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盛堂
劉盛堂 | |
---|---|
大清廣東省開平縣知縣 | |
籍貫 | 雲南省會澤縣 |
族裔 | 漢族 |
出生 | 清咸豐十年(1860年) 雲南省會澤縣 |
逝世 | 民國十二年(1923年) |
出身 | |
|
劉盛堂(1860年—1923年),清朝官員。雲南會澤縣鍾屏鎮人,祖籍湖南。
生平
劉盛堂於光緒十五年(1889年)考中己丑科三甲第31名進士。光緒十八年(1892年),任廣東開平縣知縣。[1]盛堂提倡實學,在當地創建鳳山書院,並捐出養廉銀購買書籍,當地學風為之大變。其為官主張從嚴治理,致力於打擊奸惡,革除冗員。又聘請陽湖人吳翊寅重修縣志,文稿方成,尚未刻印,盛堂即遭到排擠卸任。後《開平縣志》為其立傳。[2]
雲南會澤歷史名人劉盛堂
我的外祖父刘盛堂 1859_1923年,字克升,号希云,云南会泽钟屏镇人,祖籍湖南,同盟会会员,曾留学
日本,冶礦家、教育家、實業家。劉盛堂母親與唐繼堯祖母是朱姓親姊妹。
光绪十五年(1889年)考中己丑科三甲第31名进士,光绪十八至二十二年(1892-1896年),任广东开平
縣知縣(府尹)。盛堂提倡實學,在開平創建鳳山書院,並捐出養廉銀購買書籍,當地學風為之大變。其為官主 張從嚴治理,致力於打擊奸惡,革除冗員。又聘請陽湖人吳翊寅重修縣誌,文稿方成,尚未刻印,盛堂即遭到排 擠卸任,因越出縣境緝拿匪盜獲罪,被解職回鄉。後《開平縣誌》為其立傳。
于光绪二十二年返回原籍。在对清政府的腐败深恶痛绝的同时,他决心为桑梓的父老乡亲和兄弟姊妹办些实
事。1904年自費東渡日本考察實業,回鄉不久雲南巡撫林紹年又選派其與袁嘉穀等23人再次赴日本速成師範學習, 指定劉等6人致力考察學務,其間加入同盟會,受到孫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薰陶。
1910年(宣統二年)学成回国,任昆明贡院督学。 1911年返回会泽。辛亥革命的炮声惊醒了云南人,刘盛堂在革命的大潮中,办教育、兴实业、促矿业、输文
化,為會澤這片古老的土地,開闢了不少新興的事業,贏得了會澤人民的愛戴。自辛亥革命雲南光復後,會澤延 續近兩個世紀的京銅停運,礦產業仍由當時的東川府知縣續辦,這一停運使東川府的協餉無着,積壓的銅銷不出 去,廠民擾動。
1911年12月27日,云南省实业公司仍决定设营业性质的股份有限公司于东川,名字则为云南省东川矿业股份
有限公司。1912年1月,省實業公司任劉盛堂為迤東礦務公司的臨時總辦。劉盛堂留學日本,是一位頗具名望的改 革者。上任後即由日本聘來一位技師名曰石盛志郎,1913年在今縣耐火材料廠的東北隅建造一座冶銅12噸的反射 爐煉製精銅。這位東洋技師在會澤人中稱為「石洋人」。這座反射爐人稱倒焰爐。倒焰爐費時年余建成,改薪炭 為煤,但所煉之銅未盡人意,且燃料耗用甚巨,石洋人無法改進,雖收拾行囊回日本去了,改由中國人於土法煉 銅有經驗的爐頭們來承擔改進任務。經過廢寢忘食地不斷摸索,練毛銅12噸,用煤17噸左右,與粗銅耗用燃料相 比為1:1.4,煉得精銅10噸左右,含銅97%-98%,這是個了不起的成績。公元1934年,冶金專家鄒世俊被聘為東 川公司的協理,又在取得成績的基礎上在這個倒焰爐上從事改良,結果在降低煤耗每爐只需8噸,精銅提高到含銅 量99.34%,冶煉時間由每爐7晝夜縮短為92個小時。兩年後,改鑄條銅。抗戰軍興,這座倒焰爐為防避轟炸還作 了偽裝,至1959年全部拆除,是為追記。
他在留学期间购买了经纬仪、动植物标本和人体解剖模型,带回来后一直陈列于县高等小学堂内,这在会泽算
是引進外國東西的第一人。同時自籌經費,在家中的「迎暉堂」創辦會澤第一所新式教育的「愛國小學堂」。在南 岳宮集資與人同辦創建楚黔小學,被楚黔會館的董事們推舉為首任校長(後有楚黔中學)。為了學校的發展,他把 他在日本買來的經緯儀、動植物標本、人體解剖模型等全部捐獻給學校。響應辛亥革命,破除一些封建迷信和陋習, 致力於移風易俗,帶領學生向群眾宣傳科學知識,破除迷信,由於辛亥革命浪潮的到來,劉盛堂又是同盟會員,理 所當然地做一個弄潮兒,他帶領學生們推到城隍廟的泥菩薩,倡導婦女不纏足,男子不留辮,並先從他家裏的人做 起,他自己的女兒和兒媳都不予纏足或者已纏過的足都放開成為「半大足」,他本人頭把清朝留下的辮子剪掉,剃 成光頭,邁步於街頭,時人戲稱之曰劉大和尚。向學生們傳播科學知識,引用清代與外國人簽訂的種種不平等條約, 向學生灌輸不忘國恥的愛國思想。又親自編寫《雲南地誌》(現存北京圖書館)作為鄉土教材,在這本書中,他以 淵博的知識,以愛國主義為主線,對雲南的疆域、山川、物產等作了詳盡介紹,全書12萬字,在當時困難的條件下 確實難能可貴。劉還是會澤滇劇社團的創始人,創辦以唱滇戲為主的「翼教社」。他到外地購買服裝道具,親自編 寫了以戒除鴉片、抨擊貪官污吏和諷刺洋人(官怕洋人,洋人怕百姓)為內容的3個劇目上演,受到社會好評。劉盛 堂努力發展會澤的地方實業,在任安撫委員之職後不久,返回會澤開辦實業,由此看來,劉對實業情有獨鍾,是個 「實業救國」論者。在這些生產過程中,劉始終躬親力行,發展實業,看桑看蠶,手把手的教,有蟲害病害必當時 處理,大力倡導種植桑樹,養蠶造絲,並從四川聘來技師製造木機,在縣城南獄宮內成立織布公司,使不少大姑娘 小媳婦學會紡紗織布。在他擔任迤東礦物公司臨時總辦期間,由於當時的東川礦業公司停運京銅,造成產品積壓, 收銅無墊本,他便向義倉借錢借糧支付,從而使得湯丹廠能及時設爐冶煉。後來,他擔任迤東礦物公司總辦,主管 礦山的鉛鋅生產,為了縮短銅鋅運往昆明的運距,他親自勘查線路,主持修通了從者海到迤車的牛車道。還向當時 的雲南督軍署寫出「聯合少數民族開發金沙江航運計劃」的報告。
在刘盛堂的一生中,他特别重视学习引进外来的优秀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发展地方事业服务, 其道利在
當代,造福子孫的作用。劉盛堂享年64歲,1923年當他在會澤因病逝世後,會澤民眾為了銘記他的功績,織布業界 為他在西門外敬立「功德碑」一塊。此碑雖在極左時期被損毀,但他的精神仍留駐人間!
刘盛堂把四个儿子均培养成有用之材,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长子刘尧民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终生从事教育工作,云南大学云南大学教授、中文系系主任、《楚辞》研
究專家、九三學社昆明分社副主任委員、全國人大代表、曾以全國人大代表身份到北京參加國慶十周年慶典;雲南 省人大代表、政協雲南省第三屆委員會委員。
次子刘治熙1928年毕业于河北唐山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解放前为开明人士,任滇北矿业公司协理,同时在会
澤管理楚黔中小學,振興會澤教育,並以兩校為基地,聘請中共地下黨員、永焜支隊領導人為教員,掩護革命活動。 同時積極推廣科學技術,曾在劉家祠堂自費創辦東臬農場,引進荷蘭奶牛、安哥拉、約克豬、引進美國煙葉、洋菊 花、黃番茄等在劉家祠堂里飼養和種植,向會澤人民廣泛推廣食用牛奶,為會澤的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1949 年榮任解放後第一任會澤縣民選縣長、人民代表,後調雲南冶金四礦工作,又調雲南冶金設計院,職稱高級工程師, 終身從事工程技術工作。
三子刘治康为实业家、1935年至解放前为鑫泰矿业公司经理,曾任昭通地区人民代表、东川市人民代表、会泽
縣人民代表。他在管理公司生產的期間,是很有辦法的,把公司管得井井有條。1953年2月10日,雲南省人民政府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業暫行條例》之規定決定由西南有色局作價收買鑫泰公司,交由會澤鉛鋅礦收歸國有,公 司人員206人多數轉歸會澤鉛鋅礦。那時鑫泰公司全部資產計價老人民幣六億元(合六萬元),劉治康將六億元全部 認購公債。至此,1905年開辦的會澤的民族工業鑫泰公司,經歷了45年後圓滿的畫上了句號。
小儿子刘治隆1942年云南大学毕业后就终身从事工程技术工作,为云南省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著作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纂修《雲南地誌》二卷,出版者愛國小學堂,版本為石印本。中國國家圖書館有藏。[3]
註釋
- ^ 《開平縣志·卷二十四·職官表》頁十一:劉盛堂,雲南會澤進士。(光緒)十八年任。有傳。
- ^ 《開平縣志·卷三十·宦績》頁八~九:劉盛堂,雲南會澤人,進士。光緒壬辰知開平縣事。盛堂提倡實學,剙建鳳山書院,捐廉購置書籍,日與諸生研究經史,士習爲之丕變。邑人喜構訟,圖告不圖審,習爲固然。盛堂怒曰:「此刁風也,烏可長於是!」加意懲創之。嘗有原告伏罪而被告尚未知情者。健訟者至,相戒不敢輕於嘗試。一時有訟庭花落之稱。自溫公樹棻後,邑人習於寬政,盛堂糾之以猛,胥徒惕息,豪猾斂手,民以大和。先是,差役承襲,多至二百六十人,私黨繁盛,藉票傳而罔利,所至雞犬不寧,樂業之家至閉門避之以不見。此輩爲福,遇大案輒遣其徒挾犯者親黨,私索賄曰「講差禮」。有「黑眼銀」、「白眼銀」之名目。每一案輒講千百金。差禮入,任意臥票,聽犯者恣遊街市。原告呼捕,戒勿應。故刁徒相謂曰:命和賊走皆恃此曹爲障蔽也。盛堂痛懲其弊,適奉裁役,一旦革去二百三十名,姑留四十名供驅使。差暴稍戢。尤惡強族巨猾,豪紳之干謁者,不稍假借。又念志乘久缺,延陽湖吳翊寅重修。草創初就,未及刻,因獲鄰邑巨盜,爲恩平令錢某所擠,竟卸篆去。(以上參鄉土志)
- ^ 《雲南地誌》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參考資料
- 《東川古代簡志》
- 余棨謀、張啟煌,《開平縣志》,香港民聲印書局,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鉛印本