。中國大陸今天的觀點是,兩岸應該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儘快展開談判。而現在執政的民進黨政府則否認「九二共識」的存在,稱「九二共識」是「沒有共識」,並拒絕以一個中國為前提進行談判,認為「一個中國」可以是談判的議題。

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前,連戰曾不止一次的表示,如果奪回執政權,將立即與大陸展開談判。卻最終因極具爭議的大選結果而落選。 2005年中國大陸改變方針,繞開傾向獨立的當今執政黨民進黨政府,開始與中國國民黨親民黨新黨多次接觸。當時的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以及新黨主席郁慕明都在當年訪問大陸,並且達成了一些共識,如宋楚瑜與胡錦濤提出的兩岸一中的主張。中國國民黨訪問大陸實現了國共兩黨60年的首次接觸,在世界各媒體得到高度關注並作了大量報道。一般認為國民黨訪問大陸緩解了當時中共公佈反分裂國家法後所造成的兩岸緊張關係。

參見2005年中國國民黨和平之旅 2005年親民黨搭橋之旅 2005年台灣新黨民族之旅

近期發展與前瞻

台灣自古以來便一直是中國的固有領土,與大陸有著無法割裂的血緣,文化歷史經濟等聯繫。但是在近代中國多災多難的歷史中,台灣屢遭外族侵略,飽受壓迫和剝削,堪稱中華民族百年恥辱的縮影。又因為歷史上的中國在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這點和王權軟弱領主割據的西歐封建國家完全不同),而且像文景之治(及漢武帝在位期間),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四海昇平的全盛局面都在國家統一時期得以實現,所以在大部分中國人的內心深處,台灣問題早已超脫了單純的政治鬥爭,而和雪洗民族恥辱,實現民族復興緊緊的聯繫在了一起。大陸民眾相信台灣獨立意味著中國沒有能力維護國家統一。如果中國不具備維護國家統一的能力,就不可能崛起為世界強國,也不能實現民族復興。中共負責對台工作的領導人也明確指出,「國家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本保證和必要條件。」所以幾乎所有大陸民眾都熱切的期盼著祖國能早日實現統一。然而由於政治形態的差異,歷史殘留的問題,和海峽兩岸長期割裂所造成的隔膜,大部分台灣民眾卻對中共和大陸心存疑慮,擔心回歸後自己的生活會受到影響,更加傾向於維持現狀。

隨著大陸近年來飛速發展的經濟水平和日益擴大的國際影響力,中國大陸在台灣問題上的發言權和主動權不斷擴大。解決台灣問題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具體步驟也是靈活多變難以準確預料,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中國共產黨在台灣最終地位(即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代表)問題上作出讓步,必將極大的撕裂民族自尊心,損害國家長遠的核心利益,徹底動搖中共的執政根基,這是一直以「代表最廣大人民最根本利益」的中國共產黨絕對無法想像的。當年以靈活務實的鄧小平第一次會見挾馬島餘威而來的柴契爾夫人時,就斬釘截鐵的表示:「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中國政府要是收不回香港,就是滿清政府!」,其強硬的立場讓英國方面大吃一驚,柴契爾夫人走出人民大會堂時竟然神情恍惚摔了一跤(英國媒體猜測是中共的強硬態度給了她當頭一棒),後來她也在私下裡說過:「鄧小平真是殘酷啊!」其實,不僅是西方國家,甚至連台灣同胞都無法理解,根植在大陸民眾內心中的那種強烈期盼祖國統一的民族自尊,這正是中國共產黨在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問題上沒有迴旋任何餘地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鑑於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立場有不可調和的對立,台灣是一個客觀上的政治實體,台灣人民也傾向於保持穩定,台灣問題又牽涉到亞洲甚至世界政治格局,中國共產黨不願草率魯莽收復台灣,損害海峽兩岸同胞的利益。七十年代中美進行建交談判的時候,毛澤東尼克森基辛格說過,「在台灣問題解決方面,我們願意等100年。」1996年台海危機後,基辛格拜訪江澤民時詢問他那句話是否還算數,江澤民立即回答:「不不不,那是24年前,我們只能等76年了。」這表明中國共產黨在堅持台灣必須回歸的前提下,願意在技術性問題上作出讓步。中國共產黨對台灣的承諾了比香港,澳門更加寬鬆的一國兩制,包括統一後,「台灣的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台灣同外國的民間關係不變,包括外國在台灣的投資及民間交往不變。台灣作為特別行政區有高度的自治權,擁有立法權和司法權(包括終審權),可以有自己的軍隊,黨政軍等系統都由自己管理。中央政府不派軍隊、行政人員駐台,而且在中央政府里還要給台灣留出名額。」 但是部分台灣民眾擔心那是中共引誘台灣回歸的空頭支票。由於絕大部分大陸民眾無法容忍台灣獨立僅僅是出於民族感情上無法接受,而對台灣的政治制度,經濟模式和生活方式沒有異議,甚至樂意看到一個屬於中國卻又由台灣人民自治的,繁榮穩定的台灣,所以至少中共對台的一國兩制政策是有深厚的民意基礎的。

八十年台海局勢緩和,兩岸民眾,經濟,文化交流迅速擴大,台灣問題出現了希望的曙光。海基會海協會達成的九二共識揭開了台灣問題的新篇章。但台灣的泛綠陣營一直不承認九二共識。但是李登輝執政後,暗中破壞中國國民黨以及兩岸關係,最終撕破偽裝背叛中國國民黨,拋出兩國論,引發96年台海危機,使兩岸關係遭到重創,更加劇了中國共產黨台獨勢力的警惕和對台灣問題的憂慮。陳水扁執政以來,一再撕毀自己的「四不一沒有」的政治承諾,變本加厲的推行台獨路線,對內打壓泛藍陣營,對外挑釁中國大陸,台灣朝政局前對立,兩岸關係持續惡化。

就在兩岸政府間基本已沒有合作與互信的危險局勢下,為打破海峽堅冰,也為了島內政治鬥爭,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以及新黨主席郁慕明相繼訪問大陸,特別是中國國民黨訪問大陸實現了國共兩黨60年的首次接觸,在世界各媒體得到高度關注並作了大量報道。一般認為國民黨訪問大陸緩解了當時中共公布《反分裂國家法》後所造成的兩岸緊張關係。近年來中國大陸的令世界矚目的發展賦予了中國共產黨更加自信、靈活、務實的態度,借泛藍陣營主動伸出友好之手的機會,推出了一系列旨在切實為台灣人民謀福利,以繞開民進黨政府的台獨政策從而直接爭取台灣民心的政策,比如對台灣水果實施進口零關稅,對台商投資的優惠,促進兩岸包機直航,在各知名高校設立台灣學生獎學金,贈送大熊貓等。這在客觀上確實拉近了兩岸同胞的距離,給民進黨當局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台灣新知名政治家,政論員趙少康就曾在節目中談過:「要是大陸早幾年對台南農民開放水果市場,陳水扁根本沒有機會上台!」但是部分台灣民眾(大部分是泛綠陣營)認為,那些都是中共居心叵測的統戰工具,是圖謀吞併台灣的糖衣炮彈。但是島內民調顯示,三黨主席訪問大陸得到中國共產黨的熱情回應和切實政策後,泛藍陣營的支持率大增。


值得關注的是,大陸日益強盛的實力同時也更加堅定了中國共產黨和大陸民眾收復台灣的決心。自陳水扁執政以來,逐一違反「四不一沒有」,公投,修憲時間表,教育去中國化,阻撓兩岸三通,打壓台商到大陸投資,拒絕接受大熊貓,甚至廢除(從事實上)國統會國統綱領,已經嚴重傷害了大陸13億人民的民族感情,嚴重惡化兩岸關係,甚至引發了國際社會的憂慮。在這種台獨危險不斷上升的情況下,大陸民眾要求儘快解決台灣問題的呼聲不斷高漲,越來越多的大陸民眾把陳水扁當作遺臭萬年的民族罪人,對台灣當局逐漸失去信心,從而更加傾向於武力解決問題。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閻學通認為,「『台獨』可能使中國陷入動亂,國民經濟全面衰退。現代國際政治的歷史表明,分離主義運動的成功在多數情況下伴隨著母國的政治動亂。如果中國不以武力方式阻止台灣當局在二○○八年落實法理獨立的計劃,即使中國不發生蘇聯解體那樣的災難,中國也面臨印度尼西亞全面衰敗的危險。」正是在台灣政治局勢和大陸民意的雙重壓力下,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在十六大報告中第一次警告「台灣問題不能無限期地拖延下去」,《反分裂國家法》也在十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上以無反對票的情況下通過。可以預見的是,倘若陳水扁在台獨路線上越走越遠,或者兩岸關係進展緩慢,中國共產黨將會受到大陸民眾越來越大的壓力,兩岸爆發戰爭的可能性也會持續加大。

部分台灣民眾和外國人士認為,大陸專心於發展經濟,不敢貿然發動戰爭,外國勢力的介入也會讓大陸三思而後行。但他們沒有能認識到,在大陸民眾難以置信的強大民意壓力下,中國共產黨幾乎沒有任何迴旋的餘地。更為重要的是,無論從經濟還是軍事上來看,台灣的戰略地位都十分重要,台灣的統獨更直接關係到中國的主權完整和生存發展,所以台灣問題完全是等同於甚至超越經濟發展的國家核心利益。中國共產黨於情於理都不可能為經濟發展而縱容台獨。至於外部勢力介入,可以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國力衰弱,到處都是爛攤子,最需要得就是休養生息、穩定發展,但是中國政府仍然不惜付出巨大的代價與實力簡直天壤之別的美軍打了三年,終於逼退了入侵朝鮮的美軍,以保衛國家主權完整。可以預見,對於已經和當年完全不可相提並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來說,只要台灣問題一旦惡化到了《反分裂國家法》規定的幾種情況時,中國政府一定會不計一切代價堅決武力收復台灣。解放軍國防大學防務學院院長朱成虎少將曾在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會組織的一次會議上向外國記者表示,如果美國軍事介入台海戰爭,中國將使用核武器進行還擊。「我們將對西安以東所有城市遭到摧毀作好準備,當然,美國也得做好中國摧毀美國數百個城市的準備。」震動了國際社會。 美國著名的核戰略專家,世界安全研究所(World Security Institute)所長布魯斯·布萊爾博士(Dr. Bruce Blair)在接受《華盛頓觀察》周刊的專訪時說,「我覺得朱成虎將軍的聲明本質上在表達了他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那就是台灣對於中國來講是不可讓步的原則問題,台灣問題壓倒中國其他一切的考量,包括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立場。」

儘管台灣問題參雜了太多的民族歷史政治問題,又是大國博弈的戰場,要想妥善解決非常困難複雜。但是在當今國際社會中,分離主義在走下坡路已是大勢所趨(如加拿大魁北克問題,英國北愛爾蘭問題)。而且隨著中國大陸快速提升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無論從兩岸實力對比還是國際社會認同方面來說,台灣問題都越來越有利於力主統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台灣問題不是統一不統一,而是以何種方式統一。

值得期待的是,2008年台灣大選泛藍陣營很有可能獲勝,使久違的希望曙光再次艱難的刺穿了台灣海峽的重重烏雲。台灣問題的最終解決是必然的,和平統一的圓滿結局是有可能的。關鍵就要看兩岸的政治家們是否有足夠的智慧和誠意,兩岸的人民是否能增進了解和互信。在毛澤東承諾中剩下的66年裡,或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100周年(2049)之前,甚至在二十年,十年之內,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最大的傷痛——台灣問題就能癒合了。


參見:台灣海峽兩岸關係

參見

外部連結

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